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考点一对一
驳论的主要方式
典题示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文章采用了什么驳论方式?
【答案】文章主要采取了驳论据和驳论证的方式,在开篇摆出敌方论据和论点后,开始反驳:①首先说这些论据与自信力没有关系;②接着用“夸地大物博、求国联”的论据推出只有“他信力”的结论;③“求神拜佛”只能发展“自欺力”,反驳了对方论证过程的荒谬,论点不攻自破。
指点迷津
一篇驳论文可以综合运用多种反驳方式,以加强反驳的力量和说服力。
①反驳论点,即直接反驳对方论点本身的片面、虚假或谬误,这是驳论中最常用的方法。
②反驳论据,即揭示对方论据的错误,以达到推倒对方论点的目的;因为错误的论据必会推出错误的论点。
③反驳论证,即揭露对方在论证过程中的逻辑错误,如大前提、小前提与结论的矛盾,对方各论点之间的矛盾,论点与论据之间的矛盾等。
小试身手
本课第6题、第11题。
@基础夯实
1.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完成题目。
当黑暗如阴霾笼罩,前路看似渺芒,一些人用脂粉伪装、靠麻醉逃避,也有一些人被诓骗、遭诬篾。但总有勇敢者省悟,他们以舍生求法的决绝,挺起民族的脊梁,他们冲破重重阻碍,用热血与智慧,为众人开辟出希望之路。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
A.笼(lǒnɡ) 诓(kuānɡ) 省(xǐnɡ) 脊(jǐ)
B.笼(lǒnɡ) 诓(kuǎnɡ) 省(shěnɡ) 脊(jí)
C.笼(nǒnɡ) 诓(kuǎnɡ) 省(xǐnɡ) 脊(jí)
D.笼(nǒnɡ) 诓(kuānɡ) 省(shěnɡ) 脊(jǐ)
(2)语段中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① 芒 改为: 茫
② 篾 改为: 蔑
③ 生 改为: 身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C )
A.正是因为无数先烈前仆后继,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B.凡是工作成绩突出者,凡是业务精湛者,凡是有一技之长者,他们的成功无一不是通过埋头苦干取得的。
C.战争结束了,丈夫却一直没有回来,小翠想各种理由,用种种假设来安慰自己,真是自欺欺人。
D.综观中学生写的作文,怀古伤今、空洞无物的比比皆是。
【解析】A.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B.埋头苦干:专心一意地刻苦工作。C.自欺欺人:指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此处褒贬误用。D.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故选C。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B )
A.中国海洋保护工作初见成效,中华白海豚在福建近海出现次数越来越高。
B.中国人民在各种困难面前从来都不曾屈服,书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C.大明湖位于济南旧城东部,包括珍珠泉、芙蓉泉、王府池三处泉水构成。
D.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迫于生计去举人家里偷书,被打得浑身遍体鳞伤。
【解析】A.搭配不当,“次数越来越高”搭配不当,可以把“高”改为“多”。C.结构混乱,句式杂糅,可以去掉“构成”。D.语义重复,可去掉“浑身”。故选B。
4.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仿词)
B.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排比、比喻)
C.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借代)
D.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借代)
【解析】A.此句中的“他信力”是仿词。B.此句中的“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是排比,“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是比喻中的暗喻。C.此句中没有出现本体,直接用喻体“脂粉”来暗示国民党反动报刊上的欺骗宣传,是借喻而不是借代。D.此句中的“状元宰相的文章”是借代。故选C。
5.古诗文默写。
(1)若夫 日出而林霏开 , 云归而岩穴暝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2)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 。(许浑《咸阳城东楼》)
(4)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中妙用听觉表现雪后西湖幽静异常的两句是: 大雪三日 , 湖中人鸟声俱绝 。
(5)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作者矛盾心情的句子是: 我欲乘风归去 , 又恐琼楼玉宇 , 高处不胜寒 。
(6)秦观的《行香子》(树绕村庄)一反词人其他词中常有的哀怨情调,用“ 倚东风 , 豪兴徜徉 ”表达欢快之情。
(一)阅读《中国人失掉自然力了吗》第一至第四段,完成题目。
6.选段批驳了哪些错误论据?
①分别批驳了国民党反动派相信“国联”,②求神拜佛的行为。
7.下列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是否相同?说说你的理解。
A.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B.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A.指全体中国人。B.指国民党统治阶级及其御用文人。
8.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自欺力”“他信力”的含义。
①自欺力:指欺骗自己,国民党明知道神佛的保佑解救不了国土沦陷的危机,还装腔作势,愚弄百姓。②他信力:指国民党相信国联,把解决战事的困扰问题寄希望于国联的和平调解。
(二)阅读《行路难》(其一),完成题目。
行路难(其一)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此诗是乐府诗,形式上以七言为主,杂以三言,表现出乐府诗的鲜明节奏。
B.诗的开头两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设下盛宴为之饯行。
C.“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用姜尚、伊尹的典故,表明理想破灭,前途渺茫。
D.诗的结尾,诗人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表现了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解析】C.选项中“表明理想破灭,前途渺茫”错误。“闲来”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渴望重新得到重用,而不是表明理想破灭,前途渺茫。
10.这首诗的诗题为“行路难”。请按照以下格式,找出表现“难”的一句诗,谈谈困难中李白的形象。
我从“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的诗句中,读出了一个 心绪茫然 的李白,因为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他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
@能力拓展
积极就一定是好的吗
①常听到这样一种对人的评价:“某人本事虽不怎么样,但很积极,他的精神还是很可贵的。”可是,我心里就一直对此存在着疑问:积极就一定是好的吗?
②首先,对积极者本人来说,我认为如果“积极”到了过分的程度,那对自己绝对是一种不尊重的表现,也就是说,过分积极是不懂得爱自己。要知道,脑力劳动也好,体力劳动也好,凡是劳动,都是要付出精神付出气力的。过分积极,这付出的精神气力,也就不是一般的了,而是过分地付出,是一种透支。试想,如果一个人老是透支自己的精力体力,他的身体状况即使眼前“很棒”,也只不过是一种“虚假的繁荣”,到了一定程度,这种虚假的繁荣一被拆穿,就是自己想补救都来不及了。毛泽东曾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说,身体也是吃饭的本钱,活命的本钱,身体垮了,七病八痛,活着的趣味大概也是要大打折扣的。所以,过分的“积极”是不是的确显得不够自爱了呢?
③其次,就“积极”的客观效果来说,如果一个人不掌握正确的方法,他越积极,可能就会造成越大的损失。比如,一个做零件的工人,毛手毛脚,或者技术不过关,他很积极,别人一小时做100个零件,全是正品,他一小时做120个零件,却有20个是废品,看起来他的绩效与别人一样,好像积极没什么坏处,但是那20个废品的原料,本来可以做成正品的,却让他给白白浪费了,你说,是积极好呢,还是学好技术仔仔细细地做好呢?又比如,一个老师,他很积极,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本来供学生自修的时间他去讲课,应该下课了应该放学了他也去讲课。表面上看起来他讲得多了,学生从他那里接受的知识得到的好处也多了,但是,原来可以供学生自己安排的时间、可以让学生休息的时间,被他占用了。学生得不到自己整理知识、消化知识的时间,也许他们会因此而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影响了他们的考试分数,甚至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学生得不到应该得到的休息时间,也许他们下一堂课就没有充沛的精力去接受知识、思考问题了。这位积极者以自己假想的“所获”大大影响了学生真正的“所获”,影响了另一位老师的上课效果,这实在是对别人的一种损害。另外,学生得不到应该得到的休息时间,也许他们从此对这位积极者产生了反感,从而连带着对他所教的这一门课产生了反感,导致他们再也不喜欢这一门课,再也不积极认真地去听这一门课了,那岂不是“积极者”以自己的“积极”打击、消灭了别人的“积极”吗?这样,他的“积极”,除了留下一些完全的反面效应之外,还会留下一点什么呢?
④至此,我们已经可以明显地看出,做事情,光凭热情,光凭“积极”是不行的。“积极”还需要有正确的方法,在该“积极”的时候积极,在不该积极的地方坚决不去“积极”,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有改动)
1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批驳反方论点的?
①对积极者本人来说,如果“积极”到了过分的程度,那对自己绝对是一种不尊重的表现(,过分积极是不懂得爱自己)。②就“积极”的客观效果来说,如果一个人不掌握正确的方法,他越积极,可能就会造成越大的损失。
12.本文第③段画线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举例论证“如果一个人不掌握正确的方法,他越积极,可能就会造成越大的损失”的观点。
13.作者自己的观点是什么?
“积极”还需要以正确的方法为基础,在该“积极”的时候积极,不该积极的地方坚决不去“积极”,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14.过分积极不是一件好事,同理,过度的自信可能就变成了自负。你想对身边的那些过度自信的人说些什么?
示例:自信是好事,但是盲目自信就是自负了,因为盲目自信即是对自己的不正确认识,不利于个人的发展。(意对即可)
15.以下是九年级某班阅读名著《水浒传》的任务单,请你完成。
阅读策略 内容呈现 阅读任务
关注章回 目录 第八回:林教头刺配沧州道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 第二十九回:施恩重霸孟州道 武松醉打蒋门神 第四十一回:宋江智取无为军 张顺活捉黄文炳 第五十七回:徐宁教使钩镰枪 宋江大破连环马 (1)如果要探究宋江的领导力,可以选读“内容呈现”里的哪几回? (2)请结合《水浒传》整本书,提出一个有价值的探究问题并写下来。
(1) 第四十一回和第五十七回。
(2) 示例:我们如何看待《水浒传》中“打杀”情节?(答案不唯一;对名著进行有深度的研读,而不是浮于表面即可)
16.学习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后,九年级(1)班决定举行“学鲁迅,谈脊梁”的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结合课文内容,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反动势力,求神拜佛失自信
下联:民族英雄, 示例:顶天立地是脊梁
(2)《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鲁迅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唱响了一曲高亢激越的“脊梁颂”。下面一段话也写到了“中国的脊梁”,你知道是赞美什么样的人吗?
多有“不耻最后”的人的民族,无论什么事,怕总不会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选自鲁迅《这个与那个》)
指不怕失败,不怕落后,永不放弃地进行韧性战斗的人。
【解析】根据“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可知,作者赞美的是不怕失败,不怕落后,永不放弃地进行韧性战斗的人。
(3)在活动中,有一个板块叫“片言只语话鲁迅”,下面是一个同学的发言,请仿照此例写出你的发言。
示例:鲁迅——扛住黑暗的闸门,放众多后来者走进了光明的世界,而自己宁愿被黑暗吞噬。
示例:鲁迅——一位以文为火炬,在黑暗中点燃星星之火,照亮后来人前进道路的不屈斗士。
【解析】根据例句内容,运用象征、对比修辞来仿写即可。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采用了驳论和立论相结合的写法,论证严密,逻辑性强。请阅读下面的文字,针对文段的观点,写一段驳论文字,200字左右。
目前,很多中学生因迷恋网络造成学习成绩下降,而旷课、逃学的现象也日益普遍。他们多沉溺网上自由聊天或网上互动游戏,并因此忽视了现实生活的存在。网络成瘾不仅影响着他们的身体健康,还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所以,专家和许多教师呼吁要禁止中学生上网。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考点一对一
驳论的主要方式
典题示例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文章采用了什么驳论方式?
【答案】文章主要采取了驳论据和驳论证的方式,在开篇摆出敌方论据和论点后,开始反驳:①首先说这些论据与自信力没有关系;②接着用“夸地大物博、求国联”的论据推出只有“他信力”的结论;③“求神拜佛”只能发展“自欺力”,反驳了对方论证过程的荒谬,论点不攻自破。
指点迷津
一篇驳论文可以综合运用多种反驳方式,以加强反驳的力量和说服力。
①反驳论点,即直接反驳对方论点本身的片面、虚假或谬误,这是驳论中最常用的方法。
②反驳论据,即揭示对方论据的错误,以达到推倒对方论点的目的;因为错误的论据必会推出错误的论点。
③反驳论证,即揭露对方在论证过程中的逻辑错误,如大前提、小前提与结论的矛盾,对方各论点之间的矛盾,论点与论据之间的矛盾等。
小试身手
本课第6题、第11题。
@基础夯实
1.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完成题目。
当黑暗如阴霾笼罩,前路看似渺芒,一些人用脂粉伪装、靠麻醉逃避,也有一些人被诓骗、遭诬篾。但总有勇敢者省悟,他们以舍生求法的决绝,挺起民族的脊梁,他们冲破重重阻碍,用热血与智慧,为众人开辟出希望之路。
(1)依次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笼(lǒnɡ) 诓(kuānɡ) 省(xǐnɡ) 脊(jǐ)
B.笼(lǒnɡ) 诓(kuǎnɡ) 省(shěnɡ) 脊(jí)
C.笼(nǒnɡ) 诓(kuǎnɡ) 省(xǐnɡ) 脊(jí)
D.笼(nǒnɡ) 诓(kuānɡ) 省(shěnɡ) 脊(jǐ)
(2)语段中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① 改为:
② 改为:
③ 改为: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正是因为无数先烈前仆后继,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B.凡是工作成绩突出者,凡是业务精湛者,凡是有一技之长者,他们的成功无一不是通过埋头苦干取得的。
C.战争结束了,丈夫却一直没有回来,小翠想各种理由,用种种假设来安慰自己,真是自欺欺人。
D.综观中学生写的作文,怀古伤今、空洞无物的比比皆是。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海洋保护工作初见成效,中华白海豚在福建近海出现次数越来越高。
B.中国人民在各种困难面前从来都不曾屈服,书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
C.大明湖位于济南旧城东部,包括珍珠泉、芙蓉泉、王府池三处泉水构成。
D.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迫于生计去举人家里偷书,被打得浑身遍体鳞伤。
4.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仿词)
B.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排比、比喻)
C.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借代)
D.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借代)
5.古诗文默写。
(1)若夫 ,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2) ,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溪云初起日沉阁, 。(许浑《咸阳城东楼》)
(4)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中妙用听觉表现雪后西湖幽静异常的两句是: , 。
(5)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作者矛盾心情的句子是: , , 。
(6)秦观的《行香子》(树绕村庄)一反词人其他词中常有的哀怨情调,用“ , ”表达欢快之情。
(一)阅读《中国人失掉自然力了吗》第一至第四段,完成题目。
6.选段批驳了哪些错误论据?
7.下列句子中“中国人”的含义是否相同?说说你的理解。
A.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B.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8.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自欺力”“他信力”的含义。
(二)阅读《行路难》(其一),完成题目。
行路难(其一)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是乐府诗,形式上以七言为主,杂以三言,表现出乐府诗的鲜明节奏。
B.诗的开头两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设下盛宴为之饯行。
C.“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用姜尚、伊尹的典故,表明理想破灭,前途渺茫。
D.诗的结尾,诗人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表现了他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10.这首诗的诗题为“行路难”。请按照以下格式,找出表现“难”的一句诗,谈谈困难中李白的形象。
我从“ ”的诗句中,读出了一个 的李白,因为 。
@能力拓展
积极就一定是好的吗
①常听到这样一种对人的评价:“某人本事虽不怎么样,但很积极,他的精神还是很可贵的。”可是,我心里就一直对此存在着疑问:积极就一定是好的吗?
②首先,对积极者本人来说,我认为如果“积极”到了过分的程度,那对自己绝对是一种不尊重的表现,也就是说,过分积极是不懂得爱自己。要知道,脑力劳动也好,体力劳动也好,凡是劳动,都是要付出精神付出气力的。过分积极,这付出的精神气力,也就不是一般的了,而是过分地付出,是一种透支。试想,如果一个人老是透支自己的精力体力,他的身体状况即使眼前“很棒”,也只不过是一种“虚假的繁荣”,到了一定程度,这种虚假的繁荣一被拆穿,就是自己想补救都来不及了。毛泽东曾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说,身体也是吃饭的本钱,活命的本钱,身体垮了,七病八痛,活着的趣味大概也是要大打折扣的。所以,过分的“积极”是不是的确显得不够自爱了呢?
③其次,就“积极”的客观效果来说,如果一个人不掌握正确的方法,他越积极,可能就会造成越大的损失。比如,一个做零件的工人,毛手毛脚,或者技术不过关,他很积极,别人一小时做100个零件,全是正品,他一小时做120个零件,却有20个是废品,看起来他的绩效与别人一样,好像积极没什么坏处,但是那20个废品的原料,本来可以做成正品的,却让他给白白浪费了,你说,是积极好呢,还是学好技术仔仔细细地做好呢?又比如,一个老师,他很积极,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本来供学生自修的时间他去讲课,应该下课了应该放学了他也去讲课。表面上看起来他讲得多了,学生从他那里接受的知识得到的好处也多了,但是,原来可以供学生自己安排的时间、可以让学生休息的时间,被他占用了。学生得不到自己整理知识、消化知识的时间,也许他们会因此而不能很好地掌握知识,影响了他们的考试分数,甚至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学生得不到应该得到的休息时间,也许他们下一堂课就没有充沛的精力去接受知识、思考问题了。这位积极者以自己假想的“所获”大大影响了学生真正的“所获”,影响了另一位老师的上课效果,这实在是对别人的一种损害。另外,学生得不到应该得到的休息时间,也许他们从此对这位积极者产生了反感,从而连带着对他所教的这一门课产生了反感,导致他们再也不喜欢这一门课,再也不积极认真地去听这一门课了,那岂不是“积极者”以自己的“积极”打击、消灭了别人的“积极”吗?这样,他的“积极”,除了留下一些完全的反面效应之外,还会留下一点什么呢?
④至此,我们已经可以明显地看出,做事情,光凭热情,光凭“积极”是不行的。“积极”还需要有正确的方法,在该“积极”的时候积极,在不该积极的地方坚决不去“积极”,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有改动)
1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批驳反方论点的?
12.本文第③段画线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13.作者自己的观点是什么?
14.过分积极不是一件好事,同理,过度的自信可能就变成了自负。你想对身边的那些过度自信的人说些什么?
15.以下是九年级某班阅读名著《水浒传》的任务单,请你完成。
阅读策略 内容呈现 阅读任务
关注章回 目录 第八回:林教头刺配沧州道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第十六回:杨志押送金银担 吴用智取生辰纲 第二十九回:施恩重霸孟州道 武松醉打蒋门神 第四十一回:宋江智取无为军 张顺活捉黄文炳 第五十七回:徐宁教使钩镰枪 宋江大破连环马 (1)如果要探究宋江的领导力,可以选读“内容呈现”里的哪几回? (2)请结合《水浒传》整本书,提出一个有价值的探究问题并写下来。
(1)
(2)
16.学习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后,九年级(1)班决定举行“学鲁迅,谈脊梁”的专题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结合课文内容,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反动势力,求神拜佛失自信
下联:民族英雄,
(2)《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鲁迅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唱响了一曲高亢激越的“脊梁颂”。下面一段话也写到了“中国的脊梁”,你知道是赞美什么样的人吗?
多有“不耻最后”的人的民族,无论什么事,怕总不会一下子就“土崩瓦解”的,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选自鲁迅《这个与那个》)
(3)在活动中,有一个板块叫“片言只语话鲁迅”,下面是一个同学的发言,请仿照此例写出你的发言。
示例:鲁迅——扛住黑暗的闸门,放众多后来者走进了光明的世界,而自己宁愿被黑暗吞噬。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采用了驳论和立论相结合的写法,论证严密,逻辑性强。请阅读下面的文字,针对文段的观点,写一段驳论文字,200字左右。
目前,很多中学生因迷恋网络造成学习成绩下降,而旷课、逃学的现象也日益普遍。他们多沉溺网上自由聊天或网上互动游戏,并因此忽视了现实生活的存在。网络成瘾不仅影响着他们的身体健康,还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所以,专家和许多教师呼吁要禁止中学生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