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核舟记 作业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 核舟记 作业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11 21:42: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第11课* 核舟记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二黍(shǔ)   糁之(cān)
贻余(yí) 罔不(wǎng)
B.箬篷(ruò) 篆章(zhuàn)
多髯(rán) 椎髻(jì)
C.器皿(mǐn) 衣褶(zhě)
壬戌(shū) 了了(liǎo)
D.倚之(yǐ) 诎臂(qū)
船楫(jí) 有奇(qí)
答案
1.B A项,“糁”应读“sǎn”。C项,“戌”应读“xū”。D项,“奇”应读“jī”。
















2. 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箬篷覆之
B.石青糁之
C.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答案
2.D D项中的“简”释义为“挑选”,其他三项均为词类活用。A项,名词作状语,用箬篷。B项,名词作状语,用石青。C项,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3.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不同含义。
答案
3.(1)奇妙 零数、余数 (2)做,这里指雕刻 是 (3)一头 端正,不斜
4. 下列句子中的“之”字各是什么用法 将对应的序号填入句后括号内。
(1)能以径寸之木(   )
(2)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
(3)石青糁之(   )
(4)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
(5)无丝竹之乱耳(   )
A.代词,代指人、物、事
B.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C.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
D.助词,无实义,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答案
4.(1)C (2)A (3)A (4)D (5)B





5. 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1)尝贻余核舟一
古义:      今义:     
(2)其两膝相比者
古义:      今义:     
(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古义:      今义:     
(4)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古义:      今义:     
答案
5.(1)曾经 品尝,尝试 (2)靠近 比较,较量 (3)竟然 曾经  (4)挑选 简单




6.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4)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答案
6.(1)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关键词:罔不、因、象)
(2)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并且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关键词:峨冠、髯)
(3)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关键词:比。倒装句)
(4)这个船的顶部较平,(作者)就在上面题上自己的名字。(关键词:夷。“于”的省略)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15分)
1.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佛印绝类弥勒    哀转久绝
B.神情与苏、黄不属  心有所属
C.高可二黍许  以身许国
D.而两膝相比者  比肩接踵

答案
1.D A项,极,非常/消失。B项,类似/归属。C项,表示约数/给予,奉献。D项,两个“比”的意思均为“靠近”。







2. 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第二段中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与前文“盖大苏泛赤壁云”一句语意相连。
B.“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写出了核舟的体积之小。
C.作者在介绍核舟时,按照空间顺序,依次介绍了核舟的船头、船舱、船尾、船背等各个部分。
D.全文结构可以概括为总分总,先总述王叔远技艺奇巧,再细致描述核舟各个部分的特点,最后赞叹核舟技艺巧夺天工。
答案
2.C 介绍顺序应是:船舱、船头、船尾、船背。
3. 结合课文第二段,分析作者从船的中部写起的原因。(4分)
答案
3.【答案示例】 ①核舟的中间部分是舱,高起而宽敞,引人注目;②舱边的窗竟然可以开关,从这里说起能引起读者的兴趣;③核舟所表现的主题是“大苏泛赤壁”,而中间部分雕刻着苏轼《后赤壁赋》《赤壁赋》中的名句,从这里说起容易引起读者的注意,与主题呼应。(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题思路】 可从核舟的形状、表现的主题以及对读者的吸引力等方面分析。
4. 本文语言简洁、严密、生动,结合下面的句子做具体赏析。(5分)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答案
4.【答案示例】 对舟上人物的表情、动作进行了生动的说明介绍。(1分)居右者,呈动态之美,因此先写面部,后写举止,重点在举止。(1分)居左者,呈现静态之美,先写举止,后写面容,重点在面容。(1分)动静相宜,次序井然,神态毕出,渲染了舟中轻松、愉快的气氛。(1分)跟船头的情景相呼应,突出“泛舟”的主题。(1分)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所给语句写舟上人物的表情和动作:一个“若啸呼状”,很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很专注的样子。这样来塑造舟子的形象,更有力地突出了“泛舟”的主题,也渲染了舟中轻松、愉悦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相呼应。这些描写使读者感到核舟雕刻技艺的精妙,深为赞叹。
5. [原创题]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5分)
1986年,位于四川德阳广汉市的三星堆,“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2021年3月20日,新一轮考古发掘成果公布,三星堆“再醒惊天下”。在出土的500余件重要文物中,仅有“半张脸”的金面具残片成为关注的焦点。众多网友脑洞大开,纷纷通过P图等方式,试图还原整张黄金面具。
4月12日,一名年仅25岁的B站UP主“才疏学浅的才浅”(以下简称才浅),在B站上传了一条名为《15天花20万元用500克黄金敲数万锤纯手工打造三星堆黄金面具》的视频,详细记录了自己手工制作金面具的全过程。
他纯熟的技艺立刻引来一众网友点赞,收获如潮好评。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朱亚蓉在朋友圈分享了这条视频,并喊话:“来我们修复馆上班吧。”14日凌晨,才浅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等自己技术纯熟时,可以考虑去修文物。
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用真黄金来制作这张面具 才浅给出的答案是,他想用纯手工的方式,来感受3000年前古代工匠的心路历程。在他看来,这也是和古人对话的一种方式。B站UP主“复原”黄金面具这一事件折射出这个伟大时代的“工匠精神”。
请你发一条帖子表达对该UP主的赞扬之情。(50字左右)(5分)
5.【答案示例】 历时15天,历经上万次捶打,用手工对话古人。匠人精神,以心焕新。这种探知精神和动手能力,非常值得肯定!(5分)
【解题思路】 根据题目要求,结合人物的事迹,写一段赞美的文字即可。注意字数要求。
答案
[2021苏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2分)
孙云球①,字文玉,居虎丘。母董如兰,通文艺,云球幼禀夙慧,年十三为县学生,父殁,家坠丧乱,常卖药得资以供母。
云球精于测量,凡所制造,时人服其奇巧。尝以意造自然晷,定昼夜,晷刻不违分秒。又用水晶创为眼镜,以佐人目力。有老少花、远近光之类,随目对镜不爽毫发,闻者不惜出重价相购。天台文康裔患短视,云球出千里镜相赠,因偕登虎丘试之,远见城中楼台塔院若接几席,天平、灵岩、穹窿②诸峰峻嶒苍翠,万象毕见,乃大诧且喜曰:“神哉,技至此乎。”云球笑曰:“此未足以尽吾奇也。”又出数十镜示之。如存目镜,百倍光明,无微不瞩;万花镜,能视一物化为数十;其余幻容镜、夜明镜种种,神明不可思议。
著《镜史》一帙,今坊市依法制造,遂盛行于世。其母序之曰:“夫人有苦心,每不敢求人知,甚至有不欲为人所知者,故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今吾子不得已,托一艺以给薪水,岂吾子之初心哉。”
(选自《吴县志》,有删改)
【注】 ①孙云球(约1630—1662),苏州人。②天平、灵岩、穹窿:都是苏州的山名。




1.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幼禀夙慧(具有)
B.不爽毫发(差错)
C.万象毕见(完成)
D.无微不瞩(看见)
答案
1.C C项,“毕”的意思应是全部、全都。





2. 根据文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父亲去世后,卖药、制镜成了孙云球维持生计的手段。
B.孙云球的千里镜效果好,用来望远,景物清晰如在眼前。
C.“闻者不惜出重价相购”激发了孙云球研制眼镜的热情。
D.孙云球的《镜史》,对制镜行业的发展有不小的推动作用。
答案
2.C C项,并不能从文中推断出“重价相购”“激发了孙云球研制眼镜的热情”,且从“天台文康裔患短视,云球出千里镜相赠”和结尾“今吾子不得已,托一艺以给薪水,岂吾子之初心哉”可看出,孙云球并不看重钱财。

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凡所制造,时人服其奇巧。
(2)神哉,技至此乎。
4. 孙云球母亲说“岂吾子之初心哉”,孙云球的“初心”是什么 请联系全文回答。(1分)
答案
3.(1)凡是(他)所制造的东西,当时的人(见了)都佩服他(技艺)奇妙精巧。(2分。关键词:时人、服)
(2)神奇啊,技艺竟到了这种地步。(2分。关键词:神、至此)
4.【答案示例】 古代读书人的心愿(理想)。(1分)
5. 在“中国智造”的主题征文活动中,有同学写道:“制造向智造转型的关键,是科技的使用与创新。从历史看,中国制造并不缺乏这种智慧。”随后他以孙云球和《核舟记》中王叔远的“奇巧”为论据来证明观点。这两个论据的选择是否妥当 为什么 (3分)
答案
5.【答案示例】 孙云球的发明,主要是对透镜成像原理的应用,有科技含量,以他为例证明“中国智造”是妥当的。王叔远的核雕虽也充满智慧,但属于艺术创造,以他为例不恰当。(3分)
【参考译文】
孙云球,字文玉,居住在虎丘。母亲董如兰,通晓文学艺术,云球幼年时就聪明有才智,十三岁成为县学学生,父亲去世以后,家庭经乱没落,常卖药赚钱来供养母亲。
云球精通测量,凡是(他)所制造的东西,当时的人(见了)都佩服他(技艺)奇妙精巧。他曾经靠自己的想法造出了自然晷,定出昼夜,晷上的时刻不差分秒。又用水晶制造了眼镜,来帮助人们提高视力。有患花眼、远视、近视之类病的老人小孩,随着眼睛的状况校对眼镜,没有一点差错,听说的人不惜出高价购买。天台文康裔患有短视,云球拿出千里镜赠送给他,于是(文康裔)拿着它登上虎丘去试,远远地看见城中的楼台、高塔、庭院好像就在眼前,天平、灵岩、穹窿各个山峰高峻陡峭、苍翠可见,万物都看得清清楚楚,于是非常惊诧而又非常高兴地说:“神奇啊,技艺竟到了这种地步。”云球笑着说:“这还不足以展现我技艺的奇特啊。”又拿出数十个镜给他看。像存目镜,有百倍的光明,任何细小的东西都可以看见;万花镜,能看到一个东西变为数十个;其余幻容镜、夜明镜等等,出神入化不可思议。
他著有《镜史》一卷,现在坊市的人依照其中的方法制造,于是在当时广泛盛行。他的母亲为他写序说:“人有苦心,常常不敢让人知晓,甚至有不想被人知道的,所以没有固定不变的产业却有持久不变的意志,只有读书人才可以做到。现在我的儿子不得已,依托一门手艺来赚取一些钱财,难道这是我儿子的初心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