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苏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
第4课《斑纹》同步练习
一、基础攻坚
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读音都没有错误的一组是( )
A.湮没(yān) 寥落(1iáo) 强悍 蛊惑 耸人听闻 寒盟背信
B.婆娑(sōu) 希冀(jì) 妖娆 斑纹 日薄西山 殒身不恤
C.慰藉(jiè) 修葺(qì) 酝酿 遗憾 无所是从 芸芸众生
D.栅栏(zhà) 濒临(bīn) 桀傲 绿茵 黯然失色 涎皮赖脸
答案:A
解析:A B组“sōu—suō”,C组“无所是从—无所适从”,D组“桀傲—桀骜”。
2.从下列选项中选出一项填入横线处,使句子通顺明了。( )
翻耕的犁铧激起一行行土浪, ,是即将受孕的标记。
A.土壤上升到地表形成整齐而粗大的线条,这些斑纹
B.土壤形成整齐而粗大的线条,这些斑纹
C.上升到地表的土壤形成整齐而粗大的线条,这些斑纹
D.这些皱纹,土壤形成整齐而粗大的斑纹
答案:C
解析:A项和B项句式杂糅。D项意义模糊。
3.找出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 )
A.现在海南岛有无核荔枝,说明核已经完全蜕化了。
B.我们甚至彼此并不知晓,每个人如何终身隐秘地镌刻着各自记忆的斑纹,爱与悔恨的斑纹。
C.那些图案,始终受到造物主的亲睐,被无比耐心地绘制。
D.细末里头不免掺合着铁臼上摩下的铁屑,他们利用吸铁石除掉它。
答案:B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①审音法,即通过正确的朗读,发现书写错误;②辨义法,即通过理解、分析词语的意义来辨析字形;③定形法,即通过形旁确定字形;④结构辨析法,即借助词语语法结构、词义对应来判断字形。本题中,A“蜕化”应为“退化”;C“亲睐”应为“青睐”;D“掺合”应为“掺和”,“摩”应为“磨”。
4.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 )
A.斑纹 刚愎自用 辩别是非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B.蛊惑 愤世嫉俗 如雷贯耳 有一利必有一敝
C.贻误 垂涎三尺 蜚然成章 天机不可泄露
D.膏粱 老马识途 剑拔弩张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答案:D
解析:A辨别是非;B有一利必有一弊;C斐然成章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 )
A.斑纹无所不至,就像我们有意识修饰并损害的生活。
B.又是一个新春佳节,万象更新,千家万户济济一堂,热热闹闹,共享天伦之乐。
C.“老班”在班会课上说:“有的同学对自己的缺点错误总是不以为然,还用‘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来为自己辩护,这种态度是要不得的。”
D.社会进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不用过箪食瓢饮的日子,但那种一掷千金的“豪爽”也是我们应该唾弃的。
答案:D
解析:A无所不至:没有什么是做不出的(多指坏事)。B济济一堂:形容许多有才能的人聚在一起。C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别人的观点〉,含有轻视之意。该句宜用“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D“箪食瓢饮”指简朴的饮食。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斑纹》是中国现代女作家周晓枫的作品,通过对形形色色的斑纹的描绘,叙述了大自然与人类社会许多奇妙的现象。文末一段“在神眼里,我们,不过是一些斑点”
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礼赞之情。
B.司马迁的历史见识,在古代历史学家中堪称绝无仅有,选自《史记》的《报任安书》中作出的关于生之价值与死之意义的思考,突破了前人,具有积极的进步的意义。
C.《逍遥游》行文挥洒,不拘一格变幻无穷,打破了世俗观念世俗形式的限制,是庄子绝对自由精神的外化,与诸子散文大相径庭。
D.金圣叹赞为“千古妙文”的《西厢记》是元代作家王实甫的作品,其曲词古典优雅,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理想,表现了反抗封建压迫的斗争精神。
答案:B
解析:《报任书》不是选自《史记》。
7.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叶圣陶,江苏苏州人,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有长篇小说《稻草人》、《倪焕之》等。景泰蓝,我国特种工艺品之一,明代景泰年间在北京开始大量制造,珐琅彩釉多用蓝色,所以叫景泰蓝。
B.《斑纹》主要说明和描写了动物皮毛的颜色和图案,也写到了其他自然和社会现象,如山川地貌和人类劳作的痕迹等。文中的“斑纹”的含义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既指动物皮毛的形与色,又指人类内心的精神生活,带有哲学的意味,指的是一切存在。
C.《南州六月荔枝丹》虽属于说明文,却以诗句“南州六月荔枝丹”为题,远比诸如“荔枝”、“说说荔枝”之类的题目生动活泼富于形象感。文章开头引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句子进行质疑,自然引出对荔枝的说明介绍。文中引用诗句,或介绍荔枝林的景观,或说明荔枝的不耐贮藏,或印证荔枝的生长北限,或借以表达应大力发展荔枝生产以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的愿望与建议,都极富文学情趣。
D.《报任安书》司马迁在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
答案:A
解析:《稻草人》是童话集,而非小说。作家作品容易混,在记忆时作者的时代代表作品要记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也是记忆的重点。
8.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无毒昆虫狐假虎威地模仿起有毒昆虫的黄黑斑纹,这是自然界中最危险的警戒信号——弱者的抵抗外强中干,必须模仿恶才得以自卫。
B.咱们的手工艺品往往费大工夫,刺绣,缂丝,象牙雕刻,全都在细密上显能耐。掐丝跟这些工作比起来,可以说不相上下,半斤八两。
C.韩鹏力挺错失机会的朱挺:“对年轻队员来说,这无可厚非,这次错过两个机会,但下一场比赛,他可能两个机会都抓住。”
D. 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日,就是人类自己灭亡之时,这种说法虽然太极端,但绝不是骇人听闻,人类至今安全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奥秘还不为人所知!
答案:D
解析: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9.在下面三句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此项研究虽然通常为自然学者们所忽略,我却要 地表示我对于它的高度价值的确信。
②序列一经读出,它的质控、组装, 递交、分析都有赖于生物信息学,而从现在开始,序列的意义完全决定于生物信息学。
③两者之间有时也相互模仿,比如无毒昆虫狐假虎威地模仿起有毒昆虫的黄黑斑纹,这是自然界中最危险的警戒符号——弱者的抵抗 ,必须模仿恶才得以自卫。
A.冒失 以至 无济于事 B.冒昧 以致 无济于事
C.冒昧 以至 外强中干 C.冒失 以致 外强中干
答案:C
解析:冒失:鲁莽;轻率。冒昧:(言行)不顾地位、能力、场合是否适宜(多用作谦辞)。以至:①直到。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②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以致: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无济于事:对于事情没有什么帮助;对于解决问题没有什么作用。外强中干:外表上好像很强大,实际很空虚。
10.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学完了罗素的《我为什么而活着》之后,大家在思考我们应该为什么而活着?
B.多数动物不像蓑鮋的兴趣那样折中,它们只选其一:要么斑纹,要么斑块,要么斑点。
C.宋徽宗赵佶时,福建“以小株结实者,置瓦器中,航海至阙下(开封),移植宣和殿(《三山志》)”。
D.面对着生与死的抉择,怎样担当起生命难以承受之重?面对着逆境厄运的考验,怎样扼住命运的咽喉?鲁迅的回答是——直面人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A问号改为句号,本句虽使用了表疑问的词语“为什么”,但它不是疑问句,“我们应该为什么而活着”是“思考”的内容;C句尾引号移至括号前,因为括号内的内容“《三山志》”是前面这句话的出处;D破折号改为冒号。
1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我极抱欠的是,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不能对于那些慷慨帮助我的自然学者一一表示感谢。
B、记述荔枝的古藉包括蔡襄这一本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13种,它们主要记载了荔枝的史实、产地、生态、加工、运消等内容。
C、藏蓝的深渊里,地球孤独地转动,布满褐色的古怪斑纹。这是人类偷偷登上神的瞭望台,模拟神的视角。
D、这是一种危险的游戏,但经过观查后发现,人人都喜欢这种对危险和障隘的挑战。
答案:C
解析:A抱欠----抱歉;B运消----运销;D障隘----障碍。
1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我极抱歉的是,由于篇副的限制,我不能对于那些慷慨帮助我的自然学者一一表示谢意,其中有些是不相识的。 (达尔文《<物种起源>绪论》)
B.明代徐火勃有一首《咏荔枝膜》诗,描写吃荔枝时把壳和膜丢落地上,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骄”。 (贾祖璋《南州六月荔枝丹》)
C.昆虫身怀非凡的拟态本领,把生存环境以极其精湛的写实笔法复述出来,伪装成枯叶、竹节或花朵,甚至伪造上面的破损和虫斑。 (周晓枫《斑纹》)
D.歧江公园使我们看到了那些被孰视无睹的人们,推开了被时光默默湮没了的“单位”之门,迎面吹来清新怡和的风,听到劳动的人们在歌唱。(俞孔坚《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
答案:C
解析:A副——幅 B骄——娇 D孰——熟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而冬天,大地光秃秃的,它深深隐藏起自己的斑纹,就像一个人贫穷时收藏起挚爱的梦想。
B.大多数疾病的发生,是因为基因组的差异与调节基因的环境不协调而引起的,所以,要与我们的基因建立起和谐关系,善待自己。
C.穿行于景德镇的大街小巷,目之所及,看见的到处是中国气派的陶瓷文化元素,就连一家小吃店天花板上的吊灯灯筒,也是雅致剔透的青花薄胎瓷。
D.“弘扬传统孝道,体验亲情,学会感恩”大型报告会将于2013年11月26日在校大礼堂举行,届时校长和其他学校领导也将登台作演讲。
答案:A
解析:选项B句式杂糅,“是因为……引起的”杂糅,改为“是因为基因组的差异与调节基因的环境不协调”或“是由基因组的差异与调节基因的环境不协调而引起的”;选项C,“目之所及”和“看见”重复,删除其中一个;选项D,表意不明,“其他学校领导”是指“其他学校”还是“本校其他领导”不明。
1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前后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
(1)唐诗以韵胜,故丰腴;宋诗以意胜,故瘦劲。譬诸花,则 。
(2)苏州诸园, :网狮园清雅恬淡,神韵独超;留园秀色夺人,风姿自妙……
①唐诗如芍药海棠,秾花繁彩;宋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
②唐诗如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宋诗如芍药海棠,秾花繁彩
③各具面目,各领风骚 ④风骚各领,面目各具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A
解析:(1)语意一致。“丰腴”应与“芍药海棠,秾花繁彩”相应,“瘦劲”应与“寒梅秋菊,幽韵冷香”相应。(2)话题一致,音韵和谐。“骚”“超”“妙”押韵。
1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修筑天田,需先在地面挖掘土坑, , 。 , 。 , 。筑成两条高约1米,宽约8米的土垄。人兽过了土垄,越过天田,都会在沙面上留下一些足迹。分析足迹的大小、深浅、走向等,就能判断出需要了解的情况。
①坑内铺满细沙
②一般为长10米,宽8米的长方形土坑
③堆放在坑的前后两边
④坑宽约8米至10米,深约2米
⑤从坑内掘出的砂砾、石块、杂土
⑥长度有长有短,视地势自宜
A.①③④⑥②⑤ B.④⑥②①⑤③ C.②⑥④①③⑤ D.①⑤③②④⑥
答案:B
解析: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此题理时空顺序,适当参照陈述对象一致的原则,可以得到答案。④⑥介绍坑的宽、深、长,②紧承⑥谈坑的一般长宽,①描述坑内情况,⑤③相接,介绍坑内砂砾等的堆放,③中的“前后两边”与原文“筑成两条”相对应,可做尾句。
16.补入下面文段中横线上最恰当的一句是( )
著名心算阿伯特 卡米洛从来没有失算过。这一天他做表演时,有人上台给他出来道题:“一辆载着283名旅客的火车驶进车站,有87人下车,65人上车;下一站又下去49人,上来112人;再下一站又下去37人,上来96人;再再下一站又下去74人,上来69人,再再下一站又下去17人,上来23人……”那人刚说完,心算大师便不屑地答道:“小儿科!告诉你,火车上一共还有……”“不,”那人拦住他说,“我是请你算出列车一共停了多少站口。”卡米洛呆住了,这组简单的加减法成了他的“滑铁卢”。
由此可见, ,天才也难免遗憾。
A. 心怀骄傲,目空一切 B. 不听完题目,心急抢答
C. 不能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势 D. 不能放低姿态,冷静思考
答案:C
解析:要求学生能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内容要点,总结合理即可。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杨振宁教授对别人把他和什么歌星同日而语,估计不是不屑一顾就是一笑了之。
B.小夫妻俩背井离乡,从山西来到江苏,白手起家,盘下一家小面馆,通过几年的惨淡经营,小面馆的生意煞是红火。
C.日本右翼政府无视历史,无视中国政府的警告,对中国领土钓鱼岛实行“收购”“国有化”,我国政府派出公务船、科考船以至海军船到钓鱼岛海域我领海及专属经济区巡航、执法、维权,这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
D.当人们纷纷向灾区人民捐钱捐物的时候,你却无动于衷,细大不捐,这样做,不感到羞愧吗?
不当等等。所以学生首先要知道成语的意思,然后关注它所修饰的对象,所在的语境。
答案:B
解析:A.“同日而语”指同一事物,不同时间的比较。这里应用“相提并论”,“相提并论”,是指把不同的事物不加区别的混在一起来谈论或对待。C.“无可非议”,前提是做得好,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做得妥当。“无可厚非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前提是做的不是很好,但不能过分责备。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可以谅解。D.细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抛弃。望文生义。B.“惨淡经营”指费尽心思、辛辛苦苦的经营筹划,后指在困难的境况中艰苦地从事某种事业。常被错用于经营得不好。
答案:A
解析:A. 除比喻修辞方法外还有“排比”,作用还有突出了“祥子”拉车的痛苦。
要求学生能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内容要点,总结合理即可。比喻:老城像烧透了的砖窑。排比: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
18.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两者之间有时也相互模仿,比如无毒昆虫狐假虎威地模仿起有毒昆虫的黄黑斑纹,这是自然界中最危险的警戒符号--弱者的抵抗外强中干,必须模仿恶才得以自卫。
B.三个人用美声、民族、原生态三种唱法共同演绎一曲观众耳濡目染的老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会是什么效果?震撼!
C.人生在世,俯仰之间,能追求卓越,获得一番非凡成就可谓不枉一生,然而能做到尽其所能亦是人生一大幸事。
D.生活中常见"隐居"类的老人,退休后过不了几年,就变得苍老、憔悴、易怒、脆弱,呈日薄西山之相,被人们称为"老小",凡事总要"让"着他。
答案:B
解析:“耳濡目染”指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受到影响。应改“耳熟能详”。
19.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歧江公园使我们看到了那些被熟视无睹的人们,推开了被时光默默淹没了的“单位”之门,迎面吹来清新怡和的风。
B.斑纹无处不在,将两极秘蜜地衔接,像族徽,凝聚着世袭的生和死,荣与辱。
C.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D.我的慷慨像海一样浩缈,我的爱情也像海一样深沉;我给你的越多,我自己也越富有。
答案:C
解析:A项,湮没;B项,秘密;D项,浩渺。
湮没:埋没,一般用于抽象的意思;淹没:用于具体,比如水等等。
20.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那天到机场送人,飞往法兰克福、伦敦、罗马和巴黎的航班,蜜集得像雨点似的挤在一起。
B.中国军人的屠戳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工,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C.自然学者们常常把变异的惟一可能原因归之于如气侯、食物等等外界条件,从某一狭碍的意义上来说,这是正确的。
D.我借着爱的轻翼飞过园墙,因为砖石的墙垣是不能把爱情阻隔;爱情的力量所能够做到的事,它都会冒险尝试,所以我不怕你家里人的干涉。
答案:D
解析:A蜜—密 B戳—戮 工—功 C侯—候 碍—隘
二、阅读理解。
超重的爱
肖复兴
那天到机场送人,飞往法兰克福、伦敦、罗马和巴黎的航班,密集得像雨点似的挤在一起。大概正赶上暑假结束,大学开学在即,到处可以看到推着装有大行李箱推车的学生们,送行的父母特别多。候机厅里,家庭的气息一下子很浓,像是客厅,相似的面孔不停地在眼前晃动。
不时有孩子进到里面去办理登机手续,家长只能够站在候机厅里等,“儿行千里母担忧”,他们都伸长了脖子,把望眼欲穿的心情赋予人头攒动的前方。不时便又看见有孩子匆匆地从里面走出来,给家长一个渴望中的喜悦。不过,我发现,匆匆出来的孩子大多并不是为了和送行的父母再一次告别,也很少见到有依依不舍的场面,那样的场面,似乎只留给了情人之间的拥抱和牵手。
站在我身边的是一位面容姣好的中年妇女,凉鞋露出的脚趾涂着鲜艳的颜色,这样风韵犹存的女人,在我们的电视剧里一般还要在男人怀里撒娇呢。现在,她像是只温顺的猫,眼神有些茫然。不一会儿,我看见一个大小伙子推着行李车,气冲冲地向她走来,没好气地对她嚷嚷道:“都是你,让我带,带!都超重啦!”只听见她问:“超了多少?”语气小心,好像过错都在自己的小媳妇。“10公斤!”只有儿子对母亲才会这样肆无忌惮。听口音,是南方人。
于是,我看见母亲开始弯腰蹲了下来,把捆箱子的行李带解开,打开箱子。那是一大一小赭黄色的两个名牌箱。儿子也蹲下来,和母亲一起翻箱子里面的东西,首先翻出的是两袋洗衣粉,儿子气哼哼地嘟囔着:“这也带!”然后又翻出一袋糖,儿子又气哼哼地嘟囔一句:“这也带!”接着把好几铁盒的茶叶都翻了出来:“什么都带!”母亲什么话都没说,看儿子天女散花般把好多东西都翻了出来,面前像是摆起了地摊。最后,儿子把许多衣服和一个枕头也扔了出来,紧接着下手往箱底伸,只听见母亲叫了声:“被子呀,你也不带了!”
我有些看不过去,走了两步,冲那个一直气哼哼嘴撅得能挂个瓶子的儿子说:“10公斤差不多了,你东西都不带,到了那儿怎么办?”儿子不再扔东西了,母亲站了起来,一脸忧郁,本来化得很好的妆,因出汗而坍塌显出些许的斑纹。“先去试试再说。”我接着对那个儿子说,他开始收拾箱子,母亲则把茶叶都从铁盒里掏出来,又塞进箱里。儿子推着行李车走了,我问那位母亲,孩子去哪里,她告诉我去英国读书。她脚下的那些东西都散落着,稀泥似的摊了一地。
这时,我身旁另一侧,又有一个女孩推着车走到她的父母身边,表情几乎和那个男孩一样气哼哼的,把车使劲推到她父亲的脚前,说了句:“严重超重!”父亲和刚才这位母亲一样,立刻蹲下身子,替女儿打开行李箱。我一看,箱子里几乎全是吃的东西,而且全是麻辣食品,不用说,来自四川。左翻翻,右翻翻,父亲权衡着取出什么好。女儿站在那里,用手扇着风,抹着脸上的汗,说着:“这都是我想带的呀!”这让父亲为难了,倒是母亲在旁边发话了:“把那些腊肠都拿出来吧,那玩意占分量。”父亲拿出了好几袋腊肠,又拿出好几管牙膏、一大罐营养品和几件棉衣。再盖箱子的时候,鼓囊囊的箱子瘪下去一大块。女儿风摆柳枝般推着车走了,我悄悄地问这位母亲这是去哪儿,她说是去法国读书。
独生子女的一代,理所当然地觉得可以把一切不满和埋怨都发泄给父母。“养儿方知父母恩”,他们还没到明白父母心的年龄。他们可以埋怨父母的娇惯和期待超重,却永远不该埋怨父母对自己的情感超重。
2010年4月6日《北方人》)
21.文章的标题为“超重的爱”,新颖而独特,请写出标题所包含的两层意思。
答案:(1)行李的超重。(2)父母对子女爱得深沉而热切。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意义,本文是一篇散文,标题为“超重的爱”,“超重”一词,包含行李超重和情感超重两层意思,所以标题应该有两层意思。即表层的意思和深层的含意。
22.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子反映出母亲怎样的心理。
(1)语气小心,好像过错都在自己的小媳妇。
(2)母亲站了起来,一脸忧郁。
答案:(1)担心自己的做法会惹儿子生气。(2)担心儿子少了一些生活用品之后生活不便。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描写的作用,此题对母亲的描写包含神态和行动描写,而这些描写又是母亲心理的外化,我们透过对母亲神态和行动的分析就可以得出答案了。前句对母亲的小心翼翼,用了一个比喻,写出母亲在儿子面前谨小慎微,怕得罪儿子的心理;后句重点词语是“忧郁”,是担忧、抑郁的意思。结合前面母亲那句“你东西都不带,到了那儿怎么办”,母亲“忧郁”的神情下自然表现了对儿子的担忧的心理。
23.文章写了两个送儿女的场景,在选材上是否有重复累赘之感?为什么?
答案:(1)没有重复累赘之感。(2)文章选取了两个场景:一个是母亲送儿子;一个是父母送女儿。两个场景中主要人物的表现不一样:儿子是被迫“超重”的,女儿是自愿“超重”的。(3)但两者反映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表现当下父母对子女的浓浓爱意,两个材料,两种表现,而又在诠释“爱”意上统一起来,显得全面而不失典型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文中用了两个送儿女的场景,问“在选材上是否有重复累赘之感”,这是一个是非问,可以有肯定和否定两种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但从本文看,两个材料,同中有异,互为补充,能够更全面地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文章主旨,所以并不觉得重复累赘。
24.文章说:“独生子女的一代,理所当然地觉得可以把一切不满和埋怨都发泄给父母”。结合文章和自己的经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答案:(1)看法:理解但不赞同。(2)理解:独生子女处于独特的生活环境中,他们时刻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和关怀,生活中难免把父母的爱当做牢骚,难免对父母发泄内心的不满。这是群体性的现象。(3)不赞同:父母不仅给了我们生命,而且养育,教育了我们。巨大的物质与精神付出是晚辈永远还不清的,要与会感恩,学会沟通;当然,独生子女的这一做法值得社会重视,社会、家庭、学校都有责任对其积极引导,让他们在关注自我的同时学会尊重和感恩。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此题具有探究性,这是文章结束部分的句子,与末句“他们可以埋怨父母的娇惯和期待超重,却永远不该埋怨父母对自己的情感超重”是相呼应的,“独生子女的一代,理所当然地觉得可以把一切不满和埋怨都发泄给父母”这个句子前后分句是有因果关系的,因为是独生子女,处处受到呵护、娇惯,被视为掌上明珠,所以把“把一切不满和埋怨都发泄给父母”便“理所当然”。此题要求结合自己的经历理解,目前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且又是以寄宿为主的高中生,对文中的送别情景能够感同身受,回答是只要联系自己的经历点出来就可以了。
三、语言表达题。
25. 选择合适的诗句填入下列文段空白处(只填序号)。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 ”自然是江南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日暮的雪景;“ ”,则雪月梅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 ”,是江南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雪夜,更深人静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后的景况。“ ”,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更美丽得多?
① “前村深雪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里,昨夜一枝开。”
② “寒沙梅影路,微雪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酒香村。”
③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④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答案:③|②|④|①
解析:连贯类题目大致有两种题型:一是“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二是“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做这类题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思考,那就是前后话题的一致性,陈述角度的一致性,内容前后的照应性,句式结构的一致性,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的合理性,意境的谐调性。就所给文段来看,作者是按时间顺序来写雪的,从前一天的傍晚到第二天的清晨。再结合上下文,“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是总写,“寒沙梅影路,微雪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酒香村”与下文“雪月梅”“酒姑娘”衔接紧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更深人静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后”发生的事,“前村深雪 ( http: / / www.21cnjy.com / " \t "_blank )里,昨夜一枝开”则是第二天早晨看到的景象,与后文内容衔接紧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2 页 (共 12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