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21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下21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12 06:35: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登幽州台歌》往年真题整理
一、内容理解
原文 译文 鉴赏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往前望,望不见古代的贤君;往后看,看不到当今的明主。 内容、情感: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已成为历史,后世自当有明君贤士的风云际会,却无缘相见。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跃然纸上。 手法: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想到广阔天地的无穷无尽,我不禁黯然悲伤,眼泪纵横! 炼字:“念”字表现了诗人囊括宇宙古今、宽广无垠的精神境界。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意指辽阔遥远,营造了苍茫辽远的意境,反衬(衬托)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的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叠词的使用,意境更显苍茫,增强了反衬效果。“独”字是全诗的诗眼,诗人登上幽州台,只见苍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内容、情感:通过“天地悠悠”和“独”的对比,感受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和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营造了空旷辽阔的意境,奠定了悲凉孤寂的情感基调,诗人融理入情,表达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
【主旨: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营造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氛围,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二、选择题
1.诗歌赏析,下列对古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亦化,具有韵律美。
B.朗诵此诗,应选择静美舒缓、悠扬动听的曲子作为背景音乐。
C.“悠悠”与“独”相照应,更加突出作者的孤独。
D.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孤寂沉郁的思想感情。
2.下面对《登幽州台歌》一诗内容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登幽州台歌》作者陈子昂,唐代文学家。
B.“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句应按句中划分的节奏来朗读。
C.“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之情。
D.后两句诗人把个人的存在置于广漠的宇宙空间,更衬托出诗人的孤单与渺小。
3.阅读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一诗,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
A.此诗是诗人登高望远而作,表达了诗人登台的喟叹与感慨。
B.“前”“后”与“古人”“来者”相呼应,既写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也指沧桑易变古今人事。
C.“怆然而涕下”中,可见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
D.整首诗写景抒情、寓情于景,感情基调悲壮苍凉。
4.阅读下面的诗歌,选出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本诗是陈子昂随军出征,因谏言被贬,极度苦闷忧愤之时登高望远所作,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感。
B.前两句“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具体描绘出一幅北方原野的空旷无垠、苍茫广阔的图景。
C.后两句各增加一个虚词“之”和“而”,比前两句比较急促的音节多了一个停顿,音节较舒徐流畅,更加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
D.全诗以一个“独”字为诗眼,诗人面对“悠悠”天地,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仅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国
5.选出下列对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赏析有误的一项( )
A.前两句“古人”和“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表现出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
B.“念天地之悠悠”中“念”字表达了诗人囊括宇宙古今,宽广无垠的精神境界,“悠悠”一词与下句“独”字互为映照,增强了反衬效果。
C.“独怆然而涕下”把个人放到广袤无限的宇宙空间中,使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顿时神韵飞动。
D.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含蓄地表达了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的孤寂郁闷之情。
6.下面对本诗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天地之悠悠”是以空间宽阔衬托孤独之感。
B.“独怆然而涕下”是因为时间的消逝,空间的寂寞而产生的。
C.诗中的“古人”和“来者”指的是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D.“幽州台”是战国时燕昭王礼贤下士的处所,诗人借此抒发怀才不遇之感。
三、简答
1.“念天地之悠悠”,你是怎样理解“悠悠”一词的?
2.这首诗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
3.“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来者”具体指代什么人?
4.“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两句诗营造了一种极其特殊的意境。请简要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四、比较阅读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咸阳城东楼①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②。
溪③云初起日沉阁④,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⑤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①此诗大约是许浑于公元849年(唐宣宗大中三年)任监察御史的时候所写。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在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此诗。②汀洲:水中的小洲。③溪:指磻溪。④阁:指慈福寺。⑤芜:丛生的杂草。
1.《登幽州台歌》和《咸阳城东楼》这两首诗都是诗人登高望远后创作的,可是产生的情感却有所不同。陈子昂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表达了① ;许浑登上咸阳楼观赏风景,触景生情,表达了②

2.发挥联想想象,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描绘“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一联所展现的画面。
参考答案
二、1.B
2.B
3.D
4.B
5.D
6.B
三、1.“悠悠”一词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衬托出人的孤单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之感。
2.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主的渴盼,也表达出人生的孤独感。
3.“古人”指古代惜才爱才的贤明君主;“来者”是指诗人以后的贤明君主。
4.把个人置于广漠无边的宇宙背景中,使个人显得渺小孤寂,从而产生一种苍茫的孤独感。
四、1.(1)①怀才不遇、孤独苦闷的愁苦情怀。②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
(2)示例一:只见磻溪罩云,暮色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阳与慈福寺姿影相叠,仿佛靠近寺阁而落。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凉风突起,咸阳楼顿时沐浴在萧瑟的秋风之中,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
示例二:乌云刚刚浮起在磻溪边上,夕阳已经沉落在慈福寺后面。山雨即将来临,城东的咸阳楼满是风声飒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