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回延安
【经典永流传】
【锦书】
【微赏】以形象的说法,突出延安精神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强调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课一赏·延安精神
夯基厚积致远
1.正字音
搂定(lǒu) 柳林铺(pù) 白羊肚(dǔ)
登时(dēnɡ) 糜子(méi) 辨析1 树梢(shāo)
(1)紧紧儿贴(tiē)在心窝上。
(2)老爷爷进门气喘(chuǎn) 积累得紧。
2.明字形
油mó(馍) 眼kuànɡ(眶) 心wō(窝)
(1)满yáo(窑)里围得不透风,脑pàn(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2)一zhǎn zhǎn(盏)(盏)电灯亮又明。
3.晓词义
(1)登时: 立刻 。
(2) 糜子 :一种形状像小米、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3)保卫 辨析2: 保护使不受侵犯 。
(4) 白生生 :陕北方言中的一个词汇,用来形容某物非常白净。
(5) 鸡毛信 :一种粘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6)天南海北: 形容距离遥远,也指相距遥远的不同地方 。
4.记常识
本诗作者是 贺敬之 ,现代诗人、剧作家。1945年与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新歌剧《 白毛女 》,《回延安》用陕北民歌“信天游” 拓展的形式写成,展示了浓郁的陕北风情。
辨析1
“麻”头三杰——糜、靡、麾
不管你是喝着糜(méi)子粥还是吃着肉糜(mí)长大,无论你曾是生活艰苦或是奢靡(mí),都应在将军麾(huī)下奋勇杀敌,力争所向披靡(mǐ)!
积累
“耑”旁几兄弟
门被踹(chuài)了几下,他惴(zhuì)惴不安地喘(chuǎn)着粗气,揣(chuǎi)摩着门外是谁。
辨析2
保卫·捍卫
“保卫”指保护,使不受侵犯,可与“国家”“边疆”等搭配;
“捍卫”意思与保卫相近,但对象多是比较抽象的事物,可与“真理”“主权”等搭配。
拓展
信天游
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这是一部用老镢镌刻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传世巨著,这是黄坡黄水之间的一朵奇葩。
其歌词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
聚焦探本究源
【文脉梳理】
【重点探究】
1.[动词妙用]作者在第一节中是怎样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情感的 有何作用 【巧】
“抓”“贴”等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回到延安时的激动情景。“双手搂定宝塔山”的“搂”字,写尽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最后一个“扑”字,强烈、准确地表达出作者见到亲人们时的激动心情。“唱”“笑”“招”具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
2.[写作手法]诗人在创作时,常巧妙地运用比兴手法,这种手法既贴切又自然,为诗歌增添了丰富的音乐性。试从诗歌中找出运用比兴手法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深】
示例:比:“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母亲延安换新衣”“再回延安看母亲”“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兴:“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作用: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表达得更形象而通俗易懂。
【难点突破】
[民歌特色]全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试选两三个诗节做简要分析。
示例:文中第六诗节和第七诗节中“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带”“来”“怀”字字押韵,诗行错落有致,读起来高亢悠远,充满了韵律美。
【读写联动】
《回延安》多处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烘托了气氛,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感情。请你也试着运用夸张的手法写一个片段。(50字左右)【妙】
示例:村里人都说“朵阿嫲”真是抠到了极致,恨不得在蚂蚱身上都能刮下二两肉来,背地里偷偷叫她“铁母鸡”。可“朵阿嫲”却满不在乎。
答题【巧】一点
“动人心弦”的动词
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动作、存在、变化的词。好的动词能够鲜明生动地表现事物的特征,展现人物的心理状况及思想感情。赏析动词的妙处,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写清楚动词所表现出来的事物的特征。
(2)结合具体人物形象。
(3)结合文章主题思想。
答题有模板:运用“××”等动词,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事物)的……特征,表现了……的(感情、思想)。
知识【深】一点
比兴手法
比,比喻,形象生动,情感真挚;兴,先说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事物,即触景生情,托物起兴,启发联想和想象。
写法【妙】一点
妙用夸张
——入木三分写人物
(1)突出事物的本质。
(2)不能缺乏生活的基础和根据。
(3)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
精练旗开得胜 建议用时30分钟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积累与运用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8分)
嘉兴南湖红船上的一点光芒,冲破旧军阀反动派的严厉 与血腥镇压,使人民心中登时充满光明和希望;黄土高原上 的延安宝塔,萦绕脑pàn,湿润了诗人的眼眶,成为中华民族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照亮最终胜利的引航灯塔。在引领中华儿女寻找到光明、冲破黑暗后,中国共产党人依旧把持初心使命,以_______、荡气回肠的英雄事迹,不断书写时代精神,昂扬民族志气。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①登时(dēnɡ) ②脑pàn(畔)
(2)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D)
A.迫害 伫立 发人深省
B.侵害 伫立 感人肺腑
C.侵害 矗立 发人深省
D.迫害 矗立 感人肺腑
(3)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B)
A.在引领中华儿女冲破黑暗、寻找到光明后,中国共产党人依旧把持初心使命
B.在引领中华儿女冲破黑暗、寻找到光明后,中国共产党人依旧秉持初心使命
C.在带领中华儿女寻找到光明、冲破黑暗后,中国共产党人依旧把持初心使命
D.在引领中华儿女寻找到光明、冲破黑暗后,中国共产党人依旧秉持初心使命
2.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3分)(D)
A.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夸张、比喻)
B.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拟人)
C.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夸张)
D.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比喻)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阅读与鉴赏
陕北是个美好又神秘的地方,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陕北小米》吧。(10分)
陕北小米
垄耘
①开镰了。陕北的丰收是从收割谷子开始的。早几天,吃过晚饭,月亮上来,村庄里就响起了磨镰声。
②谷子耐割,也就费镰,没一把好镰刀不行。别看谷子秆细,坚硬着呢。细细的谷颈,昂昂地举着那支足有半斤重的谷穗。别看那谷秆的直径不过三厘米左右,却硬如竹竿,也像竹竿一节一节的,夯实着耐力。
③割谷是件苦活。尤其是早上,被露水打湿的谷叶就像长了刺一样,半天割下来,手上就是一道道口子。谷茬很韧,不用十分的力,是割不断的。
④陕北人看重谷子,庆祝丰收首选谷糕。新谷糕是将新谷碾成新米,新米蒸成新糕,再用新的芥油炸了。喷喷的香味,飘向谷场,飘向山洼,飘向河滩。丰收就在一片谷糕的香味弥漫中到来了。
⑤陕北山多沟深,天旱少雨,最适宜生长的就数谷子。谷子不择地,峁上、洼里、沟渠、壕堑,只要撒上谷种,就会生出谷苗。谷子最好打理,就是一把锄。之后,谷子的身子骨逐渐强壮,耐力也增强着,几乎年年都以饱满的姿态迎接丰收。
⑥在陕北,丰收不丰收就看谷子。谷子收了,丰收就大局已定。谷子是主粮,有了谷子丰收,心中就不慌。看家富家贫,就看谷仓。陕北人藏粮用的是架囤。那架囤一人多高,或圆或方,立在仓窑地上,如庞然大物。
⑦谷子去了皮,就是小米。皮就是壳,谷壳是谷仁的外层衣服。当谷仁长到饱满成熟的时候,谷壳就可以脱去了。陕北农村,每一户人家院子里都有一盘石碾,那是用来碾谷子的。在石磙与石盘的反复碾压下谷壳与谷仁分离,分离的谷仁就是小米。
⑧在陕北,每天甚至每餐都离不了小米。一早起来,人们先做一锅散面饭。在半稠半稀的小米饭中撒上面粉,一边撒一边搅,待米和面完全黏合在一起时,就可以出锅了。这样的饭耐饱,足够一个上午的消耗。中午时则要稠,蒸米饭、捞干饭、搅米团作主食,佐以炒菜、焖菜,这样一下午的体力就有了。到晚间再熬一锅小米粥,喝下去,不饱,不饿,正舒服。过节时,花样就更多了,小米油糕、小米窝头、小米锅巴、小米和饭……就连谷糠也可以发了酵做成米酒。来了亲戚,扬上一碗米酒,喜笑颜开,大家都醉倒在这欢声笑语中。
⑨记住小米,陕北的老人们这样嘱告后辈。其实也忘不了。黄土高原、黄河流域,都是忘不了小米的。回溯历史,小米的种植历史极其悠久。
⑩陕北有一个米脂县。据县志记载:“以地有米脂水,沃壤宜粟,而米汁淅之如脂,故以名。”一个县以“米”命名,从古至今不多见。据说,当地的小米粥,能撇出三层油,柔滑爽口,雅称“米脂油”。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支革命队伍爬雪山过草地跋涉二万五千里来到这片土地,一批批热血青年从四面八方涌向这里。他们唱着“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喝着南瓜小米稀粥,硬是用坚韧的革命意志战胜了一切。
有人说,陕北的小米就像陕北的人一样,保有内秀。这话不假。(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3.文章从哪些方面体现陕北人看重谷子 请简要概括。(4分)
答: ①庆祝丰收首选谷糕;②丰收不丰收就看谷子,谷子收了,丰收就大局已定;③每天甚至每餐都离不了小米;④陕北的老人们嘱告后辈记住小米。
4.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下面句子。(3分)
喷喷的香味,飘向谷场,飘向山洼,飘向河滩。
答: 运用排比,语言有气势,节奏感强,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新谷糕弥漫香味的浓郁,抒发了陕北人对谷糕的喜爱之情。
★5.联系上下文,结合加点词语,赏析第⑧段中画线的句子。(3分)
来了亲戚,扬上一碗米酒,喜笑颜开,大家都醉倒在这欢声笑语中。
答: “扬”指高举的意思,写出了陕北人对待亲戚的热情,表现了陕北人的豪迈的性格以及小米在陕北人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实践与探究
6.学校开展以“延安情·延安行”为主题的研学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12分)
(1)为了激励同学们踏着先辈的足迹砥砺前行,学校组织大家参观“红色艺术作品展”,如图为展出的“延安红色文化旅游季”徽标。该徽标主体由宝塔、白鸽、红色的宝塔山和延河等要素构成。请你解读这一徽标的整体寓意。(4分)
答: 示例:宝塔、宝塔山、延河是历史文化名城延安的标志性建筑,白鸽象征着和平。这个徽标象征着延安的红色精神绵远流长,激励着人们为和平奋勇前行。
(2)延安是中国的革命圣地,是知名度极高的红色旅游资源富集区。请你根据对联常识将下面六个短语组合成一副宣传延安红色旅游的对联。(4分)
圣地 革命 精神 延安 游览 传承
答: 上联:游览革命圣地 下联:传承延安精神
(3)延安是夏季避暑度假的好地方,延安传统的窑洞冬暖夏凉,更是绝妙的住处。你看到有位男性游客准备在参观的窑洞上刻字留念,请你对他进行劝阻。(4分)
答: 示例:先生您好,我们正在参观的窑洞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我们在参观体验的同时也有义务去保护它。您可以在窑洞前拍照留念,保留它最初的样子,这样不是更好吗 2 回延安
【经典永流传】
【锦书】
【微赏】以形象的说法,突出延安精神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强调它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课一赏·延安精神
夯基厚积致远
1.正字音
搂定( ) 柳林铺( ) 白羊肚( )
登时( ) 糜子( ) 辨析1 树梢( )
(1)紧紧儿贴( )在心窝上。
(2)老爷爷进门气喘( ) 积累得紧。
2.明字形
油mó( ) 眼kuànɡ( ) 心wō( )
(1)满yáo( )里围得不透风,脑pàn( )上还响着脚步声。
(2)一zhǎn zhǎn( )( )电灯亮又明。
3.晓词义
(1)登时: 。
(2) :一种形状像小米、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
(3)保卫 辨析2: 。
(4) :陕北方言中的一个词汇,用来形容某物非常白净。
(5) :一种粘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6)天南海北: 。
4.记常识
本诗作者是 ,现代诗人、剧作家。1945年与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新歌剧《 》,《回延安》用陕北民歌“信天游” 拓展的形式写成,展示了浓郁的陕北风情。
辨析1
“麻”头三杰——糜、靡、麾
不管你是喝着糜(méi)子粥还是吃着肉糜(mí)长大,无论你曾是生活艰苦或是奢靡(mí),都应在将军麾(huī)下奋勇杀敌,力争所向披靡(mǐ)!
积累
“耑”旁几兄弟
门被踹(chuài)了几下,他惴(zhuì)惴不安地喘(chuǎn)着粗气,揣(chuǎi)摩着门外是谁。
辨析2
保卫·捍卫
“保卫”指保护,使不受侵犯,可与“国家”“边疆”等搭配;
“捍卫”意思与保卫相近,但对象多是比较抽象的事物,可与“真理”“主权”等搭配。
拓展
信天游
信天游是流传在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这是一部用老镢镌刻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传世巨著,这是黄坡黄水之间的一朵奇葩。
其歌词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
聚焦探本究源
【文脉梳理】
【重点探究】
1.[动词妙用]作者在第一节中是怎样通过一系列动词表现情感的 有何作用 【巧】
“抓”“贴”等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回到延安时的激动情景。“双手搂定宝塔山”的“搂”字,写尽了作者对延安的怀念。最后一个“扑”字,强烈、准确地表达出作者见到亲人们时的激动心情。“唱”“笑”“招”具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
2.[写作手法]诗人在创作时,常巧妙地运用比兴手法,这种手法既贴切又自然,为诗歌增添了丰富的音乐性。试从诗歌中找出运用比兴手法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深】
示例:比:“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母亲延安换新衣”“再回延安看母亲”“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兴:“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作用: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表达得更形象而通俗易懂。
【难点突破】
[民歌特色]全诗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节内押韵,形式活泼,节奏自由。试选两三个诗节做简要分析。
示例:文中第六诗节和第七诗节中“白羊肚手巾红腰带,亲人们迎过延河来”“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人怀”,“带”“来”“怀”字字押韵,诗行错落有致,读起来高亢悠远,充满了韵律美。
【读写联动】
《回延安》多处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表达效果,烘托了气氛,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感情。请你也试着运用夸张的手法写一个片段。(50字左右)【妙】
示例:村里人都说“朵阿嫲”真是抠到了极致,恨不得在蚂蚱身上都能刮下二两肉来,背地里偷偷叫她“铁母鸡”。可“朵阿嫲”却满不在乎。
答题【巧】一点
“动人心弦”的动词
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动作、存在、变化的词。好的动词能够鲜明生动地表现事物的特征,展现人物的心理状况及思想感情。赏析动词的妙处,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写清楚动词所表现出来的事物的特征。
(2)结合具体人物形象。
(3)结合文章主题思想。
答题有模板:运用“××”等动词,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事物)的……特征,表现了……的(感情、思想)。
知识【深】一点
比兴手法
比,比喻,形象生动,情感真挚;兴,先说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事物,即触景生情,托物起兴,启发联想和想象。
写法【妙】一点
妙用夸张
——入木三分写人物
(1)突出事物的本质。
(2)不能缺乏生活的基础和根据。
(3)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
精练旗开得胜 建议用时30分钟
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积累与运用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8分)
嘉兴南湖红船上的一点光芒,冲破旧军阀反动派的严厉 与血腥镇压,使人民心中登时充满光明和希望;黄土高原上 的延安宝塔,萦绕脑pàn,湿润了诗人的眼眶,成为中华民族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照亮最终胜利的引航灯塔。在引领中华儿女寻找到光明、冲破黑暗后,中国共产党人依旧把持初心使命,以_______、荡气回肠的英雄事迹,不断书写时代精神,昂扬民族志气。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①登时( ) ②脑pàn( )
(2)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迫害 伫立 发人深省
B.侵害 伫立 感人肺腑
C.侵害 矗立 发人深省
D.迫害 矗立 感人肺腑
(3)语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在引领中华儿女冲破黑暗、寻找到光明后,中国共产党人依旧把持初心使命
B.在引领中华儿女冲破黑暗、寻找到光明后,中国共产党人依旧秉持初心使命
C.在带领中华儿女寻找到光明、冲破黑暗后,中国共产党人依旧把持初心使命
D.在引领中华儿女寻找到光明、冲破黑暗后,中国共产党人依旧秉持初心使命
2.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夸张、比喻)
B.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拟人)
C.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夸张)
D.枣园的灯光照人心,延河滚滚喊“前进”!(比喻)
发展型学习任务群阅读与鉴赏
陕北是个美好又神秘的地方,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陕北小米》吧。(10分)
陕北小米
垄耘
①开镰了。陕北的丰收是从收割谷子开始的。早几天,吃过晚饭,月亮上来,村庄里就响起了磨镰声。
②谷子耐割,也就费镰,没一把好镰刀不行。别看谷子秆细,坚硬着呢。细细的谷颈,昂昂地举着那支足有半斤重的谷穗。别看那谷秆的直径不过三厘米左右,却硬如竹竿,也像竹竿一节一节的,夯实着耐力。
③割谷是件苦活。尤其是早上,被露水打湿的谷叶就像长了刺一样,半天割下来,手上就是一道道口子。谷茬很韧,不用十分的力,是割不断的。
④陕北人看重谷子,庆祝丰收首选谷糕。新谷糕是将新谷碾成新米,新米蒸成新糕,再用新的芥油炸了。喷喷的香味,飘向谷场,飘向山洼,飘向河滩。丰收就在一片谷糕的香味弥漫中到来了。
⑤陕北山多沟深,天旱少雨,最适宜生长的就数谷子。谷子不择地,峁上、洼里、沟渠、壕堑,只要撒上谷种,就会生出谷苗。谷子最好打理,就是一把锄。之后,谷子的身子骨逐渐强壮,耐力也增强着,几乎年年都以饱满的姿态迎接丰收。
⑥在陕北,丰收不丰收就看谷子。谷子收了,丰收就大局已定。谷子是主粮,有了谷子丰收,心中就不慌。看家富家贫,就看谷仓。陕北人藏粮用的是架囤。那架囤一人多高,或圆或方,立在仓窑地上,如庞然大物。
⑦谷子去了皮,就是小米。皮就是壳,谷壳是谷仁的外层衣服。当谷仁长到饱满成熟的时候,谷壳就可以脱去了。陕北农村,每一户人家院子里都有一盘石碾,那是用来碾谷子的。在石磙与石盘的反复碾压下谷壳与谷仁分离,分离的谷仁就是小米。
⑧在陕北,每天甚至每餐都离不了小米。一早起来,人们先做一锅散面饭。在半稠半稀的小米饭中撒上面粉,一边撒一边搅,待米和面完全黏合在一起时,就可以出锅了。这样的饭耐饱,足够一个上午的消耗。中午时则要稠,蒸米饭、捞干饭、搅米团作主食,佐以炒菜、焖菜,这样一下午的体力就有了。到晚间再熬一锅小米粥,喝下去,不饱,不饿,正舒服。过节时,花样就更多了,小米油糕、小米窝头、小米锅巴、小米和饭……就连谷糠也可以发了酵做成米酒。来了亲戚,扬上一碗米酒,喜笑颜开,大家都醉倒在这欢声笑语中。
⑨记住小米,陕北的老人们这样嘱告后辈。其实也忘不了。黄土高原、黄河流域,都是忘不了小米的。回溯历史,小米的种植历史极其悠久。
⑩陕北有一个米脂县。据县志记载:“以地有米脂水,沃壤宜粟,而米汁淅之如脂,故以名。”一个县以“米”命名,从古至今不多见。据说,当地的小米粥,能撇出三层油,柔滑爽口,雅称“米脂油”。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支革命队伍爬雪山过草地跋涉二万五千里来到这片土地,一批批热血青年从四面八方涌向这里。他们唱着“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喝着南瓜小米稀粥,硬是用坚韧的革命意志战胜了一切。
有人说,陕北的小米就像陕北的人一样,保有内秀。这话不假。(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3.文章从哪些方面体现陕北人看重谷子 请简要概括。(4分)
答:
4.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下面句子。(3分)
喷喷的香味,飘向谷场,飘向山洼,飘向河滩。
答:
★5.联系上下文,结合加点词语,赏析第⑧段中画线的句子。(3分)
来了亲戚,扬上一碗米酒,喜笑颜开,大家都醉倒在这欢声笑语中。
答:
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实践与探究
6.学校开展以“延安情·延安行”为主题的研学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12分)
(1)为了激励同学们踏着先辈的足迹砥砺前行,学校组织大家参观“红色艺术作品展”,如图为展出的“延安红色文化旅游季”徽标。该徽标主体由宝塔、白鸽、红色的宝塔山和延河等要素构成。请你解读这一徽标的整体寓意。(4分)
(2)延安是中国的革命圣地,是知名度极高的红色旅游资源富集区。请你根据对联常识将下面六个短语组合成一副宣传延安红色旅游的对联。(4分)
圣地 革命 精神 延安 游览 传承
(3)延安是夏季避暑度假的好地方,延安传统的窑洞冬暖夏凉,更是绝妙的住处。你看到有位男性游客准备在参观的窑洞上刻字留念,请你对他进行劝阻。(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