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鱼我所欲也 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鱼我所欲也 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11 12:07: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 下面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箪食(dān)      乞人不屑也(xuè)
B.蹴尔而与之(jiù) 二者不可得兼(jiān)
C.贤者能勿丧耳(sāng) 故不为苟得也(gōu)
D.行道之人弗受(fú) 所恶有甚于死者(wù)
2. 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C.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D.此之谓/失其本心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故患有所不辟也 ________________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________________
(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4)乡为身死而不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死亦我所恶         
(2)故患有所不辟也    
(3)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4)贤者能勿丧耳        
(5)蹴尔而与之    
(6)是亦不可以已乎    
(7)此之谓失其本心    
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古义
(1)一豆羹  古义: 今义:豆子    
(2)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古义:__________ 今义:表示许可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计时的器具
(4)万钟于我何加焉 古义:__________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增加
6.翻译下列句子
(1)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7.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本文在生与死、利与义、守义与失义等方面,层层深入地论证了义重于生,应当舍生取义。
B.在人性方面,孟子认为人有善的天性,即人的“本心”,本文就是其“性善论”和“民本思想”的代表作。
C.本文用人们面对鱼和熊掌之间的选择来比喻人们面对生和义的时候的选择。
D.本文逻辑严密、气势磅礴,充分体现了孟子的大义凛然,表现了孟子的雄辩,颇具说服力。
8.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写课文原句。
(1)课文第1段,孟子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并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论述,强调这是人人皆有的“本心”,而贤者之所以不丧失,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鱼我所欲也》中,孟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指的是《礼记》中记载的“不食嗟来之食”的故事。
(3)人生常常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当“义”与“生”不能两全时,我们应当像孟子《鱼我所欲也》中所说的那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某班开展“走近孔孟”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圣哲风采】
①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    国人,被后人尊称为    。
②孟子名    ,字子舆,是继孔子之后的另一位儒家大师。他所提倡的“    ”与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一起成为中华民族最高道德标准,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
(2)【成语搜集】
《论语》《孟子》语言精练,内涵丰富,其中有不少语句已经成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里。下面是同学们搜集的几组成语,其中有两个不是出自《论语》《孟子》,请你找出来。    (只填序号)
①温故知新 ②舍生取义 ③愚公移山
④择善而从 ⑤见贤思齐 ⑥杞人忧天
(3)【各抒己见】
当今有不少家长效仿古代“孟母三迁”的做法,争先恐后地购买名校周边的“学区房”,请你用简洁的语言阐述对这种现象的看法。(60字左右)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故不为苟得
(2)故患有所不辟
(3)蹴尔而与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11、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得之则生 B、蹴尔而与之
C、呼尔而与之 D、行道之人弗受
12、 翻译下列句子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译文: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性善论”为依据,对人的生死观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孟子看来,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能在生死考验时舍生取义。
B.本文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逻辑严密、说理精当;同时,妙用排比等句式,语言纵横驰骋,气势恢宏,极富穿透力和鼓动性。
C.“不受嗟来之食”讲的是本心赋予人的力量,是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讲的是失去本心的可悲,是反面论证。
D.孟子并非绝对否定富贵之欲,而是在利益取舍中加入“礼义”的考量,这与孔子主张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一脉相承。
1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作者是如何提出这一观点的?请简要说明。
15、为了继续论证人不能失去“本心”,作者从正反两方面列举多个事例进行对比论证,请具体分析。
16.孟子论证具有气势磅礴的特点,请你以下面句子为例,从句式的角度进行赏析。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公孙仪①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②受鱼,必有下人③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①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②即:假如。③下人:迁就他人。
17.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蹴尔而与之 蹴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
③公孙仪相鲁而嗜鱼 嗜
④其弟子谏曰 其
18.翻译句子
①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②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

19.【甲】文“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指代什么?

20.【乙】文中哪句话表达了公孙仪的观点?

21.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


22.概括这两个语段内容上的相同之处。

23.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此,你是怎样看待的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遗至孝。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收焦饭,归以遗母。后值②孙恩掠郡,郡守袁山松即日③出征。时遗已聚敛④得数斗焦饭未及归家遂携而从军。与孙恩战,败,军人溃散,遁入山泽,无以为粮,有饥馁⑤而死者。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至孝之报也。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 ①铛:锅。②值:正好遇到,恰逢。③即日:当天,当日。④敛:积攒。⑤馁:饥饿。
2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陈遗至孝    至:
(2)遗作郡主簿 作:
(3)辄贮收焦饭 辄:
(4)遁入山泽 入:
2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两处)
时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及归家遂携而从军
2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煮食,辄贮收焦饭,归以遗母。
(2)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至孝之报也。
27.读了这个故事后,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答案
1、D 2.C 3.(1)同“避”,躲避 (2)同“辨”,辨别 (3)同“德”,感恩、感激
同“欤”,语气词 (4)同“向”,先前、从前 4.(1)讨厌,憎恨 (2)祸患,灾难 (3)假如,假使 (4)丧失 (5)踩踏 (6)停止 (7)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5.(1)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 (2)能够用来 (3)古代的一种量器 (4)益处
6.(1)死亡是我所憎恨的,但我所憎恨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 
(2)假如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手段)不用呢? 
(3)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4)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踩踏过给别人吃,乞丐也轻视而不肯接受。 
(5)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 
(6)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
7.B
8.(1)舍生而取义(者也)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2)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9.(1)①鲁 至圣(或:至圣先师 万世师表)
②轲 舍生取义
(2)③⑥
(3)示例一:我认为家长的这种做法不可取。因为自己的孩子适不适合上名校还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况且更多的家长只是出于一种跟风心理而已。
示例二:我认为家长的这种做法可取。家长的这种做法对孩子有好处,因为名校集中了优质教育资源,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求学更容易成才。
10、因此,所以 通“避”,躲避 用脚踢 停止
11、D
12、(1)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 (2)不只是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不丢掉罢了。
13.A
14、作者用“鱼”和“熊掌”设喻,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从生活常理中类比推理,提出“舍生取义”的观点。
15.将“行道之人”与“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正面事例与为了豪华的住宅、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之人的感激而“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反面事例进行对比,强调了贪求富贵、舍弃“义”的可耻,论证了人不能失去“本心”。
16.①运用排比句式,今昔对比,对“不辩礼义”而贪图名利的行为进行批判,具有排山倒海般的气势;②最后运用反问句发出应坚守本心的强烈呼唤,义正词严,气势充沛。
17. ①用脚踢②通“辨”,分辨。 ③特别喜欢(很爱好)。④他,指公孙仪
18. ①一碗饭,一碗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得饿死。
②先生喜欢鱼却不接受(别人送给的)鱼,为什么呢
19.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或: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如用自己的话答出这个意思也可)
20.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21.公孙仪是个注重防微杜渐(清醒自律),清正廉明的人
22.两个语段都是写在利与义面前如何抉择的问题
23.我们每一个个体,由于身体的、技能的原因,有着不同的特长与能力,只要为社会的正义事业作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个好市民。我们不能完全赞同一些人提出的“遇到暴力事件不要反抗”的理念,但这种“反抗”一定要量力而行否则,对自己,可能是身体的损害;对家人,是失去亲人的悲伤:对国家,则是社会资源的无谓浪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在逞匹夫之勇,我们倡导的见义勇为,应该是“巧为”、“智为”。
24.(1)极,十分 (2)做,担任 (3)就 (4)进入
25、时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及归家/遂携而从军
26、(1)每次煮饭,就把锅底的焦饭(锅巴)储存起来,回到家里后就给母亲。
(2)唯独陈遗靠锅底的焦饭活了下来,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对最孝顺的人的报答。
27、做人要有孝心;要尊重老人的喜好;好人有好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