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九年级中考适应性考试
历史学科能力测试卷 2025.05
第Ⅰ卷(选择题 共 24分)
一、选择题:下列每小题只有一个备选项符合题目要求。每小题 2分,共 24分。
1.下表为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约公元前 3000—前 2000年)不同地区出土的器物,这些
器物均饰有风格相似的“神面纹”。这说明
遗址名称 出土器物 所在地
良渚遗址 神面纹玉琮 浙江
石峁遗址 神面纹石雕 陕西
陶寺遗址 神面纹玉饰 山西
凌家滩遗址 神面纹玉版 安徽
A.地理环境决定文化差异 B.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C.当时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D.手工业生产存在显著地域差异
2.公元前 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 36国;东
汉时,班超父子经营西域。上述措施
A.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解决了两汉时期的西北边患
C.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D.促使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3.唐朝时期,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如果中书省起草的诏令有错误,
门下省可以驳回修改。以下关于三省六部制作用的表述,正确的是
A.彻底消除了官员腐败问题,保障了政治清明
B.明确三省分工,提高决策效率,加强了皇权
C.取代了科举制,成为了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D.削弱了地方权力,标志着郡县制度全面推行
4.《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日落前)七刻, 击
钲(古乐器名)三百声,而众以散。”《梦粱录》记载:“杭城(即南宋都城临安)大街,
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更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记载反映
A.南宋商业活动已突破严格的时间限制 B.唐代商品的种类不及南宋丰富
C.唐宋商业活动都严格按坊市制度进行 D.宋代都市商贸活动辐射到乡村
5.右图为近代中国某一时期主要通商口岸与周边城市贸易往来示
意图,图中反映的历史现象形成于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北京条约》签订后
C.《马关条约》签订后
D.《辛丑条约》签订后
6.下表是近代进步人士创办的部分报刊概况,这些报刊的创办
时间 地点 创办者 报刊
1895 北京 康有为 《万国公报》
1896 上海 黄遵宪、汪康年 《时务报》
1897 长沙 江标、唐才等 《湘学新报》
1897 天津 严复、夏曾佑等 《国闻报》
A.目的是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B.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传播 D.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7.1937年 7月,中国共产党向全国郑重宣言:“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
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取
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这一宣言反映
A. 国共两党关系由合作到破裂 B. 中共提出“反蒋抗日”策略
C.国共两党达成和平建国方针 D. 中共根据形势变化调整政策
8.1958年,河南林县人民历时十年,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建了“人工天河”红旗渠,削
平 1250座山头,架设 152座渡槽,凿通 211个隧洞,总长度达 1500公里。这一壮举主
要反映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A. 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 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
C. 工程建设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D. 国际援助对经济建设的重要作用
9.周恩来强调:“我们应该采取积极参加日内瓦会议的方针,并加强外交和国际活动”,“即
使美国将用一切力量来破坏各种有利于和平事业的协议的达成,我们仍应尽一切努力务
期达成某些协议,甚至是临时的或个别性的协议”。会议最终就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
签署了一系列协议。这说明中国
A.积极准备与美国全面对抗 B.积极改善与西方国家的外交关系
C.积极推动国际和平与稳定 D.积极推进全方位、立体化的外交
10.考古学家在今土耳其境内的赫梯帝国遗址中发现了最早的冶铁工坊(约公元前 14世纪),
而在希腊迈锡尼文明和印度河流域文明的遗址中,也陆续出土了形制相似的铁制武器与
工具。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 古代文明的独立发展 B.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交流
C. 欧亚大陆的物种交换 D. 不同文明间有技术交流
11.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中描述:“英国殖民者先是摧毁了印度的手工纺织业,
用机器生产的棉纱和棉布占领市场。蒸汽机和科技的应用彻底瓦解了印度传统农业与手
工业的结合。”这主要反映了工业革命后
A. 印度传统手工业已完全消失 B. 英国通过商品输出掠夺印度
C. 英国帮助印度大力发展工业 D. 蒸汽机在印度得到广泛使用
12.《凡尔赛条约》签订时,法国为了报普法战争之仇,力图使这个国家最大限度地遭到削
弱。德国人也把凡尔赛体系中最严厉的条款变成了仇恨。华盛顿会议虽然暂时遏制了日
本在亚太扩张的步伐,但是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列强的矛盾,也没能清除日本的军国主
义思想。这反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A.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促进了战后的民族解放运动
B.恶化了战后国际局势,对维护战后和平没有任何作用
C.未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潜伏着冲突的隐患
D.解决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了战后长久和平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26分)
二、非选择题:
13.(15分)铁路交通折射历史变迁,中国铁路见证民族兴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清政府朝野上下,几乎一致反对修铁路。1872年,李鸿
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对近代交通工具的重要作用有所认识,开始主张修铁路,在有识之士中,
和者日众。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上期,清政府拒修铁路的态度,已不似过去那般坚决,多少有
了一点松动。开平煤矿于 1881年开采出煤,为避免出煤后煤炭积滞,清政府在“极度不愿
意的情况下允许”修建唐胥铁路。……甲午战争失败的教训使国人把铁路看成了救国救民
的利器,维新派对此积极宣传,大规模快修铁路成了清政府的基本国策。
——摘编自陈晓东《中国自建铁路的诞生》等
(1)依据材料一,概括 19世纪 60年代到 90年代中期清政府对修建铁路态度的变化,
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6分)
材料二 1895年后十余年间,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中国铁路建筑权益。俄、德、法 三国
分别直接投资建筑中东(包括南满)、胶济、滇越三线;英、法、比、德、美各国分别通过
提供铁路借款建筑京奉、广九、道清、津浦京汉、正太、广三等线。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人
民谋求保护路权,抵制帝国主义的肆意攫夺,先后集资修建了新宁、漳厦、潮汕、苏路、浙
路、南浔等路。清政府在此形势下着手修建了京张铁路,这十余年是中国铁路建设呈现高潮
的年份,共修筑 8900余公里,但也是帝国主义列强通过铁路急剧扩张在华势力的年代,列
强直接投资和通过贷款,控制的铁路占上述总里程的 85%。
——摘编自龚云《铁路史话》
(2)根据材料二,概括 1895年后十余年间中国铁路修建的主要方式。(3分)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发展需要规划铁路网布局,在中西部等地区兴建了多条铁
路。1949—1957年间,用于新线建设的资金占到铁路投资总额的 40%以上。铁路建设常由
军队负责组织并承担施工主力,同时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当时全国各地多达数十万民众直
接参加了铁路建设。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短短 8年时间里,新建了 6000多公里干支线铁路,
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摘编自《“新线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的铁路建设(1949—1957)》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铁路建设的特点。(3分)
材料四
——摘自光明网《高铁营业里程增长三倍多!数说铁路建设非凡十年》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铁路建设高速发展的原因。(3 分)
14.(11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过去 500年来,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移。第—次权力转移是
欧洲的崛起,其对世界的支配不仅建立在欧洲工业革命和科学革命的基础上,也建立在欧洲
政治革命的基础上。第二次权力转移是美国的崛起,发生于 19世纪末。我们目前正经历的
则是现代史上第三次权力转移。
——摘编自法里德·扎卡里亚《后美国世界》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17至 19世纪欧洲能够崛起并成为世界权力中心
的主要原因。(4分)
材料二 下图为《美苏国防开支数据图》
(2)依据材料二,指出美国、苏联两国国防开支的共同趋势,并结合所学,说出这一
趋势出现的背景。(2分)
材料三 关于国际秩序演变的原因……当前国际政治研究领域存在几种较为普遍的观
点,首先是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导致新老强国之间的矛盾激化,进而演变为冲突与战争,
最终使国际秩序发生转型。其次是两次世界大战。有学者指出,大规模战争是推动国际体系
变迁的重要因素,两次世界大战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国际力量对比,老牌强国衰落,新兴
国家崛起。同时,新的国际制度也伴随着战争的结束而出现。除此之外,新兴大国的崛起与
传统大国之间的关系,对国际秩序的重新构建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摘编自武岑《近代以来国际秩序演变综述》
(3)根据材料三,概括导致国际秩序变化的主要因素。(3分)
(4)近年来,美国通过经济制裁、提高关税、技术封锁等手段打压新兴国家的崛起,
维持其世界霸权,新兴国家该如何应对?(2分)
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24 分。
1.B 2. A 3. B 4. A 5.B 6. C 7.D 8.B 9. C 10. D 11. B 12.C
二、非选择题:共 2题 26 分。
13.(1)变化:从开始的抵制反对到逐渐接受成为国策。(2分)
原因:洋务企业发展的需要;洋务派的推动和有识之士的支持;甲午中日战
争失败的影响;维新派的宣传推动。(4分)
(2)主要方式:列强直接投资修建;列强通过提供铁路借款修建(或列强通
过贷款控制修建);全国各地人民集资修建;清政府出资修建。(答出任意 3点即
可 3分)
(3)国家力量主导;规划战略布局,加强中西部的铁路建设;推进新线建
设;充分发挥军队的建设作用;进行了广泛的社会动员;时间短,成效大等。(答
出任意 3点即可 3分)
(4)国家发展的需要;党和国家重视,科学规划铁路建设;具有铁路建设
的强大经济力量;科教兴国,培养了大量科技人才,国家科技力量大大增强等。
(答出任意 3点即可 3分)
14.(1)原因: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为欧洲崛起奠定了经
济基础;资产阶级革命相继开展,资本主义制度得以确立和发展;思想上,文艺
复兴、启蒙运动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发展;近代科学的兴起。(答出“开辟新航路、
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近代科学的兴起;文艺复兴、启蒙运
动”任意 4点即可得 4分)
(2)趋势:持续、快速增长;(1分)背景:冷战时期,美苏争霸,展开了
军备竞赛。(1分)(答出“冷战、美苏争霸、军备竞赛”任意 1点即可得 1分)
(3)因素:两次工业革命;(1分)两次世界大战;(1分)新兴大国的崛起
与传统大国之间的关系。(1分)
(4)坚持发展经济,发展高科技,不断提升本国的综合国力;呼吁世界各
国加强团结合作,反对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等。(言之有理即可)(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