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
专题09:古诗词鉴赏之诗句赏析
【课标要求】
《课标》中要求考生具备初步欣赏古诗的能力,其中经常考查考生对诗句作用的分析能力。在答题中,考生存在脱离诗句、架空分析,生搬硬套、词不达意等问题。
【考查重点】
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分为两种题型:一是定向赏析型,题干规定好了鉴赏角度如“从虚实结合角度赏析某句";二是综合赏析型,未规定赏析角度,需要考生自行选择角度,如“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某联”。
【主要题型】
(1)描述名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2)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3)解释诗词的意思,说出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某句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5)某诗句历来受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
(6)诗歌的某联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
(7)你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了什么人生哲理?
(8)这首诗体现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情趣?
【重点提示】
名句鉴赏,就是对古诗词中千古传诵的名句,就其景、情、理、趣方面为人称道之处品评分析。古代诗歌的语句具有表达凝练、内蕴丰富的特点,往往一句诗就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高超的技巧。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常常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最生动形象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赏析的意义在于:尺幅之内,含不尽之意。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而在言外。
【解题技巧】
一、答题要点
1.解释该句的含意,写出表达的情感;
2.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3.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
4.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二、诗歌鉴赏五步骤
第一步:判断诗歌题材,确定诗歌类型;
第二步:到诗词后部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看前半部分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必看题目(题日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必看作者(知作者作品风格、身世、经历);必看注释(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必看名句(中心诗眼常常在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字词句)含义+(修辞、表现等)手法+表达作用(效果)+抒发情感(揭示道理)
必考题型归纳
考点一 :写景类诗句
【答题模版】运用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视听结合/虚实结合等手法),写出了......(描述画面+画面特点),表达了......(情感)。
【例题剖析】
【例1】(2024·江苏扬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过广陵驿
萨都剌①
秋风江上芙蓉老,阶下数株黄菊鲜。
落叶正飞扬子渡,行人又上广陵船。
寒砧②万户月如水,老雁一声霜满天。
自笑栖迟淮海客③,十年心事一灯前。
【注】①萨都剌,元朝诗人。②砧,捣衣石。③栖迟,长久居留。诗人长年客居南方,故称淮海客。
【问题】《新元史》评萨都剌的诗具有“清丽”的特点,请结合“寒砧万户月如水,老雁一声霜满天”赏析。
【答案】该句使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渲染了凄凉、冷清、孤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漂泊之苦,对于同样分处两地的人们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寒砧万户月如水,老雁一声霜满天”的意思是:月色如水,不远处点点砧声敲响,更显一片宁静;繁霜满天,云天间一声秋雁鸣叫,也催促游子踏上归程。作者连用“寒砧、寒月,老雁、霜天”四个意象,视觉上写月光如水,繁霜满天,听觉上写点点砧声敲响,一声秋雁鸣叫,视听结合,更进一步描绘出秋意深重的场景,渲染了凄凉、冷清、孤寂的氛围,也委婉地抒写出内心的悲愁。寒砧令人想起家中的妻子,寒月使人惆怅羁旅孤单,而归鸿与霜天也似乎都在提醒诗人应该早点还乡,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漂泊之苦。
考点二 :抒情类诗句
【答题模版】运用了......(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手法)的抒情手法,写出了......(描述画面+画面特点),抒发了......(情感)。
【例题剖析】
【例1】(2024·江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笋
朱松
春风吹起箨龙①儿,戢戢②满山人未知。
急唤苍头③斫烟雨,明朝吹作碧参差。
咏新荷
蔡楠
朱阑桥下水平池④,四面无风柳自垂。
疑似水仙⑤吟意⑥懒,碧罗笺⑦卷未题诗。
[注]①箨(tuò)龙:竹笋的别名。②戢戢(jí):象声词。风吹竹笋声。③苍头:仆人。④水平池:水与池面相平。⑤水仙:水中女神。⑥吟意:吟诗的兴趣。⑦罗:丝织品。笺:精美的纸张,供题诗、写信等用。
【问题】从内容或写作技巧的角度,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共同点。
【答案】示例一:两首诗都是写新生事物,所写景物清新而充满生机,富有情趣。
示例二:两首诗写物都发挥想象,运用了虚写的手法。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根据两首诗的题目“新笋”和“咏新荷”可知,这两首诗分别描写的是新生的竹笋和新生的荷。两者都属于新生事物。根据第一首诗中的“春风吹起箨龙儿,戢戢满山人未知”可知,春风把竹笋都吹出了地面,满山遍野聚在一起,人们都还不知道。作者描写了新生的竹笋满山遍野,景物清新而富有生机。根据第二首诗中的“疑似水仙吟意懒,碧罗笺卷未题诗”可知,作者想象水仙似乎是无意吟诗,反倒是有写诗的兴致,那些将舒未舒的新生荷叶就像是还没有题诗的纸笺一样。所写画面同样清新且富有生机。
第一首诗中的“急唤苍头斫烟雨,明朝吹作碧参差”是作者的想象,作者想象第二天竹笋长成竹子的情形,于是急忙唤起奴仆上山在那烟雨之中挖掘竹笋。第二首诗中的“疑似水仙吟意懒,碧罗笺卷未题诗”同样是作者的想象,作者想象水仙似乎是无意吟诗,反倒是有写诗的兴致,那些将舒未舒的新生荷叶就像是还没有题诗的纸笺一样。所以这两首诗都发挥了作者的想象,运用了虚写的手法。
【例2】(2024·四川泸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泸川纪行①
杜甫
自昔泸川负盛名,归途邂逅慰老身。
江山照眼灵气出,古塞城高紫色②生。
代有人才探翰墨,我来系缆结诗情。
三杯入口心自愧,枯肠③无字谢主人。
【注】①杜甫于代宗永泰元年(765年)从成都乘船东下,路过了泸州,创作《泸川纪行》一诗。泸川即指泸州。②紫色:可解为紫气,即祥瑞之气。③枯肠:一作“枯口”。
【问题】请赏析“江山照眼灵气出,古塞城高紫色生”两句诗。
【答案】本句采用对偶的手法,“江山照眼”和“古塞城高”相对,“灵气出”与“紫色生”相对,对仗工整,描绘出了泸州山河灵秀,城池高峻,地理位置重要的特点,流露出作者对泸州的赞美之情,呼应首句的“盛名”。
【分析】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
“江山”和“古塞”一指河山,一指位置,意思相关,“照眼”意思为:耀眼,与“城高”相对,“灵气”与“紫色”同为名词,“出”和“生”同为动词,因此上下为对偶句,对仗工整,上联从江河山岳光亮耀眼生出仙灵之气来展现出泸州山河灵秀,下联从泸州地处古时边界要塞,城池高峻,笼罩祥瑞之气来展现泸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流露出作者对泸州的赞美之情,呼应首句的“盛名”。
考点三 :哲理类诗句
【答题模版】描绘诗/词句(+艺术手法)+蕴含的哲理及诗/词人的态度。
【例题剖析】
【例1】(2024·四川达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万山潭作
[唐]孟浩然
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游女昔解佩①,传闻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②歌还。
【注释】①解佩:神话故事。郑交甫游万山,巧遇神女,心生爱慕,并向神女索取佩戴饰物,神女解佩赠之,一霎时,神女和佩物均不见,交甫怅然久之。②棹:船桨。
【问题】请自选角度,结合诗句简要赏析颔联。
【答案】 颔联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潭水中游鱼逍遥,碧波中树影荡漾,岛上树木苍郁,猿猴倒 挂,轻盈自在,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表现出作者的内心平和纯粹,闲适自得。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句意:鱼儿在树荫下游来游去,猿猴挂在枝上嬉戏打闹。颔联用“鱼行”与“猿挂”,一低一高,遥相呼应,更拓展出空间的距离美。“潭树下”与“岛藤间”,一潭一岛,一树一藤,一下一上,也显示出对称美。这些描写,表现了树影荡漾、树木苍郁的生机勃勃、美好景色;再用居其间的游鱼“逍遥”、猿猴“轻盈自在”来暗示作者内心的清、闲。由此窥见他内心的纯粹,闲适和旷达情怀。
【例2】(2024·四川南充·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问题】同是借景抒怀,本诗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表达的人生追求有何异同?
【答案】同:都强调人生要有高远的追求和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异:杜诗更侧重目标的确立、目标的高远;
王诗更侧重为实现目标而采取行动。
【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可从主题或内容方面比较异同。
《望岳》的写作背景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
相同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句意是: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那时远眺,群山定会显得渺小。表达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坚定豪迈的气概。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句意是: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这两句是写作者登楼所感,意在鼓励人们追求进步、积极向上。所以,两句诗都强调人生要有高远的目标,并有为理想目标而积极进取、努力拼搏的人生态度。
不同点:依据“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句意可知,杜甫在诗歌中体现出了自己远大的理想和志向。侧重人生目标的确立。依据“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句意可知,王之涣的诗歌侧重体现了为了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动及其过程。
诗句的作用解题思路与方法
诗句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答题。
一、诗句在内容方面常见的作用:
1.点明时令、地点或环境;
2.渲染某种气氛,烘托人物某种形象;
3.表现(暗示)人物心情;
4..表现人物形象;
5.描摹画面;
6.点明主旨。
二、诗句在结构方面常见的作用:
1.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1)点明时令、地点,交代心情;
(2)总括全诗,领起(引起)诗歌后面内容,引起读者注意;
(3)为下文描写景物或抒发情感做铺垫;
(4)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某种情绪形象,奠定某种情感基调;
(5)暗合(照应)题目,切入主题;
(6)埋下伏笔;
(7)如果首句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2.中间句的结构作用:
(1)、过渡、承上启下;
(2)、埋伏笔,做铺垫;
(3)转换话题。“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在诗词的结构中,“转”多在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词和曲中的“过片”。它能引导读者从中理出思路,品味出作者的情感、诗歌主旨。
3.尾句的结构作用:
(1)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
(2)卒章显志,点明题旨;
(3)照应上文或题目,前后呼应。使诗歌结构严谨;
(4)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
考场练兵
九、(2024·海南·二模)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行路难(其一)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7.品读古诗,补全下表中的批注内容。
摘抄 批注
诗句 修辞 描绘画面 蕴含情感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1) (2) (3)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诗句活用:有同学在毕业册上写下这两句诗作为给好朋友的毕业赠言,你觉得这一赠言好吗?请结合全诗谈一谈。
十、(2024·山西晋城·三模)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8.做出惊人伟业者常有凌云之志。《观沧海》一诗哪几句借奇特的想象抒发了作者的雄心壮志?请抄写下来并将你的理解批注在相应位置。
诗句:
批注:
十一、(2024·山西晋中·三模)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9.《使至塞上》记述了王维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途中所见的塞外风光。请参照示例,从诗歌中另选一联,为诗人的所见所感作批注。
示例:“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联,诗人以“征蓬”“归雁”自况,写出了漂泊不定的内心感受。
批注:
参考答案
九、17.品读古诗,补全下表中的批注内容。
【答案】【小题1】 (1)比喻、对偶 (2)想渡过黄河却看见冰雪堵塞了大河,准备登上太行又见莽莽的风雪弥漫高山。描绘了一幅前路艰险,困难重重的画面。 (3)形象地表明了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自己的政治出路被权贵堵塞。(或:表明自己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生动形象地写出世道的艰难,蕴含着诗人无限的悲愤。) 【小题2】(4)这是很好的赠言。这首诗写诗人的人生路途充满艰难, “长风破浪会有时”一联体现诗人 虽经历坎坷仍心存希望,表现了诗人追求光明、积极乐观的精神,同学们用它作为赠言,是希望友人对自身的能力坚信不疑,对人生前途充满希望,所以这首诗是很好的赠言。
【详解】(1)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意为: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前后两句对仗工整,这是对偶。用“冰塞川”、“雪满山”比喻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这是比喻。
(2)本题考查描绘诗中画面。描绘画面时,需尊重诗句原意,语言生动形象。原意为: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可描绘为:我想横渡黄河,却冰雪封河,无法前行。我想要登上太行山,此时的太行山却是风雪载途,不得攀登。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前路艰险,阻碍重重的画面。
(3)本题考查诗句赏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黄河、雪拥太行。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己仕途的艰难,蕴含着无限悲愤。
(4)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分析时首先要明确“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引用了南朝时宗悫的典故,是诗人在面对坎坷的现实之路、对前途迷惘的情况下发出的最强音,表达了诗人在沉郁中奋起,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突出表现了诗人准备突破一切阻力去施展才华,实现抱负,不断追求理想的乐观积极心态。把这两句诗作为赠言,可以鼓励友人相信自己,相信美好未来,激励友人积极勇敢面对人生中的挫折。所以这两句诗适合作为赠言。
十、18.
【答案】 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批注: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这是作者的想象之景,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详解】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借奇特的想象抒发作者雄心壮志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思是: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运用想象,为虚写,写大海能够吞吐日月,包揽星河,夸张的展现大海容纳世间万物的气势,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将自己比作大海,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表现其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十一、
19.
【答案】示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描绘了西北边塞奇特、雄浑、壮阔的景观,同时又巧妙地将诗人的孤寂融入其中。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使至塞上》是一首边塞诗,首联交代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颔联即景设喻,用“征蓬”“归雁”自比,写飘泊之感;颈联描绘了西北边塞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尾联写到达边塞,被侦察兵告知:首将正在燕然前线。此诗既反映了边塞图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示例:“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战争的惨况让人心生震撼,作者又多了些慷慨悲壮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