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19﹡ 登勃朗峰 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学生版+答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 19﹡ 登勃朗峰 2024-2025学年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学生版+答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11 14:59:17

文档简介

19* 登勃朗峰
【经典永流传】
咏华山
宋·寇准
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锦书】
【微赏】这两句从宏观的角度概括来写,以天为背景,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华山的高大。“只有”“更无”这种口语化、情绪化的词语,极富表现力与感染力,让人仿佛能亲身体会到华山那种巍峨高耸的气势。
一课一赏·登高之趣
夯基厚积致远
1.正字音
翌日(yì)    俯瞰(kàn)   巉峻(chán)
颠簸(bǒ) 沟壑(hè)
(1)我们拾(shè)级而上 积累,威严的穹(qiónɡ)顶也随之愈升愈高,耸入蓝天,最后仿佛独踞苍穹。
(2)洁白轻薄的云朵,微光闪烁,仿佛身披霓裳(chánɡ)羽衣 助记的纯洁天使。
2.明字形
suì(隧)道    liáo(缭)绕   wǔ(妩)媚
浮zào(躁)  kuànɡ(旷)野 打ɡé(嗝)
轻歌màn(曼)舞      络yì(绎)不绝 
纷至tà(沓)来 名fù(副)其实 警示
3.晓词义
(1)翌日: 次日 。
(2)俯瞰: 俯视,低头看 。
(3) 瞬息万变 :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4)拾级而上: 逐步登阶而上 。
(5) 名副其实 :名称或名声和实际相符合。
(6)纷至沓来 辨析: 纷纷到来;接连不断地到来 。
4.记常识
  马克·吐温, 美 国作家,被称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代表作有小说《 汤姆·索亚历险记 》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
积累
  他拾(shí)起那本掉在地上的书,然后拾(shè)级而上,回到楼上的办公室仔细阅读。
助记
古今“裳”音
chánɡ 本指古人束在下半身、长至膝盖的一种衣服,类似于裙子。古诗文中一般读这个音。
shanɡ 泛指衣服。现代汉语一般读此音。
警示
  “名副其实”意思是名声或名称与实际相符合。其中“副”指符合,不能写成“幅、付”。
辨析
纷至沓来·络绎不绝
同:都指很多,接连不断。
异:“纷至沓来”多用于人。“络绎不绝”多形容车船人马等。
例:人们纷至沓来。
车辆络绎不绝。
精练旗开得胜  建议用时30分钟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积累与运用
1.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3)题。(8分)
我们取道黑首,抵达高地,沿途不乏秀色美景。有一处需经隧道,穿山而过;________脚下峡谷,只见其间一股清流急湍,________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整个黑首道上,到处瀑布倾泻,轰鸣作响。
抵达阿冉提村前约莫半小时,在一道呈V字形的山口中间,一座巨大的白雪穹顶骤然________眼帘。
日照其上,光艳耀目。原来我们已目睹了被称为“阿尔卑斯之王”的勃朗峰。我们拾级而上,威严的穹顶仿佛独踞苍穹,随之耸入蓝天,最后愈升愈高。
勃朗峰周围的一些山峰奇形怪状——都为浅棕色的光秃尖岩。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因巉岩太过陡峭,ái ái白雪无法堆积,只能在分野处偶见几堆。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①穹顶(qiónɡ) ②ái ái白雪(皑皑)
(2)下列词语中依次填在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D)
A.环顾  俯瞰   遥望
B.逗留  返光  缭绕
C.饱览  映入  驻留
D.俯瞰  环顾  映入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3分)
答: 我们拾级而上,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高,耸入蓝天,最后仿佛独踞苍穹。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3分) (A)
A.老刘下山后,才发现有人络绎不绝地给自己打电话,但因为山上信号不好,没接到电话。
B.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中国青年以奋斗作底色、以行动为磨砺,积极拥抱变化、保持新鲜。
C.贵州毕节织金洞内有各种奇形怪状的石柱、石幔、石花等,组成奇特景观,身临其境如进入神话中的奇幻世界。
D.瓦屋山景区的初夏,山上飞瀑倾泻其间,山下湖水波光粼粼,真是美不胜收。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阅读与鉴赏
  马克·吐温的旅程充满了不少趣味和传奇色彩。下面这篇文章记叙了作者四次爬黄山的经历,他又会有怎样的感悟呢 让我们一起来体会吧!(19分)
黄山纪游
许辉
  ①到现在为止,我总共上了四次黄山。
  ②第一次爬黄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是《安徽文学》与《上海文学》联合在徽州和黄山搞的诗歌笔会。那时候黄山没有缆车,但架不住年轻气盛,一路小跑着上了黄山,见识了鲫鱼背的险,天都峰的峭,飞来石的绝,迎客松的奇和各个山谷险狭处的飞瀑流泉,又一路小跑着下了黄山,觉得轻松自在。
  ③晚上泡过温泉后,二三十位诗人住在几十人的大通间里,关了灯以后大家开讲各地风俗,著名诗人刘祖慈点名叫我证实淮北男人晚上睡觉是光着膀子的,我只能说我晚上睡觉是光着膀子的,我当年插队的公社和生产队里的男人睡觉也是光着膀子的。
  ④第二次爬黄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未来作家文学院在黄山召开全国青年作家创作笔会,浩浩荡荡好几十位青年作家上了黄山。由于来自全国各地,又都心血旺盛,大家一路交流欲爆棚,景点走是走过了,倒不知能记得多少。
  ⑤那次我最记得的是黄山挑夫,一路登山,总能见到他们肩挑背扛的坚韧身影。由于山高阶陡,他们急不来,躁不得,练就了一步一步、稳扎稳打的步履和心态。除了担子以外,他们还随身带着一根结实的木棒,行走时木棒一端插在扁担下,中间放在另一个肩膀上,这样就可以用两个肩膀分担担子的重量了;停下来时木棒用来支撑重担,人也可以得到休息。当时山上的物资,都是那些挑夫一担一担挑上去的,辛苦无比。
  ⑥第三次爬黄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警探》杂志在黄山举办文学笔会,那次黄山行记忆最深的是一线天的险、百步云梯的抖和莲花峰的锁。一线天险在高陡狭窄,只容一人通行,又没有休息处,游人攀到一线天,只有前路,没有退路,只能勉力前行。百步云梯抖在峭壁直立,峭壁上凿成的石阶十分惊险,攀登过程中如果转身下望,只见山陡谷深,腿不由自主就颤抖起来。莲花峰顶铁索上的锁各式各样、成千上万,都是情侣或夫妻联手锁在当地的连心锁,寓意自是海枯石烂、永结同心。
  ⑦第四次爬黄山,是天津《小说家》杂志社与马钢公司联合主办的全国小说笔会,时间大概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那天住山上的玉屏楼宾馆,宾馆附近有各种各样的黄山松及其他山松,大家看得十分解馋。记得餐后去始信峰,当时刚下过大雨,一路上山花招人,苔厚树浓,响泉浅近,鸟鸣幽深。到了始信峰,正好雨歇云起,山风不兴,天蓝水清;目光俯视,只见半山腰里饱满的云海潮推波伏、无际无涯,大大小小的山峰或出露得多,或出露得浅;忽然一阵微风刮过,于是云海不动声色间又换了一番组合,成就了另一幅上佳的画面。游人都被震住了,只是呆望着眼前的云海,腿下却动弹不得,心里亦都始信了黄山的绝美。
  ⑧新世纪以后,我没再爬过黄山,但浓厚的记忆,一直都刻在脑海中呢。我夫人董老师未曾攀过黄山,她经常为此耿耿于怀,但又觉得黄山离得近,总有机会去,因此也不十分着急。
  ⑨有时碰到一个什么机缘,说到黄山,她就会问我,上了黄山到底是什么感受 我欺负她没体验过,就嘚瑟说:各人感受肯定不同。
  ⑩她紧追不放:那就举例说来。
   我就说:比如,孔子登上黄山,大概会感叹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孟子登上黄山,大概会感慨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老子登上黄山,大概会沉思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登上黄山,大概会不由自主讲出这么一段话来:游于无极之野,叫人不由得心如涌泉、意如飘风呀!
(节选自《安徽日报》)
3.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和结尾总写,中间部分分别叙述四次登黄山的经历,总分有致,条理清晰。
B.文章写四次爬黄山的经历,描写重点各有不同,虽是游记,但只有第四次才描写了黄山风景,可谓别具匠心。
C.“我”第一次登黄山,是一路小跑着上和下;第三次爬黄山,突出了在一线天的勉力前行和百步云梯的惊险。
D.第二次爬黄山,因为忙于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交流,所以没有来得及欣赏黄山风景,只是记住了黄山挑夫。
4.按要求赏析下面句子。(8分)
(1)当时山上的物资,都是那些挑夫一担一担挑上去的,辛苦无比。(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答: “辛苦无比”的意思是非常艰辛,写出了黄山挑夫们的艰辛不易,在“辛苦无比”前用逗号隔开,起到了强调的作用,更突出了黄山挑夫的辛苦。 
(2)游人都被震住了,只是呆望着眼前的云海,腿下却动弹不得,心里亦都始信了黄山的绝美。(从描写方法的角度)(4分)
答: 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通过对游人的描写,侧面烘托出了黄山美景的惊人,表现了作者对黄山美景的赞叹。 
5.文章为什么要写夫人董老师未曾攀过黄山的内容 (4分)
答: 夫人没有登过黄山,却“经常耿耿于怀”,表现了黄山对夫人的吸引力之大,侧面烘托出了黄山的优美,表现了作者的赞叹之情。 
6.如何理解文章结尾“我”所设想的孔子、孟子、老子和庄子登黄山所发的感叹 (4分)
答: 从不同方面对黄山的赞美,孔子认为登黄山要有最后凋谢、不怕严寒的坚强,孟子认为登黄山是经历一番磨难之后的新生,老子认为登黄山可以得到遵循道法自然的启发,庄子认为登黄山会有心无旁骛,贯彻始终的感慨。由此烘托出了黄山带给不同的人的不同感受,赞美了黄山的灵秀之气。  19* 登勃朗峰
【经典永流传】
咏华山
宋·寇准
只有天在上,
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
回首白云低。
【锦书】
【微赏】这两句从宏观的角度概括来写,以天为背景,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华山的高大。“只有”“更无”这种口语化、情绪化的词语,极富表现力与感染力,让人仿佛能亲身体会到华山那种巍峨高耸的气势。
一课一赏·登高之趣
夯基厚积致远
1.正字音
翌日( )    俯瞰( )   巉峻( )
颠簸( ) 沟壑( )
(1)我们拾( )级而上 积累,威严的穹( )顶也随之愈升愈高,耸入蓝天,最后仿佛独踞苍穹。
(2)洁白轻薄的云朵,微光闪烁,仿佛身披霓裳( )羽衣 助记的纯洁天使。
2.明字形
suì( )道    liáo( )绕   wǔ( )媚
浮zào( )  kuànɡ( )野 打ɡé( )
轻歌màn( )舞      络yì( )不绝 
纷至tà( )来 名fù( )其实 警示
3.晓词义
(1)翌日: 。
(2)俯瞰: 。
(3) :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4)拾级而上: 。
(5) :名称或名声和实际相符合。
(6)纷至沓来 辨析: 。
4.记常识
  马克·吐温, 国作家,被称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代表作有小说《 》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等。
积累
  他拾(shí)起那本掉在地上的书,然后拾(shè)级而上,回到楼上的办公室仔细阅读。
助记
古今“裳”音
chánɡ 本指古人束在下半身、长至膝盖的一种衣服,类似于裙子。古诗文中一般读这个音。
shanɡ 泛指衣服。现代汉语一般读此音。
警示
  “名副其实”意思是名声或名称与实际相符合。其中“副”指符合,不能写成“幅、付”。
辨析
纷至沓来·络绎不绝
同:都指很多,接连不断。
异:“纷至沓来”多用于人。“络绎不绝”多形容车船人马等。
例:人们纷至沓来。
车辆络绎不绝。
精练旗开得胜  建议用时30分钟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积累与运用
1.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3)题。(8分)
我们取道黑首,抵达高地,沿途不乏秀色美景。有一处需经隧道,穿山而过;________脚下峡谷,只见其间一股清流急湍,________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整个黑首道上,到处瀑布倾泻,轰鸣作响。
抵达阿冉提村前约莫半小时,在一道呈V字形的山口中间,一座巨大的白雪穹顶骤然________眼帘。
日照其上,光艳耀目。原来我们已目睹了被称为“阿尔卑斯之王”的勃朗峰。我们拾级而上,威严的穹顶仿佛独踞苍穹,随之耸入蓝天,最后愈升愈高。
勃朗峰周围的一些山峰奇形怪状——都为浅棕色的光秃尖岩。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因巉岩太过陡峭,ái ái白雪无法堆积,只能在分野处偶见几堆。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①穹顶( ) ②ái ái白雪( )
(2)下列词语中依次填在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
A.环顾  俯瞰   遥望
B.逗留  返光  缭绕
C.饱览  映入  驻留
D.俯瞰  环顾  映入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加以修改。(3分)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3分) ( )
A.老刘下山后,才发现有人络绎不绝地给自己打电话,但因为山上信号不好,没接到电话。
B.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中国青年以奋斗作底色、以行动为磨砺,积极拥抱变化、保持新鲜。
C.贵州毕节织金洞内有各种奇形怪状的石柱、石幔、石花等,组成奇特景观,身临其境如进入神话中的奇幻世界。
D.瓦屋山景区的初夏,山上飞瀑倾泻其间,山下湖水波光粼粼,真是美不胜收。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阅读与鉴赏
  马克·吐温的旅程充满了不少趣味和传奇色彩。下面这篇文章记叙了作者四次爬黄山的经历,他又会有怎样的感悟呢 让我们一起来体会吧!(19分)
黄山纪游
许辉
  ①到现在为止,我总共上了四次黄山。
  ②第一次爬黄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是《安徽文学》与《上海文学》联合在徽州和黄山搞的诗歌笔会。那时候黄山没有缆车,但架不住年轻气盛,一路小跑着上了黄山,见识了鲫鱼背的险,天都峰的峭,飞来石的绝,迎客松的奇和各个山谷险狭处的飞瀑流泉,又一路小跑着下了黄山,觉得轻松自在。
  ③晚上泡过温泉后,二三十位诗人住在几十人的大通间里,关了灯以后大家开讲各地风俗,著名诗人刘祖慈点名叫我证实淮北男人晚上睡觉是光着膀子的,我只能说我晚上睡觉是光着膀子的,我当年插队的公社和生产队里的男人睡觉也是光着膀子的。
  ④第二次爬黄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未来作家文学院在黄山召开全国青年作家创作笔会,浩浩荡荡好几十位青年作家上了黄山。由于来自全国各地,又都心血旺盛,大家一路交流欲爆棚,景点走是走过了,倒不知能记得多少。
  ⑤那次我最记得的是黄山挑夫,一路登山,总能见到他们肩挑背扛的坚韧身影。由于山高阶陡,他们急不来,躁不得,练就了一步一步、稳扎稳打的步履和心态。除了担子以外,他们还随身带着一根结实的木棒,行走时木棒一端插在扁担下,中间放在另一个肩膀上,这样就可以用两个肩膀分担担子的重量了;停下来时木棒用来支撑重担,人也可以得到休息。当时山上的物资,都是那些挑夫一担一担挑上去的,辛苦无比。
  ⑥第三次爬黄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警探》杂志在黄山举办文学笔会,那次黄山行记忆最深的是一线天的险、百步云梯的抖和莲花峰的锁。一线天险在高陡狭窄,只容一人通行,又没有休息处,游人攀到一线天,只有前路,没有退路,只能勉力前行。百步云梯抖在峭壁直立,峭壁上凿成的石阶十分惊险,攀登过程中如果转身下望,只见山陡谷深,腿不由自主就颤抖起来。莲花峰顶铁索上的锁各式各样、成千上万,都是情侣或夫妻联手锁在当地的连心锁,寓意自是海枯石烂、永结同心。
  ⑦第四次爬黄山,是天津《小说家》杂志社与马钢公司联合主办的全国小说笔会,时间大概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那天住山上的玉屏楼宾馆,宾馆附近有各种各样的黄山松及其他山松,大家看得十分解馋。记得餐后去始信峰,当时刚下过大雨,一路上山花招人,苔厚树浓,响泉浅近,鸟鸣幽深。到了始信峰,正好雨歇云起,山风不兴,天蓝水清;目光俯视,只见半山腰里饱满的云海潮推波伏、无际无涯,大大小小的山峰或出露得多,或出露得浅;忽然一阵微风刮过,于是云海不动声色间又换了一番组合,成就了另一幅上佳的画面。游人都被震住了,只是呆望着眼前的云海,腿下却动弹不得,心里亦都始信了黄山的绝美。
  ⑧新世纪以后,我没再爬过黄山,但浓厚的记忆,一直都刻在脑海中呢。我夫人董老师未曾攀过黄山,她经常为此耿耿于怀,但又觉得黄山离得近,总有机会去,因此也不十分着急。
  ⑨有时碰到一个什么机缘,说到黄山,她就会问我,上了黄山到底是什么感受 我欺负她没体验过,就嘚瑟说:各人感受肯定不同。
  ⑩她紧追不放:那就举例说来。
   我就说:比如,孔子登上黄山,大概会感叹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孟子登上黄山,大概会感慨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老子登上黄山,大概会沉思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登上黄山,大概会不由自主讲出这么一段话来:游于无极之野,叫人不由得心如涌泉、意如飘风呀!
(节选自《安徽日报》)
3.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和结尾总写,中间部分分别叙述四次登黄山的经历,总分有致,条理清晰。
B.文章写四次爬黄山的经历,描写重点各有不同,虽是游记,但只有第四次才描写了黄山风景,可谓别具匠心。
C.“我”第一次登黄山,是一路小跑着上和下;第三次爬黄山,突出了在一线天的勉力前行和百步云梯的惊险。
D.第二次爬黄山,因为忙于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交流,所以没有来得及欣赏黄山风景,只是记住了黄山挑夫。
4.按要求赏析下面句子。(8分)
(1)当时山上的物资,都是那些挑夫一担一担挑上去的,辛苦无比。(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2)游人都被震住了,只是呆望着眼前的云海,腿下却动弹不得,心里亦都始信了黄山的绝美。(从描写方法的角度)(4分)
5.文章为什么要写夫人董老师未曾攀过黄山的内容 (4分)
6.如何理解文章结尾“我”所设想的孔子、孟子、老子和庄子登黄山所发的感叹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