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2024)17短文两篇之《陋室铭》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下册(2024)17短文两篇之《陋室铭》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11 17:14: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下17《短文两篇》-《陋室铭》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短文两篇》位于统编语文教材七下第四单元第四课,由《陋室铭》和《爱莲说》两篇经典美文组成。《陋室铭》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歌颂,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不为物役的高尚情操。《爱莲说》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它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虽然两篇文章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但是《陋室铭》为骈文,《爱莲说》为散文,因为文体的差异性,故本课两篇课文分开组织教学,第一课时教学《陋室铭》,第二课时教学《爱莲说》。就课文所处教材位置而言,本单元主题为“修身正己”(传统美德),所选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华传统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阅读这些课文,旨在引导学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本课时,笔者拟以“胸中怀天下 陋室变豪宅”为主题组织学生阅读《陋室铭》,通过读文——读人——读己的教学流程,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句,感受作者的高洁志趣,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了解骈文的特点。
教学目标
语言运用:知人论世,了解创作背景和文体知识。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文章大意,积累重点文言知识。
思维能力:.诵读全文,读出本文的独特韵味,体会陋室不陋,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审美创造:感悟作者的情操,联系现实,了解文章的当下价值。
文化自信:通过托物言志手法表达的高洁志趣,发现先贤美德,追寻美德榜样,做品德高尚的人。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句。
2.研读语句,感受人物志趣。
教学难点
品读赏析,感受骈文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刘禹锡《秋词》,齐读,说说你从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刘禹锡?
板书题目,指名介绍“铭”相关文体知识。
二、读文,知陋室之陋
1.出示无标点课文,学生朗读,尝试断句,发现规律。
2.出示男女生轮读脚本,感受语言的对称性。
3.齐读,标注韵脚。
4.介绍骈文相关知识。
知识链接——
对仗工整:骈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讲究句法结构的对称。
声律和谐:注重平仄搭配,追求诵读时的节奏感。
用典繁密:大量化用历史典故、经籍成语,以简驭繁。
辞采华美:语言追求绮丽,善用比喻、夸张等修辞
结构铺排:常以排比句式层层推进。
(介绍相关知识时,注意与本文内容相结合。)
5.文章题目是“陋室铭”,说明这是一件简陋的房子,反复朗读文章,说说这件房子简陋在何处?
预设——
首先“陋室”地处荒僻,“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台阶上长满了青苔,足见人迹罕至,草色映入门帘,很可能房屋已经荒废很久;其次,屋内陈设简单,仅有“素琴”“金经”,没有丝毫多余的家具;其三,是自从被贬之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怀揣梦想的他被赋闲了,且远离了曾经的娱乐方式。
(在学生反馈的过程中,相机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文言词语,如“上”“入”“之”等。)
三、读人,感陋室之不陋
1.“铭”是一种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的文字,可是本文的写作对象却是一间陋室,陋室有什么功德可称述的呢?再读课文,说说原因。
预设——
虽然这是一间陋室,但是居住在这里的人品德高尚,房子就不简陋了。
2.陋室之不陋表现在哪些地方?
预设——
在作者眼里,房子是否简陋不在于房子本身,而在于室内居住的人,“惟吾德馨”,只要主人的品德好,房子也就不简陋了;因为“德鑫”,所以交往的人,也都是有学问的人,“谈笑有鸿儒”;回顾历史,躬耕南阳的诸葛孔明,蜗居西蜀的杨子云,都曾经住过陋室,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他们的成就,古今类比,这陋室自然也就不简陋了。
另一方面,作者内心的丰盈,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内心丰盈,这荒僻的环境,让人感到幽雅,正好用来宁静身心;因为内心丰盈,这简单的陈设,让人觉得朴素,正好用来培养情趣;因为内心的丰盈,这赋闲的生活,让人觉得悠闲,就有了属于自己的时光。当内心足够丰盈的时候,就算居住在简单的陋室,目之所及,还是那片广阔的天地。
3.探究:刘禹锡写《陋室铭》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不陋”吗
预设——
作者是为了自述己志。表达自己对建功立业的向往,警戒自己不要放弃志向,对官场生活的鄙弃不满。
相机介绍了解诸葛亮、杨雄的典故,并链接阅读:“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引导学生明白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有名贤的志趣抱负,既有自我安慰,又有自我勉励。(介绍托物言志的写法)
4.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刘禹锡的其他作品,说说你从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刘禹锡?
写作背景——
刘禹锡初到和州, 本应住衙门里, 可当地县令故意刁难, 让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不埋怨, 反而高兴地撰写一联:“面对大江观白帆, 身在和州思争辩”。县令又令他搬至城北门, 住房由三间缩小到一间半。刘禹锡见附近有一排杨柳, 便又作一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县令气急败坏, 又命他搬至城中另一处只能容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刘禹锡于是提笔写下这篇千古流传的《陋室铭》。
链接诗文——
《游玄都观》《再游玄都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预设——
豪情壮志、豁达乐观、志向远大。
四、读己,传先辈之精神
1.纵然身处困境,刘禹锡依旧保持着自己乐观的心态,这带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开放性问题,言之成理即可。)
2.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有人认为刘禹锡“陋室不陋”的人生态度已经不合时宜,你怎么看?
预设——
深处窘境的刘禹锡达观的精神,不灭的抱负,高雅的志趣和人生修养值得称道;尽管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力量;生活的贫穷不能妨碍精神的富有;在生活境遇发生改变的时候,应当调整自己的心态,让自己变得积极乐观。
五、小结
胸中怀天下,陋室变豪宅。当内心足够丰盈的时候,我们就能看到更大的世界,就会忘记生活中的那些悲喜。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仿照课文的结构写一篇铭文。
板书设计
陋室铭
境 友 趣
幽 儒 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