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
历 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过程”归纳为:距今万年奠基,八千年起源,六千年加速,五千多年进入(文明社会),四千三百年中原崛起,四千年王朝建立,三千年王权巩固,两千两百年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下列中华文明代表“四千三百年中原崛起”的是
A.姜寨聚落遗址 B.牛河梁遗址
C.陶寺遗址 D.二里头遗址
2.先秦思想家认为,天地固然是化育万物之本,如果万物不经君主圣人整治梳理,只能以散漫的形式存在;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由此可见,这一认识
A.是诸子学说趋向统一的体现
B.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C.表明儒家思想得到普遍认同
D.蕴含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
3.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公元501年,北魏宣武帝元恪在洛河南岸设置四夷馆、四夷里,用以安置各地归附者及外使、胡商等,并用归正、归德、慕化、慕义等词为“馆”“里”定名。此举旨在
A.促进洛阳经济的恢复发展
B.彰显民族政策的开明
C.缓和南北政权的矛盾
D.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
4.安史之乱后,“诸道节度使、观察使以广陵(扬州沿江地区)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贸贩,别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其利焉”,且“多率税商贾,以充军资杂用”。淄青节度使(辖地位于今山东)李师道还在三道十二州内设立铜铁官,“岁取冶赋百万”。这些史实
A.可以用来研究藩镇割据的财政基础
B.说明藩镇割据的根源是工商业发展
C.反映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地区
D.揭示唐朝统治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
5.有学者认为,中华帝国时期,在传统的乡土中国社会,存在着两种秩序和两种力量:一是“官治秩序”和国家力量;二是“乡土秩序”和民间力量。前者以皇权为中心,自上而下形成等级分明的梯形结构;后者以家族为中心,聚族而居,形成村落自治共同体。下列图示符合这一叙述的是
6.1897年4月22日,《湘学新报》正式创刊于湖南长沙,后易名为《湘学报》。《湘学报》的内容包括奏折、章程、论说、译著连载、书目提要、格致浅理和各处电传。其中论说分为史学、掌故学、舆地学、算学、商学、交涉学六门。据此可知,《湘学报》
A.开阔了士人的眼界 B.丰富了科学的内涵
C.顺应了革命的潮流 D.提高了民众的觉悟
7.下表为1849年-1911年清政府财政收入情况。据此判断
年份 农业税收入 工商杂税收入 其他收入
数额 (万两) 比重 (C) 数额 (万两) 比重 (%) 数额 比重 (%)
1849年 3281 77 969 23
1885年 3701 40 3823 51 711 9
1911年 4810 16 20441 69 4445 15
A.清政府关税自主权丧失 B.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
C.传统财政体系逐渐瓦解 D.西方列强侵略方式转变
8.辛亥革命后成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了政体转型,但1915年以杨度为代表的帝制论者和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坚持现有国体论者展开了激烈地争论。这场变更“国体”的争论
杨度 梁启超
今总统制实行矣,虽有《约法》及各会议机关,似亦近于立宪,立宪者其形式,专制者其精神也······非立宪不足以救国家,非君主不足以成立宪。立宪则有一定之法制,君主则有一定之元首,皆所谓定于一也。 夫前清之末叶,则固自谓立宪矣,试问论者能承认否?且吾欲问论者,挟何券约(凭证),敢保证国体一变之后,而宪政即可实行而无障?
A.解决了中国面临的政治困境
B.有利于促成立宪以拯救国家
C.为反对复辟帝制提供了准备
D.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
9.1946年1月10日至31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举行。到会代表38人,国民党代表8人,共产党代表7人,民主同盟代表9人.青年党代表5人,社会贤达(无党派人士)代表9人。重庆政协会议代表的组成,表明
A.国民党积极构建民主政权
B.和平建国已成为人心所向
C.联合政府的构想得到践行
D.国共内战存在避免的可能
10.1946年4月16日,中共中央指示东北局,现尚在手中但不久即将退出的铁路,均望发令各地进行大规模的彻底破坏。1947年6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停止破路指示。我军所到之处,对于铁路员工及铁路设备一律加以保护,并劝告人民一律保护。这一变化
A.意在打破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B.适应了解放战争战略态势转换
C.表明中共意识到决战时机成熟
D.说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
11.下表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进轨迹。这些战略
时间 主要区域发展战略
1949-1978年 “两大地带”、七大经济协调区、“三线”建设等
1979-1998年 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战略、“三大地带”战略等
1999-2006年 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
A.实现了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
B.有利于经济体制转型
C.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D.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
12.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早期农业随全球气候暖化而蔓延开来,人类历时数千年,将野生动植物驯化、培植。此阶段后,在西亚两河流域新月地区、北非尼罗河流域、东亚黄河长江流域、印度河恒河平原、巴尔干南部爱琴海沿岸等少数分散地区出现了城市、国家、文字等文明标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地理环境对大河流域文明产生决定性影响
B.农业畜牧业的发展是文明出现的前提
C.古代早期人类的文明呈现出单一性的特点
D.早期各地区的古代文明都是农耕文明
13.1689年2月,英国议会正式宣告威廉和玛丽成为英国国王和女王。在宣言中,贵族与议员首先力陈詹姆士二世违背法律的诸多行为,认定他“自行放弃政府,造成王位空缺”,并宣布,奥伦治亲王威廉与王妃玛丽(詹姆士二世女儿)同为英国国王与女王。这一做法意在
A.提升下院的权力 B.营造变革的合法性
C.限制国王的权力 D.否定王位的世袭制
14.19世纪初期,近代德意志民族主义国家意识进一步觉醒,赫尔曼、威廉·冯·洪堡、雅恩等德意志学者纷纷表达出对民族统一的强烈渴望,他们提出,虽然国土被占领,人民受到压迫,但德意志民族依然是德意志民族,为了实现民族的统一就必须坚信德意志是唯一的祖国。这些主张
A.是路德宗教改革的直接结果
B.表达了制度变革的强烈愿望
C.缘于德意志统一市场的形成
D.深受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影响
15.下表是某历史学习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时呈现的材料。据表内容,可推知其研究的历史主题最有可能是
荷兰 西葡 美国 意大利 德国 法国
先天不足 封建统治 尚未独立 经济衰退 四分五裂 君主专制
A.欧美国家政治经济恶化 B.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C.工业革命首发英国原因 D.西方殖民国家日益衰落
16.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欧美国家的移民政策逐步收紧,且越来越强调技术性人才的吸纳。一方面,细化技术移民类别,对不同人才适用不同的移民政策,有针对性地筛选人才;另一方面,对紧缺人才和高端人才降低要求,简化程序,增加福利,以提高吸引力。这一政策
A.旨在完善国际分工体系
B.推动了世界产业结构的优化
C.反映出国际竞争的加剧
D.确保欧美科技长期领先地位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现在看来这个路子是对的。对这个政策有一些人感到不那么顺眼,我们的做法是允许不同观点存在,拿事实来说话。农村改革,开始的一两年里有些地区根本不理睬,他们不相信这条路,就是不搞。观望了一年,有的观望了两年,看到凡是执行改革政策的都好起来了,他们就跟着走了。这里指的不是农民群众,主要是一些领导干部。所以,改革的政策,人们一开始并不是都能理解的,要通过事实的证明才能被普遍接受。
-整理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村改革政策推行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时期推行农村改革政策的基本经验。(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演变态势中,中国传统的农村社会的权力组织趋向解体。进入20世纪,清王朝推行新政,传统的乡里制度、保甲制度被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1909年清政府颁行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列举了乡镇“自治事务”,包括:学务、卫生、道路工事、农工商事务、善举(救贫事业、育婴等)、公共事业、筹集款项等。这既减轻了朝廷负担,又赢得士绅的支持。然而真正重要的国家赋税、行政、司法、警政等核心权力,仍严格把控在朝廷手中,绝对不允许乡镇自治机构插手。晚清时期,士绅通过参与地方自治活动,涉足工商实业、新式教育以及各种文化政治事业,重新设计自我角色,谋求自己的地位。他们中间有许多人开始接受民主思想,开始向资产阶级阵营靠拢。
-摘编自蒋楠《历史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等材料二
抗战前的中国乡村,以血缘宗法为基础的乡村治理与世俗的政治权力相结合,构成了乡村社会的基本政治秩序,1941年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苏中、苏北等根据地建立起县、区、乡各级农抗会或农教会,青年、妇女、职工各种抗敌协会也陆续建立,这些团体取代了过去地主士绅的地位,团结领导群众进行艰苦的抗日斗争。在陕甘宁边区,“党经过政权、军队及各种民众团体的联带作用,与边区人民特别是与工农劳动大众密切联系起来”。到1942年,敌后根据地开始建立“抗日人民代表会议的市乡民主制度”,在淮北的7个县参议会共计议员458人中,雇工12人,贫农71人,中农119人,富农70人,地主130人,商民17人,其他39人。由此,集“官授权力、地主士绅、家长”于一体的传统乡村权威被取代。
-摘编自杨丹伟《抗日战争与乡村社会治理模式的变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乡村治理变化的原因及影响。(7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抗日根据地乡村治理模式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根据地乡村社会治理调整的意义。(7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如表为关于火药的发明与传播的相关史料记载。
出处 史料
唐代郑思远《真元妙道要略》 “有以硫黄,雄黄合硝石并蜜烧之(注:蜜燃烧后化为炭),燃起,烧手面及烬屋舍者。”
北宋宋敏求《东京记》 汴京设有“火药窑子作”,生产火药武器。
13世纪下半叶,欧洲人翻译阿拉伯人所著《制敌燃烧火攻书》 “飞火由混在一起的硝石、硫黄和柳炭制成,并将其放入纸筒中。点放后,它立即升入空中。”
《金史》 1232年,金军抵御蒙古进攻时,“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蒙古灭金后,将虏获的火药工匠和火器手编入蒙古军队,随军西征欧洲。1241年,欧洲人描绘了蒙古士兵使用“火龙”的情景和火器样式。
公元1240年阿拉伯药物学家伊本·白塔尔《单方大全》 最早提到火药原料硝石,并提到三种名称:“中国雪”、“亚洲石华”和“马鲁得”。
元至顺三年(1332)铸造的火炮 炮身刻有铭文“至顺三年(1332年)二月十四日,绥边讨寇军,第三百号马山”。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有纪年可考的金属管形火器。
英国牛津礼拜堂的档案 发现一张1326年的火炮图画。
1878年恩格斯《反杜林论》 “(火药和火器)使整个作战方法发生了变革······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贵族城堡的石墙抵不住市民的大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火药的发明使用情况和传播路线。(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火药发明和传播对世界历史演变的影响。(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通过多种方式和角度呈现,货币问题是其核心命题之一。近代国际货币体系产生于工业革命时期,先后经历了“一战”前的金本位体系,两次世界大战间的金块本位、金汇兑本位混合体系,“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及其瓦解。国际货币治理体系是针对跨境货币流动形成的由价值观、国际规则和国际组织构成的治理系统,近代以来也分为三个与之相对应的历史阶段,即帝国秩序阶段、国际联盟体系阶段、联合国体系阶段。
-宋佩玉《近代国际货币治理体系的建构
-全球视角和中国选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国际货币治理体系的三个阶段进行合理的解读。
参考答案
1.C 距今4300年前后,中华各地的文明进程出现转型,其重要特征是中原崛起。货河中游地区文明进程加速发展,陶寺城址位于黄河中游地区,C项正确;姜察聚落遗址属于距今约7000-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排除A项;牛河梁遗址属于北方辽河上游的红山文化,排除B项;二里头遗址为距今3800-3500年的夏文华遗存,排除D项。
2.B 材料“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并然有序”反映了君主专制、圣人崇拜的思想,这为君主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故B正确;材料主张君主圣人整治梳理万物,没有反映诸子学说趋向统一,故A错误;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儒家思想并未得到普遍认同,故C错误;“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相通、相类和统一,材料不能体现,排除D项。
3.D“归正、归德、慕化、嘉义等词为馆里定名”反映了北魏以华夏正统地位自居,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中的措施和促进洛阳经济发展以及缓和南北政权矛盾无关,排除AC;该措施凸显北魏的华夏正统地位,不是民族政策开明的表现,排除B。
4.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后,唐朝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因此根据材料“多率税商贾,以充军资杂用”“岁取冶赋百万”可以说明藩镇割据的经济基础,A项正确;藩镇割据的根源是小农经济的独立性,排除B项;唐中叶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排除C项;唐朝统治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是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腐败,排除D项。
5.C 根据材料,前者以皇权为中心,自上而下形成等级分明的梯形结构,体现了等级分明,宋代三司为中央官职,地方上转运司除经度财赋又兼有监察地方官吏,结合所学,义学、义田是以家族为中心,形成村落自治共同体,C 项正确;三公和中朝体现不出自上而下形成等级分明的梯形结构,排除A项;中书省和尚书省同属三省,体现不出自上而下形成等级分明的梯形结构,排除B项;由中书省、行省可判断这一时期是元朝,元朝的地方行政区划层级主要包括五个级别:行省、路、府、州、县,没有郡的存在,排除D项。
6.A 根据题干“《湘学报》的内容包括奏折、章程、论说,译著连载、书目提要、格致浅理和各处电传。其中论说分为史学、掌故学、舆地学、算学、商学、交涉学六门”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湘学报》内容多样丰富,开阔了士人的眼界,A项正确;该报纸涉及的科学方面仍然是传统科学中的舆地学、算学,并没有丰富科学的内涵,排除B 项;“革命的潮流”是指宜传推翻满清专制统治的内容,而报纸内容没有涉及,排除C项;题干是《湘学报》的内容介绍而不是该报纸的影响,因此不能得出该报纸提高了民众的觉悟,排除D项。
7.B 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1849-1911年,清政府的农业税数额变化不大,但比重迅速下降,反映了小农经济逐步解体,工商杂税收入上升说明近代企业有所发展,税收主体由农业税为主到以工商杂税为主,反映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程度的逐步加深,由此可知,表格总体反映的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动,B项正确;农业税与工商业杂税的变化主要与国内农业和工商业发展有关,与关税无关,排除A项;晚清时期传统财政体系还未瓦解,排除C项;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侵略方式转变,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
8.C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国体之争”是近代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在思想、政治上的斗争,为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提供舆论基础,C项正确;梁启超的论述主要是对当时政治体制的一种看法,并未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因此不能断定这场争论解决了中国的政治困境,排除A项;梁启超坚持共和论,认为变共和为君主制无法确保立宪的实施,恐沦为君主专制,杨度宣扬立宪,实为实行君主制,违背历史潮流,因而无法拯救国家,排除B项:“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更为相关,而与这场“国体”争论关系不大,排除D项。
9.B 根据材料可知,1946年初,国民党、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代表都参加了重庆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和平建国方针,说明和平建国已成为人心所向,B项正确;政治协商会议是国民党真内战、假和平的借口,不是积极构建民主政权,排除A项;此时,联合政府尚没有构建,排除C项;民国党积极备战,国内形势朝着战争方向发展,排除D项。
0.B 根据材料“1946年4月16日”是国民党发动内战之前,结合所学知识,1946年3月,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否决了和平建国纲领,内战一触即发,“破坏中共现尚在手中但不久即将退出的铁路”是为了防备国民党的军事进攻,1947年6月4日中共中央指示停止破路,“对于铁路员工及铁路设备一律加以保护”,这是因为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解放战争进入反攻阶段,保留这些设施及人员对解放战争的进行及以后的建设有利,所以,这一变化适应了解放战争战略态势转换,B项正确;1947年6月,解放战争进入反攻阶段,“对于铁路员工及铁路设省一本加以保护”的目的是保障解放战争的进行、以后的建设,并且出于建立新政权的需要,主要目的不是打破匡民政府的经济封锁,排除A项;1948年秋,决战时期成熟,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排除C项;1949年3月,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排除D项。
11.C 根据材料“两大地带、七大经济协调区、三线建设等”、“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战略、三大地带战略等”、“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战略”可知不同阶段主要区域发展战略,为迎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C项正确;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是中国社会经济现状,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间不符,排除B项;产业结构涉及一二三产业的比重,材料重点强调区域发展,逻辑不一致,排除D项。
12.B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农业、畜牧业产生后,人类从食物采集者变成食物生产者,生产力的发展,有了剩余产品,私有制产生,社会逐渐分化产生了阶级,当阶级矛盾的不可调和时,国家产生了,人类由此进入到文明时代。因此,农业畜牧业的发展是文明出现的前提,B项正确;地理环境对大河流域文明产生重大影响,不是决定性影响,文明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排除A项;古代早期文明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爱琴海沿岸的古希腊文明属于海洋文明,排除D项。
13.B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宣言中强调詹姆士二世的行为违反法律,并认定其自行放弃王位,从而给新国王与女王的即位提供合法依据。这种表述旨在为政治变革营造合法性,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詹姆士二世放弃王位,新的国王即位,没有涉及到议会下院的权力是否提升,排除A项;材料中涉及光荣革命后,通过宣布詹姆士二世自行放弃政府,营造变革的合法性,没有涉及对国王权力的限制,排除C项;从材料看,光荣革命后,奥伦治亲王威廉与王妃玛丽(詹姆士二世女儿)同为英国国王与女王,表面上延续了世袭继承制,排除D项。
14.D 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初,拿破仑征服欧洲,促进了德意志民族统一意识的觉醒,因此当时德意志民族统一的渴望深受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影响,D项正确;16世纪路简宗放改革,与材料中的时间19世纪初期无直接关系,排除A项;材料强调民族统一,制度变革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19世纪初德意志还未统一、未建立统一市场,排除C项。
15.C 表格着重对比当时主要欧美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而表格中又缺少英国,从反面说明了英国在这些方面可能具有优势,由此可以推知最有可能是在研究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C项正确,表格体现的是当时主要欧美国家政治经济状况,但不能将其简单归纳为“恶化”,排除A项;据表格中美国“尚未独立”、法国君主专制可知美国、法国还未版发革命,不符合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表述,排除B项;西方殖民国家的衰落明显不符合材料显示的信息,例如美国“尚未独立”。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6.C 根据材料“细化技术移民类别,对不同人才适用不同的移民政策,有针对性地筛选人才,对紧缺人才和高端人才降低要求,简化程序,增加福利,以提高吸引力”可知,欧美国家对紧缺人才和高端人才的重视,这反映出国际竞争的加剧,欧美国家想以此来增强自身的实力,C项正确;材料信息并不涉及国际分工体系的建设,排除A 项;材料中的移民政策并不能推动了世界产业结构的优化,这一说法夸大作用,排除B项;仅仅靠移民政策,并不能确保欧美科技长期领先地位,还需要国内其他政策配套实施,形成共同的合力,排除D项。
17.(1)原因:原有的政策阻碍了农村的持续发展,导致农业落后,农民生活水平低;农民的创造实践取得成效和政府的支持、倡导。(4分)
(2)基本经验:坚持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是农村改革成功的根本保证;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农村改革要坚持试点一完善一推广的路线。(8分)
18.(1)原因:列强侵略与农民起义破坏了传统自治组织;清末新政改革的推动;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使传统自治失去土壤;近代工商业的兴起和西方文化的传播。(4分)
影响:促进了乡村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减轻了政府负担,缓解了社会矛盾;培植了民主革命的力量。(3分)
(2)特点:中国共产党发挥了领导作用;各人民团体成为乡村力量的重要形式;政权建设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以抗日救国为中心,具有民族民主革命性质。(4分)
意义:瓦解了传统的乡村宗法秩序,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巩固了抗日根据地,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扩大了党的社会基础,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巩固了党的领导地位;为基层社会治理积累了经验。(3分)
19.(1)发明与使用:中国在唐朝时已经发明了火药,并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和火器在中国广泛使用。13世纪中期蒙古西征时使用火药和火器,为文化交流提供契机,欧洲人了解了火药和火器。不晚于13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已经了解中国发明的火药,并对欧洲产生影响。14世纪前后,欧洲开始制作和使用火药和火器。(6分)传播路线:蒙古第二次西征传到欧洲,经阿拉伯地区传播到欧洲。(2分)
(2)影响:火药促进了人类战争方式的改变,从冷兵器时代逐步走向热兵器时代;欧洲人使用火药和火器打击了封建势力,加速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欧洲人进一步改进火药和火器技术,新航路开辟后为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给亚洲、非洲、美洲人民带来灾难。(6分)
20.①帝国秩序阶段:工业革命到一战之前
工业革命以来,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国际货币结算日益频繁和复杂。英国制定法案,实行金本位制,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先后采用,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的国际佥本位货币制度。金本位制的实行,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和世界经济的发展。(4分)
②国际联盟体系阶段: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1929年经济危机,黄金储备减少,金本位制崩溃。英法美构建了多个货币集团,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失去了统一标准和基础,世界各国实行金块本位、金汇兑本位混合体系,影响资本主义经济恢复和发展。(4分)
③联合国体系阶段:二战后初期到21世纪
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新主。1944年,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美元取得了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的场主地位。世界货币体系建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稳定了国际金融,也为美国世界霸权提供了有利条件。20世纪70年代,布重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