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练习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历史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
课题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作业练习
一、选择题 1.(2023·全国乙卷·24)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井田制度的繁荣 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商业活动的衰退 2.(2022·全国甲卷·24)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 A.孔子 B.老子 C.韩非 D.墨子 3.(2023·全国新课标五省)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 ) 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 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4.(2023春·江苏宿迁·高一统考期中)华夏国家、民族从春秋战国起就逐渐加快了它的一体化进程。这种一体化进程打破“邦国”“宗族”壁障,使国家、人民不论在政治制度、个人身份、族类从属上都发生极大变化。这一现象( ) A.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B.加快了华夏国家封建化进程 C.加速了分封制和宗法制瓦解 D.有利于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 5.(2023·辽宁沈阳·沈阳二中校考模拟预测)据考古发现统计,春秋时期的简牍较为罕见。到战国时期,不仅数量繁多,而且内容丰富多彩,从最普通的随葬文件到地理天文、经济社会、法律政治、思想文化都有所涉及。这种变化折射出( ) A.铁犁牛耕的普及 B.百家争鸣的盛况 C.书写材质的变革 D.社会转型的加剧 二、非选择题 6.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未曾中断的原生文明,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延续力和融合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根据下图,判断两位思想家所处的历史时期,并指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材料二 东周时期,生产力显著提升,生产关系剧烈变化。当此时,诸家并出,百花齐放,儒尚仁义、道体无名、法兼势术、兵贵止戈……皆欲塑当世之秩序,焕华夏以新生,故而风云激荡,史称百家争鸣。其所争者,为济世之要枢;其所鸣者,为治平之大道。 ——故宫博物院展览《何以中国·源·启蒙奠基》 (1)据图,判断两位思想家所处的历史时期,并指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在“塑当世之秩序”方面所提出的主张,并用一句话概括百家争鸣对后世的影响。(8分) 7.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 ——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等 据材料与所学知识,请以“儒家入世精神的现实意义”为题,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史论结合。)(10分) 【参考答案】 1.C 2.B 3.A 4.D 5.D 6.(1)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创始人:孔子。(4分) (2)儒家:孟子的“仁政”;荀子主张隆礼重法;法家:韩非子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影响: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8分) 7.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通过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儒家的积极入世精神体现为强烈的社会责任。观点以儒家积极入世为题,论证需从时代背景入手,然后以史实予以说明。(10分) 示例:我国古代儒家具有积极的入世精神(2分) 论证:春秋时期,面对诸候争霸、礼乐崩坏的局面,孔子极力提倡“仁”,渴望和谐人际关系;呼唤统治者以德治国,以期缓和社会矛盾。汉武帝时,伴随着经济恢复、国力增强,而王国问题、士地兼并、匈奴威胁日渐严重局面,而道家“无为”思想已不适应新的时代要求。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创立新儒学,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等,他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纳,社会危机逐步化解。明清之际,面对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队伍壮大、封建制度日益衰落的局面,黄宗羲、顾炎武等大力批判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一定程度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也为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一定影响。 总之,儒家既注重个人修养,又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和积极的入世精神。 (其它观点言之成理,亦可。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