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11 06:30: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级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mm黑色笔
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社会学自诞生之日起,就树立了注重社会调查的学术传统。今天,发展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社会学,需要继承这一学术传统,通过社会调查走进大众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不
断加深对“人”的认识和理解,在将理论创新与现实关怀融为一体的过程中,承担起建构中
国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的责任。
社会调查是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枢组环节,也是对社会的基础与本质予以理解的一种方法
体系。首先,社会调查是具象化的。社会调查扎根于特定的地域和人群,以一时一地的社会
风貌为对象,试图理解和把握在具体情景中展现出来的情感、气质、风俗、社会发展进程以
及变迁趋势。其次,社会调查是历史性的。要对一个特定资料作出有效解释,就要善于挖掘
其背后的历史发展脉络,深入了解那些习以为常却又容易视而不见的背景:就要将材料置于
时间维度之下,避免片面解读或过度诠释。再次,社会调查是整合性的。人类社会发展既存
在一般规律,也充斥着碎片化、非预期和非理性现象,社会调查就是要将这些规律和现象都
纳入总体性分析框架,做到对事实本身的把握和尊重。最后,社会调查长于共情。在具体场
景中所唤起的感性认识,可以使调查者尽可能避免成为置身事外的旁观者。这种从情感上激
发的对“人”的体恤之情,可以使事物“活”的一面被充分挖据出来,由此提炼出的理论便
有了直指人心的力量。
中国社会学自诞生之初,就深深打上了社会调查的烙印。对“人”的理解、现实的观照、
理论的创新,这三者的密切结合贯穿学术传统始终。有学者在民生疾苦中理解社会性质。陈
翰笙的经济调查蕴含人文精神,认为只有深刻认识数量众多的农民的生存状况,才能理解乡
村社会,并据此判断中国社会的性质,进而找到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有学者在人的处境中
寻找和确立立场。雷洁琼在江西的经历使她始终秉持“用资料说话”的精神,反对“为了社
会学而社会学”,主张着重观察社会变迁给人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有学者用社会调查串联起
学科的本土化与国家发展战略。费孝通所著《江村经济》,既是社会学实地调查的范本,也
是他后来开展研究的出发点。改革开放后,费孝通三访江村,通过小城镇研究的系列成果,
探讨了中国式工业化的发展路径,总结出“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珠江模式”等,形成
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社会学理论框架,也体现了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驻足当下,如何应对时代提出的新问题、发展带来的新挑战?回顾我国社会学的发展历
程不难发现,将社会调查的实践精神融入历史的、具体的情景之中,发现社会生活“活”的
表达,使“人”得到认识和尊重,在此基础上建构的社会学自主知识体系,才具有人民性和
主体性。
试卷第1页,共7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