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2.4登岳阳楼(教师版+学生版)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导学案)2.4登岳阳楼(教师版+学生版)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6-07 18:58:41

文档简介

《登岳阳楼》导学案(学生版)
编制人 曹淑芬 审核人:张海敏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作家生平及思想来把握体味诗歌内容。
2、 熟读成诵来领悟诗歌意境,把握诗人情感。
【学习重点】 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
【学习难点】体会杜甫诗“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1、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襄阳(今 ( http: / / www.21cnjy.com )湖北襄樊)人,曾祖时迁居河南巩县(今属河南),祖父杜审言为初唐著名诗人。青年时代漫游各地,33岁时遇到“赐金放还”的李白,两人曾同游梁宋之地。后入长安,困顿十载,“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安史乱起,杜甫落人叛军之手,后脱逃奔赴肃宗行在,任左拾遗。因上疏救房瑁,被贬,弃官后奔蜀投严武,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世人因称其为“杜工部”。严武死后,杜甫漂泊于蜀、鄂、湘一带,穷困潦倒,病痛缠身,于大历五年(770)冬死于赴岳州舟中。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他有立登要路、致君 ( http: / / www.21cnjy.com )尧舜的崇高理想,但命途多舛,一生坎坷。他的诗歌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其诗中都有反映;他的诗歌还提供了战乱时期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故称“诗史”。杜甫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遣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诗圣”。其诗“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瘐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元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为诗中集大成者,风格沉郁顿挫。在盛唐诗坛上与李白双峰并峙,合称“李杜”,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登岳阳楼》背景简介
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 ( http: / / www.21cnjy.com )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旅夜书怀》背景简介? 公 ( http: / / www.21cnjy.com )元764年春,杜甫被贬辞官后,携家人来到成都?投奔好友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765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杜甫失去了生活来源,于是乘船东下,在从成都到渝州的途中?
作者写下了这首诗。此时的杜甫53岁,由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国家政局不稳,自己生活无着、行无定迹,一路上他心情沉重。“旅夜书怀”的意思是在旅途中夜里写下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鉴赏品味】《登岳阳楼》
1)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描绘了洞庭湖怎样的画面?请简要描述。
2)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诗的意境由颔联的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鉴赏品味】《旅夜书怀》
1、诗的前四句写“旅夜”的景。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2、诗的后四句是“抒怀”,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怀?
【拓展提升】
请比较阅读杜甫的《登岳阳楼》和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思考下列问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释:⑴张丞相:指张九龄,唐玄宗时宰相 ( http: / / www.21cnjy.com )。⑵涵虚:包含天空,指天空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虚:虚空,空间。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太清:指天空。⑶云梦泽:古代云梦泽分为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低洼地区。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⑷端居:闲居。耻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⑸徒:只能。
这两首诗分别描绘了洞庭湖怎样的景象?两首诗在立意上有何不同?
⑴ 写景上:
⑵ 立意上:
我的反思:
导 学 案 装 订 线《登岳阳楼》《旅夜书怀》导学案(教师版)
编制人 曹淑芬 审核人:张海敏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作家生平及思想来把握体味诗歌内容。
2、熟读成诵来领悟诗歌意境,把握诗人情感。
【学习重点】 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歌主旨。
【学习难点】体会杜甫诗“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1、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 ( http: / / www.21cnjy.com )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曾祖时迁居河南巩县(今属河南),祖父杜审言为初唐著名诗人。青年时代漫游各地,33岁时遇到“赐金放还”的李白,两人曾同游梁宋之地。后入长安,困顿十载,“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安史乱起,杜甫落人叛军之手,后脱逃奔赴肃宗行在,任左拾遗。因上疏救房瑁,被贬,弃官后奔蜀投严武,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世人因称其为“杜工部”。严武死后,杜甫漂泊于蜀、鄂、湘一带,穷困潦倒,病痛缠身,于大历五年(770)冬死于赴岳州舟中。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他有立登要路、致君 ( http: / / www.21cnjy.com )尧舜的崇高理想,但命途多舛,一生坎坷。他的诗歌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其诗中都有反映;他的诗歌还提供了战乱时期生动的社会生活画面,故称“诗史”。杜甫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遣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诗圣”。其诗“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瘐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元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为诗中集大成者,风格沉郁顿挫。在盛唐诗坛上与李白双峰并峙,合称“李杜”,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登岳阳楼》背景简介
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旅夜书怀》背景简介? 公元764 ( http: / / www.21cnjy.com )年春?杜甫被贬辞官后?携家人来到成都?投奔好友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765?四月严武忽然死去?杜甫失去了生活来源?于是乘船东下?在从成都到渝州的途中?作者写下了这首诗。此时的杜甫53岁?由于国家政局不稳?自己生活无着、行无定迹?一路上他心情沉重。“旅夜书怀”的意思是?在旅途中夜里写下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鉴赏品味】《登岳阳楼》
1)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描绘了洞庭湖怎样的画面?请简要描述。
这一联描绘了洞庭湖浩瀚 ( http: / / www.21cnjy.com )无际、宏伟壮观的画面: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在苍茫的湖面上日日夜夜漂浮荡漾一般。阔大的洞庭湖衬托出诗人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
2)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诗的意境由颔联的宽阔突然转入狭窄,联系尾联,试分析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面对浩淼的洞庭湖抒发的是伤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忧世的情怀: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宇宙无边、洞庭湖浩荡;而个人“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被命运抛弃于苍茫湖水之中,如此穷愁潦倒,在当下所处的无限大的寥廓乾坤里如一粒微尘。这一大一小的强烈反差,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然而尾联又关乎国家社稷,诗境再度变大。杜甫为何“亲朋无一字”?为何“老病”又“孤舟”呢?因为“戎马关山北”。于是杜甫只能“凭轩涕泗流”了。诗的前后相互衬托, “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
这种“景大身小”“诗境阔狭”正是杜甫一贯的手法,例如: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
【鉴赏品味】《旅夜书怀》
1、诗的前四句写“旅夜”的景。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首联:细草、微风、危墙、独舟——渺小脆弱
颔联: 星、 平野、月、 大江——雄浑浩大
产生强烈的反差与对比,使人更加感觉危墙独舟的渺小脆弱,意在表现独舟上的诗人更加渺小孤苦。
2、诗的后四句是“抒怀”,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怀?
颈联:我的名声哪里是想因为自己创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的诗歌而变得显赫呢,做官倒应该是因为年老多病而被罢退。诗人杜甫素来就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却没能受到重用而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反倒是因为诗歌而名满天下,这却不是自己所要追求的。“官应老病休”中的“应”是“应当”的意思,言外之意是说自己并不是因为年老多病被罢退的,联系杜甫的为官经历,我们不难发现:杜甫的被罢退是因为得不到君王的重用,又遭到同列的排挤。总之这两句流露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郁愤不平之气。
尾联写沙鸥有何用意:我这漂泊无定的样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像什么呢?这不就像广阔天地间的一只孤独飞翔的沙鸥吗?作者即景自况,表现了诗人漂泊天地间的孤寂与伤感。
总结:既表达了诗人漂泊无依的伤感,又流露了怀才不遇的悲愤。
【拓展提升】
请比较阅读杜甫的《登岳阳楼》和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思考下列问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注释:⑴张丞相:指张九龄,唐玄宗时宰相 ( http: / / www.21cnjy.com )。⑵涵虚:包含天空,指天空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虚:虚空,空间。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太清:指天空。⑶云梦泽:古代云梦泽分为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带低洼地区。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⑷端居:闲居。耻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⑸徒:只能。
这两首诗分别描绘了洞庭湖怎样的景象?两首诗在立意上有何不同?
⑴ 写景上:
两首诗同为望洞庭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景,但其写景的视角是不一样的。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人应该是站在洞庭湖边,平视洞庭湖。而杜甫《登岳阳楼》诗人是登高而望,站在岳阳楼上俯视洞庭湖。因为视角不同,所以孟浩然和杜甫笔下的洞庭湖呈现的景象是不同的。
因为视角的不同,孟浩然笔下的洞庭湖 ( http: / / www.21cnjy.com )呈现出水面浩瀚,水天相接的景象,并给诗人烟波浩渺、波撼岳阳楼之感;洞庭湖水天相接、水天相融,天空映照在湖水中,似乎是湖水包含了天空。壮阔的湖面,风云激荡,波涛汹涌,古老的云梦泽似乎在太阳的照耀下沸腾起来,翻滚蒸腾,似乎要将岳阳城撼动起来。而杜甫笔下的洞庭湖则有包吴楚而浸乾坤的气象,比孟诗的气象更加宏大:登上岳阳楼俯瞰洞庭湖面,景象壮观,境界阔大,气象雄伟:湖面浩淼无际,诗人仿佛看到吴楚两地在这里被分裂开来,日月天地似乎在湖水中浮动。
⑵ 立意上: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 ( http: / / www.21cnjy.com )丞相》是一首投赠诗,也是一首干谒诗。诗人希望时任中书令的张九龄予以援引,但是诗人没有直说,而是通过面临烟波浩渺的洞庭欲渡无舟的感叹和临渊羡鱼的情怀曲折地表达出来。而杜甫《登岳阳楼》是诗人晚年登楼感怀之作,面对洞庭湖水感怀自己年老多病,孤苦无依,国家依然动荡,而自己不能报国的哀伤。
孟浩然和杜甫都表达了自己 ( http: / / www.21cnjy.com )想要报效国家、报效朝廷的愿望,但一为求仕,一为哀叹报国无门。且杜诗中同时包涵了身世之悲和国家之忧,境界更为阔大,这是孟诗不能相比的。
导 学 案 装 订 线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