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我的叔叔于勒
考点一对一
梳理小说故事情节
典题示例
《我的叔叔于勒》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讲述了一个曲折的故事,请概括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答案】①开端: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打发于勒到美洲去。②发展:听说于勒在海外发财了,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③高潮:在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希望破灭。④结局:菲利普夫妇弃于勒而去。
指点迷津
小说是讲故事的一种文学体裁。梳理故事情节是小说最常见的考点之一。一般来说,梳理故事情节的角度就是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将小说划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可以从“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为何、结果如何”等要素概括每一个部分的内容。
答题思路:①阅读小说,准确划分小说结构;②按照“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为何+结果如何”的语言表达方式概括出每一个部分的内容。
小试身手
本课第11题。
@基础夯实
1.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完成题目。
黄昏时分,栈桥边海风呼啸。一位衣衫lán 褛、生活拮据的老人,目光紧紧盯着不远处那群阔绰的年轻人。他们肆意糟tà 食物,欢声笑语格外刺耳。这时,一个年轻人醉醺醺地晃到老人跟前,莫mínɡ 其妙地对他恭维起来。老人脸色煞白,迟疑不决,不知对方意图。但很快,他郑重其shì 地说:“浪费可耻。”说罢,转身缓缓离去,背影满是对奢靡的不屑。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栈(jiàn) 据(jū) 绰(zhuó) 煞(shǎ)
B.栈(zhàn) 据(jù) 绰(zhuó) 煞(shà)
C.栈(zhàn) 据(jū) 绰(chuò) 煞(shà)
D.栈(jiàn) 据(jù) 绰(chuò) 煞(shǎ)
(2)依次填入语段中横线处的汉字,正确的一项是( )
A.烂 蹋 明 是 B.烂 塌 名 事
C.褴 塌 明 是 D.褴 蹋 名 事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半个月过去了,风平浪静,然而老赵心里的愁闷却与日俱增。
B.他的学习成绩非常好,考大学应当是十拿九稳的事。
C.劳动使人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阔绰起来。
D.拮据的生活使他不得不放弃了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3.下列病句修改有误的一项是( )
A.能否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重点工程建设,中国建设者们深感责任重大。(修改:将“能否”改成“能够”。)
B.随着来华签证及入境政策的调整,中国国内正在迎接更多外国游客的身影。(修改:删掉“随着”。)
C.由于全球持续变暖的原因,自20世纪中叶以来,北极地区的永久冻土层面积已经缩减超过50%。(修改:删掉“的原因”。)
D.曲艺工作者们表示,要汲取人民智慧,倾听人民心声,让曲艺之花永远为人民绽放。(修改:将“汲取人民智慧”和“倾听人民心声”调换位置。)
4.对下列各句所运用的描写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语言描写)
B.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神态描写)
C.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语言描写)
D.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景物描写)
5.古诗文默写。
(1)予观夫巴陵胜状, 。衔远山,吞长江, ,横无际涯, ,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2)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 。(张岱《湖心亭看雪》)
(3) ,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行路难》(其一)]
(4)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典故抒发诗人遭贬谪后的悲凉处境的诗句是: , 。
(5)许浑的《咸阳城东楼》中“ , ”两句写出了暮云渐起,夕阳西落时,骤起的凉风勾起了诗人无限的羁旅与怀古之情。
(6)李商隐在《无题》中,借物传信,惆怅而又伤感的句子是: , 。
(一)阅读《我的叔叔于勒》“父亲神色很狼狈……以免再遇见他”部分,回答问题。
6.作者在写菲利普夫妇和若瑟夫时各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反映了他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7.找出选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并分析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8.有人认为该小说旨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也有人认为其主题在于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下层人民生活的辛酸。请联系课文内容说出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二)阅读《水调歌头》,完成题目。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9.下面是这首词中词人情感变化的梳理图,请结合词的内容将空缺处补充完整。
① ②
10.从情感变化图上可以看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几句很重要,请结合词的内容分析其作用。
@能力拓展
北京,南京
侯发山
①老歪这两天特兴奋,以至于晚上都睡不着,鏊子上烙油馍似的在床上翻来覆去。有人说,睡不着就数羊,数不到一百头就睡着了,老歪连着几个晚上,都数到一万多头了还是没有一点睡意。
②是啊,这事换到谁身上都淡定不了。两个孩子都在电话里说,说他一辈子没出过门,趁着现在还能走动,让他到城里逛一逛,转一转,开开眼界,见见世面,想住了就住下来。老歪到过最远的地方是镇上,赶集时去一趟,县城都没有去过。两个孩子像是商量好似的,说这几天就把车票给快递过来,让他做好准备。去就去吧,住是不会住的,玩两天还是可以的。若是犟着不去,说不定哪一天蹬腿了,会让孩子遗憾终生的。
③村里人说,老歪该享清福了。可不是吗,老歪的一双儿女都成家立业了,都出息了,他还不该享福吗?
④老伴儿走的时候,两个孩子还小,儿子六岁,女儿三岁。当时,亲戚朋友都劝老歪再找一个,说孩子没妈不行。老歪那时还是小歪,挺倔的,说啥也不找。他说,有了后妈,不一定是孩子的福气。就这样,他既当爹又当妈,一把屎一把泪地把两个孩子拉扯大,供他们上大学。两个孩子也算争气,学业完成后都留在了城里。唯一遗憾的是,两个孩子不在一个地方,儿子在北京,女儿在南京。
⑤两个孩子还算孝顺,没少给他打钱,没少给他寄东西,电话里也没少说话。他们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也曾邀请老歪到城里去,尽管老歪也特想去,却一直没有成行,他怕给孩子们增加负担,现在不一样了,都有房子了,都成家了,该去看看他们。这次邀请他进城,也就是在前几天的电话里说的。
⑥就这样,老歪睡不着了。
⑦北京?还是南京?这几天,村里人见了老歪,都会这样问他。不少人给他出主意,有的建议他去北京,说北京有毛主席纪念堂,有天安门城楼;有的建议他去南京,说南京有中山陵,有雨花台。
⑧老歪呢,咧着嘴嘿嘿直乐。说实话,他也没决定好到底是上北京还是下南京。这两个孩子也真是的,说寄车票都寄车票,说不寄都不寄。
⑨儿子在北京上班,房子买在了河北,每天上班要提前三个小时。唉,上个班就这么远,也真难为儿子了。儿子是去年结的婚,媳妇是外国籍闺女。他们举行的是集体婚礼,单位操办的。恰好老歪当时刚参加过本村的一个葬礼,按农村阴阳先生的说法,不宜再去参加婚礼,就没有去。他们也没回来过。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老歪没见过媳妇的面,不能说没见过——儿子给老歪买了个智能手机,在手机里见过,还给他拜过年呢,叽里咕噜的,像是鸟语。儿子说那是问候老爸新年好的。老歪想等到孙子出生后再过去,视频了几次也没见媳妇的肚子大起来,老歪也不好意思问儿子,当然,更不好意思问媳妇了。儿子似乎知道老歪的心思,在上次的电话里却轻松地说,他们不打算要孩子了!
⑩女儿在南京上的大学,女婿是她大学期间就认识的。今年“五一”结的婚,女婿是南京一家企业的老板。哼,老板有啥了不起,收破烂的也叫老板——去年村里来了个收破烂的,临走给了老歪一张名片,名片上写着“回收公司总经理”。女儿是旅游结的婚。老歪见过相片,女婿是个秃顶,年龄也不小了,似乎比老歪小不了多少,女儿说他是二婚。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女儿一直没把女婿领回来过。这个女婿不是外国人,是苏州人,说话也听不懂。女儿说,这个老板带来两个孩子,她自己不打算再要了。
到底是去北京还是南京?去北京,女儿不高兴;去南京,儿子不高兴。有了,谁的票到得早去谁那里!主意一定,老歪才想起收拾自己,去镇里洗了澡,破天荒请人搓了搓背,理了理发,刮了刮脸,还拿出新衣服让邻居家的媳妇给熨烫了一下。
过了一天,老歪收到了一个快递员送来的两个快递——两张卧铺车票——一张去南京的,一张去北京的,车票上的车次居然是同一天时间!快递员的到来早已把左邻右舍吸引过来了,他们相互传递着火车票,眼里写满了羡慕,还一边取笑老歪:“你不会分身术,看你这次去哪里!”
当天晚上,老歪捧着妻子的相片喃喃自语:“我实指望到时带上你去城里逛一逛,现在不可能了。我决定了,哪儿也不去,就在家守着你。”说罢,老歪那沟壑纵横的脸上淌满了泪水。
去南京的车票是儿子寄来的。去北京的车票是女儿寄来的。
(有改动)
11.请仿照示例,按照心理线索来梳理本文情节。
示例:《我的叔叔于勒》按照“期待→破灭”的心理线索来梳理。
于勒发了财,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来解困。→ 于勒成了穷光蛋,菲利普一家的希望破灭了。
作答:《北京,南京》按照“(1) ”的心理线索来梳理。
(2) →(3)
12.第 段横线处作者先使用“原来”一词,后觉不妥,换成了“居然”一词。请你从情节前后衔接的逻辑角度说明“原来”一词不妥的原因。
13.“巧合”是小说中的常见手法。请找出小说中的巧合之处,分析其在塑造人物上的作用。
14.这篇小说和《我的叔叔于勒》都涉及“亲情”,请结合本文和《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人物言行,阐述你对“亲情”的思考。
15.阅读《水浒传》中的两个片段,完成题目。
【片段一】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林冲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
【片段二】杨志道:“都管,你不知,这里正是强人出没的去处,地名叫做黄泥冈。闲常太平时节,白日里兀自出来劫人,休道是这般光景,谁敢在这里停脚!”
(1)林冲要确认“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是“怕” 被烧毁;杨志不敢在黄泥冈“停脚”,是“怕” 被劫。
(2)有人说,林冲和杨志的“怕”,本质上是一致的。你同意吗?请陈述理由。
16.学习了《我的叔叔于勒》后,九年级(1)班开展了“金钱与财富”为主题的班会。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谈看法】有人认为,财富的多寡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而这里的财富更多的是物质方面的。对此,你是怎样看的?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2)【大辩论】有人说“有了钱就有了一切”,为此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请你从正反两方的立场中选择一个观点并阐述理由。
(3)【写结语】假如你来担任这次专题学习活动的主持人,请仿照例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个句子作为本次活动的结束语。
例句:金钱像一面镜子,照出人们灵魂的美丑。
17.《我的叔叔于勒》中作者在描写人物时,通过传神的神态描写展示出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请仔细观察你身边的亲朋好友、同学师长,写一段文字,通过对他(他们)神态的描写展示他(他们)的内心世界。200字左右。16 我的叔叔于勒
考点一对一
梳理小说故事情节
典题示例
《我的叔叔于勒》围绕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讲述了一个曲折的故事,请概括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
【答案】①开端: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打发于勒到美洲去。②发展:听说于勒在海外发财了,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③高潮:在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希望破灭。④结局:菲利普夫妇弃于勒而去。
指点迷津
小说是讲故事的一种文学体裁。梳理故事情节是小说最常见的考点之一。一般来说,梳理故事情节的角度就是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将小说划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可以从“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为何、结果如何”等要素概括每一个部分的内容。
答题思路:①阅读小说,准确划分小说结构;②按照“何人+何时+何地+何事+为何+结果如何”的语言表达方式概括出每一个部分的内容。
小试身手
本课第11题。
@基础夯实
1.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完成题目。
黄昏时分,栈桥边海风呼啸。一位衣衫lán 褛、生活拮据的老人,目光紧紧盯着不远处那群阔绰的年轻人。他们肆意糟tà 食物,欢声笑语格外刺耳。这时,一个年轻人醉醺醺地晃到老人跟前,莫mínɡ 其妙地对他恭维起来。老人脸色煞白,迟疑不决,不知对方意图。但很快,他郑重其shì 地说:“浪费可耻。”说罢,转身缓缓离去,背影满是对奢靡的不屑。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 )
A.栈(jiàn) 据(jū) 绰(zhuó) 煞(shǎ)
B.栈(zhàn) 据(jù) 绰(zhuó) 煞(shà)
C.栈(zhàn) 据(jū) 绰(chuò) 煞(shà)
D.栈(jiàn) 据(jù) 绰(chuò) 煞(shǎ)
(2)依次填入语段中横线处的汉字,正确的一项是( D )
A.烂 蹋 明 是 B.烂 塌 名 事
C.褴 塌 明 是 D.褴 蹋 名 事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半个月过去了,风平浪静,然而老赵心里的愁闷却与日俱增。
B.他的学习成绩非常好,考大学应当是十拿九稳的事。
C.劳动使人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阔绰起来。
D.拮据的生活使他不得不放弃了对人生理想的追求。
【解析】A.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B.十拿九稳:形容很有把握。C.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多含贬义。此处褒贬不当。D.拮据:缺少钱,经济境况不好。故选C。
3.下列病句修改有误的一项是( B )
A.能否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重点工程建设,中国建设者们深感责任重大。(修改:将“能否”改成“能够”。)
B.随着来华签证及入境政策的调整,中国国内正在迎接更多外国游客的身影。(修改:删掉“随着”。)
C.由于全球持续变暖的原因,自20世纪中叶以来,北极地区的永久冻土层面积已经缩减超过50%。(修改:删掉“的原因”。)
D.曲艺工作者们表示,要汲取人民智慧,倾听人民心声,让曲艺之花永远为人民绽放。(修改:将“汲取人民智慧”和“倾听人民心声”调换位置。)
【解析】B.该句无误,不需要删掉“随着”。
4.对下列各句所运用的描写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 )
A.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语言描写)
B.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神态描写)
C.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语言描写)
D.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景物描写)
【解析】A.这句话运用了心理描写。
5.古诗文默写。
(1)予观夫巴陵胜状, 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 浩浩汤汤 ,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 ,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2)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 。(张岱《湖心亭看雪》)
(3)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行路难》(其一)]
(4)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典故抒发诗人遭贬谪后的悲凉处境的诗句是: 怀旧空吟闻笛赋 , 到乡翻似烂柯人 。
(5)许浑的《咸阳城东楼》中“ 溪云初起日沉阁 , 山雨欲来风满楼 ”两句写出了暮云渐起,夕阳西落时,骤起的凉风勾起了诗人无限的羁旅与怀古之情。
(6)李商隐在《无题》中,借物传信,惆怅而又伤感的句子是: 蓬山此去无多路 , 青鸟殷勤为探看 。
(一)阅读《我的叔叔于勒》“父亲神色很狼狈……以免再遇见他”部分,回答问题。
6.作者在写菲利普夫妇和若瑟夫时各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反映了他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菲利普夫妇:①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②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他们虚伪、自私、贪婪、冷酷的拜金相。若瑟夫:①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②细腻地刻画出一个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的纯真善良的少年形象。
7.找出选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抄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并分析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句子: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作用:①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②与刚上船时的心情与景色形成对比,由此突出了主题。
8.有人认为该小说旨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也有人认为其主题在于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下层人民生活的辛酸。请联系课文内容说出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示例:我赞成第一种观点。理由:①这篇文章以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变化为主线,在于勒的身份没有得到证实之前,他们对于勒极力赞美,期望能早日见到于勒,表现出亲人间的那份暖人的真情;但于勒的身份证实后,他们便六亲不认,破口大骂,将亲情抛之脑后。②可以看出让他们发生变化的是“钱”,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除了金钱外,没有其他情感可言。
【解析】题目中给出的两种观点都可以成立,关键在于答题时理由的充分。可以赞成第一种观点,可以根据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变化的本质及反映的人物思想品质来谈;也可以赞成第二种观点,可以从于勒及菲利普夫妇的艰辛生活考虑,作者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下层人民生活的辛酸。
(二)阅读《水调歌头》,完成题目。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9.下面是这首词中词人情感变化的梳理图,请结合词的内容将空缺处补充完整。
① 矛盾 ② 美好祝愿
【解析】①此句中的“琼楼玉宇”隐喻朝廷,“高处不胜寒”隐指朝廷中的尔虞我诈。联系写作背景可知,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当时因为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可见蕴含着词人期望回到朝廷,但又担心自己无法经受朝廷的尔虞我诈与世态炎凉的矛盾心情。②此句表达了词人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10.从情感变化图上可以看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几句很重要,请结合词的内容分析其作用。
①表现了词人由内心的苦闷转为面对现实理性的思考,②更是词人从思念亲人的孤独、贬谪的苦闷到向天下人发出美好祝愿的情感的转折点,起过渡作用。
@能力拓展
北京,南京
侯发山
①老歪这两天特兴奋,以至于晚上都睡不着,鏊子上烙油馍似的在床上翻来覆去。有人说,睡不着就数羊,数不到一百头就睡着了,老歪连着几个晚上,都数到一万多头了还是没有一点睡意。
②是啊,这事换到谁身上都淡定不了。两个孩子都在电话里说,说他一辈子没出过门,趁着现在还能走动,让他到城里逛一逛,转一转,开开眼界,见见世面,想住了就住下来。老歪到过最远的地方是镇上,赶集时去一趟,县城都没有去过。两个孩子像是商量好似的,说这几天就把车票给快递过来,让他做好准备。去就去吧,住是不会住的,玩两天还是可以的。若是犟着不去,说不定哪一天蹬腿了,会让孩子遗憾终生的。
③村里人说,老歪该享清福了。可不是吗,老歪的一双儿女都成家立业了,都出息了,他还不该享福吗?
④老伴儿走的时候,两个孩子还小,儿子六岁,女儿三岁。当时,亲戚朋友都劝老歪再找一个,说孩子没妈不行。老歪那时还是小歪,挺倔的,说啥也不找。他说,有了后妈,不一定是孩子的福气。就这样,他既当爹又当妈,一把屎一把泪地把两个孩子拉扯大,供他们上大学。两个孩子也算争气,学业完成后都留在了城里。唯一遗憾的是,两个孩子不在一个地方,儿子在北京,女儿在南京。
⑤两个孩子还算孝顺,没少给他打钱,没少给他寄东西,电话里也没少说话。他们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也曾邀请老歪到城里去,尽管老歪也特想去,却一直没有成行,他怕给孩子们增加负担,现在不一样了,都有房子了,都成家了,该去看看他们。这次邀请他进城,也就是在前几天的电话里说的。
⑥就这样,老歪睡不着了。
⑦北京?还是南京?这几天,村里人见了老歪,都会这样问他。不少人给他出主意,有的建议他去北京,说北京有毛主席纪念堂,有天安门城楼;有的建议他去南京,说南京有中山陵,有雨花台。
⑧老歪呢,咧着嘴嘿嘿直乐。说实话,他也没决定好到底是上北京还是下南京。这两个孩子也真是的,说寄车票都寄车票,说不寄都不寄。
⑨儿子在北京上班,房子买在了河北,每天上班要提前三个小时。唉,上个班就这么远,也真难为儿子了。儿子是去年结的婚,媳妇是外国籍闺女。他们举行的是集体婚礼,单位操办的。恰好老歪当时刚参加过本村的一个葬礼,按农村阴阳先生的说法,不宜再去参加婚礼,就没有去。他们也没回来过。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老歪没见过媳妇的面,不能说没见过——儿子给老歪买了个智能手机,在手机里见过,还给他拜过年呢,叽里咕噜的,像是鸟语。儿子说那是问候老爸新年好的。老歪想等到孙子出生后再过去,视频了几次也没见媳妇的肚子大起来,老歪也不好意思问儿子,当然,更不好意思问媳妇了。儿子似乎知道老歪的心思,在上次的电话里却轻松地说,他们不打算要孩子了!
⑩女儿在南京上的大学,女婿是她大学期间就认识的。今年“五一”结的婚,女婿是南京一家企业的老板。哼,老板有啥了不起,收破烂的也叫老板——去年村里来了个收破烂的,临走给了老歪一张名片,名片上写着“回收公司总经理”。女儿是旅游结的婚。老歪见过相片,女婿是个秃顶,年龄也不小了,似乎比老歪小不了多少,女儿说他是二婚。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女儿一直没把女婿领回来过。这个女婿不是外国人,是苏州人,说话也听不懂。女儿说,这个老板带来两个孩子,她自己不打算再要了。
到底是去北京还是南京?去北京,女儿不高兴;去南京,儿子不高兴。有了,谁的票到得早去谁那里!主意一定,老歪才想起收拾自己,去镇里洗了澡,破天荒请人搓了搓背,理了理发,刮了刮脸,还拿出新衣服让邻居家的媳妇给熨烫了一下。
过了一天,老歪收到了一个快递员送来的两个快递——两张卧铺车票——一张去南京的,一张去北京的,车票上的车次居然是同一天时间!快递员的到来早已把左邻右舍吸引过来了,他们相互传递着火车票,眼里写满了羡慕,还一边取笑老歪:“你不会分身术,看你这次去哪里!”
当天晚上,老歪捧着妻子的相片喃喃自语:“我实指望到时带上你去城里逛一逛,现在不可能了。我决定了,哪儿也不去,就在家守着你。”说罢,老歪那沟壑纵横的脸上淌满了泪水。
去南京的车票是儿子寄来的。去北京的车票是女儿寄来的。
(有改动)
11.请仿照示例,按照心理线索来梳理本文情节。
示例:《我的叔叔于勒》按照“期待→破灭”的心理线索来梳理。
于勒发了财,菲利普一家盼望于勒来解困。→ 于勒成了穷光蛋,菲利普一家的希望破灭了。
作答:《北京,南京》按照“(1) 期待→失望 ”的心理线索来梳理。
(2) 住在北京的儿子和住在南京的女儿同时邀请老歪去城里。(老歪既期待去北京看儿子,又期待去南京看女儿) →(3) 儿子、女儿分别寄来了同一天去往南京和北京的火车票,老歪似乎明白了儿女并不真心希望他去,失望地决定哪里都不去。
12.第 段横线处作者先使用“原来”一词,后觉不妥,换成了“居然”一词。请你从情节前后衔接的逻辑角度说明“原来”一词不妥的原因。
①“原来”一词有恍然大悟之意;②从上文看,老人沉浸在将前往城里的喜悦中,此处应该用“居然”表达意外之意比较合适;③另外后文还揭示了车票的真实来源,此处老人才真正地“恍然大悟”,第 段老人还没有明白儿女真正的意思,以为车票时间是同一天只是意外。
13.“巧合”是小说中的常见手法。请找出小说中的巧合之处,分析其在塑造人物上的作用。
①文中有两处巧合,一是儿子和女儿几乎同时打电话给老歪邀请他前往北京和南京,二是同一天寄来了出发前往北京和南京的车票;②从这些巧合可以看出老歪的儿子和女儿并不是真心邀请他前往,而是互相推诿,足见他们的虚伪和冷漠。
14.这篇小说和《我的叔叔于勒》都涉及“亲情”,请结合本文和《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人物言行,阐述你对“亲情”的思考。
①本文中的儿子和女儿表面上邀请父亲前往自己生活的城市,实际上却是希望父亲去打扰对方的生活而不是打扰自己的生活,由此可见他们对父子、父女、兄妹之情的漠视。②《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也是如此,为了金钱,他们可以期盼于勒,视之为全家的救世主,也可以痛斥其为流氓。③两篇小说都表达了对扭曲的亲情观的批判。我们在生活中不应该因为金钱而忽视亲情,也不能为了一己之私而漠视亲情。
15.阅读《水浒传》中的两个片段,完成题目。
【片段一】那两间草厅已被雪压倒了。林冲寻思:“怎地好?”放下花枪、葫芦在雪里,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
【片段二】杨志道:“都管,你不知,这里正是强人出没的去处,地名叫做黄泥冈。闲常太平时节,白日里兀自出来劫人,休道是这般光景,谁敢在这里停脚!”
(1)林冲要确认“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是“怕” 草料场 被烧毁;杨志不敢在黄泥冈“停脚”,是“怕” 生辰纲(金银担) 被劫。
(2)有人说,林冲和杨志的“怕”,本质上是一致的。你同意吗?请陈述理由。
示例一:同意。理由:①二人都怕升迁之梦受到影响,其本质是一致的。②此时的林冲还怀有安稳服刑,以后慢慢升迁之梦,若看管的草料场被烧毁,不仅梦想断送,自己也将是死罪。③此时的杨志还怀有光宗耀祖、封妻荫子的梦想,若押送的生辰纲被劫,不仅梦想断送,自己也将获罪。示例二:不同意。理由:①此时的林冲只想做个平常人,安稳度日,了此一生;若草料场被烧,自己的这一愿望不但无法实现,还将葬送性命。②此时的杨志还怀有光宗耀祖、封妻荫子的梦想,若押送的生辰纲被劫,不仅梦想断送,自己也将获罪。
16.学习了《我的叔叔于勒》后,九年级(1)班开展了“金钱与财富”为主题的班会。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谈看法】有人认为,财富的多寡是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而这里的财富更多的是物质方面的。对此,你是怎样看的?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财富是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但不是唯一的标准。事实上,拥有的财富越多,并不代表这个人的精神品位就越高。再者,财富不单单指金钱,钱多并不意味着这个人就是富有的,就是成功的。我认为一个人的成功,既要有一定的物质财富,又要有较高的精神追求和丰富的学识。(对于这种“有人”的观点,我们应是反对的态度,理由充分,表述合理即可)
(2)【大辩论】有人说“有了钱就有了一切”,为此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请你从正反两方的立场中选择一个观点并阐述理由。
示例一:钱不是万能的。尽管金钱可以满足人的一些愿望,但钱不是万能的,比如亲情、友情、爱情等,是需要真情来延续的。示例二:有了钱就有了一切。金钱是通行证,任何一个人都离不开它,无论想要干什么,离开了它寸步难行。(观点明确,说理有据,语言通顺即可)
(3)【写结语】假如你来担任这次专题学习活动的主持人,请仿照例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个句子作为本次活动的结束语。
例句:金钱像一面镜子,照出人们灵魂的美丑。
示例一:金钱像一把标尺,丈量着你的贪欲。示例二:金钱像一根魔杖,使贪婪者疯狂。(句式相同或相似,语意连贯,内容合情合理,且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述正确即可)
17.《我的叔叔于勒》中作者在描写人物时,通过传神的神态描写展示出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请仔细观察你身边的亲朋好友、同学师长,写一段文字,通过对他(他们)神态的描写展示他(他们)的内心世界。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