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讲 隋唐盛衰及其制度上的创新
一、选择题
1.(2024·广东一模)隋炀帝时期,开通江南河,使余杭(今杭州)能凭船只沿运河直抵北方。同时,隋炀帝又特意下诏废弃了陈朝故都丹阳(今属南京)与余杭地区之间耗资巨大才打通的水道。隋炀帝的做法( )
A.旨在强化对江南的管控
B.厉行专制导致施政混乱
C.提高了运河的运输效能
D.遏止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2.(2025·广东调研)据《封氏闻见记》记载,唐玄宗开元年间饮茶风俗逐渐从南方蔓延至北方黄河流域。“京邑城市,多开店铺……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该史料可用于研究唐代( )
A.政治经济重心的南移
B.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C.开放包容的盛唐气象
D.社会生产的细致分工
3.(2024·广西猜题卷)丝绸之路的开通使胡技流入大唐,注入百戏。百戏的曲乐热闹明快,加之新颖的弹奏器乐,国内出现对胡风潮流的追求,呈现出“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的景象。这些现象反映了唐代( )
A.民族文化的交融 B.审美标准的趋同
C.戏曲艺术的成熟 D.女性地位的提高
4.(2024·四川内江一模)安史之乱后,唐朝财政收入在地域上失其二隅,只能偏倚江南、剑南两地,尤其江南成为全国财政和经济重心,形成了“立国于西北而植根于东南”的局面。这种局面( )
A.反映了南方农耕技术革命性进步
B.缘于北方井田制受战争严重破坏
C.使中国人口分布产生了巨大变化
D.是维系封建王朝统治的必然选择
5.(2024·天一大联考)《通典》记载:“延康元年(220年),吏部尚书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据此可知,九品中正制创设的初衷是( )
A.选拔治国人才 B.增强地方权力
C.强化社会管控 D.打破特权垄断
6.(2024·云南一模)唐时有“杏园宴”的活动,主要内容是探花,即同一榜进士中选出两位,称作两街探花使,让他们骑马遍游长安城内外名园,摘取名花。这反映出( )
A.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关注
B.制度设计影响社会习俗
C.科举制蜕变助长奢靡之风
D.世人接受社会变迁现实
7.(2024·四川九市一模)武则天临朝称制后,不断改革用人制度。她亲自策问士子,首创了殿试,同时大量增加进士录取名额。另外,武则天还设立“自荐”“试官”制度,并派存抚使去各地搜罗人才,积极提拔寒微之士。这些做法的根本目的是( )
A.完善科举制度 B.巩固统治基础
C.促进社会公平 D.践行尚贤主张
8.(2024·陕西咸阳一模)下面为唐代兵部尚书来源数量统计表(单位:人)。据此可知当时( )
家庭出身 入仕途径(详细可考)
皇 族 郡姓(古代操纵郡邑地方权力的世家大族) 非郡姓 科举 门荫(因祖、父辈地位而在入仕方面享受特殊待遇) 其他
5 71 20 69 5 9
A.世袭成为选官主流 B.门阀士族控制人事权
C.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D.世家大族文化素养高
9.(2024·广东韶关一模)唐代前期政事堂议事,对担任宰相的人数没有明确的规定,通常多则十几人;唐代中期以后逐渐形成一定的制度,有史记载“唐制,宰相四人”,宰相数量基本固定和适中。这一变化( )
A.平衡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B.有利于提高中央决策效率
C.扩大了政事堂的政治权力
D.是对原始民主传统的践行
10.(2024·广东广州一模)唐代初期,政务事项原则上都要先向尚书省申报,再以尚书省的名义奏报皇帝。唐高宗和武则天之后,却逐渐形成了“事无大小,皆悉闻奏”的局面,比如有太学生直接向武则天告假回家,还得到了武则天应允。这一变化可以说明( )
A.监察制度日趋完善
B.官僚机构对皇权的限制愈加艰难
C.行政效率不断降低
D.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逐步加强
11.(2024·江苏宿迁期末)唐代均田制下的赋役制度为租庸调制,规定:丁男需要服正役20日,也可每日折三尺纳绢,如额外再加派正役,超过15日免调,30日租调俱免。这一规定( )
A.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
B.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扩大了政府收税对象
D.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2.(2024·江西九江二模)唐代两税法规定:“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无定所的商人也要交税;还规定交纳两税后“其租庸杂徭悉省”,纳税项目减少,省去原来“旬输月送”的麻烦和税吏催缴的痛苦。这些规定( )
A.兼顾了公平与效率
B.得到土地所有者的认同
C.增加赋税征收成本
D.加重了基层治理的负担
二、非选择题
13.(2024·江西赣州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而关中辅渠,灵轵引堵水;汝南、九江引淮;东海引巨定;泰山下引汶水;皆穿渠为溉田,各万余顷。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胜言。然其著者在宣房。
太史公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遂至于会稽太湟,上姑苏,望五湖;东窥洛汭、大邳,迎河,行淮、泗、济、漯洛渠;西瞻蜀之岷山及离碓;北自龙门至于朔方。曰:甚哉,水之为利害也!余从负薪塞宣房,悲《瓠子》之诗而作《河渠书》。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据《新唐书·地理志》所记载全国水利工程共236处,前期为155处,后期81处,前期约占三分之二弱。若以秦岭及淮水以南为南方,以其北为北方,则北方前期水利工程占104处,南方51处,北方占三分之二强。但若加上前期陇右道地区的水利,则前期北方占十分之七八或更多。从后期南北地区情况看,后期81处水利中北方仅为14处,南方67处,南方占十分之八强。
——摘编自姚汉源《中国水利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西汉时期水利兴修的特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水利工程的分布概况及形成原因。
第6讲 隋唐盛衰及其制度上的创新
1.A 隋朝的统治中心在北方,江南地区原本是陈朝的疆土,在隋朝灭陈后才被纳入隋朝统治。隋炀帝时期开通沟通南北的大运河,目的是强化对新征服的江南地区的管控,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厉行专制”“施政混乱”,排除B项;隋炀帝时期开通江南河主要是沟通南北,不能得出提高了运河运输效能的结论,排除C项;大运河的开通加强南北联系,便利水路运输,促进沿岸商业发展和市镇兴起,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
2.B 据材料可知,唐玄宗时期饮茶风俗从南方蔓延到北方,京邑城市的店铺所卖的茶叶来自江淮地区,可见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密切,故选B项;经济重心的南移在安史之乱后,政治中心仍在北方,排除A项;“开放包容”与材料中的南北关系无关,排除C项;材料主旨与社会分工无关,排除D项。
3.A 唐朝社会比较宽容开放,胡风在内地流传,少数民族的文化传入中原,这与唐朝开放的民族政策有关,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交融,故选A项;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元代的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排除C项;唐代仍然是男尊女卑的社会,女性地位并没有提高,排除D项。
4.D 据材料可知,在安史之乱之后,由于唐朝失去了对北方一些藩镇的控制,经济上不得不倚重江南,从而形成政治中心在西北的长安,而经济重心在南方的局面,这是维系封建王朝统治的必然选择,故选D项;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井田制是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走向崩溃,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与中国人口分布变化无关,排除C项。
5.A 据材料可知,陈群认为,朝廷任用官员,并没有把人才都选举出来,于是设立九品官人制度,由中正分出高低不同等级的人才,然后加以任用,即初衷是选拔治国人才,故选A项;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与强化社会管控无关,排除C项;科举制打破特权垄断,排除D项。
6.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杏园宴”活动描述的是唐代科举制下帝王恩赐新科进士的宴会,并且举行盛大的宴游活动,体现了制度设计对社会习俗的影响,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明经科,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科举制的蜕变,也没有体现奢靡之风,排除C项;D项材料未涉及,排除。
7.B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不断改革用人制度,通过各种途径扶植庶族地主官僚,从庶族地主中搜罗更多的人才,根本目的在于巩固统治基础,故选B项;武则天完善和改革用人制度是手段和途径,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社会公平,排除C项;武则天不是为了践行尚贤主张,排除D项。
8.D 据材料表格数据并结合所学可知,世家大族“郡姓”出身的兵部尚书占比在唐朝仍然较大,这说明世家大族文化素养高,依然可以通过科举制的途径入仕,故选D项;唐朝的选官制度主要是科举制,通过组织考试这种形式选官,当时人事选拔权在中央政府,排除A、B两项;唐朝推行科举制选官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C项。
9.B 据材料可知,唐代前期政事堂宰相的人数较多,容易因政见不同而互相扯皮、推诿搪塞,中期以后,宰相数量基本固定且人数适中时,容易达成一致,这一变化有利于提高中央决策效率,故选B项;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无法通过人数的变化进行平衡,排除A项;这一变化没有扩大政事堂的政治权力,排除C项;原始民主传统下,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唐朝时期,君主的权力逐渐强化,这是对原始民主传统的否定,排除D项。
10.B 据材料可知,相比于唐代初期,唐高宗、武则天时期,事无大小都向皇帝汇报,说明皇权逐渐凌驾于尚书省等官僚机构之上,故选B项;“监察制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材料未涉及,排除。
11.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纳绢代役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故选D项;材料与抑制土地兼并无关,排除A项;纳绢代役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B项;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2.A 据材料可知,两税法规定包括商人在内所有人都要交税体现了公平,纳税项目、运输和征收成本减少体现了效率,故选A项;B项说法绝对,排除;据材料可知,赋税征收成本减少,排除C项;该赋税制度减轻了基层治理的负担,排除D项。
13.(1)特点:政府主导,统治者重视;数量众多,遍布全国各地;以引水灌溉工程为主。
意义:促进了西汉农业发展,为西汉强盛奠定了基础;起到防灾减灾作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2)概况:从时间上看,唐朝前期居多,后期较少;从空间上看,唐朝前期北方居多,唐朝后期南方居多。
原因:唐朝前期,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国力强盛;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和水利工程建设。唐后期发生安史之乱,北方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皆穿渠为溉田,各万余顷”可知政府主导,统治者重视;据材料一“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胜言”可知数量众多,遍布全国各地;据材料一“皆引河及川谷以溉田”“皆穿渠为溉田”可知以引水灌溉工程为主。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促进了西汉农业发展,为西汉强盛奠定了基础;起到防灾减灾作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前期为155处,后期81处,前期约占三分之二弱”可知从时间上看,唐朝前期居多,后期较少;据材料二“从后期南北地区情况看,后期81处水利中北方仅为14处,南方67处,南方占十分之八强”,从空间上看,唐朝前期北方居多,唐朝后期南方居多。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前期,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国力强盛;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和水利工程建设;唐后期发生安史之乱,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3 / 3第6讲 隋唐盛衰及其制度上的创新
价值引领 课标要求
美国学者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在他的《世界文明史》中把唐时的中国比喻成为泰山压顶的巨龙。英国作家乔·韦尔斯在《世界史纲》中饱蘸笔墨抒写唐帝国的强盛,在他的笔下,唐代中国的温文有礼、文化腾达和威力远被,同当时西方世界的腐败、混乱和分裂形成鲜明对比。在古代世界范围内,隋唐帝国的强盛的确令人艳羡。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 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一、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1.隋朝兴亡
(1)隋的统一
建立与统一:581年,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定都 ,是为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
(2)隋朝的建设:①广设仓库;②兴建洛阳城;③开通 :对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3)隋的灭亡
①原因: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高丽;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引发大规模起义。
②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
2.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唐朝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
(2)唐朝前期的统治
①“ ”:唐太宗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②武则天的统治: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③“开元盛世”:唐玄宗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 ,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
(3)唐朝的民族关系
①概况
突厥(西北) 唐军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先后设置 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744年,唐朝与漠北回纥、葛逻禄等联手平定后突厥汗国
吐蕃(西部) 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9世纪前期,唐蕃会盟
回纥(北部) 东突厥灭亡后,回纥归附唐朝;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靺鞨(东北) 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②作用: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3.唐朝衰亡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
①原因:边疆形势紧张;边境重地增置军镇, 兵力扩大,外重内轻。
②概况: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起兵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③影响: 被削弱,边防空虚,唐朝由盛转衰。
(2)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3)唐朝覆亡: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黄巢起义的沉重打击;907年,节度使朱温废唐称帝,唐朝灭亡。
(4)五代十国
①五代十国: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王朝,称为“五代”。南方九个割据政权,连同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十国”。
②后周世宗改革:清除五代弊政,实力增强,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二、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1.选官制度
(1)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兴衰 曹魏时创立。随着士族的没落而无法继续
标准 从初创时期的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
实质 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2)隋唐:科举制
形成 隋朝建立后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
完善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 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
作用 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2.三省六部制
形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职能 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 ;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唐太宗时设置了宰相议事的地方—— ,后改称中书门下
3.赋税制度
魏晋南北朝: 租调制 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唐初: 租庸调制 ①内容: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 。 ②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
唐后期:两税法 背景 天宝年间,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
内容 每户按户等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意义 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 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政事堂制度:是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长官在固定的时间、地点讨论军国大政,最后由皇帝裁定的制度。唐初始有此名,设在门下省,后迁到中书省。
据教材《纲要》(上)“历史纵横”栏目与图片:“敦煌莫高窟壁画唐朝牛耕图中的曲辕犁”改编。
唐朝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操作方便的曲辕犁。但是在位于西北的敦煌壁画中,人们只发现了一幅唐朝曲辕犁的牛耕图,其他壁画中出现的依然是笨重的直辕犁。由此可推知敦煌地区( )
A.地理环境影响农业生产
B.生产力发展水平大倒退
C.生产方式深受江南影响
D.牛耕技术很难推广使用
治世与盛世
治世和盛世都指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理想状态,治世的主要特征是政治风气良好,社会秩序稳定,侧重国家治理的水平。盛世的主要特征是在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上达到经济发达和文化繁荣的局面,侧重国家治理的成果。同时,治世和盛世两者不能等量齐观,在发展阶段和社会基础上有明显分野。
主题一 隋唐盛世——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
隋文帝“开皇之治”
材料 隋文帝在中央恢复“三公、五省”官制,三公为荣誉虚职,五省中的尚书、内史、门下三省真正掌握国家政务,三省六部制度,自隋定型。地方官制初期沿旧制设州、郡、县三级,因“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存要去闲,并小为大”,文帝罢去郡一级,采取州、县两级制。“地方大小之官,悉由吏部任命。”地方官年终到中央“上考课”,中央也经常派员巡察地方政绩,加强了中央集权。文帝颁布均田令,并采取租调赋役制度与之相适应。与前代相比,隋朝的赋税更薄、力劳更轻,农民也多少获得一定土地,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和扩大耕地面积。文帝还清查人民户口,整顿钱币和度量衡,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
探究 依据材料,列举隋文帝“开皇之治”的措施,通过这些措施,评价其积极影响。
信息获取
知识依据
要点归纳
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材料 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羁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其首领为都督或刺史,让其继续统辖,但必须由中央任命。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管理权,如安西、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各羁縻府州。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袭。
——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对边疆民族地区管理的特点及影响。
信息获取
知识依据
要点归纳
1.隋朝的历史地位
(1)隋朝结束了汉末以来的动荡,实现了国家统一,对唐朝的大统一、大繁荣、大融合作出了突出贡献。
(2)隋朝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经济、巩固统一的措施,为隋唐政治制度的建立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3)隋朝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唐代乃至以后经济、交通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4)隋王朝积极发展与亚洲各国的交流,增强了隋朝在亚洲的地位,为后世盛唐对外关系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5)隋朝的迅速灭亡对唐朝统治者提供了深刻的教训,促使唐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励精图治,从而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繁荣局面。
2.唐朝时期民族政策的特点和影响
特 点 ①采取平等的民族政策,从少数民族实际出发,实行不同的开明政策。 ②采取多种不同的方式,立足实际处理民族关系。以通婚、和亲、设置机构、册封首领等方式促进民族交融。 ③以议代战,尊重民族习惯,交换使节,文化交流,修德政,因地制宜地处理民族关系
影 响 ①保持了边疆地区的和平稳定,有利于国家统一。 ②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孕育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 ③各民族相互交流、贸易,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物种交流。 ④促进了各民族交融,汉族先进文明广泛传播,边疆民族文化给中华文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主题二 传承创新——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制度演变
科举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材料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探究 根据材料,指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的内涵。
信息获取
知识依据
要点归纳
唐朝中枢机构的运行机制
材料 ……这套制度在唐朝的政治运作中最大的特色归结为一句话:追求体制内最大限度的民主,让决策、审议和行政权各自独立,政令与施政相分离,使得权力分配均衡合理且在有效监督下运行,做到理性决策,而且切实可行。以德治国的国家中枢权力机构最重要的是决策民主,在决策层面不是由哪一个部门单独负责,而是由三个省共同进行,三省长官共同组成朝廷决策班子。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昇
探究 根据材料,提取韩昇教授有关三省六部制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信息获取
知识依据
要点归纳
唐朝赋税制度的变化
材料 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将贵族也纳入征税范围。
——黄永年《唐史十二讲》
探究 根据材料,分析两税法在征收标准和纳税对象上的新变化及其影响。
信息获取
知识依据
要点归纳
1.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影响
(1)积极影响
社会整合功能 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性内核和价值理念
推动儒学发展 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学的传承与发展
巩固国家统一 强化了中央集权,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扩大了统治基础,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推动世界文明发展 早在唐朝时其选才的方法就为东亚文化圈其他国家所采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一些西方国家吸收
(2)消极影响
重才轻品 在选择人才方面,过于侧重才学标准,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品德的考察
官本位思想 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今对社会还有消极影响
禁锢思想 强化儒学正统地位,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2.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相权三分 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诏令,尚书省执行诏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职权分明 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诏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加强皇权 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推动了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
节制君权 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
3.多角度认识唐朝的两税法
(1)从实施原因上看:唐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2)从目的上看:唐朝政府是为解决财政困难、增加税收而实施的两税法。
(3)从特点上看:以资产和土地为主要纳税标准,一年分两次纳税。
(4)从评价上看:既有赋税制度改革、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的积极性;又有土地兼并严重、大地主转嫁赋税、农民负担更加沉重的局限性。
考情 速递 近年高考对本部分的考查集中在国家治理的启示,尤其是藩镇割据、科举制、两税法等主干知识点的辩证分析上,强调唯物史观等学科核心素养
命题 预测 (1)命题情境:文献史料、图片、表格等成为命题常见的载体。 (2)角度预测:从时空意识上,考查大运河的诸多影响;从制度创新与社会发展的维度,考查经济政策施行的实际效果;从耕作方式、土地利用效率等角度,考查小农经济的继续发展
(2024·重庆高考3题)唐朝为边疆防御设节度使,每个节度使领属数万军队,兵将形成长期密切的关系。节度使的设置缓解了边疆外族势力对朝廷的压力,然而天宝年间发生了安史之乱。这说明节度使( )
A.制度具有重大的缺陷
B.由蕃将充任是严重失误
C.没有边地军队调兵权
D.打破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命题立意 本题以唐朝节度使的设置构建学习情境,考查唐代的盛衰。通过对节度使制度的全面分析,辩证分析政治制度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影响。
思维路径
信息 获取 时空:唐朝;边疆。 题眼:兵将形成长期而密切的关系
教材 探源 开元年间,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加强边防,军镇长官节度使兵力随之扩大。至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解题 陷阱 说法绝对 蕃将的充任并不是导致安史之乱的主要原因,只是在这一制度下,缺乏制衡和监督,排除B项
史实错误 节度使作为边疆的重要军事长官,是拥有边地军队调兵权的,排除C项
添枝加叶 节度使的设置加重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排除D项
得出 结论 节度使的设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边疆外族势力对朝廷的压力,但同时也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了隐患。节度使手握重兵,且与兵将之间形成了长期而密切的关系,这种高度集中的军权若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就容易导致军事力量的滥用和叛乱的发生。因此,这个制度本身确实存在重大的缺陷,故选A项
1.〔社会情境·科举弊端〕(2024·黑吉辽高考3题)唐代宗大历初年,国子司业归崇敬上疏提出,明经科考试“不求其文义,及第先取于帖经”,士子为了应试,多死记硬背儒家经典,不从师不问道,遂使“专门业废”“传受义绝”。其所强调的是( )
A.明经科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B.复兴儒学的紧迫性
C.进士科考试内容的合理性
D.官学教育的重要性
2.〔学习情境·唐代政治〕(2024·江西高考4题)唐代诏令用纸书写,颁下州县的诏令需长时间传递,白麻纸招虫,不能耐久,故用黄麻;重大诏命或当朝宣命,无须久存,故用白麻。黄轻白重,遂为故事。大约到德宗时,中书只有黄麻可用,白麻已皆在翰林院。这折射出( )
A.行政效率提高 B.中央集权加强
C.决策事权转移 D.科举影响扩大
3.(2024·重庆高考2题)北魏均田令规定,奴婢按编户齐民标准授田,但要求“奴从耕,婢从织”。北齐均田令规定:“奴婢限外不课田者皆不输。”隋承齐制,大业元年(605年)又规定“除妇人及奴婢、部曲(依附民)之课”。这意味着( )
A.均田制逐渐遭到破坏 B.北齐奴婢不再授田
C.承担赋役是授田前提 D.隋代废除定额租调
4.(2024·广东高考3题)两税法依据田地、杂产等资产评定户等,但对杂产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唐文宗时,湖州刺史庾威在所属五县,“自立条制,应田地、奴婢,下及竹、树、鹅、鸭等并估计出税,差军人一千一百五十人散入乡村,检责剩征税钱四千九百余贯”,结果被朝廷以“扰人”罪名贬官。由此可见,两税法( )
A.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
B.强化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赋予地方官员加征权
D.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
第6讲 隋唐盛衰及其制度上的创新
【知识为基·教材融会】
基础知识梳理
一、1.(1)长安 (2)大运河 2.(2)①贞观之治 ③兵制 (3)①安西都护府 3.(1)①节度使 ③中央集权
二、1.(1)家世 (2)进士和明经 2.审核诏令 政事堂
3.庸 以人丁为主
教材边角
A 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曲辕犁已经传到西北敦煌地区,但是推广范围比较缓慢,因为曲辕犁是在江南多水田地区发明的,不太适合敦煌地区这些干旱的地带,说明地理环境影响农业生产,故选A项;从材料中看不出生产力水平大倒退,排除B项;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敦煌地区依然有牛耕,排除D项。
【能力为重·主题突破】
主题一
情境1
信息 获取 “五省中的尚书、内史、门下三省真正掌握国家政务,三省六部制度”“罢去郡一级,采取州、县两级制”“经常派员巡察地方政绩”“颁布均田令”“清查人民户口,整顿钱币和度量衡”
知识 依据 隋文帝励精图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国力日强
要点 归纳 措施:政治上,改革中央官制,实行三省六部制;改地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二级制;废除豪强士族垄断的选拔用人制度,加强对官员考核;经济上,颁布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影响:加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减轻人民负担,促进国家农业生产;整顿钱币和度量衡,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情境2
信息 获取 “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其首领为都督或刺史,让其继续统辖,但必须由中央任命”“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
知识 依据 唐朝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要点 归纳 特点:吸取前代经验与教训;先试点后推广;少数民族地区享有较大自主权;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边疆开发;巩固了国家统一
主题二
情境1
信息 获取 “它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
知识 依据 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要点 归纳 内涵: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打破了宗法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促进了社会之间的良性流动;有利于庶族地主的参政
情境2
信息 获取 “追求体制内最大限度的民主,让决策、审议和行政权各自独立,政令与施政相分离,使得权力分配均衡合理且在有效监督下运行,做到理性决策,而且切实可行”
知识 依据 隋唐时期,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
要点 归纳 观点:三省六部制体现了体制内的民主。 理由:三省六部制实现了决策、审议、行政权各自独立,决策权与行政权相分离,形成部门协同机制,提高了决策的正确性和行政效率
情境3
信息 获取 “不再按照丁、中(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将贵族也纳入征税范围”
知识 依据 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要点 归纳 新变化: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土地为主;增加纳税对象(贵族官僚也要交税)范围扩大。 影响: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贫困家庭的负担;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考情研析·考教衔接】
智慧刷题
1.A 唐代宗时期的明经考试多是考查对儒家经典的死记硬背,这导致当时的学生缺乏思考、学问走向僵化,故材料强调的是明经科举考试急需进行改革,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明经科考试存在弊端,不是主张复兴儒学,且明经科考试内容依然属于儒家范畴,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对进士科考试内容的叙述,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科举考试内容的改革,不是强调官学教育的重要性,故D项错误。
知识拓展:唐代明经体系
考试方式以帖经、问义和答策三场试为基础,其主旨是用帖经试考查举子精熟经典的能力,用问义试考查举子明经义理的能力,用答策试考查举子学以致用的能力。这种三位一体的结构模式突出了儒学与选官相结合的核心价值。但是,至唐代中叶以后明经科的实际地位渐呈下降趋势,其根本原因在于,儒学自身的发展缺乏新意,明经试法偏守章句之学,以及最高统治者内心看法的微妙变化。
2.C 由材料可知原本中书负责的白麻诏命相关权力转移到了翰林院,这体现了决策事权的转移,故选C项;诏命之权从中书转移到翰林院并不会提高行政效率,排除A项;中央集权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调整,材料中涉及的是中央内部权力的分配,排除B项;翰林院安置并不是科举影响扩大的结果,并且在宋朝后,翰林才成为正式官职,D项说法错误,排除。
3.C 隋朝时期承袭齐制,规定没有授田的奴婢不用承担赋役,隋炀帝又免除妇人、奴婢和部曲(依附民)的赋役,因此得出承担赋役是授田前提,C项正确;材料逻辑是要求承担课税与授田的统一性,而不是强调均田制遭到破坏,后者的表现是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而材料并未提及隋朝土地兼并情况,排除A项;北齐均田令的要求是,没有接受授田的奴婢不用上缴赋税,这反向说明有一部分奴婢是承担了赋税义务并因此获得了土地的,排除B项;定额租调是按照租种土地面积,规定佃户每年应交一定数额的地租,而材料并未涉及,排除D项。
4.A 根据材料可知,两税法改革对于杂税没有明确规定,这导致地方官无所适从,于是地方官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征税且最终被朝廷贬官,这说明两税法在征税税种方面存在问题,有一定的制度缺陷,A项正确;两税法不以丁身为本,一定程度上放松了人身控制,排除B项;朝廷没有赋予官员加征权,排除C项;两税法虽然增加了财政收入,但是并未解决政府的财政困难,排除D项。
知识拓展:两税法的弊端
(1)两税法表面减少税目,实际是变相扩大了税收。
(2)两税法以资产为宗,而资产并不容易估算。
(3)唐朝在两税外额外征税,人民负担不断增加。
7 / 7(共87张PPT)
高中总复习·历史
第6讲 隋唐盛衰及其制度上的创新
价值引领 课标要求
美国学者爱德华·麦克诺尔·伯恩斯在他的《世界文明史》中把唐时的中国比喻成为泰山压顶的巨龙。英国作家乔·韦尔斯在《世界史纲》中饱蘸笔墨抒写唐帝国的强盛,在他的笔下,唐代中国的温文有礼、文化腾达和威力远被,同当时西方世界的腐败、混乱和分裂形成鲜明对比。在古代世界范围内,隋唐帝国的强盛的确令人艳羡。 ——摘编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1.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
2.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CONTENTS
知识为基·教材融会
一
能力为重·主题突破
二
考情研析·考教衔接
三
课时训练·跟踪检测
四
一
知识为基·教材融会
整合发掘,加深知识理解
一、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1. 隋朝兴亡
(1)隋的统一
建立与统一:581年,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定都 ,是为
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陈,结束了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
(2)隋朝的建设:①广设仓库;②兴建洛阳城;③开通 :对
巩固统一、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长安
大运河
(3)隋的灭亡
①原因:隋炀帝大兴土木,穷奢极欲;三次大举征伐高丽;生产遭到严重
破坏,民不聊生,引发大规模起义。
②灭亡: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隋朝灭亡。
2.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1)唐朝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
(2)唐朝前期的统治
①“ ”:唐太宗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
任,虚怀纳谏。
②武则天的统治:废唐称帝,改国号为周。当权期间,社会经济持续
发展。
③“开元盛世”:唐玄宗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
革 ,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
贞观之治
兵制
(3)唐朝的民族关系
①概况
突厥 (西北) 唐军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唐太宗被称为“天
可汗”;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先后设置
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744年,唐朝与漠北回
纥、葛逻禄等联手平定后突厥汗国
安西都护
府
吐蕃 (西部) 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9世纪前期,唐蕃会盟
回纥 (北部) 东突厥灭亡后,回纥归附唐朝;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
可汗
靺鞨 (东北) 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②作用: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3. 唐朝衰亡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
①原因:边疆形势紧张;边境重地增置军镇, 兵力扩大,外重
内轻。
②概况:755年,节度使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起兵叛乱,史称“安史之
乱”。
③影响: 被削弱,边防空虚,唐朝由盛转衰。
节度使
中央集权
(2)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3)唐朝覆亡: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加剧;黄巢起义的沉重打击;907
年,节度使朱温废唐称帝,唐朝灭亡。
(4)五代十国
①五代十国:黄河流域先后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王
朝,称为“五代”。南方九个割据政权,连同在山西建立的北汉,称为
“十国”。
②后周世宗改革:清除五代弊政,实力增强,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
面奠定了基础。
二、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1. 选官制度
(1)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兴衰 曹魏时创立。随着士族的没落而无法继续
标准 从初创时期的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
重
实质 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家世
(2)隋唐:科举制
形成 隋朝建立后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
建进士科
完善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 两科为主;武则天扩
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
试
作用 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进士和明经
2. 三省六部制
形成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
省。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职能 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 ;尚书省
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唐太宗时设置了
宰相议事的地方—— ,后改称中书门下
审核诏令
政事堂
3. 赋税制度
魏晋南北
朝: 租调制 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北魏孝文帝
改革,颁布均田令,规定一夫一妇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
调,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
唐初: 租庸调制 ①内容: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
外,男子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 。
②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
收入也有了保障
庸
唐后
期: 两税
法 背景 天宝年间,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
内容 每户按户等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
杂税、杂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意义 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 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
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以人丁为主
政事堂制度:是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长官在固定的时间、地点讨
论军国大政,最后由皇帝裁定的制度。唐初始有此名,设在门下省,后迁
到中书省。
据教材《纲要》(上)“历史纵横”栏目与图片:“敦煌莫高窟壁画唐朝
牛耕图中的曲辕犁”改编。
唐朝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操作方便的曲辕犁。但是在位于西北的敦煌壁
画中,人们只发现了一幅唐朝曲辕犁的牛耕图,其他壁画中出现的依然是
笨重的直辕犁。由此可推知敦煌地区( )
A. 地理环境影响农业生产
B. 生产力发展水平大倒退
C. 生产方式深受江南影响
D. 牛耕技术很难推广使用
√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曲辕犁已经传到西北敦煌地区,但是
推广范围比较缓慢,因为曲辕犁是在江南多水田地区发明的,不太适合敦
煌地区这些干旱的地带,说明地理环境影响农业生产,故选A项;从材料
中看不出生产力水平大倒退,排除B项;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敦煌
地区依然有牛耕,排除D项。
治世与盛世
治世和盛世都指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理想状态,治世的主要特征是政
治风气良好,社会秩序稳定,侧重国家治理的水平。盛世的主要特征是在
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上达到经济发达和文化繁荣的局面,侧重国家
治理的成果。同时,治世和盛世两者不能等量齐观,在发展阶段和社会基
础上有明显分野。
二
能力为重·主题突破
探究应用,培养综合能力
主题一 隋唐盛世——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
隋文帝“开皇之治”
材料 隋文帝在中央恢复“三公、五省”官制,三公为荣誉虚职,五省
中的尚书、内史、门下三省真正掌握国家政务,三省六部制度,自隋定
型。地方官制初期沿旧制设州、郡、县三级,因“地无百里,数县并置;
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存要去闲,并小为大”,文
帝罢去郡一级,采取州、县两级制。“地方大小之官,悉由吏部任命。”
地方官年终到中央“上考课”,中央也经常派员巡察地方政绩,加强了中
央集权。文帝颁布均田令,并采取租调赋役制度与之相适应。与前代相
比,隋朝的赋税更薄、力劳更轻,农民也多少获得一定土地,有利于提高
农民生产积极性和扩大耕地面积。文帝还清查人民户口,整顿钱币和度量
衡,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
探究 依据材料,列举隋文帝“开皇之治”的措施,通过这些措施,评
价其积极影响。
信息 获取 “五省中的尚书、内史、门下三省真正掌握国家政务,三省六部
制度”“罢去郡一级,采取州、县两级制”“经常派员巡察地方
政绩”“颁布均田令”“清查人民户口,整顿钱币和度量衡”
知识 依据 隋文帝励精图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国力日强
“五省中的尚书、内史、门下三省真正掌握国家政务,三省六部
制度”“罢去郡一级,采取州、县两级制”“经常派员巡察地方
政绩”“颁布均田令”“清查人民户口,整顿钱币和度量衡”
隋文帝励精图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国力日强
措施:政治上,改革中央官制,实行三省六部制;改地方州、
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二级制;废除豪强士族垄断的选拔用人制
度,加强对官员考核;经济上,颁布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统
一货币和度量衡。
影响:加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减轻人民负担,促进国家农业
生产;整顿钱币和度量衡,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要点 归纳 措施:政治上,改革中央官制,实行三省六部制;改地方州、
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二级制;废除豪强士族垄断的选拔用人制
度,加强对官员考核;经济上,颁布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统
一货币和度量衡。
影响:加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减轻人民负担,促进国家农业
生产;整顿钱币和度量衡,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材料 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羁縻府州制
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其首领为都督或刺
史,让其继续统辖,但必须由中央任命。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
户口一般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数民
族地区。唐政府在上述羁縻府州基础上设立都护府,代表中央行使管理
权,如安西、北庭都护府管辖西域各羁縻府州。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
命,不能世袭。
——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对边疆民族地区管理的特点
及影响。
信息 获取 “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在其原地设
置羁縻府州,任命其首领为都督或刺史,让其继续统辖,但必
须由中央任命”“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
数民族地区”
知识 依据 唐朝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
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要点 归纳 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边疆开发;巩固了国家统一
“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在其原地设
置羁縻府州,任命其首领为都督或刺史,让其继续统辖,但必
须由中央任命”“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推广到其他少
数民族地区”
唐朝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
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
特点:吸取前代经验与教训;先试点后推广;少数民族地区享
有较大自主权;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边疆开发;巩固了国家统一
1. 隋朝的历史地位
(1)隋朝结束了汉末以来的动荡,实现了国家统一,对唐朝的大统一、
大繁荣、大融合作出了突出贡献。
(2)隋朝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发展经济、巩固统一的措施,为隋唐政治
制度的建立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3)隋朝大运河的开凿,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
脉。对唐代乃至以后经济、交通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
(4)隋王朝积极发展与亚洲各国的交流,增强了隋朝在亚洲的地位,为
后世盛唐对外关系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5)隋朝的迅速灭亡对唐朝统治者提供了深刻的教训,促使唐初统治者
调整统治政策,励精图治,从而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繁荣局面。
2. 唐朝时期民族政策的特点和影响
特 点 ①采取平等的民族政策,从少数民族实际出发,实行不同的开明
政策。
②采取多种不同的方式,立足实际处理民族关系。以通婚、和
亲、设置机构、册封首领等方式促进民族交融。
③以议代战,尊重民族习惯,交换使节,文化交流,修德政,因
地制宜地处理民族关系
影 响 ①保持了边疆地区的和平稳定,有利于国家统一。
②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孕育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
③各民族相互交流、贸易,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物种交流。
④促进了各民族交融,汉族先进文明广泛传播,边疆民族文化给
中华文明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主题二 传承创新——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制度演变
科举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材料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一直坚持的是
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
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
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
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探究 根据材料,指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的内涵。
信息 获取 “它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
的原则”“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
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
知识 依据 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
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
集权
要点 归纳 内涵: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打破了宗法贵族垄断政治的
局面;促进了社会之间的良性流动;有利于庶族地主的参政
“它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
的原则”“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
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
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
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
集权
内涵: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打破了宗法贵族垄断政治的
局面;促进了社会之间的良性流动;有利于庶族地主的参政
唐朝中枢机构的运行机制
材料 ……这套制度在唐朝的政治运作中最大的特色归结为一句话:追
求体制内最大限度的民主,让决策、审议和行政权各自独立,政令与施政
相分离,使得权力分配均衡合理且在有效监督下运行,做到理性决策,而
且切实可行。以德治国的国家中枢权力机构最重要的是决策民主,在决策
层面不是由哪一个部门单独负责,而是由三个省共同进行,三省长官共同
组成朝廷决策班子。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昇
探究 根据材料,提取韩昇教授有关三省六部制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信息 获取 “追求体制内最大限度的民主,让决策、审议和行政权各自
独立,政令与施政相分离,使得权力分配均衡合理且在有效
监督下运行,做到理性决策,而且切实可行”
知识 依据 隋唐时期,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
要点 归纳 观点:三省六部制体现了体制内的民主。
理由:三省六部制实现了决策、审议、行政权各自独立,决
策权与行政权相分离,形成部门协同机制,提高了决策的正
确性和行政效率
“追求体制内最大限度的民主,让决策、审议和行政权各自
独立,政令与施政相分离,使得权力分配均衡合理且在有效
监督下运行,做到理性决策,而且切实可行”
隋唐时期,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
观点:三省六部制体现了体制内的民主。
理由:三省六部制实现了决策、审议、行政权各自独立,决
策权与行政权相分离,形成部门协同机制,提高了决策的正
确性和行政效率
唐朝赋税制度的变化
材料 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农民逃
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
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
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
丁、中(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
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将贵族也纳入征税范围。
——黄永年《唐史十二讲》
探究 根据材料,分析两税法在征收标准和纳税对象上的新变化及
其影响。
信息 获取 “不再按照丁、中(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
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将贵族也
纳入征税范围”
知识 依据 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
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要点 归纳 新变化: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土地为主;增加纳
税对象(贵族官僚也要交税)范围扩大。
影响: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贫困家庭的负担;减
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不再按照丁、中(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
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将贵族也
纳入征税范围”
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
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新变化: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到以资产、土地为主;增加纳
税对象(贵族官僚也要交税)范围扩大。
影响: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贫困家庭的负担;减
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1. 中国古代科举制的影响
(1)积极影响
社会整 合功能 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具有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合理
性内核和价值理念
推动儒 学发展 以儒家学说为主要考试内容,推动儒学的传承与发展
巩固国 家统一 强化了中央集权,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扩大了统治基础,
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
推动世界 文明发展 早在唐朝时其选才的方法就为东亚文化圈其他国家所采
用,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一些
西方国家吸收
(2)消极影响
重才轻品 在选择人才方面,过于侧重才学标准,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
品德的考察
官本 位思想 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至
今对社会还有消极影响
禁锢 思想 强化儒学正统地位,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
新知识、新学科的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2. 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相权 三分 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诏令,尚书省执行诏令,这样既
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职权 分明 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诏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
(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加强 皇权 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
分六部,推动了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
节制 君权 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
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
3. 多角度认识唐朝的两税法
(1)从实施原因上看:唐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
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2)从目的上看:唐朝政府是为解决财政困难、增加税收而实施的两
税法。
(3)从特点上看:以资产和土地为主要纳税标准,一年分两次纳税。
(4)从评价上看:既有赋税制度改革、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
农民负担的积极性;又有土地兼并严重、大地主转嫁赋税、农民负担更加
沉重的局限性。
三
考情研析·考教衔接
体验感悟,提升学科素养
考情 速递 近年高考对本部分的考查集中在国家治理的启示,尤其是藩镇
割据、科举制、两税法等主干知识点的辩证分析上,强调唯物
史观等学科核心素养
命题 预测 (1)命题情境:文献史料、图片、表格等成为命题常见的载
体。
(2)角度预测:从时空意识上,考查大运河的诸多影响;从制
度创新与社会发展的维度,考查经济政策施行的实际效果;从
耕作方式、土地利用效率等角度,考查小农经济的继续发展
(2024·重庆高考3题)唐朝为边疆防御设节度使,每个节度使领属数
万军队,兵将形成长期密切的关系。节度使的设置缓解了边疆外族势力对
朝廷的压力,然而天宝年间发生了安史之乱。这说明节度使( )
A. 制度具有重大的缺陷
B. 由蕃将充任是严重失误
C. 没有边地军队调兵权
D. 打破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命题立意 本题以唐朝节度使的设置构建学习情境,考查唐代的盛衰。通过
对节度使制度的全面分析,辩证分析政治制度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影响。
思维路径
信息 获取 时空:唐朝;边疆。
题眼:兵将形成长期而密切的关系
教材 探源 开元年间,边疆形势随着版图的拓展日益紧张。唐玄宗在边境
重地增置军镇,加强边防,军镇长官节度使兵力随之扩大。至
唐玄宗统治后期,国家出现外重内轻的局面
解
题 陷
阱 说法 绝对 蕃将的充任并不是导致安史之乱的主要原因,只是在这一制
度下,缺乏制衡和监督,排除B项
史实 错误 节度使作为边疆的重要军事长官,是拥有边地军队调兵权
的,排除C项
添枝 加叶 节度使的设置加重了外重内轻的局面,排除D项
得
出 结
论 节度使的设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边疆外族势力对朝廷的压
力,但同时也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了隐患。节度使手握重兵,且
与兵将之间形成了长期而密切的关系,这种高度集中的军权若得不
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就容易导致军事力量的滥用和叛乱的发生。
因此,这个制度本身确实存在重大的缺陷,故选A项
1. 〔社会情境·科举弊端〕(2024·黑吉辽高考3题)唐代宗大历初年,国子
司业归崇敬上疏提出,明经科考试“不求其文义,及第先取于帖经”,士
子为了应试,多死记硬背儒家经典,不从师不问道,遂使“专门业
废”“传受义绝”。其所强调的是( )
A. 明经科考试改革的必要性
B. 复兴儒学的紧迫性
C. 进士科考试内容的合理性
D. 官学教育的重要性
√
解析: 唐代宗时期的明经考试多是考查对儒家经典的死记硬背,这导
致当时的学生缺乏思考、学问走向僵化,故材料强调的是明经科举考试急
需进行改革,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明经科考试存在弊端,不是主张
复兴儒学,且明经科考试内容依然属于儒家范畴,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
及对进士科考试内容的叙述,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科举考试内容的
改革,不是强调官学教育的重要性,故D项错误。
知识拓展:唐代明经体系
考试方式以帖经、问义和答策三场试为基础,其主旨是用帖经试考
查举子精熟经典的能力,用问义试考查举子明经义理的能力,用答策试
考查举子学以致用的能力。这种三位一体的结构模式突出了儒学与选官
相结合的核心价值。但是,至唐代中叶以后明经科的实际地位渐呈下降
趋势,其根本原因在于,儒学自身的发展缺乏新意,明经试法偏守章句
之学,以及最高统治者内心看法的微妙变化。
2. 〔学习情境·唐代政治〕(2024·江西高考4题)唐代诏令用纸书写,颁下
州县的诏令需长时间传递,白麻纸招虫,不能耐久,故用黄麻;重大诏命
或当朝宣命,无须久存,故用白麻。黄轻白重,遂为故事。大约到德宗
时,中书只有黄麻可用,白麻已皆在翰林院。这折射出( )
A. 行政效率提高 B. 中央集权加强
C. 决策事权转移 D. 科举影响扩大
√
解析: 由材料可知原本中书负责的白麻诏命相关权力转移到了翰林
院,这体现了决策事权的转移,故选C项;诏命之权从中书转移到翰林院
并不会提高行政效率,排除A项;中央集权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
系调整,材料中涉及的是中央内部权力的分配,排除B项;翰林院安置并
不是科举影响扩大的结果,并且在宋朝后,翰林才成为正式官职,D项说
法错误,排除。
3. (2024·重庆高考2题)北魏均田令规定,奴婢按编户齐民标准授田,但
要求“奴从耕,婢从织”。北齐均田令规定:“奴婢限外不课田者皆不
输。”隋承齐制,大业元年(605年)又规定“除妇人及奴婢、部曲(依
附民)之课”。这意味着( )
A. 均田制逐渐遭到破坏 B. 北齐奴婢不再授田
C. 承担赋役是授田前提 D. 隋代废除定额租调
√
解析: 隋朝时期承袭齐制,规定没有授田的奴婢不用承担赋役,隋炀
帝又免除妇人、奴婢和部曲(依附民)的赋役,因此得出承担赋役是授田
前提,C项正确;材料逻辑是要求承担课税与授田的统一性,而不是强调
均田制遭到破坏,后者的表现是土地兼并日益严重,而材料并未提及隋朝
土地兼并情况,排除A项;北齐均田令的要求是,没有接受授田的奴婢不
用上缴赋税,这反向说明有一部分奴婢是承担了赋税义务并因此获得了土
地的,排除B项;定额租调是按照租种土地面积,规定佃户每年应交一定
数额的地租,而材料并未涉及,排除D项。
4. (2024·广东高考3题)两税法依据田地、杂产等资产评定户等,但对杂
产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唐文宗时,湖州刺史庾威在所属五县,
“自立条制,应田地、奴婢,下及竹、树、鹅、鸭等并估计出税,差军人
一千一百五十人散入乡村,检责剩征税钱四千九百余贯”,结果被朝廷以
“扰人”罪名贬官。由此可见,两税法( )
A. 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
B. 强化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 赋予地方官员加征权
D. 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
√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两税法改革对于杂税没有明确规定,这导致地
方官无所适从,于是地方官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征税且最终被朝廷贬官,
这说明两税法在征税税种方面存在问题,有一定的制度缺陷,A项正确;
两税法不以丁身为本,一定程度上放松了人身控制,排除B项;朝廷没有
赋予官员加征权,排除C项;两税法虽然增加了财政收入,但是并未解决
政府的财政困难,排除D项。
知识拓展:两税法的弊端
(1)两税法表面减少税目,实际是变相扩大了税收。
(2)两税法以资产为宗,而资产并不容易估算。
(3)唐朝在两税外额外征税,人民负担不断增加。
四
课时训练·跟踪检测
巩固强化,验收教学效果
一、选择题
1. (2024·广东一模)隋炀帝时期,开通江南河,使余杭(今杭州)能凭
船只沿运河直抵北方。同时,隋炀帝又特意下诏废弃了陈朝故都丹阳(今
属南京)与余杭地区之间耗资巨大才打通的水道。隋炀帝的做法( )
A. 旨在强化对江南的管控
B. 厉行专制导致施政混乱
C. 提高了运河的运输效能
D. 遏止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
解析: 隋朝的统治中心在北方,江南地区原本是陈朝的疆土,在隋朝
灭陈后才被纳入隋朝统治。隋炀帝时期开通沟通南北的大运河,目的是强
化对新征服的江南地区的管控,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厉行专制”“施
政混乱”,排除B项;隋炀帝时期开通江南河主要是沟通南北,不能得出
提高了运河运输效能的结论,排除C项;大运河的开通加强南北联系,便
利水路运输,促进沿岸商业发展和市镇兴起,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发展,排
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2025·广东调研)据《封氏闻见记》记载,唐玄宗开元年间饮茶风俗
逐渐从南方蔓延至北方黄河流域。“京邑城市,多开店铺……其茶自江淮
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该史料可用于研究唐代( )
A. 政治经济重心的南移 B. 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C. 开放包容的盛唐气象 D. 社会生产的细致分工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可知,唐玄宗时期饮茶风俗从南方蔓延到北方,京邑城
市的店铺所卖的茶叶来自江淮地区,可见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密切,故选B
项;经济重心的南移在安史之乱后,政治中心仍在北方,排除A项;“开
放包容”与材料中的南北关系无关,排除C项;材料主旨与社会分工无
关,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2024·广西猜题卷)丝绸之路的开通使胡技流入大唐,注入百戏。百
戏的曲乐热闹明快,加之新颖的弹奏器乐,国内出现对胡风潮流的追求,
呈现出“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的景象。这些现象反映了唐
代( )
A. 民族文化的交融 B. 审美标准的趋同
C. 戏曲艺术的成熟 D. 女性地位的提高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唐朝社会比较宽容开放,胡风在内地流传,少数民族的文化
传入中原,这与唐朝开放的民族政策有关,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交
融,故选A项;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元代的元杂剧标志着中国古代
戏曲艺术的成熟,排除C项;唐代仍然是男尊女卑的社会,女性地位并
没有提高,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4. (2024·四川内江一模)安史之乱后,唐朝财政收入在地域上失其二
隅,只能偏倚江南、剑南两地,尤其江南成为全国财政和经济重心,形成
了“立国于西北而植根于东南”的局面。这种局面( )
A. 反映了南方农耕技术革命性进步
B. 缘于北方井田制受战争严重破坏
C. 使中国人口分布产生了巨大变化
D. 是维系封建王朝统治的必然选择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可知,在安史之乱之后,由于唐朝失去了对北方一些藩
镇的控制,经济上不得不倚重江南,从而形成政治中心在西北的长安,而
经济重心在南方的局面,这是维系封建王朝统治的必然选择,故选D项;A
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井田制是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在春秋战国时
期走向崩溃,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与中国人口分布变化无
关,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5. (2024·天一大联考)《通典》记载:“延康元年(220年),吏部尚书
陈群以天朝选用不尽人才,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
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据此可知,九
品中正制创设的初衷是( )
A. 选拔治国人才 B. 增强地方权力
C. 强化社会管控 D. 打破特权垄断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可知,陈群认为,朝廷任用官员,并没有把人才都选举
出来,于是设立九品官人制度,由中正分出高低不同等级的人才,然后加
以任用,即初衷是选拔治国人才,故选A项;九品中正制将选官权收归中
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与强化社会管控无关,排除C
项;科举制打破特权垄断,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6. (2024·云南一模)唐时有“杏园宴”的活动,主要内容是探花,即同
一榜进士中选出两位,称作两街探花使,让他们骑马遍游长安城内外名
园,摘取名花。这反映出( )
A. 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关注
B. 制度设计影响社会习俗
C. 科举制蜕变助长奢靡之风
D. 世人接受社会变迁现实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杏园宴”活动描述的是唐代科举
制下帝王恩赐新科进士的宴会,并且举行盛大的宴游活动,体现了制
度设计对社会习俗的影响,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明经科,排除A
项;材料未涉及科举制的蜕变,也没有体现奢靡之风,排除C项;D项
材料未涉及,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7. (2024·四川九市一模)武则天临朝称制后,不断改革用人制度。她亲
自策问士子,首创了殿试,同时大量增加进士录取名额。另外,武则天还
设立“自荐”“试官”制度,并派存抚使去各地搜罗人才,积极提拔寒微
之士。这些做法的根本目的是( )
A. 完善科举制度 B. 巩固统治基础
C. 促进社会公平 D. 践行尚贤主张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武则天不断改革用人制度,通过
各种途径扶植庶族地主官僚,从庶族地主中搜罗更多的人才,根本目的在
于巩固统治基础,故选B项;武则天完善和改革用人制度是手段和途径,
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社会公平,排除C项;武则天不是为了践行尚贤主
张,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8. (2024·陕西咸阳一模)下面为唐代兵部尚书来源数量统计表(单位:
人)。据此可知当时( )
家庭出身 入仕途径(详细可考) 皇 族 郡姓(古代操纵
郡邑地方权力的
世家大族) 非 郡 姓 科 举 门荫(因祖、父辈地位
而在入仕方面享受特殊
待遇) 其
他
5 71 20 69 5 9
A. 世袭成为选官主流 B. 门阀士族控制人事权
C. 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D. 世家大族文化素养高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表格数据并结合所学可知,世家大族“郡姓”出身的兵
部尚书占比在唐朝仍然较大,这说明世家大族文化素养高,依然可以通过
科举制的途径入仕,故选D项;唐朝的选官制度主要是科举制,通过组织
考试这种形式选官,当时人事选拔权在中央政府,排除A、B两项;唐朝推
行科举制选官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9. (2024·广东韶关一模)唐代前期政事堂议事,对担任宰相的人数没有
明确的规定,通常多则十几人;唐代中期以后逐渐形成一定的制度,有史
记载“唐制,宰相四人”,宰相数量基本固定和适中。这一变化( )
A. 平衡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B. 有利于提高中央决策效率
C. 扩大了政事堂的政治权力
D. 是对原始民主传统的践行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可知,唐代前期政事堂宰相的人数较多,容易因政见
不同而互相扯皮、推诿搪塞,中期以后,宰相数量基本固定且人数适
中时,容易达成一致,这一变化有利于提高中央决策效率,故选B项;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无法通过人数的变化进行平衡,排除A项;这一变化
没有扩大政事堂的政治权力,排除C项;原始民主传统下,君主的权力
不是绝对的,唐朝时期,君主的权力逐渐强化,这是对原始民主传统
的否定,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0. (2024·广东广州一模)唐代初期,政务事项原则上都要先向尚书省申
报,再以尚书省的名义奏报皇帝。唐高宗和武则天之后,却逐渐形成了
“事无大小,皆悉闻奏”的局面,比如有太学生直接向武则天告假回家,
还得到了武则天应允。这一变化可以说明( )
A. 监察制度日趋完善
B. 官僚机构对皇权的限制愈加艰难
C. 行政效率不断降低
D. 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逐步加强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可知,相比于唐代初期,唐高宗、武则天时期,事无大
小都向皇帝汇报,说明皇权逐渐凌驾于尚书省等官僚机构之上,故选B
项;“监察制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
除;D项材料未涉及,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1. (2024·江苏宿迁期末)唐代均田制下的赋役制度为租庸调制,规定:
丁男需要服正役20日,也可每日折三尺纳绢,如额外再加派正役,超过15
日免调,30日租调俱免。这一规定( )
A. 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
B. 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 扩大了政府收税对象
D. 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纳绢代役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
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故选D项;材料与抑制土地兼并无
关,排除A项;纳绢代役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B项;C项材料未
体现,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2. (2024·江西九江二模)唐代两税法规定:“人无丁中,以贫富为
差”,居无定所的商人也要交税;还规定交纳两税后“其租庸杂徭悉
省”,纳税项目减少,省去原来“旬输月送”的麻烦和税吏催缴的痛苦。
这些规定( )
A. 兼顾了公平与效率
B. 得到土地所有者的认同
C. 增加赋税征收成本
D. 加重了基层治理的负担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两税法规定包括商人在内所有人都要交税体现了
公平,纳税项目、运输和征收成本减少体现了效率,故选A项;B项说法绝
对,排除;据材料可知,赋税征收成本减少,排除C项;该赋税制度减轻
了基层治理的负担,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二、非选择题
13. (2024·江西赣州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朔方、西河、河西、酒泉皆引河及川
谷以溉田;而关中辅渠,灵轵引堵水;汝南、九江引淮;东海引巨定;泰
山下引汶水;皆穿渠为溉田,各万余顷。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胜言。
然其著者在宣房。
太史公曰: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遂至于会稽太湟,上姑苏,望
五湖;东窥洛汭、大邳,迎河,行淮、泗、济、漯洛渠;西瞻蜀之岷山及
离碓;北自龙门至于朔方。曰:甚哉,水之为利害也!余从负薪塞宣房,
悲《瓠子》之诗而作《河渠书》。
——摘编自司马迁《史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材料二 据《新唐书·地理志》所记载全国水利工程共236处,前期为155
处,后期81处,前期约占三分之二弱。若以秦岭及淮水以南为南方,以其
北为北方,则北方前期水利工程占104处,南方51处,北方占三分之二
强。但若加上前期陇右道地区的水利,则前期北方占十分之七八或更多。
从后期南北地区情况看,后期81处水利中北方仅为14处,南方67处,南方
占十分之八强。
——摘编自姚汉源《中国水利史纲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西汉时期水利兴修的特点及
意义。
答案: 特点:政府主导,统治者重视;数量众多,遍布全国各地;
以引水灌溉工程为主。
意义:促进了西汉农业发展,为西汉强盛奠定了基础;起到防灾减灾作
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 第一小问,据材料一“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皆穿
渠为溉田,各万余顷”可知政府主导,统治者重视;据材料一“佗小渠披
山通道者,不可胜言”可知数量众多,遍布全国各地;据材料一“皆引河
及川谷以溉田”“皆穿渠为溉田”可知以引水灌溉工程为主。第二小问,
结合所学可知,促进了西汉农业发展,为西汉强盛奠定了基础;起到防灾
减灾作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水利工程的分布概况及形成
原因。
答案: 概况:从时间上看,唐朝前期居多,后期较少;从空间上
看,唐朝前期北方居多,唐朝后期南方居多。
原因:唐朝前期,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国力强盛;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
和水利工程建设。唐后期发生安史之乱,北方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经济重
心开始南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第一小问,据材料二“前期为155处,后期81处,前期约占三
分之二弱”可知从时间上看,唐朝前期居多,后期较少;据材料二“从后
期南北地区情况看,后期81处水利中北方仅为14处,南方67处,南方占十
分之八强”,从空间上看,唐朝前期北方居多,唐朝后期南方居多。第二
小问,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前期,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国力强盛;统治
者重视农业发展和水利工程建设;唐后期发生安史之乱,北方经济遭到严
重破坏;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THANKS
演示完毕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