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素养评估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某校组织开展以“传承古代文化,感受文人浪漫”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品味经典】
(2024·永州市宁远县期中改编)诵读诗文,领悟魅力。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3题。
一路学来,我们诵读了许多古诗文。曾在某个时刻,我们 ① (①蓦然 ②猝然)想起一篇名作,感叹自然之绚丽、生命之美妙;在当下的某天,我们心中浮现一句诗,电光火石间拨开了心上的 ② (①愁雾 ②雾霭),理解了作者的心绪,懂得了人情世故;在未来,对前途踌躇不前、不知所措时,我们也因读到了某一名篇佳作而备感震撼,在诗文中找到心灵的慰藉……吟诵诗文,让我们的生活与诗文有机会联系在一起。
《中国诗词大会》备受推崇的原因,不仅是古典诗词本身蕴含的独特魅力,更重要的是选手的才情和节目的精彩。一期期节目,热潮汹涌,“文化自信”四个字更是被深深lào印在每个观众的心间。近年来,“中国式浪漫” ① (①频频 ②往往)掀起大众热议。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翩若惊鸿,宛若游龙”“山不让尘,川不辞盈”等诗句,又一次拨动了每一个中国人最温柔的心田。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慰藉(jiè) lào印(烙)
2.从语段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将对应的序号填在横线上。(3分)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意见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在“翩若惊鸿”前加“使”。
B.删除“等诗句”。
C.将“心田”改为“心弦”。
D.将“又一次”调至“最温柔”的前面。
【传承文化】
文化传承,树立自信。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5题。
材料一:在宗祠的大门上,经常可以看到“德泽源流远,家风世泽长”之类的对联;厅堂上挂有“忠厚传世”“勤俭持家”“忠孝廉洁”的牌匾。这些大多是一家或一族的祖训。
材料二: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胡适《我的母亲》)
学父亲做人,学父亲做事,学父亲对信仰的执着追求,学父亲的赤子情怀,学父亲的俭朴生活。
(摘自《习近平的家风:从父亲身上学到五件事》)
材料三:
下面图片反映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规矩:
4.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C)
A.家风主要通过宗祠对联和厅堂牌匾来传承,是一种传统文化。
B.胡适认为他的所有成就都源自母亲对他的教育,与父亲无关。
C.习近平提到的家风学习,强调了从父亲身上学习多种优秀品质,包括俭朴生活和信仰追求。
D.家风仅指家族中对于物质财富传承的规定,不涉及精神层面的影响。
5.老师想用一副对联来总结本次活动。请你从下面所给词语中,选用合适的词语,组合成一个下联。(4分)
敬老 拂面来 脸上开 如花 孝道 如风
上联:孝亲似锦心中系 下联: 敬老如花脸上开
【吟经诵典】
6.品诗之蕴,沐浴浪漫。请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统摄《关雎》全诗,表现男子对美好而贤惠的姑娘的爱慕。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 海内存知己 , 天涯若比邻 ”彰显诗人不为远别而悲伤、不因距离而疏离的情怀。
(3)《回延安》中“一条条街道宽又平, 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 一盏盏电灯亮又明 ,一排排绿树迎春风”,运用排比的修辞描绘了延安新貌。
二、阅读(50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人类真的能实现隐身吗
于相龙
关于隐身,古今中外有许多传说,比如,中国民间故事里的遁术,西方魔法故事里的隐身斗篷。那么,所谓隐身真的存在吗
科学家发现,超材料能帮助人们实现隐身。超材料是一种具有人工设计的结构、呈现出天然材料所不具备的超常物理性质的复合型功能材料。其带来的神奇的“四项全能”超级隐身能力,会让人质疑“我到底存在还是不存在”。
当一束光通过不同介质界面时就会发生折射。如果我们能用特殊的技术,让光发生不同方向的折射,是不是就可以任意操纵光线了呢 哈利·波特的隐身斗篷,其实就是操纵光线,让光线“绕行”,不再沿着直线传播,这样就看不见站在斗篷中的人了。科学家为了制造这个隐身斗篷,像拼积木似的,将经过特殊设计的不同的人工结构搭建在一起,得到了一种新的超材料。这种操纵光线的超材料,被称为光学超材料,穿上这种材料制作的隐身衣,别人就看不见你了。
那有没有触摸不到的隐身衣呢
来看看初中物理讲的力是怎么传递的。我们小时候都玩过这样的小把戏,把一张纸折叠几次,它的承重能力就变强了。科学家突发灵感,用各种不同材料、不同结构和不同外形的微小物体块搭建在一起,得到了更多样化、让你触摸不到的力学超材料。
力学超材料具有负弹性、负刚度、负可压缩性等超常力学性能。比如,我们拔河时感觉绳子就要被拉细拉断了,可是如果这根绳子是力学超材料制成的,我们越用力拉,绳子可能反而越粗。再比如,当我们使劲踹泥土地时,一般会踹出一个坑,但如果这泥土是力学超材料的,我们越用力踹,土地就可能越膨胀。力学超材料的这种超常力学性能,能够将目标物体“隐藏”起来,让我们的触摸无法感知到它的存在。
如果我们真的隐身了,人们看不见、触摸不到,可若是我们打了个喷嚏,或是大喘气一下,肯定又会被发现。怎么让呼吸的气息也消失,让人感觉不到呢
想想看,当我们开口说话和呼吸时,是不是与声带有关 那就让科学家试着操纵声波吧。这种操纵声波的超材料就是声学超材料。如果用这种声学超材料制成传感器,声波会在传感器处消失,再大的声音人们也听不见。所以当你戴上用这种声学超材料做的口罩时,你呼吸、打喷嚏或大喊大叫,没人会听得见。
有了前面三种超材料,我们已经接近完美隐身了,可我们的身体还在向空气辐射热量,如果用检测温度的红外仪器一照,还是会原形毕露。于是科学家开始研究热学隐身,让人体的温度也不存在。
我们知道,热量是从高温向低温传递的。比如手握一块冰,手上的热量就会传导给冰,于是冰就融化了。如果手握一块冰而不让冰融化,该怎么办呢 有人说戴上厚厚的手套就可以了。是的,手套挡住了热量向外扩散。如果有这样一种热学超材料,让热流反转,使其从低温流向高温。也就是说,如果戴上这种热学超材料编织的手套握着冰,手也会变冰,而冰并不会融化。如此一来,穿上这种热学超材料的衣服,红外仪器也是无法检测到我们存在的。
从神话科幻到现代科技,人类对隐身技术的探索从未停止。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7.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四项全能”隐身能力是指让人看不见、摸不着、感觉不到呼吸、感受不到温度。
B.超材料不是天然材料,而是具有人工设计的结构、具备超常物理性质的复合型材料。
C.光折射现象给了科学家启发,他们由此想到通过操纵光线达到隐身目的。
D.穿上热学超材料的衣服,人体会变冰,红外仪器无法检测到人体的存在。
8.对第6段画线句子所用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A.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以拔河的绳子为例,具体有力地说明了力学超材料具有负弹性、负刚度、负可压缩性等超常力学性能的特点,使说明内容更具说服力。
B.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拔河比赛时的感觉和真实情况做对比,突出说明了力学超材料具有负弹性、负刚度、负可压缩性等超常力学性能的特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C.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拔”“拉”等词语,准确地写出拔河时紧张、激烈的情况,来表现绳子的坚韧,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D.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拔”“拉”等词语,准确地写出拔河时紧张、激烈的情况,来表现绳子的坚韧,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9.选文多处运用设问,请列举一例简析其妙处。(4分)
答: 示例:第4段“那有没有触摸不到的隐身衣呢”一句运用设问,自然地引出对多样化、让你触摸不到的力学超材料的介绍,强调了这种材料的特性,引起读者的注意,也使文章说明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二)现代文阅读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灯如红豆
侯志明
纪昀有言:“灯如红豆最相思。”
夏日炎炎的夜晚,我经常会在夜深人静后走向阳台,看城市迷人的夜光。那夜光是由无数盏灯组成的。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
我总会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我的那盏小煤油灯。
那是一盏自制的、简单的煤油灯。一进腊月,母亲就要夜夜坐在小油灯前,赶做新衣或者浆洗旧衣。白天辛苦一天,晚上还要干活到下半夜。有一天,我睡醒一觉,发现母亲还在灯前纳鞋底做新鞋,腿上盖着被子,身上披着棉衣。一手拿着鞋底,一手交替拿锥子和针线。先用锥子扎,再用针穿线,再在膝盖上使劲地勒紧。我看着看着,忽然看见她浑身一抖,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斜倚在了窗台上。过了五六分钟吧,她又坐了起来,拿起没做完的活儿。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但我一张口,说出的却是“妈,我要尿尿”。妈没有抬头,只是说“灯亮着呢,去吧”。尿完尿,我回转身,站在那儿,盯着母亲,希望她看我一眼,等来的却是“冷,快去睡,感冒了过不好年”。她仍没有抬头。“那你怎么还不睡 ”“快完了,一会儿睡。”在母亲的心里,赶制孩子过年的新衣新鞋,这些活儿不但是定了量的,而且也是限了时的。年年如此。
直到今天,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从没有熄灭。它渺小像母亲,它柔弱像母亲,但它明亮也像母亲。母亲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照亮了我们艰难生活的每一天。
后来,我们家又有了另一盏油灯。那是一盏玻璃底座,玻璃肚子,带了玻璃灯罩的油灯。它不但比我家原有的那盏灯好看,而且也明亮。更主要的是它有个调整亮度的开关。这是父亲做了生产队会计,村里给买的。自从有了这盏灯,我们总希望父亲天天计工分,天天整理账,天天点亮这盏灯。那样不但整个家里会明亮很多,而且我们可以蹭亮光看书写作业。
有一年的年底,父亲又点亮那盏灯,开始给人们算账,我又蹭光写起作业,写完我就去睡了。但我睡醒一觉,发现父亲仍然在翻本子打算盘。“爹,咋了 ”“没咋。”他没有看我。“没咋,那咋不睡 ”我又问。这时他转过脸,看着我说:“有两毛钱,对不上账。”“多了还是少了 ”我接着问。“多了。”他说。“多了,那好呀!”我说。他又转过头并拧小灯火,走过来坐在炕沿边摸着我的脸:“不知道给谁少算了。两毛,一个壮劳力两天才能挣到。”
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也从来没有和父亲分开过。它教给我认真、公道、善良地对人对事,遇有疑难、面对选择时推己及人。
后来,我上了高中。为了在教室关灯后能多学习一会儿,我备了一盏小油灯。多少次,在寒冷的冬天,我的手冻得不能拿笔想放弃的时候,是这盏小小的灯给了我些许的温暖。尤其难忘的是,有一个冬天的早晨,我带了灯去教室背书,可是只过了一会儿就油尽灯灭,正在我不知如何是好时,一个与我坐得不远的女同学将她的灯推到了我的面前,自己站起来走出了教室。这一举动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因为在那个年代,男女同学是连话都不说的。何况这个女同学是我们男生认为最丑的,而且她也应该是意识到了的。那一刻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美。
几十年来,陪伴我的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油灯,都已难得见到了,但它照耀我前行的路却是那样的明亮宽展,给我的启迪又是那样的深刻受用。
“灯如红豆最相思”的前面还有一句,是“书似青山常乱叠”。把灯和相思联系起来的这位诗人,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
(有删改)
10.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文中通过城市迷人的灯光与柔弱的小油灯的鲜明对比,引出下文“我”对小油灯及往事的回忆,突出了小油灯对“我”的影响之大、启迪之深。
B.第7段中父亲执意要将多出的两毛钱对清,是为了给“我”上一堂具有教育意义的课。
C.第4段中母亲没有抬头看“我”,反映出母亲为我们赶做新衣时候的忙碌和深沉的爱。
D.文章叙写回忆,用词凝练,语言朴素自然;精选生活片段表达感情,真挚动人。
11.联系上下文,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
答: 示例:“攥住”即握住,写出母亲被扎伤时的反应,表现了母亲面对困苦时默默承受的坚强品格。
12.文章重点写三盏“小油灯”,它们都给了“我”启迪。结合全文,填写表格。(4分)
“小油灯” 相关人物 给“我”的启迪
第一盏 ① 母亲 ② 积极面对困难,生活的道路会越来越明亮
第二盏 父亲 认真、公道、善良地面对人和事
第三盏 ③ 女同学 ④ 真正的美和外表无关(或内在美才是真正的美)
13.文章最后写到“把灯和相思联系起来的这位诗人,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请结合文本内容,请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要说明理由。(4分)
答: ①“对灯相思”,是指“我”思念灯下赶制新衣的母亲、灯下对账的父亲、借灯给“我”的女同学;②“对灯相思”是因为“灯”见证着人性中的爱、正直、善良、宽容等,记录着社会的变迁,温暖着“我”的心灵,陪伴“我”长大。
(三)古诗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4题。
别薛华①
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②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注】①本诗作于王勃入蜀之后,诗人因触怒唐高宗,不得重用。薛华是王勃的同乡密友。②遑遑:心神不安、匆匆忙忙的样子。
14.请简要分析本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答: 表达了送别朋友的深情厚谊,饱含相互怜惜和劝慰之意。诗人情绪低落哀伤,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孤愤和伤感。
(2024·张家界期中改编)阅读下面三则文言短文,完成15~18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水益涩①,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越信宿②,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③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④十问仅得二三。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⑤书“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
【丙】明日,宿旦子冈⑥。甫⑦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⑧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⑨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①涩:不通畅。②信宿:连宿两夜。③牧竖:牧童。④率:大抵、一般。⑤髹(xiū):赤黑色的漆。⑥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⑦甫:始,才。⑧洵(xún):确实。⑨浣:洗衣。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便要还家”中的“要”是通假字,同“邀”,邀请的意思,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
B.“无论魏晋”中的“无论”是古今异义词,意思是不要说,更不必说,表明桃花源人与外界间隔的时间非常久远。
C.“遂缘小溪”的“遂”与“遂与外人间隔”中的“遂”意思一致,解释为“于是”。
D.“自恨不如远甚也”中的“恨”有“遗憾,不满意”“怨恨”的意思,这里应该选择“怨恨”之意。
16.借助下面的知识卡片,将【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或:①有的,有的人;②也许,或许;③又;④语气词,常用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的语气;⑤迷惑。
诺:①答应,同意;②答应的声音,表示同意。
译文: 有的勉强回答,有的答非所问,一般问十句才能够懂得两三句。
17.【甲】【丙】两文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4分)
答: 都展现了一幅和谐安宁、自得其乐的生活图景。
18.【甲】【乙】两文中桃花源与雪窦山的景象有哪些异同之处 (4分)
答: 共同点:自然环境优美,田园风光如画;人们生活安宁和乐;都与世隔绝。不同点:雪窦山山阻水隔,很难进入,桃花源虽极狭,但复行数十步便豁然开朗,土地平旷;桃花源中的人“问所从来”“具答之”,而雪窦山的人有的答非所问,一般问十句才能够懂得两三句。
(四)名著阅读(8分)
19.研学归来,小明觉得自己不仅要行万里路,更要品读经典书目,请和他一起完成相关题目。(3分)
苏秦使锥子扎腿的时候,自己发狠道:“哪有游说人主不能得金玉锦绣,不能取卿相之尊的道理!”
张仪说舌头在就行,说是说非,只要会说,这也正是职业的态度。
七雄分立,没有共主,没有盟主,各干各的,谁胜谁得势。国际间没有是非,苏秦说连横不成,就改说合纵,在策士看来,这正是当然。
以上文字选自《经典常谈》,战国时期七雄争霸, 策士 游说的场面应运而生,其中,“合纵”派的代表是 苏秦 ,“连横”派的代表是 张仪 。
20.什么是“合纵” 什么是“连横” 请你简要谈谈你的理解。(5分)
答: 到了战国末期,秦国成为了最强大的诸侯国,对另外六个诸侯国形成了压倒性的威胁,因此这六大诸侯国在对待秦国的态度上分成了“合纵”与“连横”两种派别:“合纵”就是六国联合起来对付秦国;“连横”就是六国分别和秦国结盟,以求暂时的安稳。
三、写作(50分)
21.(2024·邵阳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50分)
某男生高中时沉迷网络,时常半夜翻墙出校上网。一晚,他照例翻墙,翻到一半即拔足狂奔而归,面色古怪,问之不语。从此认真读书,不再上网,学校盛传他见鬼了。
后来他考上名校,昔日同学问及此事,他沉默良久说:“那天父亲来送生活费,父亲舍不得住旅馆,在墙下坐了一夜。”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写作指导】本题考查材料作文。
第一,审题立意。题目要求根据提供的材料,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进行写作。材料中的核心事件是一个男生因为看到父亲在墙下坐了一夜,从而改变了自己沉迷网络的习惯,开始认真读书,最终考上了名校。这个事件包含了多个可以探讨的主题,如父爱、改变、成长、责任等。可以选择“改变与成长”的角度进行立意。这个故事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在于男生因为一次意外的触动而发生的巨大改变,以及他最终通过努力实现的成长和成功。因此,可以将文章的立意定为:人生中的某些关键时刻和经历能够引发深刻的改变,促使我们成长并走向成功。或者聚焦于“父爱如山”的主题,描述父亲为了孩子的未来,不惜一切代价、默默付出。无论你选择哪个角度,关键是要确保文章内容真实感人,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
第二,选材构思。可以叙述一个突发事件,如一次意外的失败、一场突如其来的比赛或是一次意外的机遇,让你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潜在的能力。这个事件成为你生命中的转折点,让你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如果写父爱可以通过一些小事来展现父亲的付出,如父亲在疲惫的工作后仍然坚持辅导孩子的功课,或是为了给孩子买一本参考书而舍不得吃午饭。开头简短介绍父亲在家庭中的角色:辛勤工作,为家庭提供稳定的经济支持。中间描述父亲日常工作的辛苦,但总是面带微笑,不向家人诉苦。父亲为了孩子的教育,经常加班或做额外的工作,以赚取更多的收入。父亲在生活中的小细节上关心孩子,如准备早餐、修理学习用具等。孩子最初对父亲的工作和付出并不完全了解,有时甚至觉得父亲过于严格。某一天,孩子偶然目睹了父亲工作的艰辛,或无意中发现了父亲为了自己而省吃俭用的证据。孩子深受触动,开始更加关注父亲的生活,逐渐理解并感激父亲的付出。孩子在学习上变得更加努力,希望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亲。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孩子会想起父亲的坚韧和付出,从而鼓起勇气面对困难。孩子的性格和价值观在父爱的熏陶下逐渐成熟和完善。结尾在父亲节或某个特殊的日子里,向父亲表达了自己深深的感激和爱意,总结父爱的伟大和对孩子的影响。期中素养评估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某校组织开展以“传承古代文化,感受文人浪漫”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品味经典】
(2024·永州市宁远县期中改编)诵读诗文,领悟魅力。请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3题。
一路学来,我们诵读了许多古诗文。曾在某个时刻,我们 (①蓦然 ②猝然)想起一篇名作,感叹自然之绚丽、生命之美妙;在当下的某天,我们心中浮现一句诗,电光火石间拨开了心上的 (①愁雾 ②雾霭),理解了作者的心绪,懂得了人情世故;在未来,对前途踌躇不前、不知所措时,我们也因读到了某一名篇佳作而备感震撼,在诗文中找到心灵的慰藉……吟诵诗文,让我们的生活与诗文有机会联系在一起。
《中国诗词大会》备受推崇的原因,不仅是古典诗词本身蕴含的独特魅力,更重要的是选手的才情和节目的精彩。一期期节目,热潮汹涌,“文化自信”四个字更是被深深lào印在每个观众的心间。近年来,“中国式浪漫” (①频频 ②往往)掀起大众热议。在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上,“翩若惊鸿,宛若游龙”“山不让尘,川不辞盈”等诗句,又一次拨动了每一个中国人最温柔的心田。
1.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慰藉( ) lào印( )
2.从语段中的括号内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将对应的序号填在横线上。(3分)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意见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翩若惊鸿”前加“使”。
B.删除“等诗句”。
C.将“心田”改为“心弦”。
D.将“又一次”调至“最温柔”的前面。
【传承文化】
文化传承,树立自信。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5题。
材料一:在宗祠的大门上,经常可以看到“德泽源流远,家风世泽长”之类的对联;厅堂上挂有“忠厚传世”“勤俭持家”“忠孝廉洁”的牌匾。这些大多是一家或一族的祖训。
材料二: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胡适《我的母亲》)
学父亲做人,学父亲做事,学父亲对信仰的执着追求,学父亲的赤子情怀,学父亲的俭朴生活。
(摘自《习近平的家风:从父亲身上学到五件事》)
材料三:
下面图片反映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规矩:
4.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家风主要通过宗祠对联和厅堂牌匾来传承,是一种传统文化。
B.胡适认为他的所有成就都源自母亲对他的教育,与父亲无关。
C.习近平提到的家风学习,强调了从父亲身上学习多种优秀品质,包括俭朴生活和信仰追求。
D.家风仅指家族中对于物质财富传承的规定,不涉及精神层面的影响。
5.老师想用一副对联来总结本次活动。请你从下面所给词语中,选用合适的词语,组合成一个下联。(4分)
敬老 拂面来 脸上开 如花 孝道 如风
上联:孝亲似锦心中系 下联:
【吟经诵典】
6.品诗之蕴,沐浴浪漫。请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窈窕淑女, ”统摄《关雎》全诗,表现男子对美好而贤惠的姑娘的爱慕。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 , ”彰显诗人不为远别而悲伤、不因距离而疏离的情怀。
(3)《回延安》中“一条条街道宽又平, ; ,一排排绿树迎春风”,运用排比的修辞描绘了延安新貌。
二、阅读(50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人类真的能实现隐身吗
于相龙
关于隐身,古今中外有许多传说,比如,中国民间故事里的遁术,西方魔法故事里的隐身斗篷。那么,所谓隐身真的存在吗
科学家发现,超材料能帮助人们实现隐身。超材料是一种具有人工设计的结构、呈现出天然材料所不具备的超常物理性质的复合型功能材料。其带来的神奇的“四项全能”超级隐身能力,会让人质疑“我到底存在还是不存在”。
当一束光通过不同介质界面时就会发生折射。如果我们能用特殊的技术,让光发生不同方向的折射,是不是就可以任意操纵光线了呢 哈利·波特的隐身斗篷,其实就是操纵光线,让光线“绕行”,不再沿着直线传播,这样就看不见站在斗篷中的人了。科学家为了制造这个隐身斗篷,像拼积木似的,将经过特殊设计的不同的人工结构搭建在一起,得到了一种新的超材料。这种操纵光线的超材料,被称为光学超材料,穿上这种材料制作的隐身衣,别人就看不见你了。
那有没有触摸不到的隐身衣呢
来看看初中物理讲的力是怎么传递的。我们小时候都玩过这样的小把戏,把一张纸折叠几次,它的承重能力就变强了。科学家突发灵感,用各种不同材料、不同结构和不同外形的微小物体块搭建在一起,得到了更多样化、让你触摸不到的力学超材料。
力学超材料具有负弹性、负刚度、负可压缩性等超常力学性能。比如,我们拔河时感觉绳子就要被拉细拉断了,可是如果这根绳子是力学超材料制成的,我们越用力拉,绳子可能反而越粗。再比如,当我们使劲踹泥土地时,一般会踹出一个坑,但如果这泥土是力学超材料的,我们越用力踹,土地就可能越膨胀。力学超材料的这种超常力学性能,能够将目标物体“隐藏”起来,让我们的触摸无法感知到它的存在。
如果我们真的隐身了,人们看不见、触摸不到,可若是我们打了个喷嚏,或是大喘气一下,肯定又会被发现。怎么让呼吸的气息也消失,让人感觉不到呢
想想看,当我们开口说话和呼吸时,是不是与声带有关 那就让科学家试着操纵声波吧。这种操纵声波的超材料就是声学超材料。如果用这种声学超材料制成传感器,声波会在传感器处消失,再大的声音人们也听不见。所以当你戴上用这种声学超材料做的口罩时,你呼吸、打喷嚏或大喊大叫,没人会听得见。
有了前面三种超材料,我们已经接近完美隐身了,可我们的身体还在向空气辐射热量,如果用检测温度的红外仪器一照,还是会原形毕露。于是科学家开始研究热学隐身,让人体的温度也不存在。
我们知道,热量是从高温向低温传递的。比如手握一块冰,手上的热量就会传导给冰,于是冰就融化了。如果手握一块冰而不让冰融化,该怎么办呢 有人说戴上厚厚的手套就可以了。是的,手套挡住了热量向外扩散。如果有这样一种热学超材料,让热流反转,使其从低温流向高温。也就是说,如果戴上这种热学超材料编织的手套握着冰,手也会变冰,而冰并不会融化。如此一来,穿上这种热学超材料的衣服,红外仪器也是无法检测到我们存在的。
从神话科幻到现代科技,人类对隐身技术的探索从未停止。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7.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四项全能”隐身能力是指让人看不见、摸不着、感觉不到呼吸、感受不到温度。
B.超材料不是天然材料,而是具有人工设计的结构、具备超常物理性质的复合型材料。
C.光折射现象给了科学家启发,他们由此想到通过操纵光线达到隐身目的。
D.穿上热学超材料的衣服,人体会变冰,红外仪器无法检测到人体的存在。
8.对第6段画线句子所用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以拔河的绳子为例,具体有力地说明了力学超材料具有负弹性、负刚度、负可压缩性等超常力学性能的特点,使说明内容更具说服力。
B.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拔河比赛时的感觉和真实情况做对比,突出说明了力学超材料具有负弹性、负刚度、负可压缩性等超常力学性能的特点,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C.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拔”“拉”等词语,准确地写出拔河时紧张、激烈的情况,来表现绳子的坚韧,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D.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拔”“拉”等词语,准确地写出拔河时紧张、激烈的情况,来表现绳子的坚韧,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9.选文多处运用设问,请列举一例简析其妙处。(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灯如红豆
侯志明
纪昀有言:“灯如红豆最相思。”
夏日炎炎的夜晚,我经常会在夜深人静后走向阳台,看城市迷人的夜光。那夜光是由无数盏灯组成的。望着望着,有时会掉下眼泪来。
我总会想到童年、少年时陪伴我的那盏小煤油灯。
那是一盏自制的、简单的煤油灯。一进腊月,母亲就要夜夜坐在小油灯前,赶做新衣或者浆洗旧衣。白天辛苦一天,晚上还要干活到下半夜。有一天,我睡醒一觉,发现母亲还在灯前纳鞋底做新鞋,腿上盖着被子,身上披着棉衣。一手拿着鞋底,一手交替拿锥子和针线。先用锥子扎,再用针穿线,再在膝盖上使劲地勒紧。我看着看着,忽然看见她浑身一抖,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斜倚在了窗台上。过了五六分钟吧,她又坐了起来,拿起没做完的活儿。我想过去搂住她看看扎伤的手,想劝她去睡觉,但我一张口,说出的却是“妈,我要尿尿”。妈没有抬头,只是说“灯亮着呢,去吧”。尿完尿,我回转身,站在那儿,盯着母亲,希望她看我一眼,等来的却是“冷,快去睡,感冒了过不好年”。她仍没有抬头。“那你怎么还不睡 ”“快完了,一会儿睡。”在母亲的心里,赶制孩子过年的新衣新鞋,这些活儿不但是定了量的,而且也是限了时的。年年如此。
直到今天,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从没有熄灭。它渺小像母亲,它柔弱像母亲,但它明亮也像母亲。母亲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照亮了我们艰难生活的每一天。
后来,我们家又有了另一盏油灯。那是一盏玻璃底座,玻璃肚子,带了玻璃灯罩的油灯。它不但比我家原有的那盏灯好看,而且也明亮。更主要的是它有个调整亮度的开关。这是父亲做了生产队会计,村里给买的。自从有了这盏灯,我们总希望父亲天天计工分,天天整理账,天天点亮这盏灯。那样不但整个家里会明亮很多,而且我们可以蹭亮光看书写作业。
有一年的年底,父亲又点亮那盏灯,开始给人们算账,我又蹭光写起作业,写完我就去睡了。但我睡醒一觉,发现父亲仍然在翻本子打算盘。“爹,咋了 ”“没咋。”他没有看我。“没咋,那咋不睡 ”我又问。这时他转过脸,看着我说:“有两毛钱,对不上账。”“多了还是少了 ”我接着问。“多了。”他说。“多了,那好呀!”我说。他又转过头并拧小灯火,走过来坐在炕沿边摸着我的脸:“不知道给谁少算了。两毛,一个壮劳力两天才能挣到。”
在我心中,那盏小小的油灯也从来没有和父亲分开过。它教给我认真、公道、善良地对人对事,遇有疑难、面对选择时推己及人。
后来,我上了高中。为了在教室关灯后能多学习一会儿,我备了一盏小油灯。多少次,在寒冷的冬天,我的手冻得不能拿笔想放弃的时候,是这盏小小的灯给了我些许的温暖。尤其难忘的是,有一个冬天的早晨,我带了灯去教室背书,可是只过了一会儿就油尽灯灭,正在我不知如何是好时,一个与我坐得不远的女同学将她的灯推到了我的面前,自己站起来走出了教室。这一举动是我万万没想到的,因为在那个年代,男女同学是连话都不说的。何况这个女同学是我们男生认为最丑的,而且她也应该是意识到了的。那一刻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美。
几十年来,陪伴我的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油灯,都已难得见到了,但它照耀我前行的路却是那样的明亮宽展,给我的启迪又是那样的深刻受用。
“灯如红豆最相思”的前面还有一句,是“书似青山常乱叠”。把灯和相思联系起来的这位诗人,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
(有删改)
10.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通过城市迷人的灯光与柔弱的小油灯的鲜明对比,引出下文“我”对小油灯及往事的回忆,突出了小油灯对“我”的影响之大、启迪之深。
B.第7段中父亲执意要将多出的两毛钱对清,是为了给“我”上一堂具有教育意义的课。
C.第4段中母亲没有抬头看“我”,反映出母亲为我们赶做新衣时候的忙碌和深沉的爱。
D.文章叙写回忆,用词凝练,语言朴素自然;精选生活片段表达感情,真挚动人。
11.联系上下文,赏析下面的句子。(3分)
把手里的东西一扔,然后用左手紧紧地攥住右手的食指。
12.文章重点写三盏“小油灯”,它们都给了“我”启迪。结合全文,填写表格。(4分)
“小油灯” 相关人物 给“我”的启迪
第一盏 ① ②
第二盏 父亲 认真、公道、善良地面对人和事
第三盏 ③ ④
13.文章最后写到“把灯和相思联系起来的这位诗人,升华了我对灯相思的境界和品位”,请结合文本内容,请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要说明理由。(4分)
答:
(三)古诗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4题。
别薛华①
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②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注】①本诗作于王勃入蜀之后,诗人因触怒唐高宗,不得重用。薛华是王勃的同乡密友。②遑遑:心神不安、匆匆忙忙的样子。
14.请简要分析本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2024·张家界期中改编)阅读下面三则文言短文,完成15~18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水益涩①,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越信宿②,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③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④十问仅得二三。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⑤书“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
【丙】明日,宿旦子冈⑥。甫⑦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⑧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⑨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①涩:不通畅。②信宿:连宿两夜。③牧竖:牧童。④率:大抵、一般。⑤髹(xiū):赤黑色的漆。⑥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⑦甫:始,才。⑧洵(xún):确实。⑨浣:洗衣。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便要还家”中的“要”是通假字,同“邀”,邀请的意思,表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
B.“无论魏晋”中的“无论”是古今异义词,意思是不要说,更不必说,表明桃花源人与外界间隔的时间非常久远。
C.“遂缘小溪”的“遂”与“遂与外人间隔”中的“遂”意思一致,解释为“于是”。
D.“自恨不如远甚也”中的“恨”有“遗憾,不满意”“怨恨”的意思,这里应该选择“怨恨”之意。
16.借助下面的知识卡片,将【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或:①有的,有的人;②也许,或许;③又;④语气词,常用在否定句中加强否定的语气;⑤迷惑。
诺:①答应,同意;②答应的声音,表示同意。
译文:
17.【甲】【丙】两文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4分)
答:
18.【甲】【乙】两文中桃花源与雪窦山的景象有哪些异同之处 (4分)
答:
(四)名著阅读(8分)
19.研学归来,小明觉得自己不仅要行万里路,更要品读经典书目,请和他一起完成相关题目。(3分)
苏秦使锥子扎腿的时候,自己发狠道:“哪有游说人主不能得金玉锦绣,不能取卿相之尊的道理!”
张仪说舌头在就行,说是说非,只要会说,这也正是职业的态度。
七雄分立,没有共主,没有盟主,各干各的,谁胜谁得势。国际间没有是非,苏秦说连横不成,就改说合纵,在策士看来,这正是当然。
以上文字选自《经典常谈》,战国时期七雄争霸, 游说的场面应运而生,其中,“合纵”派的代表是 ,“连横”派的代表是 。
20.什么是“合纵” 什么是“连横” 请你简要谈谈你的理解。(5分)
答:
三、写作(50分)
21.(2024·邵阳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50分)
某男生高中时沉迷网络,时常半夜翻墙出校上网。一晚,他照例翻墙,翻到一半即拔足狂奔而归,面色古怪,问之不语。从此认真读书,不再上网,学校盛传他见鬼了。
后来他考上名校,昔日同学问及此事,他沉默良久说:“那天父亲来送生活费,父亲舍不得住旅馆,在墙下坐了一夜。”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