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第37讲 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生物学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单元 第37讲 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生物学一轮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5-12 09:05:21

文档简介

第37讲 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
一、选择题
1.(2025·河南许昌高三质检)研究表明,当改变枪乌贼的神经元轴突外Na+浓度时静息电位并不受影响,但动作电位的幅度会随着Na+浓度的降低而降低。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的方向相反
B.若要测定枪乌贼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应将电极两端分别置于膜内和膜外
C.在产生动作电位时,Na+内流会导致神经纤维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
D.要测定枪乌贼神经元的正常电位,应在钠钾离子浓度与内环境相同的环境中进行
2.(2025·河北武强中学高三月考)下图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的④⑤⑥共同组成了突触 B.图中的①代表神经纤维树突的一部分
C.图中的②是高尔基体,参与神经递质的加工 D.神经递质通过④的方式为自由扩散
3.(2025·贵州贵阳高三适应性考试)当神经冲动传导至轴突末梢时,Ca2+能通过Ca2+通道快速流入突触前膜,引起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和前膜融合,释放乙酰胆碱。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可能引起的效应是(  )
A.突触前膜内的Ca2+快速外流 B.乙酰胆碱的释放量会增加
C.突触后膜膜内电位由正变负 D.突触后膜膜内的K+快速外流
4.(2025·湖南部分学校高三联考)某镇痛剂的作用机理是其与神经元上的受体结合后,抑制Ca2+内流、促进K+外流,导致突触小泡无法与突触前膜接触;但同时该镇痛剂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长期使用该镇痛剂会使快感阈值升高(维持相应的神经兴奋水平需要更多的药物)。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该镇痛剂通过抑制神经递质的释放使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受阻
B.该镇痛剂促进K+外流可能导致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
C.若长期使用该镇痛剂可能使人上瘾,从而导致人对药物的依赖
D.该镇痛剂会直接抑制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的扩散
5.(2025·江苏如皋中学高三月考)在t1、t2、t3时刻给予神经纤维同一处三次强度相同的刺激,测得神经纤维膜电位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和传导与Na+、K+在膜两侧的浓度差有关,且兴奋的传导需要消耗能量
B.t1时刻的刺激可以引起神经纤维受刺激处部分Na+通道打开
C.适当提高细胞外K+浓度,测得静息电位可能位于-65~-55 mV之间
D.t5后钠钾泵吸钾排钠,该过程不需要消耗ATP
6.(2025·河北部分学校高三一模)下图为在a处给予一刺激后兴奋在相邻两神经元间进行信号传递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b处神经递质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
B.a处动作电位的产生基础是细胞内外Na+分布不均衡
C.Na+进出神经纤维都需要消耗能量
D.利用药物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不能阻止兴奋的传递
7.(2025·四川南充三模)镇痛类药物根据作用原理分为两类,一类是作用于突触前膜上的相关受体,使C物质释放减少,从而减弱或阻滞痛觉信号的传递;另一类主要是作用于Na+通道蛋白,抑制神经冲动的产生从而减缓疼痛反应。如图是这两类药物作用的示意图,A、B为具体药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药物A起作用时,Na+会内流导致膜内电位变为正电位
B.药物B起作用时,不影响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
C.物质C传递痛觉信号时不需要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D.物质A、B、C的作用均不具有持久性,需定期输入或机体持续产生
8.(2025·山东百校开学考)某种海洋动物体内的多肽AX-1具有神经毒素活性,它选择性地作用于钠离子通道使钠离子内流增加,进而触发钙通道开放,直接增加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进而增强心肌收缩。在上述过程中,AX-1对实验哺乳动物的心率和血压都没有不利的影响,可望开发成为新一代安全有效的强心药物。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AX-1能特异性识别和结合钠离子通道而发挥作用
B.AX-1可能延长了兴奋发生过程中钠离子通道的开放时间
C.细胞内钠离子浓度升高是促进心肌细胞收缩的直接信号
D.心肌舒张时,细胞会通过主动运输将部分钙离子排出
9.(2025·江苏徐州高三期中)如图表示轴突上不同位点在同一时刻的膜电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兴奋传导的方向是由左向右
B.②由K+外流形成且不消耗ATP
C.内环境中Na+浓度升高,可引起③上移
D.④对应的轴突上K+通道大量开放,K+外流
二、非选择题
10.(2025·河北行唐一中高三二模)“彩色麻古”的主要成分是冰毒,属苯丙胺类兴奋剂,具有很强的成瘾性。苯丙胺类兴奋剂可促进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的分泌,如图是其部分作用机理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谷氨酸与A受体结合后,会使突触后膜            内流,此时膜内电位变化为          。
(2)谷氨酸与N受体结合引起膜电位发生变化,会促使     与N受体分离,从而打开    通道。细胞内Ca2+浓度升高会激活其中蛋白激酶C,并逐步促使NO合酶催化     转化成NO,NO进入突触前神经元,又可以反过来促进突触前神经元中                    ,进一步促进突触前膜对谷氨酸的释放。
(3)研究表明,细胞中Ca2+浓度持续增加会激活相关蛋白酶、激酶等,最终导致细胞中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化、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      的崩解,同时还会产生大量的活性氧等自由基,从而造成            等严重后果。因此,我们对待毒品的态度应该是                                            (答两点)。
第37讲 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
1.C 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的方向相反,与膜内电流方向相同,A正确;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若要测定枪乌贼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应将电极一端置于膜内,另一端膜外,B正确;虽然产生动作电位时Na+内流,但是神经纤维膜内Na+浓度仍然低于膜外,C错误;静息电位的幅度会随着膜外K+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动作电位的幅度会随着膜外Na+浓度的降低而降低,所以要测定枪乌贼神经元的正常电位,应在钠钾离子浓度与内环境相同的环境中进行,以维持神经元的正常形态和结构,D正确。
2.A ④表示突触前膜,⑤表示突触间隙,⑥表示突触后膜,图中的④⑤⑥共同组成了突触,A正确;图中的①是由轴突末梢多次分支形成的,B错误;图中的②是线粒体,为神经递质的运输提供能量,C错误;神经递质通过④(突触前膜)的方式为胞吐,D错误。
3.B 由题意可知,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Ca2+能通过Ca2+通道流入突触前膜,A不符合题意;由题意可知,Ca2+能引起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和前膜融合,释放乙酰胆碱,所以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Ca2+大量内流,会使乙酰胆碱的释放量增加,B符合题意;乙酰胆碱为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量增加会使突触后膜兴奋,从而使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Na+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即突触后膜膜内电位由负变正,C、D不符合题意。
4.D 该镇痛剂的作用机理是使突触小泡无法与突触前膜接触,无法释放神经递质,因而使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受阻,A正确;该镇痛剂促进K+外流导致细胞内K+减少,使细胞内正电荷减少负电荷增加,导致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B正确;长期使用该镇痛剂会使快感阈值升高,维持相应的神经兴奋水平需要更多的药物,若长期使用该镇痛剂很容易使人上瘾,造成药物依赖,C正确;由题干信息可知,镇痛剂会直接抑制突触前膜对神经递质的释放,D错误。
5.D 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和传导与Na+、K+在膜两侧的浓度差有关,静息电位的恢复过程中Na+-K+泵作用时需要消耗能量,A正确,D错误;t1时刻的刺激可以引起Na+通道打开,产生局部电位,但无法产生动作电位,其属于一种阈下的低强度刺激,B正确;适当提高细胞外K+浓度会减少K+外流,使测得的静息电位数值变大,绝对值变小,即测得静息电位可能位于-65~-55 mV之间,C正确。
6.B a处有动作电位产生,c处也有动作电位产生,说明b处神经递质为兴奋性神经递质,A错误;产生动作电位的原因是Na+内流,是以细胞内外Na+分布不均衡为基础的,B正确;Na+进入细胞是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利用药物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从而使兴奋性神经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兴奋不能传递,D错误。
7.D 药物A起作用时,作用于Na+通道蛋白,抑制神经冲动的产生,因此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膜内电位为负电位,A错误;药物B起作用时,作用于突触前膜上的相关受体,影响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B错误;物质C属于神经递质,传递痛觉信号时需要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C错误;因为神经递质不能持续起作用,因此物质A、B、C的作用均不具有持久性,需定期输入或机体持续产生,D正确。
8.C 根据题干信息“AX-1具有神经毒素活性,它选择性地作用于钠离子通道使钠离子内流增加,进而触发钙通道开放,”说明AX-1能特异性识别和结合钠离子通道而发挥作用,A正确;AX-1具有神经毒素活性,它选择性地作用于钠离子通道使钠离子内流增加,可能是延长了兴奋发生过程中钠离子通道的开放时间,B正确;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是促进心肌细胞收缩的直接信号,C错误;钠离子通道使钠离子内流增加,直接增加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进而增强心肌收缩,因此心肌舒张时,细胞会通过主动运输将部分钙离子排出,D正确。
9.D 图表示轴突上不同位点在同一时刻的膜电位,③~①表示不同位点静息电位依次恢复过程,兴奋传导的方向是由左向右,A正确;静息电位的恢复是K+通道开放,K+外流,故②由K+外流形成,该过程的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不消耗ATP,B正确;内环境中Na+浓度升高,则细胞膜内外的Na+浓度差加大,可引起③上移,C正确;⑤~③段表示不同位点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动作电位的产生原因是Na+内流,故④对应的轴突上Na+通道大量开放,Na+内流,D错误。
10.(1)Na+ 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2)Mg2+ Ca2+ 精氨酸 cGMP的生成和Ca2+内流 (3)细胞骨架 (神经)细胞衰老、凋亡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积极向他人宣传吸食毒品的危害(合理即可)
解析:(2)谷氨酸与N受体结合引起膜电位发生变化,会促使Mg2+与N受体分离,从而打开Ca2+通道。细胞内Ca2+浓度升高会激活其中蛋白激酶C,并逐步促使NO合酶催化精氨酸转化为NO,NO进入突触前神经元,又可以反过来促进突触前神经元中cGMP的生成以及Ca2+内流,进一步促进突触前膜对谷氨酸的释放。(3)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化、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结构为细胞骨架。细胞中Ca2+浓度持续增加会激活相关蛋白酶、激酶等,使细胞骨架崩解,同时还会产生大量的活性氧等自由基,从而造成细胞衰老、凋亡等。因此,我们对待毒品的态度应该是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积极向他人宣传吸食毒品的危害。
3 / 3第37讲 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
课程标准
1.阐明神经细胞膜内外在静息状态具有电位差,受到外界刺激后形成动作电位,并沿神经纤维传导。
2.阐明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通常通过化学传递方式完成。
考点一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1.神经冲动:在神经系统中,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     。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提醒 ①动作电位产生和静息电位恢复过程中,均保持膜内K+浓度大于膜外,Na+浓度小于膜外的状态。
②在离体神经元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正常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1.(选择性必修1 P28正文)内环境K+浓度升高,可引起神经细胞静息状态下膜电位差增大。(  )
2.(选择性必修1 P28正文)动作电位的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增大。(  )
3.(选择性必修1 P28正文)静息状态下,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膜内K+浓度高于膜外,兴奋状态下相反。(  )
4.(选择性必修1 P28正文)膜外Na+通过Na+-K+泵主动运输内流,导致动作电位的产生。(  )
5.(选择性必修1 P28图2-7)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方向相同。(  )
1.(2025·湖南类底模拟)如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K+的大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
B.BC段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
C.CD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
D.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
题后归纳
膜电位变化曲线解读
2.(2024·重庆模拟预测)在记录离体的正常形态的神经细胞的电特性时,常将神经细胞置于HEPES缓冲液中,该缓冲液具有“高钠低钾”的特点,其中Na+浓度为150 mmol·L-1(质量分数约为0.877%,略低于生理盐水),K+浓度为5 mmol·L-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HEPES缓冲液和生理盐水均能使神经细胞维持正常形态
B.HEPES缓冲液和生理盐水均能维持细胞外液的酸碱平衡
C.若将HEPES缓冲液换成生理盐水,测得的动作电位峰值增大
D.若将HEPES缓冲液换成生理盐水,测得的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
拓展延伸
细胞外液Na+、K+浓度大小与膜电位变化的关系
考点二 神经冲动的传递
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的结构和类型
【教材拾遗】 (选择性必修1 P28正文)突触小体是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的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由两个神经元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2)兴奋的传递过程
提醒 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3)兴奋传递的特点
(4)神经递质与受体
2.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
【教材拾遗】 (选择性必修1 P30正文)兴奋剂原是指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活动的一类药物,如今是运动禁用药物的总称。有些兴奋剂就是毒品,会对人体健康带来极大危害。
1.(选择性必修1 P29图2-8)兴奋传递过程中,突触后膜上的信号转换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
2.(选择性必修1 P29正文)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就会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
3.(选择性必修1 P31概念检测2)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会使乙酰胆碱持续发挥作用。(  )
4.(选择性必修1 P30思考·讨论)兴奋剂和毒品大多是通过突触起作用的。(  )
5.(选择性必修1 P30思考·讨论)长期吸毒,可能会使突触后膜上的受体数量出现“代偿性减少”,导致产生更强的毒品依赖。(  )
1.(2025·江西鹰潭高三调研)如图表示兴奋通过神经—骨骼肌接头引起骨骼肌收缩的部分过程。Ach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细胞外钙离子在膜上形成屏障,使钠离子内流减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释放Ach的结构是神经元轴突末梢膜
B.临床上血钙含量偏高,会引起抽搐症状
C.神经—骨骼肌接头属于反射弧的效应器部分
D.Ach的合成和进入突触间隙过程都需要能量
2.(2022·全国乙卷3题)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之间的兴奋传递过度会引起肌肉痉挛,严重时会危及生命。下列治疗方法中合理的是(  )
A.通过药物加快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B.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
C.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
D.通过药物增加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
题后归纳
兴奋传递过程中出现异常的情况分析
3.(2025·河南焦作月考)多巴胺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可使人产生愉悦的感觉,多巴胺发挥作用后会被突触前膜上的转运蛋白回收。兴奋剂可卡因会与多巴胺转运蛋白结合,引起突触间隙多巴胺含量增加,持续发挥作用使人愉悦感增强,机体通过调节作用减少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长期大剂量使用可卡因后突然停用,可出现抑郁、焦虑等症状,成瘾者必须服用可卡因维持神经元的活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多巴胺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能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
B.可卡因通过与多巴胺竞争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起作用
C.多巴胺能被回收表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可双向传递
D.正常情况下多巴胺被回收既能调节细胞外多巴胺的浓度,又能使多巴胺得到重复利用
1.(2023·辽宁高考3题)下面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过程的示意图,图中①~④错误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2023·海南高考9题)药物W可激活脑内某种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受体,增强该神经递质的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疗癫痫。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神经递质可从突触前膜以胞吐方式释放出来
B.该神经递质与其受体结合后,可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
C.药物W阻断了突触前膜对该神经递质的重吸收而增强抑制作用
D.药物W可用于治疗因脑内神经元过度兴奋而引起的疾病
溯源教材
(1)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的受体附近。(见选择性必修1 P29图2-8)
(2)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发生变化,引发电位变化。(见选择性必修1 P29图2-8)
(3)神经递质会与受体分开,并迅速降解或回收进细胞,以免持续发挥作用。(见选择性必修1 P29正文)
3.(2022·广东高考15题)研究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机制,可为帕金森病(老年人多发性神经系统疾病)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最近研究发现在小鼠体内多巴胺的释放可受乙酰胆碱调控,该调控方式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来实现(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乙释放的多巴胺可使丙膜的电位发生改变
B.多巴胺可在甲与乙、乙与丙之间传递信息
C.从功能角度看,乙膜既是突触前膜也是突触后膜
D.乙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异常可能影响多巴胺的释放
4.(2021·湖北高考17题)正常情况下,神经细胞内K+浓度约为150 mmol·L-1,细胞外液约为4 mmol·L-1。细胞膜内外K+浓度差与膜静息电位绝对值呈正相关。当细胞膜电位绝对值降低到一定值(阈值)时,神经细胞兴奋。离体培养条件下,改变神经细胞培养液的KCl浓度进行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当K+浓度为4 mmol·L-1时,K+外流增加,细胞难以兴奋
B.当K+浓度为150 mmol·L-1时,K+外流增加,细胞容易兴奋
C.K+浓度增加到一定值(<150 mmol·L-1),K+外流增加,导致细胞兴奋
D.K+浓度增加到一定值(<150 mmol·L-1),K+外流减少,导致细胞兴奋
5.(2024·甘肃高考18题)机体心血管活动和血压的相对稳定受神经、体液等因素的调节。血压是血管内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人在运动、激动或受到惊吓时血压突然升高,机体会发生减压反射(如图)以维持血压的相对稳定。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减压反射的反射弧                                   。
(2)在上述反射活动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    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通过    传递。
(3)血压升高引起的减压反射会使支配心脏和血管的交感神经活动    。
(4)为了探究神经和效应器细胞之间传递的信号是电信号还是化学信号,科学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①制备A、B两个离体蛙心,保留支配心脏A的副交感神经,剪断支配心脏B的全部神经;②用适当的溶液对蛙的离体心脏进行灌流使心脏保持正常收缩活动,心脏A输出的液体直接进入心脏B。
刺激支配心脏A的副交感神经,心脏A的收缩变慢变弱(收缩曲线见下图)。预测心脏B收缩的变化,补全心脏B的收缩曲线,并解释原因:                                  。
 (1)某种药物可以特异性阻断细胞膜上的Na+-K+泵,动作电位期间钠离子的内流量减少。 (2023·湖北高考)(  )
(2)动作电位产生过程中,膜内外电位差始终促进Na+的内流。 (2023·山东高考)(  )
(3)抑制突触间隙中递质分解的药物可抑制膝跳反射。 (2022·浙江1月选考)(  )
(4)主动运输维持着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这是神经细胞形成静息电位的基础。 (2021·河北高考)(  )
(5)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后,进入突触后膜内发挥作用。 (2021·辽宁高考)(  )
第37讲 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
【破考点·抓必备】
考点一
知识梳理夯基
1.神经冲动
2. 内负外正  内正外负  局部电流  动作电位  电位差  双向传导  相反  相同
概念检测
1.× 提示:内环境K+浓度升高,会导致K+外流减少,静息电位差减小。
2.× 提示:在其他条件不变且适宜时,随有效刺激的增强动作电位的大小不变。
3.×
4.× 提示:通过通道蛋白协助扩散内流。
5.√
典题演练应用
1.C 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K+的大量外流,A错误;BC段Na+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大量内流,需要通道蛋白的协助,不消耗能量,B错误;CD段K+外流,此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对Na+的通透性小,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C正确;动作电位的大小与有效刺激的强弱无关,只要达到了有效刺激强度,动作电位就会产生,其电位变化情况是相对固定的,但其最大值会受细胞外液中Na+浓度的影响,D错误。
2.B 由题意可知,HEPES缓冲液能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形态,生理盐水是神经细胞的等渗溶液,也能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形态,A正确;HEPES缓冲液中含有缓冲物质,能维持酸碱平衡,生理盐水中不含缓冲物质,不能维持酸碱平衡,B错误;HEPES缓冲液中Na+浓度低于生理盐水,若将HEPES缓冲液换成生理盐水,细胞外液Na+浓度升高,细胞膜两侧Na+浓度差增大,内流增多,测得的动作电位峰值增大,C正确;生理盐水中不含K+,若将HEPES缓冲液换成生理盐水,细胞外液K+浓度降低,细胞膜两侧K+浓度差增大,外流增多,测得的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D正确。
考点二
知识梳理夯基
1.(1)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神经递质 (2) 突触小泡  神经递质  突触间隙  受体  离子通道  降解 (4)① 兴奋性  抑制性  胞吐  扩散  兴奋或抑制 ②糖蛋白
2.突触 多巴胺受体 心理依赖性
概念检测
1.× 提示:兴奋传递过程中,突触后膜上的信号转换是化学信号→电信号。
2.× 提示: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性神经递质使下一个神经元抑制。
3.√ 4.√ 5.√
典题演练应用
1.B 释放Ach的结构是突触前膜,即神经元轴突末梢的膜,A正确;钙离子在膜上形成屏障,使钠离子内流减少,临床上血钙含量偏高﹐会引起肌无力症状,B错误;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所以神经─骨骼肌接头属于反射弧中的效应器组成部分,C正确;神经递质Ach的合成和胞吐进入突触间隙的过程都需要能量,D正确。
2.B 据题干信息可知,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之间的兴奋传递过度会引起肌肉痉挛,降低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含量或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或减少神经递质受体的数量等都可抑制兴奋传递过度。若通过药物加快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则会导致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过多,使兴奋传递更加过度,此治疗方法不合理,A错误;若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兴奋传递过度会被抑制,此治疗方法合理,B正确;若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则会导致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不能及时被分解,使兴奋传递更加过度,此治疗方法不合理,C错误;若通过药物增加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会导致神经递质与更多受体结合,使兴奋传递更加过度,此治疗方法不合理,D错误。
3.D 多巴胺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能促进动作电位的产生;可卡因会与多巴胺转运蛋白结合,引起突触间隙多巴胺含量增加,说明其是与突触前膜上的转运蛋白结合;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研真题·扣教材】
1.C 突触小泡包裹着神经递质运动到突触前膜,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该方式为胞吐,A正确;图中释放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起Na+通道打开,Na+内流使突触后膜神经元产生兴奋,B正确,C错误;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关受体结合,形成递质—受体复合物,从而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随后,神经递质与受体分开,并迅速被降解或回收进细胞,D正确。
2.C 该神经递质可从突触前膜以胞吐方式释放出来,胞吐过程依赖膜的流动性实现,A正确;该神经递质与其受体结合后,可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B正确;药物W可激活脑内某种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受体,增强该神经递质的抑制作用,即药物W不是通过阻断突触前膜对该神经递质的重吸收而增强抑制作用的,C错误;药物W可用于治疗因脑内神经元过度兴奋而引起的疾病,D正确。
3.B 乙可释放多巴胺,多巴胺与丙上的多巴胺受体结合,会引起丙膜的电位发生变化,A正确;多巴胺可在乙与丙之间传递信息,不能在甲和乙之间传递信息,在甲和乙之间传递信息的物质是乙酰胆碱,B错误;分析题图可知,乙膜既是乙酰胆碱作用的突触后膜,又是能释放多巴胺的突触前膜,C正确;多巴胺的释放受乙酰胆碱的调控,故乙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异常可能影响多巴胺的释放,D正确。
4.D 正常情况下,神经细胞内K+浓度约为150 mmol·L-1,细胞外液约为4 mmol·L-1,当神经细胞培养液的K+浓度为4 mmol·L-1时,和正常情况一样,K+外流不变,细胞的兴奋性不变,A错误;当K+浓度为150 mmol·L-1时,细胞外K+浓度增加,K+外流减少,细胞容易兴奋,B错误;K+浓度增加到一定值(<150 mmol·L-1,但>4 mmol·L-1),细胞外K+浓度增加,K+外流减少,导致细胞兴奋,C错误,D正确。
5.(1)压力感受器→传入神经→心血管中枢→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心脏和血管 (2)神经冲动 突触 (3)减弱 (4)支配心脏A的副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化学物质,随灌流液在一定时间后到达心脏B,使心脏B跳动变慢
解析:(1)减压反射的反射弧:压力感受器→传入神经→心血管中枢→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心脏和血管。(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神经冲动或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结构传递。(3)交感神经兴奋会促进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故血压升高引起的减压反射会使支配心脏和血管的交感神经活动减弱。(4)支配心脏A的副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化学物质(神经递质),可随灌流液在一定时间后到达心脏B,使心脏B跳动变慢,故心脏B的收缩曲线见答案。
真题重组练
(1)√
(2)× 提示:当膜内变为正电位时则抑制Na+的继续内流。
(3)× (4)√
(5)× 提示:神经递质不进入突触后膜。
5 / 7(共73张PPT)
第37讲 
神经冲动的产生、传导和传递
高中总复习·生物
1. 阐明神经细胞膜内外在静息状态具有电位差,受到外界刺激后形成动作
电位,并沿神经纤维传导。
2. 阐明神经冲动在突触处的传递通常通过化学传递方式完成。
课程标准
1. 破考点·抓必备
2. 研真题·扣教材
3. 验收效·提能力
目录
Contents
01
破考点·抓必备
梳理归纳, 巩固基本知识
考点一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1. 神经冲动:在神经系统中,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
的,这种电信号也叫 。
神经冲动 
2.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提醒 ①动作电位产生和静息电位恢复过程中,均保持膜内K+浓度大于膜
外,Na+浓度小于膜外的状态。
②在离体神经元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在正常反射活动中,兴
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1. (选择性必修1 P28正文)内环境K+浓度升高,可引起神经细胞静息状
态下膜电位差增大。 ( × )
提示:内环境K+浓度升高,会导致K+外流减少,静息电位差减小。
2. (选择性必修1 P28正文)动作电位的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增
大。 ( × )
提示:在其他条件不变且适宜时,随有效刺激的增强动作电位的大小
不变。
×
×
3. (选择性必修1 P28正文)静息状态下,膜外Na+浓度高于膜内,膜内K
+浓度高于膜外,兴奋状态下相反。 ( × )
4. (选择性必修1 P28正文)膜外Na+通过Na+-K+泵主动运输内流,导致
动作电位的产生。 ( × )
提示:通过通道蛋白协助扩散内流。
5. (选择性必修1 P28图2-7)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内的电流
方向相同。 ( √ )
×
×

1. (2025·湖南类底模拟)如图是某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K+的大量内流是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
的主要原因
B. BC段Na+大量内流,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并消耗能量
C. CD段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
D. 动作电位大小随有效刺激的增强而不断加大

解析: 神经纤维形成静息电位的主要原因是K+的大量外流,A错误;BC段Na+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大量内流,需要通道蛋白的协助,不消耗能量,B错误;CD段K+外流,此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大,对Na+的通透性小,K+通道多处于开放状态,Na+通道多处于关闭状态,C正确;动作电位的大小与有效刺激的强弱无关,只要达到了有效刺激强度,动作电位就会产生,其电位变化情况是相对固定的,但其最大值会受细胞外液中Na+浓度的影响,D错误。
题后归纳
膜电位变化曲线解读
2. (2024·重庆模拟预测)在记录离体的正常形态的神经细胞的电特性
时,常将神经细胞置于HEPES缓冲液中,该缓冲液具有“高钠低钾”的特
点,其中Na+浓度为150 mmol·L-1(质量分数约为0.877%,略低于生理盐
水),K+浓度为5 mmol·L-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HEPES缓冲液和生理盐水均能使神经细胞维持正常形态
B. HEPES缓冲液和生理盐水均能维持细胞外液的酸碱平衡
C. 若将HEPES缓冲液换成生理盐水,测得的动作电位峰值增大
D. 若将HEPES缓冲液换成生理盐水,测得的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

解析: 由题意可知,HEPES缓冲液能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形态,生理
盐水是神经细胞的等渗溶液,也能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形态,A正确;
HEPES缓冲液中含有缓冲物质,能维持酸碱平衡,生理盐水中不含缓冲物
质,不能维持酸碱平衡,B错误;HEPES缓冲液中Na+浓度低于生理盐
水,若将HEPES缓冲液换成生理盐水,细胞外液Na+浓度升高,细胞膜两
侧Na+浓度差增大,内流增多,测得的动作电位峰值增大,C正确;生理
盐水中不含K+,若将HEPES缓冲液换成生理盐水,细胞外液K+浓度降
低,细胞膜两侧K+浓度差增大,外流增多,测得的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
D正确。
拓展延伸
细胞外液Na+、K+浓度大小与膜电位变化的关系
考点二 神经冲动的传递
1.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的结构和类型
【教材拾遗】 (选择性必修1 P28正文)突触小体是一个神经元轴突末端
的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构成突触前膜,是突触的一部分;突触由两个神经
元构成,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提醒 在突触小体上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在突触中完成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2)兴奋的传递过程
(3)兴奋传递的特点
(4)神经递质与受体
2. 滥用兴奋剂、吸食毒品的危害
【教材拾遗】 (选择性必修1 P30正文)兴奋剂原是指能提高中枢神经系
统机能活动的一类药物,如今是运动禁用药物的总称。有些兴奋剂就是毒
品,会对人体健康带来极大危害。
1. (选择性必修1 P29图2-8)兴奋传递过程中,突触后膜上的信号转换
是电信号→化学信号。 ( × )
提示:兴奋传递过程中,突触后膜上的信号转换是化学信号→电信号。
2. (选择性必修1 P29正文)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就会使下一个神
经元兴奋。 ( × )
提示: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抑制性神经递质
使下一个神经元抑制。
×
×
3. (选择性必修1 P31概念检测2)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会使乙酰胆碱
持续发挥作用。 ( √ )
4. (选择性必修1 P30思考·讨论)兴奋剂和毒品大多是通过突触起作用
的。 ( √ )
5. (选择性必修1 P30思考·讨论)长期吸毒,可能会使突触后膜上的受体
数量出现“代偿性减少”,导致产生更强的毒品依赖。 ( √ )



1. (2025·江西鹰潭高三调研)如图表示兴奋通过神经—骨骼肌接头引起骨骼肌收缩的部分过程。Ach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细胞外钙离子在膜上形成屏障,使钠离子内流减少。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释放Ach的结构是神经元轴突末梢膜
B. 临床上血钙含量偏高,会引起抽搐症状
C. 神经—骨骼肌接头属于反射弧的效应器部分
D. Ach的合成和进入突触间隙过程都需要能量

解析: 释放Ach的结构是突触前膜,即神经元轴突末梢的膜,A正确;钙离子在膜上形成屏障,使钠离子内流减少,临床上血钙含量偏高﹐会引起肌无力症状,B错误;效应器是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所以神经─骨骼肌接头属于反射弧中的效应器组成部分,C正确;神经递质Ach的合成和胞吐进入突触间隙的过程都需要能量,D正确。
2. (2022·全国乙卷3题)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之间的兴奋传递过度会引起
肌肉痉挛,严重时会危及生命。下列治疗方法中合理的是(  )
A. 通过药物加快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
B. 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
C. 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
D. 通过药物增加突触后膜上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

解析: 据题干信息可知,运动神经元与骨骼肌之间的兴奋传递过度会
引起肌肉痉挛,降低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含量或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
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或减少神经递质受体的数量等都可抑制兴奋传递过
度。若通过药物加快神经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中,则会导致突
触间隙中神经递质过多,使兴奋传递更加过度,此治疗方法不合理,A错
误;若通过药物阻止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兴奋传递过
度会被抑制,此治疗方法合理,B正确;若通过药物抑制突触间隙中可降
解神经递质的酶的活性,则会导致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不能及时被分解,
使兴奋传递更加过度,此治疗方法不合理,C错误;若通过药物增加突触
后膜上神经递质特异性受体的数量,会导致神经递质与更多受体结合,使
兴奋传递更加过度,此治疗方法不合理,D错误。
题后归纳
兴奋传递过程中出现异常的情况分析
3. (2025·河南焦作月考)多巴胺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可使人产生愉
悦的感觉,多巴胺发挥作用后会被突触前膜上的转运蛋白回收。兴奋剂可
卡因会与多巴胺转运蛋白结合,引起突触间隙多巴胺含量增加,持续发挥
作用使人愉悦感增强,机体通过调节作用减少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
长期大剂量使用可卡因后突然停用,可出现抑郁、焦虑等症状,成瘾者必
须服用可卡因维持神经元的活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多巴胺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能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
B. 可卡因通过与多巴胺竞争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起作用
C. 多巴胺能被回收表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可双向传递
D. 正常情况下多巴胺被回收既能调节细胞外多巴胺的浓度,又能使多巴
胺得到重复利用

解析: 多巴胺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能促进动
作电位的产生;可卡因会与多巴胺转运蛋白结合,引起突触间隙多巴胺含
量增加,说明其是与突触前膜上的转运蛋白结合;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
递是单向的。
02
研真题·扣教材
探究分析, 培养核心技能
1. (2023·辽宁高考3题)下面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过程的示意图,图
中①~④错误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解析: 突触小泡包裹着神经递质运动到突触前膜,突触小泡与突触前
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该方式为胞吐,A正确;图中释放的神经递质与
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起Na+通道打开,Na+内流使突触后膜神经元产生兴
奋,B正确,C错误;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相关受体结合,形成递质—
受体复合物,从而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
化,随后,神经递质与受体分开,并迅速被降解或回收进细胞,D正确。
2. (2023·海南高考9题)药物W可激活脑内某种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受体,
增强该神经递质的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疗癫痫。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该神经递质可从突触前膜以胞吐方式释放出来
B. 该神经递质与其受体结合后,可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
C. 药物W阻断了突触前膜对该神经递质的重吸收而增强抑制作用
D. 药物W可用于治疗因脑内神经元过度兴奋而引起的疾病

解析: 该神经递质可从突触前膜以胞吐方式释放出来,胞吐过程依赖
膜的流动性实现,A正确;该神经递质与其受体结合后,可改变突触后膜
对离子的通透性,B正确;药物W可激活脑内某种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受
体,增强该神经递质的抑制作用,即药物W不是通过阻断突触前膜对该神
经递质的重吸收而增强抑制作用的,C错误;药物W可用于治疗因脑内神
经元过度兴奋而引起的疾病,D正确。
溯源教材
(1)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
扩散到突触后膜的受体附近。 (见选择性必修1 P29图2-8)
(2)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发生变
化,引发电位变化。 (见选择性必修1 P29图2-8)
(3)神经递质会与受体分开,并迅速降解或回收进细胞,以免持续发挥
作用。 (见选择性必修1 P29正文)
3. (2022·广东高考15题)研究多巴胺的合成和释放机制,可为帕金森病
(老年人多发性神经系统疾病)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最近研究发现在小
鼠体内多巴胺的释放可受乙酰胆碱调控,该调控方式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突
触联系来实现(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乙释放的多巴胺可使丙膜的电位发生改变
B. 多巴胺可在甲与乙、乙与丙之间传递信息
C. 从功能角度看,乙膜既是突触前膜也是突触后膜
D. 乙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异常可能影响多巴胺的释放

解析: 乙可释放多巴胺,多巴胺与丙上的多巴胺受体结合,会引起丙
膜的电位发生变化,A正确;多巴胺可在乙与丙之间传递信息,不能在甲
和乙之间传递信息,在甲和乙之间传递信息的物质是乙酰胆碱,B错误;
分析题图可知,乙膜既是乙酰胆碱作用的突触后膜,又是能释放多巴胺的
突触前膜,C正确;多巴胺的释放受乙酰胆碱的调控,故乙膜上的乙酰胆
碱受体异常可能影响多巴胺的释放,D正确。
4. (2021·湖北高考17题)正常情况下,神经细胞内K+浓度约为150
mmol·L-1,细胞外液约为4 mmol·L-1。细胞膜内外K+浓度差与膜静息电
位绝对值呈正相关。当细胞膜电位绝对值降低到一定值(阈值)时,神经
细胞兴奋。离体培养条件下,改变神经细胞培养液的KCl浓度进行实验。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当K+浓度为4 mmol·L-1时,K+外流增加,细胞难以兴奋
B. 当K+浓度为150 mmol·L-1时,K+外流增加,细胞容易兴奋
C. K+浓度增加到一定值(<150 mmol·L-1),K+外流增加,导致细胞兴奋
D. K+浓度增加到一定值(<150 mmol·L-1),K+外流减少,导致细胞兴奋

解析: 正常情况下,神经细胞内K+浓度约为150 mmol·L-1,细胞外液
约为4 mmol·L-1,当神经细胞培养液的K+浓度为4 mmol·L-1时,和正常情
况一样,K+外流不变,细胞的兴奋性不变,A错误;当K+浓度为150
mmol·L-1时,细胞外K+浓度增加,K+外流减少,细胞容易兴奋,B错
误;K+浓度增加到一定值(<150 mmol·L-1,但>4 mmol·L-1),细胞外
K+浓度增加,K+外流减少,导致细胞兴奋,C错误,D正确。
5. (2024·甘肃高考18题)机体心血管活动和血压的相对稳定受神经、体
液等因素的调节。血压是血管内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人在运
动、激动或受到惊吓时血压突然升高,机体会发生减压反射(如图)以维
持血压的相对稳定。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减压反射的反射弧

解析: 减压反射的反射弧:压力感受器→传入神经→心血管中枢→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心脏和血管。
(2)在上述反射活动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 形式传
导,在神经元之间通过 传递。
解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神经冲动或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结构传递。
压力感受器→传入神经→心血管中枢→副
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心脏和血管
神经冲动
突触
(3)血压升高引起的减压反射会使支配心脏和血管的交感神经活动

解析:交感神经兴奋会促进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故血压升高引起的减压反射会使支配心脏和血管的交感神经活动减弱。
减弱
(4)为了探究神经和效应器细胞之间传递的信号是电信号还是化学信
号,科学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①制备A、B两个离体蛙心,保留支配
心脏A的副交感神经,剪断支配心脏B的全部神经;②用适当的溶液对蛙的
离体心脏进行灌流使心脏保持正常收缩活动,心脏A输出的液体直接进入
心脏B。
刺激支配心脏A的副交感神经,心脏A的收缩变慢变弱(收缩曲线见如
图)。预测心脏B收缩的变化,补全心脏B的收缩曲线,并解释原因:


答案:

配心脏A的副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化学物质,随灌流液在一定时间后到达
心脏B,使心脏B跳动变慢
解析:支配心脏A的副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化学物质(神经递质),可随灌流液在一定时间后到达心脏B,使心脏B跳动变慢,故心脏B的收缩曲线见答案。
(1)某种药物可以特异性阻断细胞膜上的Na+-K+泵,动作电位期间钠离
子的内流量减少。 (2023·湖北高考) ( √ )
(2)动作电位产生过程中,膜内外电位差始终促进Na+的内流。 
(2023·山东高考) ( × )
提示:当膜内变为正电位时则抑制Na+的继续内流。
(3)抑制突触间隙中递质分解的药物可抑制膝跳反射。  (2022·浙江1
月选考) ( × )
(4)主动运输维持着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这是神经细胞形成静息电位
的基础。  (2021·河北高考) ( √ )

×
×

(5)神经递质与相应受体结合后,进入突触后膜内发挥作用。 
(2021·辽宁高考) ( × )
提示:神经递质不进入突触后膜。
×
03
验收效·提能力
跟踪训练,检验学习效果
一、选择题
1. (2025·河南许昌高三质检)研究表明,当改变枪乌贼的神经元轴突外
Na+浓度时静息电位并不受影响,但动作电位的幅度会随着Na+浓度的降
低而降低。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的方向相反
B. 若要测定枪乌贼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应将电极两端分别置于膜内和膜外
C. 在产生动作电位时,Na+内流会导致神经纤维膜内Na+浓度高于膜外
D. 要测定枪乌贼神经元的正常电位,应在钠钾离子浓度与内环境相同的
环境中进行
1
2
3
4
5
6
7
8
9
10

解析: 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方向与膜外电流的方向相反,与膜内电
流方向相同,A正确;静息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若要测定枪乌贼神经元
的静息电位,应将电极一端置于膜内,另一端膜外,B正确;虽然产生动
作电位时Na+内流,但是神经纤维膜内Na+浓度仍然低于膜外,C错误;静
息电位的幅度会随着膜外K+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动作电位的幅度会随着膜
外Na+浓度的降低而降低,所以要测定枪乌贼神经元的正常电位,应在钠
钾离子浓度与内环境相同的环境中进行,以维持神经元的正常形态和结
构,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2. (2025·河北武强中学高三月考)如图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的④⑤⑥共同组成了突触
B. 图中的①代表神经纤维树突的一部分
C. 图中的②是高尔基体,参与神经递质的加工
D. 神经递质通过④的方式为自由扩散

1
2
3
4
5
6
7
8
9
10
解析: ④表示突触前膜,⑤表示突触间隙,⑥表示突触后膜,图中的
④⑤⑥共同组成了突触,A正确;图中的①是由轴突末梢多次分支形成
的,B错误;图中的②是线粒体,为神经递质的运输提供能量,C错误;神
经递质通过④(突触前膜)的方式为胞吐,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3. (2025·贵州贵阳高三适应性考试)当神经冲动传导至轴突末梢时,Ca2
+能通过Ca2+通道快速流入突触前膜,引起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和
前膜融合,释放乙酰胆碱。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
性,可能引起的效应是(  )
A. 突触前膜内的Ca2+快速外流
B. 乙酰胆碱的释放量会增加
C. 突触后膜膜内电位由正变负
D. 突触后膜膜内的K+快速外流

1
2
3
4
5
6
7
8
9
10
解析: 由题意可知,若瞬间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
Ca2+能通过Ca2+通道流入突触前膜,A不符合题意;由题意可知,Ca2+能
引起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和前膜融合,释放乙酰胆碱,所以若瞬间
增大突触前膜对组织液中Ca2+的通透性,Ca2+大量内流,会使乙酰胆碱的
释放量增加,B符合题意;乙酰胆碱为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量增加会使
突触后膜兴奋,从而使突触后膜对Na+的通透性增大,Na+内流,形成内
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即突触后膜膜内电位由负变正,C、D不符合题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4. (2025·湖南部分学校高三联考)某镇痛剂的作用机理是其与神经元上
的受体结合后,抑制Ca2+内流、促进K+外流,导致突触小泡无法与突触
前膜接触;但同时该镇痛剂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长期使用该镇
痛剂会使快感阈值升高(维持相应的神经兴奋水平需要更多的药物)。下
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该镇痛剂通过抑制神经递质的释放使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受阻
B. 该镇痛剂促进K+外流可能导致神经细胞的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
C. 若长期使用该镇痛剂可能使人上瘾,从而导致人对药物的依赖
D. 该镇痛剂会直接抑制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的扩散

1
2
3
4
5
6
7
8
9
10
解析: 该镇痛剂的作用机理是使突触小泡无法与突触前膜接触,无法
释放神经递质,因而使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受阻,A正确;该镇痛剂促
进K+外流导致细胞内K+减少,使细胞内正电荷减少负电荷增加,导致神
经细胞的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B正确;长期使用该镇痛剂会使快感阈值
升高,维持相应的神经兴奋水平需要更多的药物,若长期使用该镇痛剂很
容易使人上瘾,造成药物依赖,C正确;由题干信息可知,镇痛剂会直接
抑制突触前膜对神经递质的释放,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5. (2025·江苏如皋中学高三月考)在t1、t2、t3时刻给予神经纤维同一处三次强度相同的刺激,测得神经纤维膜电位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和传导与Na+、K+在膜两侧的浓度差有关,且
兴奋的传导需要消耗能量
B. t1时刻的刺激可以引起神经纤维受刺激处部分Na+通道打开
C. 适当提高细胞外K+浓度,测得静息电位可能位于-65~-55 mV之间
D. t5后钠钾泵吸钾排钠,该过程不需要消耗ATP

1
2
3
4
5
6
7
8
9
10
解析: 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和传导与Na+、K+在膜两侧的浓度差有
关,静息电位的恢复过程中Na+-K+泵作用时需要消耗能量,A正确,D错
误;t1时刻的刺激可以引起Na+通道打开,产生局部电位,但无法产生动
作电位,其属于一种阈下的低强度刺激,B正确;适当提高细胞外K+浓度
会减少K+外流,使测得的静息电位数值变大,绝对值变小,即测得静息电
位可能位于-65~-55 mV之间,C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6. (2025·河北部分学校高三一模)如图为在a处给予一刺激后兴奋在相邻
两神经元间进行信号传递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b处神经递质属于抑制性神经递质
B. a处动作电位的产生基础是细胞内外Na+分布不均衡
C. Na+进出神经纤维都需要消耗能量
D. 利用药物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不能阻止兴奋的传递

1
2
3
4
5
6
7
8
9
10
解析: a处有动作电位产生,c处也有动作电位产生,说明b处神经递质
为兴奋性神经递质,A错误;产生动作电位的原因是Na+内流,是以细胞
内外Na+分布不均衡为基础的,B正确;Na+进入细胞是协助扩散,不需要
消耗能量,C错误;利用药物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从而使兴奋性神经
递质不能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兴奋不能传递,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7. (2025·四川南充三模)镇痛类药物根据作用原理
分为两类,一类是作用于突触前膜上的相关受体,使
C物质释放减少,从而减弱或阻滞痛觉信号的传递;
另一类主要是作用于Na+通道蛋白,抑制神经冲动的
产生从而减缓疼痛反应。如图是这两类药物作用的示意图,A、B为具体药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药物A起作用时,Na+会内流导致膜内电位变为正电位
B. 药物B起作用时,不影响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
C. 物质C传递痛觉信号时不需要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D. 物质A、B、C的作用均不具有持久性,需定期输入或机体持续产生

1
2
3
4
5
6
7
8
9
10
解析: 药物A起作用时,作用于Na+通道蛋白,抑制神经冲动的产生,
因此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膜内电位为负电位,A错误;药物B起作用时,
作用于突触前膜上的相关受体,影响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的融合,B错
误;物质C属于神经递质,传递痛觉信号时需要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
合,C错误;因为神经递质不能持续起作用,因此物质A、B、C的作用均
不具有持久性,需定期输入或机体持续产生,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8. (2025·山东百校开学考)某种海洋动物体内的多肽AX-1具有神经毒素
活性,它选择性地作用于钠离子通道使钠离子内流增加,进而触发钙通道
开放,直接增加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进而增强心肌收缩。在上述过程
中,AX-1对实验哺乳动物的心率和血压都没有不利的影响,可望开发成为
新一代安全有效的强心药物。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AX-1能特异性识别和结合钠离子通道而发挥作用
B. AX-1可能延长了兴奋发生过程中钠离子通道的开放时间
C. 细胞内钠离子浓度升高是促进心肌细胞收缩的直接信号
D. 心肌舒张时,细胞会通过主动运输将部分钙离子排出

1
2
3
4
5
6
7
8
9
10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AX-1具有神经毒素活性,它选择性地作用于钠离子通道使钠离子内流增加,进而触发钙通道开放,”说明AX-1能特异性识别和结合钠离子通道而发挥作用,A正确;AX-1具有神经毒素活性,它选择性地作用于钠离子通道使钠离子内流增加,可能是延长了兴奋发生过程中钠离子通道的开放时间,B正确;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升高是促进心肌细胞收缩的直接信号,C错误;钠离子通道使钠离子内流增加,直接增加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进而增强心肌收缩,因此心肌舒张时,细胞会通过主动运输将部分钙离子排出,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9. (2025·江苏徐州高三期中)如图表示轴突上不同位点在同一时刻的膜
电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兴奋传导的方向是由左向右
B. ②由K+外流形成且不消耗ATP
C. 内环境中Na+浓度升高,可引起③上移
D. ④对应的轴突上K+通道大量开放,K+外流

1
2
3
4
5
6
7
8
9
10
解析: 图表示轴突上不同位点在同一时刻的膜电位,③~①表示不同位点静息电位依次恢复过程,兴奋传导的方向是由左向右,A正确;静息电位的恢复是K+通道开放,K+外流,故②由K+外流形成,该过程的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不消耗ATP,B正确;内环境中Na+浓度升高,则细胞膜内外的Na+浓度差加大,可引起③上移,C正确;⑤~③段表示不同位点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动作电位的产生原因是Na+内流,故④对应的轴突上Na+通道大量开放,Na+内流,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非选择题
10. (2025·河北行唐一中高三二模)“彩色麻古”的主要成分是冰毒,属苯丙胺类兴奋剂,具有很强的成瘾性。苯丙胺类兴奋剂可促进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的分泌,如图是其部分作用机理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分析,谷氨酸与A受体结合后,会使突触后膜 内流,此
时膜内电位变化为 。
Na+
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1
2
3
4
5
6
7
8
9
10
(2)谷氨酸与N受体结合引起膜电位发生变化,会促使 与N受体
分离,从而打开 通道。细胞内Ca2+浓度升高会激活其中蛋白激酶
C,并逐步促使NO合酶催化 转化成NO,NO进入突触前神经
元,又可以反过来促进突触前神经元中 ,进
一步促进突触前膜对谷氨酸的释放。
Mg2+
Ca2+
精氨酸
cGMP的生成和Ca2+内流
1
2
3
4
5
6
7
8
9
10
解析:谷氨酸与N受体结合引起膜电位发生变化,会促使Mg2+与N受
体分离,从而打开Ca2+通道。细胞内Ca2+浓度升高会激活其中蛋白激酶
C,并逐步促使NO合酶催化精氨酸转化为NO,NO进入突触前神经元,又
可以反过来促进突触前神经元中cGMP的生成以及Ca2+内流,进一步促进
突触前膜对谷氨酸的释放。
1
2
3
4
5
6
7
8
9
10
(3)研究表明,细胞中Ca2+浓度持续增加会激活相关蛋白酶、激酶等,
最终导致细胞中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化、信息
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 的崩解,同时还会产生大量的活
性氧等自由基,从而造成 等严重后果。因
此,我们对待毒品的态度应该是
(答两点)。
细胞骨架
(神经)细胞衰老、凋亡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积极向他人宣传
吸食毒品的危害(合理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解析: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化、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结构为细胞骨架。细胞中Ca2+浓度持续增加会激活相关蛋白酶、激酶等,使细胞骨架崩解,同时还会产生大量的活性氧等自由基,从而造成细胞衰老、凋亡等。因此,我们对待毒品的态度应该是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积极向他人宣传吸食毒品的危害。
1
2
3
4
5
6
7
8
9
10
谢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