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素质评价(四)(第九章 青藏地区第十章 中国在世界中) 同步练(含解析)2024-2025学年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单元素质评价(四)(第九章 青藏地区第十章 中国在世界中) 同步练(含解析)2024-2025学年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5-10 15:28:12

文档简介

单元素质评价(四)(第九、十章)     
(40分钟 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电视纪录片《第三极》首次聚焦青藏高原,与南北两极比较,它是唯一有着人类生存活动的“极地”地带。读图,回答1~4题。
1.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第三极”的原因是 (C)
A.干旱 B.湿热 C.高寒 D.炎热
2.图中①山脉是(A)
A.昆仑山脉 B.喜马拉雅山脉
C.天山山脉 D.阿尔金山脉
3.相比于高原上的其他地区,藏南谷地成为农田、城市最集中的区域,其最大的优势是(C)
A.纬度较低,交通便利
B.地形平坦,交通便利
C.地势低平,水热较充足
D.距海较近,水热较充足
4.到拉萨可拍摄到的景观是 (D)
【解析】本题组考查青藏地区的相关知识。第1题,青藏地区的主体是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由于青藏地区海拔高,气温低,独特的高寒气候,因此被誉为世界“第三极”。第2题,读图分析可知,图中山脉①是昆仑山,该山脉为东西走向,是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的界山,其北侧是塔里木盆地,南侧是青藏高原。第3题,青藏地区气候高寒,其中的藏南谷地、湟水谷地等河谷地带由于地势较低,气温较高,成为农田、城市最集中的区域,这里的农业为河谷农业,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豌豆等。第4题,A为南方地区的江南水乡,B为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C为北京的四合院,D为布达拉宫,位于西藏自治区,主要少数民族为藏族。
  川藏铁路为第二条进藏铁路,目前拉萨至林芝段(拉林铁路)全线47座216.5千米隧道已全部贯通,林芝至康定段计划于2026年完成。川藏铁路“八起八伏”,累计爬升高度超过1.4万米,被誉为世界上难度最大的铁路之一。读图完成5~7题。
5.川藏铁路修建难度大,其原因表述错误的一项是(D)
A.地势起伏大,高差大
B.跨越众多大河和山脉,需要修建桥梁和隧道
C.地质条件复杂,多滑坡、泥石流
D.沿线人口密集,需要拆迁大量民居
6.拉林铁路沿线会看到上图中的当地民居碉房。关于该民居特点简介正确的是(A)
A.高原上土层浅薄,林木稀少,往往就地取材,以石块为原料
B.因牧场广布,用牧草苫盖屋顶,防风固沙
C.青砖黛瓦,屋顶的坡度较大,便于排雪
D.以土墙为主,墙厚窗小,便于防风保温
7.川藏铁路的建设有利于(B)
①加强青藏地区的对外联系 ②带动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③改善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 ④促进各民族交往与合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组考查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以及传统民居。第5题,川藏铁路位于我国西部地区,由于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这里人口稀疏。第6题,碉房是我国青藏地区农区和城镇的传统民居,这里土层浅薄,林木稀少,当地人们在建造房屋时往往就地取材,以石块为原料,房屋墙体厚实。第7题,青藏铁路的建设,容易破坏当地自然环境,因此在建设中非常重视环境保护。
  内江市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乘大巴车从内江到拉萨开展研学旅行。下图为研学旅行行程示意图。据此完成8~10题。
8.行程中路况最差的路段是 (B)
A.内江至康定 B.康定至八宿
C.八宿至林芝 D.林芝至拉萨
9.研学旅行夜宿芒康,小组成员在卧室过夜必备的生活用品是(C)
A.电风扇 B.望远镜 C.棉被 D.茶叶
10.小组成员途中能看见当地常见的动物是(D)
A.大熊猫 B.雪豹 C.大象 D.牦牛
【解析】本题组考查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第8题,读图可知,从康定至八宿,途经地区地势起伏大,穿越多个河谷,路况最差。第9题,青藏地区海拔高,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夜晚气温低,应携带棉被。第10题,青藏地区代表性的动物有牦牛、藏羚羊、藏绵羊、藏山羊等。
  三江源被誉为“中华水塔”。读图,完成11、12题。
11.“中华水塔”水量丰盈的时期,最可能在(C)
A.1月 B.4月 C.7月 D.11月
12.下列描述反映三江源地区景观的是 (A)
A.雪山连绵,沼泽密布 B.小桥流水,绿树成荫
C.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D.山高谷深,一山四季
【解析】本题组考查三江源地区水量丰盈的时期和景观特点。第11题,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高山终年积雪,冰川纵横;夏季(6、7、8月为北半球的夏季)高山冰雪消融后,成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重要水源,水量丰盈。第12题,三江源位于青藏高原地区,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气温低,该地区雪山连绵,沼泽密布。
13.我国以下产业中属于走在世界最前沿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是(B)
A.服装制造业 B.5G产业 C.畜牧业 D.纺织业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发展取得的成就。5G产业属于走在世界最前沿的高新技术产业。
14.下列不能体现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一特征的是 (B)
A.我国东中西部发展极不平衡 B.南方地区比西北地区降水多
C.城市和乡村发展差距较大 D.沿海与内地发展差距较大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区域发展问题。受地理位置、资源、基础条件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其表现为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差距较大;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南方地区比西北地区降水多是我国的自然地理特征,不属于区域发展不平衡。
15.下列做法有利于协调人地关系的是 (C)
①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
②实行休渔期制度,保护渔业资源
③大力开发山区荒地,发展种植业,增加粮食产量
④绿色出行,低碳生活
⑤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建设自然保护区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材料分析能力。山区应因地制宜发展林业、畜牧业、旅游业等产业,开发荒地会造成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
二、综合题(共30分)
16.第二条进藏铁路——川藏铁路建设项目已开工。读青藏地区略图及民族服饰,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青藏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A山脉的形成原因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的。(2分)
(2)川藏铁路东起成都(行政中心),西至拉萨,沿途经过B横断山脉。(2分)
(3)该区域的少数民族主要是藏族,形成图中穿衣特点的主要原因是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2分)
(4)青藏地区的主要农业生产以畜牧业(填“种植业”或“畜牧业”)为主,其特有的农作物或牲畜是青稞或牦牛(填一种)。(2分)
(5)青藏高原因地势高而形成独特的自然环境,将代表地理现象的字母填入相应的空格。(4分)
A.江河之源 B.高寒气候 C.光照强 D.冰川广布
【解析】本题考查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交通和主要城市及青藏人民生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第(1)题,青藏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A山脉是喜马拉雅山脉,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的。第(2)题,川藏铁路东起成都,西至拉萨,沿途经过B横断山脉。第(3)题,该区域的少数民族主要是藏族,形成图中穿衣特点的主要原因是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第(4)题,青藏地区的主要农业生产以畜牧业为主,其特有的农作物是青稞,牲畜是牦牛。第(5)题,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 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由于空气稀薄,太阳光照强,青稞、小麦等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比较高。高原上峰峦绵延,山势雄浑,山脉间多起伏平缓的盆地和谷地。高山终年积雪,冰川纵横。冰雪消融后,成为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重要水源。
17.神奇的雪域高原,独特的民族风情,令人神往。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青藏地区地形的显著特征是远看是山,近看是川。(1分)
(2)青藏地区是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河流A是黄河,发源于①巴颜喀拉山。图中河流D是雅鲁藏布江,最终注入印度洋,该河流谷地种植的青稞穗大粒饱,单产较高的自然原因是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气温低,作物的生长期长。(5分)
(3)乘坐④青藏线铁路可以看到被称为“高原之舟”的甲牦牛、著名建筑乙是布达拉宫。(3分)
(4)图中阴影部分为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的问题有哪些 水土流失加剧、草地沙化严重、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等。(1分)
【解析】本题考查青藏地区相关知识。第(1)题,青藏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远看是山,近看是川”是青藏高原显著地形特征。第(2)题,从图中得知,A是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河流D是雅鲁藏布江,最终注入印度洋;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农业区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气温较高、土地肥沃、有丰富水源的河谷地带,雅鲁藏布江谷地由于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温低,作物的生长期长,单位面积产量较高。第(3)题,读图可知, 铁路线④是青藏线,从甲图看出,图中的动物是牦牛,牦牛是青藏地区代表性的畜种,它的毛厚而长,耐寒力强,体矮身健,善于爬山负重,被称为“高原之舟”;乙图是雄伟壮丽的布达拉宫,至今仍是藏族人民崇佛礼佛的圣地和拉萨市的象征。第(4)题,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水土流失加剧、草地沙化严重、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等。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8分)
材料一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自《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实施以来,三江源各生态系统类型变化趋向稳定,水域、湿地面积、森林、草地植被都有所增加,荒漠化明显被遏制,代表性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得到改善,种群数量增加,“中华水塔”作用也得到了提升。
材料二 青藏地区图。
(1)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长江、黄河、 澜沧江的发源地。(2分)
(2)治理三江源生态环境主要采取的措施有退耕还草、全面禁猎、禁采砂金、休牧育草、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任写两条即可)。(两条即可)(2分)
(3)青藏地区的种植业面积狭小,且分布分散,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形成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是河谷地区气温较高,土质较肥沃。(2分)
(4)如图,规划中的川藏铁路,东起成都,西到拉萨,全长1 629千米。因川藏铁路的建设难度将大于青藏铁路,故被誉为第二条“天路”。根据材料分析,建设青藏铁路主要面临哪些困难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环境脆弱。(2分)
【解析】本题考查青藏地区的相关知识。第(1)题,读图可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第(2)题,目前,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采取退耕还草(林)、全面禁猎、禁采砂金、休牧育草等措施,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第(3)题,青藏地区的种植业面积狭小,且分布分散,主要分布在地势低平的河谷地区;形成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是河谷地区气温较高,土质较肥沃。第(4)题,青藏地区由于地势高、气温低、气压低、缺氧、冻土层厚、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施工难度巨大。单元素质评价(四)(第九、十章)     
(40分钟 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电视纪录片《第三极》首次聚焦青藏高原,与南北两极比较,它是唯一有着人类生存活动的“极地”地带。读图,回答1~4题。
1.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第三极”的原因是 ( )
A.干旱 B.湿热 C.高寒 D.炎热
2.图中①山脉是( )
A.昆仑山脉 B.喜马拉雅山脉
C.天山山脉 D.阿尔金山脉
3.相比于高原上的其他地区,藏南谷地成为农田、城市最集中的区域,其最大的优势是( )
A.纬度较低,交通便利
B.地形平坦,交通便利
C.地势低平,水热较充足
D.距海较近,水热较充足
4.到拉萨可拍摄到的景观是 ( )
  川藏铁路为第二条进藏铁路,目前拉萨至林芝段(拉林铁路)全线47座216.5千米隧道已全部贯通,林芝至康定段计划于2026年完成。川藏铁路“八起八伏”,累计爬升高度超过1.4万米,被誉为世界上难度最大的铁路之一。读图完成5~7题。
5.川藏铁路修建难度大,其原因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地势起伏大,高差大
B.跨越众多大河和山脉,需要修建桥梁和隧道
C.地质条件复杂,多滑坡、泥石流
D.沿线人口密集,需要拆迁大量民居
6.拉林铁路沿线会看到上图中的当地民居碉房。关于该民居特点简介正确的是( )
A.高原上土层浅薄,林木稀少,往往就地取材,以石块为原料
B.因牧场广布,用牧草苫盖屋顶,防风固沙
C.青砖黛瓦,屋顶的坡度较大,便于排雪
D.以土墙为主,墙厚窗小,便于防风保温
7.川藏铁路的建设有利于( )
①加强青藏地区的对外联系 ②带动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
③改善青藏地区的生态环境 ④促进各民族交往与合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内江市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乘大巴车从内江到拉萨开展研学旅行。下图为研学旅行行程示意图。据此完成8~10题。
8.行程中路况最差的路段是 ( )
A.内江至康定 B.康定至八宿
C.八宿至林芝 D.林芝至拉萨
9.研学旅行夜宿芒康,小组成员在卧室过夜必备的生活用品是( )
A.电风扇 B.望远镜 C.棉被 D.茶叶
10.小组成员途中能看见当地常见的动物是( )
A.大熊猫 B.雪豹 C.大象 D.牦牛
  三江源被誉为“中华水塔”。读图,完成11、12题。
11.“中华水塔”水量丰盈的时期,最可能在( )
A.1月 B.4月 C.7月 D.11月
12.下列描述反映三江源地区景观的是 ( )
A.雪山连绵,沼泽密布 B.小桥流水,绿树成荫
C.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D.山高谷深,一山四季
13.我国以下产业中属于走在世界最前沿的高新技术产业的是( )
A.服装制造业 B.5G产业 C.畜牧业 D.纺织业
14.下列不能体现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一特征的是 ( )
A.我国东中西部发展极不平衡 B.南方地区比西北地区降水多
C.城市和乡村发展差距较大 D.沿海与内地发展差距较大
15.下列做法有利于协调人地关系的是 ( )
①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
②实行休渔期制度,保护渔业资源
③大力开发山区荒地,发展种植业,增加粮食产量
④绿色出行,低碳生活
⑤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建设自然保护区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
二、综合题(共30分)
16.第二条进藏铁路——川藏铁路建设项目已开工。读青藏地区略图及民族服饰,完成下列问题。(12分)
(1)青藏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的第 级阶梯,A山脉的形成原因是 。(2分)
(2)川藏铁路东起 (行政中心),西至拉萨,沿途经过B 山脉。(2分)
(3)该区域的少数民族主要是 ,形成图中穿衣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2分)
(4)青藏地区的主要农业生产以 (填“种植业”或“畜牧业”)为主,其特有的农作物或牲畜是 (填一种)。(2分)
(5)青藏高原因地势高而形成独特的自然环境,将代表地理现象的字母填入相应的空格。(4分)
A.江河之源 B.高寒气候 C.光照强 D.冰川广布
17.神奇的雪域高原,独特的民族风情,令人神往。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青藏地区地形的显著特征是 。(1分)
(2)青藏地区是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河流A是 ,发源于① 山。图中河流D是 ,最终注入 洋,该河流谷地种植的青稞穗大粒饱,单产较高的自然原因是 。(5分)
(3)乘坐④ 线铁路可以看到被称为“高原之舟”的甲 、著名建筑乙是 。(3分)
(4)图中阴影部分为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恶化导致的问题有哪些 。(1分)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8分)
材料一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自《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实施以来,三江源各生态系统类型变化趋向稳定,水域、湿地面积、森林、草地植被都有所增加,荒漠化明显被遏制,代表性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得到改善,种群数量增加,“中华水塔”作用也得到了提升。
材料二 青藏地区图。
(1)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 、 、 澜沧江的发源地。(2分)
(2)治理三江源生态环境主要采取的措施有 。(两条即可)(2分)
(3)青藏地区的种植业面积狭小,且分布分散,主要分布在 ,形成这种分布特点的原因是 。(2分)
(4)如图,规划中的川藏铁路,东起成都,西到拉萨,全长1 629千米。因川藏铁路的建设难度将大于青藏铁路,故被誉为第二条“天路”。根据材料分析,建设青藏铁路主要面临哪些困难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