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第41讲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特异性免疫(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生物学一轮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单元 第41讲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特异性免疫(课件 学案 练习,共3份)2026届高中生物学一轮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5-05-12 09:28:29

文档简介

第41讲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特异性免疫
一、选择题
1.(2025·福建三明高三期末)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免疫系统只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B.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C.免疫细胞主要包括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
D.溶菌酶只能由免疫细胞产生并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2.(2025·广东高三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通常体内具有吞噬功能的一群细胞被称为吞噬细胞。下列关于吞噬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二道防线能发挥作用
B.吞噬细胞能使被HIV入侵的靶细胞裂解
C.记忆细胞、吞噬细胞都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能力
D.T细胞、B细胞和吞噬细胞都属于淋巴细胞
3.(2025·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三期末)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非特异性免疫作用范围广、无特异性;特异性免疫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
B.免疫活性物质主要包括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
C.非特异性免疫是在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D.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吞噬细胞等
4.(2025·华师一附中调研)下列与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机体排除猴痘病毒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
B.艾滋病患者易患恶性肿瘤,是因为免疫系统免疫监视功能低下
C.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死亡或损伤的细胞,能维持内环境稳态
D.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御功能,故不可能导致组织损伤
5.(2025·安徽天长中学高三联考)在制备抗蛇毒毒素血清时,需将减毒的蛇毒注入家兔体内以引起免疫反应。下列对注入后家兔体内发生的免疫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免疫反应属于细胞免疫反应,蛇毒属于抗原
B.蛇毒与B细胞接触,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二个信号
C.蛇毒直接刺激辅助性T细胞,使之分泌细胞因子
D.B细胞受到相应的刺激后分裂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6.(2025·安徽当涂一中高三联考)病毒同所有的生物一样,具有遗传、变异、进化的能力,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结构极其简单的生命形式,病毒有高度的寄生性,完全依赖宿主细胞的能量和代谢系统,获取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吞噬细胞内相应核酸受体能识别病毒的核酸组分,引起吞噬细胞产生干扰素。干扰素几乎能抵抗所有病毒引起的感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HPV(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者体内,HPV和抗体结合产生的沉淀需要吞噬细胞参与清除
B.人体内能够特异性识别丙型肝炎病毒的淋巴细胞有吞噬细胞、B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等
C.丙型肝炎检测的依据之一是检测血浆中是否存在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D.吞噬细胞产生干扰素的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7.(2025·江苏南京高三联考)如图为胞内寄生菌侵入人体后机体发生的免疫调节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B细胞和T细胞都能特异性识别和呈递抗原
B.丙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的过程属于细胞坏死
C.吞噬细胞通过①过程杀灭抗原属于第一道防线
D.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会刺激甲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8.(2025·江苏南京高三质检)如图是人体对某病毒的部分免疫过程示意图,Ⅰ~Ⅶ表示不同的细胞,Th细胞为辅助性T细胞,a~g代表不同的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Ⅱ、Ⅲ、Ⅳ、Ⅴ、Ⅵ、Ⅶ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B.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的细胞有Ⅳ和Ⅵ
C.图中的免疫活性物质有d、e、f、g,Ⅲ为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
D.病毒侵染人体后,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会发挥作用
9.(2025·宿迁模拟)细胞免疫主要参与对胞内寄生的病原体的免疫应答及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应答,其免疫源一般为寄生原生动物、真菌、移植器官或被病毒感染的自身细胞。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的信号
B.辅助性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能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
C.记忆T细胞可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没有相同抗原的刺激则逐渐死亡
D.细胞免疫可导致靶细胞裂解并彻底消灭胞内寄生的病原体
10.(2024·湖南模拟预测)通常认为,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免疫才具有免疫记忆,呈现二次免疫“既快又强”的特点,而先天免疫不具有免疫记忆。最新的研究发现,吞噬细胞接受刺激后也能发生功能改变,使得先天免疫也能产生免疫记忆,这一现象被称为“训练免疫”,机制如下图。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内源性抗原诱导的“训练免疫”可能导致自身免疫病加剧
B.“训练免疫”不依赖于T、B细胞,是“第二道防线”的非特异性记忆
C.二次刺激后,吞噬细胞产生了更多的细胞因子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D.图中吞噬细胞发生的表观遗传修饰属于可遗传的变异,一般不能通过有性生殖传递给后代
二、非选择题
11.(2025·江苏徐州高二上期中)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一组编码动物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群的统称。人体的抗原呈递细胞、T细胞等细胞内的MHC基因表达的MHC分子与免疫有关。下图为人体体液免疫过程及MHC分子发挥效应的示意图。请回答:
(1)图中吞噬细胞的作用是摄取、     、    抗原,该过程的实现主要与其细胞中的    (细胞器)的作用密切相关。
(2)图中吞噬细胞中的MHC基因经     (填过程)表达出MHC分子,每个人的细胞表面的MHC分子都与别人不同,其根本原因是                。MHC分子在免疫系统中作用极其重要,据图分析其主要功能有            和          。
(3)Th细胞(辅助性T细胞)膜上有相应的特异性受体,能识别和结合吞噬细胞表面的    ,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          功能。当相同病原体再次入侵时,             ,从而迅速产生更多抗体。
(4)淋巴细胞一般需要两个或以上信号刺激才能被活化。如在细胞免疫过程中,       (答2个)等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过程。
第41讲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特异性免疫
1.B 免疫系统主要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A错误;免疫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等,淋巴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成熟,C错误;唾液腺、泪腺等非免疫细胞也可产生溶菌酶,D错误。
2.A 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二道防线和特异性免疫中都能发挥作用,A正确;细胞毒性T细胞才能促使被HIV入侵的靶细胞裂解,B错误;记忆细胞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能力,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C错误;吞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属于免疫细胞,D错误。
3.C 非特异性免疫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免疫作用范围广、无特异性;特异性免疫主要针对特定的抗原起作用,免疫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A正确;免疫活性物质主要包括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B正确;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C错误;皮肤、黏膜组成第一道防线,吞噬细胞等组成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线参与非特异性免疫,D正确。
4.D 免疫防御是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猴痘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可以作为抗原性异物,机体排除猴痘病毒可以体现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A正确;艾滋病病毒攻击人体免疫系统,使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或失调,机体会有肿瘤发生,B正确;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死亡或损伤的细胞,属于免疫系统的免疫自稳功能,能维持内环境稳态,C正确;若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过强,则可能导致组织损伤,D错误。
5.D 抗蛇毒毒素为抗体,制备抗体的免疫反应属于体液免疫,蛇毒属于抗原,A 错误;蛇毒属于抗原,蛇毒与B细胞接触,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B错误;蛇毒被抗原呈递细胞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C错误;B细胞受到相应的刺激后分裂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 B细胞,其中浆细胞可分泌抗体, D正确。
6.B 当HPV侵入人体后,机体产生的相应抗体可与HPV结合形成沉淀,之后需要吞噬细胞通过吞噬消化进行清除,A正确;吞噬细胞没有特异性识别作用,B错误;抗体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丙型肝炎在检测时通过检测血液中是否已经存在针对丙型肝炎病毒的抗体,可确定该个体是否感染丙肝病毒,C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干扰素几乎能抵抗所有病毒引起的感染”,说明吞噬细胞产生干扰素不具有特异性,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正确。
7.D 特异性免疫反应中,树突状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都可以识别、呈递抗原,称为抗原呈递细胞,T细胞不能呈递抗原,A错误;丙为细胞毒性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凋亡,B错误;吞噬细胞通过①过程杀灭抗原属于第二道防线,C错误;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会刺激甲(记忆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分化后(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D正确。
8.A 据题图分析可知,Ⅰ为抗原呈递细胞,Ⅱ为细胞毒性T细胞,Ⅲ为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Ⅳ为记忆T细胞,Ⅴ为B细胞,Ⅵ为记忆B细胞,Ⅶ为浆细胞,其中Ⅰ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Ⅶ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当记忆细胞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会迅速增殖分化,记忆细胞有Ⅳ(记忆T细胞)、Ⅵ(记忆B细胞),B正确;题图中的免疫活性物质有细胞因子(d、e、f)和抗体(g),C正确;病毒侵染人体后,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会发挥作用,D正确。
9.D 细胞毒性T细胞通常能识别并接触、裂解癌变的或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说明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的信号,A正确;细胞免疫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能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B正确;记忆T细胞可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没有相同抗原的刺激则逐渐死亡,如果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它们会立即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迅速、高效地产生免疫反应,C正确;细胞免疫导致靶细胞裂解,使病原体失去藏身之所,之后靠体液免疫发挥作用消灭病原体,D错误。
10.C 内源性抗原诱导“训练免疫”后,使得初次即产生免疫记忆,自身抗原被异常识别,因此可能导致自身免疫病加剧,A正确;“训练免疫”是在吞噬细胞受刺激后功能发生改变,使先天性免疫产生免疫记忆,因此不依赖T、B细胞,属于“第二道防线”的非特异性记忆,B正确;细胞因子不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抗体才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C错误;表观遗传是可遗传的,故图中吞噬细胞发生的表观遗传修饰属于可遗传的变异,但可遗传变异不一定能通过有性生殖传递给后代,比如体细胞发生的可遗传变异就不能通过有性生殖传递给后代,D正确。
11.(1)加工处理 呈递 溶酶体 (2)转录和翻译 MHC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同 作为抗原的载体(或与抗原结合形成MHC-抗原复合体) 将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 (3)MHC-抗原复合体 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 (4)靶细胞、辅助性T细胞 
解析:(1)图中吞噬细胞能将病原体吞噬之后传递给Th细胞,因此吞噬细胞的作用是摄取、加工处理、呈递抗原。溶酶体具有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的作用,故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作用与溶酶体密切相关。(2)图中吞噬细胞中的MHC基因经转录和翻译表达出MHC分子,由于每个人的MHC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同,故每个人的细胞表面的MHC分子都与别人不同。据图分析,MHC分子在免疫系统中可作为抗原的载体,与抗原结合形成MHC-抗原复合体,将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等。(3)Th细胞(辅助性T细胞) 膜上有相应的特异性受体,能与吞噬细胞表面的MHC-抗原复合体识别,吞噬细胞可将抗原信息传递给Th细胞,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功能。初次免疫时,体内会产生一定量的记忆细胞,相同病原体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为二次免疫反应。(4)在细胞免疫过程中,细胞毒性T细胞能够识别靶细胞表面特定分子的变化,同时在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故靶细胞、辅助性T细胞等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过程。
3 / 3第41讲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特异性免疫
课程标准
1.举例说明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等是免疫调节的结构与物质基础。
2.概述人体的免疫包括生来就有的非特异性免疫和后天获得的特异性免疫。
3.阐明特异性免疫是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方式,针对特定病原体发生的免疫应答。
考点一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1.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系统的组成
提醒 溶菌酶可由唾液腺、泪腺等非免疫细胞产生。
(2)免疫器官
(3)免疫细胞
①种类
提醒 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参与特异性免疫。
②抗原呈递细胞(APC)
提醒 抗原不一定都是蛋白质,有的抗原是其他物质,如纤维素、多糖等。抗原一般是外来异物,如病原体、移植的组织或细胞等;抗原也可能是自身的组织或细胞,如癌变的细胞。
(4)免疫活性物质
2.免疫系统的功能
(1)保卫人体的三道防线
提醒 ①溶菌酶杀菌一定是非特异性免疫,唾液中的溶菌酶为第一道防线,血浆中的溶菌酶为第二道防线。
②吞噬细胞可以直接吞噬杀灭病原体,属于第二道防线;同时吞噬细胞又参与第三道防线,能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
(2)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1.(选择性必修1 P66图4-1)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  )
2.(选择性必修1 P67正文)各种免疫器官都能产生免疫细胞。(  )
3.(选择性必修1 P66图4-1)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免疫活性物质都由免疫细胞产生。(  )
4.(选择性必修1 P68图4-3)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都具有吞噬和呈递抗原的功能。(  )
5.(选择性必修1 P69正文)鼻腔黏膜分泌杀菌物质抑制白喉杆菌繁殖属于特异性免疫。(  )
6.(选择性必修1 P69正文)体内衰老细胞和癌细胞的清除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  )
7.(选择性必修1 P69正文)免疫监视是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  )
1.(2025·黑龙江大庆中学月考)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组成,叙述正确的是(  )
A.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免疫器官只借助于淋巴循环相联系
B.B细胞、T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统称为抗原呈递细胞
C.B细胞和T细胞成熟的场所分别在骨髓和胸腺
D.溶菌酶、干扰素等免疫活性物质均由免疫细胞产生
2.(2025·辽宁凌源实验中学高三联考)自然杀伤(NK)细胞是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不仅与抗肿瘤、抗病毒感染和免疫调节有关,而且在某些情况下参与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能够非特异性地识别靶细胞,并通过其内溶细胞颗粒释放的颗粒酶和穿孔素等溶细胞蛋白迅速杀死靶细胞。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免疫细胞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属于免疫监视功能
B.颗粒酶和穿孔素的本质为蛋白质,在核糖体合成
C.NK细胞识别并杀死靶细胞属于特异性免疫
D.NK细胞、巨噬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都是免疫细胞
考点二 特异性免疫
1.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
(1)病原体的分子标签:一般为    。
(2)识别:免疫细胞依靠细胞表面的    识别病原体。
2.体液免疫
(1)概念:主要靠    “作战”的方式称为体液免疫。免疫对象是    中的病原体。
(2)过程
(3)B细胞活化的条件
(4)参与细胞:树突状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    、        、记忆B细胞、    。
(5)结果:在多数情况下,    与病原体结合,形成    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     可以长时间存活,当再次接触     时,能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抗体。
提醒 ①体液免疫中的三个“唯一”: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胞;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是吞噬细胞。
②浆细胞可由B淋巴细胞,记忆B细胞分裂分化而来。
③通常一个B细胞只针对一种特异的病原体,活化、增殖后只产生一种特异性的抗体。
3.细胞免疫
(1)概念:当病原体进入细胞内部,就要靠T细胞直接接触靶细胞来“作战”,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免疫对象主要是进入细胞内部的病原体(如病毒、致病细菌等)。
(2)过程
①靶细胞:被病原体感染的    细胞。
②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需要    、        等的参与。
③细胞免疫过程中细胞因子的作用是                  。
(3)参与细胞:树突状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辅助性T细胞、        、       、巨噬细胞等。
(4)免疫结果: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   ,释放出    ,抗体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
提醒 ①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并使其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凋亡。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抗原后,很多时候仍然需要体液免疫过程中的抗体进一步作用来清除抗原。
②若靶细胞遭病原体伤害致死,则属于细胞坏死。
【教材拾遗】 (选择性必修1 P76生物科技进展)活化的T 细胞表面的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与正常细胞表面的PD-L1(程序性死亡配体1)一旦结合,T细胞即可“认清”对方,不触发免疫反应。肿瘤细胞可通过过量表达PD-L1来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杀”。基于此,科学家使用PD-1或PD-L1抗体来阻断这一信号通路,从而使T细胞能有效对付癌细胞。
4.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辅助性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通过辅助性T细胞,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协调配合,共同维持机体稳态;另一方面两者相互配合清除病原体。体液免疫产生抗体,能消灭细胞外液中的病原体;而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要靠细胞免疫将靶细胞裂解,使病原体失去藏身之所,此时体液免疫就又能发挥作用了。
5.记忆细胞与二次免疫应答
(1)记忆细胞特点
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
(2)二次免疫反应
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形成相应效应(浆)细胞,迅速高效地产生免疫反应。
(3)二次免疫反应特点
提醒 通过多次注射相同疫苗可以增加记忆细胞和抗体的数量,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6.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相互作用
(1)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通过信息分子相互作用
①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实现都离不开信号分子,如             等。
②信号分子都是直接与    结合,实现信息传递,该过程具有特异性。
(2)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的信号分子
1.(选择性必修1 P71正文)免疫细胞靠细胞表面的受体识别病原体。(  )
2.(选择性必修1 P72图4-6)辅助性T细胞可直接识别外来抗原,并分泌细胞因子来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  )
3.(选择性必修1 P73相关信息)B细胞只要接受了相应抗原的直接刺激就会分泌特异性抗体,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分枝杆菌。(  )
4.(选择性必修1 P72图4-6)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产生的浆细胞均来自记忆细胞。(  )
5.(选择性必修1 P74正文)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起作用,细胞毒性T细胞只能在细胞免疫中起作用。(  )
6.(选择性必修1 P73图4-7)细胞毒性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直接转变为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 (  )
7.(选择性必修1 P74正文)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过程中信号分子均通过直接与受体接触发生作用。(  )
1.(2025·广东湛江高三联考)研究人员将若干只同龄健康状况相同的实验鼠(从未接触过抗原X和抗原Y)随机分成四组进行如下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实验鼠组别 甲 乙 丙 丁
初次注射抗原 抗原X 抗原Y
一段时间后
再次注射抗原 抗原X 抗原Y 抗原X 抗原Y
A.初次免疫时抗原为激活B细胞提供第一个信号
B.初次免疫后从甲组提取的抗体与抗原Y发生沉淀反应
C.二次免疫后丁组产生抗Y抗体的速率比乙组的快
D.有可能发生过敏反应的是甲组和丁组
2.如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⑤⑥两种免疫依次表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B.细胞b、d、f、h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C.麻风分枝杆菌侵入人体时,⑤⑥均发挥作用
D.细胞i→细胞h→④的过程发生在机体首次接触该抗原时
题后归纳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比较
3.如图是初次抗原刺激和再次抗原刺激与机体产生抗体IgM、IgG和总抗体量的关系。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产生的主要抗体类型基本相同
B.再次免疫的潜伏期短是因为B细胞只需抗原直接刺激即可被激活
C.再次免疫中抑制病原体增殖及对人体细胞黏附的抗体主要是IgG
D.再次应答主要由记忆B细胞快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来分泌大量抗体
4.(2022·湖南高考11题)病原体入侵引起机体免疫应答,释放免疫活性物质。过度免疫应答造成机体炎症损伤,机体可通过一系列反应来降低损伤,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免疫活性物质可与相应受体结合,从而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
B.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缓解某些病原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
C.过度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抑制会增加机体肿瘤发生风险
D.图中神经递质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有协同促进作用
1.(2024·湖南高考2题)抗原呈递细胞(APC)可以通过某类受体识别入侵病原体的独特结构而诱发炎症和免疫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PC的细胞膜上存在该类受体
B.该类受体也可以在溶酶体膜上
C.诱发炎症和免疫反应过强可能会引起组织损伤
D.APC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浆细胞等
溯源教材
(1)病原体带有各自的身份标签,免疫细胞靠细胞表面的受体来辩认它们。(见选择性必修1 P71正文)
(2)抗原呈递细胞能摄取、加工和处理抗原。(见选择性必修1 P68正文)
(3)抗原呈递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等。(见选择性必修1 P68正文)
(4)免疫反应过强,可能会导致组织损伤。(见选择性必修1 P69正文)
2.(2024·黑吉辽高考17题改编)病毒入侵肝脏时,肝巨噬细胞快速活化,进而引起一系列免疫反应,部分过程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肝巨噬细胞既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能参与特异性免疫
B.细胞2既可以促进细胞4的活化,又可以促进细胞1的活化
C.细胞3分泌的物质Y和细胞4均可直接清除内环境中的病毒
D.病毒被清除后,活化的细胞4的功能将受到抑制
3.(2023·新课标卷3题)人体内的免疫细胞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的重要参与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可识别细菌、病毒等入侵机体的病原体 ②树突状细胞能够处理和呈递抗原,淋巴细胞不能呈递抗原 ③辅助性T细胞参与体液免疫过程而不参与细胞免疫过程 ④体液免疫可产生记忆B细胞,细胞免疫可产生记忆T细胞 ⑤某些致病细菌感染人体既可引发体液免疫又可引发细胞免疫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4.(2023·辽宁高考16题改编)下图是人体被某寄生虫感染后,发生特异性免疫的部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m为树突状细胞,能识别、吞噬抗原和呈递抗原信息
B.n为辅助性T细胞,能分泌细胞因子、接受和传递信息
C.p为B细胞,其活化需两个信号的刺激和细胞因子的作用
D.q为浆细胞,能分泌特异性抗体和分裂分化为记忆细胞
5.(2023·广东高考14题)病原体感染可引起人体产生免疫反应。如图表示某人被病毒感染后体内T细胞和病毒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b期间辅助性T细胞增殖并分泌细胞因子
B.b~c期间细胞毒性T细胞大量裂解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C.病毒与辅助性T细胞接触为B细胞的激活提供第二个信号
D.病毒和细菌感染可刺激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的形成
 (1)细胞因子能促进T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分裂、分化。 (2024·海南高考)(  )
(2)注射破伤风类毒素(抗原)后激活的记忆细胞能产生抗体。 (2023·湖南高考)(  )
(3)清除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过程中,免疫系统发挥的基本功能属于免疫自稳。 (2022·北京高考)(  )
(4)抗体能消灭细胞外液中的病原体,细胞毒性T细胞能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 (2022·辽宁高考)(  )
(5)吞噬细胞的溶酶体分解病毒与细胞毒性T细胞抵抗病毒的机制相同。 (2021·山东高考)(  )
(6)细胞因子与神经递质、激素都属于信号分子,他们的受体结构相同。 (2024·海南高考)(  )
第41讲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特异性免疫
【破考点·抓必备】
考点一
知识梳理夯基
1.(1) 胸腺  成熟  胸腺  骨髓  细胞因子 (3)①辅助性T细胞 吞噬、呈递 ②抗原信息 (4)蛋白质 干扰素 一、二
2.(2)衰老或损伤 自身免疫 突变
概念检测
1.√ 2.×
3.× 提示:免疫活性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如溶菌酶可由唾液腺细胞、泪腺细胞等非免疫细胞产生。
4.√ 5.× 6.×
7.× 提示: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
典题演练应用
1.C 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免疫器官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相联系,A错误;T细胞不属于抗原呈递细胞,B错误;B细胞和T细胞都来自于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分化,B细胞和T细胞成熟的场所分别在骨髓和胸腺,C正确;溶菌酶可由非免疫细胞产生,如唾液腺细胞,D错误。
2.C 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A正确;根据题意“自然杀伤(NK)细胞内溶细胞颗粒释放的颗粒酶和穿孔素等溶细胞蛋白迅速杀死靶细胞”,因此颗粒酶和穿孔素的本质为蛋白质,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B正确;NK细胞非特异性识别靶细胞,并通过释放的颗粒酶和穿孔素等溶细胞蛋白迅速杀死靶细胞,因此属于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错误;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淋巴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根据题意,自然杀伤(NK)细胞是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辅助性T细胞属于T淋巴细胞,D正确。
考点二
知识梳理夯基
1.(1)蛋白质 (2)受体
2.(1)抗体 内环境 (2)辅助性 浆细胞 抗体 (4)B细胞 辅助性T细胞 浆细胞 (5)抗体 沉淀 记忆细胞 相同抗原
3.(2)细胞毒性T细胞 辅助性T细胞 靶细胞 ①宿主 ②靶细胞 辅助性T细胞 ③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3)细胞毒性T细胞 记忆T细胞 (4)靶细胞 病原体
4.辅助性T细胞 靶细胞
5.(3)快速
6.(1)①神经递质、激素和细胞因子 ②受体 (2) 神经递质  激素  细胞因子  特异  蛋白质
概念检测
1.√ 2.×
3.× 提示:B细胞的活化需要两个信号刺激和细胞因子的作用;抗体可以和病原体结合,形成沉淀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但抗体不能进入宿主细胞内部。
4.× 提示: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产生的浆细胞可来自记忆细胞和B细胞。
5.√
6.× 提示:细胞毒性T细胞受到刺激后先经过增殖,然后部分分化为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
7.√
典题演练应用
1.B 初次免疫时抗原为激活B细胞提供第一个信号,体液免疫还需要辅助性T细胞传递的抗原信号,A正确;由于抗原与抗体结合具有特异性,初次免疫后从甲组提取的抗体(主要是抗X抗体)不能与抗原Y发生沉淀反应,B错误;二次免疫反应更快、更强,二次免疫后丁组产生抗Y抗体的速率比乙组的快,C正确;二次免疫后有可能发生过敏反应的是甲组和丁组,因为甲组和丁组均是已经免疫的个体,D正确。
2.C ⑤主要靠细胞发挥作用,为细胞免疫,⑥最终依靠物质即抗体发挥作用,为体液免疫,⑤⑥两种免疫依次表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细胞h是浆细胞,没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能力,细胞b(辅助性T细胞)、d(B细胞)、f(细胞毒性T细胞)均可特异性识别抗原;麻风分枝杆菌是胞内寄生菌,进入人体后体液免疫⑥和细胞免疫⑤都发挥作用;细胞i(记忆B细胞)→细胞h(浆细胞)→④(抗体)的过程发生在机体再次接触抗原时。
3.B 由图可知,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产生的主要抗体类型均为IgG和IgM,A正确;不管是初次免疫还是再次免疫,B细胞激活均需要两个信号的刺激,即抗原直接接触、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B错误;由图可知,再次免疫中IgG的含量高于IgM,故再次免疫中抑制病原体增殖及对人体细胞黏附的抗体主要是IgG,C正确;再次应答时,抗原可直接刺激记忆B细胞,记忆B细胞快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来分泌大量抗体,D正确。
4.D 由题图可知,免疫活性物质能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进而影响CRH、ACTH以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和分泌,A正确;肾上腺皮质激素对过度炎症反应有抑制作用,因此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缓解某些病原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B正确;过度炎症反应会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而肾上腺皮质激素对免疫系统的功能有抑制作用,使免疫系统的监测功能减弱,肿瘤发生的风险增加,C正确;神经递质对下丘脑合成分泌CRH起促进作用,而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起抑制作用,两者具有拮抗作用,D错误。
【研真题·扣教材】
1.D 抗原呈递细胞通过细胞表面的受体来识别病原体,因此APC的细胞膜上存在该类受体,A正确;抗原呈递细胞吞噬病原体后,吞噬泡会与溶酶体结合,从而使该类受体出现在溶酶体膜上,B正确;诱发炎症和免疫反应过强时,免疫系统可能攻击自身物质或结构,进而引起组织损伤,C正确;浆细胞不属于抗原呈递细胞,D错误。
2.C 保卫机体的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该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因此肝巨噬细胞可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肝巨噬细胞还能摄取处理抗原,将抗原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经过一系列过程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该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因此肝巨噬细胞也能参与特异性免疫,A正确。细胞2为辅助性T细胞,其分泌的细胞因子既可以促进细胞1(B细胞)的活化,又可以促进细胞4(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B正确。细胞3(浆细胞)分泌的物质Y(抗体)可与病原体结合,抑制病原体的增殖和对宿主细胞的黏附,并不能直接清除病原体;细胞4(细胞毒性T细胞)能裂解靶细胞,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可被抗体结合或直接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灭,因此细胞4也不能直接清除病原体,C错误。病毒被清除后,活化的细胞4(细胞毒性T细胞)的功能会受到抑制,D正确。
3.B 免疫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B细胞等具有识别作用,这些细胞表面的受体可识别细菌、病毒等入侵机体的病原体,①正确;树突状细胞具有强大的吞噬、呈递抗原功能,一些淋巴细胞,如B淋巴细胞也可呈递抗原,②错误;辅助性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过程,也参与细胞免疫过程,③错误;体液免疫过程中可以产生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细胞免疫过程中可以产生记忆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④正确;致病细菌感染人体后可引发体液免疫,当致病细菌进入细胞内部,会引发细胞免疫,⑤正确。综上可知,B正确。
4.D m为树突状细胞,具有强大的识别、吞噬抗原和呈递抗原信息的作用,A正确;n为辅助性T细胞,能接受和传递信息、分泌细胞因子,起到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B正确;p为B细胞,其活化需两个信号的刺激,此外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C正确;q为浆细胞,能分泌特异性抗体,不能分裂分化为记忆细胞,D错误。
5.C a~b期间,病毒、T细胞的相对数量均增加,病毒侵入机体后会引发体液免疫,辅助性T细胞可分泌细胞因子,A正确;b~c期间,病毒的相对数量减少,而T细胞的相对数量继续增加,推测b~c期间,细胞毒性T细胞大量裂解被病毒感染的细胞,B正确;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C错误;病毒和细菌感染可引发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体液免疫过程中会形成记忆B细胞,在细胞免疫过程中会形成记忆T细胞,D正确。
真题重组练
 (1)× 提示:浆细胞不再具有分裂分化能力。
(2)× 提示: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
(3)× 提示:清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免疫防护作用为免疫防御。
(4)× 提示:体液免疫中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细胞外液中的病原体;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使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释放出来,再被抗体消灭。
(5)× 提示:细胞毒性T细胞是通过诱导靶细胞裂解暴露抗原来抵抗病毒,不同于吞噬细胞。
(6)× 提示: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具有特异性,其受体结构不同。
10 / 10(共87张PPT)
第41讲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以及特异性免疫
高中总复习·生物
1. 举例说明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等是免疫调节的结构与物
质基础。
2. 概述人体的免疫包括生来就有的非特异性免疫和后天获得的特异性
免疫。
3. 阐明特异性免疫是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方式,针对特定病原体
发生的免疫应答。
课程标准
1. 破考点·抓必备
2. 研真题·扣教材
3. 验收效·提能力
目录
Contents
01
破考点·抓必备
梳理归纳, 巩固基本知识
考点一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1. 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系统的组成
提醒 溶菌酶可由唾液腺、泪腺等非免疫细胞产生。
(2)免疫器官
(3)免疫细胞
①种类
提醒 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既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参与特异性免疫。
②抗原呈递细胞(APC)
提醒 抗原不一定都是蛋白质,有的抗原是其他物质,如纤维素、多糖等。
抗原一般是外来异物,如病原体、移植的组织或细胞等;抗原也可能是自
身的组织或细胞,如癌变的细胞。
(4)免疫活性物质
2. 免疫系统的功能
(1)保卫人体的三道防线
提醒 ①溶菌酶杀菌一定是非特异性免疫,唾液中的溶菌酶为第一道防线,
血浆中的溶菌酶为第二道防线。
②吞噬细胞可以直接吞噬杀灭病原体,属于第二道防线;同时吞噬细胞又
参与第三道防线,能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
(2)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1. (选择性必修1 P66图4-1)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细胞和B细胞。
( √ )
2. (选择性必修1 P67正文)各种免疫器官都能产生免疫细胞。
( × )
3. (选择性必修1 P66图4-1)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免疫活性物质
都由免疫细胞产生。 ( × )
提示:免疫活性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如溶菌酶可由唾液腺细胞、
泪腺细胞等非免疫细胞产生。

×
×
4. (选择性必修1 P68图4-3)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都具有吞噬和呈递
抗原的功能。 ( √ )
5. (选择性必修1 P69正文)鼻腔黏膜分泌杀菌物质抑制白喉杆菌繁殖属
于特异性免疫。 ( × )
6. (选择性必修1 P69正文)体内衰老细胞和癌细胞的清除体现了免疫系
统的防御功能。 ( × )
7. (选择性必修1 P69正文)免疫监视是指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
( × )
提示: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

×
×
×
1. (2025·黑龙江大庆中学月考)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组成,叙述正确的是(  )
A. 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免疫器官只借助于淋巴循环相联系
B. B细胞、T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统称为抗原呈递细胞
C. B细胞和T细胞成熟的场所分别在骨髓和胸腺
D. 溶菌酶、干扰素等免疫活性物质均由免疫细胞产生

解析: 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免疫器官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相联系,A错误;T细胞不属于抗原呈递细胞,B错误;B细胞和T细胞都来自于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分化,B细胞和T细胞成熟的场所分别在骨髓和胸腺,C正确;溶菌酶可由非免疫细胞产生,如唾液腺细胞,D错误。
2. (2025·辽宁凌源实验中学高三联考)自然杀伤(NK)细胞是机体重要
的免疫细胞,不仅与抗肿瘤、抗病毒感染和免疫调节有关,而且在某些情
况下参与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能够非特异性地识别靶细
胞,并通过其内溶细胞颗粒释放的颗粒酶和穿孔素等溶细胞蛋白迅速杀死
靶细胞。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免疫细胞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属于免疫监视功能
B. 颗粒酶和穿孔素的本质为蛋白质,在核糖体合成
C. NK细胞识别并杀死靶细胞属于特异性免疫
D. NK细胞、巨噬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都是免疫细胞

解析:  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
能,A正确;根据题意“自然杀伤(NK)细胞内溶细胞颗粒释放的颗粒酶
和穿孔素等溶细胞蛋白迅速杀死靶细胞”,因此颗粒酶和穿孔素的本质为
蛋白质,蛋白质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B正确;NK细胞非特异性识别靶细
胞,并通过释放的颗粒酶和穿孔素等溶细胞蛋白迅速杀死靶细胞,因此属
于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C错误;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树
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淋巴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根据题
意,自然杀伤(NK)细胞是机体重要的免疫细胞,辅助性T细胞属于T淋
巴细胞,D正确。
考点二 特异性免疫
1. 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
(1)病原体的分子标签:一般为 。
(2)识别:免疫细胞依靠细胞表面的 识别病原体。
蛋白质 
受体 
2. 体液免疫
(1)概念:主要靠 “作战”的方式称为体液免疫。免疫对象
是 中的病原体。
抗体 
内环境 
(2)过程
(3)B细胞活化的条件
(4)参与细胞:树突状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 、
、记忆B细胞、 。
B细胞 
辅助性T细
胞 
浆细胞 
(5)结果:在多数情况下, 与病原体结合,形成 等,
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 可以长时间存活,当再次接
触 时,能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抗体。
提醒 (1)体液免疫中的三个“唯一”: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浆细
胞;唯一没有识别功能的细胞是浆细胞;唯一没有特异性识别功能的细胞
是吞噬细胞。
(2)浆细胞可由B淋巴细胞,记忆B细胞分裂分化而来。
(3)通常一个B细胞只针对一种特异的病原体,活化、增殖后只产生一种
特异性的抗体。
抗体 
沉淀 
记忆细胞 
相同抗原 
3. 细胞免疫
(1)概念:当病原体进入细胞内部,就要靠T细胞直接接触靶细胞来“作
战”,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免疫对象主要是进入细胞内部的病原体
(如病毒、致病细菌等)。
(2)过程
①靶细胞:被病原体感染的 细胞。
②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需要 、 等的参与。
③细胞免疫过程中细胞因子的作用是 。
宿主 
靶细胞 
辅助性T细胞 
加速细胞毒性T细胞的分裂和分化
(3)参与细胞:树突状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辅助性T细胞、
、 、巨噬细胞等。
(4)免疫结果: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 ,释放出 ,抗
体与之结合,或被其他细胞吞噬。
提醒 ①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与靶细胞接触并使其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凋
亡。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抗原后,很多时候仍然需要体液免疫过程中的
抗体进一步作用来清除抗原。
②若靶细胞遭病原体伤害致死,则属于细胞坏死。
细胞毒性
T细胞 
记忆T细胞 
靶细胞 
病原体 
【教材拾遗】 (选择性必修1 P76生物科技进展)活化的T 细胞表面的PD-
1(程序性死亡受体1)与正常细胞表面的PD-L1(程序性死亡配体1)一旦
结合,T细胞即可“认清”对方,不触发免疫反应。肿瘤细胞可通过过量
表达PD-L1来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杀”。基于此,科学家使用PD-1或PD-
L1抗体来阻断这一信号通路,从而使T细胞能有效对付癌细胞。
4.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之间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辅助性T细
胞释放的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通过辅助
性T细胞,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协调配合,共同维持机体稳态;另一方面
两者相互配合清除病原体。体液免疫产生抗体,能消灭细胞外液中的病原
体;而消灭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要靠细胞免疫将靶细胞裂解,使病原体
失去藏身之所,此时体液免疫就又能发挥作用了。
5. 记忆细胞与二次免疫应答
(1)记忆细胞特点
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
(2)二次免疫反应
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形成相应效应
(浆)细胞,迅速高效地产生免疫反应。
(3)二次免疫反应特点
提醒 通过多次注射相同疫苗可以增加记忆细胞和抗体的数量,以提高机体
的免疫力。
6.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相互作用
(1)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通过信息分子相互作用
①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实现都离不开信号分子,如
等。
神经递
质、激素和细胞因子 
②信号分子都是直接与 结合,实现信息传递,该过程具有特
异性。
受体 
(2)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的信号分子
1. (选择性必修1 P71正文)免疫细胞靠细胞表面的受体识别病原体。
( √ )
2. (选择性必修1 P72图4-6)辅助性T细胞可直接识别外来抗原,并分泌
细胞因子来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 ( × )
3. (选择性必修1 P73相关信息)B细胞只要接受了相应抗原的直接刺激就
会分泌特异性抗体,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分枝杆菌。
( × )
提示:B细胞的活化需要两个信号刺激和细胞因子的作用;抗体可以和病
原体结合,形成沉淀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但抗体不能进入宿主细胞
内部。

×
×
4. (选择性必修1 P72图4-6)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产生的浆
细胞均来自记忆细胞。 ( × )
提示: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产生的浆细胞可来自记忆细胞和B
细胞。
5. (选择性必修1 P74正文)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都起作
用,细胞毒性T细胞只能在细胞免疫中起作用。 ( √ )
6. (选择性必修1 P73图4-7)细胞毒性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直接转变
为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 ( × )
提示:细胞毒性T细胞受到刺激后先经过增殖,然后部分分化为活化的细
胞毒性T细胞。
7. (选择性必修1 P74正文)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过程中信号
分子均通过直接与受体接触发生作用。 ( √ )
×

×

1. (2025·广东湛江高三联考)研究人员将若干只同龄健康状况相同的实
验鼠(从未接触过抗原X和抗原Y)随机分成四组进行如下实验。下列叙述
错误的是(  )
实验鼠组别 甲 乙 丙 丁
初次注射抗原 抗原X 抗原Y
一段时间后
再次注射抗原 抗原X 抗原Y 抗原X 抗原Y
A. 初次免疫时抗原为激活B细胞提供第一个信号
B. 初次免疫后从甲组提取的抗体与抗原Y发生沉淀反应
C. 二次免疫后丁组产生抗Y抗体的速率比乙组的快
D. 有可能发生过敏反应的是甲组和丁组

解析: 初次免疫时抗原为激活B细胞提供第一个信号,体液免疫还需要
辅助性T细胞传递的抗原信号,A正确;由于抗原与抗体结合具有特异性,
初次免疫后从甲组提取的抗体(主要是抗X抗体)不能与抗原Y发生沉淀反
应,B错误;二次免疫反应更快、更强,二次免疫后丁组产生抗Y抗体的速
率比乙组的快,C正确;二次免疫后有可能发生过敏反应的是甲组和丁
组,因为甲组和丁组均是已经免疫的个体,D正确。
2. 如图表示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
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
A. ⑤⑥两种免疫依次表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B. 细胞b、d、f、h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C. 麻风分枝杆菌侵入人体时,⑤⑥均发挥作用
D. 细胞i→细胞h→④的过程发生在机体首次接触该抗原时

解析: ⑤主要靠细胞发挥作用,为细胞免疫,⑥最终依靠物质即抗体发挥作用,为体液免疫,⑤⑥两种免疫依次表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细胞h是浆细胞,没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能力,细胞b(辅助性T细胞)、d(B细胞)、f(细胞毒性T细胞)均可特异性识别抗原;麻风分枝杆菌是胞内寄生菌,进入人体后体液免疫⑥和细胞免疫⑤都发挥作用;细胞i(记忆B细胞)→细胞h(浆细胞)→④(抗体)的过程发生在机体再次接触抗原时。
题后归纳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比较
3. 如图是初次抗原刺激和再次抗原刺激与机体产生抗体IgM、IgG和总抗
体量的关系。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产生的主要抗体类型基本相同
B. 再次免疫的潜伏期短是因为B细胞只需抗原直接刺激即可被激活
C. 再次免疫中抑制病原体增殖及对人体细胞黏附的抗体主要是IgG
D. 再次应答主要由记忆B细胞快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来分泌大量抗体

解析: 由图可知,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产生的主要抗体类型均为IgG和
IgM,A正确;不管是初次免疫还是再次免疫,B细胞激活均需要两个信号
的刺激,即抗原直接接触、辅助性T细胞表面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
结合,B错误;由图可知,再次免疫中IgG的含量高于IgM,故再次免疫中
抑制病原体增殖及对人体细胞黏附的抗体主要是IgG,C正确;再次应答
时,抗原可直接刺激记忆B细胞,记忆B细胞快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来分
泌大量抗体,D正确。
4. (2022·湖南高考11题)病原体入侵引起机体免疫应答,释放免疫活性物质。过度免疫应答造成机体炎症损伤,机体可通过一系列反应来降低损伤,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免疫活性物质可与相应受体结合,从而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
B. 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缓解某些病原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
C. 过度炎症反应引起的免疫抑制会增加机体肿瘤发生风险
D. 图中神经递质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有协同促进作用

解析: 由题图可知,免疫活性物质能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进而影响
CRH、ACTH以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和分泌,A正确;肾上腺皮质激
素对过度炎症反应有抑制作用,因此适度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缓解某些
病原体引起的过度炎症反应,B正确;过度炎症反应会使肾上腺皮质激素
分泌增加,而肾上腺皮质激素对免疫系统的功能有抑制作用,使免疫系统
的监测功能减弱,肿瘤发生的风险增加,C正确;神经递质对下丘脑合成
分泌CRH起促进作用,而肾上腺皮质激素对下丘脑分泌CRH起抑制作用,
两者具有拮抗作用,D错误。
02
研真题·扣教材
探究分析, 培养核心技能
1. (2024·湖南高考2题)抗原呈递细胞(APC)可以通过某类受体识别入
侵病原体的独特结构而诱发炎症和免疫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PC的细胞膜上存在该类受体
B. 该类受体也可以在溶酶体膜上
C. 诱发炎症和免疫反应过强可能会引起组织损伤
D. APC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浆细胞等

解析: 抗原呈递细胞通过细胞表面的受体来识别病原体,因此APC的
细胞膜上存在该类受体,A正确;抗原呈递细胞吞噬病原体后,吞噬泡会
与溶酶体结合,从而使该类受体出现在溶酶体膜上,B正确;诱发炎症和
免疫反应过强时,免疫系统可能攻击自身物质或结构,进而引起组织损
伤,C正确;浆细胞不属于抗原呈递细胞,D错误。
溯源教材
(1)病原体带有各自的身份标签,免疫细胞靠细胞表面的受体来辩认它
们。 (见选择性必修1 P71正文)
(2)抗原呈递细胞能摄取、加工和处理抗原。 (见选择性必修1
P68正文)
(3)抗原呈递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等。 (见选择性
必修1 P68正文)
(4)免疫反应过强,可能会导致组织损伤。 (见选择性必修1 P69
正文)
2. (2024·黑吉辽高考17题改编)病毒入侵肝脏时,肝巨噬细胞快速活化,进而引起一系列免疫反应,部分过程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肝巨噬细胞既能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也能参与特异性免疫
B. 细胞2既可以促进细胞4的活化,又可以促进细胞1的活化
C. 细胞3分泌的物质Y和细胞4均可直接清除内环境中的病毒
D. 病毒被清除后,活化的细胞4的功能将受到抑制

解析: 保卫机体的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如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该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因此肝巨噬细胞可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肝巨噬细胞还能摄取处理抗原,将抗原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经过一系列过程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该过程属于特异性免疫,因此肝巨噬细胞也能参与特异性免疫,A正确。细胞2为辅助性T细胞,其分泌的细胞因子既可以促进细胞1(B细胞)的活化,又可以促进细胞4(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B正确。细胞3(浆细胞)分泌的物质Y(抗体)可与病原体结合,抑制病原体的增殖和对宿主细胞的黏附,并不能直接清除病原体;细胞4(细胞毒性T细胞)能裂解靶细胞,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可被抗体结合或直接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灭,因此细胞4也不能直接清除病原体,C错误。病毒被清除后,活化的细胞4(细胞毒性T细胞)的功能会受到抑制,D正确。
3. (2023·新课标卷3题)人体内的免疫细胞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的
重要参与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可识别细菌、病毒等入侵机体的病原体 ②树突状
细胞能够处理和呈递抗原,淋巴细胞不能呈递抗原 ③辅助性T细胞参与
体液免疫过程而不参与细胞免疫过程 ④体液免疫可产生记忆B细胞,细
胞免疫可产生记忆T细胞 ⑤某些致病细菌感染人体既可引发体液免疫又
可引发细胞免疫
A. ①②④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③④⑤

解析: 免疫细胞,如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B细胞等具有识别作用,
这些细胞表面的受体可识别细菌、病毒等入侵机体的病原体,①正确;树
突状细胞具有强大的吞噬、呈递抗原功能,一些淋巴细胞,如B淋巴细胞
也可呈递抗原,②错误;辅助性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过程,也参与细胞
免疫过程,③错误;体液免疫过程中可以产生记忆B细胞和浆细胞,细胞
免疫过程中可以产生记忆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④正确;致病细菌感染
人体后可引发体液免疫,当致病细菌进入细胞内部,会引发细胞免疫,⑤
正确。综上可知,B正确。
4. (2023·辽宁高考16题改编)如图是人体被某寄生虫感染后,发生特异
性免疫的部分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m为树突状细胞,能识别、吞噬抗原和呈递抗原信息
B. n为辅助性T细胞,能分泌细胞因子、接受和传递信息
C. p为B细胞,其活化需两个信号的刺激和细胞因子的作用
D. q为浆细胞,能分泌特异性抗体和分裂分化为记忆细胞

解析: m为树突状细胞,具有强大的识别、吞噬抗原和呈递抗原信息
的作用,A正确;n为辅助性T细胞,能接受和传递信息、分泌细胞因子,
起到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B正确;p为B细胞,其活化需两个信号的刺
激,此外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C正确;q为浆细胞,能分泌特异性抗
体,不能分裂分化为记忆细胞,D错误。
5. (2023·广东高考14题)病原体感染可引起人体产生免疫反应。如图表示某人被病毒感染后体内T细胞和病毒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b期间辅助性T细胞增殖并分泌细胞因子
B. b~c期间细胞毒性T细胞大量裂解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C. 病毒与辅助性T细胞接触为B细胞的激活提供第二个信号
D. 病毒和细菌感染可刺激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的形成

解析: a~b期间,病毒、T细胞的相对数量均增加,病毒侵入机体后会
引发体液免疫,辅助性T细胞可分泌细胞因子,A正确;b~c期间,病毒的
相对数量减少,而T细胞的相对数量继续增加,推测b~c期间,细胞毒性T
细胞大量裂解被病毒感染的细胞,B正确;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
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
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C错误;病毒和细菌感染
可引发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体液免疫过程中会形成记忆B细胞,在细
胞免疫过程中会形成记忆T细胞,D正确。
(1)细胞因子能促进T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分裂、分化。 (2024·海南
高考) ( × )
提示:浆细胞不再具有分裂分化能力。
(2)注射破伤风类毒素(抗原)后激活的记忆细胞能产生抗体。 
(2023·湖南高考) ( × )
提示: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
(3)清除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过程中,免疫系统发挥的基本功能属于免疫
自稳。 (2022·北京高考) ( × )
提示:清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免疫防护作用为免疫防御。
×
×
×
(4)抗体能消灭细胞外液中的病原体,细胞毒性T细胞能消灭侵入细胞内
的病原体。 (2022·辽宁高考) ( × )
提示:体液免疫中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细胞外液中的病原体;细胞毒性
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使侵入细胞内的病原体释放出
来,再被抗体消灭。
(5)吞噬细胞的溶酶体分解病毒与细胞毒性T细胞抵抗病毒的机制相同。 
(2021·山东高考) ( × )
提示:细胞毒性T细胞是通过诱导靶细胞裂解暴露抗原来抵抗病毒,不同
于吞噬细胞。
×
×
(6)细胞因子与神经递质、激素都属于信号分子,他们的受体结构相
同。 (2024·海南高考) ( × )
提示: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具有特异性,其受体结构不同。
×
03
验收效·提能力
跟踪训练,检验学习效果
一、选择题
1. (2025·福建三明高三期末)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免疫系统只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B. 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C. 免疫细胞主要包括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分别在胸腺和骨髓中成熟
D. 溶菌酶只能由免疫细胞产生并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免疫系统主要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A错
误;免疫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等,淋巴细胞包括T
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成
熟,C错误;唾液腺、泪腺等非免疫细胞也可产生溶菌酶,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 (2025·广东高三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通常体内具有吞噬功能的一群
细胞被称为吞噬细胞。下列关于吞噬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二道防线能发挥作用
B. 吞噬细胞能使被HIV入侵的靶细胞裂解
C. 记忆细胞、吞噬细胞都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能力
D. T细胞、B细胞和吞噬细胞都属于淋巴细胞
解析: 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的第二道防线和特异性免疫中都能发
挥作用,A正确;细胞毒性T细胞才能促使被HIV入侵的靶细胞裂解,B错
误;记忆细胞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能力,吞噬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
原,C错误;吞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属于免疫细胞,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3. (2025·吉林长春外国语学校高三期末)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
性免疫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非特异性免疫作用范围广、无特异性;特异性免疫作用范围小、针对
性强
B. 免疫活性物质主要包括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
C. 非特异性免疫是在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D. 发生非特异性免疫的结构主要是皮肤、黏膜、吞噬细胞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非特异性免疫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的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
都有防御作用,免疫作用范围广、无特异性;特异性免疫主要针对特定的
抗原起作用,免疫作用范围小、针对性强,A正确;免疫活性物质主要包
括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
用的物质,B正确;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C错
误;皮肤、黏膜组成第一道防线,吞噬细胞等组成第二道防线,这两道防
线参与非特异性免疫,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4. (2025·华师一附中调研)下列与人体免疫系统功能相关的叙述,错误
的是(  )
A. 机体排除猴痘病毒体现了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
B. 艾滋病患者易患恶性肿瘤,是因为免疫系统免疫监视功能低下
C. 免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死亡或损伤的细胞,能维持内环境稳态
D. 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御功能,故不可能导致组织损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免疫防御是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
猴痘病毒的蛋白质外壳可以作为抗原性异物,机体排除猴痘病毒可以
体现免疫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A正确;艾滋病病毒攻击人体免疫系
统,使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或失调,机体会有肿瘤发生,B正确;免
疫系统清除体内衰老、死亡或损伤的细胞,属于免疫系统的免疫自稳
功能,能维持内环境稳态,C正确;若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过强,则可
能导致组织损伤,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5. (2025·安徽天长中学高三联考)在制备抗蛇毒毒素血清时,需将减毒
的蛇毒注入家兔体内以引起免疫反应。下列对注入后家兔体内发生的免疫
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免疫反应属于细胞免疫反应,蛇毒属于抗原
B. 蛇毒与B细胞接触,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二个信号
C. 蛇毒直接刺激辅助性T细胞,使之分泌细胞因子
D. B细胞受到相应的刺激后分裂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抗蛇毒毒素为抗体,制备抗体的免疫反应属于体液免疫,蛇毒
属于抗原,A 错误;蛇毒属于抗原,蛇毒与B细胞接触,为激活B细胞提供
了第一个信号,B错误;蛇毒被抗原呈递细胞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
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C错误;B细胞受到相应的刺激后分裂分化成浆细胞
和记忆 B细胞,其中浆细胞可分泌抗体, 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6. (2025·安徽当涂一中高三联考)病毒同所有的生物一样,具有遗传、
变异、进化的能力,是一种体积非常微小,结构极其简单的生命形式,病
毒有高度的寄生性,完全依赖宿主细胞的能量和代谢系统,获取生命活动
所需的物质和能量,吞噬细胞内相应核酸受体能识别病毒的核酸组分,引
起吞噬细胞产生干扰素。干扰素几乎能抵抗所有病毒引起的感染。下列说
法错误的是(  )
A. 在HPV(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者体内,HPV和抗体结合产生的沉淀
需要吞噬细胞参与清除
B. 人体内能够特异性识别丙型肝炎病毒的淋巴细胞有吞噬细胞、B细胞、
细胞毒性T细胞等
C. 丙型肝炎检测的依据之一是检测血浆中是否存在丙型肝炎病毒抗体
D. 吞噬细胞产生干扰素的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当HPV侵入人体后,机体产生的相应抗体可与HPV结合形成沉
淀,之后需要吞噬细胞通过吞噬消化进行清除,A正确;吞噬细胞没有特
异性识别作用,B错误;抗体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丙型肝炎在检测时通
过检测血液中是否已经存在针对丙型肝炎病毒的抗体,可确定该个体是否
感染丙肝病毒,C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干扰素几乎能抵抗所有病毒引起
的感染”,说明吞噬细胞产生干扰素不具有特异性,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7. (2025·江苏南京高三联考)如图为胞内寄生菌侵入人体后机体发生的
免疫调节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B细胞和T细胞都能特异性识别和呈递抗原
B. 丙使靶细胞裂解死亡的过程属于细胞坏死
C. 吞噬细胞通过①过程杀灭抗原属于第一道防线
D. 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会刺激甲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
抗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特异性免疫反应中,树突状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都可以识
别、呈递抗原,称为抗原呈递细胞,T细胞不能呈递抗原,A错误;丙为细
胞毒性T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凋亡,B错误;吞噬细胞通过
①过程杀灭抗原属于第二道防线,C错误;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会刺激
甲(记忆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分化后(浆细胞)快速
产生大量抗体,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8. (2025·江苏南京高三质检)如图是人体对某病毒的部分免疫过程示意
图,Ⅰ~Ⅶ表示不同的细胞,Th细胞为辅助性T细胞,a~g代表不同的物
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Ⅱ、Ⅲ、Ⅳ、Ⅴ、Ⅵ、Ⅶ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B. 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的细胞有Ⅳ和Ⅵ
C. 图中的免疫活性物质有d、e、f、g,Ⅲ为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
D. 病毒侵染人体后,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会发挥作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据题图分析可知,Ⅰ为抗原呈递细胞,Ⅱ为细胞毒性T细胞,Ⅲ为
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Ⅳ为记忆T细胞,Ⅴ为B细胞,Ⅵ为记忆B细胞,
Ⅶ为浆细胞,其中Ⅰ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Ⅶ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当
记忆细胞再次接触同种抗原时,会迅速增殖分化,记忆细胞有Ⅳ(记忆T
细胞)、Ⅵ(记忆B细胞),B正确;题图中的免疫活性物质有细胞因子
(d、e、f)和抗体(g),C正确;病毒侵染人体后,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
胞免疫均会发挥作用,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9. (2025·宿迁模拟)细胞免疫主要参与对胞内寄生的病原体的免疫应答
及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应答,其免疫源一般为寄生原生动物、真菌、移植器
官或被病毒感染的自身细胞。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的信号
B. 辅助性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能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
C. 记忆T细胞可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没有相同抗原的刺激则逐渐死亡
D. 细胞免疫可导致靶细胞裂解并彻底消灭胞内寄生的病原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细胞毒性T细胞通常能识别并接触、裂解癌变的或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说明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表面发生变化的信号,A正确;细胞免疫过程中,辅助性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能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细胞毒性T细胞分裂并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B正确;记忆T细胞可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没有相同抗原的刺激则逐渐死亡,如果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它们会立即增殖分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迅速、高效地产生免疫反应,C正确;细胞免疫导致靶细胞裂解,使病原体失去藏身之所,之后靠体液免疫发挥作用消灭病原体,D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0. (2024·湖南模拟预测)通常认为,与病原体接触后获得的免疫才具有
免疫记忆,呈现二次免疫“既快又强”的特点,而先天免疫不具有免疫记
忆。最新的研究发现,吞噬细胞接受刺激后也能发生功能改变,使得先天
免疫也能产生免疫记忆,这一现象被称
为“训练免疫”,机制如图。下列相
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内源性抗原诱导的“训练免疫”可能导致自身免疫病加剧
B. “训练免疫”不依赖于T、B细胞,是“第二道防线”的非特异性记忆
C. 二次刺激后,吞噬细胞产生了更多的细胞因子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
D. 图中吞噬细胞发生的表观遗传修饰属于可遗传的变异,一般不能通过有性生殖传递给后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 内源性抗原诱导“训练免疫”后,使得初次即产生免疫记忆,自身抗原被异常识别,因此可能导致自身免疫病加剧,A正确;“训练免疫”是在吞噬细胞受刺激后功能发生改变,使先天性免疫产生免疫记忆,因此不依赖T、B细胞,属于“第二道防线”的非特异性记忆,B正确;细胞因子不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抗体才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C错误;表观遗传是可遗传的,故图中吞噬细胞发生的表观遗传修饰属于可遗传的变异,但可遗传变异不一定能通过有性生殖传递给后代,比如体细胞发生的可遗传变异就不能通过有性生殖传递给后代,D正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二、非选择题
11. (2025·江苏徐州高二上期中)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是一组
编码动物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群的统称。人体的抗原呈递细胞、T
细胞等细胞内的MHC基因表达的MHC分子与免疫有关。如图为人体体液
免疫过程及MHC分子发挥效应的示意图。请回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图中吞噬细胞的作用是摄取、 、 抗原,该过
程的实现主要与其细胞中的 (细胞器)的作用密切相关。
解析:图中吞噬细胞能将病原体吞噬之后传递给Th细胞,因此吞噬细胞的作用是摄取、加工处理、呈递抗原。溶酶体具有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的作用,故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作用与溶酶体密切相关。
加工处理
呈递
溶酶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2)图中吞噬细胞中的MHC基因经 (填过程)表达出
MHC分子,每个人的细胞表面的MHC分子都与别人不同,其根本原因
是 。MHC分子在免疫系统中作用极其重
要,据图分析其主要功能有
和 。
转录和翻译
MHC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同
作为抗原的载体(或与抗原结合形成MHC-
抗原复合体)
将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解析:图中吞噬细胞中的MHC基因经转录和翻译表达出MHC分子,
由于每个人的MHC基因的碱基序列不同,故每个人的细胞表面的MHC分
子都与别人不同。据图分析,MHC分子在免疫系统中可作为抗原的载体,
与抗原结合形成MHC-抗原复合体,将抗原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3)Th细胞(辅助性T细胞)膜上有相应的特异性受体,能识别和结合吞
噬细胞表面的 ,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
功能。当相同病原体再次入侵时,
,从而迅速产生更多抗体。
解析: Th细胞(辅助性T细胞) 膜上有相应的特异性受体,能与吞噬细胞表面的MHC-抗原复合体识别,吞噬细胞可将抗原信息传递给Th细胞,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功能。初次免疫时,体内会产生一定量的记忆细胞,相同病原体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比普通的B细胞更快地作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再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为二次免疫反应。
MHC-抗原复合体
进行细
胞间的信息交流
记忆细胞迅速增殖
分化为浆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4)淋巴细胞一般需要两个或以上信号刺激才能被活化。如在细胞免疫
过程中, (答2个)等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
化过程。
解析:在细胞免疫过程中,细胞毒性T细胞能够识别靶细胞表面特定分子的变化,同时在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细胞。故靶细胞、辅助性T细胞等参与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过程。
靶细胞、辅助性T细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谢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