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 历史
(考试范围:选择性必修 3《文化交流与传播》;考试时间:75 分钟;分值:10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论语·雍也》记载“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 方也已”《荀子·王制》记载“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 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这些思想( )
A .促使民本思想与君主权力相结合 B .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
C .致力于协调民众与地主间的利益 D .强调统治者应加强道德修养
2 .下表是有关利玛窦来华的部分史料。据此可以认定的史实是( )
史料 出处
(万历二十八年十二月)大西洋利玛窦进方物 《明史·神宗本纪》
明神宗时,西洋人利玛窦等入中国,精于天文、历算之学, 发微阐奥,运算制器,前此未尝有也 《明史·天文志》
(《几何原本》)西洋人欧几里得撰,利玛窦译,而徐光 启所笔受也。 …… 光启序称其穷方圆平直之情,尽规矩准 绳之用,非虚语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A .利玛窦对当时西学东渐作出了贡献 B .中国传统科技开始实现近代化转型
C .利玛窦是最早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 D .西方近代科技受到社会的普通认可 3 .《天方夜谭》故事集中的《辛巴达的航海故事》中提到,主人公“在中国境内遭遇 海难,流落到荒岛之上”,另一则《戛梅禄太子和白都伦公主的故事》之中则写为“中国 境内的海岛,那是国王埃尤尔的国土,他是那群岛和七幢宫殿的主人”,这说明当时的阿 拉伯人( )
高二历史 第 1 页 共 7 页
A .并未与中国有直接的交往 B .讨好中国以加强贸易往来
C .对中国了解还不够深入 D .仅通过航海与外界联系
4 .如图所示的历史事件( )
A .建立起了广阔的殖民世界 B .增强了伊斯兰文化的影响 C .推动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D .扩大了罗马法的适用范围 5 . 史诗《吉尔伽美什》 以夸张的手法描写主人公: 身高十一尺有 余, 足长三尺, 腿长七尺, 髯发浓密。 亚述王宫遗址出土的巨大
浮雕也呈现了这般形象(见图)。这种文本和实物的一致性可用来( )
A . 说明史诗的描写有据可依 B . 证实吉尔伽美什确有其人
C . 理解古代西亚的审美观念 D . 还原苏美尔人的体型样貌
6 .考古学家在今韩国庆州地区 7-9 世纪的幕葬中陆续发现了大量胡俑,俑的形象既有 来自地中海地区的东罗马人、波斯人,还有中亚地区的回鹘人、粟特人。这表明当时
A .丝绸之路已延伸到朝鲜半岛 B .中西交流主要依赖于海上交通
C .朝鲜与东罗马已有直接联系 D .东亚风俗已经被西方文化同化
7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 阳为夫而生之, 阴为妇而助之; 春为父而生之, 夏为子而养之. . . 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该言论( )
A. 体现了三纲五常和天人合一思想 B. 继承了春秋时期儒学的全部精髓
C. 将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D. 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8 .鸦片战争后,西餐开始在一些口岸城市流行。到清末,许多大中城市已出现了以营
高二历史 第 2 页 共 7 页
利为主的“番菜馆”、“面包房”和“咖啡店” ,不少中国食店也增设了西餐和日本料理。这 表明( )
A .近代西餐开始影响国人生活 B .列强侵略加深民族危机严重
C .跨国经营成为新的营利方式 D .西方饮食文化已影响到中国
9 .1870-1894 年,德国约有 250 万人流出海外,出境移民在德国是一种普遍性现象。
1896-1913 年,由德国流往国外的人口仅 47.6 万人,德国逐渐转变为入境移民国家。导 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帝国主义竞相扩军备战 B .君主立宪制在德国建立
C .德国工业化进程的深入 D .劳动力大规模全球流动
10 .2015 年以来,欧洲经历了二战以来规模空前的难民危机及难民涌入导致的工作竞 争,欧盟不得不在内部边境上重启临时管控,民众对难民的排斥情绪有增无减。这种 状况被称为欧洲的“再边境化” ,该现象表明欧洲( )
A .一体化进程遭遇到严重挫折 B .难民问题严重威胁世界和平
C .传统治理模式面临新的挑战 D .反经济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
11 .公元前 3—4 世纪,埃及的托勒密一世派人前往地中海、中东等“希腊化世界”购买
文献以充实亚历山大图书馆;托勒密三世给“世界各地的君主”写信请求借阅、复制文献, 甚至下令搜查港口船只,以寻找和复制文献。托勒密王朝的这些措施( )
A .推动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 B .导致了埃及本土文化几近中断
C .促进了希腊文化中心的转移 D .加快了文明多元发展格局形成
12 .有研究认为,美国独立后不到半个世纪,拉丁美洲经过独立战争,推翻了殖民统 治,但拉美国家并没有像近邻美国那样独立后进入现代化的快车道,而是发展停滞, 究其原因,殖民统治难辞其咎。 “ 难辞其咎” 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
A .奴役掠夺土著居民 B .建立的殖民统治最早
C .进行了大量的移民 D .移植了本国生产方式
13 .1868 年,针对倭仁等人抨击学习西法是 “ 舍中法而从西人” ,恭亲王奕 以 “ 西 学中源” 回应,认为西学源自中国,中西本是一家,西法就是中法,只是中国创其法, 西人推陈出新而已。奕 的这一认识( )
高二历史 第 3 页 共 7 页
A .固化了中学的正统地位 B .强调了西方制度的先进性
C .揭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 D .对西学传播具有双重影响
14 .1902 年有人在日记中写道:“ 今岁省城将一切书院改为大学堂,选才华秀美者入 堂肄业,每月给薪水,所学以西法为要,有主教,有助教,以通西法者为之,此外又 延洋夷为师(刻下尚未延来) ,在堂助教者,闻洋夷为师而告退之者数人,可谓有志 气者矣。 ” 这反映出( )
A .作者具有排外倾向 B .作者主张中体西用
C .维新运动渐入高潮 D .天朝上国观念盛行
15 .宋代是书院发展的重要时期。有北宋学者云: “五代学校不修,学者多各从其师, 是以庐山有白鹿洞书院,嵩阳、岳麓亦各有书院,国朝各赐以书籍。后庠序之教兴,
而所谓书院者,未之或闻矣。 ”南宋朱熹重建白鹿洞书院,有官员谓: “国朝偃武崇文, 首善太学,其后天下州郡始相继有请建书院以养士。”据此材料,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
A .五代时学校凋敝、书院兴起 B .北宋一度出现学校兴盛而书院衰落的现象
C .宋代崇文抑武,推动书院发展 D .宋代书院成为科举考试与人才培养中心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宣纸传统制作技艺、雕版印刷技艺、中 医针灸、中国珠算、二十四节气等分别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技类 名录项目。这可以用来说明中国古代科技( )
A. 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B. 注重探究事物发展规律
C. 具有精湛的制作工艺 D. 具备比较强烈的实用性
二、非选择题:本小题共 4 题,共 52 分。
17 .(12 分)人口数量是古代社会发展的项重要指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高二历史 第 4 页 共 7 页
(
夏商
西周
春秋
汉朝
三国
两晋
隋朝
唐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元朝 明朝
清朝
战国秦
十国
)
(
-
--○
--
人口数量
)
一一选自《中国历史人口变迁图及人口密度图》
材料二
北宋初期的 989年全国户数只有650万。到北宋末的 1110年,已增长到2088万。 但史料记载这一年的 “ 口数 ” 仅为 4673万, 每户平均口数仅为 2. 24。绝大部分学者认 为, 宋朝统计的口数只包括男丁, 即成年男子。如以汉唐史料所载户口比例, 即每户 5 口 左右推算,北宋末年的实际人口数应当超过 1亿。
——摘自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 ,总结中国古代人 口数量变化的特点。(4 分)
(2)根据材料二中,宋朝人口数量有史料记载和学者推算两种结果。你更认可哪一种 说 出你的理由。(4 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中国古代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 (4 分)
18 .( 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拿破仑在位时,……兵于外,不顾民间之受害 ……卒致兵败国丧,力竭身亡。然其 所创之立之典章多有益于国计民生,令各国有师其法而忽焉兴盛者。后五十年间,欧 洲之兴实为开辟以来所未有,可谓欧洲自古以来罕有之英主。
——(英)马恳西《泰西新史揽要》
材料二
1903 年邹容 有大儿华盛顿于前,小儿拿破仑于后,为吾同胞革命独立之表
《革命军》 木(意:模范)。嗟呼!嗟乎!革命!革命!
1916 年 陈 独 秀 《袁世凯复活》 昔始皇帝创无限专制君主制,其子二世亡之。拿破仑一世破坏 法兰西共和,帝制自为,身败名辱。今堕地呱呱之中华民国, 在朝之魔王袁世凯一世方死未死,而在野之瞀儒袁世凯二世方 生,一何中外古今之史例巧合若斯也?
1938 年 毛 泽 东《论持久战》 外国如拿破仑的多数战役 ……都是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而 获胜。
(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提及的拿破仑的主要政治活动( 2 分),并简析这些 活动对 “ 欧洲之兴” 发挥的作用。( 4 分)
( 2 )根据材料二,选取其中 2 则内容,对“ 拿破仑在近代中国的形象变迁” 进行合理 解读。( 6 分)
19 .( 16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麦克法兰认为英国工业革命的起源,与茶叶有莫大的关系。人口膨胀,聚 集居住,更容易引发各种传播性的疾病,但英国从 18 世纪中叶开始,许多疾病开始减 少或消失,人口死亡率下降,这都归功于英国人的饮茶习惯。另外,饮茶避免了大量 谷物被拿去酿酒的风险。……在 18 世纪 20 年代英国人广泛饮茶之后的一个多世纪里, 英国的殖民地不仅囊括了澳大利亚、加拿大,还拥有了非洲的很多地方及南美洲、印 度等地。……英国东印度公司通过垄断中国的茶叶生意,从 1760 年到 1774 年,从中国 输出了价值近 300 万两白银的茶叶,每年创造的利润达到 150 多万英镑。
当英国人打着自由贸易的旗帜,力图撕开中国市场时,他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尴 尬 ……中国不需要外国的物资,但英国人却要中国的茶叶 ……鸦片、银子与茶叶三者的 关系,即魏源所谓:“ 中国以茶叶、湖丝驭外夷,而外夷以鸦片耗中国,此皆自古未 有,而本朝独有之。 ” ……茶、银、鸦片的循环,最终引发了 1840 年鸦片战争。
——摘编自周重林、太俊林《茶叶战争》
材料二 英国历史学家艾伦 · 麦克法兰在《绿色黄金:茶叶帝国》中写道:“ 只有 茶叶成功的征服了全世界 ” 。茶,中国古代三大对外贸易拳头产品之一 ……公元 16 世 纪茶传入英国,17 世纪末进口不到 6 吨,到 18 世纪末进口达 2 万吨,一片小小叶子征 服了英国人舌尖,改变了英国人生活方式 ……茶叶从药用发展到当今世界三大饮料,其 价值已涵盖政治、经济、社会、科学、文化等领域。茶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禅茶 一味的最佳草本,最具代表性的中国文化元素。茶叶不仅代表物质财富,而且代表精 神财富,茶叶是世界分布最广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编自秦花《建设 “ 茶叶江山 ” 需要厚植 “ 家国情怀 ” 》
高二历史 第 6 页 共 7 页
(1)根据材料一 ,结合所学,概括说明“英国工业革命的起源,与茶叶有莫大的关系” , ( 4分)
(2)根据材料一 ,结合所学,从“茶、银、鸦片的循环”的视角阐释近代中国“以茶叶驭外 夷”的失败。( 8 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史实,阐述“茶叶成功的征服了全世界”。( 4 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 分)。
2014 年,丝绸之路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它称作 “ 对话之 路 ” ,也有历史学家称它为 “ 贸易互惠之路 ” 、“ 民族交融之路 ” 、“ 宗教传播之路 ” 等,不同的称呼反映了人们对丝绸之路历史的不同理解。
围绕历史上的丝绸之路,选择某一称呼或者自拟一个称呼,并运用所学知识,予 以论述。(要求:以称呼为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答案
1. B;《论语》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荀子》中“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都体现出对人的重视,这是儒家思想人文精神的体现;材料未提及民本思想与君主权力结合,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协调民众与地主利益,C错误;材料并非强调统治者的道德修养,D错误。
2. A;从《明史》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记载可知,利玛窦来华带来西方天文、历算、几何等知识,对西学东渐作出贡献;仅利玛窦来华不能表明中国传统科技开始近代化转型,B错误;材料未提及利玛窦是最早来中国的西方传教士,C错误;“普通认可”说法过于绝对,D错误。
3. C;《天方夜谭》故事中对中国的描述存在不准确之处,说明当时阿拉伯人对中国了解不够深入;不能从故事内容得出未与中国直接交往的结论,A错误;故事中未体现讨好中国的意图,B错误;“仅通过航海”说法太绝对,D错误。
4. C;图片展示的是亚历山大东征,东征促进了希腊文化与东方文化的交流;亚历山大帝国并非殖民世界,A错误;亚历山大东征时伊斯兰教还未产生,B错误;罗马法与亚历山大东征无关,D错误。
5. C;史诗与浮雕中对吉尔伽美什形象的一致性,有助于理解古代西亚的审美观念,突出人物高大、形象鲜明等特点;不能仅凭此说明史诗描写完全有据可依,A错误;不能证实吉尔伽美什确有其人,B错误;无法据此还原苏美尔人的体型样貌,D错误。
6. A;韩国庆州地区7 - 9世纪墓葬中出现大量来自地中海、中亚等地的胡俑,说明丝绸之路延伸到朝鲜半岛,促进了人员往来;不能得出中西交流主要依赖海上交通的结论,B错误;仅胡俑不能证明朝鲜与东罗马有直接联系,C错误;“同化”说法错误,D错误。
7. A;董仲舒提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体现三纲五常与天人合一思想;“继承全部精髓”说法错误,B错误;将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的是宋明理学,C错误;材料未体现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活力,D错误。
8. D;清末许多大中城市出现“番菜馆”等,中国食店也增设西餐和日本料理,表明西方饮食文化影响到中国;“开始影响”在鸦片战争后就已开始,A错误;材料未体现民族危机,B错误;材料重点是饮食文化影响,不是跨国经营,C错误。
9. C;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工业化进程深入,经济发展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吸引人口流入,使德国从人口流出国变为入境移民国家;帝国主义扩军备战不是主要因素,A错误;君主立宪制建立于1871年,与人口流动变化时间不符,B错误;劳动力全球流动是现象不是原因,D错误。
10. C;欧洲“再边境化”是因难民危机及相关问题出现的,表明传统治理模式面临新挑战;不能就此说明欧盟一体化进程严重受挫,A错误;材料未提及威胁世界和平,B错误;材料与反经济全球化无关,D错误。
11. C;托勒密王朝充实亚历山大图书馆的措施,使亚历山大成为希腊文化的重要中心,促进希腊文化中心转移;这些措施主要是收集文献,对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推动作用不明显,A错误;没有导致埃及本土文化几近中断,B错误;没有加快文明多元发展格局形成,D错误。
12. D;殖民者在拉丁美洲移植本国生产方式,不适合当地发展,导致拉美国家发展停滞;奴役掠夺土著居民、大量移民不是主要原因,A、C错误;建立殖民统治最早与发展停滞无直接因果关系,B错误。
13. D;奕 “西学中源”的观点,一方面有利于减少学习西学的阻力,另一方面也固化了中学正统地位,对西学传播具有双重影响;没有固化中学正统地位,A错误;未强调西方制度先进性,B错误;西学东渐序幕早已揭开,C错误。
14. A;日记中作者对洋夷为师持排斥态度,反映出排外倾向;材料未体现中体西用主张,B错误;1902年维新运动已失败,C错误;此时天朝上国观念已受冲击,D错误。
15. D;材料中未提及宋代书院成为科举考试与人才培养中心;从材料可得出五代时学校凋敝、书院兴起,北宋学校兴盛时书院衰落,宋代崇文抑武推动书院发展,A、B、C正确。
16. C;我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等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技类名录项目,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具有精湛制作工艺;材料未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探究事物发展规律和实用性,A、B、D错误。
17. (1) 人口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有起伏;不同朝代人口数量变化差异较大 ;根据材料一中人口变化曲线,从整体趋势和不同朝代对比进行总结。(2) 认可学者推算结果;理由:宋朝统计口数只包括男丁,以汉唐每户5口左右推算更接近实际情况,仅统计男丁不能反映宋朝真实人口数量 ;结合材料二对宋朝人口统计方式的说明进行分析。(3) 因素:社会稳定与否,如朝代更替、战争会影响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繁荣有利于人口增长;政策因素,如赋税政策等 ;从社会环境、经济、政策等方面,结合所学古代史知识分析。
18. (1) 政治活动: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拿破仑法典》 ;作用:《拿破仑法典》传播了资产阶级法律规范,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推动了欧洲的近代化进程 ;依据所学拿破仑相关史实,分析其活动对欧洲的积极影响。(2) 示例:1903年邹容将拿破仑视为革命独立的榜样,反映当时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希望借助拿破仑的形象,激励民众进行反清革命;1916年陈独秀将拿破仑破坏法兰西共和与袁世凯复辟帝制相联系,是对袁世凯复辟行为的批判 ;选取两则材料,结合当时中国社会背景分析拿破仑形象变迁的原因和意义。
19. (1) 茶叶使英国人疾病减少,人口死亡率下降,为工业革命提供劳动力;饮茶避免谷物酿酒,保障粮食供应;东印度公司垄断茶叶生意获取巨额利润,为工业革命积累资金 ;从材料一中提取与工业革命相关的茶叶的作用,如对人口、粮食、资金的影响。(2) 中国出口茶叶使英国大量白银流入中国,英国为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导致中国白银外流,中国开展禁烟运动,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市场,中国“以茶叶驭外夷”失败 ;按照“茶、银、鸦片的循环”逻辑,结合鸦片战争背景和过程阐述。(3) 16世纪茶传入英国,18世纪末进口量大增,改变了英国人生活方式;茶叶价值涵盖多领域,成为世界分布最广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到世界各地,受到广泛欢迎 ;结合材料二,从茶叶在英国及世界的传播和影响方面阐述。
20. 示例称呼:文化交流之路 ;论述: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等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中亚、西亚和欧洲,推动了当地文化的发展;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也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丰富了中国的宗教文化;同时,中国的丝绸、瓷器等蕴含中国文化元素的商品输出,也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围绕所选称呼,结合丝绸之路在文化交流方面的史实进行论述,做到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