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孔子修订《春秋》时运用了一定的笔法,这就是“春秋笔法”。孔子常用不太明显的字眼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倾向,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并且增一字、减一字都有“微言大义”。“春秋笔法”一直被历代中国文人运用在各种文学体裁上,如诗歌、小说等。他们不直接表明态度,而以曲折迂回的方式让人知道;多用精微语词,一字置褒贬,简练而含蓄地点评人事。“春秋笔法”如今还被运用在现代新闻报道中,在《南方周末》的一些报道中就可以窥见其踪。
“春秋笔法”是一种实录事迹而令褒贬自见的叙事方式。它强调“据事迹实录”,但同时又要在客观叙述中寓以褒贬。实录和褒贬,如何统一在同一文本中?要义之一是笔削。“笔”就是录,“削”就是不录,笔与削寄托着作者的褒贬。“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当时的国君、大夫得《春秋》一字之褒者,其荣甚过天子之命服;得春秋一字之贬者,其辱过于天子之刑戮。在这个意义上,春秋笔法是披着曲笔外衣的直笔,大义,不偏离,不歪曲,不隐瞒。如《春秋左氏传》中的名篇《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郑国国君灭弟弟段的做法很阴险,所以称其为伯,而不称为庄公;弟弟不像弟弟,所以称段,而不称弟;兄弟间像两国国君作战,所以称克。兄之老谋深算,弟之骄纵贪婪,兄弟之间为了夺君位而你死我活的恶斗,全部透露出来。不着一褒字,也不着一贬字,而褒贬自在其中。
在现当代作家中,深得春秋笔法、精于讽刺者无过于鲁迅。他的杂文中常用似断实连的结构,将严于斧钺的诛心之笔,藏于明褒暗贬、注彼写此、旁敲侧击之中,从而锻造出独具匠心的具有巨大表现力的行文笔法。或是才一触及问题便故意戛然而止,或是在引用材料之间不加综合连缀的话,或是附记长过正文,表示有更深更痛的意思无法写出,这些留下空白的地方,都是为了避免行文刻露,而引导读者自己用思考去补充、去深入。这种笔法,需要读者细读揣摩,“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
(摘编自黎荔《作为民族传统的“春秋笔法”》)
材料二:
“春秋笔法”看似一个语词,却连接着经学、史学、文学、修辞学、新闻学等多个学科,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话语模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中国传统儒家经典固有的话语权利和话语模式,历经由经及史、由史及文的历史嬗变,发展至今,仍活跃在政治话语、外交话语、新闻话语、文学话语乃至日常话语中。当我们了解新闻时,不仅仅在了解事情的真相,还能从事实的叙事中体会到讲述者(叙述者)的价值判断。
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迫切需要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中国式的话语体系,这是时代的要求和呼声。在学术界,中国声音、中国话语还远没能达到与中国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地位。因此,回归传统,以当代的知识体系和学术视角对古典重新发掘、梳理、阐释,将古典赋予新的生命和意义,进而构建中国学术的当代话语,已成为学界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的方向。对“春秋笔法”的系统研究与阐释,不仅可弥补该领域研究之不足,更为古代文论话语的现代转换提供尝试性探索,也是克服当前中国文论“失语症”的必然选择。
伴随着建立中国意义上的叙事学体系的呼声越来越强,应声而作的学术著作相继出现,这表明构建中国叙事学体系的自觉时代已经到来。但是,从总体上看,还是未能摆脱西方叙事理论框架加中国文献资料的写作模式。而长期延续这种写作模式,对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是十分不利的。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中国叙事研究有可能改变这一状况,有利于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
关于“春秋笔法”的研究方法,可以在传统考据学的基础上运用还原批评、阐释学和叙事学等方法,打通经学、史学与文学间的壁垒,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要对“春秋笔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释,那么首先就应把“春秋笔法”还原到它产生的起始点上,考察它在起始点上是怎样形成的,具备怎样的功能。“春秋笔法”并非仅仅是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修辞手法。从源头上看,“春秋笔法”包含着“写什么”“不写什么”“怎么写”“写的目的是什么”等内容,涉及作者在整部作品所要表达或寄托的美学褒贬问题、结构安排问题、事件因果逻辑关系问题和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关系问题。“春秋笔法”所蕴含的“微言大义”是史家、作家之褒贬。在具体书写过程中,经学观念对史官记史和作家叙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左右史家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
“春秋笔法”是中国独有的理论范畴,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尤为突出,是中国式话语对世界话语表达方式的贡献。
(摘编自李洲良《春秋笔法研究三题》)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春秋笔法”源自孔子修订《春秋》时运用的暗寓褒贬、微言大义的笔法,后也指实录事迹、隐含褒贬的写作手法。
B.“郑伯克段于鄢”这6个字,透露出史家的道德观,暗含对郑庄公和共叔段失之兄弟之仪、兄弟相斗的不满和批判。
C.社会经济的崛起,未必能带来与之匹配的话语体系,当今中国社会,迫切需要建立起一种中国意义上的叙事学体系。
D.史官和作家的是非判断、价值取向受经学观念影响大,故而,“春秋笔法”特征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表现得更为突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源自儒家经典,运用于历代各文体,活跃于当今话语中,这使得“春秋笔法”既古老又鲜活。
B.鲁迅的文章之所以让人难懂,可能与他精于讽刺,采用似断实连的结构、明褒暗贬的笔法有关。
C.不能建立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叙事研究,是中国叙事学无法摆脱西方叙事理论影响的原因。
D.如果要对“春秋笔法”进行现代意义上的理论阐释,那么对它的认识就不能只局限于修辞方面。
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材料一画横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三子者出,曾皙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B.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左传·隐公四年》
C.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D.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4.论证严密,是优秀学术文章的必备要素。请结合文本,从论证思路和论证语言两个角度,对材料一的论证严密性加以分析。(4分)
有同学表示,自己不太喜欢“春秋笔法”,因为需要“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请你根据材料,向他概括说明“春秋笔法”有何好处。(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边境
徐则臣
来到这个国家,基金会给我挑了一个叫莫托瓦的安静小镇。北京太吵,换一处安静的地方待着当然很好。莫托瓦之于边境,不是近,完全就在边境线上。从我的住处出来,跑步十分钟就到了铁丝网前。绕了一圈一圈又一圈带倒刺的铁丝网对面,是另外一个国家。那个国家的边境线上也有一座小城,远看建筑和市容,应该要落后一些。两座城镇相距如此之近,像是一对刚分家的兄弟。贴着边境线跑步时,我偶尔能听见对面小城隐约的嘭嘭声,像有人在冷不丁地打鼓。
两个国家间隔着各自领土上的铁丝网,铁丝网之间是一条宽阔汹涌的界河。贴着铁丝网是一条一车宽的水泥路,车极少,人更没有,偶尔能遇到的,也多是边境巡逻兵。只要不下雨,我几乎每天下午四点都沿着铁丝网跑步。
我跑步的声音有时会惊起对面国家荒草和灌木中的鸟雀。这次出来的不是鸟,是一个人,他突然从草木丛中弹出来,扭动脖子到处看。转向我时,那张脸上突发的茫然和惊慌透过铁丝网清晰可见。一个黑瘦的小伙子,一米七左右,高鼻深眼,脑袋上贴着一层黑色的小卷毛,像中东人。看见我,他转身就跑,在对面国家的边境线上,贴着铁丝网的土路。那是年深日久,他们国家的巡逻卫士、动物和鸟雀生生踩出来的一条细长的土路。
过了两天再次见到他,他在慢跑。跟我不同,他是随心所欲地乱来,一会儿朝这方向,一会儿又换另一个方向。我改变了方向,跟他平行跑在了不同国家的边境线上。
“嗨,”他扯起嗓门,用弹舌严重的生涩英语问我,“你是长跑运动员吗?”
“不是。”我也停下,“我只是个跑步爱好者。”
他突然弯下腰,发出一阵大笑。
一回生二回熟,过几天再见,他老远就冲我“嗨”了。他在跑步。
“你也跑上了?”
“向你学习,”他说,“要把身体练好。我还以为你是巡逻的。”
“巡逻也巡不到你们的领土上啊。”我说。其实是喊,我们俩说话都是在向对方喊。
他从另外一个国家来。他的国家现在正打仗,炮火连天的那种战争,半个国土都像烧红的烙铁,下不去脚。“活下去成了最大的问题”,这是他说的。更荒唐的是,除了打仗双方,他们国家绝大多数人都搞不明白为什么要打仗。但凡有条件的都离开了,移民、难民收容、流窜、偷渡,他们把古往今来能够离开一个地方的所有方法都用尽了。他们一家六口人,把几年前镶上的金牙都敲下来,送了出去,也只有三口人从战火里逃出条命来。
“我,”我们在界河最窄的地方面对面站着,他拍着胸口对我喊,“在这里。母亲和弟弟,不知去了哪里。”
“所以你要锻炼。”
“我不能死在路上,”他说,“我刚到这个国家,我得挣钱养活自己。”
我给他买了一双跑步鞋,在两国距离最近的地方,我把两只鞋拴在一起,像发炮弹一样扔到了对面的国土上。
国内过重阳节的那天下午,我们竟溜溜达达来回跑了近二十公里,一直跑到我这方的边境哨所跟前。那座细瘦的建筑里常驻五人,一名军官带四个兵。当时云霞满天,站岗的士兵立在哨所的最高处,逆光里像一张薄薄的剪影。他抬头挺胸,背负着一整个辽阔艳丽的秋天。我对他挥手问好,他回了个军礼,然后继续抬头挺胸。
在对岸,他也向高处的哨兵敬了个军礼。
大雨之前我们跑了最后一次。这个区域每年秋天都会来几场大雨,不是雨季胜似雨季。那天我从一条垂直的水泥路跑到边境线上,他已经在对面的国土上等着我了。秋草黄,界河长,水色变暗,汹涌的流水声溢出了两边的国境线。他刚做完礼拜,从地上站起来。他说出门在外,条件有限,礼拜也没法按时按点,好在一腔赤诚,心到神知。
可能因为天阴沉,他的话有点多。我就听他在对面一个劲儿地喊,逐渐壮大的风声把他绝大多数的声音都吹走了。有一句话听清了,碰巧那几秒风落了下来,他说:“就算隔着边境,两个人跑步也比一个人好。”喊话时还向我挥手致意。
那场雨够大,豪雨如注,漫山遍野。硕大的雨点把石头房子都敲出了金属声,三天三夜出不了门。
雨停后,天朗气清,艳阳高照,莫托瓦高远的晚秋来了。得跑起来了,下午我就换上运动装出了门。
跑到边境线上,对面驶来巡逻车。车里伸出一个脑袋,就是那天背负整个天空在高处站岗的士兵,“和您一起跑步的那个人,他死了。”
坐在旁边的军官斜了他一眼。我剧烈地抖动两下,凉风吹过汗津津的皮肤,瞬间起了一身的鸡皮疙瘩。
因为是我的朋友,他们希望我最好能去确认一下。
尽管此地天空湛蓝,晴得近乎虚无,界河仍然洪流滚滚,混浊的泥浆和泡沫里浮沉着草木和各种小兽的尸体。上游的某些地方正在暴雨接力。
让我确认的是他的遗物。极少,但看第一件我就知道是他。我送他的跑步鞋,两三个月下来已经磨损得不成样子了,他还保留着。发现尸体的士兵说,为防止被大水冲走,他把鞋系在了腰上。还有一张折叠的地图,是他身上唯一干爽的东西。他先用油纸包好,再封进塑料保鲜袋里。那是一张我所在的这个国家的地图。
尸体已经送走了。他们给尸体拍了照,问我要看吗。打开他的面部特写时,我闭上了眼。
照军官的说法,每年这时候都会有人试图从对面过来。他们趁着漫天大雨,从某一处坏掉的铁丝网的空隙里钻进来,然后跳进汹涌澎湃的界河。
军官点上烟,我也要了一根。
“你们是朋友?”军官问。
“算是吧。”
“他叫什么名字?”
“不知道。”
“请郑重考虑后再回答。”军官用右手蜷曲的中指敲了敲桌面,“他叫什么名字?”
“真不知道。”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中的界河,既实指两国之间宽阔汹涌的河流,又喻指突破人生困境时遇到的阻隔。
B. 从随心所欲地乱跑到有意识地锻炼,说明在我的影响下“他”也变成了跑步爱好者。
C. “就算隔着边境,两个人跑步也比一个人好”,可见当时“他”的内心正充满孤独。
D. 把地图用油纸包好并封进塑料保鲜袋,能够看出“他”对未来生活有所期待和规划。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像发炮弹一样扔到了对面的国土上”,比喻贴切,写出界河的宽阔,也贴合“他”遭遇战乱的背景。
B. 小说以“边境”为题,既交待出故事发生的地点,又以其特有的荒凉感烘托人物命运的悲凉与无助。
C. 作为故事的亲历者,“我”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作为小说的叙述者,“我”所知有限,留下想象空间。
D. 小说主旨与《百合花》相同,都是通过描写战争背景下人们的互帮互助,来表现人性美和人情美。
8. 小说最后才交待“他”试图偷渡,但前文已有多处细节予以暗示,请找出相关细节。(4分)
小说以“我”不知道“他”的名字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
四年春,王正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郑伯、许男、曹伯侵蔡。蔡溃。遂伐楚,次于陉。夏,许男新臣①卒。楚屈完来盟于师,盟于召陵②。齐人执陈辕涛涂③。葬许穆公。
(节选自《春秋》)
材料二: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夏,楚子使屈完如师。师退,次于召陵。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榖④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穀同好,如何?”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屈完及诸侯盟。陈辕涛涂谓郑申侯曰:“师出于陈、郑之间,国必甚病。若出于东方观兵于东夷循海而归其可也。”申侯曰:“善。”涛涂以告,齐侯许之。申侯见,曰:“师老矣,若出于东方而遇敌,惧不可用也。若出于陈、郑之间,共其资粮扉屦,其可也。”齐侯说,与之虎牢。执辕涛涂。秋,伐陈,讨不忠也。冬,叔孙戴伯帅师会诸侯之师侵陈,陈成,归辕涛涂。许穆公卒于师,葬之以侯,礼也。凡诸侯薨于朝会,加一等;死王事,加二等。于是有以衮敛。
(节选自《左传·僖公四年》)
【注】①许男新臣,即后文的“许穆公”,名新臣,男爵;卒,指卒于伐楚诸侯军中。②盟于召陵,为礼待楚使屈完,伐楚诸侯军退避至召陵。召陵,楚地。③辕涛涂,陈国大夫。④不榖,诸侯君长的谦称。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写出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3分)
若出A于东B方C观兵D于东夷E循F海G而归H其可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执,拘捕,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敢以烦执事”中的“执”意义不相同。
B. 其,表祈使语气的语气副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吾其还也”用法相同。
C. 如,到……去,与《鸿门宴》中“沛公起如厕”意义相同。
D. 与,给,与《侍坐》中的“吾与点也”意义相同。
12. 下列对文本内容与艺术风格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齐国讨伐楚国,楚派使者前来交涉,管仲先讲齐有征伐四方、辅佐周室的特权,又指出了楚国不向王室进贡的罪名。
B. 郑申侯认可并答应了陈国辕涛涂的建议,在见齐侯时将之告诉给齐侯,齐侯把虎牢赏赐给他,但却拘捕了辕涛涂。
C. 材料一节选自《春秋》,具有微言大义的风格特点。材料二是为材料一作的注,叙事上要比材料一更加完备详尽。
D. 《左传》对《春秋》中“葬许穆公”的史实做了补充,并阐释了周朝诸侯的葬礼制度,体现了《左传》重“礼”的思想倾向。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4分)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4分)
面对齐侯的强势威胁,屈完是如何进行回应,并最终完成与诸侯盟约的使命的,请结合文章进行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小题。
花鸭①
唐·杜甫
花鸭无泥滓,阶前每缓行。羽毛知独立,黑白太分明。
不觉群心妒,休牵众眼惊。稻粱沾汝在②,作意莫先鸣。
[注]①时房琯主持军政,被委派平安史之乱,兵败罢相;杜甫上疏救助不果,反而被贬斥。此诗写于此事发生之后。②稻粱,鸭饲料,比喻禄位;沾,沾受恩惠。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无泥滓”形容花鸭洁净,“每缓行”形容花鸭娴雅,为突出花鸭的与众不同作铺垫。
B. 颔联表面上写物,实际上是借物喻人,读者可以从中窥见作者“黑白分明”的处世态度。
C. 颈联“休牵众眼惊”是直接劝诫,表现出了作者对花鸭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D. 这首诗语言简洁明快,与《登高》沉郁顿挫的风格不同,但两首诗都有丰富的情感内涵。
16. 本诗末句“作意莫先鸣”表面上态度明确,实际上值得玩味。试分析其中的情感内涵。(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 1 分,共 6 分)
(1)《侍坐》中,孔子之所以哂笑子路,是因为他“ ,
”。
(2)《阿房宫赋》中用对偶的手法描写秦人对从六国掠夺来的珍宝丝毫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浪费的两句是“ , ”。
(3) “舟(扁舟) ”是中国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诗(词)中人们常用它来传情达意,如 “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王维《使至塞上》堪称唐诗极品,其颈联尤为 A 。它广为传颂的原因安在?奥秘之一,是这首诗的颈联隐含着两幅高度抽象又极为形象的几何图形,极巧地动用了几何美学。“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以分别绘成如下几何图形:
平行四边形表示无限平面(大漠),一根直线(孤烟)从这个无限平面上沿垂直方向上升到无限的空间,由二维平面和一维直线组成了一个三维空间,又与时间构成四维宇宙。
在无边无际的大漠上,一条长河滚滚奔流。一轮落日与长河从相离到相切到相交到相融;如果把镜头推远,(甲 ),落日变成一点,最终落在线上。
唐代诗人的不少佳作均隐含着几何图形,并可据以绘成几何图形,这就是唐诗的“几何现象”。唐诗的美是 B 的,其“几何现象”便是其中特异的一态。
它赋予读者简约美。诗人据“大漠孤烟直”所绘之线条和结构都很简单的几何图形的内涵却无比丰富恢宏。在这里已不纯是“大漠”与“孤烟”的垂直,更是诗人爱国思想和急剧升腾的奔赴边塞慰问将士的激情“垂直”而成的广阔胸怀。
它赋予读者图画美。古人论诗历来推崇“诗中有画”。唐诗的“几何现象”不仅是诗评家和读者一般认同的中国山水画之类,更是具有(乙 ),这就使这些诗中的“画”更富底蕴更富气韵。
它赋予读者时空之美。唐诗隐含的几何图形,展现或丰富多样或变化莫测的三维空间,与时间融合成 C 又复杂多变的时空连续体。①在无穷的时空中,②有限的诗歌语言巧妙镶嵌,③为诗人构建创作“坐标系”,④为抒情者提供情感依托,⑤为读者开创沉思空间。诗人用简明的几何图形在时空连续区中挥洒诗情,诗歌因此对读者心灵产生强烈的穿透力与张力。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将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改成三个较短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红楼梦》“香菱学诗”中,香菱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请结合文中几何图形从几何美学的角度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6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当下,“阅读量”“点击量”已成为信息时代的风向标,人们习惯“转发”“点赞”,长此以往,渐渐地丧失了理性的思考,失去自我的价值。只有当人们用理性来思考的时候,才能体现“我”存在的真正意义。
你对此有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1. D;材料二提到“经学观念对史官记史和作家叙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左右史家和作家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但并没有表明这是“春秋笔法”特征在史传和小说叙事中表现更突出的原因。
2. C;中国叙事学无法摆脱西方叙事理论影响的原因并非是不能建立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叙事研究,材料二只是说以“春秋笔法”为核心的叙事研究有利于改变这一状况。
3. B;“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弑”字寓褒贬,表明卫州吁杀害桓公这一行为是违背君臣之礼的,体现了“春秋笔法”实录事迹而令褒贬自见的特点。
4. 论证思路上,先点明“春秋笔法”的来源及特点,再举例说明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最后阐述在现当代作家作品中的体现,逻辑清晰;论证语言上,使用“要义之一”“在这个意义上”等词,使论述层次分明,如“笔与削寄托着作者的褒贬”等表述简洁准确。
5. “春秋笔法”含蓄委婉,能避免行文刻露;能引发读者思考,让读者自己补充、深入理解文意;在当代对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建立中国叙事学理论体系有重要意义。
6. B;“他”跑步是为了把身体练好,活下去并挣钱养活自己,不是因为变成跑步爱好者。
7. D;《百合花》主要表现战争背景下军民鱼水情深,本文主旨是展现战争中人物的命运和人性,二者主旨不同。
8. “他”的国家打仗,多数人想离开;“他”保留磨损的跑步鞋,还带着所在国家的地图;军官说每年这时候有人偷渡,暗示“他”也有此意图。
9. 从情感上,强化“我”对“他”去世的悲痛与遗憾;从主题上,凸显个体在战争中的渺小与命运无常;从艺术效果上,引发读者对“他”命运的思考,余味无穷。
10. C E H;“若出于东方,观兵于东夷,循海而归,其可也”,意思是如果从东方走,向东夷展示军威,沿着海边回国,这样可行。
11. D;文中“与”是“给”,《侍坐》中“吾与点也”的“与”是“赞成”,意义不同。
12. B;郑申侯表面认可辕涛涂建议,实则向齐侯进谗言,并非真心答应。
13. (1)鲁僖公四年春天,齐桓公率领诸侯的军队攻打蔡国,蔡国溃败,于是接着去攻打楚国;(2)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
14. 屈完先感谢齐侯的恩惠,表明愿与齐和好;接着以楚国的地势险要表明楚国不惧威胁;以理服人,让齐侯明白以德服人才能让诸侯归服,最终完成盟约使命。
15. C;“休牵众眼惊”是对花鸭的告诫,并非“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16. 有对花鸭的劝诫,希望它不要太突出而遭祸;有对自身遭遇的感慨,自己因仗义执言被贬,劝花鸭也是劝自己;也有对世态炎凉的无奈,暗示在当时环境中,过于突出容易招忌。
17. (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3)示例: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答案不唯一 )。
18. A.脍炙人口;B.丰富多彩;C.广袤无垠。
19. ①唐诗隐含的几何图形,展现丰富多样或变化莫测的三维空间。②这个三维空间与时间融合成时空连续体。③这个时空连续体复杂多变。
20. (甲)长河就变成一条线;(乙)独特几何美的图画。
21. ②句“有限的诗歌语言巧妙镶嵌”改为“巧妙镶嵌有限的诗歌语言”;③句“为诗人构建创作‘坐标系’”改为“为诗人构建创作的‘坐标系’” 。
22. “大漠孤烟直”绘成的几何图形中,大漠为平面,孤烟为直线,构成独特空间感,“直”字让孤烟更具张力,看似无理却凸显其挺拔;“长河落日圆”中长河与落日的变化形成画面,“圆”字形象展现落日形态,使画面更和谐,看似俗却符合几何美学下的图画美。
23. 写作思路可围绕理性思考的重要性展开,如结合信息时代现象,论述理性思考能让人不盲目跟风,坚守自我价值;可列举事例,从正反论证,最后呼吁人们在信息洪流中学会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