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6张PPT。新诗二首 戴望舒雨巷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体会本诗的意境美。?2,了解“自由诗体”的特点。?3,深刻体会诗歌中借物抒发的内心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重难点:
分析“雨巷”、“我”、“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1、反复吟咏,思考该用怎样的情感和语气朗读这首诗,并加以尝试2、理解文意,理顺文脉,列出结构。第一部分(1):“我”希望遇见丁香姑娘。第二部分(2-5):“我”遇见丁香姑娘。整体感知点拨:情感应该是缠绵、幽怨的,语气应是低沉、舒缓的第三部分(6):“我”希望再次遇见丁香姑娘。二、预习自测 1、给下列词语注音。
彷徨( ) 寂寥( ) 彳亍( )
惆怅( ) 凄婉( ) 颓圮( )
2、解释下列词语。
彷徨( ) 彳亍( ) 太息( )
惆怅( ) 颓圮( ) 迷茫( )
3、给全诗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反复朗读。 预习自测参考答案:1、pánghuang jìliáo chìchù chóuchàng qīwǎn tuípǐ
2、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彳亍:走走停停的样子。太息:叹息。惆怅:伤感,失意。颓圮:坍塌,破败。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迷离恍惚。
3、略。 三、探究案------质疑解疑,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文本解读1、赏析第一节①“我”有什么特点?(孤独,彷徨,寂寞。)②“悠长”“寂寥”有何象征意义?(象征了当时黑暗现实的沉闷。)2、赏析第二节 ①姑娘的形象有什么特点?②诗人为什么用丁香来比喻姑娘?1、外表: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内心:忧愁、哀怨、彷徨。2、丁香是美丽的、素洁的、高雅的
《雨巷》诗意图 3、第三节对刻画姑娘的形象有何作用? 4、第四节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5、第四节到第六节写姑娘“走近”“飘过”“远了”“消散”,有何含义? 3)、这一节进一步刻画了丁香姑娘的形象,即“我”期待的姑娘同“我”一样彷徨又迷茫。4)、语言上的复沓,像交织在一起的抒情乐曲一样,听起来和谐悦耳,加重了诗歌的抒彩。5)、上述几个词语形象地写出了丁香姑娘飘然而来又飘然而去的情景,象征理想的缥缈、空虚、破灭。6、首尾两节字面基本相同,只是把“逢着”改为“飘过”,为什么? (诗人只轻巧地把“逢着”改为“飘过”使得诗歌在基本的重复之外又有变化,让人联想全诗,前面是时间的开端,后面是时间的结束,更加感到诗人情感的表达余音绕梁,回味无穷。)探究点二:意象与意境1、请找出诗中两个绝美的意象,并谈谈你的理解 梅雨季节,江南的小巷幽深潮湿,两边是寂寥的人家,间或有人匆匆走过,这一意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徘徊不前,让人不禁发问“我”期待什么?B、丁香 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丁香常见的有白色,紫色两种,外形单薄细弱,往往用来代表孤高,漂亮和忧愁。诗人将这种美赋予“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丁香,丁香即姑娘。丁香象征诗人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是高洁、美丽的。但这种理想即如丁香花姑娘,一瞬即逝,不可把握,给人短暂的安慰,留下的却是永久的怀念和无限的惆怅。 2、本诗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朦胧恍惚迷离的意境。)探究点三:表现手法 1、本诗重叠和反复的手法有何作用?(本诗多次运用重叠和反复,诗句的重叠和反复,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彩;而且每节第三行、第六行押韵,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歌从头到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效果。)2、诗中哪些意象具有象征性?(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的艺术手法。象征要求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点,从而让人产生由此及彼的联想。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在本诗中,“丁香”象征美丽、高洁与忧愁,阴暗潮湿的“雨巷”象征白色恐怖笼罩下的黑暗现实,“丁香姑娘”其实象征着诗人美好而渺茫的人生理想。象征手法的运用,极大地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及意蕴。)C、油纸伞 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中,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境。 象征诗人对人生、理想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丁香姑娘”是含着忧愁的美好理想的化身,也表现了诗人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
D、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形象:她有着哀怨、凄冷的情调,有着迷茫、朦胧的色调。
行动:她在雨巷里彳亍彷徨,她飘过我身边,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最后消失在雨巷的尽头。
内涵:她是诗人美好理想追求的化身,寄寓着诗人对理想自由社会的希冀。 诗人这低沉的倾诉,失望的自白难道纯属是个人的哀叹吗?
? 本诗写于1927年夏,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们在黑暗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雨后绚丽的彩虹。1927年3月,诗人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在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咀嚼 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痛苦”.雨巷
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的象征
姑娘
美好理想的象征 1、诗人期待的“丁香姑娘”为什么这么快就消失了? (1)因为诗人只是与她邂逅在雨巷,她自然没有理由留下来,离开诗人是理所当然的。
(2)因为这个“丁香姑娘”本来就诗人幻想中的形象,她根本就没有存在过。 4、第六节中这位姑娘逐渐消失时用了3个状语“在雨的哀曲里”,可否将这个短语去掉?
不可去掉。“在雨的哀曲里”,是这个悲剧的背景音乐,有力地烘托了凄迷悲凉的气氛。这个悲剧是漂亮的“丁香姑娘”从颜色到芬芳,从眼光到惆怅样样地在诗人眼前无情地消失,这个音乐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此刻内心无以言表的悲哀。总之,这个“雨的哀曲”烘托了气氛,渲染了诗人的心情,不可去掉。
? 6、诗中写这位姑娘的眼光时,两次用到了“太息”这个定语,这有什么好处呢?
也许是为诗人的忧郁叹息,也许是因为她最美丽的惆怅叹息,也许是为雨巷颓墙叹息,也许是为这个时代叹息,甚至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姑娘的眼光为国家而发出叹息。 意象雨巷透着寒气,静寂,萧条,而又冷清 姑娘丁香“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南唐李璟《浣溪纱》美丽 高洁 愁怨油纸伞怀旧 神秘 迷蒙篱墙 哀怨 凄凉 8、诗中的“丁香姑娘”到底是实写还是虚写?
观点一:此诗不是某些人所说的表达“诗人对革命失败的苦闷与追求”的“政治”化了的诗歌,它就是一首情诗,诗中的“丁香姑娘”即使没有从诗人身边经过,也至少从诗人的幻觉中经过,应该是实指,绝不是“理想的象征”,诗人此时已22岁,为爱情写诗,难道不正常吗?
观点二:这位姑娘既实又虚。诗人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根本说不出来。这时“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许是真的。艺术特点 (1)象征手法,意蕴深远。
诗人表面上是写对一个少女的追慕和美好的理想破灭后的惆怅,实际上却象征着当时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
(2)音节和谐,节奏优雅。
全诗7节,每节3、6行押韵,如雨巷、姑娘、芬芳、彷徨等在诗行中反复出现,音韵和谐,从头至尾保持了鲜明的音乐效果。
(3)诗中多处运用重叠反复的手法,回环往复,低吟轻唱,不仅增强了诗的抒情气氛,同时也美化了声律。郑愁予罗大佑 演唱 《错误》
词:郑愁予? 曲:罗大佑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 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是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似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 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唉呀妹子你那如泣如诉的琴声
可曾挽住你那幽怨哀伤的梦)
我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 是个过客 ……
(唉呀妹子你那温柔纤纤的玉手
可曾挽住那似铁郎君的心)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意象分析: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
柳絮(不飞)
跫音(不响)
春帷(不揭)
小小的寂寞的城
小小的窗扉紧掩
青石的街道向晚想一想:这些意象有什么特征呢? 这样的意象特征会让我们联想到哪些其他诗歌呢?
长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梦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八声甘州
柳永
想佳人、妆楼颙望,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 倚阑干处, 正恁凝愁。
美国著名诗人郑愁予在今世缘现场吟诗 郑愁予(1933-),本名郑文韬,祖籍河北,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饱览祖国各地风土人情,山水风光。抗战胜利后到北京,曾就读于崇德中学。
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一面学习,一面写作,其作品受到纪弦赏识。1958年大学毕业,曾在基隆港务局任职。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获艺术硕士学位。现旅居美国, 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传奇的浪子诗人
思妇词与游子谣中国古代 社会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皇帝有三宫六院,妻妾成群,造成了诸多女子独守空房。国家有民族边疆之争,战争让人“情分两地”,女子独守闺房,因此,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留下了 一个个哀怨而又凄美的故事,这些故事在我们的意识中,代代流传下来。
比较有名的是宋代的李清照的《一剪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写出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使人领略到她的万千愁绪。
《错误 》便是一首思妇词,同时它也是游子谣。我们学过《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一首游子谣,《错误》中既有独守空房等待丈夫的女子,又有苦旅的游子。
鉴赏分析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我骑马在江南赶路,自然而然的想起我骑马那位还在这里苦等的“佳人”。“莲花的开落”是个变化着的意象,他在诗中有两层意思:一是暗示“我”予它分别的时间之长,一是说他的容颜在等待中憔悴。
错误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对她的想像:时节虽是阳春,但由于“我”仍未归来,所以她丝毫也未感觉到柳絮飘飞的春意。她的心寂寞犹如小城的傍晚,惆怅犹如紧掩的窗扉。
错误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我从想像中回到现实,我从她的身边路过,她也许能隐约听到这“达达的马蹄声”但“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美丽的错误”是全诗最让人欣赏的字眼,与她越来越近确实是美丽的,但不能相见无疑是个错误,诗人把两个相互矛盾的词组合在一起,真可谓妙笔生花。全诗情意绵绵,格调凄婉,含蓄蕴藉,韵味悠长讨论与分析一1、《错误》情节简析。交代故事发生背景(江南走过)
暗示思妇漫长等待(莲花开落)虚构思妇长期寂寞(寂寞如城)
揭示思妇志节坚贞(恰若青石)揭示主旨
——美丽的错误(过客远去)莲花开落:既指分别之久,
又言容颜在等待中憔悴。柳絮不飞、寂寞如城、
向晚青石
窗扉紧掩、春帷不揭马蹄达达讨论与分析二1、《错误》的结构简析。纵横双线——
纵线——从大景(广阔的江南)到小景(小城、 街道、帷幕、窗扉和马蹄声);
横线——第一节两句是故事结局,中间五句是想象对方,最后两句是眼前写实。
全诗按照“实——虚——实”的思路倒装。讨论与分析三
2、《错误》诗中“你”(思妇)的心理和性格简析。东风不来——柳絮不飞
跫音不响——春帷不揭纯洁又柔美季节容颜——莲花开落
马蹄达达——美丽错误清丽而婉约寂寞期待惊喜失望讨论与分析四4、《错误》语言美简析。倒装之美——“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我达达的马蹄声是个美丽的错误”。 对立之美——马蹄敲响思妇希望的心灵深处因而美丽;
马蹄也不因思妇期 盼停留所以错误。纯净之美——不游戏、不伪装、不堆砌、不雕饰;
纯净利落、清新轻灵,抒发真情实感。古典之美——“他的诗婉约犹如李商隐,豪放酷似李(太)白”,
“新装宜面下来楼,深锁春光一院愁。”(刘禹锡《春词》)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课后练习1.这首诗隐含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你”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待归人的心情变化过程。时光悠悠,莲花开了又落了,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生气,她在失望中将心的门扉紧掩。这时,街上传来达达的马蹄声,这声音给极度失望的她又带来新的希望。但是这希望不过是一个“美丽的错误”,那并不是她盼望的归人,而只是一个过客。“你”是指那个等待归人的女子。2.“不来”、“不飞”、“不响”、“不揭”四个否定句式对于增强诗歌的表现力气什么作用? 四个否定句在彼此相互独的位置上互相呼应,委婉的摹写了等待中女子的哀怨心情,有助于全诗音韵的和谐。3.诗中有几个比喻用得很好,找出来说说你的理解。
诗中多处用到比喻,如把女子凄清自闭的心比作“小小的寂寞的城”、“小小的窗扉紧掩”。因为对这首诗内容的解读不尽相同,所以对这些比喻的理解也可以各抒己见。4. “错误”一词用“美丽”来修饰,好不好?为什么?
错误而谓之美丽,本不合常理。但达达的马蹄声在女子听来却以为是归人,这种感觉关乎一段美丽的感情故事、一些可想像的美丽的细节。可惜的是,偏偏“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这就是错误之所在了。这个错误引来了女子由期待到惊喜到极度失望的心理变化过程,也正是因为它触动了女子的心而显得尤为美丽。
师生交流:游子:
我寄回的家信被风带走
换一方山水,继续远游
油纸伞,石板桥和瘦马
陌生的地方我不及感受
?
时间,由远而近
悄悄爬上你的容颜
而我依然怅望着,脑海中
回荡着,那次邂逅
?
那次邂逅,被错误成就
你小小的窗扉紧掩
却时刻期盼,门前的翘首
?
过尽千帆,你冷落了
多少过客,你等待的是我
达达的马蹄,归来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