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第七单元《语文园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语文园地安排了四个板块的内容。
“交流平台”围绕习作中如何有意识地用上平时积累的语言展开交流。教材呈现了两个泡泡:一个以《鹿角和鹿腿》一课的“没精打采”为例,引导学生在习作中用上平时积累的词语;另一个以《我们奇妙的世界》中的句子为例,引导学生在习作中仿写课文中的精彩句子。
“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项内容。第一题是仿照课文《海底世界》,用问句作为开头说一段话,在运用中体会文章用问句开头的作用。第二题是学写寻物启事。寻物启事属于应用文的一种,一般包含标题、正文、署名和日期,正文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丢失的物品及特征,自己的联系方式,最后要表达谢意。
“书写提示”以八个字为例,提示了笔画较少和笔画较多的字的书写要领。
“日积月累”安排的是一组八字成语。八个字组成的成语,前后四字表达的意思是相关联的,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是连起来一起使用的。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学会在习作中有意识地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
语言运用:试着仿写句子,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思维能力:学习写作“寻物启事”。
审美创造:积累“日积月累”中的八个成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1.围绕如何在习作中用上平时积累的语言展开交流,增强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的意识。
2.了解问句作为文章开头的作用,学习用这种方法说一段话。
教学难点
1.认识寻物启事的写法,能用正确的格式写一则寻物启事。
2.能正确书写笔画较少和笔画较多的字,把“止、露”等8个字写规范、写匀称。
3.熟读并记诵4个成语,知道它们的意思。
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积累词句,恰当运用
1.出示范例,学习恰当运用积累的词语
(1)学生自由读一读,想一想“没精打采”这个词语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指名学生交流,明确:“没精打采”这个词语写出了“他”精神不振,一句话也不想说的样子,很形象。
(2)“没精打采”这个词语是从哪里积累的呢?
指名学生反馈,引出课文或课外读物中的句子。
就在他没精打采地准备离开的时候,忽然听到远处传来一阵脚步声。
——《鹿角和鹿腿》
小结:我们在学习课文或阅读课外书籍的时候,要养成积累优美词句的习惯。在日常说话或习作中,尝试把积累到的词句运用进去,自己的语言也会越来越生动、优美。
2.出示范例,学习仿写句子
黑夜降临了,我们看见夜空中群星闪烁,就像千千万万支极小的蜡烛在发光。
(1)指名学生读句子。思考:这个句子你觉得写得如何?
学生交流,反馈小结: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群星比作蜡烛,生动地写出了星光闪烁的特点,很形象,有画面感。
(2)出示教材中的一组句子,学生自由读一读,比较仿写句和原句,说说仿写得怎么样。
指名学生交流,反馈小结:
按照例句,先介绍什么时候,接着写看见了什么,最后用上比喻句,更具体地介绍这个事物。
写出了初升的太阳又热又圆的特点,形象又生动。
(3)试着仿写句子
我也写一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桌交流:在习作中用了哪些平时积累的语言或者仿写的句子,互相评价用得是否合适、恰当。
◎词句段运用一 问句开头,写出事物特点
1.“你可知道,大海的深处是怎样的?”这是《海底世界》的开头。你觉得这样的开头好在哪里?
指名学生交流,反馈小结:
这是一个问句,用问句作为文章开头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这句话提示文章的主要内容,说明这篇文章是围绕这个问题来写的。
2.请你也用类似的开头说一段话,向别人介绍一种事物。
你可知道,那座山上的石头有多么奇妙?……
你是否听说过……
(1)教师指导第一句的写法
你可知道,那座山上的石头有多么奇妙?……
①学生读这个问句,想一想:可以从哪些方面表现石头的奇妙呢?
指名交流反馈,小结:抓住关键词奇妙,可以从石头的颜色、形状、大小、数量等方面来写。可以从几个不同的方面写出石头的“奇妙”,也可以抓住其中一个方面写具体。
②出示范例,指名学生读,看看是分别是怎么写的?
示例1:
你可知道,那座山上的石头有多么奇妙?它们有的像展翅欲飞的雄鹰;有的像引吭高歌的公鸡,有的像冲天的竹笋,有的像刚出土的蘑菇……
抓住石头的形状这个方面具体写出了奇妙
示例2:
你可知道,那座山上石头有多么奇妙?它们有的大得像一堵墙,有的小得像颗米粒。如果不是亲眼看到,真让人难以相信。你看,有的仙人伸着手臂指向前方;有的像仙女,端坐在石块上弹琴;有的像一个人大绣球,嵌在两山之间,仿佛随时会滚落下来……
抓住石头的大小和形状具体写出了奇妙
(2)指导第二句的写法
你是否听说过……
思考:听说过什么事物?想想事物有什么特点?
可以从不同方面写出事物的特点,也可以抓住一个特点写具体。
(3)自由练习,同桌互相评,全班交流。
3.拓展练习:试着用问句作开头说一段话,向别人介绍一种事物。
你可知道,我们的校园多么美丽吗?……
你可知道,西湖边的小松鼠有多可爱吗?……
你是否听说过……
①学生自由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②小组交流:组内互相点评,是否围绕开头的问句说的,有没有说具体。
③出示作业范例,读一读,和自己说的比一比,说说好在哪里。
◎词句段运用二 创设情境,学写寻物启事
一、利用教材情境,明确写法
1.出示教材中的“寻物启事”,学生自由读一读,说说自己的发现。
指名交流,反馈:这是一则寻物启事。寻物启事就是请人帮忙,寻找丢失的物品。
2.再次出示寻物启事,学生仔细观察:寻物启事的格式是怎样的?
指名交流,反馈:
标题:第一行居中写“寻物启事”
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正文
落款:分两行写在正文右下方,署名在上一行,日期在下一行
3.再读读寻物启事的正文部分,说说要写清哪些内容?
指名交流,反馈
4.总结:
标题:第一行居中写“寻物启事”。
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清楚物品丢失的时间、地点、丢失什么物品、所丢物品的特点、联系人以及联系方式,还要表示感谢。
落款:分两行写在正文右下方,署名在上一行,日期在下一行。
寻物启事是请求他人协助寻找丢失的物品,文中要写表示感谢的话。如果是很重要或非常贵重的物品,还可以写给予拾到者必要的报酬、酬金之类的话。
二、创造生活情境,实践运用
1.利用情境,强化练习
302班杨欣同学昨天上午第三节课体育课时,把绳子落在了学校大操场上。她希望能早点找回自己的绳子,请你帮她写一则寻物启事。
(1)出示写好的寻物启事,判断:这样写,能找回绳子吗?
点评要点:格式是否正确,启事要点是否说清楚。
指名学生交流,反馈小结:不能。没有特征,不知道绳子是什么样子的;也没有署名,无法联系失主。
(2)出示写好的寻物启事,判断:这样写,能找回绳子吗?
点评要点:格式是否正确,启事要点是否说清楚。
指名学生交流,反馈小结:格式正确,要点说清楚了,什么时间在哪里丢失了绳子,绳子的特点也说得很清楚,还加上了失主和失主的班级。
2.情境练习,掌握要点
◎李轩昨天傍晚在东湾小区篮球场打球时,不小心把一个品牌是“希乐”的蓝色不锈钢水杯落在了球场。他妈妈的手机号是18773751213。你能帮他写一则寻物启事吗?
◎5月15日中午,赵阿姨家里的小狗在小区里走失。小狗是只长毛博美,尾巴染成了粉红色。家庭住址:江滨小区15幢三单元1103室。联系电话:18982341767。请你帮她写一则寻物启事。
(1)学生自由练习,选择其中一个情境写寻物启事。
(2)指名交流,点评。评价标准:格式是否正确;内容是否写清楚。
(3)出示课件范例供参考。
◎书写提示:注意笔画间距
1.出示教材范例,学生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
指名交流,反馈小结:独体字,笔画较少;合体字,笔画较多
2.写这些字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笔画较少的字,要把笔画写开一些。笔画较多的字,要把笔画写得短小些,缩小笔画间距。
比如:止”的笔顺是竖、短横、竖、横,笔画写开一点。“露”注意雨字头的变化,四点的间距写紧凑。
3.学生自由在书上练写,点评:笔画的间距是否得当。
◎日积月累:学习成语,积累运用
1.你积累过成语吗?说说你积累的成语。
2.出示教材中的成语,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重点指导读音:兵读后鼻音,将读作第四声,赤是翘舌音。
3.再读一读,说说你的发现。
指名交流,小结:这些都是8字成语。
4.你在哪里见过或者听过这些成语吗?说说你的理解。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敌人来了派将士抵挡,大水来了用土去掩盖。比喻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的办法解决问题。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进老虎洞,怎么能捉到小老虎。原指不经历危险的境地,就不能获得成功,现在比喻不经过艰苦实践就不能取得重大成就。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耳朵听到的不如眼睛看到的,亲身感受比传闻更可靠。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朱:朱砂。靠近朱砂容易染成红色,靠近墨就会变黑。比喻人常常因环境的影响而改变其习性。
5.选择合适的成语,把句子补充完整。
(1)哥哥交了一群爱学习的朋友,现在也变得积极上进了,这真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警察叔叔乔装打扮,精心潜伏,终于把犯罪分子都抓了起来。正可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3)爸爸安慰妈妈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总会有办法的。”
(4)都说黄山风景十分奇特,(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我一定要亲眼去看一看。
6.你还知道其他的八字成语吗?交流后拓展积累以下几条: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