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0课小石潭记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嵁(kān) 篁竹(huáng) 往来翕忽(xī)
B.坻(chí) 佁然(yǐ) 悄怆幽邃(chuàng)
C.屿(yǔ) 清冽(liè) 寂寥无人(liáo)
D.斗折蛇行(dǒu) 俶尔(shū) 犬牙差互(cī)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水尤清冽(尤:格外) 潭中鱼可百许头(许:许多)
B.日光下澈(澈:清澈) 往来翕忽(翕忽:轻快迅疾的样子)
C.佁然不动(佁然:静止不动的样子) 悄怆幽邃(悄怆:凄凉)
D.以其境过清(以:因为) 隶而从者(隶:奴隶)
3.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B.全石以为底 以其境过清
C.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隶而从者
D.不可知其源 不可久居
4. 下列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下见小潭 B.心乐之
C.如鸣珮环 D.其岸势犬牙差互
5. 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B.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C.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6. 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B.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C.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D.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7.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态万状。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出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
D.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分别写了作者发现小石潭之乐和观鱼之乐。
8. 用课文原句填空。
(1)描写小石潭周围的树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鱼的静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水尤清冽”相呼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描写自己的主观感受,抒发自己被贬之后的孤寂、悲凉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2)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0. 综合性学习。
学完《小石潭记》一文后,北京某中学八(3)班开展以“访历史文化名城”为主题的研学联谊活动,首赴零陵(唐代时称永州,即柳宗元被贬之地)古城。他们将参观柳子庙,踏访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领略底蕴深厚的柳文化。
(1)【联谊喜相逢】为迎接远道而来的北京朋友,作为联谊班级的学生代表,请你补写欢迎标语。
柳子庙
潇湘水喜迎北京来客, 。
(2)【联谊大舞台】为丰富联谊活动,提供展示舞台,探寻古城文化,请你再设计三项与柳文化相关的活动。
活动一:柳宗元诗文朗诵比赛
活动二:
活动三:
活动四:
【联谊欢乐行】从北京前来的同学们计划参观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柳宗元《小石潭记》一文的内容,为小石潭景点写一则简介。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1.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皆若空游无所依( )
(2)悄怆幽邃( )
(3)不可久居( )
(4)乃记之而去( )
1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本文按游览顺序条理清晰地写了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发现小潭―→_________________―→小潭溪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文两次写列“乐”,这与文章忧伤凄苦的感情基调矛盾吗 为什么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
庐山之面,在南康,数十里皆壁。水从壁罅出,万仞直落,势不得不森竖跃舞,故飞瀑多,而开先为绝胜。登望瀑搂,见飞瀑之半,不甚畅。沿崖而折,得青玉峡,峡苍壁立,汇为潭,巨石当其下,横偃侧布,瀑水掠潭行,与石遇,啮而斗。不胜,久乃敛狂斜趋,侵其趾而去。
次日晨起,复至峡,观香炉紫烟,心动。僧曰:“至黄岩之文殊塔,瀑势乃极。”杖而往,磴狭且多折,芒草割人面。少进,石愈钦。白日蒸崖,如行热冶中,微闻诸客皆有嗟叹声。
既至半,力皆惫,游者昏昏愁堕,一客眩思返。余曰:“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且而与其死于床第,孰若死于一片冷石也?”客大笑,勇百倍。
(节选自袁宏道《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山水有情·释义)
15.参照阅读方法,解释下列字义。
文中未解字词 阅读策略 解释
横偃侧布 勾连成语:偃旗息鼓 (1)___________
而开先为绝胜 调动积累:会当凌绝顶 (2)___________
势不得不森竖跃舞 查阅字典:①因恐怖而毛发耸立;②犹林立 (3)_____(填序号)
(山水有情·翻译)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且而与其死于床第,孰若死于一片冷石也?
(山水有情·赏析)
17.(甲)(乙)两篇游记,写景手法多样,极富情趣,请结合提示,对下面句子进行赏析。
(1)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动静结合的角度)
(2)瀑水掠潭行,与石遇,啮而斗。不胜,久乃敛狂斜趋,侵其趾而去。(修辞手法的角度)
(山水有情·探究)
18.补全“山水寄情”的活动收获卡。
活动收获卡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山水本无情,却被历代文人士大夫赋予丰富的情感内涵。 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心中郁积的苦闷难以排遣,只能寄情于山水。起初游览幽美静谧的小石潭,产生(1)__________的心境,随后见到(2)_________景致,产生了一种幽深不可测的感觉,于是眼前之景显得“寂寥无人,悄怆幽邃”,与久谪荒远的(3)__________心情相吻合。 袁宏道生性酷爱自然山水,十一年赋闲,四处游山玩水。游庐山瀑布,(4)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见山水寄情,因人而异。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苏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②。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
(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版:古城墙之夹板,中填土石,夯实,垒而成墙。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知徐州 ( ) (2)吾在是 ( )
(3)轼诣武卫营( ) (4)卒全其城( )
20.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河 将 害 城 事 急 矣 虽 禁 军 且 为 我 尽 力。
21.本文主要记述了关于苏轼的什么事?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C 3.D 4.C 5.B 6.C 7.C 8.(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4)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9.(1)鱼静止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来往轻快迅疾,好像在跟游玩的人逗乐。
(2)四面被竹林树木环绕,寂静空无一人,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
10.(1)(1)柳子庙诚邀四海宾朋 (2)略 (3)小石潭位于小丘西面约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绿竹环绕,环境十分幽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11、(1)好像 (2)深 (3)停留 (4)离开
12、(1)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左右),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珮环碰撞的声音,(我)心里为之高兴。
(2)小溪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13、潭中景物 潭上气氛
14、不矛盾。作者被贬,心中自然忧伤凄苦,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恹伤的心情;但这种从自然美景中得到的快乐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凄苦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5. 倒下 极,最 ②
16.如果怜惜生命,为什么来游山呢?况且与其死在床上,哪里比得上死在一片冷石上?
17.(1)谭中的游鱼或是呆呆不动,或是突然飞快地蹿向远处。从字面上看,作者写动静相宜、怡然自乐的鱼儿,但透过字面看到:正是潭水清澈澄静,游鱼一动一静的自由之态才能尽收眼底,因此动态的游鱼与静态的潭水相映成趣。
(2)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了水人格化特征。水遇石,咬石与之斗争,相持不下,只能收敛狂态斜着快速流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瀑布之水从好胜到妥协的变化,表现了它刚柔并济的一面。
18. 怡然自乐 水流曲折幽邃,或明或暗;岸势如犬牙交错 孤寂、凄凉、哀怨 在开先寺登望瀑楼眺望,见瀑布之水形态多样,气势宏伟;第二天去看黄岩峰的瀑布,山路难行,天气闷热,作者却兴致盎然,不惜冒险登临。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瀑布之景的痴迷之情。
19.(1)担任(太守) (2)这,这里 (3)拜访,到……去 (4)最终,终于 20.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21.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 表现他身先士卒,爱护百姓的精神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