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陈经纶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11 06:26: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诊断试卷编码:24-2502011101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期中诊断
高一年级
语文学科
班级
姓名」
学号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一4题。
材料一
潇湘馆的典型植物是竹子。当大观园竣工验收,贾政等人游到潇湘馆时,“忽抬头看
见前面一带粉垣,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潇湘馆的竹子首先就让人联想到
林黛玉纤巧的身段和弱柳扶风的步态,湘妃,竹上斑点的传说又与她“还泪”之说契合,
城皇女英为丈夫泪尽而亡,绛珠仙草为报神瑛待者灌溉之恩,也是“泪尽天折”。更重要
的是,曹雪芹借竹子塑造了林黛玉的性格。竹子亭亭玉立,刚劲有节,很多文人雅士借
竹来表达自己高尚的气节。黛玉也爱竹:“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
曲栏,比别处更觉幽静。”这种“幽静”其实未尝不可以理解为她的“遗世独立”,希望
在“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中为自己寻得一块清净之地。在这个环境中,她可以安顿
自己的灵魂,读自己喜欢读的书,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必曲意奉承,不必担心说错
话做错事而“被人耻笑了他去”。
整个潇湘馆不像其他院落一样有各种色调的花草,这里后院种有梨树与芭蕉,前院
似乎只有竹子,形成一种非常纯粹的绿。这也象征着林黛玉的性格:纯粹,不容杂质,
不肯“与世推移”。她在贾府的处境其实和屈原“世人皆浊我独清”是类似的。贾府中上
上下下,人人都长着一双势利眼,她一个孤儿,在贾府本就是寄人篱下,按这些人的逻
辑,她不是应该似迎春般逆来顺受吗?可是林黛玉偏不,她就是要按着自己的意愿活。
就像屈原掷地有声的“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林黛玉也在自己的诗中追问: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她想要一个干干净净的地方,那里没有虚伪,没有尔虞我诈,
但显然贾府并不是这样的存在。于是、就像屈原只能游走于江潭,林黛玉也成了贾府上
下中的那个失酸刻薄难相处的人其实这两个人只要稍微妥协一下就好了,放弃一些
自我,放弃“出淤泥而不染”的追求,屈原不要老想着挽救楚国,林黛玉也不要老想着
“质本洁来还洁去”,就成为众人想要的乖巧样子,这样就好了。可是屈原不愿意,林黛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第1页共11页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诊断试卷编码:24-2502011101
玉也不愿意,这就没办法了,高洁的性格注定会遭遇多舛的命运。
(取材于曾艳《房如其人一〈红楼梦〉居所与人物形象的关联》)
材料二
潇湘馆这清幽的所在只配谁来住?“世外仙妹寂寞林”!高情雅致、多愁善感的林黛
玉住在这里,才算是物得其主,景得其友,主人与居所情调一致,氛围相投,人与景异
形同灵,可谓“亦景亦人”。
潇湘馆所涉及的植物在我国传统文化领域中都有特定的象征意义,有特定的感
彩,可以说这些植物都有特定的“文化性格”,它们有强烈的情绪暗示效果,让人马上联
想到中华古典文化中的相关意蕴,倍觉意味深厚,从而加大了文字的信息含量,使读者
得到更为丰富的审美享受。萧湘馆的景物描写富有象征意义,其特定情绪色彩与林黛玉
的性格和心境一致,对读者理解林黛玉的形象具有导向和深化作用。这些景物描写外化·
了林黛玉的心理,作者借景物这个“载体”成功地传达了林黛玉的精神世界。
萧湘馆后院里不种桃不种杏只种梨花,为的是突出梨花的“白”。“白”字可生发出
多种意蕴。一是“洁”。黛玉一生好洁,目无下尘,孤高自做,不向污俗陈规低头,自己
最终也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杯净土掩风流”,宁为玉碎,孤魂儿独自去寻“天际香
丘”。二是“冷”。黛玉是一个“冷”多于“热”的人.聪慧早熟使她过早清醒地看透了
人生,她对世事俗务表现得很冷淡。她不像凤姐那样热衷于揽势聚财,也不像宝钗那样
送礼连人人看不上的贾环也不漏地“会做人”,也不像探春那样为争正统主子的尊严而斥
母训弟。黛玉除了执着地追求宝玉的爱,别的一概不闻不问,是一个淡漠于世俗的“素
心人”。
林黛玉性格里最大的特点是由于人生的痛苦、婚姻的无望而形成的“愁”,日常的主
要表现是爱流泪,潇湘馆后院栽植的阔叶芭蕉很好地渲染了这一点。蕉叶有“卷”与“展”
的不同形象,常被诗家借来抒情遣怀,古人写愁就有“芭蕉不展丁香结”之句。黛玉所
处的时代视少女怀春之情为大禁,而黛玉却刻骨铭心地感受到了爱的温馨与焦渴。这个
多情的纯洁少女深知自己的感情为世所难容,所以只好疑惧重重地偷埋心事。“芳心犹
卷”,像“一缄书札”,怕“被东风暗拆看”,正是林丫头满腹心事“卷也难、展也难,抑
也难、抒也难”的绝妙比喻。芭蕉的伤感意味还可以从“听雨”的角度来品味。“雨”是
阴郁的,是伴愁的,而芭蕉阔大的叶子正宜承雨。南唐后主李煜曾有描写芭蕉的名句:“秋
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这夜听雨打芭蕉的情景包含着多么深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第2页共1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