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4.2 产生气体的变化
第四单元 物质的变化
核心素养目标
科学观念:了解物质发生变化时,常常会伴随一些现象,例如产生气体(白醋和小苏打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
科学思维:感受物质变化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物极必反,需要控制碳排放:物尽其用,也可以造福人类。
探究实践:会辨别,能根据物质变化中产生气体的特殊现象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会观察,能对气体的特点(如是否支持燃烧、质量等)进行观察与研究。会推理,能将资料、观察中所获得信息转化为证据推测产生的气体。
态度责任:创根问底,实事求是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聚焦
01
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常常会伴随一些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区别和判断物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科学聚焦
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常常会伴随一些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区别和判断物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科学聚焦
科学探索
02
观察有气体产生的变化。
1
准备六个塑料瓶盖,把它们分为两组,每组三个瓶盖。在每组的三个瓶盖中,分别加入少量的白砂糖、食盐和小苏打。然后,在第一组的三个瓶盖中滴入水,在第二组的三个瓶盖中加入白醋。观察哪一个瓶盖内有气泡产生。
科学探索
第一组
第二组
科学探索
实验记录:
水
白醋
食盐
白砂糖
小苏打
溶解在水中
溶解在水中
溶解在水中
溶解在白醋中
溶解在白醋中
冒气泡、发出“哧哧”声
科学探索
实验现象:第一组滴入水后,白砂糖、食盐和小苏打会有一部分(或全部)溶解在水中;第二组滴入白醋后,白砂糖、食盐也会溶解,但装小苏打的瓶盖中会产生气泡。
实验结论: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会产生气体。
科学探索
当把白醋滴入装有小苏打的瓶盖时,会有气体产生,这种气体是不同于小苏打和白醋的新物质,因此这种变化是化学变化。而在其他五个瓶盖中,发生的变化并没有新物质产生,这种变化是物理变化。
科学探索
收集产生的气体。
2
在上面的实验中,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的气体都被释放到空气中了。你有办法收集这种气体吗?
取一个能盛水的密封袋,在里面放入三勺白醋。在一个塑料瓶盖中加入一勺小苏打,再把它小心地放进密封袋中,注意不要让小苏打与白醋接触。先封好袋口,再打翻袋中的瓶盖,让小苏打与白醋混合,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科学探索
科学探索
实验现象:在装有白醋的密封袋中打翻装有小苏打的塑料瓶盖,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变化,产生的气体使密封袋鼓起来,同时会听到“嗤嗤”的声音,后来声音逐渐变小,袋子的鼓胀程度基本没有变化了。
实验结论:小苏打与白醋发生了化学变化,产生气体。
科学探索
进一步观察。
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些物质可以和白醋产生气体,你能通过实验发现吗?
3
白醋浸泡过的鸡蛋壳
白醋浸泡过的贝壳
科学探索
(1)白醋和鸡蛋壳接触之后,鸡蛋壳表面会有一层白白的小气泡产生,像雾一样,说明白醋和鸡蛋壳发生了化学变化,产生了气体。
(2)贝壳浸泡在白醋中后,其表面会出现小气泡,说明白醋和贝壳会发生化学变化,产生了气体。
科学探索
科学研讨
03
1.通过查阅资料,你知道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吗?
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
科学研讨
2.这种气体有什么特点?和人类有什么关系?
二氧化碳气体是无色无味的,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不能燃烧,不供给呼吸,溶于水后能生成碳酸,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是人类呼出的主要气体之一。不同状态的二氧化碳有不同的用途。固态的二氧化碳可以用于冷藏奶制品、肉类,冷冻易坏的食品;高纯度的二氧化碳可以用于电子工业、医学研究及临床诊断;气态的二氧化碳可以用于化学加工、食品保存等;液态的二氧化碳可以用作制冷剂。
科学研讨
课堂总结
04
课堂总结
课堂练习
06
一 填空题
1.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产生大量的 二氧化碳 气体。
2.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产生的这种气体具有 无色无味 、 比空气重 、不可燃烧、 不支持燃烧 等特点。
二氧化碳
无色无味
比空
气重
不支持燃烧
课堂练习
二 判断题
1.将食盐放入白醋中发生的变化是物理变化。 ( √ )
2.物质发生变化时,常常会伴随一些现象,例如产生气体。 ( √ )
3.如果有一种气体比空气重,还能使火焰熄灭,它可能是二氧化碳。 ( √ )
√
√
√
课堂练习
三 选择题
1.下列产生气体的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
A.水蒸发变成水蒸气
B.白醋和小苏打混合产生气体
C.白醋滴在鸡蛋壳上
2.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留在瓶盖中的液体( C )。
A.全部是白醋 B.全部是水 C.是含有新物质的液体
A
C
课堂练习
3.我们喝的汽水饮料中就含有( B )气体,我们呼吸时呼出的气体中也含有它。
A.氧气 B.二氧化碳 C.一氧化碳
4.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小苏打溶解在白醋中了 B.会产生大量的气体
C.发生了化学变化
B
A
课堂练习
四 综合创新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二氧化碳,是一种碳氧化合物,化学符号为CO2,常温常压下是一种无色无味(或无色无臭)而其水溶液略有酸味的气体,也是一种常见的温室气体,还是空气的组分之一(约占大气总体积的0.03%)。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标准条件下),能溶于水。
课堂练习
二氧化碳不能燃烧,通常也不支持燃烧。在常压下,液态的二氧化碳会立即汽化,一般1千克的液态二氧化碳可产生约0.5立方米的气体。因而,灭火时,二氧化碳气体可以排除空气而包围在燃烧物体的表面或分布于较密闭的空间,降低可燃物周围或防护空间内的氧气浓度,产生窒息作用而灭火。
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在空气中会快速升华吸热,从而导致周围空气温度降低,水蒸气液化,从而产生白色烟雾的景观。
课堂练习
1.二氧化碳是一种 温室 气体,过多的二氧化碳排放会导致温室效应。
2.二氧化碳可以用来灭火的原因是 二氧化碳气体可以排除空气而包围在燃烧物体的表面或分布于较密闭的空间,降低可燃物周围或防护空间内的氧气浓度,产生窒息作用而灭火 。
3.(判断题)干冰升华时看到的白雾是二氧化碳。 ( × )
温室
二氧化碳气体可以排除空气而
包围在燃烧物体的表面或分布于较密闭的空间,降低可燃物周围或
防护空间内的氧气浓度,产生窒息作用而灭火
×
点拨:干冰升华需要大量吸热,使周围空气温度降低,水蒸气液化凝结成小水珠,所以白色烟雾是凝结的小水珠。
课堂练习
五 创新综合探究
华华用小苏打和白醋做了一个迷你“火箭”。用到了以下材料:350毫升矿泉水瓶一个,100毫升白醋若干份,小苏打若干,橡胶塞一个。制作方法如下所示:
课堂练习
第一步:加入白醋。 第二步:用纸巾包住小苏打,塞在瓶口,并用橡皮塞卡住、塞紧。 第三步:将瓶子倒立,发射火箭。
1.实验中,让瓶口橡皮塞弹开的动力来自( C )。
A.白醋 B.小苏打 C.新产生的气体
C
课堂练习
2.华华继续探究该“火箭”发射高度与什么因素有关,下表是其测得的实验数据。
白醋的量(毫升) 小苏打的量(克) 火箭发射的高度(米)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100 3 0.5 0.4 0.5
100 6 0.8 0.7 0.8
100 9 1.8 1.9 2.0
课堂练习
(1)这组实验设计研究的问题是: “火箭”发射的高度与什么因素有关(或“火箭”发射的高度与小苏打的量的关系) 。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 小苏打的量 ,不改变的条件有 白醋的量 等。
(2)分析以上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在小苏打足够多的情况下,“火箭”发射的高度与小苏打的量有关,小苏打的量越多,产生的气体越多,“火箭”发射的高度越高。 。
“火箭”发射的高度与什
么因素有关(或“火箭”发射的高度与小苏打的量的关系)
小苏打的量
白
醋的量
在小苏打足够多的情况
下,“火箭”发射的高度与小苏打的量有关,小苏打的量越多,产
生的气体越多,“火箭”发射的高度越高。
课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