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篇目 课时目标 单元主题
《采薇(节选)》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句大意。体会诗歌中戍边战士的复杂情感,感受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品味诗歌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体会其艺术效果。 古诗词诵读
《送元二使安西》 熟练朗读并背诵诗歌,能准确解释诗句含义。感悟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体会友情的珍贵。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感受诗歌的含蓄之美。
《春夜喜雨》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歌描绘的春雨景象。体会诗人对春雨的喜爱以及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赏析诗歌中准确生动的用词。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正确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歌描绘的早春美景。体会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独特感受和赞美之情。对比诗歌中早春与晚春景色的描写,学习诗人细致观察和独特表达的方法。
《江上渔者》 流利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对劳动人民艰辛生活的同情,体会诗歌反映的社会现实。理解诗歌通过对比手法表现主题的写作特点。
《游园不值》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明白诗歌大意。体会诗人游园未遇主人的心情变化,感受诗歌蕴含的哲理。赏析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的妙处,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熟练朗读并背诵这首词,理解词句意思。体会词人送别友人时的深情,感受词中蕴含的美好祝愿。品味词中巧妙的比喻,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体会其表达效果。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 正确朗读并背诵词,理解词的内容。感悟词人在词中表现出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赏析词中描绘的清新自然的景色,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清平乐·春归何处》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词,把握词的大意。体会词人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春天逝去的惋惜之情。感受词中拟人手法的运用,体会词人丰富的想象力。
《采薇(节选)》
1.作者信息:《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 11 世纪至前 6 世纪)的诗歌。《采薇》是《诗经 小雅》中的一篇,作者佚名。
2.原诗内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悲伤,莫知我哀!
3.诗文翻译: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道路泥泞难行走,又渴又饥真劳累。满心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4.诗歌鉴赏:这首诗是将士戍役劳还时之作,唱出了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诗中以昔日出征时的杨柳依依与如今返乡时的大雪纷飞作对比,用自然景物的变化烘托出士卒内心的悲苦。此外,还运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和节奏感。
《送元二使安西》
1.作者信息: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 “诗佛” 之称。
2.原诗内容: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诗文翻译:渭城的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了。
4.诗歌鉴赏:这是一首送别诗,前两句描写渭城驿馆风景,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烘托出清新舒朗的气氛;后二句转入伤别,通过劝酒这一细节,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以及对友人远行的担忧牵挂。全诗语言洗尽雕饰、明朗自然,情景交融、韵味深永。
《春夜喜雨》
1.作者信息: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 “李杜”。号“诗圣”。
2.原诗内容: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3.诗文翻译: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田野小径的天空一片昏黑,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
4.诗歌鉴赏:这首诗运用拟人手法,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诗中没有一个 “喜” 字,但处处都体现着诗人的喜悦之情,从春雨的 “知时节” 到 “润物细无声”,再到想象中雨后锦官城的繁花似锦,无不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作者信息: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 “郡望昌黎”,世称 “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原诗内容: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3.诗文翻译:长安街上细密的春雨润滑如酥,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这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4.诗歌鉴赏: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诗人用简朴的文字,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通过 “草色遥看近却无” 这一细腻的描写,将早春小草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的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来临时生机蓬勃景象的敏感以及由此引发的欣悦之情,同时也蕴含着诗人对早春景色的独特感受和审美情趣。
《江上渔者》
1.作者信息:范仲淹,字希文,谥号 “文正”,世称范文正公,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2.原诗内容: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3.诗文翻译:江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只喜爱鲈鱼的鲜美。你看那渔人驾着像一片树叶的小船,在大风大浪里时隐时现。
4.诗歌鉴赏:全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在吃鱼人和捕鱼人的两种生活的强烈对比中,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诗歌语言质朴,言近旨远,以小见大,通过描写江上渔者的生活,引发人们对劳动人民艰辛生活的关注和思考。
《泊船瓜洲》
1.作者信息: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2.原诗内容: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诗文翻译: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就隐没在几座山峦的后面。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
4.诗歌鉴赏: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停船在瓜洲之后,眺望江南时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思乡、爱乡和急于返乡的心境。诗中的 “绿” 字用得极为精妙,将春风的活力和江南春天的勃勃生机生动地展现出来,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游园不值》
1.作者信息: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龙泉)人,南宋中期文学家、诗人。
2.原诗内容: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诗文翻译:大概是园主人爱惜青苔,怕被别人踩坏,我轻轻地敲着柴门,久久没有人来开。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你看,那儿有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4.诗歌鉴赏: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的所见所感。先写诗人游园看花而进不了园门,感情上是从有所期待到失望遗憾;后看到一枝红杏伸出墙外,进而领略到园中的盎然春意,感情又由失望到意外之惊喜。诗歌表现了春天有着不能压抑的生机,也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同时还蕴含着一定的哲理,即新生事物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1.作者信息:王观,字通叟,如皋(今江苏如皋)人,北宋词人。
2.原诗内容: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3.诗文翻译: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想问行人去哪里?到山水交汇的地方。刚刚把春天送走,又要送你归去。如果你到江南能赶上春天,千万要把春天的景色留住。
4.诗歌鉴赏:这是一首送别词,词人将人和景巧妙相连,把 “惜春” 与 “惜别” 联系在一起。上片以眼波和眉峰来比喻水和山,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浙东山水的美丽,同时也暗示了行人此行的目的地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下片则通过 “送春归” 和 “送君归”,表达了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希望友人能在江南与春天相伴,享受美好的时光,既表现了词人的惜别之情,又体现了词人的美好情怀。
《浣溪沙》
1.作者信息:苏轼,1037 年 - 1101 年,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佑进士。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以作诗 “谤讪朝廷” 罪贬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其文汪洋恣肆,为 “唐宋八大家” 之一。诗清新豪健,词开豪放一派。擅长行书、楷书,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 “宋四家”。
2.原诗内容: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3.诗文翻译:山脚下兰草的嫩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得没有一点泥土,傍晚时分,细雨萧萧,传来杜鹃的啼叫声。谁说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呢?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流淌!不要在老年时感慨时光易逝,而消极悲观。
4.诗歌鉴赏:上片写景,描绘了暮春三月兰溪的雨后景色,山下溪边的兰草生机勃勃,松间沙路洁净,暮雨潇潇、子规啼叫,淡雅凄婉,烘托出作者贬官黄州期间的凄凉环境和心情。下片抒情,溪水西流引发作者感悟,借 “休将白发唱黄鸡” 反用白居易诗意,一扫低沉调子,体现出作者虽身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精神,富有哲理,振奋人心。
黄庭坚《清平乐》
1.作者信息:黄庭坚,1045 年 - 1105 年,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进士出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晚年两次被贬,崇宁四年死于西南荒僻的贬所。他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为江西诗派的开山大师,词受苏词影响较深,具有豪放风格,书法成就也很高,著有《山谷集》《山谷词》等。
2.原诗内容: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3.诗文翻译:春天回到了哪里?找不到它的脚印,四处一片沉寂。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来同我们住在一起。春天的踪迹谁也不知道,除非去问一问黄鹂。然而黄鹂千啼百啭,却无人能懂它的意思,只好趁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4.诗歌鉴赏:这是一首惜春词。上片以 “春归何处” 的疑问句起笔,将春天拟人化,责疑春归无行路,又设想有人知春去处,唤春归来同住,笔调委婉,层层深入地表达惜春之情。下片把思路引到黄鹂身上,认为黄鹂或许知道春的消息,然而鸟语无人能解,它随风飞过蔷薇,春之踪迹最终无法找寻,更添心头寂寞。全词构思新颖委婉,思路回环反复,笔情跳脱,风格清奇,语言轻巧,淡雅饶味,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统编版语文六下第六单元重难点知识点梳理记忆
课文解读
课文归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