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美版(2019)必修 美术鉴赏第三单元体量与力量—— 雕塑的美感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美版(2019)必修 美术鉴赏第三单元体量与力量—— 雕塑的美感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4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美版(2019)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25-05-12 21:58: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题 体量与力量——雕塑的美感
教科书 书名: 普通高中教科书美术必修美术鉴赏 出版社: 人民美术出版社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认知雕塑语言关于体量与力量的表达,学习运用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的方法,用相关的术语从空间、造型、主题、表现手法、象征寓意和文化背景等方面鉴赏雕塑作品,感受雕塑作品的力量美与体量美,提高学生的空间理解能力。 2:选择经典作品为样本,通过反复比较,探究东西方雕塑作品的对于力量与体量的不同表达方式,从中西方不同文化语境中,深入思考并比较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3:通过对中国古代雕塑作品的鉴赏,认识中华优秀传统美术的文化内涵及其独特艺术魅力,形成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同时,学会用理性和尊重的态度,去欣赏感受东西方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 教学重点:了解雕塑的特点以及雕塑语言关于体量与力量的表达,感受雕塑作品的力量美与体量美。 教学难点:探究中国古代雕塑作品的美感特征。思考并比较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深入体会雕塑作品的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导入 同学们好,我是北京市育英中学的美术老师,我叫郭彤,今天我们将从雕塑的体量美力量美形态美和神态美来一起探究雕塑的美感
讲授新课 (一)雕塑的体量美 体量与力量—雕塑的美感 (一)雕塑的体量美 那什么是体量呢?体量是指雕塑形体构成所必须的基本物理体量关系,这种基本的体量关系,构筑了雕塑大的形体比例关系,呈现出最初级的体积印象。 我们来看两段视频,感受一下雕塑的体量美。 视频《秦始皇陵兵马俑》(1分钟) 视频《云冈石窟--卢舍那大佛》(48秒) 看了这两段视频,同学们一定觉得非常的震撼,是的,一个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河南洛阳龙门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石窟造像,一个是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陵墓造像,这两件同样大体量的雕塑作品,我们看他们表达上有什么不同,下面我们从空间结构、比例关系、表达目的和美学思想上来进行详细的研究。 首先我们来看兵马俑材质是陶烧制的,在空间结构上是群体雕塑,个体数量7000多个。它占地面积非常大,有专家计算过,相当于三个足球场那么大,我们育英中学有2000多名师生,那就相当于三个我们学校的同学站在三个足球场那么壮观。 卢舍那大佛呢,山石开凿的,它是单一的雕塑,体积大,不知道刚才同学注意没有哈,他通高17.14米,头高四米,耳长1.9米,什么概念呢?就是郭老师一米七一,那就有十个郭老师这么高,如果我站在她的肩膀上还够不着她的耳朵,同时,它是立体的呀,那就相当于有1000个郭老师体积的组合,可见,单一个体宏伟高大。 作为一个观者,站在这样的雕塑面前,你是不是有一种化整为零的感觉,有一种整齐划一的力量,重要的事情说三遍,7000多个兵马俑的大体量说了一件什么事,哎,统治者一统天下的力量非常强大。很智慧的运用传统美学心境合一的美学思想。 站在卢舍那大佛面前,我们感觉很渺小,这种个体的大体量的强调让大佛有一种天人合一的高大感。自然会产生令人敬仰的宗教的力量。 (学习任务单1)比较两座雕塑它们在体量的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同学们可以课下完成。 是不是一件雕塑作品体量越大,显示的力量越大?体量与力量有怎样的关系? 这个问题也留给同学们课下去探究 以上的作品同学么都体会到了,雕塑的体量感是为了表现力量,所以雕塑也是力量的艺术。
(二)雕塑的力量美 (二)雕塑的力量美 (学习任务单2)观看图片:分析下面两件雕塑谈谈雕塑的力量感是如何体现的? 《霍去病墓》我们看借助自然石料的粗糙朴素的质感,以战马象征年轻的将军,因材施艺,顺势雕凿,刀法简洁洗练、艺术风格粗犷豪迈,突出了汉代寓美于朴的美学追求。 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运用大理石光滑的材质,表现人体皮肤肌肉的质感,这里要插一句,古希腊时期是一个体育盛行的时代。技场上的胜利者是当时人们视为英雄的标准,健美的身体强健的体魄成为艺术家们塑造的主题, 所以裸体雕塑自然而然就成了当时的艺术主流。这些作品手法细腻严谨,体现了古希腊时期雕塑家追求真实典雅的艺术风格。 无论是豪迈浪漫的《霍去病墓》还是典雅精致的《掷铁饼者》从这两件作品,我们不难看出,雕塑作品通过形体结构能产生一种视觉上的张力,艺术家都试图在有限的空间中,以传达外在的力和内涵的力。 (学习任务单3)再欣赏两件作品,请同学们深入思考:什么是外在的力?什么是内涵的力?东西方雕塑家对力量美的表达有什么不同? 视频:视频《拉奥孔》(1分10秒) 希腊雕塑的最高典范——《拉奥孔》,这是一个人与神力量对决的场景。作品表现的是一个恐怖的场面,希腊人围攻特洛伊城使“木马计”,作为城中的祭祀拉奥孔违背神意,戳穿了希腊人的鬼迹,警告同胞不要收下那些藏有希腊士兵的木马,这一做法触动了雅典娜诸神,看到他们毁灭特洛伊的计划被戳穿,就派两条巨蛇去残害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这件雕塑就表现了拉奥孔和他两个儿子受毒蛇折磨,挣扎时的场景、痛苦的表情,无助的呼喊、绷紧的肌肉,扭动的肢体,都表现了一种惊心动魄的绝望地空间氛围。这是希腊化时期雕塑特有的特点,戏剧性的情节,激烈的情感,细腻的写实手法,表现了希腊雕塑追求真实,理想,高雅、宏伟的特点。 《拉奥孔》采用写实的手法,将人物的姿态、身体、表情,进行真实的塑造,表现了一种向外挣扎抗拒的力,而毒蛇扭动、缠绕、光滑的躯体,又呈现收缩的向内的力。这种挣扎到极致的力量的表达,反而烘托出了一种苍白无力的悲剧气氛。 (学习任务单4)韦驮像给人孔武有力的感觉,这样的力量感是如何体现的?尝试从人物表情、姿态和服饰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视频:《韦驮像》(3分35秒) 表情 有什么特点? 表情的刻画,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紧闭的嘴,紧蹙的眉,瞪圆的双目、高度集中 姿态 一件静止的雕塑如何做到妙在动与不动之间? 哪些是动的,哪些是不动的? 动势中标注出动态的方向吗? 上下左右?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方向感? 是为了表现什么? 服饰 有什么特点? 在细节中是否也有动与不动的对比,你能找出来吗? 《韦驮像》 艺术家在形象的刻画上,不仅在面部表情,还通过全身各部分姿态的变化,以及丰富的服饰细节,完整地刻画韦驮像这一护法以不变应万变的形象主题,气韵生动,形神兼备的展现出了,他的这种内在和外在的一种统一的力量美。 (学习任务单4)东西方雕塑家对力量美的表达有什么不同? 究竟什么是外在的力和什么是内涵的力? 西方雕塑表现的力量以写实为主,注重比例结构的真实,造型严谨,关注外在物质世界的永恒。 中国雕塑以写意为主:不讲究描摹写实,更注重写意传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注重内在精神气质的永恒。 中国雕塑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力量,不仅只是展示生命的表相,让人观赏,让人赞美的力量,更深的意义应该是给人一种积极的,有使命,有希望,奋发有为的力量。 这才是内在力与外在力的核心内涵 那究竟什么是力量? 力量美还有没有其他的表达方式呢?
(三)雕塑的形态美 (三)雕塑的形态美 如果按照西方的美学标准来判断他们比例结构准确吗?但我们为什么还觉得很美? 视频:《说唱俑》(1分16秒) 这两件汉代陶俑,一位在神采飞扬的说唱。一位在自我陶醉的舞蹈。人物形象夸张、形体概括,细节上没有精雕细琢。却把生活中瞬间的动态刻画的维妙维肖,如果按照西方的美学标准,他们没有高大的身材,健美的肌肉,准确的比例。相反,他们。很多都是身材短胖相貌滑稽甚至身体有缺陷的表演者,但是她们的美有强烈的感染力。她们通过形体语言传达出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韵味,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面对困苦,泰然乐观,积极向上的生命的力量。
(四)雕塑的神态美 (四)雕塑的神态美 梁思成先生在《中国雕塑史》里提到中国古人认为:“头者精明之主也”,除了形态美,神态的刻画,也是中国古代雕塑最传神的写照, 视频:《青州造像》(1分钟) 一位看完青州造像的外国专家说:“世界美术史应该重写,因为龙兴寺佛像完全可以证明,中国的雕塑艺术比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雕塑要早得多。”我们来看看这该让世界美术史从写的青州造像。 生动的神态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简洁、流畅、含蓄、安祥、这些神态有一种融化人心,净化人心的力量。 课程结束之际,请同学再来思考一下 (学习任务单5)你认为什么是力量?力量是靠什么传达的? 我想 造型勇猛,空间广阔,材质坚硬,是力量, 形象慈悲,形态柔软,笑容温暖,也是力量, 这种力量更容易打动人心,触动人心, 中国古代匠人的伟大不仅仅是用材质,用形体、用线条、用空间,更重要的是在用心灵在塑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乃心灵也,只有心灵的境界高超才会技艺精湛,才会具备及其敏锐的洞察能力,把震撼心灵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凝聚在一件件雕塑作品上。
课程结束 教师总结:如果说体量展现了雕塑作品的空间定格,力量就是穿越空间的精神凝聚,而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就是追求体量与力量,视觉与心灵的更高境界,正是对这种精神境界的永恒追求,使得我们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得以生生不息。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是这文明力量的传承者,让他不但源远还要流长,愿中国力量,中国精神恒久屹立于世界东方。
1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