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二则》知识点整理及中考真题
一、文学常识
庄子:名周,宋国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在政治上,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的思想主要保存于《庄子》一书中。《庄子》,道家经典之一,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
二、通假字
1.北冥有鱼。“冥”同“溟”,海
2.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邪”同“耶”,语气词,相当于“呢”
三、古今异义
1.怒而飞 古义: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今义:愤怒;形容气势很盛
2.去以六月息者也 古义:气息,这里指风 今义:消息;休息;利息
3.野马也,尘埃也 古义:流动的雾气 今义:野生之马
4.南冥者,天池也 古义:天然形成的大水池 今义:湖泊的名称
5.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海波动荡 今义:海洋运输
6.循其本 古义:追溯 今义:遵守;依照;沿袭
7.安知鱼之乐 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
四、词类活用
1.鲲之大。 大:形容词作名词。原意为超过一般的,文中指庞大的体形。
2.怒而飞。 怒:形容词作动词。原意为奋发的,文中指奋发,振翅。
3.《齐谐》者,志怪者也。 怪:形容词作名词。原意为怪异的,文中指怪异的事物。
五、一词多义
1.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名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
2.息:去以六月息者也(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名词,气息)
北山愚公长息曰(动词,叹气)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平息)
3.以: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凭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介词,用)
4.固: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副词,固然) 子固非鱼也(副词,本来)
5.全: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完全,肯定) 全石以为底(整个的)
六、重点虚词
1.之:子之知鱼之乐(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是鱼之乐也(助词,的)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代词,指“鱼乐”)
2.其:其名为鲲(代词,它的)
不知其几千里也(它)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连词,表选择,是……还是……)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他们)
3.之: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
其翼若垂天之云(助词,的)
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4.而:怒而飞(连词,表修饰关系)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连词,表修饰关系)
5.则: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就)
时则不至(或者)
七、特殊句式
判断句:1.南冥者,天池也。
2.是鱼之乐也。
3.子固非鱼也。
4我知之濠上也。(判断标志: 也)
八、问题探究
1.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2.赏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鹏振翅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3.文中引用《齐谐》的话有什么作用?
借《齐谐》一书的话来证明对鹏的描写是真实可信的,也极言大鹏迁徙南冥时气势的恢宏,进而阐明“万物皆有所待”的道理。
4.庄子的作品借助寓言故事说理,“鹏”可高飞九万里,能从北海飞到南海,但必须借助“海运”“扶摇”,意在说明什么?
道理:鹏有所倚,非真正的“逍遥”。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其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有所局限的。
5.庄子文章意境开阔,想象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请谈谈你对课文中想象手法的理解。
(1)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想象雄奇瑰丽。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其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
(2)在想象中夸张、比喻。如对鲲、鹏形象的描写,“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显现出其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
(3)在想象中进行对比。作者列举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和鲲、鹏作对比,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恃的道理。
(4)在想象中寄寓自己的情感。作者如此醉心“逍遥”,并将这种想象具体化,实则是蕴含了自己对理想的强烈追求。
6.大鹏的形象是怎样的 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
大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
硕大无比——“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
力大无穷——“水击三千里”
志存高远——“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善于凭借——“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7.“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鲲鹏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鹏鸟展翅高飞,威力无比,气势宏大,搏击于天空,启示人们要胸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勇于搏击,敢于追求。
8.出自本课的成语:
鲲鹏展翅 鹏程万里 扶摇直上
9.与“鹏”有关的诗词名句:
李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李清照: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10.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人的认识也是如此。他来到濠水之滨,“从容出游”感到快乐,于是见到“出游从容”的鱼也快乐。所以庄子说自己是在濠水的桥上感到鱼的快乐的,否则哪能见到鱼的快乐呢?
11.指出下面两个疑问句语气的强弱特点和表达效果。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1)句是惠子针对庄子知“鱼之乐”而发起的疑问,语气较轻。
(2)句是庄子针对惠子的问话的回答,用的是反问的语气,语气较强。这句话不从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从反面相对,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12.从文中可以看出两人的思想和性格差异是什么?
惠子好辩,对于事物更多的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能从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轻松、闲适、愉悦,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13.《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庄子为什么坚持认为鱼是快乐的
庄子的一些思想对我们理解他所说的“鱼之乐”不无启发。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齐物论》),认为鱼“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庄子还推崇“自然”,反对“人为”,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游,这是符合庄子的思想的,由此,他断定鱼“乐”是理所当然的事。
14.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对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九、文章主旨
《北冥有鱼》这则故事以大鹏南飞作比喻,说明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状似逍遥,其实还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文章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通过庄子与惠子围绕着“鱼之乐”而展开辩论,展现了二人不同的认知态度,同时表现了庄子机智、巧妙的辩论风格,也表现了他“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
十、写作特点
《北冥有鱼》:(1)在想象中夸张。如对鲲、鹏形象的描写,“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显现出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
(2)在想象中进行对比。作者列举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和鲲鹏作对比,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
(3)在想象中寄寓自己的情感。作者如此醉心“逍遥”,并将这种想象具体化,实则是蕴含了自己对理想的强烈追求。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1)采用对话的形式。本文通篇采用对话的形式,两人一句接着一句,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将这场论辩深化,显示了精彩的诡辩艺术。
(2)笔法轻松,充满机智与幽默。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的论辩,本是深奥的逻辑问题,但文章却用轻松、闲适的笔调描述论辩过程,二人语言不乏幽默,令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深受感染。
九、中考真题
(一)阅读下面两篇文章,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2021贵州铜仁)
【甲】《北冥有鱼》
【乙】《大道之行也》
1.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B.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翼若垂天之云
C.是日更定矣 是谓大同
D.怒而飞 一怒而诸侯惧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存在的文言现象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野马也,尘埃也(古今异义)
B.使老有所终 女有归(词类活用)
C.选贤与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通假)
D.南冥者,天池也 天下为公(表判断)
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庄子笔下的“鹏”硕大无比、志存高远,这一形象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对后世影响深远。如李白一生常以大鹏自比,写下“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的诗句。
B.孔子心中的大同社会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奋斗不息的目标和动力;陶渊明笔下的桃源社会是大同社会的具体描述;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是他最美好的理想;今天我们期盼的愿景“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与大同社会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C.甲文中庄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有其依赖的东西。高飞的大鹏、浮游的尘埃,都不能做到真正的“逍遥游”。乙文中孔子阐述了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D.在写法上,甲乙两文都大量运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其中甲文极富想象力,使用“三千里”“九万里”等词,用语夸张,想象雄奇瑰丽,行文汪洋恣肆。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二)阅读下面两篇文章,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2021四川凉山)
【甲】《北冥有鱼》
【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或用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表承接)
B.去以六月息者也(凭借)
C.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在)
D.子之不知鱼之乐(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想象雄奇瑰丽,是《庄子》的特色。
B.甲文中的大鹏具有硕大无比、志存高远的特点,大鹏这一形象对后世影响深远。
C.甲文先写大鹏迁徙南冥的气势,再写北冥之鱼由鲲到鹏的变化,最后写作者仰观苍天,拟想大鹏俯瞰大地。
D.乙文记叙了庄子与惠子在濠水桥上游玩时进行的一场关于“鱼之乐”的辩论。
(三)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小题。
【甲】《北冥有鱼》
【乙】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①之于庙。奏《九韶》②以为乐,具太牢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④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
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庄子·外篇·至乐》)
【注释】①觞(shāng):古代的饮酒器,这里用作动词。此指敬酒。②《九韶》:虞舜时乐曲名。韶乐九章,故名。③太牢:指古代帝王或诸侯祭祀社稷时用猪、牛、羊三牲做的供品。④脔(luán):切成块状的肉。
7.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鸟乃眩视忧悲 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B.鲁侯御而觞之于庙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C.昔者海鸟止于鲁郊 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D.鲁侯御而觞之于庙 马之千里者(《马说》)
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
(2)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
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不 敢 食 一 脔 不 敢 饮 一 杯 三 日 而 死
10.甲文塑造了“鹏”怎样的形象?乙文借鲁侯养鸟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
(四)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
【甲】《北冥有鱼》
【乙】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鲲鹏与斥鴳》
11.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
A.鹏之徙于南冥也 此小大之辩也 B.而彼且奚适也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其视下也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D.去以六月息者也 乃记之而去
12.将选文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此小大之辩也。
1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穷 发 之 北 有 冥 海 者 天 池 也
14.阅读选文,回答下列问题。
【甲】文中“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句可以看出的鹏的特点_____________,“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句可以看出的鹏的特点_____________,写出一个与“鹏”有关的成语_____________;【乙】文中斥鴳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2020四川成都)
【甲】《北冥有鱼》
【乙】《马说》
1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怒而飞 怒:振奋,此指用力鼓动翅膀 B.志怪者也 志:志向
C.才美不外见 见:同“现”,表现 D.策之不以其道 策:用马鞭驱赶
1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B.去以六月息者也 不以物喜
C.而伯乐不常有 温故而知新 D.其真无马邪 帝感其诚
17.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A.天空辽远,是它真正的景色吗 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B.天空辽远,难道是它真正的景色 难道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
C.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 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D.天色湛蓝,难道是它真正的颜色 难道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
18.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文同写动物,形象迥异。甲文描绘了硕大无比、志存高远的“大鹏”,乙文刻画了不遇伯乐、屈辱而死的“千里马”。
B.两文借物抒怀,情感有别。甲文借“大鹏”迁往南海展现了作者的恐惧,乙文以“千里马”遭受屈辱表达了作者的愤懑不平。
C.两文语言精当,各具特色。甲文使用“三千里”“九万里”等词,用语夸张,想象雄奇;乙文连用“不”字,言简意赅,引人深思。
D.两文皆为经典,价值各异。甲文的“鲲鹏”超越现实,富有浪漫色彩,影响深远;乙文论说“伯乐”与“千里马”之关系,极具现实意义。
【答案】
A.之:处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的;
B.其:表示选择/代词,指大鹏;
C.是:都是这的意思,指示代词;
D.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发怒;
故选C。
A.创业:创立帝业,不是古今异义词/野马:云雾之气变化腾涌成野马的样子。
B.老:老年人/女:女子,不是词类活用;
C.与:同“举”,推荐/与:参与,这里有欣赏的意思,不是通假字;
D.者……也:表判断/为:是,表判断;
故选D。
3.D.甲文没有运用对偶句,选项错误;故选D。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能力。解答时一定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1)“是(这)海运(海水运动),徙(迁徙),冥(同“溟”,海)”(2)“是故(因此,所以),闭(杜绝),兴(发生),作(兴起)”是句中重点词,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5.A.句意: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好像悬挂在天空中的云。而,表修饰。故选A。
6.C.甲文先写北冥之鱼由鲲到鹏的变化,再写大鹏迁徙南冥的气势,最后写作者仰观苍天,拟想大鹏俯瞰大地。故选C。
7.A
8.①演奏《九韶》使它高兴,准备牛羊猪三牲备齐的筵席给它吃。
②这是用供养自己的方式来喂养鸟,不是用养鸟的方式来养鸟啊!
9.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
10.鹏是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象,对于不同的事物不同的对象,应采取不同的方法,不可主观臆断,千篇一律。
【参考译文】
【乙】从前,一只海鸟飞到鲁国都城郊外停息下来,鲁国国君让人把海鸟接到太庙里供养献酒,奏‘九韶’之乐使它高兴,用‘太牢’作为膳食。海鸟竟眼花缭乱忧心伤悲,不敢吃一块肉,不敢饮一杯酒,三天就死了。
这是按自己的生活习性来养鸟,不是按鸟的习性来养鸟。
11.D
12.(1)当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2)这就是小和大的分别。
13.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14.硕大无比 志存高远 鹏程万里(鹏抟九天、万里鹏翼等) 目光短浅
【参考译文】
乙文:在草木不生的极远的北方,有个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里面有条鱼,它的身子有几千里宽,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一只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像天边的云;借着旋风盘旋而上九万里,超越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小泽里的麻雀讥笑鹏说:“它要飞到哪里去呢?我一跳就飞起来,不过数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丛中盘旋,这也是极好的飞行了。而它还要飞到哪里去呢?”这就是小和大的不同了。
B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志怪者也:记载怪异事情(的书)。志:记载。故B错误,选B。
16.A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到到:B,凭借/因为:c.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D,副词,难道/代词: 故选A。
17.C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苍苍:深蓝色;正色:真正的颜色;邪:通“耶”,疑问词;极,尽头;两个其表示一种选择的关系,共同构成了选择疑问句式,意思是“是....还是.……”。
故选C。
18.B 本题考查内容分析。甲文借“大鹏”迁往南海展现了作者对自由的追求,要摆脱精神束缚,结合“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右月息者也”可知,这里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展现了一个力大无穷、硕大无比、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大鹏的形象,是作者所赞扬的一个形象,这一形象激发了人的豪情壮志,故“甲文借‘大鹏’迁往南海展现了作者的恐惧”的表述是错误的,故B错误,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