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醉翁亭记
考点一对一
虚词“也”的用法
典题示例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也”与例句中的“也”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B.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C.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D.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答案】A
【解析】例句与A项中“也”与“者”一同表示判断语气,可以翻译为“……是……”。B.表示陈述语气。C.表示感叹语气。D.在并列成分之间,表示停顿。
指点迷津
“也”字在文言文中主要用于表达不同的语气。《醉翁亭记》中的“也”字用法尤其典型。
“也”字作为语气词,主要有四种用法:
(1)表判断(肯定,用于描述景物、介绍人名);
(2)表陈述(解释);
(3)表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4)表停顿,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多用于句子中间。
小试身手
本课第5题。
@基础夯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琅琊(lánɡ) 提携(xié) 觥筹交错(ɡōnɡ)
B.酿泉(niànɡ) 颓然(tuí) 伛偻提携(yǔ)
C.山肴(xiáo) 野蔌(shù) 晦明变化(huì)
D.阴翳(yì) 林壑(hè) 水声潺潺(chán)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居高面下
B.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意趣,情趣
C.山间之四时也 时:时候,时间
D.杂然而前陈者 陈:陈列,摆开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佳木秀而繁阴
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溪而渔
C.云归而岩穴暝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D.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词类活用的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山行六七里
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B.名之者谁
C.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D.故自号曰醉翁也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也”与例句中的“也”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D.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6.古诗文默写。
(1)戍鼓断人行, 。(杜甫《月夜忆舍弟》)
(2)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达沉痛而又凄凉的心境的诗句是: , 。
(3)《岳阳楼记》中从空间上写出洞庭湖湖面气势阔大、烟波浩渺的句子是: , 。
(4)《醉翁亭记》中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句子是: , 。
(5)《醉翁亭记》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四季之景的句子是:(春) ,(夏) ,(秋) ,(冬) 。
(6)《醉翁亭记》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句子是: , , 。
阅读《醉翁亭记》,完成题目。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渐闻水声 鸡犬相闻 闻鸡起舞
B.临溪而渔 把酒临风 双喜临门
C.往来而不绝 来此绝境 聪明绝顶
D.水落而石出 不约而同 环而攻之而不胜
8.翻译文中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甲】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翻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在于山水之间的自然风光。
理解:这句话点出醉翁之“醉”的深意,作者陶醉于滁州的自然美景中,可见他虽遭贬谪却能寄情山水,心境恬然。
【乙】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翻译:早上去往山中,傍晚回到家里,一天中的景色不同,游玩的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理解:这句话是对上文“山水之乐”的收束,作者一日之内遍赏山间四时之景,获得无尽的乐趣,心情非常愉悦。
【丙】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翻译:山间的野味野菜,杂七杂八地摆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宴席啊。
理解:这句话写太守宴席上的菜肴虽然都是就地取材,却丰盛而充满野趣,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品尝,更是别有滋味。
9.古往今来,很多心系民生的官员得到了百姓的真心拥戴。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说说欧阳修为官时有哪些爱民之举。
材料一:昨夏秋之初,偶得一泉于州城之西南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因爱其山势回抱,构小亭于泉侧,又理其傍为教场,时集州兵、弓手,阅其习射,以警饥年之盗,间亦与郡官宴集于其中。方惜此幽致,思得佳木美草植之,忽辱宠①示芍药十种,岂胜欣荷②!山民虽陋,亦喜遨游。今春寒食,见州人靓装盛服,但于城上巡行,便为春游。自此得与郡人共乐,实出厚赐也。
(节选自《与韩忠献王③书》)
材料二: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④。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注释】①辱宠:谦辞,屈辱身份来宠爱。②荷:承受恩惠。③韩忠献王:韩琦,庆历新政的主持者之一,与欧阳修声气相投。《与韩忠献王书》是一封答谢韩琦送来芍药花的回信,写此信时欧阳修40岁,始号“醉翁”。④民便之:百姓感到安逸。
@能力拓展
胡氏园趣亭记
[元]揭傒斯
豫章①胡叔俊,以高才硕学隐居进贤官溪之上,治乃祖西园,筑亭其间而游息之。以东南先朝阳夕阴,宜木果,而树桃、李、梨、栗。南为正阳之方宜芳华而列种海棠。松、竹者贯岁寒而后凋,故以植乎西北。中又杂植梅数十株,曰:“梅,松、竹之友也。”今皆蔚然为林矣。若菊,若牡丹、芍药之属,丛生而可爱,皆列于亭之左右,以便观赏。合而名其亭曰“园趣”。
其出入之途在正东,近所居也。海棠之西有二池,夹道凿小渠引水经其所居,以入于东池。渠之上古木参天,其先祖所手植也。东池之外又为大池,春夏泛溢可以舟楫。池之北为堂八楹②,以为子弟讲肄③之所。又北为堂六楹,以馆宾客④。又北为重屋六楹,以藏累世之书。此其园外之事,又所以为成趣之本。
日坐亭上,与园丁野老论农圃之要,而忘其世虑。客至则觞咏⑤啸歌,云山烟水,交错乎指顾⑥之间,而园中之趣,虽万钟之禄⑦不与易也。
(有删改)
【注释】①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后句中的“进贤”为县名。②楹(yínɡ):计算房屋间数的量词。一间为一楹。③肄(yì):练习,学习。④馆宾客:接待宾客。⑤觞咏:饮酒赋诗。⑥指顾:手指目顾。⑦禄:俸禄。
10.根据语境,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1)若菊,若牡丹、芍药之属( )
(2)合而名其亭曰“园趣”( )
(3)客至则觞咏啸歌( )
1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下列A-E中断句正确的两处是( )(填写字母)
南为A 正阳 B之方 C宜芳华 D而列种 E海棠
12.选文紧扣“趣”字来写,你能发现哪些“趣”?请列出四种。
13.文末画横线句“而园中之趣,虽万钟之禄不与易也”,让你想到以下哪篇课文?任选一篇并简述理由。
A.《陋室铭》(刘禹锡)
B.《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C.《醉翁亭记》(欧阳修)
D.《湖心亭看雪》(张岱)
我选 。理由:
14.下面几首诗都是艾青20世纪30年代的作品,请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说一说这几首诗歌在内容上有哪些共同特点。
《我爱这土地》 《北方》 《死地——为川灾而作》 《复活的土地》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15.学完《醉翁亭记》一文,某校九年级(1)班准备开展一次专题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节目有一则关于滁州的广告语:山水醉城,亭好滁州。请赏析这则广告语的妙处。
(2)概括下面这则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0个字)
滁州在线 经过两年多的精心筹备,8月31日下午,80余名演职人员齐聚滁州,电影《醉翁亭记》在风景秀丽的琅琊山风景区正式开机。据悉,该剧以欧阳修任滁州知州两年多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欧阳修不畏艰辛,力推宽简之政,大行亲民、爱民、为民和与民同乐之举,使荒凉穷困的滁州变成一个安宁富裕之城的故事。
(3)读《醉翁亭记》,我们对欧阳修的品质与修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请你参照下面的示例,结合文章内容与主旨,为欧阳修写一段100字左右的颁奖词。
【示例】苏轼:他的文学成就举世无双,他的人生却充满坎坷,然而再多的挫折与磨难也没有将他打倒,他始终笑对生活中的无奈,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他开创宋词豪放派的先河,影响了后世的词作……苏轼的贡献是无穷的,是伟大的!
知识小卡片
(1)丝竹,中国传统民族弦乐器和竹制管乐器的统称,泛指音乐。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2)“唐宋八大家”,是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
(3)太守,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时郡守更名为太守。其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南北朝时,郡守权为州刺史所夺,州郡区别不大,至隋初遂存州废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
16.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我国古代,以弦乐器用的“丝”和管乐器用的“竹”来泛指音乐,如《醉翁亭记》中的“非丝非竹”,《陋室铭》中的“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竹”都泛指音乐。
B.“唐宋八大家”是后人对唐宋时期著名的八个散文家的合称,其中,欧阳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
C.按古时的年龄称谓,小锋、小李、小江分别为束发、垂髫、弱冠,他们的年纪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为小李、小锋、小江。
D.作者的经历往往会在其作品中留下印记。如《醉翁亭记》中琅琊山悦耳的鸟鸣反衬出欧阳修被贬后消极遁世的思想。12 醉翁亭记
考点一对一
虚词“也”的用法
典题示例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也”与例句中的“也”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B.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C.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D.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答案】A
【解析】例句与A项中“也”与“者”一同表示判断语气,可以翻译为“……是……”。B.表示陈述语气。C.表示感叹语气。D.在并列成分之间,表示停顿。
指点迷津
“也”字在文言文中主要用于表达不同的语气。《醉翁亭记》中的“也”字用法尤其典型。
“也”字作为语气词,主要有四种用法:
(1)表判断(肯定,用于描述景物、介绍人名);
(2)表陈述(解释);
(3)表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4)表停顿,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多用于句子中间。
小试身手
本课第5题。
@基础夯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C )
A.琅琊(lánɡ) 提携(xié) 觥筹交错(ɡōnɡ)
B.酿泉(niànɡ) 颓然(tuí) 伛偻提携(yǔ)
C.山肴(xiáo) 野蔌(shù) 晦明变化(huì)
D.阴翳(yì) 林壑(hè) 水声潺潺(chán)
【解析】C.“肴”应读“yáo”,“蔌”应读“sù”。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居高面下
B.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意趣,情趣
C.山间之四时也 时:时候,时间
D.杂然而前陈者 陈:陈列,摆开
【解析】C.时:季节。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D )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佳木秀而繁阴
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溪而渔
C.云归而岩穴暝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D.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解析】A.秀丽/茂盛。B.居高面下/靠近。C.聚拢/回去。D.快乐。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例句词类活用的类型相同的一项是( A )
例句:山行六七里
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B.名之者谁
C.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D.故自号曰醉翁也
【解析】例句与A项都是名词作状语。B、D项均为名词作动词。C项为意动用法。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也”与例句中的“也”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例句: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D.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解析】例句与B项中的“也”都表示陈述语气。A、D两项的“也”均表示判断语气。C项的“也”用在句子中间表示停顿。
6.古诗文默写。
(1)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 。(杜甫《月夜忆舍弟》)
(2)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达沉痛而又凄凉的心境的诗句是: 知汝远来应有意 , 好收吾骨瘴江边 。
(3)《岳阳楼记》中从空间上写出洞庭湖湖面气势阔大、烟波浩渺的句子是: 浩浩汤汤 , 横无际涯 。
(4)《醉翁亭记》中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句子是: 醉翁之意不在酒 , 在乎山水之间也 。
(5)《醉翁亭记》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四季之景的句子是:(春) 野芳发而幽香 ,(夏) 佳木秀而繁阴 ,(秋) 风霜高洁 ,(冬) 水落而石出(者) 。
(6)《醉翁亭记》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句子是: 苍颜白发 , 颓然乎其间者 , 太守醉也 。
阅读《醉翁亭记》,完成题目。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A.渐闻水声 鸡犬相闻 闻鸡起舞
B.临溪而渔 把酒临风 双喜临门
C.往来而不绝 来此绝境 聪明绝顶
D.水落而石出 不约而同 环而攻之而不胜
【解析】A.都是“听见”的意思。B.来到/面对/来到。C.断/与世隔绝/极。D.表承接关系/表转折关系/表修饰关系。
8.翻译文中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乙
【甲】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翻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在于山水之间的自然风光。
理解:这句话点出醉翁之“醉”的深意,作者陶醉于滁州的自然美景中,可见他虽遭贬谪却能寄情山水,心境恬然。
【乙】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翻译:早上去往山中,傍晚回到家里,一天中的景色不同,游玩的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理解:这句话是对上文“山水之乐”的收束,作者一日之内遍赏山间四时之景,获得无尽的乐趣,心情非常愉悦。
【丙】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翻译:山间的野味野菜,杂七杂八地摆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宴席啊。
理解:这句话写太守宴席上的菜肴虽然都是就地取材,却丰盛而充满野趣,在一片欢乐的气氛中品尝,更是别有滋味。
【解析】【乙】四时之景:四季的景物,不是“一天中的景色”。作者不可能“一日之内遍赏山间四时之景”,这句话是说,不同的季节里,每天早出晚归,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每季的景物都有自己的特色。
9.古往今来,很多心系民生的官员得到了百姓的真心拥戴。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说说欧阳修为官时有哪些爱民之举。
材料一:昨夏秋之初,偶得一泉于州城之西南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因爱其山势回抱,构小亭于泉侧,又理其傍为教场,时集州兵、弓手,阅其习射,以警饥年之盗,间亦与郡官宴集于其中。方惜此幽致,思得佳木美草植之,忽辱宠①示芍药十种,岂胜欣荷②!山民虽陋,亦喜遨游。今春寒食,见州人靓装盛服,但于城上巡行,便为春游。自此得与郡人共乐,实出厚赐也。
(节选自《与韩忠献王③书》)
材料二: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④。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注释】①辱宠:谦辞,屈辱身份来宠爱。②荷:承受恩惠。③韩忠献王:韩琦,庆历新政的主持者之一,与欧阳修声气相投。《与韩忠献王书》是一封答谢韩琦送来芍药花的回信,写此信时欧阳修40岁,始号“醉翁”。④民便之:百姓感到安逸。
①修建教练场,训练民兵,以防备饥年出现盗匪之患;②不独享甘泉花木之美景,而与郡人同享共乐;③不因求政绩而扰民,为政宽简,与民方便。
【参考译文】
材料一:去年夏末秋初,(我)偶然在州城西南丰山的山谷中寻得一眼泉水,水冷味甜。因为(我)喜欢那里回环相抱的山势,(于是)在泉边构建了一座小亭,又将附近辟为教场,不时聚集州兵、弓箭手,检阅他们操练射击技艺,以震慑因年岁饥荒而出现的盗贼,间或也和同郡的官员们在亭中会聚宴饮。正当(我)爱惜这里的幽静雅致,想要得到一些佳树美草种植时,忽然得到你(韩忠献公)赠送的十种芍药花,不胜欣喜承受恩惠!山野之民虽然浅陋,也喜欢畅怀悠游。今春寒食节,见州中人穿戴着艳妆丽服,只消在城墙上巡行,就当是春游了。从此(我)得以与郡中人民同得欢乐,实在是出于你丰厚的赏赐啊。
材料二:凡(他)任职的几个郡,不显露治理痕迹,(他)不追求名声荣誉,(为政)宽松简易而不烦扰,因此所到的地方百姓都感到安逸。有人问他:“为政宽简,而事情并不松弛失误,为什么呢?”(他)说:“把放纵无度作为宽,把省略必要的东西作为简,那就使政事败坏,而且百姓也会受害。我所说的宽,是不做苛刻急切的事;简,是不做繁碎扰人的事罢了。”
@能力拓展
胡氏园趣亭记
[元]揭傒斯
豫章①胡叔俊,以高才硕学隐居进贤官溪之上,治乃祖西园,筑亭其间而游息之。以东南先朝阳夕阴,宜木果,而树桃、李、梨、栗。南为正阳之方宜芳华而列种海棠。松、竹者贯岁寒而后凋,故以植乎西北。中又杂植梅数十株,曰:“梅,松、竹之友也。”今皆蔚然为林矣。若菊,若牡丹、芍药之属,丛生而可爱,皆列于亭之左右,以便观赏。合而名其亭曰“园趣”。
其出入之途在正东,近所居也。海棠之西有二池,夹道凿小渠引水经其所居,以入于东池。渠之上古木参天,其先祖所手植也。东池之外又为大池,春夏泛溢可以舟楫。池之北为堂八楹②,以为子弟讲肄③之所。又北为堂六楹,以馆宾客④。又北为重屋六楹,以藏累世之书。此其园外之事,又所以为成趣之本。
日坐亭上,与园丁野老论农圃之要,而忘其世虑。客至则觞咏⑤啸歌,云山烟水,交错乎指顾⑥之间,而园中之趣,虽万钟之禄⑦不与易也。
(有删改)
【注释】①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后句中的“进贤”为县名。②楹(yínɡ):计算房屋间数的量词。一间为一楹。③肄(yì):练习,学习。④馆宾客:接待宾客。⑤觞咏:饮酒赋诗。⑥指顾:手指目顾。⑦禄:俸禄。
10.根据语境,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1)若菊,若牡丹、芍药之属( 类 )
(2)合而名其亭曰“园趣”( 命名,取名 )
(3)客至则觞咏啸歌( 到 )
1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下列A-E中断句正确的两处是( CD )(填写字母)
南为A 正阳 B之方 C宜芳华 D而列种 E海棠
【解析】句意:南面是阳光最为充足的地方,适宜种植花卉,于是他列种了海棠。“南为正阳之方”表方位判断,是一个完整的表述;“宜芳华”表示“适宜种植花卉”,表意独立;“而列种海棠”表示在这个方位种植海棠的行为。据此断句即可。故选C、D。
12.选文紧扣“趣”字来写,你能发现哪些“趣”?请列出四种。
①植树之趣;②赏花之趣;③泛舟之趣;④藏书之趣;⑤讲习之趣;⑥论农圃之趣;⑦饮酒赋诗之趣;⑧赏景之趣。(任意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13.文末画横线句“而园中之趣,虽万钟之禄不与易也”,让你想到以下哪篇课文?任选一篇并简述理由。
A.《陋室铭》(刘禹锡)
B.《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C.《醉翁亭记》(欧阳修)
D.《湖心亭看雪》(张岱)
我选 。理由:
示例一:A 胡叔俊隐居官溪之上,植树赏花,赋诗交友,生活悠闲而高雅。刘禹锡身居陋室,与鸿儒谈笑,弹奏素琴,阅读金经,安贫乐道,享受陋室生活的乐趣。他们都有高雅的生活情趣。示例二:B 胡叔俊隐居官溪之上,植树赏花,与宾客共赏云烟山水。陶弘景隐居山林之间,欣赏山水之美。两人都热爱自然美景。示例三:C 胡叔俊在园趣亭欣赏自然美景,与宾客饮酒赋诗,感到十分惬意。欧阳修被贬滁州,寄情山水,与民同乐。他们既领略到了自然之趣,又享受到了人情之美。示例四:D 胡叔俊常坐亭上与园丁野老谈论,而忘却世虑,享受远离俗世的乐趣。张岱选择在雪夜独往湖心亭看雪,也有不与世俗同流的雅情雅趣,两人有相同之处。
【参考译文】
豫章郡的胡叔俊,凭借高超的才学和渊博的学识在进贤县官溪之上过着隐居生活,(他)整治了祖先留下的西园,并在园中筑了一座亭子,作为游憩之所。由于园子东南方向早晨阳光充足,傍晚则阴凉,适宜种植果木,于是(他)种下了桃树、李树、梨树和栗子树。南面是阳光最为充足的地方,适宜种植花卉,于是他列种了海棠。松树和竹子能够经受住严寒的考验而最后凋零,所以(他)将它们种植在(园子的)西北角。园子中还杂植了几十株梅花,(他)说:“梅是松和竹的朋友。”如今,这些树木都已蔚然成林。像菊花、牡丹、芍药这类,丛生而可爱的花卉,都被列植在亭子的左右,以便观赏。(他)把整个园子和亭子合起来命名为“园趣”。
进入园子的路在正东方向,靠近他的居所。海棠的西边有两个池塘,沿着道路开凿了小渠,引水经过他的居所,流入东边的池塘。渠上长着参天古木,是他的先祖亲手种植的。东池的外边又是一个大池塘,春夏季节满得可以行船。池塘的北面有八间堂屋,作为子弟们讲学习文的地方。再往北是六间堂屋,用来接待宾客。再往北是六间重屋,用来收藏历代传下来的书籍。这是园子外面的建筑,也是构成园趣的根本所在。
(他)每天坐在亭子上,与园丁、乡村老人谈论农事园艺的要领,忘记了世俗的烦恼。客人到来时,(他)就设宴饮酒赋诗,高声吟唱,云山烟水,在手指目顾之间交相辉映,而园中的乐趣,即便是万钟的俸禄也不肯交换。
14.下面几首诗都是艾青20世纪30年代的作品,请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说一说这几首诗歌在内容上有哪些共同特点。
《我爱这土地》 《北方》 《死地——为川灾而作》 《复活的土地》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①这些诗歌都以“土地”为主要意象,描绘20世纪初30年代中国大地上满目疮痍、民生艰难、山河破碎的景象。②表达了诗人对灾难深重、饱受蹂躏的祖国的痛惜之情和深沉炽热的爱,以及对深陷贫穷与灾难中的中国百姓的深深同情。
15.学完《醉翁亭记》一文,某校九年级(1)班准备开展一次专题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节目有一则关于滁州的广告语:山水醉城,亭好滁州。请赏析这则广告语的妙处。
把名篇《醉翁亭记》与滁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加深了观众对滁州的印象,有力地提升了城市的美誉度。
(2)概括下面这则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0个字)
滁州在线 经过两年多的精心筹备,8月31日下午,80余名演职人员齐聚滁州,电影《醉翁亭记》在风景秀丽的琅琊山风景区正式开机。据悉,该剧以欧阳修任滁州知州两年多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欧阳修不畏艰辛,力推宽简之政,大行亲民、爱民、为民和与民同乐之举,使荒凉穷困的滁州变成一个安宁富裕之城的故事。
示例:电影《醉翁亭记》在滁开机。
(3)读《醉翁亭记》,我们对欧阳修的品质与修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请你参照下面的示例,结合文章内容与主旨,为欧阳修写一段100字左右的颁奖词。
【示例】苏轼:他的文学成就举世无双,他的人生却充满坎坷,然而再多的挫折与磨难也没有将他打倒,他始终笑对生活中的无奈,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他开创宋词豪放派的先河,影响了后世的词作……苏轼的贡献是无穷的,是伟大的!
欧阳修:他用笔记叙与民同乐的经历,他用心灵描绘和谐的图画,他用旷达书写潇洒的人生。困难在他面前,就如同写在沙滩上的字,潮水一涨,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他用一生,谱出一曲旷达、悠远的壮歌。(答案不唯一;围绕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表达的思想主题,以及文章内容、人生经历、精神品质来拟写即可,注意语言要富于文采与气势,能让人感受到被推荐人的独特之处)
知识小卡片
(1)丝竹,中国传统民族弦乐器和竹制管乐器的统称,泛指音乐。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2)“唐宋八大家”,是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
(3)太守,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时郡守更名为太守。其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南北朝时,郡守权为州刺史所夺,州郡区别不大,至隋初遂存州废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
16.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D )
A.我国古代,以弦乐器用的“丝”和管乐器用的“竹”来泛指音乐,如《醉翁亭记》中的“非丝非竹”,《陋室铭》中的“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丝”“竹”都泛指音乐。
B.“唐宋八大家”是后人对唐宋时期著名的八个散文家的合称,其中,欧阳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
C.按古时的年龄称谓,小锋、小李、小江分别为束发、垂髫、弱冠,他们的年纪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为小李、小锋、小江。
D.作者的经历往往会在其作品中留下印记。如《醉翁亭记》中琅琊山悦耳的鸟鸣反衬出欧阳修被贬后消极遁世的思想。
【解析】D.《醉翁亭记》表现了欧阳修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而非“消极遁世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