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一单元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第一单元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11 21:51:27

文档简介

(
第一单元测评卷
)
(


























































)一、积累和运用(16 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 ,加点字的读音全都
正确的一组是 A. 笑涡 (wδ) 干瘪 (bie) B. 掠起(lGe) 舵手(du ) C. 逃窜 (cuan) 胚芽(pei) D. 蠢笨(ch心n) 胆怯 (qie) ( )(3 分) 迷惘 (w心ng) 伤痕累累(l6i) 绯红(fei) 房舍如舟(sh首) 旌旗(jin) 一晃而过(hu心ng) 号叫(h6。) 并无差异(cha)
2. 下列各组词语中 ,汉字书写全都正确
的一组是 ( )(3 分)
A. 疲惫 隧洞 富娆 取义成仁 B. 喷薄 阎罗 捷报 血雨腥风 C. 镇怒 苍茫 蜿蜒 长夜漫漫 D. 敏感 悬涯 簇新 雷声轰响
3. 请从所给的三个词语中 ,选出一个最 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4 分)
(1)人生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以一种 (坦率 坦诚 坦然)的姿态 ,迎接 人生路上的每一个挑战 ,你才会变得更优秀。
(2)中国书法 (独具匠心 博大精深 博学多识) ,是我国民族文化的
瑰宝。
4. 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 分)
A. 舒婷《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是一首 深情的爱国之歌 ,诗中交融着深沉的历史感 与强烈的时代感 , 涌动着摆脱贫困、挣脱束
缚、走向新生的激情。
B.《海燕》是高尔基的一篇著名散文 ,运 用借物抒情的手法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俄国无 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 ,预 言沙皇的黑暗统治必将崩溃 ,号召广大劳动 人民积极行动起来 ,迎接伟大的革命斗争。
C. 卞之琳在《断章》中表现了人与人之 间、物与物之间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D.《梅岭三章》中诗人虽处于危难之际 , 但献身革命的决心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心却坚 定不移。
5. 阅读语段 , 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 目。 (3 分)
①不知不觉中我们渐渐长大 ,如初升的 太阳 ,我们朝气蓬勃 ,如吐绿的新柳 ,我们充 满希望 。 ②年轻的生命美得如一幅风景画般 美丽 。 ③我们虽然拥有令人羡慕的青春时 光 ,但是也不应该肆意挥霍 。 ④泰戈尔说: “ 如果错过了昨天的太阳 ,就千万别再错过今 天的太阳 。 ” ⑤青年朋友们 ,请告别过去的岁 月吧 ,不管它是春风得意还是痛苦无奈 ,让我 们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 ,去演绎精彩的现 在 ,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
(1)第①句中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 , 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 。( 1 分)
(2)第②句有语病 ,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 在下面 。( 1 分)
(



































































)
(3) 第 ③句属于 复句 。 (填复 句类型)(1 分)
二、综合性学习(8 分)
6. 学校举行“ 唱响经典”歌会活动 ,夏夏 是歌会的策划者和主持人 ,请你帮助他一起 完成相关任务 。(8 分)
“ 唱响经典”曲目单
乐章主题 歌名 经典歌词 解说词
第一乐章 传承千 年文化 《知否 知否》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 瘦。 绿肥红瘦之间 , 岁月悄然走过。
《但愿人 长久》 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 , 。
第二乐章 歌咏当 代精神 《我和我 的祖国》 我的祖国和 我 ,像海和浪 花一朵。 浪花飞溅在海 面 ,祖国根植于 心中。
(1)夏夏要为歌会写开场白 ,你认为最恰 当的顺序是 ( )(3 分)
①尊敬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②为了让经典歌曲深入人心 ,代代相传
③也一定能唱出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
④相信我们不仅能从歌声中感知经典文 化的脉动
⑤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 唱响经典”全校 歌会
A. ①②⑤④③ B. ①④③⑤②
C. ①②③④⑤ D. ①④②⑤③
(2)请你结合曲目单中《但愿人长久》的经
典歌词 ,为夏夏完成解说词的仿写。(2 分)
(3)夏夏想把《让世界充满爱》放进曲目 单 ,你认为应放入哪个乐章 请结合下图的 歌谱节选简述理由 。(3 分)
《让世界充满爱》歌谱节选
三、阅读理解(46 分)
(一)阅读诗歌 , 回答问题 。( 13 分)
呵 ,母亲 舒 婷
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 , 我禁不住像儿时一样
紧紧拉住你的衣襟。 呵 ,母亲 ,
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 , 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 ,
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
我依旧珍藏着那鲜红的围巾 , 生怕浣洗会使它
失去你特有的温馨。 呵 ,母亲 ,
岁月的流水不也同样无情
(



































































)生怕记忆也一样褪色呵 ,
我怎敢轻易打开它的画屏
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 , 如今戴着荆冠 ,我不敢 ,
一声也不敢呻吟。 呵 ,母亲 ,
我常悲哀地仰望你的照片 , 纵然呼唤能够穿透黄土 ,
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
我还不敢这样陈列爱的礼品 , 虽然我写了许多支歌
给花 ,给海 ,给黎明。 呵 ,母亲 ,
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 , 不是激流 ,不是瀑布 ,
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古井。
1975 年 8 月 (选自《舒婷诗精编》)
7. 诗人借优美的梦境 , 回忆了关于母亲 的哪两个珍贵的片段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 括 。 (3 分)
8. 诗中反复出现“ 呵 ,母亲”,这句话在诗 中有什么作用 (3 分)
9.“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 ,/我还是 久久不敢睁开眼睛 。”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 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4 分)
10. 你认为诗人思念母亲的感情是怎样 的 试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进行分析 。 (3 分)
(二 ) 阅 读 下 面 的 文 字 , 回 答 问 题 。 ( 15 分)
诗歌与少年 埃德蒙
①最近 ,我有缘结识了一位才华横溢 \激 情澎湃的少年朋友 ,他的网名也起得气吞山 河 ,叫“乔式龙卷风”。但吸引我的不是他的 名字 ,而是他的一篇文章《中国诗坛现状— 中国诗坛的几个重要问题》。
②我很惊讶 , 因为他才 19 岁 ,也因为他 是如此热忱 \真诚地热爱诗歌 ,你甚至能够透 过万里阻隔 , 感受到他的目光也像春天的阳 光和溪流 ,清澈见底 ,温润灿烂。
(



































































)
③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比青春的年华 和光明的心胸更珍贵的呢
④他直言不讳地指出 , 当代诗坛状况糟 糕透顶 ,诗歌艺术的发展和我们日益强盛的 整体国力不匹配 ,诗人心胸狭隘 \ 目光短浅。 “ 煌煌大国 ,诗歌的艺术何以竟沦落至此 真 是诗人们的耻辱和悲哀。”
⑤我被深深地感动 ,既感动惊讶 ,又情不 自禁地和他一起暗暗忧心。
⑥我最欣赏他的地方在于 , 即便有那么 多不满 ,却始终对诗歌甚至整个中华文明的 前途抱有那么大的期待和信心 。他的回答更 让我感动:“ 因为我相信中国文艺有前途 , 所 以我也相信中国诗歌有前途 。我不相信古人 所说的‘ 国兴诗不兴 , 的论调 ,我相信国兴诗 也兴 。 因为我相信中国 , 所以我相信中国文 艺 ,相信中国诗歌。”
⑦短短几句话 ,满是孩童般的仰赖孺慕。 这种毫无条件的信仰和依赖 , 又是多么纯洁 可爱。
⑧我沉默良久 , 终于写信这样告诉他: “ 信赖大概是唯一不会出错的事情 。飞鸟不 能不依凭天空 , 山川怎能自拔于大地 湍急 的水流信赖通渠 ,等到奔腾万里以后 , 它大概 才会想起 ,原来半路的隐潜和转折才是让自 己明白大海的真正原因。”
⑨我知道他一定会明白我的意思 ,我们 都不再言语 。真正的诗人大都心灵敏锐 \ 目 光炯炯 ,而诗人们彼此之间最适宜 \最信赖的 对话方式大概就是沉默 , 沉默是宁静夜晚唯 一可供倾听的笙箫。
⑩在所有人世间的孩子们中间 , 他 ,也许并不值得垂青 ,
但只有上帝的语声
和诗人敏感的听觉相碰 , 他的心才会猛地一惊 ,
就像一只被惊醒的鹰。
—《诗人》
。11普希金只用几句话 ,就把诗人敏感脆 弱而又才情独具的独特地位说得透彻动人。 然而 ,真正的诗人生活于人世间 ,每一步都走 得踟蹰蹒跚 \ 艰难异常 。其间 , 最艰险的关 节 ,只在于如何将青春年少的如火激情慢慢 锤炼成举重若轻的优雅诗篇。
然而 ,只要还有少年和诗歌 ,我们就永 远心怀热望 。就像在寒冷漆黑的夜里泥路独 行 ,心灵深处却始终相信 ,不远处就燃烧着光 明温柔的篝火。
(选自《读者 . 校园版》,有删改)
11. 第⑤段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 分)
12.“我被深深地感动 ,既感动惊讶 ,又情 不自禁地和他一起暗暗忧心 ”, 作者感动什 么 惊讶什么 (4 分)
(



































































)13. 如 何 理 解 第段 中的 画 线 句 子 (4 分)
14. 从少年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4 分)
(三) 阅 读 下 面 的 文 言 文 , 回 答 问 题。 (12 分)
王大将军既为逆 , 顿军姑孰 。晋明帝以 英武之才 , 犹相猜惮 , 乃著戎服 , 骑 巴 马 , 赍① 一金马鞭 , 阴察军形势 。未至十余里 ,有 一客姥 ,居店卖食。帝过盚② 之 ,谓姥曰:“ 王 敦举兵图逆 ,猜害忠良 ,朝廷骇惧 ,社稷是忧。 故劬劳③ 晨夕 ,用相觇察 , 恐形迹危露 ,或致狼 狈 。追迫之日 ,姥其匿之。”便与客姥马鞭而 去 。行敦营匝而出 , 军士觉 , 曰:“ 此非常人 也!”敦卧心动 , 曰:“此必黄须鲜卑奴来!”命 骑追之 , 已觉多许里 ,追士因问向姥:“ 不见一 黄须人骑马度此邪 ”姥曰:“ 去已久矣 ,不可 复及。”于是骑人息意而反。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赍 (ji) : 携带 。 ②盚 (qi) : 同
“ 憩”,休息 。 ③劬(qG)劳:劳苦 。
15.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 分)
(1)阴察军形势 ( )
(2)行敦营匝而出 ( )
(3)去 已久矣 ( )
(4)于是骑人息意而反 ( ) 16.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 分)
(1)王敦举兵图逆 ,猜害忠良 ,朝廷骇惧 , 社稷是忧。
(2)命骑追之 , 已觉多许里。
17. 简 要 概 括 晋 明 帝 是 如 何 脱 险 的。 (4 分)
( 四 ) 阅 读 下 面 的 诗 歌 , 回 答 问 题。 (6 分)
墨 梅
张 蜵①
山边幽谷水边村 , 曾被疏花断客魂。 犹恨东风无意思 , 更吹烟雨暗黄昏。
(






























)【注释】①张蜵(nie) : 字 巨 山 , 襄阳(今 湖北襄阳)人 。 曾任京官 , 后调至唐州、房州 等地为官。
18. 诗中梅花所处的环境具有 、 的特点 。 (2 分)
19. 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情感 。 (4 分)
四、写作(50 分)
20. 阅读下面这首小诗 , 并根据要求作 文 。 (50 分)
你是我的摆渡人 , 在寒冷黑夜中 ,
你给了我力量和温暖 , 引领我渡过漫漫长河。 下一个渡 口 ,
依然是你 ,
默默送我行。
请以《你是我的摆渡人》为题 ,写一篇记 叙文 。
要求:①立意自定 ; ②不少于 600 字 ; ③ 感情真挚 ,不得抄袭 。(





























































)第一单元测评卷
1. D 【解析】A. 干 瘪 (bi首) , 伤痕累 累 (l首i) ;B. 房舍如舟(she) ;C. 逃 窜 (cudn) ,旌 旗(jing) 。
2. B 【解析】A. 富娆-富饶 ; C. 镇怒- 震怒;D. 悬涯-悬崖。
3. (1)坦然 (2)博大精深
4. B 【解析】B.《海燕》是一首散文诗 , 运用的是象征手法。
5. (1)不知不觉中我们渐渐长大 ,如初升 的太阳 ,我们朝气蓬勃 ;如吐绿的新柳 ,我们 充满希望。
(2) 年 轻 的 生 命 美 得 如 一 幅 风 景 画。 (或:年轻的生命如一幅风景画般美丽。)
(3)转折 6. (1)A
(2)示例:月亮时有圆缺 ,祝福相伴永远。
(3) 示例:应放入第二乐章 。歌词中的 “ 共风雨”“共追求”“ 同一样的爱”等所表达 的大爱情怀 ,符合当下倡导的“ 同一个地球 ” 的理念 ,具有时代精神。
7. 回忆了鲜红的围巾以及母亲为“我”挑 刺这两个珍贵的片段。
8. 四句“ 呵 ,母亲”把诗人的感情融进对 母亲的一声声呼唤里 ,把对母亲的怀念表达 得淋漓尽致 ,也营造出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 韵律。
9. 这两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赋 予晨曦以人的动作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晨曦
的到来无情地打破“ 我”的梦 ,但“ 我”并不愿 醒来 ,表达了“我”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10. 深沉强烈 , 哀婉动人 。如运用四个 “ 不敢”、两个“生怕”、两个“ 怎敢”,把诗人强 烈的感情压抑成失声的哭泣 ,真切感人 ,催人 泪下。
11.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12. 感动:少年为中国诗歌艺术现状和诗 人们担忧 。惊讶:少年诗人才 19 岁 ,且非常 热爱诗歌。
13. 道路是曲折的 ,充满未知的困难 ,但 信念要坚定 ,要相信前途是光明的、温暖的。 (意思相近即可)
14. 示例:提高个人的素养 ,关心国家各 方面的发展 ,对国家光明的前途要有坚定的 信念 。(符合实际即可)
15. (1)暗中 (2)沿着走 (3)离开 (4)同“返”,返回
16. (1)王敦起兵图谋叛乱 ,猜忌并且陷 害忠臣良将 ,朝廷惊恐 ,我担心国家的命运。
(2)下令骑兵去追赶他 ,可是已经相距很 远了。
17. 晋明帝以国家命运为由请求卖小吃 的外乡老妇人帮忙隐匿行踪 ,最终脱险。
18. 幽僻 昏暗
19.“ 断客魂”表现了宦游(客居)在外的 愁绪 ;“恨东风”“ 烟雨暗黄昏”表现出孤寂、 落寞的心境 ;疏花在烟雨黄昏的幽谷水边悄 然绽放 ,表现了诗人清高脱俗的志趣。
20.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