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11 11:56: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B )
A.唐雎(jū) 休祲(jìn) 徒跣(xiǎn) 以头抢地(qiānɡ)
B.嗜学(shì) 怫然(fú) 色挠(láo) 寡人谕矣(yù)
C.叱咄(duō) 负箧(qiè) 麾下(huī) 曳屣(yè)
D.硕师(shuò) 皲裂(jūn) 烨然(yè) 羌管(qiānɡ)
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B.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C.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D.长烟/落日/孤城闭
3.下面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辟也
B.同舍生皆被绮绣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若士必怒,伏尸二人
4.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
A.苟得(苟且取得) 故患(祸患,灾难) 丧耳(丧失)
B.以大易小(交换) 错意(同“措”) 请广于君(增广、扩充)
C.无从致书(得到) 以是(因此) 硕师(学问渊博)
D.征夫(征服) 千嶂(层峦叠嶂) 聊发(姑且,暂且)
5.下面各组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D )
A. B.
C. D.
6.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孟子,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有“亚圣”之称。
B.《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根据我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唐雎是战国末期人。
C.宋濂是元末明初文学家,《送东阳马生序》的体裁是一篇赠序。
D.辛弃疾,南宋思想家、文学家。《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赋”是歌颂的意思。
7.名句默写。
(1)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定风波》)
(2)______________,渔唱起三更。(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3)乘风好去,长空万里,______________。(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4)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作者以孙权自喻,表明建功立业心志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运用典故,抒发强烈的爱国思乡之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满江红》中“身不得,男儿列,__________,__________”四句深入浅出,是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
8.校文学社准备为《儒林外史》办一期专刊,请你协助他们。
(1)写作组的同学围绕一些人物的相关事件创作了两副对联,请你完成组合。
王惠 周进 凤四老爹 马二先生 时来运转升学道 仗义相助不图利 苟且偷生降宁王 倾其所有非为名
①第一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第二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美术组的同学为自己喜爱的儒林人物绘制了肖像画,现邀请擅长书法的你在画像上题写人物姓名。请从备选人物中任选一位,指明你题写时将要选用的字体并说明理由。
备选人物:杜少卿、虞博士   备选字体:楷书、草书
9.我校学生会组织开展了“关爱你我”社会实践活动,针对九年级学生就“希望得到老师哪些方面的关注”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数据(部分)见下表。请按要求完成任务。
九年级学生希望得到老师哪些方面的关注
对象项目 身体健康 兴趣爱好或特长 心理健康
女生 33.53% 66.41% 47.42%
男生 42.66% 65.72% 34.61%
(1)请结合图表中的数据,分析并得出你的结论。(写两条)
①九年级学生,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最希望得到老师对他们“兴趣爱好或特长”的关注;②而女生相对于男生来说,更希望老师对她们的“心理健康”关注多一些。
(2)请针对你的结论,给老师们提出两条有价值的建议。
①希望老师多关注九年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②希望老师多关注女生的心理健康。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各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①中,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①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这时苏轼被贬居黄州(今湖北黄冈)。
苏轼拄着竹杖,穿着草鞋,为什么却感觉“轻胜马”?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语双关,富有哲理,请结合词作内容分析。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节选)
《孟子》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蹴尔而与之  蹴:________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________
13.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呼尔而与之   潭西南而望
B.是亦不可以已乎  颓然乎其间者
C.得之则生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不足为外人道也
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之谓失其本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这篇文章论证了什么观点?节选部分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各题。
【甲】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睢不辱使命》)
【乙】上①尝欲遣人使朔方,谕中书②选才而可责以事者,蒙正③退以名上,上不许。他日,三问,三以其人对。上曰:“卿何执耶?”蒙正曰:“臣非执,盖陛下未谅尔。”固称:“其人可使,余人不及。臣不欲用媚道妄随人主意,以害国事。”同列悚息不敢动。上退谓左右曰:“蒙正气量,我不如。”既而卒用蒙正所荐,果称职。
(节选自《宋史》)
[注]①上:这里指宋太宗赵光义。②中书:官署名,中书省的简称,掌拟诏、出令之权。③蒙正:吕蒙正,北宋名臣,以敢言著称。
16.参考表格中提示的词语含义的推断方法,解释加点词。
文言词句 推断方法 解释
(1)徒以有先生也 联想成语法:家徒四壁
(2)上尝欲遣人使朔方 课内迁移法: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3)谕中书选才而可责以事者 查阅词典法:①理解,明白;②比喻;③告诉, 一般用于上告下。
(4)卿何执耶 联系语境法:上文中“三问,三以其人对”和下 文中蒙正的回答。
17.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B.长跪而谢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C.蒙正退以名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其人可使/其真无马邪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2)既而卒用蒙正所荐,果称职。
19.阅读[甲] [乙] 两文,结合下面句中加点词,分析唐雌和吕蒙正两个人物形象的共同特点。
(1)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2)臣非执,盖陛下未谅尔。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三)晏敦复①传
胡铨②谪昭州,临安③遣人械送贬所。敦复往见守臣张澄曰:“铨论宰相,天下共知,祖宗时以言事被谪,为开封者④必不如是。”澄愧谢,为追还。始桧拜相,制下,朝士相贺,敦复独有忧色曰:“奸人相矣。”张致远、魏矼闻之,皆以其言为过。至是窜⑤铨,敦复谓人曰:“顷⑥言秦之奸,诸君不以为然,今方专国⑦便敢尔,他日何所不至耶?”
权吏部尚书兼江、淮等路经制使。故事⑧,侍从过宰相阁,既退,宰相必送数步。敦复见桧未尝送,每曰:“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寻请外,以宝文阁直学士知衢州,提举亳州明道宫。闲居数年卒,年七十一。
敦复静默如不能言,立朝论事无所避。帝尝谓之曰:“卿鲠峭⑨敢言,可谓无忝⑩尔祖矣。”
【注释】①晏敦复:晏殊的曾孙。②胡铨:庐陵人,今吉安市青原区人,他上奏高宗得罪了秦桧,被贬到昭州。③临安:南宋都城,此处是指临安知府张澄。④为开封者:开封,北宋的都城。“为开封者”的意思是在北宋的时候。⑤窜:放逐。⑥顷:刚才,这里是前不久的意思。⑦专国:把持国政。⑧故事:先例,这里是按照先例的意思。⑨鲠峭(gěng qiào):刚正峭正。⑩忝(tiǎn):辱,有愧于。
2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谢(    )   (2)然(    )   (3)寻(    )
2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今方专国便敢尔,他日何所不至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章最后一段文字中,皇帝的话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伴
沈从文
我平日想到泸溪县时,回忆中就浸透了摇船人催橹歌声,且被印象中一点儿小雨,仿佛把心也弄湿了。这地方在我生活史中占了一个位置,提起来真使我又痛苦又快乐。
十七年前的七月里,我带了“投笔从戎”的味儿,在一个“龙头大哥”兼“保安司令”的带领下,随同八百乡亲,乘了从高村抓封得到的二十来只大小船舶,浮江而下,来到了这个地方。靠岸停泊时正当傍晚,紫绛山头为落日镀上一层金色,乳色薄雾在河面流动。船只拢岸时摇船人照例促橹长歌,那歌声糅合了庄严与瑰丽,在当前景象中,真是一曲不可形容的音乐。
第二天,大队船只全向下游开拔去了,抛下了三只小船不曾移动。两只小船装的旧棉军服,另一只小船,却装了十三名补充兵,全船中人年龄最大的一个十九岁,极小的一个十三岁。
在十三个伙伴中我有两个极要好的朋友。其中一个是年纪顶轻的,名字就叫“开明”,一个赵姓成衣人的独生子,为人伶俐勇敢,稀有少见。家中虽盼望他能承继先人之业,他却梦想作个上尉副官,以为十分神气。因此同家中吵闹了一次,负气出了门,这小孩子年纪虽小,心可不小!同我们到县城街上转了三次,就看中了一个绒线铺的和他年龄差不多的女孩子,问我借钱向那女孩子买了三次白绒线草鞋带子。他虽买了不少带子,那时节其实连一双多余的草鞋都没有,他且说:“将来若作了副官,当天赌咒,一定要回来讨那女孩子做媳妇。”那女孩子名叫“小翠”,我写《边城》故事时,弄渡船的外孙女,明慧温柔的品性,就从那绒线铺小女孩印象而来。我们各人对于这女孩子,印象似乎都极好,不过当时却只有他一个人特别勇敢天真,好意思把那一点糊涂希望说出口来。
整整过去十七年后,我的小船又在落日黄昏中,到了这个地方停靠下来。冬天水落了些,河水去堤岸已显得很远,裸露出一大片干枯泥滩。长堤上有枯苇刷刷作响,阴背地方还可看到些白色残雪。
石头城恰当日落一方,雉堞与城楼皆为夕阳落处的黄天,衬出明明朗朗的轮廓。每一个山头仍然镀上了金,满河是橹歌浮动,我站在船头,思索到一件旧事,追忆及几个旧人。黄昏来临,开始占领了整个空间。远近船只全只剩下一些模糊轮廓,长堤上有一堆一堆人影子移动,邻近船上炒菜落锅声音与小孩哭声杂然并陈。
我忘了这份长长岁月在人事上所发生的变化,恰同小说书本上角色一样,怀了不可形容的童心,上了堤岸进了城。城中接瓦连橡的小小房子,以及住在这小房子里的本城人民,我似乎与他们都十分相熟。时间虽已过了十七年,我还能认识城中的路道,辨别城中的气味。
我居然没有错误,不久就走到了那绒线铺门前了。恰好有个船上人来买棉丝,当他推门进去时,我紧跟着进了那个铺子。有这样稀奇的事情吗?我见到的不正是那个女孩吗?我真惊讶得说不出话来。十七年前那小女孩就成天站在铺柜里一堵棉纱边,两手反复交换动作挽她的棉线,目前我所见到的,还是那么一个样子。难道我如浮士德一样,当真回到了那个“过去”了吗?我认识那眼睛,鼻子,和薄薄小嘴。我毫不含糊,敢肯定现在的这一个就是当年的那一个。
“要甚么呀?”就是那声音,我也似乎极其熟悉。
我指定悬在钩上一束白色东西,“我要那个!”
当那女孩子站在一个小凳子上,去为我取钩上货物时,铺柜里火盆中有茶壶沸水声音,某一处有人吸烟声音。火盆边茶水沸了起来,小隔扇门后面有个男子哑声说话:“小翠,小翠,水开了,你怎么的?”女孩子虽已即刻很轻捷灵便的跳下凳子,把水罐挪开,那男子却仍然走出来了。
真没有再使我惊讶的事了,在黄晕晕的煤油灯光下,我原来又见到了那成衣人的独生子!这人简直可说是一个老人,很显然的,时间同鸦片烟已毁了他。但不管时间同鸦片烟在这男子脸上刻下了甚么记号,我还是一眼就认定这人便是那一再来到这铺子里购买带子的赵开明。从他那点神气看来,却决猜不出面前的主顾,正是他的老伴。这人虽作不成副官,另一糊涂希望可终究被他达到了。我憬然觉悟他与这一家人的关系,且明白那个似乎永远年轻的女孩子是谁的儿女了。我被“时间”意识猛烈的掴了一巴掌,一句话不说,静静的站在那儿看两父女度量带子,验看点数我给他的钱。完事时,我想多停顿一会儿,又借故买了点白糖,他们虽不卖白糖,老伴却出门为我向别一铺子把糖买来。他们那份安于现状的神气,使我觉得若用我身分惊动了他,就真是我的罪过。
我心中似乎极其混乱,我想我的混乱是不合理的。我的脚正踏到十七年前所躺卧的泥堤上,一颗心跳跃着,勉强按捺也不能约束自己。可是,过去的,有谁人能拦住不让它过去,又有谁能制止不许它再来?时间使我的心在各种变动人事上感受了点分量不同的压力,我得沉默,得忍受。再过十七年,安知道我不再到这小城中来?世界虽极广大,人可总像近于一种宿命,给限制着在一定范围内,经验到他的过去相熟的事情。
为了这再来的春天,我有点忧郁,有点寂寞。黑暗河面起了缥缈快乐的橹歌。河中心一只商船正想靠码头停泊。歌声在黑暗中流动,从歌声里我俨然彻悟了甚么。我明白我不应当翻阅历史,温习历史。在历史前面,谁人能够不感惆怅?
但我这次回来为的是甚么?自己询问自己,我笑了。我还愿意再活十七年,重来看看我能看到难于想象的一切。
(有删改)
2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回到泸溪县,忆及旧人旧事,旧地重游,恰如后文所说的“经验到他过去相熟的事情”,快乐与感伤并存。
B.“十七年”在文中是一个重要时间符号,它贯穿全文,连接了过去与现在,体现作者对时间与命运的哲学思考。
C.作者通过对赵开明生活现状的呈现,批判了社会底层民众精神麻木的劣根性,也让读者领悟到生命的无法自主。
D.小说《边城》中的翠翠明慧温柔,寄予了沈从文对湘西纯真人性的赞美,其创作灵感源自绒线铺中的“小翠”。
24.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善于把情感隐藏在景物描写与人事呈现中,尽管环境氛围欢快,也难掩他内心深处的落寞与忧伤。
B.“紫绛山头落日”与“黄晕晕煤油灯”,都暗示了故乡湘西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难以避免的衰落现状。
C.作者擅用“物”的恒常表达情感,如借“绒线铺”“小房子”等的不变,表达对湘西慢节奏生活的眷恋。
D.文章笔触细腻,感情真挚,洋溢着浓郁的湘西地域特色,行文间巧妙地将叙事、抒情与议论融为一体。
25.文中反复出现“橹歌”这一意象,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6.作者心中为何“极其混乱”?又为何认为“我的混乱是不合理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三、写作
27.请任选一题作文。
题目一:请以“这创意,让我激动不已”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题目二:少年就是少年,他们看春风不喜,看夏蝉不烦,看秋风不悲,看冬雪不叹;他们在不公不允中仗义执言,在挫折失败中奋勇向前……只因他们是少年!
请以“我愿做      的少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内容具体,写出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③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答案
1、B 2.C 3.D 4.D 5.D 6.D 7.(1)也无风雨也无晴 (2)古今多少事 (3)直下看山河 (4)看孙郎 为报倾城随太守 亲射虎 (5)燕然未勒归无计 浊酒一杯家万里 (6)心却比 男儿烈 8.(1)周进时来运转升学道 王惠苟且偷生降宁王 凤四老爹仗义相助不图利 马二先生倾其所有非为名
(2).示例一:我选杜少卿,题写时选用草书。理由:杜少卿被推荐做官后装病拒绝出仕,和妻子携手游山饮酒,说明他追求不受拘束的生活,反对封建礼法。草书不拘章法,流纵洒脱,更能彰显杜少卿的潇洒肆意。
示例二:我选虞博士,题写时选用楷书。理由:虞博士拒绝了以过生日为名收取礼金的建议;汤相公拆卖他的房子,他不责怪反而送钱给汤相公;为犯赌博罪的监生伸冤辩白,堪称“真儒”“贤者”。楷书平正严整,与品德高尚、堪称儒人楷模的虞博士十分契合。
9、(1)①九年级学生,无论男生还是女生,都最希望得到老师对他们“兴趣爱好或特长”的关注;②而女生相对于男生来说,更希望老师对她们的“心理健康”关注多一些。
(2)①希望老师多关注九年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②希望老师多关注女生的心理健康。10、因为苏轼拥有乐观潇洒、平静悠闲的心态,即使以“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泞之中,也觉得有胜过骑马扬鞭疾驰的轻松。
11、“风雨”“晴”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和晴天,又喻指人生的逆境和顺境,揭示了要坦然面对人生中的跌宕起伏和荣辱得失的人生哲理。
12.(1)踩踏 (2)同“德”,感恩、感激 (3)同“向”,先前、从前 (4)停止 
13.A
14. (1)(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2)这就是所谓的丧失了人的天性(或:人所固有的羞耻之心)。 
15. 观点: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16.(1)徒,只、仅仅。(2)使,出使。(3)谕,命令。(4)执,固执。
17.A
18.(1)而安陵君违背我的意愿,这不是轻视我吗?
(2) 于是就用了吕蒙正所推荐的人,果然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19.乎,表责问语气。唐雎大义凛然,不惧强暴,据理力争,质问秦王;尔,表示非常肯定
的语气,面对君王据理力争,果敢坚定。共同特点:不畏强权,据理力争。
20.(1)道歉 (2)正确,对 (3)不久 21.(1)现在(他)刚把持国政便敢做这样的事,以后(他)还有什么事不敢做呢? (2)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然后别人才侮辱他。
22.通过侧面描写,表现了晏敦复正直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23. C
24. D
25.①营造和谐诗意氛围:开篇“摇船人催橹歌声”与河雾、落日、流动的河水共同构建了湘西水乡和谐灵动的画卷(既庄严瑰丽又缥缈快乐的氛围)。
②勾连时空记忆:十七年后“满河是橹歌浮动”触发“我”的追忆,串联今昔场景,强化时间流逝的怅惘。
③衬托心境变化:同是橹歌,少年离乡时听出庄严与瑰丽,中年回乡时却是彻悟惆怅,期许与希望,折射作者对人事沧桑的认知深化。
④象征水乡文化的延续:橹歌是水乡生活的具象化符号,多年不变的橹歌号子,暗示了水乡传统生活方式和精神文化的代代相传。
26.①“心中极其混乱”的原因:
当年勇敢追梦的少年已被时间和鸦片搓磨成老人,物是人非让作者内心受到冲击;眼前的“小翠”几乎与十七年前一模一样,让作者游离于“过去”与“现实”之间。
②“我的混乱不合理”的原因:
时间的流逝、人事的变化是自然规律,翻阅温习历史带来惆怅是正常的。我们可以回忆,但不能停留于追忆中,应该积极面对未来。(言之成理即可。)
27、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