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1课山地回忆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阜平(bù) 展缆(lǎn) 土靛(diàn) 织染(rǎn)
B. 翼中(jì) 炕台(kàng) 垒起(lěi) 破绽(dìng)
C. 菜篮(lán) 妨碍(ài) 水沤(òu) 脾气(pí)
D. 玉黍(shǔ) 盈余(yíng) 袄襟(jìn) 剪栽(cái)
2.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给当的一项是 ( )
开学在即,各种校外培训机构又在广州大大小小的中小学校及幼儿园门前上演“招生秀”,这些培训机构 ,而培训机构的教学质量与广大学子的切身利益 ,所以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发展已经 了。
A.鱼龙混杂 息息相关 刻不容缓
B.鱼目混珠 息息相关 众望所归
C.鱼龙混杂 休戚与共 众望所归
D.鱼目混珠 休戚与共 刻不容缓
3.下面语段中标序号的句子都有语病,请加以改正。
①读书是年轻人培养心智、创造性格、引导人生的重要途径。阅读电子书也好,阅读纸质书也罢,尽管形式不同,但可以殊途同归,关键是要把读者拉回到读书活动中来。②我们应客观全面地看待电子阅读的兴起,在电子阅读和传统阅读之间正确取舍,使之达到共生共荣、相互补充。③家庭、全社会乃至学校都应该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对年轻人的阅读行为进行合理引导。
(1)第①句搭配不当, 。
(2)第②句成分残缺,
(3)第③句语序不当, 。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知人论世”实际是一种方法论。起初,它只是一种读书方法、文学批评方法;后来,又成为一种著述方法、一种研究人物的方法。
B.好的教育是美的教育,那是一个发现美、理解美、享受美的过程;然而,如果没有对美的渴幕,最初的教育就不会发生。
C.在探险路上,如果困难出现,就要战斗到底;如果训练有素,你就会生还。若疏于训练,大自然将把你收为己有。
D.这里给人“家徒四壁”的感觉:朴素吸音的墙壁,一张榻榻米,仅此而已。这样的布置,简单得几乎到了“苦寒”的地步。
5.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凡是普通的花草树木,随便地种在盆子里的,例如菊、月季、杜鹃等,只能称为盆植。
②如果是盆栽,那就要树干苍老,枝条经过整理,形成了美的姿态,方才合格。
③一般人对于种在盆子里的花草树木,统称为盆景,其实是有分别的。
④此外还有水石,以石为主体,或横峰,或竖峰,用水盘盛了水来供着,也要点缀几件小玩意。
⑤至于盆景,那么除了将树木作为主体外,还要配以拳石或石笋,和屋、亭、桥、船、塔与人物等。
A.①⑤②③④ B.①⑤③②④
C.③②⑤④① D.③①②⑤④
6.请你仿照示例①②再写一句话,和①②两句构成排比。
每个人对自己祖国的热爱,都是近乎本能的。①关心祖国的命运,为之奋斗为之牺牲;②赞美祖国的山河,为之描画为之歌咏;________,________……这些都是爱国情怀的表现。
7.根据提示填空。
(1)在祥子的心目中,可投奔、依靠的人有两个,一个是小福子,一个是能原谅他、帮助他,被他称为“圣人”的______________。
(2)《骆驼祥子》以祥子买车又卖车的__________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情节安排得错落有致、丝丝入扣。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山地回忆
孙犁
从阜平乡下来了一位农民代表,参观天津的工业展览会。我们是老交情,快有十年不见面了。临走的时候,我一定要送点东西给他,我想买几尺布。
为什么我偏偏想起买布来?因为他身上穿的还是那样一种浅蓝的土靛染的粗布裤褂。这种蓝的颜色,使我想起在阜平度过的三年战斗的岁月。
阜平的天气冷,山地不容易见到太阳。那里不种棉花,我刚到那里的时候,老大娘们手里搓着线锤。很多活计用麻代线,连袜底也是用麻纳的。
就是因为袜子,我和这家人认识了,并且成了老交情。那是个冬天,该是一九四一年的冬天,我打游击打到了这个小村庄,情况缓和了,部队决定休息两天。我每天到河边去洗脸。有一天早晨,刮着冷风,只有一抹阳光,黄黄的落在河对面的山坡上。我登在石头上,砸开冰口,正要洗脸,听见在下水流有人喊:“你看不见我在这里洗菜吗?洗脸到下边洗去!”
这样冷天,我来砸冰洗脸,反倒妨碍了人。心里一时挂火,就也大声说:“离着这么远,会弄脏你的菜!”
洗菜的人也恼了,说:“菜是下口的东西呀!你在上流洗脸,为什么不脏?”
我站立起来转过身去,才看见洗菜的是个女孩子,也不过十六七岁。风吹红了她的脸,象带霜的柿叶,水冻肿了她的手,象上冻的红萝卜。她穿的衣服很单薄,就是那种蓝色的破袄裤。
十月严冬的河滩上,敌人往返烧毁过几次的村庄的边沿,在寒风里,她抱着一篮子水沤的杨树叶,这该是早饭的食粮。
不知道为什么,我一时心平气和下来。我说:“我错了,我不洗了,你在这块石头上来洗吧!”
她冷冷地望着我,过了一会儿才说:你刚在那石头上洗了脸,又叫我站上去洗菜!”
我笑着说:“你看你这人,我在上水洗,你说下水脏,现在叫你到上水来,我到下水去,你还说不行,那怎么办哩?”
“怎么办,我还得往上走!”
她说着,扭着身子逆着河流往上去了。登在一块尖石上,把菜篮浸进水里,把两手插在袄襟底下取暖,望着我笑了。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女孩子望着我,“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
“也许三年,也许五年,也许十年八年。可是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
“光着脚打下去?”女孩子转脸望了我脚上一下,就又低下头去洗菜了。
我一时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问:“你说什么?”
“说什么?”女孩子也装没有听见,“我问你为什么不穿袜子,脚不冷吗?不会求人做一双?”
“哪里有布呀?就是有布,求谁做去呀?”
“我给你做。”女孩子洗好菜站起来,“我家就住在那个坡子上,”她用手一指,“你要没有布,我家里有点,还够做一双袜子。”
她端着菜走了,我看了看我那只穿着一双“踢倒山”的鞋子,冻得发黑的脚,一时觉得我对于面前这山,这水,这沙滩,永远不能分离了。
第五天,我穿上了新袜子。
女孩子的父亲计划贩红枣到曲阳去卖。上级允许我帮老乡去作运输,每天打早起,我同大伯背上一百多斤红枣,顺着河滩,爬山越岭,送到曲阳去。女孩子早起晚睡给我们做饭,饭食很好。一天,大伯说:“同志,你知道我是沾你的光吗?”
“怎么沾了我的光?”
“往年,我一个人背枣,我们妞儿是不会给我吃这么好的!”
我笑了。女孩子说:“沾他什么,他穿了我们的袜子,就该给我们做活了!”
又说:“你们跑了快半月,赚了多少钱?”
我们一同数了票子,一共赚了五千多块钱,女孩子说:“够了。”
“够干什么了?”大伯问。
“够给我买张织布机子了!”
我们到了曲阳,把枣卖了,就去买了一架机子。大伯不怕多花钱,一定要买一架好的,把全部盈余都用光了。我们分着背了回来,累的浑身流汗。
这一天,这一家人最高兴。这像要了几亩地,买回一头牛。
以后,女孩子就学习纺织的全套手艺了:纺,拐,浆,落,经,镶,织。
当她卸下第一匹布的那天,我出发了。从此以后,我走遍山南塞北,那双袜子,整整穿了三年也没有破。
我同大伯一同到百货公司去买布,送他和大娘一人一身蓝士林布,送给女孩子一身红色的。大伯没见过这样鲜艳的红布,对我说:“多买上几尺,再买点黄色的!”
“干什么用?”我问。
“这里家家门口挂着新旗,咱那山沟里准还没有哩!你给了我一张国旗的样子,一块带回去,叫妞儿给做一个,开会过年的时候,挂起来!”
1949年12月(选自《白洋淀纪事》,有删改)
【注】踢倒山:旧时山区农村常穿老式布鞋。
8.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回忆的方式叙述故事,故事的回忆由从阜平乡下来的农民代表的穿着引发,回忆结束后又回到故事起点接续叙述。
B.小说以故事情节的连贯、缜密和完整取胜,通过激烈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艺术结构。
C.结尾部分写“我”同大伯到百货公司去买布,与开头写“我”买布的想法遥相呼应,这样写使小说结构紧凑,首尾圆合。
D.小说善用白描笔法,对环境与人物只是简单的勾勒,叙事也只在朴素的对话中展开,但却清新质朴,具有浓郁生活气息。
9.文中划线部分是“我”和女孩子的一段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
孙犁在《文学和生活的路》中曾说:“善良的东西,美好的东西,能达到一种极致。在一定的时代,在一定的环境,可以达到顶点。我经历了美好的极致,那就是抗日战争。”请结合这句话,简要分析小说中的“善良”与“美好”。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老汪栗子
明前茶
①等别的炒栗店开张约20天后,老汪的炒栗店才开张。他等得很有耐心,因为没熟透的栗子口感甜脆,宜做成凉拌菜下酒,若炒来吃,既不粉也不糯,是要坏了招牌的。
②在老汪的店里,满匾的栗子看上去十分朴素,就像山间老农的脸色,是那种没有反光的棠皮色,不像别的摊上的栗子那么好看,或油光发亮,或肚上横切一刀,露出诱人的暖黄色的栗肉来。老汪的栗子不打蜡,不喷糖水,不开口子,偏是他的店门前排长队。顾客等得急,老汪一点也不急,非要把刚倒出的满匾的热栗子轻抖一遍,在抖动的过程中,老汪眼疾手快地挑出了十几个坏栗子,搁到一边。
③这真是神奇,生栗子已经挑拣了一遍,现在挑出来的,外面看没坏,他怎么知道是坏的?
④老汪说,气味不对。他打了个比方:比如一个在车站或码头当了20年便衣警察的人,在万千人中扫视,只要他拦下的人,多半是网上通缉的嫌疑犯,他都不需要与那人对视,只要从他身边过,就感觉“气味不对”。
⑤栗子要有香甜粉糯的口感,七分在栗种,三分在炒制的功夫。老汪不肯给栗子开口子,是因为硬开口子的栗子,水分都在炒制的过程中跑光了,热吃噎人,凉吃更是口感铁硬。但没开口的栗子很容易在炒制的过程中炸锅,要是有一小部分栗子像控制不住的火药一样迸壳而出,就会溅得一炉栗子都斑斑点点。所以,控制炒栗炉的火力非常重要。每一炉栗子下锅前,老汪都要细验单颗栗子的分量,以及皮壳的厚度,他炒好的栗子,顶端会有自然的放射状裂纹,手轻轻一挤,栗壳就开了。老汪得意地搓搓手:“这锅栗子的‘梅花裂’炒成了。”“梅花裂”指的是栗子顶端的裂口是五道,“丁香裂”是四道,这样的雅名也只有老汪这样的戏迷才会想出来。
⑥每过十几天,栗子店会关门一天。老汪自己在门楣上手书致歉条一张,毛笔字写得很端庄:“名角来了,听戏一天。”或者是:“去大别山收栗一天,新鲜炒野栗,明日赶早。”老汪信不过批发市场的栗子,定要自己开车去大别山收栗子。那里除了家栗外,还出产一种口感细腻粉甜的野栗子,有一股奇特的果香,比莲子大不了多少,呈尖锥形,是当地的留守儿童和老人去大山的荆棘丛中打来的。打栗人要穿粗布衣裤,把衣袖裤脚都扎紧,趟过与野栗树混生的荆棘,仰面用小木棍去抽打那些长满刺的栗苞;回来后要把栗苞装在小麻袋里摔打,使之裂开;再戴上粗线手套把野栗剥出,十分辛苦。老汪说:“每个交栗子的人手上都裂着口子。”那是山区老人和学童一笔很重要的零花钱,是家中没有栗园的人也有的得意小收入,老汪说:“既然这样,为啥不帮帮他们?”
⑦山里人也纯朴,11月,第一场雪落下来,野栗子就没人打了,因为老辈人说,天寒地冻,野鸟们少吃食,那些留在树上的野栗子,是它们一冬的口粮呢。
⑧老汪每年收栗子时,都要在山区帮扶两三个刚考上大学的孩子,栗子收到哪里,他就帮扶到哪里,没有一定。老汪在与老乡的闲聊中知道那孩子的情况,到人家家里看一看,讨碗水喝,吃上一两个山里人待客的水柿子,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喝,吃上一两个山里人待客的水柿子,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
11.请通读全文,然后参照提示,在下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短语,概括文章讲述的老汪的几个动人故事。
晚开店→ → →收野栗→___________
12.文章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13.文中的老汪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作简要概括。
如果你是文中被老汪资助的大学生,在拿起被压在簸箕底下的钱的一刹那,你会怎么想?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雷同
①无意中翻看到一个男孩的微博日记,他这样描述妈妈:我妈,对待外人,拥有两百岁的淡定和宽容,永远温良谦让,不争不怒,像植物吐露芬芳,不倦不休,她温柔地对待整个世界;还是我妈,在家里,十二岁的头脑,三乘三亿吨的负能量,抱怨,抱怨,抱怨,物价、交通、天气、她的工作以及我忽上忽下的成绩,都能让她抱怨不休。这么大的反差,简直让人无语。
②我喝一声彩:“好文笔!”大脑一转,心里忽然咯噔一下:“这,这,写的不正是我吗?难道是我儿子?”我拍了一下桌子,继续翻阅微博内容,从中寻找蛛丝马迹。有了!初三年级,双子座,爱篮球,爱“火影”,爱网游,恨早起,恨理发,恨葱姜蒜。果然,证据确凿,真是那个无法无天的坏小子!我想大喝一声,把他押过来,打他、骂他,然后罚他背诵七千遍忠孝礼义。可是,慢着!难道我不是那样的人吗?假如说真话的孩子都该被打手心,那么十年后,社会上将挤满说假话的大人!
③我闭上眼,细细反思。微博所言,俱是事实。我在外刻意做人,努力维持好人形象,但在家人面前,焦躁任性,不懂得控制情绪;内外有别,结果搞得里外不是人……越想,我的脸越烫。我像一个行车中的司机,带着孩子,轰隆隆开过漫漫长途之后,忽然发现方向出现偏差,非修正不可了。
④我停止了在家里的抱怨。怨了那么些年,也没怨出花来。可一停下,就觉得胸口像被黑色淤泥塞满,马上就要爆炸开花。我忍完又忍,觉得耐心就剩一格,在家里还好,在外边的好人形象快要维持不下去了。
⑤奇怪的是,那个微博居然停止更新了。我期盼儿子会在那里表扬我,给我喊声加油。可他竟一言不发。不管了,就算没有掌声,我也要拼命跑,非得跑过旧我,才能赢得新我。
⑥这一周,“老好人”终于爆发了。当邻居习惯性占我的车位时,我放弃隐忍,当面提醒他把车停好;办公室的那位同事,照例把原本两个人合作的工作推给我,我一反常态,据理力争,让他自己做好分内的工作;周末,那位远房表亲又来推销三无保健品,我不再碍于情面傻傻掏钱,而是明确表态,先前买的都扔了,以后不要再来打扰我!这样做过后感觉整个人轻松了不少。
⑦儿子冲我竖起大拇指:“妈妈好飒!你从前只敢在家里抱怨啊!”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才有勇气说:“对不起,以前是我错了……”从前的我,在外面不敢坚持原则,一味地逃避矛盾,却将怨气释放在家中,导致家庭氛围紧张不堪,伤害到小小屋檐下最亲近的人。说到底,这些年来我一直未真正学会与人相处,内心深处仍是一个孱弱的小女孩。如果不是被儿子的微博提醒,我可能还在拒绝成长,享受不到家庭的和谐。
⑧生日那天,儿子为我订了蛋糕。点燃蜡烛后,他拍拍我的肩:“祝贺妈妈变温柔了,不再像个天天噘着嘴生气的小女孩,太吓人。”我看着他的眼睛说:“对不起,我过去做得那么差,谢谢你用微博帮助我……”他笑嘻嘻地回答:“我根本没有微博,不信你看啊!”哼哼,还是不信任我!看来,我还要加油。
⑨那天快下班时,我身旁的女同事忽然大惊小怪:“哎呀,你快来看,这微博一定是我儿子写的,看我不揍扁他才怪……”我俯身看过去,不禁掩住嘴:这不就是我以为是我儿子写的那个微博吗!同事激动地用手指点着屏幕:“爱篮球,爱网游……恨理发……你看你看,不是他是谁?”我忽然意识到:这是中学男生的普遍特征啊!也许,真的不是我儿子。可见我们这些妈妈,说话行事大同小异,连犯的错也雷同,所以才会一见惊心,对号入座。我按住怒气冲冲的同事,讲了我这些日子的经历。她坐下来若有所思,不再喊着要打要杀。我想:可能,又有一片天空要变蓝了。
⑩春节时,那个微博终于更新了。博主贴出近照:利落的短发,端正的眉眼,是个挺可爱的男孩。不是我儿子,也不是同事的儿子。真感激这个陌生男孩,他犀利诚实的文字,如大风清扬、急雨骤降,驱浓雾、洗尘霾,令我们看到最坏的自己,也让我们奋力拔足,向着最好的自己进发。只是,他的妈妈改变了吗?我给他留言:亲爱的小孩,愿这个世界少一些雷同的家长,愿你们被爸爸妈妈们温柔相待。
(原文/刘继荣,基于命题需要有删改)
15、读①~③段,简要说说“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16、读第④~⑧段,概括“我”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17、第②段“难道是我儿子?”和第⑨段“这微博一定是我儿子写的”,为什么两位妈妈看了那条微博会有相同的感觉?
18、读第⑩段,说说作者表达了哪些愿望。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生贵在行胸臆
周国平
一
读袁中郎①全集,感到清风徐徐扑面,精神阵阵爽快。
请看这一段:“天下有大败兴事三,而破国亡家不与焉。山水朋友不相凑,一败兴也。朋友忙,相聚不久,二败兴也。游非及时,或花落山枯,三败兴也。”
真是非常的飘逸。中郎一生最爱山水,最爱朋友,难怪他写得最好的是游记和书信。不过,倘若你以为他只是个耽玩的倜傥书生,未免小看了他。《明史》记载,他在吴县任上“听断敏决,公庭鲜事”,遂整日“与士大夫谈说诗文,以风雅自命”,可见他极其能干,游刃有余。但他是真个风雅,天性耐不得官场俗务,终于辞职。后来几度起官,也都以谢病归告终。
在明末文坛上,中郎和他的两位兄弟是开一代新风的人物。他们的风格,用他评其弟小修诗的话说,便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其实,这话不但说出了中郎的文学主张,也说出了他的人生态度。他要依照自己的真性情生活,活出自己的本色来。性者个性,灵者灵气,他实在是个极有个性极有灵气的人。
二
每个人一生中,都曾经有过一个依照真性情生活的时代,那便是童年。孩子是天真烂漫,不肯拘束自己的。世俗的利害和规矩暂时还都不在他眼里。随着年龄增长,染世渐深,俗虑和束缚愈来愈多,原本纯真的孩子才被改造成了俗物。
那么,能否逃脱这个命运呢?很难,因为人的天性是脆弱的,环境的力量是巨大的。随着童年的消逝,倘若没有一种成年人的智慧及时来补救,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失掉童心。所谓大人先生者不失赤子之心,正说明智慧是童心的守护神。凡童心不灭的人,必定对人生有着相当的彻悟。
所谓彻悟,就是要把生死的道理想明白。名利场上那班人不但没有想明白,只怕连想也不肯想。名利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在这终身的驰逐中,不再有工夫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接着连属于自己的真兴趣也没有了,那颗以享受生命为最大快乐的童心就这样丢失得无影无踪了。
人生有许多出于自然的享受,例如爱情、友谊、欣赏大自然、艺术创造等,其快乐远非虚名浮利可比,而享受它们也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条件。一个人在明白了这些道理以后,就会和世俗的竞争拉开距离,借此为保存他的真性情赢得了适当的空间。而一个人只要依照真性情生活,就自然会努力去享受生命本身的种种快乐。用中郎的话说,这叫作:“退得一步,即为稳实,多少受用。”
当然,一个人彻悟了生死的道理,也可能会走向消极悲观。不过,如果他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这一前途即可避免。他反而会获得一种认识:生命的密度要比生命的长度更值得追求。所以,与其贪图活得长久,不如争取活得痛快。中郎引惠开的话说:“人生不得行胸臆,纵年百岁犹为天。”就是这个意思。
三
我们或许可以把袁中郎称作享乐主义者,不过他所提倡的乐,乃是合乎生命之自然的乐趣,体现生命之质量和浓度的快乐。在他看来,为了这样的享乐,付出什么代价也是值得的,甚至这代价也成了一种快乐。
他说“世人所难得者唯趣”,尤其是得之自然的趣。他举出童子的无往而非趣,山林之人的自在度日,愚不肖的率心而行,作为这种趣的例子。然后写道:“自以为绝望于世,故举世非笑之不顾也,此又一趣也。”凭真性情生活是趣,因此遭到全世界的反对又是趣,从这趣中更见出了怎样真的性情!
对于一个洋溢着生命热情的人来说,幸福就在于最大限度地穷尽人生的各种可能性,其中也包括困境和逆境。极而言之,乐极生悲不足悲,最可悲的是从来不曾乐过,一辈子稳稳当当,也平平淡淡,那才是白活了一场。
四
一面彻悟人生的实质,一面满怀生命的热情,两者的结合形成了袁中郎的人生观。他自己把这种人生观与儒家的谐世、道家的玩世、佛家的出世并列为四,称作适世。若加比较,儒家是完全入世,佛家是完全出世,中郎的适世似与道家的玩世相接近,都在入世出世之间。区别在于,玩世是入世者的出世法,怀着生命的忧患意识逍遥世外,适世是出世者的入世法,怀着大化的超脱心境享受人生。用中郎自己的话说,他是想学“凡间仙,世中佛,无律度的孔子”。
中郎认为,儒道释三家,至少就其门徒的行为看,对死都不甚了悟。儒生“以立言为不死,是故著书垂训”,道士“以留形为不死,是故锻金炼气”,释子“以寂灭为不死,是故耽心禅观”,他们都企求某种方式的不死。而事实上,“茫茫众生,谁不有死,堕地之时,死案已立”。不死是不可能的。那么,依中郎之见,如何才算了悟生死呢?说来也简单,就是要正视生之必死的事实,放下不死的幻想。他比较赞赏孔子的话:“朝闻道,夕死可矣。”一个人只要明白了人生的道理,好好地活过一场,也就死而无憾了。既然死是必然的,何时死,缘何死,便完全不必在意。总之,依照自己的真性情病快地活,又抱着宿命的态度坦然地死,这大约便是中郎的生死观。
(有删改)
【注】①袁中郎:即袁宏道,是明代反对文学复古运动的主将,提出性灵说,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称“公安三袁”。
19.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袁中郎以风雅自命,耐不得官场俗务,他虽极其能干,终于还是辞职,后来也曾几度起官,但最终选择了谢病辞官。
B. 友谊、欣赏大自然等均出于自然的享受,因为享受它们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条件,所以其快乐远非虚名浮利可比。
C. 作者认为袁中郎是一个依照自己的真性情生活的人,本文题目化用袁中郎创作的那句“人生不得行胸臆”。
D. 袁中郎想学“凡间仙,世中佛,无律度的孔子”,他主张适世,希望可以怀着生命的忧患意识逍遥世外。
20.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独句成段,“感到清风徐徐扑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阅读袁中郎全集的感受,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 第二部分中,作者引用袁中道“退得一步,即为稳实,多少受用”为段落结尾句,强调了作者的看法和态度,丰富了文章内容。
C. 文章将深刻的哲学思考融入文学表达,既有理性分析又有感性描写,使文章既有深度又有温度。
D. 文中将袁中郎与儒道释三家对死的态度进行了对比,袁中郎认为儒道释三家对死的态度是完全错误的。
21.作者说袁中郎“一面彻悟人生的实质,一面满怀生命的热情”,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2. 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神聚”,请结合文本,从取材、手法、结构成篇三个方面谈谈本文是如何体现“形散”特征的。
答案
1、C 2.A 3.(1)应把“创造”改为“塑造” (2)应在“补充”后加上“的目的”。(3)应将“全社会(学校)”与“学校(全社会)”互换位置 4.C 5.D 6.示例: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或:历史文化)为之沉醉为之感动 7.(1)曹先生 (2)三起三落
8.B
9.①“什么时候,才能打败鬼子?”“我们的房,叫他们烧过两三回了!”表明了妞儿对“打败鬼子”的期盼和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②“不管三年五年,十年八年,我们总是要打下去”,表明“我”对抗日的坚定意志与抗日必胜的信心。③“光着脚打下去?”“我给你做”,表明妞儿对八路军战士的心疼和支持。
10、①本文虽然以抗战为题材,却没有直接描写战争的血腥,而是描写饶有趣味的日常生活场景。②本文不写人的丑恶,而是集中笔墨塑造了善良而单纯的妞儿美好形象。③作者并不着力揭示战争之恶,而是歌颂民族大义,赞美人性的美。
11、挑坏栗 炒香栗 助学子
12、动作描写。用“抖”“挑”“搁”等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老汪挑坏栗子的过程,表现了他娴熟的技艺和纯朴的品质。
13、老汪是一个技艺娴熟、纯朴善良和富于爱心的人。
14、汪爷爷,您真是一个好心人,谢谢您!我一定会认真读书,学好本领,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一个有爱心的人。
15、“我”是一个在外努力维持好人形象,在家却焦躁任性、不懂得控制情绪、内外有别的人。
16、“我”从在家抱怨转变为在外坚持原则、据理力争,不再逃避矛盾,同时向家人道歉,开始学会与人相处,享受家庭和谐。
17、因为微博内容所描述的妈妈形象与两位妈妈自身的行为表现高度相似,包括对待外人和家人的不同态度、对生活琐事的抱怨等,所以两位妈妈看了那条微博会有相同的感觉,都怀疑是自己儿子写的。
18、作者表达了希望世界上少一些雷同的家长,希望孩子们能被爸爸妈妈们温柔相待的愿望。
19.A 20.C
21、(1)彻悟人生的实质:①他认为“茫茫众生,谁不有死”,主张坦然接受死亡这一必然结局。②蔑视功利:他洞察世俗名利场的虚妄,批评世人“终身驰逐”于浮名虚利,却丢失了享受生命本身的能力。③追求精神的自由:他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被世俗规则束缚,强调人应依真性情而活。
(2)满怀生命的热情:①崇尚“趣”与“乐”:他认为人生的最高价值在于“得之自然的趣”,如童子天真、山林闲逸,甚至因坚持真性情而被世人非笑,也是一种“趣”。②享受生命的过程:他主张“生命的密度比长度更值得追求”,与其平庸长寿,不如痛快活过,所谓“人生不得行胸臆,纵年百岁犹为夭”。③包容人生的复杂性:他认为真正的幸福在于“穷尽人生的各种可能性”,包括困境与逆境,连“乐极生悲”也不足悲,最可悲的是从未真正活过。
22、 (1)取材:文章内容广泛丰富。开篇写作者阅读袁中郎全集的感受,接着写了守护童心需要智慧、指出人生中有诸多自然的乐趣以及名利场上执迷不悟的人,还写到儒道释三家对生死的了悟等许多内容,涉及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取材广泛丰富。
(2)手法:①文中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既有对袁中郎事迹的概述,也有对人生的深度思考和议论。②运用了引用、对比等多种手法。③句式灵动多变。
(3)结构成篇:结构自由。文章分为四个小部分,篇幅不拘长短,能各自独立,各部分内容过渡自由,行文自由而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