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版本 校本课程 单元题目 发现与创造
课题名称 12化腐朽为神奇 学习领域 设计与应用
教学对象 初中1年级 课 时 第一课时(40分钟)
一、教材分析 本课程是以废物再利用作为创作题材的 “设计与应用”课。本课主要让学生欣赏形形色色的、用废旧材料制作的工艺品,从中感受美,通过科学地了解历史、前人的发明创造及以往的知识经验,提出新构思到利用身边的资源,实现新的创造。
二、教学设想 本课以废物再利用作为创作题材,充分利用欣赏图片引导学生发现美、创造美,并且要提供一些具体的工艺制作方法,本节课设置为“设计与应用”学习领域。设想本课时的教学:主要是在“欣赏评述”的基础上,调动学生兴趣,在后半段集中进行的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活动,培养学生懂得利用不同的材质,运用不同的制作方法,进行创作活动,要求巧妙恰当,发挥想象,实现创造。由于本课设置为第1个课时,教师在新课教授与学生体验创作过程的时间分配的合理性,对课程整体设置的连贯性要求很高,这将充分考验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三、学情分析 学生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的立体构成的学习,大多数学生不懂得怎样把身边平时废弃、不起眼的有用之材进行艺术再创造。但学生乐意参与“变废为宝”的环保创作活动。 鉴于以上情况,在教学中营造出一种神秘感和新鲜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作品寻找生活中的美,了解各种废旧物品材质的特点,感悟材料的美感。并学习利用不同的材质特性展开想像来创造神奇。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启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欣赏艺术家和同龄学生的作品,寻找创作规律,利用废旧物进行小创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利用废物创作出艺术品,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在制作过种中,在创作中激发学生发现美,感悟美的能力,从而达到环保的目的,体验一种环保,再利用的生活方式。
五、教学重点 了解不同形态的材质在立体形态中形式美的表现和立体形态的构成形式,及其成型方法,学会“化腐朽为神奇”。 突破口:先欣赏世界经典创意鲜明的作品,再分析其创意及运用组织原理规律,最后通过设计作品观赏抢答完成审美训练。
六、教学难点 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突破口:通过预先下发学习工作纸,让学生提前进入思考想象设计过程。
教学活动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制作设计工作纸。自制多媒体课件。实物教具及模型。布置学生收集废弃材料。 1.收集废弃物品2.把你的想法写在工作纸第一栏构思上,尝试画出草图画在框格里。3. 你的这件作品需要什么工具材料呢?把它写在工作纸第3栏:材料清单上,课前把你所需要的工具材料带回来吧!(危险工具:如小刀、剪刀由老师提供,请勿带回学校)。 体现我校IE启发潜能教育 “刻意安排”要素。刻意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让学生学会发现,养成善于收集分类一些可能有用的废弃材料。
游戏引入 大家一起来猜猜:课件展示图片作品(他是谁?都用了什么材料?)2. 组织学生通过观察,表达自己的感受与发现。 1. 团队合作,抢答完成。(约3分钟)2. 学生展示自我、欣赏别人的优秀创意,体验快乐。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集体荣誉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欣赏美) 教学活动一 1.以课本图例作品为主,欣赏世界经典创意鲜明的作品,体会作品中的形式美:体量美、空间美、肌理美、单纯美、意境美。2.工作纸(附件1):一起来分析它们的造型法则:“对号入座”以比较的形式引导、提示学生研究作品的造型规律。对称与均衡、对比与统一、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归纳总结:形式美的表现。 。小组讨论、回答学生分组讨论、完成工作纸并回答。小组讨论、回答。 培养学生总结分析和团队协助的能力。学会欣赏、发现、评述他人作品,学会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诠释作品。培养学生观察、探究的能力。感受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语言,丰富学生的审美视野。
(感悟美)教学活动二 1.构成要素:以课件的形式,分类出现:三选一:点 、线、面。2.展现收集的“宝贝”(废旧物品)总结归纳:要求学生把收集回来的材料进行点线面的分类(15秒) 学生常规认识被打破。经过判断思考、各抒己见。 体现我校校本研训“学案导学”要素。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了解造型要素,提供视觉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审美思维,启发学生。
(表现美) 教学活动三 布置任务:利用废弃的纸张材料自由创作:1.欣赏大师及学生作品2.展示学生创作的过程及作品3.修改创作工作纸(附2)。分组体验、探究奇妙的创作。 接受任务1.启发。2.欣赏同龄人的优秀创意。3.学生初步掌握设计步骤,体验艺术创作的美感和乐趣。 体现我校校本研训“学案导学”要素。通过体验创作,使学生的创作热情在最后的制作过程中达到高潮,在“玩”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评价美)教学活动四 选3组学生作品,让学生说说自己作品的精彩之处或缺憾,评一评他人作品。教师总结点评,对表现优秀的小组进行表扬,指导学生填写评价表格(附3)。 体现我校IE启发潜能“每个学生都可成功”的理念。
课后延伸 对环保意识的渗透。
附1:
附2:
附3:
作品名称 《 》 作品尺寸 X CM
过程评价 创作过程
评价内容 作品的创作与制作过程中的思考
造型要素 点、线、面
审美形式法则版画 :一、对称与均衡 二、对比与调和 三、节奏与韵律 四、比例与尺度
审美 体量美 、空间美、肌理美、单纯美、意境美
创作过程设计与思考 创作计划与思考
小组建议
教师建议
过程得分
PAGE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