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聪明的测量员

文档属性

名称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聪明的测量员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0-01-10 16:4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聪明的测量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4页综合应用——聪明的测量员
[教材简析]
本节“聪明的测量员”是一节综合实践课,该实践活动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知识之后安排的,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使学生具有较大的自主发展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自主地提出问题,自主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和应用小数的运算,长度、质量、面积的计量等方面的知识。
2、在实践活动中,思考并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思考并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1、展示情景图中的特殊物体(字典、一堆黄豆、一块蚊帐布)。
[设计意图]数学素材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现实,先将学生引进生活情景,在具体情境中体验,感受生活化的数学,为数学回归生活作好准备 。
2、你知道这本字典一张纸的厚度吗?你知道一粒黄豆有多重吗?你知道蚊帐布上一个网眼的面积有多大吗?
[设计意图]这些是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又是一些特殊的物体,学生倍感亲切并产生疑问,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被激发出来。
3、提出问题
(1)这些特殊物体的长度、质量、面积能够直接测量出来吗?
(2)那么怎样才能知道呢?这节课就请你来做一个聪明的测量员。(板书课题:聪明的测量员)
[设计意图]问题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动力和源泉,问题是我们数学实践活动的核心,它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思维,在这里问题也意味着思维的突破和价值的提升,因此,在数学实践活动课中,经过精心引导提出一定的问题是很重要
(二)动手实践 探索方案
1、师生合作测量一粒黄豆的质量。
师:同学们,猜一猜一粒黄豆的质量大约是多少克?
学生猜测,教师将学生猜测的结果记录在黑板上。
师:哪位同学猜得最接近呢?我们要想办法验证一下。怎样才能测量出一粒黄豆的质量呢?我们先看能不能直接测量?你们知道需要用到什么工具吗?对是天平,(出示天平)我们将被测的物体——这粒黄豆放入天平的左盘,在右盘放入最小的砝码——这颗10克的砝码。同学们你有什么发现?(右边沉)也就是说:一粒黄豆的质量不够10克,所以说我们没法直接测量一粒黄豆的质量。
师:那怎样才能知道一粒黄豆的质量呢?动脑筋想一想,看看你有没有好的办法?
教师让2——3名学生说一说方法。
方法一:将10克砝码放入右盘,左盘放入一些和它相等质量的黄豆,然后数一数一共有多少粒黄豆,最后计算出一粒黄豆的质量。
方法二:数出一些黄豆测量一下是多少克,然后数一数一共有多少粒黄豆,最后计算出一粒黄豆的质量。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托盘天平进行演示,最后计算出一粒黄豆的质量。看那位同学猜得比较接近。(计算时适当板书:10÷47≈0.2克
19÷100≈0.2克)
[设计意图]学生对天平并不熟悉,如果让学生分小组完成会出现完不成测量的情况,教师演示既可以节约时间,也可以为后面放手让学生探究做好示范。
2、小组合作探究字典一张纸的厚度和纱窗上一个网眼的面积。
师:大家能不能用刚才学到的方法测量出字典一张纸的厚度和蚊帐布上一个网眼的面积?这个问题我们小组合作解决,开始活动前,先看一下活动提示。指名学生读活动提示。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1、小组先估计物体的长度、面积,再讨论测量方案,最后动手操作。
[设计意图]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新课程提出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
2、活动过程中,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
3、计算时可以使用计算器,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把测量的结果填在表格中。
(三)汇报交流 拓展延伸
1、汇报测量字典中一张纸的厚度的情况。(汇报主要是学生在交流,教师要少说,适当提问,最好学生提问,汇报学生解答,那样效果会更好。)
请小组成员汇报交流以下情况
(1)所测量的物体。
(2)估计结果。
(3)具体测量方案。
(4)具体测量结果。
(5)在活动过程中,是否还有无法解决或者带有疑问的问题?
(6)其它组有没有不同的测量方法呢?
2、依次汇报测量蚊帐布上一个网眼的面积的情况。
方法同上。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实验操作,派代表汇报小组合作成果,让学生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合作意识与小组的凝集力。学生在汇报过程中互相学到了多种测量方法。
4、总结测量这些特殊物体的长度、质量、面积、直径的方法。
师:我们刚才分别测量了一粒黄豆的质量、一张纸的厚度和蚊帐布一个网眼的面积,这三个物体都有什么相同的特点?(这些物体特别小)
当一个物体过于小、薄、细的时候,我们怎样计算一个的质量、厚度或面积呢?
引导学生得出:先测量多个,再计算一个。(适当提示)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估计、操作、测量、计算、总结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感受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而且在同学的汇报交流中掌握了测量方法。
(四)总结回顾 评价反思
1、这次课我们都测量了哪些物体的数据?
2、你都有哪些收获?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能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在这里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讲一讲收获、谈一谈感受,使学生体验到成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五)课后留疑 开拓视野
同学们,地球与月亮之间的距离很远,你知道科学家是怎样测量它们之间的距离吗?你想通过什么途径来了解呢?
[设计意图]对孩子来说,太空是个很神秘的空间,学生对这个问题感觉很好奇,课后通过各个途径(比如上网、看书)查阅资料,不仅能得到满意的答案,开拓了视野,而且也有了更好的学习方法,一举两得。
[ 课后反思]
这节课主要按照以下五个主要环节进行展开: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动手实践 探索方案——汇报交流 拓展延伸——总结回顾 评价反思——课后留疑 开拓视野。在这里充分体现出在数学实践活动课中“问题”和“问题解决”的教学与设计理念。这节数学实践活动课是一个多向互动的过程。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宽松环境和机会;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充足的用具,满足了每位学生实践操作的需求;同时也为学生创设一个便于交流的情境,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接受他人的思想。改变了独生子女惟我独尊的性格,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学会欣赏别人,关注学生互动交流、观点交锋及智慧的碰撞,为学生形成健康的合作意识打基础。
数学在这节活动课中只是作为一种计算的工具。这节实践活动课又是对小学数学知识进行的一次大胆创新和共同探究的新尝试。在探究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面临新的挑战、新的问题,提高了难度,扩散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数学实践活动,充分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主要活动方式,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使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在活动中,不仅体会了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生活中,而且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进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在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课中,课堂变成了学生展示自我发展智慧的舞台,教师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是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自主探索、自主创新的学习时空,达到了预期效果。
“聪明的测量员”教学设计
高新小学
李永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