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素质评价(一)(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六章 北方地区) 同步练(含解析)2024-2025学年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单元素质评价(一)(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六章 北方地区) 同步练(含解析)2024-2025学年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5-10 15:29:26

文档简介

单元素质评价(一)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六章 北方地区)
(40分钟 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显著。结合下图,完成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农业类型——东耕西牧 B.人口和城市——东疏西密
C.传统民居——南平北尖 D.传统交通工具——南马北船
2.“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国各地区都有自己的人文地理特色。符合“旱地种小麦,喜食面食,有民居四合院……”的是 (B)
A.西北地区 B.北方地区
C.南方地区 D.青藏地区
【解析】本题组考查区域差异。第1题,我国东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人口、城市分布的特点是东密西疏;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多,北方地区降水少,传统民居是南尖北平;南方地区河湖密集,北方地区平原广阔,我国传统交通工具是南船北马。第2题,北方地区的年降水量大致在400~800 毫米。农业以旱地为主,因气候关系,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等,北京有民居四合院。
  读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图,完成3、4题。
3.从M到P能反映东部地区某地理要素递减变化的是(C)
A.人口密度 B.粮食产量
C.热量分布 D.地势变化
4.关于图中山脉①以北地理特征说法正确的是(C)
A.多旱地,产水稻 B.能源矿产缺乏
C.河流有结冰期 D.人均水资源丰富
【解析】本题组考查我国的地理区域差异。第3题,题中M纬度低,热量多;P纬度高,热量少,从M到P热量分布递减。第4题,①山脉为秦岭,该山脉以北多旱地,种植小麦、能源矿产丰富、冬季河流有结冰期、人均水资源缺乏。
  【生活情境题】温室大棚可以提高热量、改善光照、减少蒸发。近几年,我国北方地区的山东、河北两省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利用温室大棚发展冬季蔬菜生产,为京津地区提供大量蔬菜。读温室大棚示意图,回答5、6题。
5.北方地区冬季利用温室大棚种植蔬菜可以改善 (B)
A.光照条件 B.热量条件 C.降水条件 D.土壤条件
6.山东、河北大力发展冬季蔬菜大棚生产的主要原因是 (B)
A.交通便利 B.市场需求大 C.气候条件好 D.土壤肥沃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图文分析能力和影响农业发展的地理要素。第5题,山东、河北两省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冬季气温较低,塑料大棚可以改善热量条件,使蔬菜能在冬季生长。第6题,山东、河北两省大力发展冬季蔬菜大棚生产的主要原因是这两个省份人口多,市场需求大。
  (云南学业考)读东北三省示意图,完成7、8题。
7.下列描述符合东北三省特点的是 (C)
A.地表崎岖,峰岭众多 B.水田连片,油菜金黄
C.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D.气候冷湿,茶园遍布
8.图中四地的农业发展,不符合因地制宜原则的是(A)
A.①地大面积种植大豆 B.②地发展林业及林下种植
C.③地发展粮食综合生产 D.④地沿海发展水产养殖
【解析】本题组考查东北三省自然环境及农业发展状况。第7题,东北三省地形主要为平原与山地;东北三省热量不足,主要耕地类型为旱地,不是水田;热量不足,不适合种植油菜;东北三省周围高山环绕,内部是东北平原,最外层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和鸭绿江,具有山环水绕,沃野千里的特点;气候冷湿,不适宜种植茶树。第8题,①地为内蒙古高原上呼伦贝尔草原,适合发展畜牧业;②地为大兴安岭,适合发展林业及林下种植;③地为松嫩平原,土壤肥沃,适合粮食综合生产;④地沿海滩涂广布,适合发展水产养殖。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仅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对流域地形、地貌的发育也起到重要作用。读黄河干流示意图(图1)、某地地貌景观图(图2),完成9、10题。
9.图2所示的地貌景观主要分布于图1中的(B)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10.图2所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下列可以有效解决该地区生态问题的措施是(B)
A.陡坡垦殖 B.植树造林 C.开垦荒地 D.过度放牧
【解析】本题组考查学生对黄河地理特征、黄土高原环境问题治理的分析判断能力。第9题,图示地貌景观千沟万壑,为黄土高原地貌特征,主要分布在乙河段。第10题,植树种草,减少水土流失,可有效治理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当地的村庄和耕地主要分布在高原面和缓坡上。反坡梯田是田面坡向和山坡坡向相反、向内倾斜的梯田。结合下图,完成11、12题。
11.关于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
A.地表破碎、沟壑纵横,破坏交通和村庄
B.肥沃土壤大量流失,影响农业生产
C.下游河床抬升、水库淤积,易产生洪涝灾害
D.地震、台风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12.如图乙所示,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目的是(C)
A.防止滑坡 B.利于耕作 C.保持水土 D.修筑窑洞
【解析】本题组考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第11题,地震灾害是板块运动造成的,台风属于气象灾害,与水土流失无关。第12题,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在夏季暴雨的冲刷下,水土流失严重。治理黄土高原的根本措施是植树种草,加强生态建设,正确的做法是“缓坡建反坡梯田,陡坡植树种草”,这样可以使保水保土效果更好,有效防止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现象。
  中国北京于2024年2月份举办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成为第一个既举办过夏奥会又举办过冬奥会的城市。下图是北京市地形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下列关于北京的地理位置描述正确的是(D)
A.位于东北平原的南部边缘
B.西靠太行山,东临黄海边缘
C.大致位于(60°N,116°E)
D.与北京相邻的省级行政区是津、冀
14.适宜的气候和地形是冬奥会选址的重要条件。北京延庆和张家口崇礼作为冬奥会赛区,两地有利的自然条件是(C)
①冬季气温低,积雪不易融化
②冬季雪深,结冰期长
③地势平坦,植被茂密
④地形地貌、山体高度适宜举办雪上赛事
⑤北京经济发展水平高,是国际航空港,基础设施好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①④⑤ D.②③⑤
【解析】本题组考查北京的自然地理特征。第13题,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角,西靠太行山,东面和渤海相望,大致位于(40°N,116°E)。第14题,北京主要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气温低;西面和背面是山地,山体高度适宜举办雪上赛事;北京作为我们国家的首都,经济发展水平高,是国际航空港,基础设施好。
15.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全国的政治、文化、交通、科研、教育中心,也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交往中心。下列哪些措施可以增强北京的国际竞争力和服务功能(D)
①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②规划和建设重点功能区
③城市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的发展
④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北京的城市发展。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科研、教育中心,今后北京的发展应注意①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②规划和建设重点功能区;③建设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④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二、综合题(共30分)
16.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2分)
(1)我国的人口多集中分布在四大地理区域中的甲和乙区域,原因是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人文条件:交通便利,工农业基础好,科技先进,信息发达,开发历史早等。(从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两方面回答,2分)
(2)甲乙两区域的分界线B—A是秦岭—淮河一线,其划分的主导因素是气候。(2分)
(3)①②③④是我国的四大工业基地和经济活跃区,它们代表的四大工业基地分布的共同特点是分布在沿海地区,联系②地区和③地区之间的铁路干线是京沪线。(2分)
(4)北京位于四大地理区域中的甲(填代号)。党中央、国务院所在地体现了北京的政治职能。(2分)
(5)黄土高原主要位于甲区域,其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是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工程措施:修梯田,修挡土坝,护坡等;人类活动:退耕还林还草,减少载畜量,合理安排生产活动等。(至少写两点,4分)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读图分析可知:第(1)题,我国的人口多集中分布在四大地理区域中的甲北方地区和乙南方地区,原因是自然条件: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资源丰富,气候适宜等;人文条件:交通便利,工农业基础好,科技先进,信息发达,开发历史早等。第(2)题,甲北方地区和乙南方地区两区域的分界线B—A是秦岭—淮河一线,其划分的主导因素是气候。第(3)题,①②③④是我国的四大工业基地和经济活跃区,它们代表的四大工业基地分布的共同特点是都分布在沿海地区;联系②地区和③地区之间的铁路干线是从北京到上海的京沪线。第(4)题,北京位于四大地理区域中的甲北方地区。党中央、国务院所在地体现了北京的政治职能。第(5)题,黄土高原主要位于甲区域,其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治理措施是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工程措施:修梯田,修挡土坝,护坡等;人类活动:退耕还林还草,减少载畜量,合理安排生产活动等。
17.读东北三省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8分)
材料一 如图为东北三省略图、长春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材料二 东北三省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曾经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是,目前面临着资源日趋枯竭、产业结构单一、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等问题。东北三省的经济发展后继乏力,滞后于我国其他许多地区。所以,振兴东北工业、发展东北经济是我国的一个重大课题。
(1)图中大兴安岭(山脉)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2分)
(2)简述东北三省发展粮食生产的不利和有利自然条件。
不利条件:纬度较高,热量不足;农作物一年一熟,多低温冻害;
有利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期等。(2分)
(3)图中信息反映出阴影部分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有有丰富的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便利的海陆交通运输条件;城市密集,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2分)
(4)请参考材料二,谈谈你对“振兴东北工业、发展东北经济”的建议。(2分)
答:调整产业结构,更新设备,提高科技水平,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东北三省的范围、农业、工业的相关知识。第(1)题,图中有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其中大兴安岭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第(2)题,东北三省发展粮食生产的不利条件是纬度较高,热量不足;农作物一年一熟,多低温冻害;有利的自然条件是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期等。第(3)题,辽中南工业基地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是有丰富的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便利的海陆交通运输条件,城市密集,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第(4)题,振兴东北工业的方法有调整产业结构,更新设备,提高科技水平,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8.活力京津冀、协同谱新篇,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实现首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一项重大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区域一体,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北京某中学的同学们开展了“探究京津冀共建朋友圈”活动。图一为京津冀地区示意图,图二为京津冀地区城市发展定位图,表为京津冀及全国2024年人口密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及多年平均水资源量表。

项目 京 津 冀 全国
人口数量/万人 2 153 1 562 7 592 140 005
人口密度/(人/km2) 1 322 1 306 355 142
人均GDP/万人 164 197 90 294 46 457 71 010
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亿m3 40.8 14.6 236.9 946.9
(1)根据材料可推知,京津冀地区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京津冀“建立朋友圈”,可发挥北京的首都优势、天津的港口优势、河北的资源优势,加强区际联系,缓解北京市和天津市由于人口密度大(大/小)、城市规模庞大而产生的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3分)
(2)探究京津冀发展的自然条件,同学们可能利用到京津冀地区A。(单项选择,1分)
①位置图 ②地形水系图 ③交通图 ④工业分布图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京津冀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地缘相近,山水相连。京津冀地区是我国主要的高新技术和重工业基地,据图可知,发展工业的优势条件有矿产资源丰富、交通运输便利、劳动力丰富等。(2分)
  探究活动期间,某同学在活动日志上记下了自己的收获:“我了解了京津冀之间的交通联系,有高速公路和高铁贯通、有黄骅港和天津港,还有机场和无人机产业园,太方便了! 还知道了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的联合治理的措施,建了太阳能发电站和京津冀防护林、湿地公园等,环境越来越美了!”
(4)请结合日志,联系地理知识,概括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效措施。坚持生态优先为前提,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绿色、可持续的人居环境;促进城镇功能合理分工,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等。(2分)
(5)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北京将建成知识型区域,这体现北京的城市职能有BC。(双项选择,2分)
A.政治中心 B.文化中心 C.科技创新中心 D.国际交往中心
【解析】本题考查区域经济发展。第(1)题,据表中数据信息可得,京津冀地区区域发展差距大,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京津冀“建立朋友圈”,可发挥北京的首都优势、天津的港口优势、河北的资源优势,加强区际联系,缓解北京市和天津市由于人口密度大、城市规模庞大而产生的交通拥挤、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第(2)题,探究京津冀发展的自然条件,可能利用到京津冀地区的位置图、地形水系图和气候图等;交通图和工业分布图属于京津冀发展的社会条件。第(3)题, 京津冀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地缘相近,山水相连。京津冀地区是我国主要的高新技术和重工业基地,据图可知,发展工业的优势条件有:矿产资源丰富、交通运输便利等。第(4)题,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效措施是坚持生态优先为前提,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绿色、可持续的人居环境;促进城镇功能合理分工,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着力培育区域次中心城市和沿海新开发地区等。第(5)题,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北京将建成知识型区域,这体现北京的城市职能是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单元素质评价(一)
(第五章 中国的地理差异 第六章 北方地区)
(40分钟 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我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显著。结合下图,完成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农业类型——东耕西牧 B.人口和城市——东疏西密
C.传统民居——南平北尖 D.传统交通工具——南马北船
2.“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国各地区都有自己的人文地理特色。符合“旱地种小麦,喜食面食,有民居四合院……”的是 ( )
A.西北地区 B.北方地区
C.南方地区 D.青藏地区
  读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图,完成3、4题。
3.从M到P能反映东部地区某地理要素递减变化的是( )
A.人口密度 B.粮食产量
C.热量分布 D.地势变化
4.关于图中山脉①以北地理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
A.多旱地,产水稻 B.能源矿产缺乏
C.河流有结冰期 D.人均水资源丰富
  
温室大棚可以提高热量、改善光照、减少蒸发。近几年,我国北方地区的山东、河北两省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利用温室大棚发展冬季蔬菜生产,为京津地区提供大量蔬菜。读温室大棚示意图,回答5、6题。
5.北方地区冬季利用温室大棚种植蔬菜可以改善 ( )
A.光照条件 B.热量条件 C.降水条件 D.土壤条件
6.山东、河北大力发展冬季蔬菜大棚生产的主要原因是 ( )
A.交通便利 B.市场需求大 C.气候条件好 D.土壤肥沃
  (云南学业考)读东北三省示意图,完成7、8题。
7.下列描述符合东北三省特点的是 ( )
A.地表崎岖,峰岭众多 B.水田连片,油菜金黄
C.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D.气候冷湿,茶园遍布
8.图中四地的农业发展,不符合因地制宜原则的是( )
A.①地大面积种植大豆 B.②地发展林业及林下种植
C.③地发展粮食综合生产 D.④地沿海发展水产养殖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不仅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巨大的影响,对流域地形、地貌的发育也起到重要作用。读黄河干流示意图(图1)、某地地貌景观图(图2),完成9、10题。
9.图2所示的地貌景观主要分布于图1中的(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10.图2所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下列可以有效解决该地区生态问题的措施是( )
A.陡坡垦殖 B.植树造林 C.开垦荒地 D.过度放牧
  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当地的村庄和耕地主要分布在高原面和缓坡上。反坡梯田是田面坡向和山坡坡向相反、向内倾斜的梯田。结合下图,完成11、12题。
11.关于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地表破碎、沟壑纵横,破坏交通和村庄
B.肥沃土壤大量流失,影响农业生产
C.下游河床抬升、水库淤积,易产生洪涝灾害
D.地震、台风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12.如图乙所示,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目的是( )
A.防止滑坡 B.利于耕作 C.保持水土 D.修筑窑洞
  中国北京于2024年2月份举办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成为第一个既举办过夏奥会又举办过冬奥会的城市。下图是北京市地形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下列关于北京的地理位置描述正确的是( )
A.位于东北平原的南部边缘
B.西靠太行山,东临黄海边缘
C.大致位于(60°N,116°E)
D.与北京相邻的省级行政区是津、冀
14.适宜的气候和地形是冬奥会选址的重要条件。北京延庆和张家口崇礼作为冬奥会赛区,两地有利的自然条件是( )
①冬季气温低,积雪不易融化
②冬季雪深,结冰期长
③地势平坦,植被茂密
④地形地貌、山体高度适宜举办雪上赛事
⑤北京经济发展水平高,是国际航空港,基础设施好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①④⑤ D.②③⑤
15.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全国的政治、文化、交通、科研、教育中心,也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国际交往中心。下列哪些措施可以增强北京的国际竞争力和服务功能( )
①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②规划和建设重点功能区
③城市轨道交通和高速公路的发展
④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二、综合题(共30分)
16.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2分)
(1)我国的人口多集中分布在四大地理区域中的甲和乙区域,原因是 。(从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两方面回答,2分)
(2)甲乙两区域的分界线B—A是 一线,其划分的主导因素是 。(2分)
(3)①②③④是我国的四大工业基地和经济活跃区,它们代表的四大工业基地分布的共同特点是 ,联系②地区和③地区之间的铁路干线是 。(2分)
(4)北京位于四大地理区域中的 (填代号)。党中央、国务院所在地体现了北京的 职能。(2分)
(5)黄土高原主要位于甲区域,其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治理措施是 。(至少写两点,4分)
17.读东北三省相关材料,完成下列问题。(8分)
材料一 如图为东北三省略图、长春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材料二 东北三省作为我国的老工业基地,曾经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是,目前面临着资源日趋枯竭、产业结构单一、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等问题。东北三省的经济发展后继乏力,滞后于我国其他许多地区。所以,振兴东北工业、发展东北经济是我国的一个重大课题。
(1)图中 (山脉)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2分)
(2)简述东北三省发展粮食生产的不利和有利自然条件。
不利条件: ;
有利条件: 。(2分)
(3)图中信息反映出阴影部分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有 。(2分)
(4)请参考材料二,谈谈你对“振兴东北工业、发展东北经济”的建议。(2分)
18.活力京津冀、协同谱新篇,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实现首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一项重大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区域一体,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北京某中学的同学们开展了“探究京津冀共建朋友圈”活动。图一为京津冀地区示意图,图二为京津冀地区城市发展定位图,表为京津冀及全国2024年人口密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及多年平均水资源量表。

项目 京 津 冀 全国
人口数量/万人 2 153 1 562 7 592 140 005
人口密度/(人/km2) 1 322 1 306 355 142
人均GDP/万人 164 197 90 294 46 457 71 010
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亿m3 40.8 14.6 236.9 946.9
(1)根据材料可推知,京津冀地区区域发展差距较大,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京津冀“建立朋友圈”,可发挥北京的首都优势、天津的港口优势、河北的 优势,加强区际联系,缓解北京市和天津市由于人口密度 (大/小)、城市规模庞大而产生的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3分)
(2)探究京津冀发展的自然条件,同学们可能利用到京津冀地区 。(单项选择,1分)
①位置图 ②地形水系图 ③交通图 ④工业分布图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京津冀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地缘相近,山水相连。京津冀地区是我国主要的高新技术和重工业基地,据图可知,发展工业的优势条件有 。(2分)
  探究活动期间,某同学在活动日志上记下了自己的收获:“我了解了京津冀之间的交通联系,有高速公路和高铁贯通、有黄骅港和天津港,还有机场和无人机产业园,太方便了! 还知道了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的联合治理的措施,建了太阳能发电站和京津冀防护林、湿地公园等,环境越来越美了!”
(4)请结合日志,联系地理知识,概括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效措施。 。(2分)
(5)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北京将建成知识型区域,这体现北京的城市职能有 。(双项选择,2分)
A.政治中心 B.文化中心 C.科技创新中心 D.国际交往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