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同步练习(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5-11 22:10: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 考点一 丝绸之路
1.[2024·江苏徐州开学考] 东汉张衡在《七辨》中说:“沙饴、石蜜,远国贡储。”三国时,曹丕曾将五斛石蜜作为礼物送给孙权。西晋史书《续汉书》亦有“天竺国出石蜜”之说。清人在《凉州异物志》中考证得出“石蜜”为蔗糖的一种。据此可得出的合理推论是( )
A.中国的甘蔗是由印度传入的
B.丝绸之路促进了食品的交流
C.古代朝贡活动提倡以物易物
D.贵族之间馈赠蔗糖不合礼制
2.[2024·江苏苏州期中] 唐朝前期,对外贸易的路线主要是经由河西走廊,从中亚中转到达欧洲;唐朝中后期,海上贸易兴盛,商船从东南沿海各港口出发,对外贸易重心转向南方沿海地区,对外出口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这说明 ( )
A.政局变动影响商贸活动
B.唐代海外贸易达到全盛
C.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
D.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3.[2024·天津南仓中学月考] 汉唐时期,大部分中原王朝建都于长安和洛阳,其威胁多来自北方草原。因而,当时中原王朝鼓励周边民族商人入中原贸易的主要目的,并非获取微不足道的关市之征和宫廷所需珍宝,而是为了显示王朝的强大富足,吸引各国臣服。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 ( )
A.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B.中华文化圈的最终形成
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 考点二 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4.[2024·新疆阿克苏月考] 《汉书·张骞传》记载,张骞从西域返回后,向汉武帝汇报说:“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由此可知 ( )
A.当时四川与印度有经贸往来
B.张骞还开通了西南丝绸之路
C.汉朝与大夏之间的贸易情况
D.汉朝至大夏商道的发展历史
5.[2024·四川遂宁月考]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文本创作者多以自身见闻对异域山川地理、风俗人情客观记述,同时还记述了大量自身在航途中积累的海洋知识,如季风规律、海洋导航规律等。据此可知,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文本记述 ( )
A.凸显了儒学价值倾向
B.印证了海上贸易的兴盛
C.具有一定的理性色彩
D.反映了商业环境的宽松
6.[2024·广东汕尾期末] 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从唐至宋,形成了高度繁荣的态势,促进了贸易交流与地理知识、航海科技的传播,不少西亚商人借此带来了西方宗教,中国科技也由此相继西传。这可以用来说明海上丝绸之路 ( )
A.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B.加强了欧亚之间商路联系
C.使中国与欧洲地区实现直接往来
D.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 考点三 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7.[2024·山东临沂期中] 历年来,在越南中部、泰国南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分别出土了多面汉朝铜镜,据学者考证它们是汉朝工匠制作的。这可用于印证 ( )
A.汉代铸镜技术对外传播
B.汉朝经济文化的域外影响
C.物质交流促进审美趋同
D.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8.[2024·山东潍坊月考] 位于埃及首都开罗附近的福斯塔特遗址,是一处古代陶瓷的地下博物馆。这里一共出土陶瓷六七十万片,其中来自中国的陶瓷约12 000片,其余基本都是中国陶瓷的仿制品且器型、色彩、花纹、风格都与中国瓷器类似。据此推断 ( )
A.海上丝绸之路辐射范围较为广泛
B.海外贸易促进中国制瓷业的发展
C.古代埃及与中国的文化交流频繁
D.商路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9.[2024·广西钦州月考] 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铁器、丝绸、铸铁术、造纸术等西传,罗马帝国的玻璃器皿、毛织品及印度的宝石等也陆续传入中国。这反映出丝绸之路( )
A.推动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B.影响了罗马下层民众的生活
C.促使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
D.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10.[2024·四川德阳期中] 西汉时出现了高头大马、葡萄、苜蓿、胡桃、蚕豆、石榴等几十种物产;这一时期,丝和丝织品在西域各国受到广泛欢迎,西域人学会了耕种、打井和炼铁等技术并将其用于发展生产。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
A.西汉经济发展,市场需求扩大
B.中国丝织品在欧洲备受推崇
C.中外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升
D.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11.[2024·浙江衢温“5+1”联盟期中] 1世纪的罗马博物学家老普林尼提到罗马崇尚来自中国的丝制衣服时说:“保守估计,印度、塞里斯(中国)和阿拉伯半岛每年可以通过贸易从罗马帝国赚取10 000万赛斯特斯的利润,这便是我们罗马帝国的妇女每年用来购买奢侈品的花费。”材料反映了当时 ( )
A.罗马奢侈品的来源是中国
B.丝绸被大量销往罗马帝国
C.海路是东西方的贸易路线
D.罗马与中国存在贸易联系
12.[2024·河南商丘期中] 《汉书·地理志》记载了西汉王朝海路的贸易情况,其中商人由黄门的“译长”率领,也有民间“应募者”加入。据考古发现,合浦汉墓群出土文物中最具特色的是大量来自东南亚、印度洋等地的与贸易相关的各类珠饰,以及作为非贸易品的波斯陶壶,等等。这些可证明 ( )
A.汉代朝贡贸易体制的存在
B.中西方陶瓷业曾进行了技术交流
C.汉朝与波斯存在官方往来
D.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外文明交流的桥梁
13.[2024·山东潍坊月考] 在古代,通过丝绸之路运往世界各地的中国丝绸、瓷器数量众多;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等高产作物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在中国各地广泛种植。从社会史研究视角看,这主要反映了丝绸之路 ( )
A.改变了世界的经济格局
B.丰富了各地人民的物质生活
C.体现不同文明间的冲突
D.是世界市场形成的基本动力
14.[2024·广东潮州期中] 19世纪末,德国学者李希霍芬首次将汉代中国至希腊、罗马的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现在也有学者试图基于此研究将这条交通路线称为“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佛教之路”等。这些从根本上说明,在古代丝绸之路上 ( )
A.交通十分发达 B.商业贸易繁荣
C.各种文明相互交流 D.中国丝绸出口量增加
15.(12分)[2024·湖北十堰期末] 【丝绸之路与中华文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古代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丝绸之路在缘起、发展中,形成多种混合型文化内涵,阐释丝绸之路的文化就是阐释中华民族多样性人文性格。有学者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特点,在丝绸之路上跨越两千年的交流交往交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丝绸之路精神是对中华文明内涵的最好诠释。”
——摘编自来永红《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探析》
请以“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12分)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1.B [解析] 依据材料“沙饴、石蜜,远国贡储”“天竺国出石蜜”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的丝绸之路使得不同地区食品得到了一定的交流,B项正确;由材料不能得出中国的甘蔗是从印度传入的,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古代朝贡活动的具体方式,排除C项;“不合礼制”表述错误,排除D项。
2.A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唐朝前期对外贸易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进行,而到了唐朝中后期,由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等影响,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衰落,海上贸易逐渐兴盛,A项正确;“唐代海外贸易达到全盛”这一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中没有足够的信息证明唐代海外贸易达到全盛,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完成,排除C项;材料反映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衰落,海上贸易逐渐兴盛,无法说明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排除D项。
3.D [解析] 汉唐时期中原王朝鼓励周边民族商人入中原贸易的主要目的是显示王朝的强大富足,吸引各国臣服,这体现了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D项正确;由材料不能得出当时商品经济发展速度快,排除A项;中华文化圈的最终形成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民族交往,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C项。
4.A [解析] 根据“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暑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可得出,张骞打听到在大夏东南方,有一个国家叫“身毒国”,即古印度,古印度拥有来自今四川地区的商品,说明当时四川与印度有经贸往来,A项正确;张骞并没有开通西南丝绸之路,排除B项;材料中只说张骞到过大夏,并没有反映当时汉朝与大夏之间的贸易情况,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汉朝至大夏商道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
5.C [解析] 据材料可知,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文本创作者记述了异域山川地理、风俗人情以及海洋知识等,这些记述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体现了一定的理性色彩,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儒学价值的内容,不能反映儒学价值倾向,排除A项;材料只是记述了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相关内容,不能反映海上贸易的兴盛,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文本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相关内容的记载,没有对国内商业环境的描述,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6.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唐宋时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高度繁荣时期,商业贸易促成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欧洲与亚洲之间的商路,排除B项;海上丝绸之路并未直接实现中国与欧洲地区的往来,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外文化的双向互动,而非海上丝绸之路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排除D项。
7.B [解析] 根据材料,在越南等地出土了汉朝工匠制作的铜镜,可知汉朝的经济文化对域外产生影响,B项正确;材料中的铜镜是汉朝工匠制作的,因此不涉及技术的传播,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审美,且“趋同”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出土汉朝铜镜的地区位于东南亚,而非西方,排除D项。
8.D [解析] 埃及首都开罗附近出土了大量古代中国陶瓷和中国陶瓷的仿制品,可以推断出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外贸易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D项正确;仅埃及一地文物的出土,不足以说明海上丝绸之路的辐射范围较为广泛,排除A项;中国制瓷业的发展与埃及出土了大量“中国陶瓷的仿制品”不符,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古代埃及与中国的文化交流频繁,排除C项。
9.D [解析] 材料“中国的铁器、丝绸、铸铁术、造纸术等西传,罗马帝国的玻璃器皿、毛织品及印度的宝石等也陆续传入中国”体现的是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D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在明中叶后产生,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罗马下层民众的生活状况,排除B项;丝绸之路促使中国成为世界经贸中心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10.D [解析] 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张骞通西域后,中西交通日渐发达,除了外交活动外,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D项正确;西汉经济发展及市场需求扩大不会导致生产技术外传,排除A项;材料讲述的是中原与西域之间的经济往来,不是中国丝织品在欧洲备受推崇,排除B项;材料没有讲述外国农业发展的水平,排除C项。
11.D [解析] 材料“印度、塞里斯(中国)和阿拉伯半岛每年可以通过贸易从罗马帝国赚取10 000万赛斯特斯的利润”,说明罗马与中国存在贸易联系,D项正确;材料强调罗马妇女崇尚来自中国的丝制衣服,但这并不代表罗马所有奢侈品的来源都是中国,排除A项;由材料无法得出丝绸被大量销往罗马帝国,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海路是东西方的贸易路线,排除C项。
12.D [解析] 根据材料“商人由黄门的‘译长’率领,也有民间‘应募者’加入”“合浦汉墓群出土文物中最具特色的是大量来自东南亚、印度洋等地的与贸易相关的各类珠饰,以及作为非贸易品的波斯陶壶,等等”可知,西汉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东南亚、印度等地以及波斯有贸易往来,这说明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外文明交流的桥梁,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民间贸易,而非朝贡贸易,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中西方陶瓷业的技术交流,排除B项;材料只能说明汉朝与波斯有贸易往来,不能说明双方存在官方往来,排除C项。
13.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丝绸之路将中国物品输往外国,也将外来物品传入中国,丰富了各地人民的物质生活,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丝绸之路改变了世界的经济格局,排除A项;丝绸之路体现了不同文明间的友好交往,排除C项;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排除D项。
14.C [解析] 根据材料“将汉代中国至希腊、罗马的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现在也有学者试图基于此研究将这条交通路线称为‘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佛教之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从根本上说明,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各种文明相互交流,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古代丝绸之路交通十分发达,排除A项;“商业贸易繁荣”的说法过于片面,与“佛教之路”不符,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丝绸出口量增加,排除D项。
15.示例:
论题:丝绸之路诠释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内涵。
阐释: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条友好之路。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特征的丝绸之路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也构建了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之间以及东西方之间所遵循的基本原则,造就了丝绸之路对于人类文明的最大贡献。
中国自古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长河中,不同时期各民族都从地域迁徙、共建政治秩序、经济互补、文化交流等方面参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过程,尤其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得到加强,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大发展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背景下,我们更需要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此方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总之,丝绸之路所诠释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等特点,体现了丰富的中华文明文化内涵。
[解析] 首先,根据材料设问,确定论题。根据材料“古代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丝绸之路在缘起、发展中,形成多种混合型文化内涵,阐释丝绸之路的文化就是阐释中华民族多样性人文性格”“中华文明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特点,在丝绸之路上跨越两千年的交流交往交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丝绸之路精神是对中华文明内涵的最好诠释”,可以拟定论题为:丝绸之路诠释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内涵。其次,围绕提炼的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从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对中华民族认同感加强的作用、对现今中华民族的意义等角度进行说明。最后,总结升华。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