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加强提升课6 生物变异类型的判断和实验探究(课件 学案,共2份)2026届高中生物学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七单元 加强提升课6 生物变异类型的判断和实验探究(课件 学案,共2份)2026届高中生物学一轮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5-12 07:52:50

文档简介

生物变异类型的判断和实验探究
基因突变的类型与判断方法
1.显性突变与隐性突变的判断
(1)突变类型
(2)判定方法——交配法
2.不同隐性突变体是否为同一位点突变的判断
实验设计方法:将突变株1与突变株2进行杂交,根据是否转化为野生型个体判断突变基因对应的位置。
(1)两种突变是由一对基因突变形成
(2)两种突变是由两对基因突变形成(隐性突变)
图示如下:
1.(2024·湖南长沙学情调研)一个自然繁殖的直刚毛果蝇种群中,偶然出现了一只卷刚毛雄果蝇。为了探究卷刚毛性状是如何产生的,科学家用这只卷刚毛雄果蝇与直刚毛雌果蝇杂交,F1全部为直刚毛果蝇,F1雌雄果蝇随机自由交配,F2的表型及比例是直刚毛雌果蝇∶直刚毛雄果蝇∶卷刚毛雄果蝇=2∶1∶1。最合理的结论是(  )
A.亲代生殖细胞中X染色体上基因发生隐性突变
B.亲代生殖细胞中X染色体上基因发生显性突变
C.亲代生殖细胞中常染色体上基因发生隐性突变
D.亲代生殖细胞中常染色体上基因发生显性突变
2.某野生型二倍体植物(雌雄同株)花的花瓣数目均为4瓣,研究人员用一定剂量的某种化学试剂处理该植物的种子后,播种得到了两个不同突变型的植株(突变型1和突变型2),均表现为花瓣数目明显多于4瓣。回答下列问题:
(1)若上述两个突变型植株均为基因突变所致,请设计一个简便的实验判断其发生的基因突变属于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                                          。
(2)若已证实上述两个突变型植株均发生的是隐性突变,但不知道突变型1和突变型2是否由同一对基因发生突变所致。为此,某同学将突变型1与突变型2进行杂交得到F1,发现F1均表现为野生型。由此可推测                                              。
(3)若上述推测成立,为进一步确定突变型1和突变型2发生突变的基因是否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该同学将F1继续进行自交得到F2。请预期实验结果并得出相应结论:
①若F2的表型及比例为野生型∶突变型=9∶7,则                       ;
②若                       ,则                    。
三种可遗传变异类型的综合判断
1.从基因的种类、数量和位置上辨析
2.利用四个“关于”区分三种变异
(1)关于“互换”: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互换,属于基因重组;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2)关于“缺失或增加”:DNA分子上若干基因的缺失或重复(增加),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DNA分子上若干碱基的缺失、增添,属于基因突变。
(3)关于变异的水平: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属于分子水平的变化,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染色体变异属于细胞水平的变化,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
(4)关于变异的“质”和“量”:基因突变改变基因的质,不改变基因的量;基因重组不改变基因的质,一般不改变基因的量,转基因技术会改变基因的量;染色体变异不改变基因的质,会改变基因的量或基因的排列顺序。
3.某二倍体生物,让其显性纯合个体(AA)与隐性个体(aa)杂交,子代中偶然发现了1只表现为隐性的个体,关于该变异个体出现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 B.染色体结构变异
C.染色体数目变异 D.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体单体之间的互换
4.(2025·江苏南京模拟)鹦鹉的毛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如图所示,其中B、b位于Z染色体上。某人所养的一对绿色鹦鹉产下一只白色鹦鹉和一只蓝色雌性鹦鹉甲,甲的左翅上带有白色斑点,假设基因突变只改变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缺失一条常染色体的个体能够存活。下列关于甲左翅上白色斑点产生原因的分析,错误的是(  )
A.若甲产生的原因是基因突变,变异细胞的基因型为aaZbW
B.若甲产生的原因是基因重组,变异细胞中a基因发生重新组合
C.若甲产生的原因是染色体结构变异,变异细胞中含A基因的片段缺失
D.若甲产生的原因是染色体数目变异,变异细胞中缺少一条常染色体
确定基因位于几号常染色体上实验探究
方法1:利用已知基因定位
举例:已知基因A与a位于2号染色体上
方法2:利用三体定位
方法3:利用单体定位
方法4:利用染色体片段缺失定位
5.(2025·山东潍坊高三校考)二倍体生物体细胞中某对同源染色体少一条的个体,称为单体(2n-1)。玉米(2n=20)中各种单体的配子育性及结实率与二倍体相同,现发现一株野生型玉米的隐性突变体,为确定其突变基因的染色体位置,研究人员构建了一系列缺少不同染色体的野生型玉米单体,分别与该隐性突变体杂交,留种并单独种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单体的形成均由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导致
B.需要人工构建20种野生型单体分别与隐性突变体杂交才能确定突变基因的位置
C.单体减数分裂过程中不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现象
D.若某单体与该隐性突变体杂交所得后代中野生型∶突变型=1∶1,说明突变基因位于该单体所缺少的染色体上
6.(2025·四川攀枝花模拟)科研人员常采用突变体与三体杂交的方法确定突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已知水稻的正常熟对早熟为显性,由基因B/b控制。现有早熟突变株水稻,为判断突变基因是在9号还是在11号染色体上,科研人员以该突变株为父本,分别与9号染色体和11号染色体的三体纯合正常熟水稻杂交,选择F1中的三体与早熟水稻杂交得到F2(说明:实验过程中不考虑突变,各种配子均能存活且受精机会均等;三体在减数分裂时,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彼此分离,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一极;三体和二倍体存活机会相等),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亲本(♀) F2表型及比例
早熟 正常熟
9号染色体三体 85 88
11号染色体三体 36 172
A.无法用光学显微镜观察鉴定三体水稻
B.突变基因b位于9号染色体上
C.亲本为11号染色体三体的F2的正常熟中三体占3/5
D.F2中正常熟水稻的基因型为BBb或Bbb
7.玉米为雌雄同株异花二倍体植物,常作为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植物三体、单体是遗传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非整倍体材料,具有潜在的育种价值,与正常二倍体生物相比,三体是指某对同源染色体多了一条染色体的生物,单体是指某对同源染色体少了一条染色体的生物。三体植株在减数分裂时,配对的三条染色体任意两条移向细胞一极,另外一条移向另一极。回答下列问题:
(1)现有一种6号三体玉米植株,如图所示,该玉米体细胞的抗病基因A和感病基因a位于6号染色体上,已知染色体数异常的雄配子不能参与受精,雌配子能参与受精。三体植株的变异类型是         。现以该三体抗病植株为父本、以染色体正常感病植株为母本, 后代的表型及比例是         。
(2)少一条4号染色体的单体玉米植株可以正常生活且能正常减数分裂,可用于遗传学研究,无4号染色体的玉米植株不能存活。玉米的紫株(H)对绿株(h)是显性,这对基因位于某对常染色体上,现有绿株染色体正常植株、纯合紫株染色体正常植株和纯合紫株 4 号染色体单体植株作为实验材料,探究基因H和h是否位于4号染色体上。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与结论。
实验思路:                                          。
预期结果与结论:                                       。
加强提升课6 生物变异类型的判断和实验探究
即学即用
1.A 由于这只卷刚毛雄果蝇与直刚毛雌果蝇杂交,F1的表型全部为直刚毛,说明直刚毛是显性。而让F1雌雄果蝇交配,F2的表型及比例是直刚毛雌果蝇∶直刚毛雄果蝇∶卷刚毛雄果蝇=2∶1∶1,说明卷刚毛和直刚毛与性别相关联,控制刚毛形态的基因不在常染色体上,所以很可能是亲代生殖细胞中X染色体上的基因发生隐性突变。假设控制刚毛形态的基因用A/a表示。则卷刚毛雄果蝇(XaY)与直刚毛雌果蝇(XAXA)杂交,F1全部为直刚毛果蝇(XAXa、XAY),其随机自由交配,F2的表型及比例是直刚毛雌果蝇(XAXa、XAXA)∶直刚毛雄果蝇(XAY)∶卷刚毛雄果蝇(XaY)=2∶1∶1,A符合题意。
2.(1)分别用突变型1、突变型2进行自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型 (2)突变型1和突变型2不是由同一对基因发生突变所致 (3)①突变型1和突变型2所对应的基因不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或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或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②F2的表型及比例为野生型∶突变型=1∶1 突变型1和突变型2所对应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解析:(1)要通过实验判断发生的基因突变属于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对于雌雄同株的植物而言最简便的方式就是自交,因此实验思路为分别用突变型1、突变型2进行自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型,若自交后代既有野生型植株又有突变型植株,说明发生的基因突变是显性突变,若自交后代只有突变型植株,说明发生的基因突变是隐性突变。(2)若两个突变型植株均发生的是隐性突变,将突变型1与突变型2进行杂交得到F1,F1均表现为野生型,说明突变型1和突变型2不是由同一对基因发生突变所致。(3)假设控制突变型1的基因为a,控制突变型2的基因为b。根据F2的表型及比例为野生型∶突变型=9∶7,说明F1的基因型为AaBb,并且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若这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即突变型1和突变型2所对应的基因是连锁遗传的,则将F1继续进行自交得到F2的表型及比例为野生型∶突变型=1∶1。
3.D 根据题意可知,某二倍体生物,让其显性纯合个体(AA)与隐性个体(aa)杂交,子代正常情况下均为Aa,但是子代中偶然发现了1只表现为隐性的个体,该个体可能是基因型为aa,即发生了基因突变;基因型也可能是Oa,即发生了个别染色体缺失的现象,发生了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或者也可能是A所在的染色体部分片段缺失所致,即发生了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现象。综上所述,A、B、C都可能是导致该变异个体出现的原因,而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体单体之间的互换不会引起该个体的变异现象,故选D。
4.B 若甲产生的原因是基因突变,蓝色雌性鹦鹉的基因型为A_ZbW,变异细胞的基因型为aaZbW,A正确;基因重组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不会导致后代某部分出现异常性状,B错误;若甲产生的原因是染色体结构变异,变异细胞中A基因随着染色体片段的缺失而缺失,从而表现出a基因的性状,C正确;若甲产生的原因是染色体数目变异,变异细胞中含有A基因的染色体缺失,可能出现白色斑点,D正确。
5.D 减数分裂过程中某对同源染色体未分离移向同一极或减数分裂Ⅱ后期着丝粒分裂后形成的子染色体未分离并移向同一极都可能会导致配子中少一条染色体,从而使子代中出现单体,A错误;玉米(2n=20)有10对同源染色体,要确定突变基因的位置,需要人工构建10种野生型单体分别与隐性突变体杂交来确定突变基因的位置,B错误;单体减数分裂过程中只有缺少的那条染色体不发生联会现象,其他的染色体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现象,C错误;若该突变基因及其等位基因位于缺少的染色体上,则常染色体隐性突变型的基因型为aa,只产生一种基因型为a的配子;野生型单体的基因型为AO(注:“O”表示缺少的一条染色体),产生的配子及其比例为A∶O=1∶1;二者杂交,子一代的表型及其比例是野生型(Aa)∶突变型(aO)=1∶1,D正确。
6.C 染色体数目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A错误;若突变基因在三体上,则F1测交所得F2的表型及比例为正常熟∶早熟=5∶1,对应表格数据分析可知突变基因b位于11号染色体上,B错误;若基因B/b在9号染色体上,则该突变体与9号三体(BBB)杂交,产生的F1中的基因型为BBb和Bb且比例为1∶1,然后从F1中选出三体(BBb)进行测交,则后代的比例为正常熟(1BBb、2Bbb、2Bb)∶早熟(1bb)=5∶1,F2的正常熟中三体占3/5,C正确;突变基因在11号染色体上,测交的基因型及比例为BBb∶Bbb∶Bb∶bb=1∶2∶2∶1,即F2中正常熟水稻的基因型有BBb、Bbb、Bb三种,D错误。
7.(1)染色体数目变异 抗病∶感病=1∶2
(2)纯合的紫株4号单体植株与绿株染色体正常植株作为亲本杂交获得F1,观察并统计F1中紫株与绿株的比例 若F1中紫株∶绿株=1∶0,则说明相关基因不在4号染色体上;若F1中紫株∶绿株=1∶1,则说明相关基因在4号染色体上
解析:(1)三体植株的出现是个别染色体比正常植株多了一条,因此该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根据题意,父本的基因型为Aaa,产生雄配子比例为A∶aa∶Aa∶a=1∶1∶2∶2,染色体数异常的雄配子不能参与受精,所以雄配子为A∶a=1∶2,雌配子全为a,因此进行杂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是抗病∶感病=1∶2。
4 / 4(共29张PPT)
加强提升课6 生物变异类型的判断和实验探究
高中总复习·生物
基因突变的类型与判断方法
1. 显性突变与隐性突变的判断
(1)突变类型
(2)判定方法——交配法
2. 不同隐性突变体是否为同一位点突变的判断
实验设计方法:将突变株1与突变株2进行杂交,根据是否转化为野生型个
体判断突变基因对应的位置。
(1)两种突变是由一对基因突变形成
(2)两种突变是由两对基因突变形成(隐性突变)
图示如下:
1. (2024·湖南长沙学情调研)一个自然繁殖的直刚毛果蝇种群中,偶然
出现了一只卷刚毛雄果蝇。为了探究卷刚毛性状是如何产生的,科学家用
这只卷刚毛雄果蝇与直刚毛雌果蝇杂交,F1全部为直刚毛果蝇,F1雌雄果
蝇随机自由交配,F2的表型及比例是直刚毛雌果蝇∶直刚毛雄果蝇∶卷刚
毛雄果蝇=2∶1∶1。最合理的结论是(  )
A. 亲代生殖细胞中X染色体上基因发生隐性突变
B. 亲代生殖细胞中X染色体上基因发生显性突变
C. 亲代生殖细胞中常染色体上基因发生隐性突变
D. 亲代生殖细胞中常染色体上基因发生显性突变

解析: 由于这只卷刚毛雄果蝇与直刚毛雌果蝇杂交,F1的表型全部为
直刚毛,说明直刚毛是显性。而让F1雌雄果蝇交配,F2的表型及比例是直
刚毛雌果蝇∶直刚毛雄果蝇∶卷刚毛雄果蝇=2∶1∶1,说明卷刚毛和直
刚毛与性别相关联,控制刚毛形态的基因不在常染色体上,所以很可能是
亲代生殖细胞中X染色体上的基因发生隐性突变。假设控制刚毛形态的基
因用A/a表示。则卷刚毛雄果蝇(XaY)与直刚毛雌果蝇(XAXA)杂交,
F1全部为直刚毛果蝇(XAXa、XAY),其随机自由交配,F2的表型及比例
是直刚毛雌果蝇(XAXa、XAXA)∶直刚毛雄果蝇(XAY)∶卷刚毛雄果
蝇(XaY)=2∶1∶1,A符合题意。
2. 某野生型二倍体植物(雌雄同株)花的花瓣数目均为4瓣,研究人员用
一定剂量的某种化学试剂处理该植物的种子后,播种得到了两个不同突变
型的植株(突变型1和突变型2),均表现为花瓣数目明显多于4瓣。回答
下列问题:
(1)若上述两个突变型植株均为基因突变所致,请设计一个简便的实验
判断其发生的基因突变属于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

分别用突变型1、
突变型2进行自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型
解析: 要通过实验判断发生的基因突变属于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对于雌雄同株的植物而言最简便的方式就是自交,因此实验思路为分别用突变型1、突变型2进行自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表型,若自交后代既有野生型植株又有突变型植株,说明发生的基因突变是显性突变,若自交后代只有突变型植株,说明发生的基因突变是隐性突变。
(2)若已证实上述两个突变型植株均发生的是隐性突变,但不知道突变
型1和突变型2是否由同一对基因发生突变所致。为此,某同学将突变型1
与突变型2进行杂交得到F1,发现F1均表现为野生型。由此可推测

解析:若两个突变型植株均发生的是隐性突变,将突变型1与突变型
2进行杂交得到F1,F1均表现为野生型,说明突变型1和突变型2不是由同一
对基因发生突变所致。
突变型
1和突变型2不是由同一对基因发生突变所致
①若F2的表型及比例为野生型∶突变型=9∶7,则


②若 ,则

突变型1和突变型2所
对应的基因不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或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或位于非
同源染色体上)
F2的表型及比例为野生型∶突变型=1∶1
突变型1和突变型
2所对应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3)若上述推测成立,为进一步确定突变型1和突变型2发生突变的基因
是否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该同学将F1继续进行自交得到F2。请预期实
验结果并得出相应结论:
解析: 假设控制突变型1的基因为a,控制突变型2的基因为b。根据F2
的表型及比例为野生型∶突变型=9∶7,说明F1的基因型为AaBb,并且这
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若这两
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即突变型1和突变型2所对应的基因
是连锁遗传的,则将F1继续进行自交得到F2的表型及比例为野生型∶突变
型=1∶1。
三种可遗传变异类型的综合判断
1. 从基因的种类、数量和位置上辨析
2. 利用四个“关于”区分三种变异
(1)关于“互换”: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互换,属于
基因重组;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2)关于“缺失或增加”:DNA分子上若干基因的缺失或重复(增
加),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DNA分子上若干碱基的缺失、增添,属于基
因突变。
(3)关于变异的水平: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属于分子水平的变化,在光
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染色体变异属于细胞水平的变化,在光学显微镜下
可以观察到。
(4)关于变异的“质”和“量”:基因突变改变基因的质,不改变基因
的量;基因重组不改变基因的质,一般不改变基因的量,转基因技术会改
变基因的量;染色体变异不改变基因的质,会改变基因的量或基因的排列
顺序。
3. 某二倍体生物,让其显性纯合个体(AA)与隐性个体(aa)杂交,子
代中偶然发现了1只表现为隐性的个体,关于该变异个体出现的原因不正
确的是(  )
A. 基因突变
B. 染色体结构变异
C. 染色体数目变异
D. 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体单体之间的互换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某二倍体生物,让其显性纯合个体(AA)与隐
性个体(aa)杂交,子代正常情况下均为Aa,但是子代中偶然发现了1只
表现为隐性的个体,该个体可能是基因型为aa,即发生了基因突变;基因
型也可能是Oa,即发生了个别染色体缺失的现象,发生了染色体数目的变
异,或者也可能是A所在的染色体部分片段缺失所致,即发生了染色体结
构的变异现象。综上所述,A、B、C都可能是导致该变异个体出现的原
因,而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体单体之间的互换不会引起该个体的变
异现象,故选D。
4. (2025·江苏南京模拟)鹦鹉的毛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
控制,如图所示,其中B、b位于Z染色体上。某人所养的一对绿色鹦鹉产
下一只白色鹦鹉和一只蓝色雌性鹦鹉甲,甲的左翅上带有白色斑点,假设
基因突变只改变一对等位基因中的一个基因,缺失一条常染色体的个体能
够存活。下列关于甲左翅上白色斑点产生原因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若甲产生的原因是基因突变,变异细胞的基因型为aaZbW
B. 若甲产生的原因是基因重组,变异细胞中a基因发生重新组合
C. 若甲产生的原因是染色体结构变异,变异细胞中含A基因的片段缺失
D. 若甲产生的原因是染色体数目变异,变异细胞中缺少一条常染色体

解析: 若甲产生的原因是基因突变,蓝色雌性鹦鹉的基因型为A_ZbW,变异细胞的基因型为aaZbW,A正确;基因重组发生在有性生殖过程中,不会导致后代某部分出现异常性状,B错误;若甲产生的原因是染色体结构变异,变异细胞中A基因随着染色体片段的缺失而缺失,从而表现出a基因的性状,C正确;若甲产生的原因是染色体数目变异,变异细胞中含有A基因的染色体缺失,可能出现白色斑点,D正确。
确定基因位于几号常染色体上实验探究
方法1:利用已知基因定位
举例:已知基因A与a位于2号染色体上
方法3:利用单体定位
方法2:利用三体定位
方法4:利用染色体片段缺失定位
5. (2025·山东潍坊高三校考)二倍体生物体细胞中某对同源染色体少一条的个体,称为单体(2n-1)。玉米(2n=20)中各种单体的配子育性及结实率与二倍体相同,现发现一株野生型玉米的隐性突变体,为确定其突变基因的染色体位置,研究人员构建了一系列缺少不同染色体的野生型玉米单体,分别与该隐性突变体杂交,留种并单独种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单体的形成均由减数分裂Ⅰ后期同源染色体未分离导致
B. 需要人工构建20种野生型单体分别与隐性突变体杂交才能确定突变基因
的位置
C. 单体减数分裂过程中不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现象
D. 若某单体与该隐性突变体杂交所得后代中野生型∶突变型=1∶1,说
明突变基因位于该单体所缺少的染色体上

解析: 减数分裂过程中某对同源染色体未分离移向同一极或减数分裂Ⅱ
后期着丝粒分裂后形成的子染色体未分离并移向同一极都可能会导致配子
中少一条染色体,从而使子代中出现单体,A错误;玉米(2n=20)有10
对同源染色体,要确定突变基因的位置,需要人工构建10种野生型单体分
别与隐性突变体杂交来确定突变基因的位置,B错误;单体减数分裂过程
中只有缺少的那条染色体不发生联会现象,其他的染色体会发生同源染色
体的联会现象,C错误;若该突变基因及其等位基因位于缺少的染色体
上,则常染色体隐性突变型的基因型为aa,只产生一种基因型为a的配子;
野生型单体的基因型为AO(注:“O”表示缺少的一条染色体),产生的
配子及其比例为A∶O=1∶1;二者杂交,子一代的表型及其比例是野生型
(Aa)∶突变型(aO)=1∶1,D正确。
6. (2025·四川攀枝花模拟)科研人员常采用突变体与三体杂交的方法确
定突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已知水稻的正常熟对早熟为显性,由基因
B/b控制。现有早熟突变株水稻,为判断突变基因是在9号还是在11号染色
体上,科研人员以该突变株为父本,分别与9号染色体和11号染色体的三
体纯合正常熟水稻杂交,选择F1中的三体与早熟水稻杂交得到F2(说明:
实验过程中不考虑突变,各种配子均能存活且受精机会均等;三体在减数
分裂时,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彼此分离,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一极;
三体和二倍体存活机会相等),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亲本(♀) F2表型及比例
早熟 正常熟
9号染色体三体 85 88
11号染色体三体 36 172
A. 无法用光学显微镜观察鉴定三体水稻
B. 突变基因b位于9号染色体上
C. 亲本为11号染色体三体的F2的正常熟中三体占3/5
D. F2中正常熟水稻的基因型为BBb或Bbb

解析: 染色体数目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A错误;若突变基
因在三体上,则F1测交所得F2的表型及比例为正常熟∶早熟=5∶1,对应
表格数据分析可知突变基因b位于11号染色体上,B错误;若基因B/b在9号
染色体上,则该突变体与9号三体(BBB)杂交,产生的F1中的基因型为
BBb和Bb且比例为1∶1,然后从F1中选出三体(BBb)进行测交,则后代
的比例为正常熟(1BBb、2Bbb、2Bb)∶早熟(1bb)=5∶1,F2的正常
熟中三体占3/5,C正确;突变基因在11号染色体上,测交的基因型及比例
为BBb∶Bbb∶Bb∶bb=1∶2∶2∶1,即F2中正常熟水稻的基因型有BBb、
Bbb、Bb三种,D错误。
7. 玉米为雌雄同株异花二倍体植物,常作为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植物
三体、单体是遗传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非整倍体材料,具有潜在的育种价
值,与正常二倍体生物相比,三体是指某对同源染色体多了一条染色体的
生物,单体是指某对同源染色体少了一条染色体的生物。三体植株在减数
分裂时,配对的三条染色体任意两条移向细胞一极,另外一条移向另一
极。回答下列问题:
(1)现有一种6号三体玉米植株,如图所示,该玉米体细胞的抗病基因A
和感病基因a位于6号染色体上,已知染色体数异常的雄配子不能参与受
精,雌配子能参与受精。三体植株的变异类型是 。现
以该三体抗病植株为父本、以染色体正常感病植株为母本, 后代的表型及
比例是 。
染色体数目变异
抗病∶感病=1∶2
解析:三体植株的出现是个别染色体比正常植株多了一条,因此该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数目的变异。根据题意,父本的基因型为Aaa,产生雄配子比例为A∶aa∶Aa∶a=1∶1∶2∶2,染色体数异常的雄配子不能参与受精,所以雄配子为A∶a=1∶2,雌配子全为a,因此进行杂交,后代的表型及比例是抗病∶感病=1∶2。
(2)少一条4号染色体的单体玉米植株可以正常生活且能正常减数分裂,
可用于遗传学研究,无4号染色体的玉米植株不能存活。玉米的紫株(H)
对绿株(h)是显性,这对基因位于某对常染色体上,现有绿株染色体正
常植株、纯合紫株染色体正常植株和纯合紫株 4 号染色体单体植株作为实
验材料,探究基因H和h是否位于4号染色体上。请简要写出实验思路、预
期结果与结论。
实验思路:

预期结果与结论:

纯合的紫株4号单体植株与绿株染色体正常植株作为亲本杂
交获得F1,观察并统计F1中紫株与绿株的比例
若F1中紫株∶绿株=1∶0,则说明相关基因不在4号染
色体上;若F1中紫株∶绿株=1∶1,则说明相关基因在4号染色体上
谢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