专题01 生物与环境
题型解读|模板构建|真题试炼
考点要求 新课标要求 命题预测 新旧教材对比分析
生物的特征 新课标具体内容标准中未明确列出该考点,但相关教学内容仍是学生认识生物的基础 。通过观察生命现象,学生应能感性上认识生物特征,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生物的特征考点常以选择题等形式考查,考查的命题点有:生物特征及生命现象的判断、区分生物和非生物等 新教材中7大特征强化了“生物由细胞构成”弱化了“生物能排出废物”
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理解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理解生态因素能够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 区分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区等知识点常结合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古诗词等以文字及图形等形式呈现。主要考查形式有选择题、实验探究题和资料分析题等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理解环境能够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生物能够适应和影响环境
生态系统 从结构与功能的角度,阐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 运用图示或模型表示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成分之间的营养关系。分析某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具体实例,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相关知识点相关考点常以选择题、综合题及资料分析题等形式考查,考查的命题点有:判断生态系统、描述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的写法、生物数量关系变化、食物链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特点及有毒物质流动的特点等等。常结合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时事热点等以文字及图示等形式呈现。 新教材中没有将藻类列为植物,所以对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可以概述为“主要指绿色植物和藻类”
生物圈 认识生态系统的类型。了解生物圈的概念和组成,认同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实例。 有关生物圈相关知识点主要以选择题和资料分析题等方式进行考查。具体考点有生物圈的概念组成、人类对生态环境破坏的实例分析评价等。
模板01 生物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考查内容 高频考点 解题关键与技巧
生物的特征 生物的六大共同特征 生命的共同特征举例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牛吃草、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2.生物能进行呼吸鱼吸收水中的氧气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动物排尿、呼出二氧化碳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小鸟受到惊吓飞走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幼苗长大6.生物都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非生物因素 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其中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
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主要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有捕食、竞争、合作、共生、寄生等。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 普遍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相对性:生物不能绝对适应环境,更不能永远适应环境。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生活在环境中,其活动或多或少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如森林中的植物可以保持水土等。
1、关于生物和生命现象的判断
(1)生物的判断:关键看该物体是否具有生物的六大共同(基本)特征。如能繁殖后代一定是生物;
(2)生命现象的判断:生命现象是生物在生长发育、繁殖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判断时关键看表现出该现象的主体是否为生物,只有生物才能表现出生命现象。
2 、寄生、共生和腐生的判断
(1)判断寄生和共生的关键在于观察两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结果,分析这种关系对双方的影响。如果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那里获取利益而对后者造成损害,则为寄生关系;如果双方都能从这种关系中获得好处或至少一方受益而另一方不受害,则为共生关系。
(2)腐生是指通过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来获取物质和能量,从而和寄生、共生相区别。
(3)举例:蛔虫寄生在人体肠道内,从人体吸收营养,对人体造成损害;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关系,根瘤菌为豆科植物提供氮素,而豆科植物为根瘤菌提供生存环境和营养物质。蘑菇等真菌靠分解动植物遗体获取营养物质和能量,属于腐生。
3、捕食和竞争的区别
判断捕食和竞争关系的关键在于观察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及其结果,分析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直接的捕食行为或是对有限资源的争夺。
4、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判断
(1)环境因素先发生变化,生物后发生变化→环境影响生物(如“雨露滋润和苗壮”)
(2)生物先进行活动,周围环境后发生变化→生物影响变化(如“千里之提,溃于蚁穴”)
(3)生物能在特定的环境中生活→生物适应环境(如“骆驼和骆驼刺生活在缺水的荒漠中”)
模板02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考查内容 高频考点 解题关键与技巧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关键:要有两个部分才能组成生态系统:生物和它生存的环境
生态系统的组成 组成成分概念(关键)主要对象生物部分生产者能够制造有机物,供自身和其他生物利用主要是绿色植物 (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消费者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大多数动物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分解成无机物主要指腐生的细菌真菌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等
生态系统 食物链的概念和书写原则 概念: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 食物链的书写关键: 1.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 2.任何食物链都开始于生产者,终结于最高级消费者(一般情况下不能被其他动物食用) 3.食物链的箭头指向取食者或捕食者。
食物网的概念及食物链的条数计算 在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食物链条数计算(关键):按照从生产者开始一直到最高消费者的顺序逐个准确列出食物链是解题的关键
食物网中有毒物质的积累和 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体内有毒物质积累越多。
物质和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物质流动是循环的,而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在每一个环节中只有10%——20%的能量被下一个环节获取。 生态系统
自动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是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如:一定时间内某种生物数量大量减少时,以此生物为食的生物也会减少,而被此种生物捕食的生物数量会增加。
生物圈 概念及范围 1.概念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的总和。 2.范围:包括大气层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生态系统的特点(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相关联) 种类特点森林生态系统地球之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草原生态系统植株矮小,动植物较少。海洋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多,海洋中的植物每年制造的氧气占全球每年产生氧气总量的70%湿地生态系统地球之肾:净化水质、蓄洪抗旱。淡水生态系统河流、湖泊、池塘等农田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少,人的作用大。城市生态系统消费者主要是人类。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是地球上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
1、生态系统的判断
(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2)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3)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
如果缺少以上要素就不是生态系统。
2、食物链中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数量变化关系
举例说明:在“草→兔→狐”这条食物链中:短时间内,如果兔的数量增加,则草的数量会减少,狐的数量会增加;随着狐的数量增加,狐大量捕食兔,兔的数量减少,从而避免了兔对草的进一步破坏,最终各种生物的数量会趋于相对稳定。
3、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1)生产者(植物、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消费者(青虫或燕子):直接或间接地以生产者为
食。
(3)动植物的遗体、遗物被分解者分解,其中的有机物
被分解成无机物并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可供植物
重新吸收、利用。
(4)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
约的关系。
(5)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
4、食物链、食物网及生态系统中能量、物质流动图解
(1)图一中共有七条食物链,写出猫头鹰获得能量最多的
一条食物链:草→鼠→猫头鹰/草→兔→猫头鹰。
(2)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一中生物部分缺少
图三中的C(填字母)。
(3)图一中猫头鹰和蛇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若有机
汞进入该食物网中,有机汞含量最高的生物是鹰。
(4)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强
(填强或弱),原因是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
(5)图二中,若乙遭到大量捕杀,则甲在一段时间内数量
会减少。
(6)图三中,A、B、C的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
模板01 生物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1.关于生物和生命现象的判断
(2024·河南·中考真题)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今日黄河,岸高林密,鱼跃鸟鸣,岁岁安澜。下列选项中,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鲤鱼戏水 B.波光鄰鄰 C.层峦叠嶂 D.云蒸霞蔚
1.(2024·江西·中考真题)草履虫在水中游动时,遇到阻碍会改变方向,避开阻挡物。这体现草履虫具有的生物特征是( )
A.能进行呼吸 B.能生长和繁殖
C.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D.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2.(2024·北京·中考真题)草履虫的身体只有一个细胞(如图),但它却属于生物。做出该判断的依据不包括( )
A.在水中观察到 B.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能通过分裂生殖 D.从外界获取营养,排出废物
2.生态因素的判断
(2024·四川·中考真题)小明游峨眉山时发现景区植被的分布特点为:山脚多为常绿阔叶林,山腰则是落叶阔叶林,而到山顶大多是针叶林。影响植被这种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温度 B.水分 C.阳光 D.空气
1.(2024·四川广安·中考真题)中华民族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下列诗句能体现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是(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2.(2023·四川凉山·中考真题)“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诗句中的鼠与雀、狐与兔之间的关系分别是( )
A.仅捕食 B.仅竞争 C.合作和捕食 D.竞争和捕食
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判断
(2024·江苏南通·中考真题)炎热的夏季,校园里的香樟树下气温较低、空气湿度较大,这主要体现了( )
A.生物适应环境 B.环境影响生物
C.生物影响环境 D.适应具有普遍性
1.(2024·四川广安·中考真题)中华民族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下列诗句能体现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是(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2.(2024·宁夏·中考真题)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沙漠中植物稀少——环境影响生物 B.大树底下好乘凉——生物影响环境
C.蚯蚓疏松土壤——环境影响生物 D.北极熊皮下脂肪厚——生物适应环境
模板02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1、生态系统的判断
(2024·黑龙江牡丹江·中考真题)观察下图所示的生态系统,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有 条食物链,其中最短的一条是 。
(2)图中吃虫的鸟与青蛙是 关系。
(3)若草场受到有毒物质污染,一段时间后, 的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
(4)如果大量捕杀蛇,一段时间后,鼠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1.(2024·江苏常州·中考真题)常州市为了加快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开展禽畜养殖粪便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清洁化生产等方面的建设,促进农牧结合、种养循环。下图是常州市某农村的一种生态农业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中,食用菌属于 。除图中所示外,还有阳光、空气、水等 。
(2)图中有 条食物链,人属于 或 营养级。
(3)能量流动的起点是 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 。
(4)本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 能力较弱,因为生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 。
(5)每年农田中有大量的秸秆需要处理,请从生态角度提出一种合理的处理措施: 。
2.(2024·河北·中考真题)发展生态农业,助力乡村振兴。某地积极开发低洼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模式,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低洼盐碱地种植的紫花苜蓿不仅长势良好,而且能降低土壤盐碱度,增加土壤肥力。这说明它既能适应环境,也能 环境。
(2)台田上的小麦和紫花苜蓿,属于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它们固定的太阳光能,通过 在生物之间传递。
(3)池塘中,鲢鱼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生活在水体上层;鳙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生活在水体上层或中上层。鲢鱼和鳙鱼的种间关系是 。养殖时发现,鲢鱼和鳙鱼的配比为3:7时,池塘生态系统保持平衡;鲢鱼和鳙鱼的配比为1:1时,水质受污染程度较高,池塘生态系统失去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的 有一定限度。
(4)此模式使种植和养殖有机结合,实现了对该生态系统 和能量的充分利用。加工厂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满足了 的生活需求,提升了低洼盐碱地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2024·黑龙江·中考真题)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 一:《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的主题是“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国湿地面积达5635万公顷,黑龙江也有着丰富的湿地资源,如扎龙湿地、兴凯湖湿地、七星河湿地等。每年四月,大量候鸟成群结队来繁衍生息,以鱼为食,鱼以虾为食,而虾则 以植物为食,给湿地生态系统带来了勃勃生机。
资料二: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由于人口密集,排放的污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多,容易产生环境问题。2023年6月5日是第52个世界环境日,聚焦于“塑料污染解决方案”,旨在减少全球塑料污染。中国政府与国际竹藤组织共同发起的“以竹代塑”倡议有助于全球治理塑料污染,为推动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1)湿地生态系统素有“ ”之称,有净化水质和蓄洪抗旱的作用。
(2)资料中,候鸟、鱼、虾、人等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 者。
(3)资料一中,如果湿地生态系统受到污染, 一些不易分解的有毒物质会在 的体内积累最多。
(4)湿地生态系统中动植物资源越丰富,成分越复杂,其 能力就越强,但这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5)结合资料二,为减少全球塑料污染,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做? 。
2、生物圈的判断
(2024·湖南·中考真题)生态系统多种多样,以下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是( )
A.生物圈 B.湘江 C.洞庭湖 D.衡山
1.(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生物圈中由于不同地域的环境差别很大,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其中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的是( )
A.湿地生态系统 B.森林生态系统
C.草原生态系统 D.淡水生态系统
2.(2024·海南·中考真题)下列有关生物圈的范围及定义叙述正确的是( )
A.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全部 B.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C.地球上所有生物能够生活的地方D.地球上所有生物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
1.(2024·江西赣州·一模)2024年是甲辰年,也就是龙年。下列不属于生物的是( )
A.地龙 B.变色龙 C.龙舟 D.龙船草
2.(2024·江苏南通·一模)龙年春晚歌曲《上春山》是一场美妙绝伦的对古诗词的致敬之旅,其中的诗句也蕴含着生命的现象,下列与生命现象无关的诗句是( )
A.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B.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C.薄寒能几许,春雨满池塘 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3.(2025·陕西·模拟预测)我省有一棵千年的银杏树,每到秋天,树下满目金黄,美不胜收。银杏落叶体现的生物特征是( )
A.生物能呼吸 B.生物能排出废物
C.生物能生长发育和繁殖 D.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4.(2024·山东淄博·模拟预测)谚语“草木萌动花盛开,耕春闲田有人来”中,其中的“耕田”体现了影响植物生长的生态因素是( )
A.温度 B.水 C.空气 D.阳光
5.(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二模)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水分对鼠妇分布的影响”,使用了10只鼠妇,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对本方案的修改,正确的是( )
A.纸盒上面全都用纸板盖住 B.纸盒底部都铺细湿土
C.将10只鼠妇同时从细湿土处放入纸盒内 D.10只鼠妇太多了,改成2只
6.(2024·陕西渭南·一模)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盛豆苗稀”——草和豆苗是合作关系 B.“南橘北枳”——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环境能影响生物D.“万物生长靠太阳”——生物生存离不开一定的环境
7.(2024·河南驻马店·二模)如图是小秦同学设计的一个生态瓶。关于此生态瓶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不属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B.小鱼是该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C.应该放置在有阳光照射的地方 D.若河水被铅污染,最终小鱼体内铅含量最高
8.(2024·四川成都·模拟预测)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a、b两种生物之间的数量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b是捕食者,a是被捕食者
B.如果 a灭绝对b的影响不大
C.某些时候,a、b的数量相等
D.a、b数量变化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稳定性
9.(2024·宁夏固原·模拟预测)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类群所含能量的调查结果如表所示,其中最可能为生产者的是( )
生物数量 甲 乙 丙 丁
能量 12.50 13.30 10.80 220.00
A.甲 B.乙 C.丙 D.丁
10.(2024·陕西·模拟预测)在某食物网中,下列几种生物体内残留的某重金属浓度如表所示。根据表中数据判断,下列各项正确的是( )
生物体 A B C D E
某重金属浓度/ppm 0.05 7 0.51 58 0.39
A.表中生物构成的一条食物链为:D→B→C→E→A
B.表中生物 A 是消费者
C.表中生物 C 与E 可能是竞争关系
D.表中生物 D 的数量最多
11.(2024·广东深圳·模拟预测)如图表示的是一个生态系统中某些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请你根据这些生物间的数量关系写出一条食物链。( )
A.甲→乙→丙→丁 B.丙→丁→甲→乙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
12.(2024·黑龙江鸡西·模拟预测)在某天然草原生态系统中,存在食物链“草→兔→狼”,由于某种疾病导致狼大量死亡。下列图示中,能正确表示兔在长时间内数量变化的是( )
A.B. C. D.
13.(2024·吉林长春·二模)某地区爆发蝗灾,农作物的茎和叶遭到严重的啃食。鸭子是蝗虫的天敌,可放养鸭子消灭蝗虫。这段文字中包含的食物链是( )
A.农作物→蝗虫→细菌 B.蝗虫→鸭子→细菌
C.农作物→蝗虫→鸭子 D.农作物←蝗虫←鸭子
14.(2024·天津河东·二模)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农田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湿地生态系统 D.生物圈
15.(2024·陕西西安·模拟预测)“天然林面积增加3.23亿亩(1亩≈0.667公顷),退耕还林还草2.13亿亩。”这组数据彰显了我国林草生态工程建设取得的新成效。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森林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肺” B.草原生态系统无自动调节能力
C.草原生态系统每年制造的氧气量最高 D.森林生态系统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6.(2024·河北邢台·二模)人因自然而生,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保护生物圈是保证人类持续发展的基础,下列有关生物圈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B.减少使用塑料购物袋有利于保护生物圈
C.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
D.生物圈由整个地球及生活在其中的生物构成
17.(2024·福建龙岩·一模) 如图是某地农田生态系统示意图。早些年,由于当地大量捕捉青蛙、捕杀鸟类,导致农民不得不多次喷洒农药来防治农业害虫。经整治,青蛙和鸟的数量显著增加,虫害得到了有效控制。
(1)图中的生态系统包含 条食物链。在食物网中,青蛙和鸟之间有 关系。
(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和 ,因此该食物网中获得能量最多的生物是 。
(3)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和数量少,其自我调节能力 。(填“强”或“弱”)
(4)利用青蛙和鸟类等来防治虫害,属于生物防治,相比农药防治,其优点有 。(答一点即可)
18.(2024·山东济南·一模)图一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图二为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模式图,甲、乙、丙表示生物成分,A、B、C是乙中存在着食物关系的三种生物。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一中的消费者,属于变温动物的是 。图一要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生物成分是图二中的 。
(2)草是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可将太阳(光)能转化为 能,供给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所需。
(3)图二中,若A、B、C表示图一中具有直接食物关系的三种生物,则B对应的生物是 ,请写出图二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
(4)动物的粪便、遗骸能够被分解,使无机物回归到土壤中,促进了该生态系统的 。
(5)该生态系统中,当鼠和兔的数量增多时,植被会遭到破坏,而狐等食肉动物数量的增加又使鼠和兔的数量减少,草原植被得以恢复,由此可见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草原生态系统的该能力比森林要弱,原因是 。
19.(2024·山东枣庄·模拟预测)春暖花开,草木繁茂。如图一表示抱犊崮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图二表示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甲、乙和丙代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①~⑥表示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
(1)图一中,蝗虫、蜗牛、野兔等是影响植物生长的 因素,若要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生物对应图二中的 (填图二中文字)。
(2)图一中的动物可分为两类:甲类是鹰、蛇、野兔、杂食性鸟,乙类是蜗牛、螳螂、蝗虫,分类依据是 。
(3)请写出在图一中鹰获得能量最少的一条食物链: 。
(4)图二中的 代表该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原因是它能进行图二中的生理活动[ ] 。
(5)图二中,生物体内的碳返回到无机环境的生理过程有 (填序号)。
(6)抱犊山区的生物种类及数量能够较长时间保持着生态平衡,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山区禁止猎杀野生动物,实施这一举措的生态意义是 。
20.(2024·四川绵阳·模拟预测)近年来,疣鼻天鹅在郑州贾鲁河“安家落户”。为了给天鹅营造繁殖后代的场所,有关机构在贾鲁河上修建了生态浮岛。生态浮岛上栽种有菖蒲、芦苇、鸢尾等植物,多种生物可在生态浮岛上生活。生态浮岛利用植物根系在水中形成浓密的网过滤、吸附水体中大量的悬浮物;还可以通过植物削减水体中的氮、磷等污染物质,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请完成下面小题。
(1)生态浮岛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其上栽种的菖蒲、芦苇等绿色植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
(2)生态浮岛能够净化水质,主要是通过植物根的 (填结构名称)吸收水中含氮、磷等的无机盐。
(3)疣鼻天鹅和黄雀是生态浮岛的“常客”。黄雀主要捕食昆虫;疣鼻天鹅主要以植物为食,也会捕食昆虫和小鱼。请据此写出一条包含3种生物的食物链: 。
(4)生态浮岛中植物的根为微生物提供了附着的空间,加大了微生物在水体上层的含量。微生物能够分解水中的 ,促进着物质循环。如果含有难以降解的毒素的污水流入贾鲁河,一段时间后,体内毒素含量最多的生物是 。
(5)生态浮岛中动植物和微生物逐渐丰富,提高了贾鲁河生态系统的 能力,也反映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保护 的多样性。
(6)生态浮岛上的龟和蛙都能够水陆两栖生活,但在分类上却不属于同一类群。蛙的发育经历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等不同的时期,是一种 发育过程;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则摆脱了 环境的限制。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专题01 生物与环境
题型解读|模板构建|真题试炼
考点要求 新课标要求 命题预测 新旧教材对比分析
生物的特征 新课标具体内容标准中未明确列出该考点,但相关教学内容仍是学生认识生物的基础 。通过观察生命现象,学生应能感性上认识生物特征,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生物的特征考点常以选择题等形式考查,考查的命题点有:生物特征及生命现象的判断、区分生物和非生物等 新教材中7大特征强化了“生物由细胞构成”弱化了“生物能排出废物”
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理解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理解生态因素能够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 区分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区等知识点常结合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古诗词等以文字及图形等形式呈现。主要考查形式有选择题、实验探究题和资料分析题等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理解环境能够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生物能够适应和影响环境
生态系统 从结构与功能的角度,阐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 运用图示或模型表示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成分之间的营养关系。分析某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具体实例,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相关知识点相关考点常以选择题、综合题及资料分析题等形式考查,考查的命题点有:判断生态系统、描述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的写法、生物数量关系变化、食物链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特点及有毒物质流动的特点等等。常结合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时事热点等以文字及图示等形式呈现。 新教材中没有将藻类列为植物,所以对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可以概述为“主要指绿色植物和藻类”
生物圈 认识生态系统的类型。了解生物圈的概念和组成,认同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实例。 有关生物圈相关知识点主要以选择题和资料分析题等方式进行考查。具体考点有生物圈的概念组成、人类对生态环境破坏的实例分析评价等。
模板01 生物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考查内容 高频考点 解题关键与技巧
生物的特征 生物的六大共同特征 生命的共同特征举例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牛吃草、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2.生物能进行呼吸鱼吸收水中的氧气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动物排尿、呼出二氧化碳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小鸟受到惊吓飞走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幼苗长大6.生物都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
环境中的生态因素 非生物因素 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其中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
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主要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有捕食、竞争、合作、共生、寄生等。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 普遍性: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相对性:生物不能绝对适应环境,更不能永远适应环境。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生活在环境中,其活动或多或少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如森林中的植物可以保持水土等。
1、关于生物和生命现象的判断
(1)生物的判断:关键看该物体是否具有生物的六大共同(基本)特征。如能繁殖后代一定是生物;
(2)生命现象的判断:生命现象是生物在生长发育、繁殖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判断时关键看表现出该现象的主体是否为生物,只有生物才能表现出生命现象。
2 、寄生、共生和腐生的判断
(1)判断寄生和共生的关键在于观察两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结果,分析这种关系对双方的影响。如果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那里获取利益而对后者造成损害,则为寄生关系;如果双方都能从这种关系中获得好处或至少一方受益而另一方不受害,则为共生关系。
(2)腐生是指通过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来获取物质和能量,从而和寄生、共生相区别。
(3)举例:蛔虫寄生在人体肠道内,从人体吸收营养,对人体造成损害;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关系,根瘤菌为豆科植物提供氮素,而豆科植物为根瘤菌提供生存环境和营养物质。蘑菇等真菌靠分解动植物遗体获取营养物质和能量,属于腐生。
3、捕食和竞争的区别
判断捕食和竞争关系的关键在于观察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及其结果,分析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直接的捕食行为或是对有限资源的争夺。
4、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判断
(1)环境因素先发生变化,生物后发生变化→环境影响生物(如“雨露滋润和苗壮”)
(2)生物先进行活动,周围环境后发生变化→生物影响变化(如“千里之提,溃于蚁穴”)
(3)生物能在特定的环境中生活→生物适应环境(如“骆驼和骆驼刺生活在缺水的荒漠中”)
模板02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考查内容 高频考点 解题关键与技巧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概念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关键:要有两个部分才能组成生态系统:生物和它生存的环境
生态系统的组成 组成成分概念(关键)主要对象生物部分生产者能够制造有机物,供自身和其他生物利用主要是绿色植物 (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消费者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大多数动物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分解成无机物主要指腐生的细菌真菌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土壤等等
生态系统 食物链的概念和书写原则 概念: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 食物链的书写关键: 1.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 2.任何食物链都开始于生产者,终结于最高级消费者(一般情况下不能被其他动物食用) 3.食物链的箭头指向取食者或捕食者。
食物网的概念及食物链的条数计算 在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食物链条数计算(关键):按照从生产者开始一直到最高消费者的顺序逐个准确列出食物链是解题的关键
食物网中有毒物质的积累和 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体内有毒物质积累越多。
物质和能量流动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物质流动是循环的,而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的,在每一个环节中只有10%——20%的能量被下一个环节获取。 生态系统
自动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是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如:一定时间内某种生物数量大量减少时,以此生物为食的生物也会减少,而被此种生物捕食的生物数量会增加。
生物圈 概念及范围 1.概念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的总和。 2.范围:包括大气层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生态系统的特点(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相关联) 种类特点森林生态系统地球之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草原生态系统植株矮小,动植物较少。海洋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多,海洋中的植物每年制造的氧气占全球每年产生氧气总量的70%湿地生态系统地球之肾:净化水质、蓄洪抗旱。淡水生态系统河流、湖泊、池塘等农田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少,人的作用大。城市生态系统消费者主要是人类。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是地球上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
1、生态系统的判断
(1)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2)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3)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
如果缺少以上要素就不是生态系统。
2、食物链中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数量变化关系
举例说明:在“草→兔→狐”这条食物链中:短时间内,如果兔的数量增加,则草的数量会减少,狐的数量会增加;随着狐的数量增加,狐大量捕食兔,兔的数量减少,从而避免了兔对草的进一步破坏,最终各种生物的数量会趋于相对稳定。
3、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1)生产者(植物、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消费者(青虫或燕子):直接或间接地以生产者为
食。
(3)动植物的遗体、遗物被分解者分解,其中的有机物
被分解成无机物并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可供植物
重新吸收、利用。
(4)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
约的关系。
(5)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能。
4、食物链、食物网及生态系统中能量、物质流动图解
(1)图一中共有七条食物链,写出猫头鹰获得能量最多的
一条食物链:草→鼠→猫头鹰/草→兔→猫头鹰。
(2)若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图一中生物部分缺少
图三中的C(填字母)。
(3)图一中猫头鹰和蛇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若有机
汞进入该食物网中,有机汞含量最高的生物是鹰。
(4)与农田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强
(填强或弱),原因是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
(5)图二中,若乙遭到大量捕杀,则甲在一段时间内数量
会减少。
(6)图三中,A、B、C的生命活动所需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
模板01 生物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1.关于生物和生命现象的判断
(2024·河南·中考真题)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今日黄河,岸高林密,鱼跃鸟鸣,岁岁安澜。下列选项中,属于生命现象的是( )
A.鲤鱼戏水 B.波光鄰鄰 C.层峦叠嶂 D.云蒸霞蔚
【答案】A
【详解】波光鄰鄰、层峦叠嶂、云蒸霞蔚都属于自然现象,没有涉及到生物,不属于生命现象。鲤鱼属于生物,鲤鱼戏水属于生命现象,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2024·江西·中考真题)草履虫在水中游动时,遇到阻碍会改变方向,避开阻挡物。这体现草履虫具有的生物特征是( )
A.能进行呼吸 B.能生长和繁殖
C.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D.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答案】D
【详解】当草履虫身体前端遇到棉花纤维的阻碍时,它们会采取后退的方式,改变方向后,再试探着前进,直到避开阻挡物。这种现象说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所以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2.(2024·北京·中考真题)草履虫的身体只有一个细胞(如图),但它却属于生物。做出该判断的依据不包括( )
A.在水中观察到 B.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能通过分裂生殖 D.从外界获取营养,排出废物
【答案】A
【详解】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通过分裂生殖、从外界获取营养,排出废物都属于生物的特征,在水中观察到不能作为判断是生物的依据。
故选A。
2.生态因素的判断
(2024·四川·中考真题)小明游峨眉山时发现景区植被的分布特点为:山脚多为常绿阔叶林,山腰则是落叶阔叶林,而到山顶大多是针叶林。影响植被这种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温度 B.水分 C.阳光 D.空气
【答案】A
【详解】温度对植物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不同的植物适应不同的温度如热带雨林必须生长在高温多雨的环境,常绿阔叶林必须生长在温度较高的亚热带,寒温带针叶林适于温度较低的亚寒带和寒带,高山草甸适于生长在寒冷的高山高原。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度左右,因此高山从山脚到山顶温度差别极大,形成植物垂直分层分布的特点,生长的植物种类不同,阳光、水分、空气不会造成山顶是针叶林,山腰是落叶阔叶林,山脚是常绿阔叶林的分布,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1.(2024·四川广安·中考真题)中华民族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下列诗句能体现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是(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答案】A
【详解】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意思是生物因素“草”和“豆苗”竞争阳光、水分等而呈现“草盛”“豆苗稀”的现象,体现了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A正确。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意思是山底的花已经谢了,而山顶山寺的花才竞相开放,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生长的影响,B错误。
C.“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意思是,春雨下在了晚上,浇灌了植物,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水分对生物生长的影响,C错误。
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意思是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D错误。
故选A。
2.(2023·四川凉山·中考真题)“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诗句中的鼠与雀、狐与兔之间的关系分别是( )
A.仅捕食 B.仅竞争 C.合作和捕食 D.竞争和捕食
【答案】D
【详解】诗句中的鼠与雀都要吃粮仓中的粮食,因此两者构成了竞争关系,兔要吃草,狐要吃兔,狐与兔之间构成了捕食关系。
故选D。
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判断
(2024·江苏南通·中考真题)炎热的夏季,校园里的香樟树下气温较低、空气湿度较大,这主要体现了( )
A.生物适应环境 B.环境影响生物
C.生物影响环境 D.适应具有普遍性
【答案】C
【详解】香樟树下气温较低、空气湿度较大是大树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同时大树遮阴也能降低温度,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树下氧气较多。因此,大树下空气凉爽、湿润、清新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024·四川广安·中考真题)中华民族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下列诗句能体现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的是( )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C.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答案】A
【详解】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意思是生物因素“草”和“豆苗”竞争阳光、水分等而呈现“草盛”“豆苗稀”的现象,体现了生物因素影响生物生活,A正确。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意思是山底的花已经谢了,而山顶山寺的花才竞相开放,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生长的影响,B错误。
C.“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意思是,春雨下在了晚上,浇灌了植物,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水分对生物生长的影响,C错误。
D.“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意思是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体现了非生物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D错误。
故选A。
2.(2024·宁夏·中考真题)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沙漠中植物稀少——环境影响生物 B.大树底下好乘凉——生物影响环境
C.蚯蚓疏松土壤——环境影响生物 D.北极熊皮下脂肪厚——生物适应环境
【答案】C
【详解】A.沙漠环境极端,水分稀缺,这对植物的生长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因此,沙漠中植物的数量和种类都相对较少,这是环境对生物生存和分布的直接影响,A正确。
B.大树通过其茂密的枝叶遮挡阳光,减少了地面的太阳辐射,从而降低了树下的温度。同时,大树的蒸腾作用也会增加周围空气的湿度,使得大树底下成为一个相对凉爽、湿润的小环境。这是生物通过其生理活动对周围环境产生的积极影响,B正确。
C.实际上,蚯蚓在土壤中活动,会吞食土壤中的有机物并将其分解为无机物,同时它们的身体蠕动也会使土壤变得疏松。这个过程是生物(蚯蚓)对土壤环境产生的积极影响,而不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因此,这个选项的叙述是颠倒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因果关系,C错误。
D.北极地区气候寒冷,为了在这种极端环境下生存,北极熊进化出了厚厚的皮下脂肪层。这层脂肪不仅可以帮助北极熊保持体温,还可以为它们提供在冰面上游泳时所需的浮力。这是生物通过进化来适应极端环境的一个典型例子,D正确。
故选C。
模板02 生态系统和生物圈
1、生态系统的判断
(2024·黑龙江牡丹江·中考真题)观察下图所示的生态系统,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有 条食物链,其中最短的一条是 。
(2)图中吃虫的鸟与青蛙是 关系。
(3)若草场受到有毒物质污染,一段时间后, 的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
(4)如果大量捕杀蛇,一段时间后,鼠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答案】(1) 5/五 草→鼠→猫头鹰
(2)竞争
(3)猫头鹰
(4)自我调节/自动调节
【分析】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 食物链的书写原则是:起点是生产者,箭头指向捕食者,终点是最高级消费者,不能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详解】(1)图中的食物链有:草→鼠→猫头鹰,草→鼠→蛇→猫头鹰,草→食草昆虫→吃虫的鸟→猫头鹰,草→食草昆虫→吃虫的鸟→蛇→猫头鹰,草→食草昆虫→青蛙→蛇→猫头鹰,共5条。营养级越多食物链越长,营养级越少食物链越短,故最短的一条食物链是:草→鼠→猫头鹰。
(2)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共生关系等;竞争是指由于竞争同一食物、栖息地等两物种之间的争斗关系。图中吃虫的鸟与青蛙都捕食食草昆虫,故存在竞争关系。
(3)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题图中猫头鹰的营养级别最高。因此,若草场受到有毒物质污染,一段时间后,猫头鹰的体内有毒物质积累最多。
(4)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这种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往往就越稳定。因此,如果大量捕杀蛇,一段时间后,鼠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1.(2024·江苏常州·中考真题)常州市为了加快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开展禽畜养殖粪便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清洁化生产等方面的建设,促进农牧结合、种养循环。下图是常州市某农村的一种生态农业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中,食用菌属于 。除图中所示外,还有阳光、空气、水等 。
(2)图中有 条食物链,人属于 或 营养级。
(3)能量流动的起点是 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 。
(4)本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 能力较弱,因为生物种类较少,营养结构 。
(5)每年农田中有大量的秸秆需要处理,请从生态角度提出一种合理的处理措施: 。
【答案】(1) 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
(2) 3 第三 第二
(3) 绿色植物 逐级递减
(4) 自动调节 简单
(5)利用农业秸秆制成沼气池
【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2)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至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详解】(1)该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中,食用菌属于真菌,是分解者。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绝大多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除图中所示外,还有阳光、空气、水等非生物部分。
(2)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食物链。图中有3条食物链:农作物→鸡→人、农作物→猪→人、农作物→人。人属于第三或第二营养级。
(3)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因此,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植物固定太阳能开始的,所以,该生态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是太阳光能。
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传递的,能量沿食物链传递的规律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因此越往食物链的末端,能量越少;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4)在生态系统中,虽然各种生物的数量是在不断变化的,但在一般情况下,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大。本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森林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复杂,本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因此,本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自动调节能力较弱。
(5)生态农业主要实现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农业秸秆可以变废为宝,例如利用农业秸秆制成沼气池,同时沼气池的残渣、废液也是很好的有机肥,可以以用来肥沃土壤。
2.(2024·河北·中考真题)发展生态农业,助力乡村振兴。某地积极开发低洼盐碱地渔农综合利用模式,如下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低洼盐碱地种植的紫花苜蓿不仅长势良好,而且能降低土壤盐碱度,增加土壤肥力。这说明它既能适应环境,也能 环境。
(2)台田上的小麦和紫花苜蓿,属于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 。它们固定的太阳光能,通过 在生物之间传递。
(3)池塘中,鲢鱼主要以浮游植物为食,生活在水体上层;鳙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生活在水体上层或中上层。鲢鱼和鳙鱼的种间关系是 。养殖时发现,鲢鱼和鳙鱼的配比为3:7时,池塘生态系统保持平衡;鲢鱼和鳙鱼的配比为1:1时,水质受污染程度较高,池塘生态系统失去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的 有一定限度。
(4)此模式使种植和养殖有机结合,实现了对该生态系统 和能量的充分利用。加工厂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满足了 的生活需求,提升了低洼盐碱地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答案】(1)影响
(2) 生产者 食物链和食物网
(3) 竞争关系 自我调节/自动调节
(4) 物质 人们/人/人类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 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详解】(1)紫花苜蓿在低洼盐碱地上长势良好,这显示了它对环境的适应性。同时,紫花苜蓿能够降低土壤盐碱度,增加土壤肥力,这体现了它对环境的积极影响,即它不仅能够适应环境,还能影响环境。
(2)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储存在有机物中。因此,台田上的小麦和紫花苜蓿作为绿色植物,属于生产者。它们固定的太阳光能,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物之间传递。食物链描述了生物之间通过捕食关系形成的链状结构,而食物网则是由多个食物链相互交错形成的复杂网络。
(3)鲢鱼和鳙鱼都以浮游生物为食,但鲢鱼主要吃浮游植物,而鳙鱼主要吃浮游动物,他们都可以生活在水体上层。这种食物来源及生存空间的重叠使得它们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当鲢鱼和鳙鱼的配比为3:7时,池塘生态系统保持平衡,说明这种配比下,两种鱼的竞争关系处于可控范围内。但当配比变为1:1时,水质受污染程度较高,池塘生态系统失去平衡,这可能是因为两种鱼的竞争过于激烈,导致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无法维持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4)此模式将种植和养殖有机结合,使得原本可能被浪费的农业副产品(如紫花苜蓿的残枝败叶、小麦的秸秆等)被充分利用,转化为动物饲料,实现了对该生态系统物质的充分利用。同时,这种模式也提高了能量的利用效率,因为原本可能被浪费的能量(如植物未能被完全利用的光合作用产物)现在被动物利用,转化为动物体内的能量。加工厂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可以生产出更多样化、更高质量的产品,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同时也提升了低洼盐碱地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2024·黑龙江·中考真题)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 一:《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的主题是“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国湿地面积达5635万公顷,黑龙江也有着丰富的湿地资源,如扎龙湿地、兴凯湖湿地、七星河湿地等。每年四月,大量候鸟成群结队来繁衍生息,以鱼为食,鱼以虾为食,而虾则 以植物为食,给湿地生态系统带来了勃勃生机。
资料二: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由于人口密集,排放的污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多,容易产生环境问题。2023年6月5日是第52个世界环境日,聚焦于“塑料污染解决方案”,旨在减少全球塑料污染。中国政府与国际竹藤组织共同发起的“以竹代塑”倡议有助于全球治理塑料污染,为推动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1)湿地生态系统素有“ ”之称,有净化水质和蓄洪抗旱的作用。
(2)资料中,候鸟、鱼、虾、人等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 者。
(3)资料一中,如果湿地生态系统受到污染, 一些不易分解的有毒物质会在 的体内积累最多。
(4)湿地生态系统中动植物资源越丰富,成分越复杂,其 能力就越强,但这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5)结合资料二,为减少全球塑料污染,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做? 。
【答案】(1)地球之肾
(2)消费
(3)候鸟/鸟
(4)自我调节/自动调节
(5)不使用塑料制品/不乱扔塑料垃圾/以竹代塑
【详解】(1)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有“地球之肾”之称。
(2)消费者是指直接或间接利用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质为食物和能量来源的生物,主要指动物,也包括某些寄生的菌类等。资料中,候鸟、鱼、虾、人等生物都以现成的有机物为食,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3)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根据资料一“大量候鸟成群结队来繁衍生息,以鱼为食,鱼以虾为食,而虾则以植物为食”的描述可知,候鸟是最高级消费者。因此,资料一中,如果湿地生态系统受到污染, 一些不易分解的有毒物质会在候鸟的体内积累最多。
(4)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这种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往往就越稳定;但这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5)根据资料二“中国政府与国际竹藤组织共同发起的以竹代塑倡议有助于全球治理塑料污染”的描述可知,为减少塑料污染,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应该不使用塑料制品、不乱扔塑料垃圾、以竹代塑等。
2、生物圈的判断
(2024·湖南·中考真题)生态系统多种多样,以下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是( )
A.生物圈 B.湘江 C.洞庭湖 D.衡山
【答案】A
【详解】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而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因此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真题)生物圈中由于不同地域的环境差别很大,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其中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的是( )
A.湿地生态系统 B.森林生态系统
C.草原生态系统 D.淡水生态系统
【答案】B
【详解】A.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能调节区域小气候,被称为“地球之肾”,A错误。
B.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B正确。
C.草原生态系统,较为干旱,缺乏高大植物,主要以低矮的草原植被为主,C错误。
D.淡水生态系统是指由淡水生物群落及淡水水域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分为静水的和流动水的两种类型。前者指淡水湖泊、池塘和水库等;后者指河流、溪流和水渠等。具有易被破坏、难以恢复的特征,D错误。
故选B。
2.(2024·海南·中考真题)下列有关生物圈的范围及定义叙述正确的是( )
A.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全部 B.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
C.地球上所有生物能够生活的地方D.地球上所有生物以及它们所生活的环境
【答案】D
【详解】A.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A错误。
BCD.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BC错误,D正确。
故选D。
1.(2024·江西赣州·一模)2024年是甲辰年,也就是龙年。下列不属于生物的是( )
A.地龙 B.变色龙 C.龙舟 D.龙船草
【答案】C
【详解】A.地龙别名蚯蚓,属于环节动物,符合生物的特征,是生物,故A错误。
B.变色龙属于爬行动物,符合生物的特征,是生物,故B错误。
C.龙舟是人类制造的一种物体,没有生命特征,不能进行生长、繁殖、代谢等生命活动,所以龙舟不是生物,故C正确。
D.龙船草是一种植物,能够呼吸、生长和繁殖,符合生物的特征,是生物,故D错误。
故选C。
2.(2024·江苏南通·一模)龙年春晚歌曲《上春山》是一场美妙绝伦的对古诗词的致敬之旅,其中的诗句也蕴含着生命的现象,下列与生命现象无关的诗句是( )
A.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B.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C.薄寒能几许,春雨满池塘 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答案】C
【详解】A.“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这句诗描述了春天的景象,其中“草长莺飞”明确表现了生命现象,即草木生长和莺鸟飞翔,这些都是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生长和活动,A不符合题意。
B.“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句诗描绘了春天江边的美景。其中“春来江水绿如蓝”反映了春天水中藻类大量繁殖,使得江水呈现出绿色,这也是生命现象的一种表现,B不符合题意。
C.“薄寒能几许,春雨满池塘”这句诗主要描述了春天的气候和降雨情况,即轻微的寒冷和满池塘的春雨。这里并没有直接描述生命现象,而是对自然环境的描绘,C符合题意。
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虽然这句诗主要表达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愉悦心情,但其中的“看尽长安花”也隐含了春天花朵盛开、植物生长的生命现象,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2025·陕西·模拟预测)我省有一棵千年的银杏树,每到秋天,树下满目金黄,美不胜收。银杏落叶体现的生物特征是( )
A.生物能呼吸 B.生物能排出废物
C.生物能生长发育和繁殖 D.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答案】B
【详解】A.生物能呼吸,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与银杏落叶无关,A不符合题意。
B.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银杏落叶体现的生物特征是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B符合题意。
C.生物能生长发育和繁殖后代,与银杏落叶无关,C不符合题意。
D.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与银杏落叶无关,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2024·山东淄博·模拟预测)谚语“草木萌动花盛开,耕春闲田有人来”中,其中的“耕田”体现了影响植物生长的生态因素是( )
A.温度 B.水 C.空气 D.阳光
【答案】C
【详解】A.虽然温度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但耕田行为本身并不直接改变土壤的温度。因此,温度不是耕田所直接体现的生态因素,A不符合题意。
B.水分同样是植物生长不可或缺的要素,但耕田的主要目的并非是为了调节土壤中的水分含量,而是通过翻动土壤来改善其结构。所以,水也不是耕田所直接体现的生态因素,B不符合题意。
C.谚语中提到的“耕田”主要是指人在春天的闲田里进行耕作,而耕作过程中土壤的通气性会得到改善,从而促进植物根系的呼吸和吸收,所以体现了空气这一生态因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C符合题意。
D.阳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然而,耕田行为本身并不直接涉及阳光的利用或调节。所以,阳光也不是耕田所直接体现的生态因素,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二模)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水分对鼠妇分布的影响”,使用了10只鼠妇,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对本方案的修改,正确的是( )
A.纸盒上面全都用纸板盖住 B.纸盒底部都铺细湿土
C.将10只鼠妇同时从细湿土处放入纸盒内 D.10只鼠妇太多了,改成2只
【答案】A
【详解】A.实验要验证水分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因此,除水分外,其他条件均一样。纸盒上面全都用纸板盖住,是为了避免光对鼠妇的影响,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A正确。
B.实验变量是水分,因此,纸盒底部一边铺细湿土,另一边铺干土,形成对照实验,B错误。
C.将10只鼠妇同时从细湿土处放入纸盒内,会影响实验结果,应当从中间放入后观察鼠妇的分布,C错误。
D.鼠妇数量少,会出现偶然性,使实验数据不准确,D错误。
故选A。
6.(2024·陕西渭南·一模)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草盛豆苗稀”——草和豆苗是合作关系 B.“南橘北枳”——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环境能影响生物D.“万物生长靠太阳”——生物生存离不开一定的环境
【答案】D
【详解】A.“草盛豆苗稀”描述的是豆苗与草,相互争夺阳光、水分、无机盐和生存的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A错误。
B.淮南、淮北方温度不同,柑橘是热带水果,在温度高的淮南生长良好;在温度较低的淮北方生长 不好,温度低影响了柑橘的品质。因此“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表明生物的性状受环境 温度的影响,体现了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B错误。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是白蚁在大堤内挖穴活动导致大堤的牢固性降低,洪水来临时容易溃堤, 表明生物白蚁对环境大堤的影响,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C错误。
D.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了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D正确。
故选D。
7.(2024·河南驻马店·二模)如图是小秦同学设计的一个生态瓶。关于此生态瓶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不属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B.小鱼是该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C.应该放置在有阳光照射的地方 D.若河水被铅污染,最终小鱼体内铅含量最高
【答案】A
【详解】A.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主要由生产者(如绿色植物)、消费者(如动物)和分解者(如细菌和真菌)组成。非生物部分则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根据描述,小秦同学的生态瓶中包含了这些成分,因此它属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故A错误。
B.消费者是指那些以其他生物或有机物为食的生物。在这个生态瓶中,小鱼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必须依赖其他生物(如水草)或有机物为食,因此小鱼是此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故B正确。
C.只有在光下,绿色植物才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把光能转变成储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从而为生态瓶提供有机物和能量,因此该生态瓶应放置在有阳光的地方,故C正确。
D.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如铅)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一般来说,生物的营养级别越高,其体内积累的有害物质就越多。在这个生态瓶中,小鱼作为最高级的消费者,若河水被铅污染,最终小鱼体内的铅含量会是最高的 ,故D正确。
故选A。
8.(2024·四川成都·模拟预测)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a、b两种生物之间的数量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b是捕食者,a是被捕食者
B.如果 a灭绝对b的影响不大
C.某些时候,a、b的数量相等
D.a、b数量变化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稳定性
【答案】B
【详解】A.曲线体现了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关系,并且a的数量多于b的数量,因此a是被捕食者,b捕食者,A正确。
B.a是被捕食者,b捕食者。如果a灭绝,则b缺乏食物而可能饿死,因此如果a灭绝对b的影响很大,B错误。
C.曲线a和曲线b有重合的地方,表明某些时候,a、b的数量相等,C正确。
D.从曲线看,两种生物a、b的数量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所以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D正确。
故选B。
9.(2024·宁夏固原·模拟预测)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类群所含能量的调查结果如表所示,其中最可能为生产者的是( )
生物数量 甲 乙 丙 丁
能量 12.50 13.30 10.80 220.00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D
【详解】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是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所以生产者体内所含的能量最多;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所以最有可能是生产者的是含能量最多的丁,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0.(2024·陕西·模拟预测)在某食物网中,下列几种生物体内残留的某重金属浓度如表所示。根据表中数据判断,下列各项正确的是( )
生物体 A B C D E
某重金属浓度/ppm 0.05 7 0.51 58 0.39
A.表中生物构成的一条食物链为:D→B→C→E→A
B.表中生物 A 是消费者
C.表中生物 C 与E 可能是竞争关系
D.表中生物 D 的数量最多
【答案】C
【详解】A.由于重金属在生物体内有富集现象,即营养级别越高,体内重金属浓度越高。所以根据表中数据,该食物链应为:,A错误。
B.表中生物 A 体内重金属浓度最低,A 是生产者,不是消费者,B错误。
C.表中生物 C 与 E 体内重金属浓度接近,说明它们可能处于同一营养级,存在竞争关系,C正确。
D.能量在食物链中是逐级递减,因此在生态系统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其数量通常越少。可见,D的重金属浓度最高,这通常意味着D处于食物链的最高营养级,数量最少,D错误。
故选C。
11.(2024·广东深圳·模拟预测)如图表示的是一个生态系统中某些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请你根据这些生物间的数量关系写出一条食物链。( )
A.甲→乙→丙→丁 B.丙→丁→甲→乙
C.丙→丁→乙→甲 D.丁→丙→乙→甲
【答案】C
【详解】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因此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根据图中数量关系,可知丙的相对数量最多,是生产者,丁、乙和甲是消费者,相对数量依次减少,因此,该食物链可表示为:丙→丁→乙→甲。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12.(2024·黑龙江鸡西·模拟预测)在某天然草原生态系统中,存在食物链“草→兔→狼”,由于某种疾病导致狼大量死亡。下列图示中,能正确表示兔在长时间内数量变化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详解】当狼大量死亡时,兔的天敌减少,兔的数量会先增加;但随着兔数量的增加,草的数量会减少,兔的生存空间和食物来源减少,兔的数量又会减少,最终在一定范围内波动。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3.(2024·吉林长春·二模)某地区爆发蝗灾,农作物的茎和叶遭到严重的啃食。鸭子是蝗虫的天敌,可放养鸭子消灭蝗虫。这段文字中包含的食物链是( )
A.农作物→蝗虫→细菌 B.蝗虫→鸭子→细菌
C.农作物→蝗虫→鸭子 D.农作物←蝗虫←鸭子
【答案】C
【详解】A.细菌是分解者,不能出现在食物链中,A不符合题意。
B.食物链起点蝗虫是消费者,不是生产者,B不符合题意。
C.分析题干各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农作物被蝗虫吃,蝗虫被鸭子吃,因此食物链为:农作物→蝗虫→鸭子,C符合题意。
D.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而“农作物←蝗虫←鸭子”的箭头方向反了,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4.(2024·天津河东·二模)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农田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湿地生态系统 D.生物圈
【答案】D
【详解】A.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 其主要特点是人的作用非常关键,人们种植的各种农作物是这一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员。农田中的动植物种类较少,群落的结构单一,主要是农作物,A不符合题意。
B.草原生态系统,较为干旱,缺乏高大植物,主要以低矮的草原植被为主,B不符合题意。
C.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C不符合题意。
D.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包括地球上的所有生态系统.即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D符合题意。
故选D。
15.(2024·陕西西安·模拟预测)“天然林面积增加3.23亿亩(1亩≈0.667公顷),退耕还林还草2.13亿亩。”这组数据彰显了我国林草生态工程建设取得的新成效。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森林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肺” B.草原生态系统无自动调节能力
C.草原生态系统每年制造的氧气量最高 D.森林生态系统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答案】A
【详解】A.森林生态系统分布在较湿润的地区,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A正确。
B.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其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B错误。
C.海洋生态系统是由海洋生物群落和海洋环境两大部分组成。海洋中的植物绝大部分是微小的浮游植物,虽然这些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不如森林生态系统的植物,但由于数量庞大,因为在地球上70%的水域中全是藻类植物,且代谢速率极快。所以它们通过光合作用每年能够产生三百六十亿吨氧气,占全球每年产生氧气总量的70%,是产生氧气最多的生态系统,C错误。
D.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D错误。
故选A。
16.(2024·河北邢台·二模)人因自然而生,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保护生物圈是保证人类持续发展的基础,下列有关生物圈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B.减少使用塑料购物袋有利于保护生物圈
C.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共同家园
D.生物圈由整个地球及生活在其中的生物构成
【答案】D
【详解】A.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A正确。
B.减少使用塑料购物袋能够减少白色垃圾,有利于保护生物圈,B正确。
C.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保护生物圈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C正确。
D.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但是绝大多数生物生活在陆地以上和海洋表面以下各约100米的范围内,D错误。
故选D。
17.(2024·福建龙岩·一模) 如图是某地农田生态系统示意图。早些年,由于当地大量捕捉青蛙、捕杀鸟类,导致农民不得不多次喷洒农药来防治农业害虫。经整治,青蛙和鸟的数量显著增加,虫害得到了有效控制。
(1)图中的生态系统包含 条食物链。在食物网中,青蛙和鸟之间有 关系。
(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和 ,因此该食物网中获得能量最多的生物是 。
(3)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和数量少,其自我调节能力 。(填“强”或“弱”)
(4)利用青蛙和鸟类等来防治虫害,属于生物防治,相比农药防治,其优点有 。(答一点即可)
【答案】(1) 2/两/二 竞争
(2) 逐级递减 小麦
(3)弱
(4)减少环境污染 (合理即可)
【分析】(1)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绝大多数的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生物防治是指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可分为以虫治虫、以鸟治虫和以菌治虫,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
【详解】(1)根据分析可知,图中的食物链有:小麦→虫→鸟,小麦→虫→青蛙,共两条。在食物网中,青蛙和鸟都捕食害虫,因此它们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和逐级递减。这意味着能量在食物链中传递时,每一级都会有一部分能量被消耗或损失,只有剩余的部分才能传递到下一级。因此,在食物网中,越靠近生产者的生物(即食物链的起始端)获得的能量越多。所以,该食物网中获得能量最多的生物是小麦。
(3)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该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较少,因此其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弱。这是因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主要依赖于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数量的丰富性,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生态系统越能抵抗外界干扰和恢复平衡。
(4)传统杀虫剂中的有害物质会在消费者体内造成富集现象,生物防治来控制农业害虫,该防治方法的优点是专一性强,控制害虫持久;不污染环境(防止环境污染);有利于保护害虫的天敌(保障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
18.(2024·山东济南·一模)图一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图二为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模式图,甲、乙、丙表示生物成分,A、B、C是乙中存在着食物关系的三种生物。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一中的消费者,属于变温动物的是 。图一要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生物成分是图二中的 。
(2)草是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可将太阳(光)能转化为 能,供给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所需。
(3)图二中,若A、B、C表示图一中具有直接食物关系的三种生物,则B对应的生物是 ,请写出图二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
(4)动物的粪便、遗骸能够被分解,使无机物回归到土壤中,促进了该生态系统的 。
(5)该生态系统中,当鼠和兔的数量增多时,植被会遭到破坏,而狐等食肉动物数量的增加又使鼠和兔的数量减少,草原植被得以恢复,由此可见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草原生态系统的该能力比森林要弱,原因是 。
【答案】(1) 蛇 丙
(2)化学能
(3) 狐或鹰 甲→A→C→B
(4)物质循环
(5) 自动调节 生物种类和数量少,营养结构简单
【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的,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维持生态的平衡。生态系统存在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现象。(2)一定自然区域内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由于捕食与被捕食的营养联系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流动和传递的。图二中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
【详解】(1)图一中的消费者,属于变温动物的是蛇,蛇属于爬行动物,是变温动物。
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因此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还需要补充的生物成分是图二中的丙分解者。
(2)草是该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可通过进行光合作用将太阳(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供给该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所需。
(3)图二中,若A、B、C表示图一中具有直接食物关系的三种生物,则表示的食物链是甲→A→B或者甲→A→C→B。则对应图一中的食物链是草→鼠→鹰或草→鼠→狐或草→鼠→蛇→鹰等。B对应的生物是狐或鹰,图二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甲→A→C→B。
(4)动物的粪便、遗骸中的有机物能够被分解,使无机物回归到土壤中,重新被生产者利用,促进了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5)该生态系统中,当鼠和兔的数量增多时,植被会遭到破坏,而狐等食肉动物数量的增加又使鼠和兔的数量减少,草原植被得以恢复,由此可见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所以草原生态系统的该能力比森林要弱,原因是生物种类和数量少,营养结构简单。
19.(2024·山东枣庄·模拟预测)春暖花开,草木繁茂。如图一表示抱犊崮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图二表示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甲、乙和丙代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①~⑥表示生理过程。请据图回答:
(1)图一中,蝗虫、蜗牛、野兔等是影响植物生长的 因素,若要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补充的生物对应图二中的 (填图二中文字)。
(2)图一中的动物可分为两类:甲类是鹰、蛇、野兔、杂食性鸟,乙类是蜗牛、螳螂、蝗虫,分类依据是 。
(3)请写出在图一中鹰获得能量最少的一条食物链: 。
(4)图二中的 代表该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原因是它能进行图二中的生理活动[ ] 。
(5)图二中,生物体内的碳返回到无机环境的生理过程有 (填序号)。
(6)抱犊山区的生物种类及数量能够较长时间保持着生态平衡,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山区禁止猎杀野生动物,实施这一举措的生态意义是 。
【答案】(1) 生物 丙
(2)有无脊柱
(3)植物→蝗虫→螳螂→杂食性鸟→蛇→鹰
(4) 甲 ②光合作用
(5)①⑤⑥
(6) 自动调节/自我调节 有利于维持生物的多样性
【分析】图一中的植物属于生产者,各种动物属于消费者。图二表示该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图二中的甲代表生产者、乙代表消费者,丙代表分解者,①⑤是呼吸作用;②是光合作用;③是捕食关系,⑥是分解作用。
【详解】(1)生态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蝗虫、蜗牛、野兔等生物会与植物产生捕食等关系,属于生物因素。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图一中有生产者和消费者,还缺少分解者,对应图二中的丙。
(2)甲类是鹰、蛇、野兔、杂食性鸟,乙类是蜗牛、螳螂、蝗虫,分类依据是体内有无脊柱。甲类动物鹰、蛇、野兔、杂食性鸟都属于脊椎动物,体内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乙类动物蜗牛、螳螂、蝗虫都属于无脊椎动物,体内没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
(3)图一中鹰获得能量最少的一条食物链:植物→蝗虫→螳螂→杂食性鸟→蛇→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食物链越长,最高营养级生物获得的能量越少。图一中最长的食物链就是鹰获得能量最少的食物链。
(4)图二中的甲代表该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原因是它能进行图二中的生理活动②光合作用,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为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来源,所以甲生产者是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
(5)图二中,生物体内的碳返回到无机环境的生理过程有①⑤⑥,①⑤是呼吸作用,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的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释放到无机环境中。⑥是分解作用,分解者通过分解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将碳返回到无机环境中。
(6)抱犊山区的生物种类及数量能够较长时间保持着生态平衡,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山区禁止猎杀野生动物,实施这一举措的生态意义是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定限度内,能保持生物种类和数量的相对稳定。
野生动物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禁止猎杀野生动物,有利于维持生物的多样性,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相对稳定,保障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健康,还能为其他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
20.(2024·四川绵阳·模拟预测)近年来,疣鼻天鹅在郑州贾鲁河“安家落户”。为了给天鹅营造繁殖后代的场所,有关机构在贾鲁河上修建了生态浮岛。生态浮岛上栽种有菖蒲、芦苇、鸢尾等植物,多种生物可在生态浮岛上生活。生态浮岛利用植物根系在水中形成浓密的网过滤、吸附水体中大量的悬浮物;还可以通过植物削减水体中的氮、磷等污染物质,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请完成下面小题。
(1)生态浮岛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其上栽种的菖蒲、芦苇等绿色植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
(2)生态浮岛能够净化水质,主要是通过植物根的 (填结构名称)吸收水中含氮、磷等的无机盐。
(3)疣鼻天鹅和黄雀是生态浮岛的“常客”。黄雀主要捕食昆虫;疣鼻天鹅主要以植物为食,也会捕食昆虫和小鱼。请据此写出一条包含3种生物的食物链: 。
(4)生态浮岛中植物的根为微生物提供了附着的空间,加大了微生物在水体上层的含量。微生物能够分解水中的 ,促进着物质循环。如果含有难以降解的毒素的污水流入贾鲁河,一段时间后,体内毒素含量最多的生物是 。
(5)生态浮岛中动植物和微生物逐渐丰富,提高了贾鲁河生态系统的 能力,也反映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保护 的多样性。
(6)生态浮岛上的龟和蛙都能够水陆两栖生活,但在分类上却不属于同一类群。蛙的发育经历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等不同的时期,是一种 发育过程;龟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则摆脱了 环境的限制。
【答案】(1)生产者
(2)成熟区
(3)植物→昆虫→黄雀/植物→昆虫→疣鼻天鹅/植物→小鱼→疣鼻天鹅
(4) 有机物 疣鼻天鹅
(5) 自动调节/自我调节 生态系统
(6) 变态 水
【分析】(1)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主要包括光、水分、空气、温度、土壤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消费者(主要是动物)和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2)在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非生物部分和分解者。食物链的起点(第一营养级)必须是生产者,第二营养级必须是初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必须是次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必须是三级消费者,以此类推,以没有天敌的最高级消费者结束,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3)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通过生物富集作用,环境中低浓度的有害物质,在食物链最高级别的消费者体内的积累量能够增加几十倍甚至成千上万倍,从而对生物体造成严重危害。
(4)生态系统本身具有一定的自动(自我)调节能力,一般情况下,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该生态系统越稳定;相反,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少,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越弱,该生态系统越不稳定。
【详解】(1)该生态系统中的菖蒲、芦苇等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和储存能量,从而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2)植物从根的尖端到着生根毛的一段叫做根尖,其包括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根毛区),其中成熟区出现了大量根毛,大大扩大了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面积,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因此,生态浮岛能够净化水质,主要是通过植物根的根毛(成熟区)吸收水中含氮、磷等的无机盐。
(3)昆虫以植物为食,黄雀以昆虫为食,植物是生产者,昆虫是初级消费者,黄雀是次级消费者,它们构成的食物链是:植物→昆虫→黄雀;疣鼻天鹅主要以植物为食,也会捕食昆虫,包含3种生物的食物链是:植物→昆虫→疣鼻天鹅;疣鼻天鹅主要以植物为食,也会捕食小鱼,包含3种生物的食物链是:植物→小鱼→疣鼻天鹅。
(4)进行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能够把水中的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无机物,又可以被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吸收和利用,从而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因此,生态浮岛中植物的根为微生物提供了附着的空间,加大了微生物在水体上层的含量。微生物能够分解水中的有机物,促进着物质循环。
在该生态系统中的疣鼻天鹅属于最高级消费者,如果含有难以降解的毒素的污水流人贾鲁河,一段时间后,通过生物的富集作用,体内毒素含量最多的生物是疣鼻天鹅。
(5)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因此生态浮岛中动植物和微生物逐渐丰富,提高了贾鲁河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也反映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6)蛙是一种两栖动物,为体外受精,卵生,它的发育经历了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等不同的时期,生殖发育离不开水,其中幼体与成体在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上有着明显差别,是一种变态发育过程。
龟是一种爬行动物,其体表被覆坚硬的甲,体内受精,卵生,在陆地上产卵,生殖和发育过程完全摆脱了水环境的限制,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