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 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屋舍(shè) 间(jiān)隔 便要(yāo)还家 豁(huò)然
B.阡陌(mò) 平旷(kuàng) 垂髫(tiáo) 俨(yǎn)然
C.叹惋(wǎn) 缤(bīn)纷 怡(yǐ)然 及郡(jùn)下
D.刘子骥(jì) 邑(yì)人 诣(yí)太守 问津(jīn)
2. 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后遂无问/津者
D.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缘溪行
(2)芳草鲜美
(3)屋舍俨然
(4)便要还家
(5)咸来问讯
(6)欣然规往
(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8)及郡下,诣太守
(9)后遂无问津者
4.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复前行,欲穷其林 B.便扶向路
C.处处志之 D.渔人甚异之
5. 下列语句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渔人甚异之
B.具答之
C.闻之,欣然规往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6.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思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阡陌交通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无论魏晋
D.武陵人捕鱼为业
7.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用来记载事物,并通过写人记事、描景状物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B.陶渊明,东晋诗人、散文家,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宅子旁边种有五棵柳树,又自号“柳泉居士”。
C.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D.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8.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用课文原句填空。
(1)描写桃花林优美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桃花源中人与世隔绝之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写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落实“五育”并举的指导方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
【材料2】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中强调,学校可以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走出校园,体验与平常不同的生活。
基于以上材料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学校准备开展以“走进田间”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 为了更好地落实“五育”并举的要求,需要你就本次综合性学习“走进田间”设计一些具体的活动内容。请你从“五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不同方面设计出三项具体的活动内容。
在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动员会上,需要你谈谈中学生“走进田间”的意义。请把你要说的话写在下面。(100~120字)
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敷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1. 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便舍船 屋舍俨然
B.寻向所志 便扶向路
C.忘路之远近 渔人甚异之
D.武陵人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
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描绘桃花林美景有何作用?
14. 下面对课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通过描绘桃花源的美景和民风民俗,表现了他的入世思想,再借渔人、太守寻找桃花源未果,表现了他的出世思想。
B.桃花源中人叮嘱即将离去的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暗示了桃花源中人不想被外界的人打扰。
C.全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把整个事件贯穿起来,最后以刘子骥的经历再次烘托桃花源的不可得。
D.文中也反映了作者受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影响,但他所设想的境界,脱离实际,在当时无法实现。
15. 作者虚构的桃花源,千百年来让无数人心驰神往,为什么它具有这样永恒的魅力?(写出两点即可)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桃花源记
(东晋)陶渊明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
山静日长
罗大经
午睡初足,旋①汲山泉,煮苦茗啜之。从容步山径,抚松竹,与麝犊②共偃息于长林丰草间。坐弄流泉,漱齿濯足。既归竹窗下,则山妻③稚子,作笋蕨④,供麦饭,欣然一饱。弄笔窗前,随大小作数十字,展所藏法帖、墨迹、画卷纵观之。兴到则吟小诗,或草《玉露》⑤一两段,再烹苦茗一杯。出步溪边邂逅固翁溪叟问桑麻说粳稻,量晴校雨,探节数时,相与剧谈一晌。归而倚仗柴门之下,则夕阳在山,紫绿万状,变幻顷刻,恍可入目。
【注释】①旋:随即,不久。②麝犊(mí dú):小鹿。③山妻:隐士之妻。常用作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的谦辞。④笋蕨:竹笋和蕨菜。⑤玉露:作者有笔记《鹤林玉露》。
1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具答之/归而倚仗柴门之下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 多生怪柏
C.不足为外人道也/漱齿灌足 D.欣然规往/欣然一饱
17.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兴到则吟小诗,或草《玉露》一两段,再烹苦茗一杯。
18.请用三条“/”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出步溪边邂逅园翁溪叟问桑麻说粳稻
19.有人认为,《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与《蒹葭》中的“伊人”都象征着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事物。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20.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作者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孙泰,山阳人也,少师皇甫颖,操守颇有古贤之风。泰妻即姨妹①也。先是姨老矣,以二子②为托,曰:“其长损一目,汝可娶其女弟③。”姨卒,泰娶其姊。或诘之,泰曰:“其人有废疾,非泰不可适④。”众皆伏泰之义。
尝于都市遇铁灯台,市之,而命洗刷,却银也。泰亟往还之。
中和中,将家于义兴,置一别墅,用缗⑤钱二百千。既半授之矣,泰游吴兴郡,约回日当诣所止。居两月,泰回,停舟徒步,复以余资授之,使其人他徙。于时睹一老妪,长恸数声。泰惊悸,召诘之,妪曰:“老妇尝事翁姑⑥于此,子孙不肖,为他人所有,故悲耳。”泰怃然久之,因绐曰:“吾适得京书,已别除官,不可住此,所居且命尔子掌之。”言讫,解维而逝,不复返矣。
【注释】①姨妹:姨母的女儿。②二子:两个女儿。③女弟:妹妹。④适:嫁。⑤缗(mín):穿钱的绳。⑥翁姑:公婆。
21.与“以二子为托”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B.何不试之以足 C.贻以金钗 D.可以调素琴
2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众皆伏泰之义( ) (2)将家于义兴( )
(3)吾适得京书 ( ) (4)言讫 ( )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既半授之矣,泰游吴兴郡,约回日当诣所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妇尝事翁姑于此,子孙不肖,为他人所有,故悲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C 3.(1)沿着,顺着 (2)新鲜美好 (3)整齐的样子 (4)同“邀”,邀请 (5)全,都 (6)打算,计划 (7)邀请 (8)拜访 (9)渡口 4.B 5.D 6.D 7.B 8.(1)(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2)(桃花源中人)见到渔人,就很惊奇,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再出去。9.(1)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①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10、(1)活动内容一:“田间成果”图片展览;活动内容二:“劳动标兵”评选比赛;活动内容三:“热爱劳动”演讲比赛。(能围绕“走进田间”的主题设计具体活动内容,体现“五育”的不同方面即可)
(3)首先,“走进田间”能让我们体会到劳动的不易,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从而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其次,我们能在亲近自然的同时感受大自然的丰富多彩,提升审美品位。再次,我们能在劳动中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体会劳动乐趣。
11、B
12、(1)(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2)(桃花源中人)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
(3)渔人一一向(桃花源中人)详细地说出自己听到的事,(他们听了)都感叹惋惜。
13、渲染神秘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14、A
15、示例:桃花源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拥有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桃花源内有优美富饶的自然环境;桃花源内人民生活幸福快乐;桃花源内有淳朴的社会风尚;桃花源内的生活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写出任意两点即可)
16.D
17.(1)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2)兴致来了就吟诵小诗,有时(用)草书(写)一两段《玉露》,再煮上一杯苦茶。
18.出步溪边/邂逅园翁溪叟/问桑麻/说粳稻
19.同意。桃花源是渔人偶然闯入却又失落的理想社会,象征现实中难以实现的乌托邦;“伊人”始终隔水相望,象征理想或美好事物难以触及的朦胧与虚幻;二者均以距离感和不可及性,暗含对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思考。(开放性题目,学生若答“不同意”但能结合文本自圆其说,亦可酌情给分。)
20.[甲]文:描绘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表现桃源人真诚淳朴、热情好客的民风,寄托了作者对社会及政治的美好理想,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乙]文:表现作者对与世隔绝、自由悠闲的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21.C
22.(1)同“服”,佩服 (2)安家 (3)恰巧 (4)完毕
23.(1)已经交付了一半的钱,孙泰就前往吴兴郡游览,约定回来后就到新买的别墅去。 (2)我曾经在这里侍奉过公婆,子孙不成才,(使别墅)被别人拥有,因此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