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5-11 22:09: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一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质量检测
和的束力都呈现式微之势。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伦理“回到”乡村,并不意味着我们可
以回到费孝通所说的“乡土中国”。
高二语文试题
2025.05
④改苹开放以来,价值多元化成为社会文化生活领域的重要趋势,道德领域也出现了
注意事项:
种种矛盾和冲突.由于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思想在漫长的小农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演进中逐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渐生成,在乡村社会具有更加深远的影响,因此,伦理传统与现代理念间的冲突与矛盾在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轮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乡村社会也更加凸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中国特色的乡村伦理文化,
如需孜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策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
其生成既无法排斥市场化乃至全球化进程中的“现代性伦理话语”,也不能脱离其长期孕
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有的作为“地方性道德知识”的地域伦理文化资源。基于此,重新认识并准确描述当代中
国乡村的道德现状及其问题,构建具有中回特色的乡村伦理文化,探寻转型期中国社会新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的伦理精神源泉,既是当代中国伦理学研究不可回避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中国特色的社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乃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③自20世纪初起,国内外学者就已经开始关注乡村伦理问题,并形成了较为丰硕的
①粱漱溟曾经指出,乡村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和主体,中国的文化、法制、礼俗、工商
研究成果,也为以后的系统研究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和方法资源。中国乡村伦理研究的理论
业等,无不“从乡村而来,又为乡村而设”。中国传统社会组织构造是由乡村渐发端倪并
价值在于:其一,回归“乡土”面向乡村,是转型期中国伦理学体现实践性乃至获得生命
逐步发展生成的。因此,乡村是中国传统伦理精神形成和孕育的根基。
力的重要源泉。深入探讨中国乡村伦理的历史传统和当代问题,对于深化有关中国乡村伦
②中国传统乡村社会以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和相对封闭的生活方式为基本特征,在此
理的传统、发展、嬗变和转型的研究具有开创性价值。其二,中国乡村伦理研究有助于我
基础上产生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伦理关系和道德生活样式,我们将这种具有“乡土”特
们厘清中国传统乡村伦理与现代乡村伦理的关系,准确把握中国乡村伦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色的中国乡村伦理称为“乡土伦理”。无论是勘勉重农的生产理念,还是信任互助的人际
和历史脉络,深刻理解中国乡村伦理的理论和实践特质,并在此基础上凸显这一研究的方
交往,抑或是村规民约的制度设置,传统乡土伦理都显示出封闭、稳国和平衡的基本特征.
法论意义。其三,通过对中国乡村伦理的系统研究,准确、完整、全面地概括我国乡村伦
正是此种契合了“乡土中国”特征的“乡土伦理”,维系若传统乡土社会的秩序.
理的传统特色、历史变迁和现代转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伦理研究的理论体系,既
③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封闭与稳定,中国社会走进了从“传统
能显示伦理学研究的“中国问题意识”,也能够更好地凸显当代中国伦理学学科体系的“中
到“现代”的“转型期”。改苹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农村改苹进程,更是通过农业的技术化、
国特色”,打造伦理学研究的“中国话语”。
农村的城镇化和农民的流动性、市民化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乡村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
⑥转型期的中国乡村社会,从伦理视角看,与传统乡村社会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相
式,也引发了乡村伦理关系和农民道德观念的变迁.今天的中国乡村社会较之传统乡主社
契合的“乡土伦理”逐渐“退场”,带来了乡村伦理关系和道德生活的巨大变化。然而,
会已发生了质的变化,作为传统乡土社会主导关系的血缘与地缘关系受到冲击,越来越多
与“新乡土中国”相哭合的“新乡土伦理”尚未真正建构并“出场”,由此产生的乡村社
的农民冲破血缘和地缘关系的限制从事市场化、职业化的生产劳动;随着乡村市场化进程
会伦理“缺场”现象,也带来了乡村伦理传统理念与现代意识间的种种矛盾和冲突。而其
中财富的积累和身份的改变,农民用新的社会分层逐步改变传统的差序格局;农村城市化,
所导致的乡村伦理共同体的断裂和乡村伦理文化的流失,不仅使仍旧居住在乡村的广大农
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使乡村社会从传统的熟人社会转变为“半熟人社会”,与之相对
民产生了诸多道德困感,也引发了整个社会关于“留住乡愁”的探讨。中国乡村伦理研究
应,乡村伦理关系和道德生活出现了新的变化。敢于冒险、开拓创新、求富争先的现代经
不仅在学科层面上有助于伦理学更好地“进入”乡村,亦在实践层面上有利于探寻留住“乡
济理性意识不断提升,农民的信用意识、契约意识、贡任意识大大增强,法律意识、自我
愁”的伦理路径。
意识、权利意识得以强化,而传统乡土社会勒勉重农的价值取向、村规民约的道德感召力
(摘编自王露路《中国乡村伦理研究论纲》)
高二语文试题第1页(共10页)
高二语文试题第2页(共10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