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一、选择题
1.(2024·陕西商洛联考)孙吴政权实行的“兵业”屯田制,让士兵一面打仗,一面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又把山越等少数民族从山林中迁出,使其依附将领和大官僚地主,以强行开发土地。这些举措( )
A.推动了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B.改变了江南农业落后的局面
C.加速了南北商业贸易的流通
D.提高了南方农耕经济的水平
2.(2024·河北邢台二模)有学者指出,汉魏、魏晋政权的更迭,皆是以自上而下的禅让方式,而非自下而上的暴力手段完成新旧政权的更替,成为后世朝代更迭效仿的标准样式。这一历史现象说明当时( )
A.豪强士族力量的强大
B.少数民族力量进入中原
C.皇权专制进一步加强
D.自耕农经济的壮大趋势
3.(2025·江西重点中学盟校联考)西晋灭亡前后,北方人民大批流亡南下。他们在南方被称为“侨人”。据不完全统计,南下的流民约占当时北方总人口的八分之一,同时又占南方人口的六分之一。这一时期的人口南迁( )
A.加剧了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有利于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
C.导致了南北方长期四分五裂
D.使户籍有主户与客户的区分
4.(2024·河北石家庄一模)东晋中前期的王敦、桓温都曾能牢牢掌控一支统一的军队,而后期的谢玄统领的北府兵则是由北府诸将聚合而成,其基层的控制权往往掌握在下层武将手中。这一变化表明( )
A.门阀士族势力的衰弱
B.统兵权与调兵权趋向分离
C.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D.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缓和
5.(2024·九省联考新疆卷)下表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部分士族的状况。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 )
士族 代表人物 主要成就
颍川庾氏 庾峻、庾纯、庾阐 儒学造诣很深;庾阐为山水诗之先驱
颍川锺氏 锺繇、锺会 文学和书法上的造诣在历史上留下浓重一笔
河东裴氏 裴驷、裴子野 善礼乐制,讲求经世致用,文章为后世所推崇
琅琊王氏 王敦、王导、王羲之 工于书法,政治地位和文学修养甚高
A.成为传承文化的重要力量
B.推动了贵族政治的复兴
C.促使儒学成官方正统思想
D.严重削弱了皇帝的权威
6.(2024·华大新高考联盟测评)南朝刘宋政权建立后,士族的兵权首先被剥夺,刘氏宗室督总诸军,士族仍然可以不受改朝换代的影响而继续保持官位不坠。从刘宋到萧梁,士族出身的官员比例从72%逐渐降至52.8%。这反映了南朝时期( )
A.门阀士族社会影响力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空间受限
C.政治和权力结构发生变异
D.江南大族势力逐渐崛起
7.(2024·江苏宿迁调研)《史记》中描述江南为“楚越之地……饭稻羹鱼”;《晋书》中记载江南“昔年食白饭,今年食麦麸”;南朝《宋书》中则指出江南“皆播麦菽”的景象。据此可知,江南地区( )
A.农业发展超过北方 B.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C.农业商品化程度高 D.饮食结构渐趋改变
8.(2024·湖南长沙二模)三国时期的田庄,多以屯、营等编制单位或堡、寨等建筑外观来命名;东晋南朝时期的田庄则多称为别墅、田园。这一变化客观上反映出( )
A.政局的稳定性有所加强 B.士族势力受到削弱
C.大土地所有制继续发展 D.商品经济发展迟滞
9.(2024·河南五市一模)汉朝官员俸禄是钱币(东汉是半钱半谷),而东晋南朝,禄田和力役(国家将其控制的劳动力分配给官员个人役使)变成官员俸禄的大宗。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
A.门阀政治衰落 B.官僚政治发展
C.国家机器萎靡 D.商品经济萎缩
10.(2024·广东佛山顺德区模拟)北魏太武帝田猎,大获麋鹿数千头,“诏尚书发车牛五百乘运之”,尚书古弼不从,上表曰:“今秋谷悬黄,麻菽布野……乞赐矜缓,使得收载。”这反映了北魏( )
A.重农意识的增强 B.三省制度的萌芽
C.文化冲突的加剧 D.社会动荡的现实
11.(2024·吉林东北师大附中三模)学者陈汉玉提出:“拓跋人的自觉汉化,从北魏建国之初就开始了;孝文帝亲政前鲜卑和汉族统治者之间就出现空前融洽的局面……可见,用胡汉矛盾的激烈来解释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没有说服力的。”这段材料,学者意在表达孝文帝改革( )
A.是由阶级矛盾激化引发的
B.变革的指导思想一脉相承
C.儒化加速了封建化进程
D.主要贡献是促进民族交融
12.(2024·江苏苏州期末)大同云冈石窟昙曜五窟椭圆形平面、穹隆顶的窟形应是云冈创造的新模式,表达了将象征皇帝的佛像供奉进鲜卑族游牧生活的传统居室——穹庐中。随后,云冈石窟的窟形经历了从“穹庐”到“殿堂”(如图示意)的转变。主导其变更的是( )
A.佛教中国化的完成 B.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
C.北方民居长期演变 D.国家治理体系的成熟
二、非选择题
13.(2024·湖南名校联盟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朝田租大致在十税一至三十税一之间;此外,汉代未成年人(7—14)征口赋(20钱,武帝时23钱),成年人(15—56)征算赋120钱。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实行租调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他不得擅兴发。郡国守相,明检察之,无令强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
——摘编自《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材料二 公元485年,北魏冯太后以孝文帝名义(孝文帝尚未亲政)颁布均田令。在此基础上,北魏变旧的以户计征的租调制为新的以丁计征的租调制,具体规定是:一夫一妇每年缴纳帛一匹,粟二石。15岁以上不结婚的男子4人,奴婢8人,耕牛20头,也分别出一夫一妇的租调。
——摘编自张守军《魏晋南北朝的租调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曹操赋税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北魏租调制改革的看法。
第5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1.D 据材料可知,孙吴政权实行的“兵业”屯田制,这些措施可以调动士兵、山越等少数民族的劳动力资源开发南方土地,从而提高了南方农耕经济的水平,故选D项;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于唐朝安史之乱后,排除A项;“改变了”的说法绝对,仅是改善,此时江南农业仍落后于北方,排除B项;三国时期战乱阻碍了南北贸易的发展,排除C项。
2.A 据材料可知,汉魏、魏晋时期,国家政权的建立仰仗于豪强士家大族的支持,从而出现了材料中政权更迭以自上而下的禅让方式,故选A项;少数民族力量进入中原,是暴力手段实现政权更替,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士家大族的崛起,对皇权易形成威胁,排除C项;自耕农经济壮大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
3.B 据材料可知,北民南迁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原有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极大地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故选B项;北民南迁,江南得到开发,南北经济发展日渐趋于平衡,排除A项;C项说法错误,排除;宋代户籍分主户与客户,排除D项。
4.A 据材料“基层的控制权往往掌握在下层武将手中”可知,相比于东晋前期,门阀士族独立掌管军权而言,东晋后期低级士族和庶族地主势力崛起,反映了当时门阀士族势力的不断衰落,故选A项;宋代设置三衙和枢密院,实现统兵权与调兵权趋向分离,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当时地方武将实力不断增强,不利于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排除C项;士族门阀势力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崛起必然导致权力交替,引发社会动荡和激烈的武装冲突,排除D项。
5.A 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在思想和文学艺术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成为传承文化的重要力量,故选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属于士族门阀政治,不属于贵族政治,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汉武帝时期尊崇儒术,促使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排除C项;材料没有关于削弱了皇帝的权威的描述,排除D项。
6.C 据材料可知,南朝刘宋政权建立后,门阀士族的权力和地位不断弱化,说明南朝政治和权力结构发生变异,故选C项;材料表明当时士族在丧失军权后影响力逐渐下降,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社会阶层流动不断加强,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江南大族势力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
7.D 据材料可知,江南民众的饮食从“饭稻”“食白饭”到“食麦麸”,再到南朝时“皆播麦菽”,这说明江南地区饮食结构渐趋变化,故选D项;江南的农业发展超过北方是在南宋之后,排除A项;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在南宋以后,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农业与市场的联系,无法得出“农业商品化程度高”的结论,排除C项。
8.A 据材料可知,东晋南朝时期的田庄名称相比三国时期更加具有生产生活气息,军事色彩明显减弱,这说明当时南方地区的社会政治局势逐渐稳定,故选A项;田庄经济的渐趋稳定有利于增强士族势力,排除B项;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且江南地区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
9.C 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国家长期分裂,政治上统治者长期和门阀士族合作,经济上大土地所有制不断发展,大量自耕农破产转为佃农依附于庄园,政府收入有限,贵族、豪强和大地主利益基本不受触动,政府无力通过税收来保证俸禄的发放,国家机器萎靡,故选C项;东晋南朝时期是门阀士族兴盛、官僚政治衰落的时期,排除A、B两项;东晋南朝时期,通过对江南地区的开发,商品经济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排除D项。
10.A 据材料可知太武帝欲用牛车,被古弼上表以谷物丰收为由,请求暂缓运送猎物,体现了北魏重农意识的增强,故选A项;材料并未提及三省制,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文化冲突的加剧,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社会相对安定,农业得以发展,排除D项。
11.B 据材料可知,学者陈汉玉认为拓跋人的自觉汉化从北魏建国初就开始了,且在孝文帝亲政前鲜卑和汉族统治者之间就已出现了融洽的局面,这说明变革的指导思想一脉相承,故选B项;民族矛盾是孝文帝改革的原因之一,但汉化改革并不能缓和阶级矛盾,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在孝文帝改革前北魏就已出现了汉化,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2.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穹庐”属于鲜卑族的传统民居,里面供奉象征皇帝的佛像,从“穹庐”到“殿堂”意味着鲜卑族在不断封建化,产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民族间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故选B项;佛教中国化完成于唐朝,排除A项;北方民居长期演变是直接因素,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鲜卑政权的政治运作,无法体现国家治理体系的成熟,排除D项。
13.(1)变化:定额田租代替汉代的定率田租;以户税代替汉代的人头税;户税较轻且征收实物。
原因:社会动荡;招徕流民(恢复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缓和矛盾(壮大实力)。
(2)背景:北魏统一北方,北方出现民族交融趋势;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长期战乱、民生凋敝、财税困顿;均田制实行。
内容(特点):以均田制为基础;由以户计征转变为以丁计征;半丁、奴婢、耕牛折丁记赋。
影响:增加财政收入(恢复、发展经济);缓和矛盾(抑制门阀),巩固北魏政权;改革顺应潮流,与时俱进。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汉朝田租大致在十税一至三十税一之间”“曹操实行租调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并结合所学可知,曹操以定额田租代替汉代的定率田租;据材料一“未成年人(7—14)征口赋20钱”“成年人(15—56)征算赋120钱”“户出绢二匹,绵二斤”并结合所学可知,曹操以户税代替汉代的人头税;据材料一“户出绢二匹,绵二斤,他不得擅兴发”“无令……弱民兼赋”并结合所学可知,曹操赋税制度户税较轻且征收实物。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战争频发,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加剧,曹操赋税改革旨在招徕流民、恢复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缓和矛盾(壮大实力)。第(2)问,可以从背景、内容、影响三个角度谈对北魏租调制改革的看法;据材料二“公元485年,北魏……颁布均田令”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北魏统一北方,推动民族交融,但连年战祸使民生凋敝,财税困顿,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公元485年,北魏推行均田制,在这样的背景下北魏推行租调制改革;据材料二“在此基础上”“变旧的以户计征……为新的以丁计征”“15岁以上不结婚的男子……的租调”并结合所学可知,北魏租调制改革的内容包括以均田制为基础,由以户计征转变为以丁计征,半丁、奴婢、耕牛折丁记赋;结合所学可知,北魏租调制改革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缓和了阶级矛盾,巩固了北魏政权的统治基础,推动鲜卑族汉化,顺应潮流、与时俱进。
3 / 3第5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价值引领 课标要求
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始终是双向进行的。这种双向的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对各民族自身素质的提高有重要意义。少数民族被汉族文明吸引后,便会加速其由质而文的历程;而少数民族的尚武精神,也有利于汉民族摆脱上层社会纤弱庸俗的颓废风气,转而呼唤粗犷和刚健的气质,开始了由文返质的变化。汉民族与少数民族正是在这种似相反实相成的变化过程中,逐渐缩小了彼此之间的差别,加速了各民族的文明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摘编自张采民《民族融合与隋唐之际诗风的嬗变》 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 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一、三国与西晋
1.三国鼎立
国号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魏 220年 曹丕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吴 229年 孙权 建业(今江苏南京)
2.西晋的统治
(1)建立和统一:263年,司马昭灭蜀。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280年,西晋灭 ,完成统一。
(2)灭亡
①原因:晋武帝死后,宗室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成内战, 卷入其中,并且逐渐主导了局势。
②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 所灭。
二、东晋与南朝
1.政权更替
(1)东晋建立:317年,司马睿在 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2)南朝更替:420年,刘裕夺取皇位,建立宋。此后,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3)南北对峙:东晋、南朝在与十六国、北朝对峙中处于劣势。
2.士族兴起
(1)成因: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
(2)地位: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3.江南开发
(1)原因: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劳动力资源。
(2)表现:南方农业、手工业明显进步。
(3)影响:促进江南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
三、十六国
1.概念:北方先后出现15个主要的割据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采取封建化政策,但民族隔阂依然存在。
2.民族交融:少数民族政权学习 的典章制度;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
3.淝水之战: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 。强大的前秦政权迅速崩溃。
四、北朝
1.北魏统一北方: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于439年统一北方。
2.孝文帝改革
时间 5世纪后期
内容 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鲜卑贵族改籍贯;以汉族服饰取代鲜卑服饰,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影响 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 ;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北方统一南方以及 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3.北魏的分裂: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
4.隋朝统一:北周灭掉北齐,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
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 的封建贵族特权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士族享有政治、经济特权,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门阀之外的地主阶层通称庶族,他们政治社会地位低下,只能任低级小官。东晋末至南朝,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兴起,逐步执掌军政大权。
据教材《纲要》(上)《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改编。
下表为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这从本质上表明各少数民族政权( )
匈奴 羯 鲜卑
前赵 北凉 夏 后赵 前燕 后燕 南燕 南凉 西秦
氐 羌 (cónɡ) 汉
前秦 后凉 后秦 成汉 前凉 北燕 西凉
A.确立汉族地主的主导地位
B.没有自己独立的民族文化
C.对中原文化及政治的认同
D.积极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与民族交融
(1)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具体表现有:经济上——由渔猎、游牧向农耕转化;政治上——采用封建的官制、法律;文化上——学习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
(2)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交融的基础;汉语、汉俗是中华民族交融的载体;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兼容并蓄是中华民族交融的外化。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变态与回归
主题一 江南烟雨——三国两晋与南朝的国家治理
魏晋士族的特点
材料一 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擢为令仆已下,尚书郎、中书舍人已上,典掌机要。
——摘自《颜氏家训·涉务篇》
材料二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书》
探究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魏晋士族的特点。
信息获取
知识依据
要点归纳
江南经济的开发
材料 北方南下的个体流民或农户,不可能有现成的良田耕种,所以深入还未被圈占的山地,开垦小块土地以维生,便成为一种可能的选择。长江流域不少的丘陵、山地,为旱作农业的发展留下了很大空间。东晋南朝政权在发生大旱、稻作因缺水难以进行时,敦促种麦。东晋南朝面食流行,甚至成为朝廷规定的贡品。
——摘编自何德章《六朝江南农业技术问题》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南方经济得以开发的主要原因及带来的影响。
信息获取
知识依据
要点归纳
1.门阀制度兴衰的原因
(1)兴起
政治 因素 自汉武帝以来 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
东汉 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
曹魏 实行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够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政权
经济 因素 西汉中后期 土地兼并十分严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豪强地主势力
东汉 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豪强地主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大族。士族地主(又称世族、门阀地主)在东汉开始形成
魏晋南北朝 士族制度的确立
(2)衰落
内部原因 士族自身的腐朽
外部原因 皇权逐渐加强和庶族寒人进入政治中枢
2.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1)江南经济开发,北方发展相对缓慢。秦汉时期江南经济明显落后于黄河流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动乱多发生在北方,且持续时间长,而南方相对安定。南北经济开始趋于平衡,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局开始改变。
(2)庄园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享有特权,佛教盛行,地主庄园经济、寺院庄园经济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
(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战乱破坏了城市和自然经济。
(4)民族交融促进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隋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主题二 民族交融——十六国与北朝的民族关系
北魏壁画《鹿王本生故事图》
材料 动画片《九色鹿》的内容,取材于敦煌莫高窟北魏壁画《鹿王本生故事图》。本生故事是指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的前世经历。故事源于古印度,伴随佛教传播进入中国。故事图里的车马和建筑受到汉地样式启发,车夫的左衽衣衫则表现丝绸之路上少数民族混杂的境况。
解读
信息获取 绘画采用汉代绘画传统的散点透视和无纵深背景,线条流畅,设色典雅
史料价值 绘画是民族文化交融和与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见证
北魏时期的孝文帝改革
材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交融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交融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交融的同时,也带来了它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探究 根据材料,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推动民族交融方面的特点。
信息获取
知识依据
要点归纳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主要形式
民族迁徙 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大批内迁,他们在北方各地和汉族人民交错相处
联合斗争 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北方经济破坏,人民生活困苦,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从而使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友好往来 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在和平的环境中,各族人民频繁交往,民族交融进程进一步加快;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延续
少数民族 统治者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
考情 速递 近年高考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考查集中在政权更迭的方式、民族交融的表现等主干知识点,注重对历史现象的深层次分析
命题 预测 (1)命题情境:史料、史论情境最为常见,学科融合的情境有所涉及。 (2)角度预测:通过典型事件宏观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江南经济发展与政局的关系是关注的重点;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更突出价值导向
(2024·江西高考3题)后凉、北凉时期,自西域传入的龟兹乐与“胡、戎”音乐相结合形成了西凉乐,当时号称秦汉伎。北魏平定河西之后,认为秦汉伎的乐器“并出自西域”“悉
与书史不同”,又将秦汉伎改称为西凉乐。这反映了北魏的( )
A.地域认同 B.民族政策
C.艺术审美 D.华夏观念
命题立意 本题以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的发展构建学习情境,考查音乐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不同时期对音乐的命名,强调民族交融的时代特点。
思维路径
信息 获取 时空:后凉、北凉时期;北魏平定河西之后。 题眼:“并出自西域”“悉与书史不同”
教材 探源 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解题 陷阱 以偏 概全 虽然与地名“西凉”有关,但北魏更名的主要依据是乐器的西域来源,而非单纯的地域归属。因此,地域认同不是更名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
添枝 加叶 材料中并未直接提及北魏对特定民族的政策,更名更多是基于文化和音乐风格的考量,而非民族政策,排除B项
主次 不分 虽然更名可能涉及对音乐的审美判断,但北魏的主要关注点在于乐器的西域来源,而非其艺术价值或审美风格,排除C项
得出 结论 据材料可知,北魏将原本称为“秦汉伎”的西凉乐更名为“西凉乐”,这一更名行为反映了北魏对中原传统文化的坚持和对西域文化的区分。北魏认为这些乐器“悉与书史不同”,即与中原的传统音乐和文化不同,因此将其更名为“西凉乐”,以凸显其西域特色,并强调与中原文化的区别。这体现了北魏的华夏观念,故选D项
1.〔学习情境·“禅让”〕(2024·新课标卷26题)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都通过“禅让”实现:权臣在切实掌握军政权力后,皇帝下诏表彰其功业、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动让位;公卿大臣则群起劝进,权臣再三谦退,“不得已”建立新政权。“禅让”反复出现( )
A.保障了政治和平稳定
B.废弃了血缘世袭传统
C.维护了特权阶层利益
D.巩固了儒学忠孝伦理
2.(2023·广东高考3题)下面为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计表。
朝代 高门士族占比 宗室、外戚占比 寒人占比
西晋 48% 19.1% 32.9%
东晋 78.4% 7.4% 14.2%
上表的变化反映了( )
A.江南士族擅权日甚 B.豪强势力的膨胀
C.九品中正制的衰微 D.专制皇权的弱化
3.〔学习情境·人口变动〕(2024·湖南高考3题)下表为史籍所载东汉至南朝时期官府掌握的湖南地区户口数和人口数。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户口数(万) 人口数(万)
东汉永和五年(140年) 64.98 281.32
西晋太康初年 14.23 85.39
南朝宋昇明三年(479年) 4.19 33.48
A.大规模的瘟疫流行 B.战乱异常频繁
C.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D.官府组织移民
4.〔学习情境·文献史料〕(2024·安徽高考2题)《晋书·陶侃传》记载,陶侃为武昌太守时“立夷市于郡东,大收其利”。《梁书·张稷传》亦载:“郁州(今属连云港市)接边陲,民俗多与魏人交市。”此类记载所反映的现象表明,这一时期( )
A.海外贸易增加财政收入
B.市镇兴起维护了时局稳定
C.互市交易促进民族交往
D.榷场的设立带动民间交流
5.(2024·河北承德二模)从东汉末起,我国气候有了逐渐变冷的趋势。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气温降低更加明显,西北地区草原面积大幅度减少。史料记载,曹操在铜雀台(今河北)种植的橘子只开花不结果。这一情况带来的直接结果是( )
A.生态环境的恶化 B.人口内迁与南迁
C.政权更迭频繁 D.民族交流交融
6.(2024·江苏如皋一模)南朝时期,荆楚人民“寒食节”吃“麦粥”、“六月伏日,作汤饼”,湘州人民“亟乘轻船,载米粟及笼鸡鸭”支援陈军。此外,陈朝也曾明确要求“租田米粟、夏调绵绢丝布麦”。由这些现象可以推知南方( )
A.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B.稻麦轮作制度相当普及
C.农副业多种经营日盛
D.农业生产呈区域化分工
第5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知识为基·教材融会】
基础知识梳理
一、1.洛阳 2.(1)吴 (2)①内迁少数民族 ②匈奴贵族
二、1.(1)建康
三、2.汉族 3.淝水
四、2.洛阳 民族矛盾 隋唐盛世
教材边角
C 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虽然十六国中的政权大多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但他们在国号上都向汉族学习,因此体现了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文化及政治的认同,故选C项;这些政权多是少数民族建立的,不能体现汉族的主导地位,排除A项;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表格没有涉及典章制度的情况,排除D项。
【能力为重·主题突破】
主题一
情境1
信息 获取 “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擢为令仆已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知识 依据 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
要点 归纳 士族在政治上享有特权,高官厚禄,把持政权。精神生活十分空虚和堕落,沉溺于道教和神农、黄帝之学。士族和庶族之间界限分明,士族自命清高,鄙视庶族,不与庶族来往、交友、通婚、共坐
情境2
信息 获取 “北方南下的个体流民或农户”“长江流域不少的丘陵、山地,为旱作农业的发展留下了很大空间”
知识 依据 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要点 归纳 原因:北方战乱频繁,北方人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等。 影响:丰富了江南人民的生活;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推动了工商业发展及江南城市发展;江南地区影响力日益增强
主题二
情境2
信息 获取 “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交融的成果”“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交融的同时,也带来了它们的优秀思想文化”
知识 依据 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要点 归纳 肯定以往民族交融成果;民族交融的方式具有多样性;民族交融的内容具有双向性
【考情研析·考教衔接】
智慧刷题
1.C 材料中的“禅让”实际上是权臣在公卿大臣拥戴下的改朝换代,在此背景下,特权阶层的利益得以保全,由此可知,“禅让”反复出现体现了对特权阶层利益的维护,C项正确;“禅让”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政权的平稳过渡,但并不能保障政治和平稳定,也不是真正废弃血缘世袭传统,A、B两项错误;权臣逼迫下的“禅让”否定了儒学的“忠”,D项说法与材料中的现象相悖,排除。
2.D 据表中数据可知,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中,高门士族占比大幅增加,说明当时士族门阀政治盛行,专制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和削弱,故选D项;士族门阀最早盛行于北方地区,两晋时期北民南迁后,最典型的门阀士族依然集中于北方地区,排除A项;豪强地主是两汉时期的地方割据势力,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高门士族占比的增加说明当时门第选官比较盛行,客观上反映了九品中正制在当时的盛行,排除C项。
技法速通:数据表格的3个分析要点
分析数据表格,要坚持“纵横驰骋看变化”的原则。
要点1 注意表格由哪些要素构成,尤其注意时间、空间信息。
要点2 注意表格中各组成部分的关系,弄清表格所反映的问题或内涵。
要点3 注意表格中各组成部分的数据变化或对比,进而判断表格中所反映的历史事物变化的原因、表现特征及影响等。
3.C 据材料可知,从东汉永和五年到南朝宋昇明三年,湖南地区官府掌握的户口数和人口数下降幅度很大。结合所学可知,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战乱不断,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量流亡南下,南方人口相对来说,下降幅度较小,而材料中的官府掌握的户数和人口数十不存一,这说明部分户数和人口数被地方豪强大族掌握,C项正确;大规模的瘟疫流行不是官府控制人口大幅减少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此时期南方相对安定,排除B项;官府组织移民可能会使人口在地区间发生流动,但通常不会导致总体数量如此大幅度的减少,排除D项。
4.C 根据材料“立夷市于郡东,大收其利”“郁州(今属连云港市)接边陲,民俗多与魏人交市”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互市交易,这有利于民族之间交往交流,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国内贸易,未涉及海外贸易,排除A项;市镇兴起主要在明清时期,排除B项;榷场的设立是在宋朝时期,排除D项。
5.B 据材料可知,气候变冷,草原面积减少,北方橘子只开花不结果,说明北方气候恶劣、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直接结果是促使人口内迁和南迁,故选B项;材料现象就是生态环境恶化,材料主旨是该现象所产生的结果,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北方气候变化促使人口内迁和南迁,与政权更迭频繁无关,排除C项;民族交流交融是其间接结果,排除D项。
6.A 据材料可知,南朝时,南方农业产品更加丰富,有稻、麦、粟(谷子)以及其他杂谷,这反映了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故选A项;直至宋朝时期一年两熟的稻麦轮作制度在南方才相当普及,排除B项;明清时期南方农副业多种经营日盛,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不同地区种植不同作物的信息,无法得出农业生产呈区域化分工的结论,排除D项。
7 / 7(共79张PPT)
高中总复习·历史
第5讲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价值引领 课标要求
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始终是双向进行的。这
种双向的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对各民族自
身素质的提高有重要意义。少数民族被汉族文明吸
引后,便会加速其由质而文的历程;而少数民族的
尚武精神,也有利于汉民族摆脱上层社会纤弱庸俗
的颓废风气,转而呼唤粗犷和刚健的气质,开始了
由文返质的变化。汉民族与少数民族正是在这种似
相反实相成的变化过程中,逐渐缩小了彼此之间的
差别,加速了各民族的文明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
展。 ——摘编自张采民《民族融合与隋唐之际诗风的嬗变》 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
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CONTENTS
知识为基·教材融会
一
能力为重·主题突破
二
考情研析·考教衔接
三
课时训练·跟踪检测
四
一
知识为基·教材融会
整合发掘,加深知识理解
一、三国与西晋
1. 三国鼎立
国号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魏 220年 曹丕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吴 229年 孙权 建业(今江苏南京)
洛阳
(1)建立和统一:263年,司马昭灭蜀。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280
年,西晋灭 ,完成统一。
(2)灭亡
①原因:晋武帝死后,宗室对中央权力的争夺演化成内战,
卷入其中,并且逐渐主导了局势。
②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 所灭。
吴
内迁少数民
族
匈奴贵族
2. 西晋的统治
二、东晋与南朝
1. 政权更替
(1)东晋建立:317年,司马睿在 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2)南朝更替:420年,刘裕夺取皇位,建立宋。此后,南方先后经历了
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合称南朝。
(3)南北对峙:东晋、南朝在与十六国、北朝对峙中处于劣势。
建康
2. 士族兴起
(1)成因:自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
治、经济等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
(2)地位: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
的主要支柱。
3. 江南开发
(1)原因: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劳动力资源。
(2)表现:南方农业、手工业明显进步。
(3)影响:促进江南山区的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
三、十六国
1. 概念:北方先后出现15个主要的割据政权,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
“十六国”。采取封建化政策,但民族隔阂依然存在。
2. 民族交融:少数民族政权学习 的典章制度;长期混战中,原有
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慢慢缩小。
3. 淝水之战: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大举进攻东
晋,被击败于 。强大的前秦政权迅速崩溃。
汉族
淝水
四、北朝
1. 北魏统一北方: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于439年统一北方。
2. 孝文帝改革
时间 5世纪后期
内容 将都城从平城迁到 ,鲜卑贵族改籍贯;以汉族服饰取
代鲜卑服饰,统一说汉语;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
汉族高门士族通婚
影响 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
;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北方统一南方
以及 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洛阳
民族
矛盾
隋唐盛世
3. 北魏的分裂:6世纪前期,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别被北
齐、北周取代。上述五个王朝合称北朝。
4. 隋朝统一:北周灭掉北齐,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统一全国。
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集团,形成于魏晋之
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士族享有政治、经济特权,
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门阀之外的地主阶层通称庶族,他们政治社
会地位低下,只能任低级小官。东晋末至南朝,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兴
起,逐步执掌军政大权。
据教材《纲要》(上)《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改编。
下表为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这从本质上表明各少数民族政权( )
匈奴 羯 鲜卑 前赵 北凉 夏 后赵 前燕 后燕 南燕 南凉 西秦
氐 羌 (cónɡ) 汉 前秦 后凉 后秦 成汉 前凉 北燕 西凉 A. 确立汉族地主的主导地位 B. 没有自己独立的民族文化
C. 对中原文化及政治的认同 D. 积极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
√
解析: 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虽然十六国中的政权大多都是少数民族
建立的,但他们在国号上都向汉族学习,因此体现了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原
文化及政治的认同,故选C项;这些政权多是少数民族建立的,不能体现
汉族的主导地位,排除A项;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表格没有涉及典
章制度的情况,排除D项。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与民族交融
(1)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具体表现有:经济上——由渔猎、游牧向农耕转
化;政治上——采用封建的官制、法律;文化上——学习中原地区的先进
文化。
(2)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交融的基础;汉语、汉俗是中华民族交融的载
体;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兼容并蓄是中华民族交融的外化。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变态与回归
二
能力为重·主题突破
探究应用,培养综合能力
主题一 江南烟雨——三国两晋与南朝的国家治理
魏晋士族的特点
材料一 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擢为令仆已
下,尚书郎、中书舍人已上,典掌机要。
——摘自《颜氏家训·涉务篇》
材料二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书》
探究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魏晋士族的特点。
信息 获取 “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擢为令仆已下”“上品
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知识 依据 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
主要支柱
要点 归纳 士族在政治上享有特权,高官厚禄,把持政权。精神生活十分
空虚和堕落,沉溺于道教和神农、黄帝之学。士族和庶族之间
界限分明,士族自命清高,鄙视庶族,不与庶族来往、交友、
通婚、共坐
“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擢为令仆已下”“上品
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逃到南方的几家北方高门士族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
主要支柱
士族在政治上享有特权,高官厚禄,把持政权。精神生活十分
空虚和堕落,沉溺于道教和神农、黄帝之学。士族和庶族之间
界限分明,士族自命清高,鄙视庶族,不与庶族来往、交友、
通婚、共坐
江南经济的开发
材料 北方南下的个体流民或农户,不可能有现成的良田耕种,所以深
入还未被圈占的山地,开垦小块土地以维生,便成为一种可能的选择。长
江流域不少的丘陵、山地,为旱作农业的发展留下了很大空间。东晋南朝
政权在发生大旱、稻作因缺水难以进行时,敦促种麦。东晋南朝面食流
行,甚至成为朝廷规定的贡品。
——摘编自何德章《六朝江南农业技术问题》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南方经济得以开发的主要原
因及带来的影响。
信息 获取 “北方南下的个体流民或农户”“长江流域不少的丘陵、山地,
为旱作农业的发展留下了很大空间”
知识 依据 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
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东晋南朝时期,南
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要点 归纳 原因:北方战乱频繁,北方人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
术,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等。
影响:丰富了江南人民的生活;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推动了
工商业发展及江南城市发展;江南地区影响力日益增强
“北方南下的个体流民或农户”“长江流域不少的丘陵、山地,
为旱作农业的发展留下了很大空间”
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带来了先
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源。东晋南朝时期,南
方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原因:北方战乱频繁,北方人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
术,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等。
影响:丰富了江南人民的生活;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推动了
工商业发展及江南城市发展;江南地区影响力日益增强
1. 门阀制度兴衰的原因
(1)兴起
政治 因素 自汉武 帝以来 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
东汉 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
曹魏 实行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够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政
权
经济 因素 西汉中 后期 土地兼并十分严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
的豪强地主势力
东汉 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豪强地主在政
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
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大族。士族地主(又称世族、门
阀地主)在东汉开始形成
魏晋 南北朝 士族制度的确立
(2)衰落
内部原因 士族自身的腐朽
外部原因 皇权逐渐加强和庶族寒人进入政治中枢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1)江南经济开发,北方发展相对缓慢。秦汉时期江南经济明显落后于
黄河流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动乱多发生在北方,且持续时间长,而
南方相对安定。南北经济开始趋于平衡,以北方黄河流域为重心的经济格
局开始改变。
(2)庄园经济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享有特权,佛教盛行,地主庄园
经济、寺院庄园经济膨胀,造成土地和劳动力的大量流失。
(3)商品经济总体水平较低,战乱破坏了城市和自然经济。
(4)民族交融促进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
隋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主题二 民族交融——十六国与北朝的民族关系
北魏壁画《鹿王本生故事图》
材料 动画片《九色鹿》的内容,取材于敦煌莫高窟北魏壁画《鹿王本生故事图》。本生故事是指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的前世经历。故事源于古印度,伴随佛教传播进入中国。故事图里的车马和建筑受到汉地样式启发,车夫的左衽衣衫则表现丝绸之路上少数民族混杂的境况。
解读
信息 获取 绘画采用汉代绘画传统的散点透视和无纵深背景,线条流
畅,设色典雅
史料 价值 绘画是民族文化交融和与中外文明交流的重要见证
北魏时期的孝文帝改革
材料 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交融的成果,又促进了
这一交融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
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
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
族在与汉族交融的同时,也带来了它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
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
血液。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探究 根据材料,指出北魏孝文帝改革在推动民族交融方面的特点。
信息 获取 “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交融的成果”“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
中的相互影响”“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
汉族交融的同时,也带来了它们的优秀思想文化”
知识 依据 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
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
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要点 归纳 肯定以往民族交融成果;民族交融的方式具有多样性;民族交
融的内容具有双向性
“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交融的成果”“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
中的相互影响”“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
汉族交融的同时,也带来了它们的优秀思想文化”
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
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
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肯定以往民族交融成果;民族交融的方式具有多样性;民族交
融的内容具有双向性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主要形式
民族 迁徙 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大批内迁,他
们在北方各地和汉族人民交错相处
联合 斗争 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的
连年战乱,北方经济破坏,人民生活困苦,迫使各族人民联合
起来,共同斗争,从而使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
友好 往来 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在和平的环境中,各族人民频繁交往,民族交融进程进一步加快;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延续
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
三
考情研析·考教衔接
体验感悟,提升学科素养
考情 速递 近年高考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考查集中在政权更迭的方式、
民族交融的表现等主干知识点,注重对历史现象的深层次分析
命题 预测 (1)命题情境:史料、史论情境最为常见,学科融合的情境有
所涉及。
(2)角度预测:通过典型事件宏观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
时代特征;江南经济发展与政局的关系是关注的重点;民族交流
交往交融更突出价值导向
(2024·江西高考3题)后凉、北凉时期,自西域传入的龟兹乐与
“胡、戎”音乐相结合形成了西凉乐,当时号称秦汉伎。北魏平定河西之
后,认为秦汉伎的乐器“并出自西域”“悉与书史不同”,又将秦汉伎改
称为西凉乐。这反映了北魏的( )
A. 地域认同 B. 民族政策
C. 艺术审美 D. 华夏观念
命题立意 本题以魏晋南北朝时期音乐的发展构建学习情境,考查音乐与社
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对不同时期对音乐的命名,强调民族交融的时代
特点。
思维路径
信息 获取 时空:后凉、北凉时期;北魏平定河西之后。
题眼:“并出自西域”“悉与书史不同”
教材 探源 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异
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解题 陷阱 以偏 概全 虽然与地名“西凉”有关,但北魏更名的主要依据是乐器的西域来源,而非单纯的地域归属。因此,地域认同不是更名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
添枝 加叶 材料中并未直接提及北魏对特定民族的政策,更名更多是基于文化和音乐风格的考量,而非民族政策,排除B项
主次 不分 虽然更名可能涉及对音乐的审美判断,但北魏的主要关注点在于乐器的西域来源,而非其艺术价值或审美风格,排除C项
得出 结论 据材料可知,北魏将原本称为“秦汉伎”的西凉乐更名为“西凉乐”,这一更名行为反映了北魏对中原传统文化的坚持和对西域文化的区分。北魏认为这些乐器“悉与书史不同”,即与中原的传统音乐和文化不同,因此将其更名为“西凉乐”,以凸显其西域特色,并强调与中原文化的区别。这体现了北魏的华夏观念,故选D项
1. 〔学习情境·“禅让”〕(2024·新课标卷26题)三国魏代汉、西晋代
魏,都通过“禅让”实现:权臣在切实掌握军政权力后,皇帝下诏表彰其
功业、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动让位;公卿大臣则群起劝进,权
臣再三谦退,“不得已”建立新政权。“禅让”反复出现( )
A. 保障了政治和平稳定 B. 废弃了血缘世袭传统
C. 维护了特权阶层利益 D. 巩固了儒学忠孝伦理
√
解析: 材料中的“禅让”实际上是权臣在公卿大臣拥戴下的改朝换
代,在此背景下,特权阶层的利益得以保全,由此可知,“禅让”反复出
现体现了对特权阶层利益的维护,C项正确;“禅让”在一定程度上有利
于政权的平稳过渡,但并不能保障政治和平稳定,也不是真正废弃血缘世
袭传统,A、B两项错误;权臣逼迫下的“禅让”否定了儒学的“忠”,D
项说法与材料中的现象相悖,排除。
2. (2023·广东高考3题)下面为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统
计表。
朝代 高门士族占比 宗室、外戚占比 寒人占比
西晋 48% 19.1% 32.9%
东晋 78.4% 7.4% 14.2%
上表的变化反映了( )
A. 江南士族擅权日甚 B. 豪强势力的膨胀
C. 九品中正制的衰微 D. 专制皇权的弱化
√
解析: 据表中数据可知,两晋时期参预中央决策的官员中,高门士族
占比大幅增加,说明当时士族门阀政治盛行,专制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
了限制和削弱,故选D项;士族门阀最早盛行于北方地区,两晋时期北民
南迁后,最典型的门阀士族依然集中于北方地区,排除A项;豪强地主是
两汉时期的地方割据势力,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高门士族占比的
增加说明当时门第选官比较盛行,客观上反映了九品中正制在当时的盛
行,排除C项。
技法速通:数据表格的3个分析要点
分析数据表格,要坚持“纵横驰骋看变化”的原则。
要点1 注意表格由哪些要素构成,尤其注意时间、空间信息。
要点2 注意表格中各组成部分的关系,弄清表格所反映的问题或内涵。
要点3 注意表格中各组成部分的数据变化或对比,进而判断表格中所反
映的历史事物变化的原因、表现特征及影响等。
3. 〔学习情境·人口变动〕(2024·湖南高考3题)下表为史籍所载东汉至南
朝时期官府掌握的湖南地区户口数和人口数。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户口数(万) 人口数(万)
东汉永和五年(140年) 64.98 281.32
西晋太康初年 14.23 85.39
南朝宋昇明三年(479年) 4.19 33.48
A. 大规模的瘟疫流行 B. 战乱异常频繁
C. 豪强大族势力膨胀 D. 官府组织移民
√
解析: 据材料可知,从东汉永和五年到南朝宋昇明三年,湖南地区官
府掌握的户口数和人口数下降幅度很大。结合所学可知,从东汉末年开
始,北方战乱不断,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量流亡南下,南方人口相对
来说,下降幅度较小,而材料中的官府掌握的户数和人口数十不存一,这
说明部分户数和人口数被地方豪强大族掌握,C项正确;大规模的瘟疫流
行不是官府控制人口大幅减少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此时期南方相对安
定,排除B项;官府组织移民可能会使人口在地区间发生流动,但通常不
会导致总体数量如此大幅度的减少,排除D项。
4. 〔学习情境·文献史料〕(2024·安徽高考2题)《晋书·陶侃传》记载,
陶侃为武昌太守时“立夷市于郡东,大收其利”。《梁书·张稷传》亦载:
“郁州(今属连云港市)接边陲,民俗多与魏人交市。”此类记载所反映
的现象表明,这一时期( )
A. 海外贸易增加财政收入
B. 市镇兴起维护了时局稳定
C. 互市交易促进民族交往
D. 榷场的设立带动民间交流
√
解析: 根据材料“立夷市于郡东,大收其利”“郁州(今属连云港
市)接边陲,民俗多与魏人交市”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与少数民
族的互市交易,这有利于民族之间交往交流,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国内
贸易,未涉及海外贸易,排除A项;市镇兴起主要在明清时期,排除B项;
榷场的设立是在宋朝时期,排除D项。
5. (2024·河北承德二模)从东汉末起,我国气候有了逐渐变冷的趋势。
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气温降低更加明显,西北地区草原面积大幅度
减少。史料记载,曹操在铜雀台(今河北)种植的橘子只开花不结果。这
一情况带来的直接结果是( )
A. 生态环境的恶化 B. 人口内迁与南迁
C. 政权更迭频繁 D. 民族交流交融
√
解析: 据材料可知,气候变冷,草原面积减少,北方橘子只开花不结
果,说明北方气候恶劣、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直接结果是促使人口内迁
和南迁,故选B项;材料现象就是生态环境恶化,材料主旨是该现象所产
生的结果,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北方气候变化促使人口内迁和南迁,
与政权更迭频繁无关,排除C项;民族交流交融是其间接结果,排除D项。
6. (2024·江苏如皋一模)南朝时期,荆楚人民“寒食节”吃“麦粥”、
“六月伏日,作汤饼”,湘州人民“亟乘轻船,载米粟及笼鸡鸭”支援陈
军。此外,陈朝也曾明确要求“租田米粟、夏调绵绢丝布麦”。由这些现
象可以推知南方( )
A. 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B. 稻麦轮作制度相当普及
C. 农副业多种经营日盛
D. 农业生产呈区域化分工
√
解析: 据材料可知,南朝时,南方农业产品更加丰富,有稻、麦、粟
(谷子)以及其他杂谷,这反映了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故选A项;直至
宋朝时期一年两熟的稻麦轮作制度在南方才相当普及,排除B项;明清时
期南方农副业多种经营日盛,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不同地区种植不同作
物的信息,无法得出农业生产呈区域化分工的结论,排除D项。
四
课时训练·跟踪检测
巩固强化,验收教学效果
一、选择题
1. (2024·陕西商洛联考)孙吴政权实行的“兵业”屯田制,让士兵一面
打仗,一面从事农业生产,同时又把山越等少数民族从山林中迁出,使其
依附将领和大官僚地主,以强行开发土地。这些举措( )
A. 推动了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B. 改变了江南农业落后的局面
C. 加速了南北商业贸易的流通
D. 提高了南方农耕经济的水平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可知,孙吴政权实行的“兵业”屯田制,这些措施可以
调动士兵、山越等少数民族的劳动力资源开发南方土地,从而提高了南方
农耕经济的水平,故选D项;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于唐朝安史之乱
后,排除A项;“改变了”的说法绝对,仅是改善,此时江南农业仍落后
于北方,排除B项;三国时期战乱阻碍了南北贸易的发展,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2024·河北邢台二模)有学者指出,汉魏、魏晋政权的更迭,皆是以
自上而下的禅让方式,而非自下而上的暴力手段完成新旧政权的更替,成
为后世朝代更迭效仿的标准样式。这一历史现象说明当时( )
A. 豪强士族力量的强大
B. 少数民族力量进入中原
C. 皇权专制进一步加强
D. 自耕农经济的壮大趋势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可知,汉魏、魏晋时期,国家政权的建立仰仗于豪强士
家大族的支持,从而出现了材料中政权更迭以自上而下的禅让方式,故选
A项;少数民族力量进入中原,是暴力手段实现政权更替,排除B项;材料
描述的是士家大族的崛起,对皇权易形成威胁,排除C项;自耕农经济壮
大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2025·江西重点中学盟校联考)西晋灭亡前后,北方人民大批流亡南
下。他们在南方被称为“侨人”。据不完全统计,南下的流民约占当时北
方总人口的八分之一,同时又占南方人口的六分之一。这一时期的人口南
迁( )
A. 加剧了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B. 有利于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
C. 导致了南北方长期四分五裂
D. 使户籍有主户与客户的区分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可知,北民南迁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原有的民族人
口分布格局,极大地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故选B项;北民南
迁,江南得到开发,南北经济发展日渐趋于平衡,排除A项;C项说法错
误,排除;宋代户籍分主户与客户,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4. (2024·河北石家庄一模)东晋中前期的王敦、桓温都曾能牢牢掌控一
支统一的军队,而后期的谢玄统领的北府兵则是由北府诸将聚合而成,其
基层的控制权往往掌握在下层武将手中。这一变化表明( )
A. 门阀士族势力的衰弱
B. 统兵权与调兵权趋向分离
C. 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D. 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缓和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基层的控制权往往掌握在下层武将手中”可知,相比
于东晋前期,门阀士族独立掌管军权而言,东晋后期低级士族和庶族地主
势力崛起,反映了当时门阀士族势力的不断衰落,故选A项;宋代设置三
衙和枢密院,实现统兵权与调兵权趋向分离,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当时
地方武将实力不断增强,不利于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排除C项;士族
门阀势力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崛起必然导致权力交替,引发社会动荡和激
烈的武装冲突,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5. (2024·九省联考新疆卷)下表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部分士族的状
况。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 )
士族 代表人物 主要成就
颍川庾氏 庾峻、庾纯、庾阐 儒学造诣很深;庾阐为山水诗之先驱
颍川锺氏 锺繇、锺会 文学和书法上的造诣在历史上留下浓重
一笔
河东裴氏 裴驷、裴子野 善礼乐制,讲求经世致用,文章为后世
所推崇
琅琊王氏 王敦、王导、王羲之 工于书法,政治地位和文学修养甚高
A. 成为传承文化的重要力量 B. 推动了贵族政治的复兴
C. 促使儒学成官方正统思想 D. 严重削弱了皇帝的权威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在思想和文学艺术方面具
有很深的造诣,成为传承文化的重要力量,故选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属
于士族门阀政治,不属于贵族政治,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汉武帝
时期尊崇儒术,促使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排除C项;材料没有关于削
弱了皇帝的权威的描述,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6. (2024·华大新高考联盟测评)南朝刘宋政权建立后,士族的兵权首先
被剥夺,刘氏宗室督总诸军,士族仍然可以不受改朝换代的影响而继续保
持官位不坠。从刘宋到萧梁,士族出身的官员比例从72%逐渐降至52.8
%。这反映了南朝时期( )
A. 门阀士族社会影响力巨大
B. 社会阶层流动空间受限
C. 政治和权力结构发生变异
D. 江南大族势力逐渐崛起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可知,南朝刘宋政权建立后,门阀士族的权力和地位
不断弱化,说明南朝政治和权力结构发生变异,故选C项;材料表明当
时士族在丧失军权后影响力逐渐下降,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知,社会
阶层流动不断加强,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江南大族势力的发展状
况,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7. (2024·江苏宿迁调研)《史记》中描述江南为“楚越之地……饭稻羹
鱼”;《晋书》中记载江南“昔年食白饭,今年食麦麸”;南朝《宋书》
中则指出江南“皆播麦菽”的景象。据此可知,江南地区( )
A. 农业发展超过北方 B. 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C. 农业商品化程度高 D. 饮食结构渐趋改变
解析: 据材料可知,江南民众的饮食从“饭稻”“食白饭”到“食麦
麸”,再到南朝时“皆播麦菽”,这说明江南地区饮食结构渐趋变化,故
选D项;江南的农业发展超过北方是在南宋之后,排除A项;江南地区成为
全国经济重心在南宋以后,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农业与市场的联系,
无法得出“农业商品化程度高”的结论,排除C项。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8. (2024·湖南长沙二模)三国时期的田庄,多以屯、营等编制单位或
堡、寨等建筑外观来命名;东晋南朝时期的田庄则多称为别墅、田园。这
一变化客观上反映出( )
A. 政局的稳定性有所加强
B. 士族势力受到削弱
C. 大土地所有制继续发展
D. 商品经济发展迟滞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东晋南朝时期的田庄名称相比三国时期更加具有
生产生活气息,军事色彩明显减弱,这说明当时南方地区的社会政治局势
逐渐稳定,故选A项;田庄经济的渐趋稳定有利于增强士族势力,排除B
项;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且江南地
区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9. (2024·河南五市一模)汉朝官员俸禄是钱币(东汉是半钱半谷),而
东晋南朝,禄田和力役(国家将其控制的劳动力分配给官员个人役使)变
成官员俸禄的大宗。这一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
A. 门阀政治衰落 B. 官僚政治发展
C. 国家机器萎靡 D. 商品经济萎缩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国家长期分裂,政治上统治者长期
和门阀士族合作,经济上大土地所有制不断发展,大量自耕农破产转
为佃农依附于庄园,政府收入有限,贵族、豪强和大地主利益基本不
受触动,政府无力通过税收来保证俸禄的发放,国家机器萎靡,故选C
项;东晋南朝时期是门阀士族兴盛、官僚政治衰落的时期,排除A、B
两项;东晋南朝时期,通过对江南地区的开发,商品经济获得了一定
程度的发展,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0. (2024·广东佛山顺德区模拟)北魏太武帝田猎,大获麋鹿数千头,
“诏尚书发车牛五百乘运之”,尚书古弼不从,上表曰:“今秋谷悬黄,
麻菽布野……乞赐矜缓,使得收载。”这反映了北魏( )
A. 重农意识的增强 B. 三省制度的萌芽
C. 文化冲突的加剧 D. 社会动荡的现实
解析: 据材料可知太武帝欲用牛车,被古弼上表以谷物丰收为由,请
求暂缓运送猎物,体现了北魏重农意识的增强,故选A项;材料并未提及
三省制,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文化冲突的加剧,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
社会相对安定,农业得以发展,排除D项。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1. (2024·吉林东北师大附中三模)学者陈汉玉提出:“拓跋人的自觉汉
化,从北魏建国之初就开始了;孝文帝亲政前鲜卑和汉族统治者之间就出
现空前融洽的局面……可见,用胡汉矛盾的激烈来解释孝文帝改革的目
的,是没有说服力的。”这段材料,学者意在表达孝文帝改革( )
A. 是由阶级矛盾激化引发的
B. 变革的指导思想一脉相承
C. 儒化加速了封建化进程
D. 主要贡献是促进民族交融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可知,学者陈汉玉认为拓跋人的自觉汉化从北魏建国初
就开始了,且在孝文帝亲政前鲜卑和汉族统治者之间就已出现了融洽的局
面,这说明变革的指导思想一脉相承,故选B项;民族矛盾是孝文帝改革
的原因之一,但汉化改革并不能缓和阶级矛盾,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
不符,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在孝文帝改革前北魏就已出现了汉化,D项与
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2. (2024·江苏苏州期末)大同云冈石窟昙曜五窟椭圆形平面、穹隆顶的
窟形应是云冈创造的新模式,表达了将象征皇帝的佛像供奉进鲜卑族游牧
生活的传统居室——穹庐中。随后,云冈石窟的窟形经历了从“穹庐”到
“殿堂”(如图示意)的转变。主导其变更的是( )
A. 佛教中国化的完成 B. 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
C. 北方民居长期演变 D. 国家治理体系的成熟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穹庐”属于鲜卑族的传统民居,里
面供奉象征皇帝的佛像,从“穹庐”到“殿堂”意味着鲜卑族在不断封建
化,产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民族间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故
选B项;佛教中国化完成于唐朝,排除A项;北方民居长期演变是直接因
素,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鲜卑政权的政治运作,无法体现国家治理体
系的成熟,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二、非选择题
13. (2024·湖南名校联盟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朝田租大致在十税一至三十税一之间;此外,汉代未成年人
(7—14)征口赋(20钱,武帝时23钱),成年人(15—56)征算赋120
钱。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实行租调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
二匹,绵二斤,他不得擅兴发。郡国守相,明检察之,无令强民有所隐
藏,而弱民兼赋。”
——摘编自《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魏书·武帝纪》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材料二 公元485年,北魏冯太后以孝文帝名义(孝文帝尚未亲政)颁布均
田令。在此基础上,北魏变旧的以户计征的租调制为新的以丁计征的租调
制,具体规定是:一夫一妇每年缴纳帛一匹,粟二石。15岁以上不结婚的
男子4人,奴婢8人,耕牛20头,也分别出一夫一妇的租调。
——摘编自张守军《魏晋南北朝的租调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曹操赋税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其
原因。
答案: 变化:定额田租代替汉代的定率田租;以户税代替汉代的人
头税;户税较轻且征收实物。
原因:社会动荡;招徕流民(恢复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缓和矛盾(壮
大实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第一小问,据材料一“汉朝田租大致在十税一至三十税一之
间”“曹操实行租调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并结合所
学可知,曹操以定额田租代替汉代的定率田租;据材料一“未成年人
(7—14)征口赋20钱”“成年人(15—56)征算赋120钱”“户出绢二
匹,绵二斤”并结合所学可知,曹操以户税代替汉代的人头税;据材料一
“户出绢二匹,绵二斤,他不得擅兴发”“无令……弱民兼赋”并结合所
学可知,曹操赋税制度户税较轻且征收实物。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
东汉末年,战争频发,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
加剧,曹操赋税改革旨在招徕流民、恢复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缓和矛盾
(壮大实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北魏租调制改革的看法。
答案: 背景:北魏统一北方,北方出现民族交融趋势;社会矛盾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长期战乱、民生凋敝、财税困顿;均田制
实行。
内容(特点):以均田制为基础;由以户计征转变为以丁计征;半丁、奴
婢、耕牛折丁记赋。
影响:增加财政收入(恢复、发展经济);缓和矛盾(抑制门阀),巩固
北魏政权;改革顺应潮流,与时俱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可以从背景、内容、影响三个角度谈对北魏租调制改革的看
法;据材料二“公元485年,北魏……颁布均田令”等并结合所学可知,
北魏统一北方,推动民族交融,但连年战祸使民生凋敝,财税困顿,民族
矛盾和阶级矛盾激化,公元485年,北魏推行均田制,在这样的背景下北
魏推行租调制改革;据材料二“在此基础上”“变旧的以户计征……为新
的以丁计征”“15岁以上不结婚的男子……的租调”并结合所学可知,北
魏租调制改革的内容包括以均田制为基础,由以户计征转变为以丁计征,
半丁、奴婢、耕牛折丁记赋;结合所学可知,北魏租调制改革增加中央政
府的财政收入,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缓和了阶级矛盾,巩固了北
魏政权的统治基础,推动鲜卑族汉化,顺应潮流、与时俱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THANKS
演示完毕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