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2课《雪地贺卡》同步练习
一、基础攻坚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狡黠(xié) 星宿(sù) 恐吓(hè) 忍俊不禁(jīn)
B.绮丽(qǐ) 黄晕(yùn) 氛围(fēn) 因噎废食(yē)
C.昳丽(yì) 寒颤(zhàn) 负载(zǎi) 呱呱坠地(guā)
D.莅临(wèi) 伛偻(yǔ) 劫难(jié) 廓然无累(lěi)
答案:B
解析:A项“狡黠”应读“xiá”,“星宿”应读“xiù”;C项“负载”应读“zài”,“呱呱坠地”应读“gū”;D 项“莅临”应读“lì”。
点评: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的掌握情况,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够准确无误辨析出来。
2.对有关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虽然是枯燥的,但是书屋里仍然趣味盎然。
B.《拣麦穗》中的大雁并不可爱,因为她仅仅为了贪吃灶糖就决计嫁给卖糖老汉。
C.《雪地贺卡》一文中作者没有再回信的原因是害怕打破孩子的幻想和梦境。
D.《生命》一文是从成年的眼光来看孩子的可爱的。
答案:B
解析:一个在农村长大的小姑娘也像当时的姑娘们一样拣麦穗为自己积攒嫁妆 ( http: / / www.21cnjy.com / ),当大人们戏谑地问她,长大要嫁给谁的时候,小姑娘天真地回答要嫁给卖灶糖的老汉。
点评: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一定要准确、全面,不可抓住只言片语不放,否则就会曲解文意,偏离中心。
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博识:知识渊博,学识丰富)
B.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弥漫:充满,布满)
C.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灼灼:形容火热)
D.在凛冽的天宇下。(凛冽:刺骨地寒冷)
答案:C
解析:“灼灼”在句中的意思是“明亮的样子”。
点评:考察词义理解,此题要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
4.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恰当的一项是( )
(1)有一次,听到了山林里的猿啼。那声音,忽远忽近,或呼或和,飞动如闪电,高亢如
天风, ,比人类伟大天才谱出的乐章更为神妙动听。
(2)北平郊外, ,和时时吹来的几阵雪样的西北风,所给予人的印象,实在是深刻、伟大、神秘到了不可以语言来形容。
①激越如奔泉,飘逸如闲云
②飘逸如闲云,激越如奔泉
③西山隐隐的不少白峰头,以及无数枯树林,一片大雪地
④一片大雪地,无数枯树林,以及西山隐隐的不少白峰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根据语境,填写恰当的短语和句子,配组合理的是D。
点评:(1)根据声音的先远后近可知;(2)根据视野的由近及远,由宏观到微观的顺序可知。
5.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的作用理解正确一项是( )
柳絮般的雪,在空中飘舞一夜后,终于停了。
第二天清晨,外面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地上铺了一层白地毯,它如绸、如缎、如银、如玉……极目远望,茫茫原野,群山奔驰,镶银点翠,分外妖娆。
没过多久,孩子们都出来了。他们在雪地里跑一段、滑一段,跑一段、滑一段,玩乐着、欢笑着,谁能说整个世界不是他们的?
A.“谁能说整个世界不是他们的?”运用了反问的手法,表现了作者从雪后世界感受到的无限生机与活力。
B.选段中反复运用“跑一段、滑一段”,突出了大雪过后,地面光滑、难以行走的特点。
C.选段中运用“如……”的排比句式,形象地写出了大地的细腻、柔美、洁白。
D.选段中“柳絮般的雪”,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雪势大而猛。
答案:A
解析:B项中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孩子们在雪地上玩的自在、快乐的情状。C中不是写大地,是写“白地毯”。D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雪花比喻为柳絮。
点评: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对偶、反复、顶真等。
6.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这个靠武工混迹的江湖上,最讲的是人情和意气。
B.如果中国队能够保证一颗平常心,就能够在比赛中放开手脚,发挥水平。
C.古人中不乏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D.无论是教师节还是感恩节,我都会郑重其事地带上精心挑选的贺卡,去看望小学的老师。
答案:D
解析:意气:意志气概,志趣性格,主观情绪, 指主持公道或忠于朋友的感情, 意态,气概。此处应用“义气”;保证:担保;担保做到。此处应用“保持”;汗牛充栋:栋,栋宇,房屋。运书很多累得使牛出汗,书多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只形容藏书非常多。不能形容其他东西多。郑重其事:郑重,审慎,严肃认真。形容说话做事时态度非常严肃认真。
点评:一定要结合语境来理词义,对于成语的解释不能只看字面,大部分成语都有比喻义。
7.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扶掖 沉缅 阴谋鬼计 遍稽群籍 B.脉膊 馈赠 走投无路 谈笑风声
C.娴熟 谰言 恪尽职守 险象迭生 D.防碍 绯闻 再接再厉 一愁莫展
答案:C
解析:A项“阴谋鬼计”应写作“阴谋诡计”,B项“谈笑风声”应写作“谈笑风生”,D项“一愁莫展”应写作“一筹莫展”。
点评:这道题目考查的是学生对汉字字形的掌握情况,是最基础的知识,平时要注意形近字的辨析,难度不大。
8.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避免今后再发生类似错误,我们应当吸取教训,努力改进工作。
B.当柳絮随风飘舞时,令我看到它正以一种独特的美装点着这个世界。
C.收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大部分史学家把主要精力用在了这方面。
D.在课堂上,老师努力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答案:A
解析:B项缺少主语,删掉“当……时”或“令”;C项“这方面”表意不明确;D项缺少宾语,在句末加上“的能力”。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分析句子的主干,看看各个部分是否搭配,是否有残缺,再做判断。
9.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锦江之畔,花红柳绿,碧波荡漾,人们在这里或漫步,或对弈,或垂钓,怡然自得。
B.网络热词在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针对这一现象,大家各执己见,莫衷一 是。
C.图画中有人划木舟猎河马的情形,说明当时的撒哈拉有川流不息的江河,茂盛的草原。
D.围绕“科学与文学”的话题,三位大师引经据典,侃侃而谈,献上了一道文化大餮。
答案:C
解析:C项“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船只等往来不绝,用在这里不恰当。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要想正确的运用成语,必须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彩等。
10.下列对于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草房子》中的细马是一个领养来的孩子,当养父母家的房子被水淹没,养父病逝、养母受不了打击疯了后,细马毅然挑起了这个家,承担起了照顾养母的责任。
B.《老人与海》中主人公桑提亚哥在处于不利地位的困境中,勇敢地“驶向更远的地方”, 终于捕到一条力量比他大得多的大马林鱼。
C.《简·爱>刻画了主人公简不甘屈辱和不向命运妥协的倔强性格。在孤儿院中,她的反抗性格十分鲜明,与她的朋友海伦·彭斯忍耐顺从的性格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D.《三国演义》记叙了有关诸葛亮的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火烧赤壁、七擒孟获、六出祁山、智取三城、智取瓦口隘、挥泪斩马谡等。
答案:D
解析:D项“智取瓦口隘”是张飞的故事。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理解,本题的难度不大,主要考查考生对名著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同时也考查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11.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史记》、《左传》和《战国策》分别是纪传体、编年体、国别体史书。《史记》被老舍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B.傅雷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他曾翻译过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C.“阴”和“阳”,在古诗文中表示地理方位,“阳”常指水之北,山之南。
D.《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格列佛游记》的作者分别是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和英国的斯威夫特。
答案:A
解析:注意A项中“分别是”一词,将前后内容一一对应,即发现A项错误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此句的出处,应该是鲁迅。
点评:抓住各句中重要的
12.下列没有歧义的句子是( )
A.我看见他高兴得跳起来。
B.身体瘦弱的水生的祖父已经70多岁了,但仍然要照料农田里的事。
C.从这件平凡的小事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人格的伟大。
D.刘璋从新疆带回一筐他最喜欢吃的葡萄。
答案:C
解析:A项中,语义模糊不清,究竟是“我跳起来”还是“他跳起来”让人产生歧义;B项中,歧义句,究竟是“水生身体瘦弱”还是“祖父身体瘦弱”没有交代清楚;D项中,究竟“他最喜欢吃的水果是葡萄”呢还是“所有葡萄中唯独他从新疆带回来的葡萄最好吃”也让人分辨不清。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分析句子的主干,看看各个部分是否搭配,是否有残缺,再做判断。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________4月5日,山西王家岭煤矿“3·28”矿难l53名被困人员中的115人成功获救,创造了中国救援史上的奇迹!
②中国举办世博会,________要向世界炫耀什么,________要交流先进科学技术,展示科技发展成果。
③敌人被打跑了,但战士们知道,他们不会善罢甘休。一定会________的。
A.①截止 ②不是 就是 ③卷土重来
B.①截至 ②不是 而是 ③卷土重来
C.①截止 ②不是 而是 ③东山再起
D.①截至 ②不是 就是 ③东山再起
答案:B
解析:“截止”是“到某一限定期限停止”的意思,“截至”是指“到某一时间点”,并没有停止的含义,根据①,讲的只是一个时间概念,所以选“截至”;②中,前后两句是明显的递进关系;“东山再起”指是一种不服输的状态,是褒义词,不能用来形容敌人
点评: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来分辨,做出判断。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过了一会儿,汽车突然渐渐地放慢了速度。
B.由于革命潮流的冲击和进步思想的影响,使他形成了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
C.他的学习成绩不仅在全校拔尖,而且在班里也名列前茅。
D.通过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我们学校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变。
答案:D
解析:A项中,“突然”和“渐渐地”矛盾,应删去其中一个;B项中,前句有“由于”,后句就不应该有“使”,二者只能留其一;C项中,“全校拔尖”是一个大概念,“班里名列前茅”是一个小概念,前后位置颠倒,把递进关系说反了
点评: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平时多阅读,增加语感。
1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张校长不辞辛劳,三顾茅庐去看望生病在家休养的杨老师。
B.妈妈列举了许多因上网而荒废学业的例子,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沉迷于网络的害处。
C.如果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D.老张一辈子都勤勤恳恳地工作着。
答案:A
解析:“三顾茅庐”讲的是刘备三请诸葛亮的典故,比喻求贤若渴,诚心诚意虚心求学,不耻下问的品质,用在校长探望老师的身上显然不合适
点评:解答理解词语含义类题目时,要结合所给的词语含义和具体的语言环境来作答。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特别是容易混淆的词语,不能仅凭字面意思来理解词语含义。
二、填空题。
16. ,芳草无情, 。
答案:山映斜阳天接水| 更在斜阳外
解析:本句要注意“映”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点评: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与归类,诗词各种考查大。古诗文名句的默写,要想不失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17.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
答案:寥廓江天万里霜
解析:本句要注意“寥廓”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点评: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与归类,诗词各种考查大。古诗文名句的默写,要想不失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18.自古逢秋悲寂寥, 。
答案:我言秋日胜春朝
解析: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点评: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与归类,诗词各种考查大。古诗文名句的默写,要想不失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19.《山行》中运用对比手法且广为传诵的一句名句是 , 。
答案: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解析:本句要注意“坐”“霜”的书写。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点评: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与归类,诗词各种考查大。古诗文名句的默写,要想不失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20.酒入愁肠, 。
答案:化作相思泪
解析:这道题目的字迹一定要工整清楚,严禁潦草,切勿卖弄。严禁空白。考查的语句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点评: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与归类,诗词各种考查大。古诗文名句的默写,要想不失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三、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下列各题。
21.
雪地里的迎春花
我十岁那年,父亲终于决定外出谋生。他说,他得出去挣点钱,以后让我进城念好的学校。他说话时,母亲正倚在门上,用破旧的头巾扑打着身上的灰尘。
父亲走的这天,母亲没有出门送他。我以为,母亲并不在乎父亲的走与留。殊不知,我却在午后的玩耍中,偶然看到了蹲坐在玉米地埂上的母亲。正独自默默流泪。面前的母亲和一个时辰前与父亲欢笑着告别的母亲俨然判若两人。
父亲回来的那天,隔壁邻居都过来看了。母亲一直不说话,父亲从兜里掏出一枚精致的黄色发卡。我认识,那是一朵多么漂亮的迎春花啊!黄色的蕊,黄色的瓣,如同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父亲将它插入母亲的发隙中,用手指一按,“啪”一声,别在了头上。母亲于是欢喜地进了厨房,只剩我和父亲在门前嬉闹。
没过几天,父亲又回到城里去了。其间,他给家里写过两封信,说自己在一家公司里做搬运工,货物虽不重,可都是高档货,很能赚些钱,叫我和母亲不要担心。那两封简短的信,不识字的母亲硬是让我念了许多遍。而她每听完一遍,都要在地埂旁坐上很长时间。
春节前,母亲收到了父亲的汇款。经过一夜的深思,母亲最终决定带我去城里添置些东西,好给父亲一个惊喜。母亲买了一条羊毛围巾、两张年画和一个偌大的二手衣柜。母亲说,这种衣柜,放在家里够气派。
衣柜有了,可搬运成了问题。我们只得花一点工钱,去桥头上雇个搬运工。
桥头的工人可真多啊,密密麻麻地聚集了一地。前头的几个老练的小工一看到我和母亲,便迅速起身围了过来。
寻思间,一个声音粗犷的男人对着密集的小工打趣:“嘿,是不是又来老板了 找我啊,我力气可大着呢,庄稼人!不偷懒儿!”
母亲迅速拨开人群,循声望去。不远处的空地上,坐着一个头发蓬乱,衣衫褴褛的男人。我看不清那张黑黝黝的脸,只是他手臂上特有的疤痕,让我辨认出,他便是我的父亲。他在见到我与母亲的一瞬间,惊慌失措地捂着肚子往远处跑,似乎是急着上厕所。
母亲没有叫他,目不转睛地看着那个熟悉的背影渐渐消失在视野里。然后她随便指了一个在旁的男人,拉着我,飞也似的离开了。我气喘吁吁地抬头,看到母亲那簌簌滴落的眼泪打湿了那条新买的羊毛围巾。
父亲出事的那天,母亲正在门前扫雪。一个神色匆忙的男人从马车上跳下来说:“不好啦,不好啦,虎子他爹出事儿了!”
父亲是在搬运家具时出事的。楼梯上有水结了冰,父亲一时没有站稳,摔了下来。那张一百多斤重的八仙桌,便毫不留情地砸向了他的身体。
父亲最终没能救活。抬棺那天,母亲盘起了头发。将那朵柔黄的迎春花缓缓插入了发际。我没有哭,母亲也没有。
亲朋散去之后,我和母亲默默地收拾家里的残局。洗碗时,她捋着蓬乱的头发惊呼:“我的发卡呢 我的发卡呢 ”
当夜,母亲硬拉着我,在漫天的雪花中,寻找父亲送她的那一枚黄色发卡。我从来没有见她如此疯狂过。
大雪呼啸着席卷了山野。漆黑的夜,路上,我和母亲趴跪在冰凉刺骨的雪地上,一步一步地顺着掩埋父亲的方向找寻而去。
母亲的发卡真丢了。父亲下葬时,她不曾哭泣,如今却在惨白的雪夜里,为一枚没有生命的发卡哭得没了声息。
当雪花再度悄然覆盖了村庄,我已不觉寒冷。因为我知道,在这个白雪皑皑的世界里,一定有一枚温热的发卡在寒冬的深处,默默地守护着一朵柔黄的迎春花。
(1)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全文简要作答。
答案:父亲是一个勤劳、朴实,爱儿子、爱妻子,自尊心很强的人。(“自尊心很强”必答)
解析:父亲是一个勤劳、朴实,爱儿子、爱妻子(出去挣钱,想让我进城念好的学校,为妻子买发卡),自尊心很强的人(他在见到我与母亲的一瞬间,惊慌失措地捂着肚子往远处跑,似乎是急着上厕所)。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可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进行概括,也可以结合进行概括。
(2)文中写了母亲的三次流泪哭泣,请简要回答母亲每次哭泣的原因。
答案:①母亲因不舍父亲离开而流泪。②看到父亲穷困的处境,母亲因难过而流泪。③丢失发卡,母亲因伤心而哭泣。
解析:①母亲因不舍父亲离开而流泪(偶然看到了蹲坐在玉米地埂上的母亲。正独自默默流泪。面前的母亲和一个时辰前与父亲欢笑着告别的母亲俨然判若两人)
②看到父亲穷困的处境,母亲因难过而流泪(我气喘吁吁地抬头,看到母亲那簌簌滴落的眼泪打湿了那条新买的羊毛围巾)③丢失发卡,母亲因伤心而哭泣(父亲下葬时,她不曾哭泣,如今却在惨白的雪夜里,为一枚没有生命的发卡哭得没了声息)。
点评:解答时,要仔细阅读课文,借助相关句子,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3)为什么母亲每听我读完一遍父亲写的信,都要在地埂旁坐上很长的时间?
答案:母亲对父亲非常牵挂和担心。(答到“担心”即可)
解析:通过上下文可得知母亲的心里。母亲对父亲非常牵挂和担心。
点评:解答时,要仔细阅读课文,借助相关句子,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归纳。
(4)结合全文,理解画线句的含义。
在这个白雪皑皑的世界里,一定有一枚温热的发卡在寒冬的深处,默默地守护着一朵柔黄的迎春花。
答案:发卡凝聚着父母间深深的爱,无论它在哪里,都将永远替地下的父亲陪伴母亲。这种爱是温馨的,它能抵御严寒,给人温暖。
解析:理解句中的重点词语,“发卡”代表着父亲对母亲的爱;“默默地守护着”也就是“默默的陪伴着”,再将意思整合。
点评:理解句子所包含的道理,不能将句子孤立起来理解,要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有理,大体意思对即可。
四、综合性学习。
22.用一句话写出你所得出的结论。
材料:父亲和儿子走在雪地里,看到远处有一棵大树,就对儿子说:“我们来比赛,看谁在雪地上跑出的线最直。”儿子听了就很小心地走,不断注意自己的双脚,把一只脚慢慢放到另一只脚前面。好不容易走到大树旁,看见父亲已经先到,他并不觉得意外,但父亲走的路比较直,却令他吃惊。原来父亲明白要走成一条直线,最有效的方法不是光看着脚,而是注视着前方的大树。只要眼睛始终不离开大树,就能走成一条直线。
结论: 。
答案:不要因为眼前的得失,而忘记人生的远大目标。
解析:抓住:“原来父亲明白要走成一条直线,最有效的方法不是光看着脚,而是注视着前方的大树。只要眼睛始终不离开大树,就能走成一条直线。”这一句话,理解它的深层含义。“不是光看着脚,而是注视着前方的大树。”即不要只看眼前的利益,而要注意人生的长远目标。
点评:理解语段的中心,要注意理解语段句子所表达的深层含义,语段蕴含的人生哲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5 页 (共 11 页)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