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密市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考试 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河南省新密市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考试 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3.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11 11:56: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礼》中记载:“(西周时期)凡赊者,祭祀无过旬日,丧纪无过三月。凡民之贷者,与其有司辨而授之,以国服(国家规定的税收标准)为之息。”由此可见,这一时期
A.法律保护私营商业 B.市场交易程序规范
C.借贷加剧社会矛盾 D.借贷关系已经存在
2.河西走廊地区的居延、敦煌边塞遗简,其产生时代多在西汉中晚期至东汉明帝以前。迄今刊布的简篇,除了有启蒙识字课本《仓颉》《急就》,也有日书、风占、医方、九九、兵书、相马等书,更有与《吴子》《晏子春秋》等先秦诸子,甚至《史记·滑稽列传》中淳于髡记事相关的古籍残文。这可用来探究两汉时期
A.儒家伦理道德得以广泛传播 B.丝路沿线的文化碰撞与交融
C.政府重视河西地区基层教化 D.中原文化向边疆地区的扩展
3.成书于北宋时期的《新唐书》载:“乃计钱而输绫绢;既而物价愈下,所纳愈多。绢匹为钱三千二百;其后一匹为钱一千六百,输一者过二,虽赋不增旧,而民愈困矣!”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租调制 B.均田令
C.两税法 D.均输法
4.下表为金朝当政者的相关举措,这些做法
记载 出处
太祖即位,始用汉官,设汉制,以治汉地 《金史·太祖本纪》
世宗诏定礼仪,多依唐宋之制,务从俭约,以合古礼 《金史·礼志》
熙宗崇儒重道,设学校,选贤才,文教大兴 《金史·熙宗本纪》
A.有效维护了国家统一 B.消除了各民族间的分歧
C.丰富了儒学礼制内涵 D.推动了金朝封建化进程5.下表为明代有关货币使用情况的记载。这可以用来说明
记载 出处
明初,钞法盛行,后渐废弛,至嘉靖、万历间,民间交易多用银 《明史·食货志》
隆庆元年,诏天下赋税皆折银征收,银之为用益广 《明史·食货志》
居正行一条鞭法,赋役皆折银征收,银之为用遍于天下 《张居正传》
A.民众的负担明显加重 B.商业运行成本显著增加
C.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D.国家金融市场秩序稳定
6.1862年,有官员上疏道:“欲正人心、厚风俗以开太平,非崇正学以兴教化不能也······贱考据而崇理学。”朝廷赞同其上疏并下诏强调“悉以程朱讲义为宗······以格致诚正为本务,身体力行,务求实践,不徒以空语灵明,流为伪学”。清廷推崇理学旨在
A.弘扬乾嘉考据务实精神 B.强化传统意识形态权威
C.重新确立儒学正统地位 D.冲破经世致用思想桎梏
7.1898年7月,中国第一份女报《女学报》创刊。《中国女学拟增设报馆告白》在《新闻报》上宣传道:“欲再振兴女学会(中国首个近代女性社团),更拟开设官话女学报,以通坤道消息,以广博爱之心,乃万事创始章程。”《女学报》发行后“远近来购者云集,每印数千张,一瞬而完”。由此可见,《女学报》的创办
A.提升了女性的政治地位 B.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
C.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D.冲击了礼教对女性的束缚
8.1920年9月1日,陈独秀撰文宣称:“我敢说,若不经过阶级战争,若不经过劳动阶级占领权力阶级地位的时代,德谟克拉西必然永远是资产阶级的专有物。”其意在
A.探寻改造中国的崭新路径 B.揭露西方民主制的虚伪本质
C.鞭挞帝国主义的扩张行径 D.助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9.1941年,在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上,党外人士李鼎铭提出“精兵简政”提案,经民主讨论后被采纳。边区政府还定期召开军政民代表大会,讨论军事部署与根据地建设。这些做法
A.强化了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 B.践行了革命统一战线原则
C.扩大了边区统一战线的范围 D.赢得了国内各党派的拥护
10.1978年9月13日至20日,邓小平视察东北三省和河北、天津等地期间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谈话,指出“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强调“关起门来不行”,要“到发达国家去看一看”。这
A.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B.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C.反映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D.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11.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对古埃及的农业进行描述道:“那里的农夫只需等河水(尼罗河)自行泛滥出来,流到田地上去灌溉,灌溉后再退回河床,然后每个人把种子撒在自己的土地上,叫猪上去踏进这些种子,此后便只是等待收获了。”据此可知
A.大河流域农耕文明的优势 B.埃及文明起源具有独立性
C.早期农业生产具有偶然性 D.埃及农民的生活处境优渥
12.中世纪的欧洲庄园领主的城堡不仅是居住之所,也是权力的象征。农奴居住区散布于庄园各处,庄园内设有各种手工作坊,如磨坊、酿酒作坊、铁工房、榨油房等,为领主提供日常生活用品和服务,同时也促进了庄园内部的经济交流。由此可见,中世纪欧洲庄园
A.商业贸易较为发达 B.等级君主制度形成
C.自给自足特征明显 D.社会关系较为和谐
13.下表为英国工业革命期间颁布的相关法令。这说明当时英国
时间 法令 内容
1802年 《工厂法》 首次规定工厂需保障童工基本权益,要求车间卫生达标,童工每日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2小时,并强制工厂主为童工提供基础教育
1847年 《河道法令》 明确规定禁止污染任何作为公共供水源的河流、水库、供水系统的管道及相关设施
1885年 《工人阶级住房法》 拆除卫生条件不佳的住宅,并为工人阶层群体提供新住宅
A.工人生活条件异常恶劣 B.政府不断完善治理体系
C.儿童权利得到有效保护 D.城市病有了明显的改善
14.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传统纺织业衰退,重工业(钢铁、机械)和新兴化工产业地位有了显著上升。同时,北部工业区战后重建缓慢,南部和中部新兴工业带(如航空、汽车)迅速崛起。这表明当时法国
A.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推进 B.国民经济实现匀速增长
C.战后重建工作顺利开展 D.技术革新带动企业转型
15.1958年,联合国第一次海洋法会议通过《领海及毗连区公约》,其中规定,沿海国对其领海(宽度为12海里)享有主权,包括领海上空、海床及底土;外国船舶享有“无害通过权”,但需遵守沿海国法律(如禁止军事演习、间谍活动等)。这一规定
A.实现了海洋资源有序开发 B.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
C.扩大了国际法的适用范围 D.解决了沿海国家之间的矛盾
16.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汽车产业向墨西哥转移,为墨西哥创造了25万个就业岗位;印度凭借英语优势和低成本,承接全球IT外包,雇佣540万人;当今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后,服装企业将订单转移至孟加拉国。这说明
A.世界各国间发展差距缩小 B.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发展
C.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形成 D.国际经济分工的日益深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驿站实行严格的层级管理,规定了文书传递时限、保密要求及处罚条例。驿站人员需身强力壮、擅长骑术,且品行端正。各级政府之间的公文、诏令、奏章等通过驿站快速传递,确保信息的及时传达。驿站还承担着物资运输的任务,如军粮、贡品、赏赐物品等。同时,驿站还为过往的官员、使者提供住宿、饮食和交通工具等服务。驿站设有专门的客房和食堂,根据使客的身份和级别提供相应的待遇。
材料二
在军事战争频繁、疆域辽阔的背景之下,如何保障中央与地方之间沟通畅达与迅捷,强化对广大地区的管控,是对元代治理手段与治理能力的巨大考验,中国古代发达的驿传制度在这一时期应时而盛。统治者建立起庞大的行政系统,同时沿用历代王朝所使用的文书行政体系。元代的驿站有水站、陆站及水陆相兼站,除此之外还有前代王朝所未有的蒙古站、汉人站、海青站和海站,还设有急递铺作为补充。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郭睿君、卜宪群《中国古代文书行政与国家治理》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驿站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驿传制度应时而盛的原因。(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李鸿章创立新营制,仿照西法编练淮军。1862年,淮军组建洋枪队;到1868年8月“剿捻”结束时,淮军全部更换洋枪,率先完成向热兵器的过渡。19世纪80年代,李鸿章将淮军中的长夫(军队中长期征用的民工)发展为工兵,淮军增加了一个新兵种。至此,淮军已基本建成步、骑、炮、工等多兵种合成军队,这在中国兵制编制上是一个突破。李鸿章的国防思想是以海防为重心,淮军主力部队承担陆上防务。淮军与北洋海军相配合,建立起以环渤海防御圈为核心的近代国防体系。淮军作为清朝国防军的主力,在反侵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于昊《淮军与近代国防》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中国陷入军阀混战,军队沦为私人工具。中国共产党从南昌起义(1927年)开始创建人民军队,提出“党指挥枪”原则。土地革命时期,红军以游击战为主要战术,依托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形成“工农武装割据”模式。古田会议(1929年)确立军队思想建设原则,强调军队为革命服务的性质。抗日战争时期,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与国民党合作抗日,从游击战向运动战过渡。同时,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系统阐述游击战与正规战结合,打一场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从游击战转向大规模阵地战,建立起野战军、地方军和民兵三级体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淮军在晚清发挥的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特点。(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世纪以来,随着英国地方政府改革,英国近现代地方政府制度形成。地方行政机构不再由中央任命,而由地方选举产生。上述每一个立法都规定建立一个互相分开并均由地方选举产生的地方行政机构。英国各级地方设立议会,中央地方关系主要体现在中央对地方的管控以及地方对中央的职责方面。由于英国没有成文宪法,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这使得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力关系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表现出“易变、模糊、复杂和交互作用”等特点。
-摘编自高亚林《英国现代国家建构中的地方自治传统-
基于十九世纪英国地方政府改革的分析》
材料二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基层社会治理是中国式现代化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人民对于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出更高、更多样化的要求,改善基层政治生态、构建基层治理共同体便成为创新和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核心所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将中国式现代化运用到基层社会治理中,是中国之治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重要路径。
-摘编自文丰安、李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基层
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探析》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英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不同之处。(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构建中国式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意义。(6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历史叙事模式,“西方中心论”盲目地把欧洲或西方置于世界(历史)的中心。17世纪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在《利维坦》中强调“文明社会”需由欧洲式主权国家构建,暗含非西方社会处于“前文明”状态的预设;19世纪社会学家孔德提出“三阶段论”,将人类历史划分为“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一实证阶段”,暗示只有西方完成了向“实证阶段”(工业文明)的进化,而亚洲、非洲仍停滞在“神学阶段”;冷战期间,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表面强调多元文明共存,实则暗含“西方文明代表普世价值”的预设。“西方中心论”是西方殖民主义的理论基础,把“西方”与“非西方”对立起来,以实现资本主义中心国家对处于边缘地位的其他地区和国家的统治或压制,使世界“西方化”。
-摘编自董欣洁《透视“西方中心论”》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知识,就材料中任意一点或整体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正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D【解析】材料所示为西周时期与借贷相关的信息,百姓向官府借贷,都要有关官员一起审核辨别后再给予,并按照国家规定的利率收取利息,这表明当时已经存在借贷关系,故D项正确。西周时期,私营商业尚未出现,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交易程序细节,仅体现借贷结果,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借贷行为加剧社会矛盾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2.D〖解析】材料显示,居延、敦煌出土的遗简内容包含启蒙识字用书《仓颉》《急就》,还有与先秦诸子、《史记》相关的古籍残文,可见两汉时期中原文化向边疆地区扩展,故D项正确。儒家伦理道德得以广泛传播依据材料无法得出,排除A项。材料中无法体现丝路沿线的文化碰撞与交融,排除B 项。材料反映的是居延、敦煌出土的遗简内容,与政府重视河西地区基层教化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解析】中唐时期(780年)朝廷推行两税法,按资产征钱税,用钱折纳实物(如绢、布),因钱荒导致“物轻钱重”,百姓实际负担加重,故C项正确。北魏至唐初的赋税制度,以“租”(谷物)和“调”(布帛)为主,按人口征收实物,不涉及货币计税,排除A项。“均田令”是土地分配制度,非赋税制度,与材料赋税制度无关,排除B项。均输法是北宋对东南漕粮供应制度的变革,是属于政府消费性购买范畴的问题,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4.D〖解析】材料所示为金朝统治者改革的相关措施,“用汉官,设汉制”“定礼仪,多依唐宋之制”“崇儒重道,设学校,选贤才”等都有利于金朝从游牧社会向农耕封建社会的转型,故D项正确。当时国家有多个政权并立,并不统一,排除A项。“消除了各民族间的分歧”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金朝改革的举措仅是推广儒学而非丰富儒学内涵,排除C项。故选D项。
5.C【解析】材料“明初,钞法盛行,后渐废弛,至嘉靖、万历间,民间交易多用银”“隆庆元年,诏天下赋税皆折银征收,银之为用益广”“居正行一条鞭法,赋役皆折银征收,银之为用遍于天下”都表明明朝后期白银逐渐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体现了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赋税总额或民众负担变化,仅说明货币形式变化,排除A项。白银作为通用货币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金融监管或市场秩序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6.B【解析】1862年正处于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清廷正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社会秩序与意识形态濒临崩溃,清廷通过“崇正学以兴教化”推崇理学,旨在以“程朱讲义”为核心强化思想权威,故B项正确。考据学(汉学)在乾嘉时期兴盛,但因繁琐空疏被批评,清廷转向理学(宋学),是想以“格致诚正”的实践伦理统一思想,纠正心学的空谈弊端,并非弘扬乾嘉考据务实精神,排除A项。“重新确立儒学正统”并非清廷的核心诉求,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清廷强调“实践”,是经世致用的具体表现,而非冲破,排除D项。故选B项。
7.D【解析】《女学报》的创办使女性得以通过报纸表达诉求、传播新思想,冲击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故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女性获得政治权利,排除A项。“远近来购者云集”说明受欢迎,但“一致认可”表述绝对化,排除B项。《女学报》是第一份女报,而非“国人办报先例”,排除C项。故选D项。
8.A 【解析】材料所示表明陈独秀积极探寻改造中国的崭新路径,即通过阶级斗争让劳动阶级掌握政权来实现真正的民主,故A项正确。揭露西方民主制的虚伪本质不是陈独秀的主要目的,排除B 项。材料中未涉及帝国主义扩张行径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五四运动中,中国无产阶级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排除D项。故选A项。
9.A【解析】材料所示,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上,党外人士的提案被采纳,还定期召开军政民代表大会,这些做法表明边区政府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强化了根据地的民主政治建设,故A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存在于国民大革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边区政府的决策的民主性,而非统一战线范围的扩大,排除C项。“赢得了国内各党派的拥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 项。故选A项。
10.C〖解析】材料“关起门来不行”“发展生产力”“到发达国家去看一看”等都反映了实事求是的精神,故C项正确。社会主义本质的完整阐述出自于1992年南方谈话,排除A项。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材料所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邓小平的讲话,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解析】材料所示为尼罗河为埃及农耕文明发展创造了条件,这也反映了大河流域农耕文明的优势,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埃及文明起源和早期农业生产具有偶然性的相关信息,排除B、C两项。材料强调的是大河和农耕文明之间的关系,并不能说明埃及农民生活处境优渥,排除D项。故选A项。
12.C 【解析】材料表明欧洲庄园在经济上基本能够自给自足,不需要依赖外部市场来满足生活需求,自给自足特征明显,故C项正确。材料中虽有庄园内部的经济交流,但不能说明庄园商业贸易较为发达,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等级君主制度的形成,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庄园内社会关系和谐,排除D项。故选C项。
13.B【解析】材料所示,英国政府针对工业革命期间出现的童工权益、环境污染、工人住房等问题,陆续颁布相关法令进行规范和治理,说明当时英国政府不断完善治理体系,故B项正确。材料虽涉及工人生活条件相关内容,但更强调政府通过立法来改善这些状况,排除A项。“儿童权利得到有效保护”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只是颁布了相关法令,不能直接得出城市病有了明显改善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14.A【解析】材料表明法国产业结构在战后发生了变化,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的调整逐步推进,故A 项正确。材料中北部工业区与南部、中部新兴工业带发展情况不同,说明国民经济并非匀速增长,排除B项。材料中“北部工业区战后重建缓慢”可知,战后重建工作并不顺利,排除C项。材料未明确提及技术革新与企业转型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5.C〖解析】材料中的《领海及毗连区公约》明确规定沿海国对其领海享有主权,包括领海上空、海床及底土,同时规定外国船舶虽享有“无害通过权”,但需遵守沿海国法律,这扩大了国际法的适用范围,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海洋资源的开发,排除A项。B项中“一致认可”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公约只是提供了一些原则和规定,无法完全解决沿海国家之间的矛盾,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6.D【解析】材料所示说明产业转移直接导致国际经济分工的日益深化,故D项正确。经济全球化中的产业转移可能使部分发展中国家短期内获得就业机会,但这并未缩小世界各国间的发展差距,排除A项。“经济持续发展”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当前尚未建立起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排除C项。故选D项。
17.【答案】(1)特点:管理严格;主要服务于官方;组织体系和管理制度完善;功能呈现多样化。(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影响:保障了文书政令传递的高效;保障了物资的运输;便利了官员使者往来;维护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对外交流。(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2)元朝疆域辽阔,需要发达的驿传制度以实现中央集权;驿传制度有助于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维护国家的统一;元代战争频繁,驿传制度能够迅速传递军事情报,为军队物资运输提供保障;驿传制度可以助力于经济发展和各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历代王朝的文书行政体系为元代提供了借鉴,元代在前代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中国古代驿站实行严格的层级管理,规定了文书传递时限、保密要求及处罚条例”“各级政府之间的公文、诏令、奏章等通过驿站快速传递,确保信息的及时传达”“驿站还承担着物资运输的任务,如军粮、贡品、赏赐物品等。同时,驿站还为过往的官员、使者提供住宿、饮食和交通工具等服务”“驿站设有专门的客房和食堂,根据使客的身份和级别提供相应的待遇”可得:管理严格、主要服务于官方、组织体系和管理制度完善、功能呈现多样化。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保障了文书政令的传达、保障了物资的运输、便利了官员使者往来、维护了中央集权统治、促进了民族交融与对外交流等角度分析即可。
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疆域辽阔、战争频繁、历代文书行政体系为元代提供了借鉴等角度分析即可。
18.【答案】(1)维护了清朝统治,延缓了清王朝的衰亡进程;率先引进西方先进武器装备,建立了新兵种,推动了军队近代化;淮军与海军配合,建立了近代国防体系,提升了清朝国防能力。(每点2分,共6分)
(2)明确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思想建军与政治建军相结合;呈现出军队性质的革命性与人民性;服务于中华民族的利益;拥有严密的组织体系和雄厚的群众基础。(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剿捻”结束时,淮军全部更换洋枪,率先完成向热兵器的过渡”“至此,淮军已基本建成步、骑、炮、工等多兵种合成军队”“淮军主力部队承担陆上防务”“淮军与北洋海军相配合,建立起已环渤海防御圈为核心的近代国防体系”“在反侵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维护了清朝统治,延缓了清王朝的衰亡进程;率先引进西方先进武器装备,建立了新兵种,推动了军队近代化;淮军与海军配合,建立了近代国防体系,提升了清朝国防能力。
第(2)问,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从南昌起义开始创建人民军队,提出“党指挥枪'原则”“古田会议确立军队思想建设原则,强调军队为革命服务的性质”“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系统阐释游击战与正规战结合,打一场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抗日战争时期,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与国民党合作抗日”“建立起野战军、地方军和民兵三级体系”,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明确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思想建军与政治建军相结合、军队呈现出革命性与人民性、服务于中华民族的利益、拥有严密的组织体系和雄厚的群众基础。19.【答案】(1)英国:地方行政机构由选举产生,中央与地方关系缺乏成文宪法依据,权力边界模糊且易变;地方自治色彩浓厚,地方议会独立决策;地方自治传统深厚。(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中国: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构建党领导下的多元共治体系;以人民为中心,注重基层治理共同体建设;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2)确保了党的政策和决策的贯彻执行;预防和化解了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能够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有利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地方行政机构不再由中央任命,而由地方选举产生”“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英国各级地方设立议会”“人民对于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出更高、更多样化的要求”“完善党委领导”“民主协商、社会协同”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得出英国和中国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不同之处。
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确保了党的政策和决策的贯彻执行、稳定社会秩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20.【答案】示例:
论题:西方中心论是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意识形态工具。(2分)
阐述:“西方中心论”以“文明优越论”的形式,塑造了一种片面的世界认知。从古代文明的起源来看,世界存在着多个独立的文明中心,他们各自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无视印第安人文明的辉煌成就,视印第安人为“野蛮人”,对美洲展开殖民掠夺和屠杀。近代以来,西方通过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方面取得了领先地位。然而,西方的殖民扩张给亚非拉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导致了这些地区的贫困和落后。亚非拉地区的人民经过反侵略斗争,在民族独立和国家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们的文明同样值得尊重和肯定。(8分)总之,西方学者提出的一系列“西方中心论”观点,都忽视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世界各地区的文明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只有打破“西方中心论”的束缚,才能客观地认识世界文明的发展,促进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2分)
评分说明:“示例”仅作阅卷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依据。考生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论题正确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评分细则】
一等(12~8分):概念解析准确,要素分解全面、科学;解析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7~5分):概念解析较准确,要素分解较全面;解析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概念解析偏离、观点不明确;解析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仔细审读设问,看清设问中对考生的具体要求。根据设问要求,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确定一个正确的论题,如“西方中心论是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意识形态工具”。然后,围绕设问细致阅读材料,提取关键信息,找到适合自己论证的见解。最后,结合所学进行阐释,注意进行小结即可。论证时,务必注意论题正确,条理清晰,史实准确合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