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安微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注意本项:
1.历史试卷减分0分.历史、道德与法治的考试时问共120分仲」
2.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題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2页,计务必在·答数
卷”上苓题、在“试题卷”土答题无效
3.答题过程中可以参考教参书和其他资料.请独立思考,诚信答题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本大共15小意,每小愿2分,共30分)
.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了数以千计的珍费文物,包括金杖、青铜树和众多的青铜人像
其中的青铜面具独具宗教特征和地域特色,学者认为三星堆遗址见证了古蜀国是长江上游的古代文
明中心,是中国文明重要的起源地之一。这说明()
A.中华民族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B.四川地区青铜工艺水平居全国首位
C.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源地
D.中华民族己形成了共同的信仰体系
2.都江堰的修建,根据地形、山脉、水势,乘势利导:利用水位差,通过鱼嘴实现“四六分水“自流灌
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实现了“水早从人”。这说明都江堰的修建()
A.加强了南北地区的联系
B.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
C.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D.展示了商鞅变法的成果
3.史学家评论道:“秦代重在禁,采用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强制解决意识形态问题:汉代重在尊,将
其贯穿于学校教育和入仕途径之中。“这里的“禁"和“尊"的共同目的是()
A.实现依法治国
B.提高儒学地位
C.强调选贤任能
D.加强思想控制
4.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下列史料反映的历史信息可用于佐证宋朝()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
一一盂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
宋代《耕获图》
北宋纸币铜板拓片
图像史料
实物史料
文献史料
A.农业生产发展
B.社会经济繁荣
C.社会风气开放
D.文学艺术灿烂
5.《本草纲自》共记载药物1892种,其中新药374种,插图1160幡:《农政全书》大至衣业政策制
度,小至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具体技术环节,都有详尽记述:《天工开物》除介绍一般的农业生产经
验外,更着承阐述各类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可见,这三部著作()
A.都记述了手工业生产经验
B.体现了以农为本的思想
C,收录了中西方的技术革新
D.注重总结利于国计民生
历史试图第1页(共4页)
Y(堂目)
6.观黎右边图示坐标轴,对y轴主题解读及准确的是()
庞拿师入
A.
近代反抗外来仗略的过程
大大加卫】
B.中国近代化早期探赏的过程
C.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
厅鸷枪力
D,
新民主主义革命发限的过程
《商取勿(吗关集约)《停丑套的)之X(缘向)
7.刘伯承中说:“(遵义)会议以后,我军一反以前的情况,好像忽然获得了新的生命,迁回曲折,
穿插于敌人之间,以为我向东却又向西,以为我波江北上却文远途回击,处处主动,生龙活虎,左
右敌人“据此可知,遵义会议()
A,是红军长征的转折点
B.粉碎了团民党的围追堵战
C.是红军战略转移起点
D,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8.王红同学朗读了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给母亲的家书,并讲述了左权将军的$迹,从中我门可以
感受到革命若()
母亲:亡四奴的确不好当,在被日寇占领的区线内,日木人大肆居杀,杆淫掳抢,烧房子…我
军将士,都有一个决心,为了民族国京的利益,过去没有一个榈板,现在仍然是没有一个铜板,准备
将来也不要一个钢板…母亲!你好吗,京里的人都好吗?我时刻纪(记)念着!
-一自林(左权乳名)1937年12月
A,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贵的爱国情怀
C.实事求是、革命必胜的理想信念
D.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力量
9.歌曲反映历史。,丛下面欧曲中可以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藏语民歌:“金珠玛米没来的时候,我们从来没有拿过银圆…金球玛米来到这里以后,我们从
劳动中拿到了银圆…”(藏语“金珠”是解开锁链的意思,“玛米”指的是军人)
《英雄贽歌》:“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侧平听,晴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
声,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那时候妈妈没有土地,全部生活都
在两只手上,汗水流在地主火热的田野里….”
A.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B.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
C.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D.巩固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国
10.右图是1956年我国公私经济成分比重统计图。该图表明我因()
A.进入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5公母闭
B.向着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北在护3
92g
03.8
100t
C.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闪民收人
商6不世颜
工业包:值
1.“这是个独特的民族:它是战争狂徒,用战车传播宗教,从此其教徒的足迹遍及四方:它又是文明
使者,用嘴巴将东西方文化传承、传播,某种数字因此冠上它的大名。"这个“独特民族”是()
A.大和民族
B,中华民族
C.阿拉伯民族
D.白耳曼民族
12.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达·芬奇通过解剖了解人体结构,布鲁诺指出太阳不是宇宙的中心,牛顿
发明微积分。材料意在表明()
A.文艺复兴波及范围日益广泛
B.欧洲社会孕育了转型的力量
C.自然科学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D.地理大发现推动思想的解放
13.“它由一个内陆国家扩张成为一个濒临海洋的强国。它开始告别东方,走向西方:告别中古,走
向近代:告别愚味与落后,迈进现代化的门槛。”此观点适合评价()
A.彼得一世改革
B.美国南北战争
C,日本明治维新
D.俄国十月革命
历史试题第2页(共4页)2025 年安徽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A B D B D C A B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C C B A A D
1.【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据材料 “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
心,中国文明重要的起源地之一” “独具宗教特征和地域特色” 和所学可知,三星堆作为长江流
域的文明代表,与黄河流域的如夏商文化中原文明形成鲜明对比,说明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性,
古蜀文明最终融入中华文明整体,体现了一体性,故选 A项;材料并未将四川青铜工艺与全国其
他地区比较,无法得出居全国首位结论,排除 B项;中华文明最早发源地包括黄河流域等,长江
流域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源地表述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C项;三星堆青铜面具的宗教特征具
有地域特色,并未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信仰体系,排除 D项。
2.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国的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体现了我国人民的智慧。都江堰位于成都平
原,并没有加强南北地区的联系,故 A错误;根据题目材料“根据地形、山脉、水势,乘势利导;
利用水位差,通过鱼嘴实现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并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题目材料主要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故 B正确;都江堰促进了成都平原的开发,而不是
江南地区的开发,故 C错误;都江堰是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的,和商鞅变法没有关系,故
D错误;
3.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政策。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汉朝以儒家思想治国,
故 A错误;秦朝焚书坑儒,汉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提高儒学的地位,故 B错误;选贤任
能的用人政策和材料无关,故 C错误;虽然秦朝和汉朝对待儒学的态度不同,但是共同目的都是
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故 D正确。
4.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耕获图》反映宋
代农业发展;宋纸币铜版拓片反映宋代手工业发达、商品贸易量增加;“夜市直至三更尽……通晓
不绝”反映宋代商业繁荣,以上材料反映了宋代社会经济繁荣,故选 B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宋
代社会经济繁荣,不只是农业生产发展,还有手工业、商业,排除 A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宋代
社会经济繁荣,不是宋代社会风气开放,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C项;文学艺术灿烂体现在宋词等
方面,与材料经济不符,排除 D项。
5.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朝的科技名著。根据材料《本草纲目》共记载药物 1892种,其中新药
374种,插图 1160幅;《农政全书》大至农业政策度,小至农业生过程中的具体技术环节,都有详
历史答案第 1页(共 6页)
尽记述;《天工开物》除介绍一般的农业生外,更着重阐述各类手工业的生产技术”,结合所学知识
可知,这三部著作都注重总结利于国计民生,故选项 D符合题意;《本草纲目》是医药学著作,故
选项 A不符合题意;《天工开物》是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著作,故选项 B不符合题意;这三部者
作都是中国古代者作,未涉及西方技术,故选项 C不符合题意。
6.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过程。根据坐标轴信息“开
始沦为”“大大加深”“完全陷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
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因此这些内容反映了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体现
了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剧的过程。故选 C。反抗外来侵略的过程,坐标轴信息没有体现,故 A排
除;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主要表现为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坐标轴信息没
有体现,故 B排除;新民主义革命的开始是在 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故 D选项排除。
7.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转折点——遵义会议。根据题目“‘一反以前……
获得了新的生命……处处主动’”可知,红军在遵义会议后作战方法改变,战斗力增强。根据所学
可知,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正确的军事主张,确立了以
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内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选 A项;巧渡金沙江粉碎了国民党的围追堵截,排
除 B项;江西瑞金是红军战略转移起点,排除 C项;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是在红军长征取得胜
利后,并非遵义会议,排除 D项。
8.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之下的全民族抗战。由左权的家书时间和
所学可知,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左权将军在信中表达了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甘愿牺牲个人利益,
甚至准备将来也不要一个铜板,这体现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怀和为国家奉献的精神,可以感受到革命
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故选 B项;由左权生活的时代背景可知,其家书主要体现的
是革命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不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敢为人先的精神
是建党精神,排除 A项;实事求是,革命必胜是长征精神与抗战精神不符,排除 C项;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精神革命力量是延安精神,与材料强调的爱国情怀不符,排除 D项。
9.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建国初期巩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藏语民歌反映解放军(金珠玛米)
进入西藏后废除农奴制,促进西藏解放和经济发展;《英雄赞歌》歌颂抗美援朝战争中人民志愿军
的牺牲,维护国家安全;《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讲述土地改革使农民摆脱地主剥削,这三者分
别对应军事斗争、边疆稳定和土地改革,均属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巩固政权的措施,故选 D项;藏
语民歌体现西藏解放和民族团结,但未涉及多民族大团结的整体情况,排除 A项;材料除涉及保
和平,还涉及其他方面,不只是为经济建设提供和平环境,排除 B项;第三首歌反映土地改革使
农民获得土地,但材料未明确说明农民成为主人,且选项无法涵盖全部材料,排除 C项。
10.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据材料“1956年我国公私经济成
分比重统计图”和所学可知,到 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公有经济在国民收入、商品零
售额、工业总产值中占据绝对主导,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
历史答案第 2页(共 6页)
主义初级阶段,故选 C项;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是 1949—1956年,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过渡时期
已结束,排除 A项;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是 “一五” 计划的作用,图表体现的是所有制变革,
与工业化关联不大,排除 B项;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于 1978年改革开放后,与 1956年
时间不符,排除 D项。
11.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东西方文化往来的使者——阿拉伯民族。题干中"用战车传播宗教"
对应阿拉伯帝国 7世纪通过军事扩张传播伊斯兰教,建立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用嘴巴传承文化"
指阿拉伯人翻译保存古希腊罗马典籍、传播东西方文化;"某种数字"即起源于印度经阿拉伯人改良
传播的阿拉伯数字,故选 C项;大和民族是日本主体民族,其宗教传播主要通过文化交往而非军
事征服,排除 A项;中华民族以和平交流为主,未通过战争手段传播宗教,排除 B项;日耳曼民
族虽在民族大迁徙中影响欧洲,但未承担东西方文化桥梁作用,与阿拉伯数字无关,排除 D项。
12.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走向近代过程中的多重推动力。材料中哥伦布发现美洲(15世纪末地
理大发现)、达·芬奇通过解剖研究人体(文艺复兴时期科学探索)、布鲁诺质疑地心说(16世纪
科学思想突破)、牛顿创立微积分(17世纪科学革命),分别对应欧洲近代早期地理探索、人文主
义科学精神、科学理论革新和数学工具发展,都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共同体现了欧洲中世纪向近
代转型的多重推动力,故选 B项;文艺复兴虽涉及达·芬奇,但布鲁诺和牛顿属于自然科学家,
与思想文化方面的文艺复兴不符,排除 A项;自然科学突破仅对应牛顿和布鲁诺,达·芬奇的解
剖属于科学方法探索,哥伦布属于地理发现,未全面涵盖材料内容,排除 C项;地理大发现确实
促进思想交流,但材料中其他三个事件均与地理探索无直接关联,无法单独解释整体转型,排除 D
项。
13.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俄国的彼得一世改革。材料中"内陆国家扩张成为濒临海洋的强国",对
应彼得一世通过北方战争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走向西方"契合彼得一世在改革中推行西化政策,
派遣留学生、引进西方技术;"迈进现代化"反映的正是彼得一世改革创建近代陆海军、发展工商业,
使俄国开始近代化,故选 A项;美国南北战争旨在维护国家统一、解决奴隶制问题,不涉及国家
从内陆到临海及社会转型发展,排除 B项;日本明治维新前本就是岛国,且走上近代化方式与俄
国不符,排除 C项;俄国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主要是改变社会制度,
并非题干中的国家转型,与题干"迈向现代化门槛"的起步阶段特征不符,排除 D项。
14.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二战中的诺曼底登陆。根据题干诺曼底登陆和所学知识,1944年 6月,
美英盟军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加速了德国的灭
亡,故 A正确;加速日本投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人民对日本侵略者
展开了猛烈反攻,美国在日本投下两枚原子弹,苏联也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参加对日作战,故 B
错误;欧洲战事的结束是在 1945年 5月 8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欧洲战事结束,故 C项错误;
日本偷袭珍珠港,二战达到最大规模,故 D错误。
15.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二战后的世界变化。根据所学分析思维导图可知,欧洲的联合、东欧剧变、
万隆会议等都是发生在二战之后的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二战后世界的变化情况,故选 D项;资
本主义的新变化只与欧洲的联合有关,无法完全涵盖思维导图的史事,排除 A项;社会主义的挫
折体现在东欧剧变方面,与欧洲的联合和万隆会议无关,排除 B项;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与万隆
历史答案第 3页(共 6页)
会议有关,与欧洲联合、东欧剧变均无关,排除 C项。
二、辨析改错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8 分)
(1)【×】把“以德治国”改为“无为而治”
(2)【×】把“元朝”改为“明朝”
(3)【×】把“兴中会”改为“同盟会”
(4)【√】
【解析】
(1)老子的在政治上的主张是“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2)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他率领起义军于 1644年推翻了明朝的
统治,统治长达 276年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
(3)1905年 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
均地权”的政治纲领,选举孙中山为中国同盟会总理,建立领导机构。
(4)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进入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
17.(1)国际形势:两大阵营(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立,中国面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敌视,
但得到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1点 1分,2分)
外交战略:新中国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在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联
系;1950年,中苏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对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具有重要意义。(2分)(任答 1点,言之有理意思相近即可)
(2)原因:苏联扩张对中国威胁加剧;美国因越南战争陷入战略收缩,对华实际威胁减弱;中国需摆
脱两线作战(应对美苏双重压力)的不利局面,维护国家安全。(4分)(任答 2点即可)
(3)因素:国际环境、国家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等。(2分)(任答 2点,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1)国际形势:根据材料一“同苏联……建立新型外交......西方国家……敌视”可知,新中国成立时,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立,中国面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敌视,但同时也得到苏联
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外交战略: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时因反帝性质与西方国家矛盾尖锐,而苏联及新兴国家愿
意建交。面对当时的局势,中国为打破孤立,选择“一边倒”战略,优先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
交关系。
(2)原因:根据材料二“美国……对中国……威胁……减弱”、“苏联……对中国……威胁……增大”、
“摆脱……不利局面”可知,苏联扩张对中国威胁加剧;美国因越南战争陷入战略收缩,对华实
际威胁减弱;中国急需摆脱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因此 20世纪 70年代初中国改变对美外交战略。
(3)因素:材料一显示中国因意识形态和阵营对立选择“一边倒”,材料二则因国际格局变化(美苏
消长)调整对美政策。综合可知,外交战略制定受国际环境、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共同影响。
历史答案第 4页(共 6页)
18. ( 1)第一组: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出现和进一步推广,促进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为
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实现富国强兵,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在经济上废除井田制,承认土
地私有。(或能分析铁制农具促进生产力发展,是商鞅变法的根本原因,商鞅变法废除旧的井田制,承
认土地私有均可给分)
第二组: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议会的权力
日益超过国王,君主立宪制逐渐形成,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后政局稳定、资本主义发展,为工业革命
的开展提供政治前提。(能分析“光荣革命”的意义,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工业革命提供政治前提均可
给分)(任选一组回答,4分)
(2)策略:政府主导产业政策、专利法改革、建立科研机构、规模化生产模式(如福特制)。(任答 2
点即可,4分)
(3)关系:技术革新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国家发展;国家的政治环境有利于技术革新。(写到
技术革新与国家发展的相互关系给分)(任答 1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亦可,2分)
【解析】
(1)联系:第一组:根据材料一图示信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铁制农具”“商鞅变法中的‘废
井田,开阡陌’”和所学知识可知,铁制农具促进生产力发展,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开始变法,
商鞅变法是其中的代表。商鞅变法废除旧的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愿望。
所以联系是: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出现和进一步推广,促进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为适
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实现富国强兵,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在经济上废除井田制,承认
土地私有, 第二组:根据材料一图示信息“1688年威廉和玛丽入主英国,史称‘光荣革命’”“哈
格里夫斯发明的纺纱机‘珍妮机’”和所学知识可知,“光荣革命”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后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为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所以联系是 1688年“光荣
革命”标志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英国君主立宪
制确立后政局稳定、资本主义发展,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政治前提。
(2)策略:根据材料二“德国、美国等后发国家通过政府主导的工业政策、专利法改革和科研机构建
设”可知是政府主导产业政策、专利法改革、建立科研机构;根据材料二“美国通过‘福特制’
流水线生产实现规模效应”可知是规模化生产模式。
(3)关系:综合上述材料可知,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革新会带来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
产生变革,而社会的发展会为新一轮技术创新提供前提条件。
所以关系是:技术革新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国家发展;国家的政治环境有利于技术革新。
四、探究活动题:(12 分)
19. (1)相同点:苏俄(联)和美国经济都面临危机,人民生活困苦;苏俄(联)和美国都从国情出
发,在不改变当时社会制度下作出政策调整,使得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巩固社会制度。(1点 2分,
4分)
(2)观点:经济危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
论述: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导致德国社会矛盾激化;纳粹党在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德国法西斯专
政的建立推动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的形成;德国法西斯扩军备战,野心膨胀,在 1939年突袭波兰导致
二战全面爆发;经济危机使英法等国家自顾不暇,对德国法西斯的扩张采取绥靖政策,客观上推动了
二战的全面爆发。所以,经济危机是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8分)
评分标准:
一等(7-8 分):观点明确,能列举 2 个或 2个以上具体史实进行论证;史实准确、能从多角度进
行阐述;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历史答案第 5页(共 6页)
二等(4-6 分):观点明确,仅列举 1个史实进行论证;史实准确,角度单一;逻辑基本清晰、语
言较流畅
三等(0-3 分):观点模糊或者没有观点,史实运用不当,逻辑不清,语言表述一般
【解析】
(1)相同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 20年代苏俄(联)的经济改革主要指 1921年开始
实施的新经济政策,30年代美国新政指的是罗斯福新政,比较两者的相同点,可以从背景、手
段、影响等方面分析。如从背景看,苏俄(联)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经济遭到严
重破坏;美国经历 1929年开始的经济大危机,经济严重衰退,因此两者都面临危机,人民生活
困苦。从影响看,苏俄(联)和美国都从国情出发,在不改变当时社会制度下作出政策调整,使
得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巩固社会制度。
(2)根据材料“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并结合所学可知,1929年发生的经济危机
影响下,德国、日本走上法西斯专政道路,加剧对外扩张,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不平衡性
加剧,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因此可以确定观点为:经济危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原因。之后,围绕观点,从两者关
系展开论述: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导致德国社会矛盾激化;纳粹党在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
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推动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的形成;德国法西斯扩军备战,野心膨胀,在
1939年突袭波兰导致二战全面爆发;经济危机使英法等国家自顾不暇,对德国法西斯的扩张采
取绥靖政策,客观上推动了二战的全面爆发。最后总结,呼应观点:所以,经济危机是大战爆发
的重要原因。
历史答案第 6页(共 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