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必修 美术鉴赏>第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与民间艺术》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19)必修 美术鉴赏>第二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与民间艺术》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0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5-05-12 21:56: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课时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学科 美术 电子邮箱
年级 高中一年级 教科书版本及章节 必修 美术鉴赏 第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与民间艺术》
单元教学整体设计说明
单元名称 《中国传统文化与民间艺术》
单元课时数 1课时
课程标准模块 美术鉴赏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
主题名称 中国传统文化与民间艺术
主题概述 民间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和情感的体现
主题教材分析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2020年修订)》指出,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观察、体验、联想、鉴别与评价,获得审美经验,提高艺术品位的美术活动。 本单元是人教版必修《美术鉴赏》的第二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并通过学习美术来感受这些文化遗产的丰富性和魅力。在课程中,学生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如线条、色彩、构图和书法等,以及民间艺术的种类和特点。同时,学生还将学习如何通过美术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并了解如何欣赏和分析这些作品。通过课程的学习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并从中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和思想启示。
主题学情分析 高中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较为有限。虽然接触过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但大部分还处于较为表面化的了解,如传统节日、习俗和民间故事等。所以对大部分传统艺术作品还不能达到欣赏的高度,审美水平有待提高。 因此,高中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与民间艺术,需要从更为深入和系统的角度来学习和理解。
开放性学习环境 多媒体、希沃白板、电子课件、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
单元问题情景 高中课程标准要求: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确定学习主题、观察感受、搜集素材、学习借鉴、构思创意、选择材料和技法、探索表现方法、创作作品、展示交流以及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等美术学习活动。鼓励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以自主、合作与探究等方式获取知识和技能,形成创意和见解,学会用美术及跨学科的方式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本单元问题情景重在引发学生对于美术鉴赏的兴趣和重视,提示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关注美术、热爱艺术。 民间美术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民间美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工艺和审美观念的演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民间美术在中国的地位和影响力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单元任务 本单元的学习任务是从美术鉴赏基础入手,形成对美术鉴赏的初步认识,通过典型案例的学习,知道美术作品创作的三个环节,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与过程,进而打开鉴赏的“眼睛”,有意识地改变观看习惯和思维方式,同时,也认识到美术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视觉文化,是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一股强大而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
单元教学目标和要求 学生能知道 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知道美术创作的基本过程、鉴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与方法(图像识读、美术表现)
学生能理解 能够通过分析、思考和探究,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联系文化情境认识美术作品的主题、内涵、形式和审美价值(文化理解、审美判断)
学生能做到 能够分析判断美术作品对现实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在美术鉴赏的过程中做到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运用所学鉴赏方法鉴赏美术作品,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审美判断)
单元教学重点 理解美术作品的基本定义,知道美术作品创作的过程;了解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通过探究式学习,领悟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
单元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美术作品产生的过程,它包含着美术创作、美术作品、美术鉴赏这三个环节,美术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掌握“四步法”鉴赏过程各阶段的知识和方法,能综合运用多种鉴赏方法进行美术鉴赏。
三、学习活动/任务设计
课时划分 第1课时
课程名称 中国传统文化与民间艺术
基本问题 你知道哪些民间美术?谁创作了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的基本概念是如何界定的 我们应该怎样保护与传承民间美术
第一课:美术作品的创作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启发 创设情境(学科融合),利用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回顾我国南北方的划分依据及南北地域性差异,进而引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孕育出不同的民间美术形式。 出示课件:图片中属于哪些民间美术 梳理总结学生的回答。 提出本课基本问题:你还知道哪些民间美术? 谁创作了民间美术 开启民间美术探秘之路。 引出课题: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 回顾知识,观看视频,进入情境中感受图像,由此产生共鸣,并激发学习兴趣。 思考并回答问题。 营造课堂氛围,加强学科融合,激发学生探究欲,提高主动学习的兴趣。 初步了解民间美术,带着问题展开学习。
探究发现 民间美术的基本概念是如何界定的 总结并补充学生的发言民间美术是劳动人民创作的用以表达审美理想、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应用及流行的美术。 结合课本进行思考,进一步明确民间美术的基本概念。看教师准备的图例回答问题. 旨在让学生能够明确,民间美术是劳动人民创作的,并不是由专业的艺术家创作的。培养学生图像识读的能力进一步明确民间美术的界定。
二、民间美术的品类 提出问题:在课件与实物展示中,有哪些民间美术的品类 你还知道哪些? 结合教材75页图片进行总结: 民间美术的品类丰富,材质多样,创作方式,生产技艺千变万化,常见的品类有:年画、剪纸、皮影、刺绣、泥塑、面其、木偶、玩具等,由于依据的角度和标准不同,民间美术的分类方式也不尽相同。比较籍里柯的画稿和最终作品,谈一谈籍里柯为什么选择最终的构图方案。 感受不同的分类角度。 利于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认识民间美术的品类。
三、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 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结合小组发放的民间美术实物,依次了解年画、剪纸、皮影、泥塑、风筝、脸谱,分析民间美不的独特造型、色彩、表现形式以及吉祥寓意等,完成学习单课上任务一。 (2)民间美术作品分享会 小组代表依次上台结合学习任务单汇报学习成果。 总结归纳不同品类的造型、色彩,表现形式及其吉祥寓意。 参与讨论交流,感受民间美术的文化内融、精神价值与独特的艺术形式,小组代表依次进行汇报。 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同类美术作品的异同,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独特艺术内涵。 利于学生了解民间美术不同品类的艺术特点及吉祥寓意。
梳理总结 提出问题: 我们应该怎样保护与传承民间美术 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库淑兰 梳理总结:中国民间美术是社会生活的产物,也寄托了民间信仰,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寄托。在当代,对民间美术技艺进行抢救,对民间美术所蕴含的文化,对民间美术传承人加以保护和扶持是我们的重要使命。 在教师问题引导下思考,讨论并回答问题。 立德树人,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进一步体会民间美术所蕴含的民间信仰与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任务驱动 (活动建议) 预习任务一:了解民间美术的概念、品类、艺术特色、地域性。 预习任务二:查阅年画、剪纸、皮影、脸谱、风筝、泥塑等民间美术相关材料。 天津杨柳青年画 苏桃花坞年画 山东杨家埠年画 剪纸 北京沙燕风筝 脸谱 皮影 泥塑 学习任务一:观察小组学具:民间美术作品的艺术特征,从寓意、构图、题材、地域特点等方面分析。 学习任务二:我们应当怎样保护与传承传统民间美术
四、单元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要素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高中美术学业质量标准从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五个方面进行描述。
评价内容 是否理解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并完成了学习任务?
能否运用学科知识解决本课的“思考探究”以及教师提出的问题?
遇到教材中没有提到的问题,能否主动搜索相关知识,积极进行思考探究?
是否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并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
你知道民间美术的哪些品类
评价指标 图像识读 掌握民间美术的概念,了解丰富多彩的中国民间美术品类、艺术特征以及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的核心素养。
美术表现 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思维与创作方法,能够“像艺术家一样思考”。
审美判断 能够对中国民间美术作品进行判断评价,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在教学互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美术表现及创意实践方面的核心素养。
创意实践 运用所学知识,思考并发现生活中传统美术及传承人。
文化理解 培养对民间美术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
评价方法 过程性评价
赋值方法 图像识读 30
美术表现 10
审美判断 30
创意实践 10
文化理解 20
五、单元作业设计
选择一件身边事物,创作一件民间美术作品,注意从造型、画面表现及色彩的搭配与运用,使作品更具民间美术趣味。
六、反思性教学改进
本堂课做到了学科融合,比如以情景创设环节,通过视频地理知识我国南北方的划分依据直观的导入,激发起学生对南北差异的好奇进而引出我国不同的地域文化孕育出不同的民间美术;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作为整堂课的引导者,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进而分享汇报学习成果,既拓展了知识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进行了德育渗透。 高中生在分析作品汇报时,可以看出美术语言的积累相对匮乏,在今后的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美术语言、创意实践方面的核心素养,理解民间美术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弘扬民间美术的精华,培养对民间美术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