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
册 别:中外历史纲要(上)
学 科:高中历史(统编版)
一、五胡内迁与民族关系
二、南北对峙与淝水之战
谁 是“胡”?
“胡”的概念一般是指与“汉”相对的游牧民族群体。但在漫漫历史长河之中,如果细究,“胡”的概念从产生以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从魏晋时期开始,中国进入了北族大量内迁的时代,而此时汉人也几乎把北来的诸族都称之为“胡”。
如《晋书·元帝纪》载:
晋氏不虞,自中流外,五胡扛鼎,七庙隳[huī]尊,滔天方驾,则民怀其旧德者矣。
一、五胡内迁与民族关系
为何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大量內迁?
材料一:“单于於夫罗立七年死,弟呼厨泉立,以兄被逐,不得归国,数为鲜卑所钞。建安元年,献帝自长安东归,右贤王去卑与白波贼韩暹[xiān]等侍卫天子,拒击李傕[jué]、郭汜。及车驾还洛阳,又徙迁许,然后归国。二十一年,单于来朝,曹操因留于邺,而遣去卑归监其国焉。”
——节选自《后汉书·南匈奴传》
政治因素
一、五胡内迁与民族关系
材料二:我国在近五千年中,最初二千年,即从仰韶文化时代到河南安阳殷墟时代,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在这以后,年平均温度有2一3℃的摆动,寒冷时期出现在公元前一千年(殷末周初)、公元四百年(六朝)、公元一千二百年(南宋)和公元一千七百年(明末清初)时代。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竺可桢
自然因素
一、五胡内迁与民族关系
在魏晋时期主要是哪些少数民族內迁?
匈奴、羯、氐、羌、鲜卑
一、五胡内迁与民族关系
匈奴
鲜卑
鲜卑
氐
羌
羯
西晋颁给内迁少数民族酋长的“晋归义羌候”印文
中央王朝把少数民族势力作为属国内附的归顺行为称为“归义”
——《本位、正统与守国:魏晋南北朝政治格局新论》贾小军
归义推动了民族间的交往
一、五胡内迁与民族关系
材料三:还有许多少数民族移民,或由汉人把他们俘虏而来…………少数民族入居内地,正可以代替他们,弥补劳动人手的不足…………而在参加掠夺劳动人手白热战过程中,世族大地主看到成批成批的少数民族移民入居内地,更用尽各种方法,使他们成为自己的佃客 …………这样,少数兄弟族的人民大都在忍受当地汉世族大地主的剥削和压榨了。
——《魏晋南北朝史》王仲荦
西晋统治阶级征收重税,征兵派役,掠卖人口。
一、五胡内迁与民族关系
290年司马炎病逝,惠帝即位。贾皇后欲独揽大权与辅政大臣杨骏发生矛盾。291年贾皇后杀杨骏,统治阶级内部遂爆发政治残杀和战争,先后有8个分封为王的皇族参与其中,历时16年之久,史称“八王之乱”。
一、五胡内迁与民族关系
政局动荡为內迁少数民族的崛起提供了机会
晋怀帝、晋愍帝时期,向中原迁徙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民族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君主制政权,史称五胡乱华。
匈奴左贤王刘宣等私议:“今司马氏骨肉相残,四海鼎沸,兴邦复业,此其时矣。”
——《晋书·刘元海载记》
冲突与对立
一、五胡内迁与民族关系
东晋:
316年,西晋被內迁匈奴贵族所灭。
317年,南逃的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衣冠南渡:
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衣冠南渡这个成语即是指的是西晋末,晋元帝避乱渡江,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的事件,当时大批缙绅﹑士大夫及庶民百姓随之南下,史称“衣冠南渡”。
二、南北对峙与淝水之战
十六国:东晋时北方先后出现了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 15 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
共同点:其中大部分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它们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族群布局被打乱,各族彼此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
二、南北对峙与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历史的必然
时间:383年
战役结果:东晋以少胜多,打败前秦
东晋为何能够以少胜多?结果为什么是必然的?
二、南北对峙与淝水之战
(苻)坚曰:“但引兵少却,使之半渡,我以铁骑蹙而杀之,蔑不胜矣!”(苻)融亦以为然,遂麾兵使却。秦兵遂退,不可复止。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击之。融驰骑略陈,欲以帅退者,马倒,为晋兵所杀,秦兵遂溃。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什七、八。初,秦兵少却,朱序在陈后呼曰:“秦兵败矣!"众遂大奔。
——《资治通鉴》司马光
根据材料,我们可以获取哪些信息?
前秦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战斗意志,一触即溃。
二、南北对峙与淝水之战
建元十一年(375)七月,前秦重臣王猛去世前,
曾留下两点建言,一是东晋乃华夏正统王朝,且内部
安定,勿发动灭晋战争;二是除去鲜卑、羌族两个敌
对族群,以安社稷。
——《前秦族际政治与淝水之战》周莹
从王猛的两点建言之中我们可以获取哪些信息?
1、华夷之辨和正统之争依然存在。
2、前秦政权内部各族尚未充分交融,统治基础脆弱。
二、南北对峙与淝水之战
前秦迅速崩溃,原先归附前秦的其他民族,纷纷乘机独立,黄河以北再度陷入分裂的状态,曾经稍显缓和的民族矛盾又加剧了。
淝水之战前秦战败的根本原因:
前秦政权内部各族未充分交融,统治基础脆弱。
淝水之战带来的影响:
二、南北对峙与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后东晋针对北方的部分军事行动:
事件 主要人物 结果
谢安北伐 谢安、谢玄、刘牢之 取得一定成果,但未能达到战略目的
刘裕北伐 刘裕、王镇恶 取得一定成果,但未能实现战略目的
为什么东晋的军事行动未能实现收复故土的战略目的?
二、南北对峙与淝水之战
区域 时间(年) 疆域 户数(万户) 人口数(万人)
北方 263 曹魏境 66.34 443.2
289 曹魏旧境 156.9 1003.8
516 曹魏旧境 491.97 3232.8
南方 280 吴国境 53 230
289 吴国旧境 59.77 269
514 吴国旧境 353.8 1800
——数据整理自《魏晋南北朝人口问题研究》时军军
从表格人口数据的对比中我们可以获取哪些信息?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整体实力与北方相差较大
二、南北对峙与淝水之战
历史关头,何去何从?
时代呼唤新的破局者
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