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阶段性考试(一)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阶段性考试(一)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10 19:00:29

文档简介

嘉峪关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阶段性考试(一)
高一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所有问题请在答题卡相对应答题区域作答。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孔子治学主张“博学”,即“多闻”“多见”,掌握广博的知识,成为多才多艺的人。孔
子的“博学”思想源自其人性论观点,“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人性本
来都是相似的,只是因为后天习染而有所不同,人与人之间便有了差别。所以,在孔子看来,
通过“学”,广泛地学习知识可以改变人、塑造人,使其成为德、才兼备之人。孔子之所以重
“学”,是因为学可以去弊。《论语·阳货》中记载了孔子与仲由的一段对话:“子日:‘由
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日:‘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
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六种品德之所以产生了六种弊端,原因在于人没有足够的知识和
能力,不能去除各种鄙陋无知,因受蒙蔽而做事盲目,学则可以增加人的见识,提高人的辨别、
分析、自我控制能力,从而葆有自身的德性。由此,“去弊成德”是孔子倡“博学”的目的所
在。认识到“学”的重要性,孔子更加强调“好学”“乐学”。“好学”“乐学”是“博学”
的前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对于一个人来说实际上是一
件很快乐的事情,能够使他们产生极大的满足感与获得感,求学的人只有具有主观能动性,培
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不断地勤奋努力。孔子的“博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所学内容上,主
张知识的积累和拓展。“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其学习内容多是继承、
积系夏商周三代的文化、文明而有所得。在“诗”“礼”“乐”以及“六艺”(礼、乐、射
御、书、数)的基础上,主张“博学于文”(《论语·雍也》),并将其拓展为“文、行、忠、
信”(《论语·述而》)四个方面。
孟子则不同,主张“约学”,认为学习只要提纲挈领,掌握要旨即可。孟子的“约学”思
想源自其人性本善的性善论观点,认为学习就是对人之善端的存养,应该向内求,而不必向外
学更多的知识。所以孟子“约学”的过程就是保养人之善端并扩而充之的过程,从逻辑上包含
“求放心”“由博返约”“深适自得”三个过程。孟子有言“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告子上》),治学、求学就是求得失去的良善之心。“侧隐之心”“羞恶之心”“恭
敬之心”“是非之心”是人心本有的,但这四心也只是端倪而已,“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
子·告子上》),人应该将治学功夫用于求放心之上。然而“耳目之官不思,而弊于物”(《孟
子·告子上》),“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人的本心是善的,由于人追求
耳目之欲,压抑了本心,丧失了良心。求得丧失的良心更要养心,克制、减少欲望。“求放心”
第1页共8页2025 学年嘉峪关市第一中学考试卷高一语文答案(4 月)
1. C
2. D
3. C
4. ①“思”以“学”为基础,“思”离不开“学”。荀子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学习掌握了前人已 有的知识,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往前走一步;创造性思想成果的形成也需要建立在对
现有知识的把握之上。(2 分) ②“学”也离不开“思”。荀子认为仅仅停留在“学”之上,没有“思”,
对整个认识没有新的推进,那么也只是被前人的知识困住。(2 分)
5. ①提倡“博学”:孔子认为,广泛地学习知识,可以改变人、塑造人,使其成为德才兼备的人。这对于
当今青少年来说,启示他们要拓宽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②主张“除恶
养善”:孟子认为人心本善,只是由于追求耳目之欲而丧失了本心,因此,需要“求放心”,即找回失去
的本心。这个过程需要有足够的理性审视和判断能力,不因外物的迷惑而盲目纵欲。这对于当今青少年来
说,启示他们应该时常自我反省,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要学会自我管理和约束,克制自己的欲望,培
养良好的行为习惯。③强调“思辨”:荀子认为,学习不能离开思考,思辨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
于当今青少年来说,启示他们要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避免盲目接受知识。(5
分)(答出一条 1 分,答出两条 3 分,答出 3 条 5 分)
6. C(3 分)
7. B(3 分)
8. ①作者根据自己的乡居经历,认为在秋夜的月色中,除了苏轼所描述的月色和竹树的影子外,还
应该有如珠如雨般的虫声。(2 分)②虫声在作者的描述中是乡村秋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清脆明亮,
充满自然韵味和生命力,给人以内心的安宁。(2 分)
9. ①这些句子总结了全文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虫声的深厚情感和独特感悟。(2 分)②“它是《诗
经》里的那只蛐蛐”暗示了虫声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和传承。(2 分)③“像河流系住村庄一样”则形
象地描绘了虫声对作者内心的牵引和束缚作用,让作者无法割舍对乡村生活的怀念和对虫声的喜爱。(2
分)④“将我柔柔地系在灯火人间”则表达了作者在虫声的陪伴下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安宁,感受到了人
间的温暖和美好。(2 分)(答对任意 3 条)
10.BDE (3 分)
11. B (3 分)
12. C(3 分)
13. (1)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张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
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4 分)
(2)请让我把内情告诉太子,使他前来见您,您假意表示支持他回国执政。 (4 分)
14. ①站在对方立场,陈述对对方有利的事,引起对方好感;(2 分)②抓住对方的心理,陈述利害
关系。 (2 分)
参考译文:
文本一:
晋文公和秦穆公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亲附于楚。晋军驻扎在
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
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没
能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
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拴着烛之武从城楼上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
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用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
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
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外交使者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
惠,他答应给您焦、瑕这两个地方。然而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所知道的。
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扩大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
地减少,将到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来使晋国得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
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
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和
谐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文本二:
楚怀王死在秦国时,太子还在齐国充当人质。苏秦就对担任齐相的孟尝君田文说:“阁下为什么不扣
留楚太子,用他与楚国交换下东国之地呢?”孟尝君说:“不能这样做,假如我扣留楚太子,而楚国另立
新君,人质便失去了挟持的价值,反而落得不义之名。”苏秦说:“不对,楚国一旦另立新君,阁下大可
以挟太子以逼新主:‘如果楚能割下东国之地与齐,我就为大王杀掉太子这个第一政敌,否则我将联合秦、
韩、魏三国共拥太子为君。’这样下东国之地必能到手。”
苏秦对孟尝君说:“我听说,计谋泄露不会成功,遇事不决难以成名。如今阁下扣留太子,是为了得
到下东国之地,如果不尽快行动,恐怕楚人会另有算计,阁下便会处于空有人质而身负不义之名的尴尬处
境。”孟尝君:“先生说得很对,但是我该怎么办?”苏秦回答说:“我愿意为您出使楚国,游说它尽快
割让下东国之地。一旦得地,阁下便成功了。”孟尝君说:“好主意。”
对新立的楚王说:“齐人欲奉太子为王,我看孟尝君是图谋用太子交换贵国的下东国之地。现今大王
如果不尽快割让下东国给齐,太子便会用比大王多出一倍的土地换取齐人对自己的支持。”楚王赶紧恭敬
的回答:“寡人一切遵命照办!”于是献出下东国之地。
苏秦回来对孟尝君说:“看楚王诚惶诚恐的样子,还可以多割占些土地。”孟尝君问:“有何办法?”
苏秦答道:“请让我把内情告诉太子,使他前来见您,您假意表示支持他回国执政,然后故意让楚王知道,
就可以更多地得到土地。”
对太子说:“齐国拥立太子为楚王,可是新立的楚王却以土地贿赂齐国以扣留太子,齐国嫌得到土地
太小,太子何不以更多倍数的土地许诺于齐呢?若能如此,齐人一定会支持您。”太子说:“好主意。”
就把比楚王割让的多出一倍的土地许诺给齐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甚是惊慌,便割让更多的土地,还诚
惶诚恐,害怕事情不能成功。
15.B
16.(6 分)①多感官结合。词人静看白鸟翻飞与红蕖照水,细嗅清香绵长。多种感官写景,内容更
丰富。②远近结合(俯仰结合)。“翻空白鸟”是远景,“照水红蕖”是近景。仰观白鸟在空中翻飞,俯
看水中红蕖。写景视角富于变化,画面更富层次感。③动静结合。白鸟在空中翻飞,属于动景。红蕖映水,
属于静景。动静结合,灵动形象。④色彩明丽。白色的鸟与红色的荷花,红白相间,引入入胜。(任写三
点)
17.(1)如其礼乐,以俟君子。(2 分) (2)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2 分) (3)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2 分)
18. ①但雨后果子沟很美(2 分) ②山和谷都是绿的(2 分) ③这是一个仙境 (2 分)
19. ①“重重复复的”比“重复的”更能突出山头层层叠叠的层次感,也突出了山势的起伏。(1 分)
②“深深浅浅”比“深浅”更照应上文“但绿得不一样”,写出了绿色的多样。(1 分)③叠音词读起来
节奏更加舒缓悠扬,有音乐美。(1 分)
20. A (3 分)
21. 是多看缺点导致其一无所用,还是挖掘其内在潜力,让其成为特色鲜明的职场精英? (4 分)
22. (1)“林黛玉”一词四次出现,形成反复,使“林黛玉”成为语意表达的焦点,突出强调信息时
代的“林黛玉”与封建时代完全不同;(2 分)(2)用不同的现代生活情景作“林黛玉”的定语,结构整
齐,节奏感强,读之朗朗上口。(2 分)
23. 写作。(60 分)
范文 1:
高蹈于自我之外,融化于外物之中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出发,或是去往某地。或是开始一段学习。或是启动一
项任务……“为者常至,行者常成。”我们也常常达到终点、取得成果、完成任务,我们常常“到达”。许
多人认为,出发是因,到达是果;出发是始,到达是终;出发在前,到达在后。但我并不这样认为。我认
为,出发和到达应当是循环往复、相辅相成的,他们交错相替、贯穿生命,“许多人”的看法不免落得片
面。
出发不是盲目无主的埋头苦干,而是明确目标的坚定执行,蒙田有言:“没有一定的目标,智慧就会
丧失,哪儿都是目标,哪儿就都没有目标。”此言得之。有人认为,“出发”是洋溢欢笑的启航,“到达”
则是血汗换来的回报。这话固然不假,但试问,倘若一开始的启航便错了方向,血汗换来的回报是否真的
值得?由是,没有正确的出发,何来正确的表达?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到达不是一劳永逸的纸醉金迷,而是驻足小憩的总结之举。或言:“出发意味着对新道路的探索,到
达则是阶段性的总结”,这句话言在“阶段性”。方仲永少有神童名,习学诗,可谓“探索新道路”吧,
可最后落得泯然众人。为何?将“阶段性”作为“永久性”,一劳永逸所致。既是阶段性,则必有总结,
然后继续出发,到达新的阶段,接着总结,由是出发和到达循环往返,方能成事。到达便像是一座座驿站,
让你重拾心情,再度出发。由是,到达终究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高士其说:“我能做的是有限的,我想做的是无穷的,从有生之年到一息尚存,我将尽力使有限向无
穷延伸。”其实出发和到达贯穿生命,如日月既往,不可复追。出发是到达的别称,到达是出发的开始。
真正意义上的出发和到达,或许只有生与死,贯穿生命。这条路上的许许多多到达与出发,或许都是为了
最后的到达。如“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一般的终身追求。有如钟扬探索生命的高
度,有如黄旭华探索深度,有如陈祥榕丈守国界,有如王选探索虚拟……许许多多的出发与到达,丈量着他
们生命的长度。
回望当下,有如青少年,除了坚定目标,坚持行动,又当如何把握方向,明确出发,顺利到达,成就
终身?或许最重要的便是乐观。大仲马说:“乐观是一首激昂雄越的进行曲,时刻鼓舞着你在事业的道路
上勇猛前行。”我相信,只要我们坚信有所成,终可达彼岸!“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
洋。”出发与到达,本自同根生。冀青少年牢牢把握出发与到达,心有所依,行有所成;中流击楫,激扬
人生!
范文 2:
物我相谐,方得真趣
“天人合一,物我两忘。”古人早已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世间万物,各有其独特的生命节奏
与情趣韵味,而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却往往因现实的纷扰与私利的纠缠,遗忘了与万物共鸣的初心。
陶渊明,那位逸出尘世的诗人,却以一颗同情万物之心,打破了这界限,实现了与自然的和谐共舞。
观陶公之生平,他如清风过竹,不为世俗所羁绊。世间纷扰,人间冷暖,他尽收眼底,却选择以一颗
宽广之心去包容、去体察。他的诗中,没有权贵的媚俗,没有贫贱的鄙视,只有对自然的真挚热爱,对生
命的深深尊重。他将自身的情感与气韵灌注于万物之中,使得那些看似寻常的花草树木、山水田园都焕发
出了别样的生机与情趣。同时,他也从这些自然之物中汲取了生命的养分,丰富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万物皆我友,物我同一身。”陶公的境界正是如此。他深知,只有打破与切身利害相关的小天地界
限,才能真正融入这大千世界,与万物共鸣。
这种共鸣,不仅无损于人的尊严与价值,反而能使人的生命更加充实与完满。因为在这共鸣中,我们
学会了尊重每一个生命的独特存在,学会了欣赏每一个生命所散发的独特情趣。
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中,要达到物我相谐的境界,又谈何
容易?如此,我们更需要学习陶渊明那种物我相谐、与自然为伍的生活态度。
当我们被现实的矛盾所困时,不妨试着将自己的心胸放宽一些,去感受那些被我们忽略了的美好与情
趣;当我们为了名利而疲于奔命时,不妨停下脚步,去聆听那些来自大自然的声音与呼唤;当我们感到孤
独与无助时,不妨去拥抱那些与我们共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生命与灵魂。
当我们有了一种勇于突破自我、敢于探索未知的勇气与智慧;当我们放下了身段与架子,以一种平等
的姿态去与世界对话;当我们去除了心中的杂念与偏见,以一颗纯净之心去感受世界的美好时,才能真正
融入这个世界、与万物产生共鸣,才能找到生命之真谛与价值所在,达到物我相谐的境界。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愿我们都能像陶渊明那样,以一颗同情万物之心去感受世界、
去体验生命,达到那物我相谐、天人合一的化境。如此方得真趣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