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班别: 学号: 评价:
答案:
本诗刻画了一个因在外过节孤独而思念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人的形象。(2分,第一步概括)“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1分,第二步分析),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还应说着远行人”既说明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也体现了家人对诗人的思念。(1分,第二步分析)
江门一中2017届高二级规范作业本——语文3
(共3页)
前言:本周继续练习分析抒情主人公人物形象。分析时抓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答题时采用总-分(或分-总)的结构分点作答。人物形象的总括要注意词语的准确。
题目: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请在表格内用楷书抄写上面这首诗歌。(4分)
2、试赏析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 班别: 学号: 评价:
答案:
①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答对4个即可)
②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 ( http: / / www.21cnjy.com ),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穿,穿行之意,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1分)。“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1分)数,数数的意思,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1分)。“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1分)
【赏析】
《溪亭》是南宋末期爱国诗人林景熙创作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首五言律诗。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诗歌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首联破题,表明全诗以溪亭为中 ( http: / / www.21cnjy.com )心,逐一描绘周围的清秋初月的景色。乍读起来,似有恬静闲适的印象,细细品味,又觉不然。诗人徒倚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馀思”,是指诗人在南宋灭亡之后,时时所怀有的旧君故国之思,同那种多愁善感的“悲秋”有着本质的区别。不了解首旬所要表达的意图,就会把全篇看成单纯写景之作。只有真正领悟到诗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的心理状态,才能透过迷蒙的景色去探索诗人的悠悠孤偾[fèn紧张而奋起之意]和高洁品格,语淡辞婉,直叙其事,于平淡之中留下意馀[yú]象外的情韵。
颔联紧承一二句。“高树月初 ( http: / / www.21cnjy.com )白”,是说高高树巅挂着一弯洁白的初月,切上联“日暮”。“微风酒半醒”,在微风吹拂之下,诗人酒意初醒,与上联“馀思”呼应。当此之时,诗人心绪不宁,“馀思”萦绕,难以去怀,从其半醉半醒的精神状态,不正说明他感慨至深吗!
颈联写诗人举止。“独行穿落叶”,踽踽[jǔ ( http: / / www.21cnjy.com )jǔ独行貌]独行之状如见,“穿”字尤妙。“闲坐数流萤”,独坐无聊,只得藉数流萤以遣闷,其侘傺[chàchì形容失意貌]不平的心情可以想见,用一“数”字,更见生动。这两句诗把其复杂的矛盾心情注入形象鲜明的画面,不难看出,其中隐现着诗人对生活的感受和时代乱离的影子。注家评曰:“此联本平,然用‘穿’、‘数’二字,便觉精神振竦[sǒng],所谓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是也。”足见诗人用字之工。
末联写景,一声声悠长的渔歌,打乱了诗人的冥思 ( http: / / www.21cnjy.com )遐想,举目四顾,只有远处水面上飘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火,此情此景,倍添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飘泊无依之感。汀[tīng水边平地,小洲]
通观全诗,以景传情,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寄寓诗人的感慨馀思,情韵深长,颇具特色。(张锡厚,选自上海辞书出版社《宋诗鉴赏辞典》)
江门一中2017届高二级规范作业本——语文7
(共3页)
前言:景情类诗歌已经训练了一段时间。大家对考“写什么”的画面的答题步骤应该相当熟悉了。对于考查“怎样写”的考题,同学们觉得难度较大,是因为不熟悉各种艺术手法。以选修课本的诗歌作为例子,不断熟悉、理解各种手法,自然会对诗歌有更深刻的体会。
题目:(07年广东题)阅读下面这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15分)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请在表格内用楷书抄写上面这首诗歌。(5分)
2、①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4分)。
②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 班别: 学号: 评价:
答案:
①描绘了一幅清新明媚的画面(第一步,绘景1分),天气晴朗,麦子一片金黄,(1分)山峰青如染出,轮廓鲜明。(1分)(第二步,析景)。
②作者出使江陵返回故乡, ( http: / / www.21cnjy.com )临近汝州时,看到金黄的麦浪,听到随行的商人说远处的青峰便是汝州的山峦,(2分)心中涌起了一种激动的喜悦之情。(或:兴奋的情绪、亲切的感情)(2分)
江门一中2017届高二级规范作业本——语文4
(共3页)
前言:本周开始练习分析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常见的提问方式为: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题分三步走:绘景(概括)、析景(分析景物)、悟情(诗人情感)
题目: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12分)
江陵使至汝州① 王建
回看巴路在云间,寒食②离家麦熟还。
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
【注】①本诗是王建一次出使江陵,回来的路上行近汝州时写的。汝州,今河南临汝县,离王建的家乡颖川很近。②寒食,即寒食节。每年四月四日这一天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
请在表格内用楷书抄写上面这首诗歌。(5分)
2、①这首诗的第二、三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3分)请简要描述。
②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 班别: 学号: 评价:
答案:
(1)本联描绘的是一幅萧瑟的边塞风 ( http: / / www.21cnjy.com )光图(1分)。临近傍晚,荒芜的边城传来角声,有时高昂,有时呜咽,由原州城楼向外望去,泾河早已结冻,不再流淌(2分)。采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1分)。“塞角高咽”是听觉和动态描写,“泾河不流”是视觉和静态描写(1分)。
9.“异乡”“独上”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孤独、凄凉;“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表达了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贫官”“客”“离恨”表达了人生不如意的郁闷、无奈。(每点2分)
江门一中2017届高二级规范作业本——语文5
(共3页)
前言:本周继续练习分析景物形象。上周的类型题主要考查写了什么画面。答题分三步走:绘景(概括)、析景(分析景物)、悟情(诗人情感)。根据题目的变化作出答案的调整。除了考“写什么”以外,还会考查“怎样写”。写景的角度一般有视听结合、多角度描写、各种修辞(比喻、拟人、夸张……)、表现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衬托、对比、白描……)、炼字等。提问方式一般为:这首诗歌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提问变体:这首诗歌在写景方面有何特色?简要分析这首诗歌描写景物的方法。
题目:阅读下面这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16分)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请在表格内用楷书抄写上面这首诗歌。(5分)
2、①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②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 班别: 学号: 评价:
答案:
(1)诗歌的前两句刻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4分)
诗歌的前两句刻画了一幅春光无限、闲适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意的画面。(概述1分)舟行扬子江中,岸上柳絮飘来(1分)。诗人斜卧舟中(1分),一任菱花轻舟随着碧绿的江水流荡东去。(1分)
(2)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诗人采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这种感情?(6分)
(全诗表达了诗人由美好春光而触发的久萦心怀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思乡之念。(2分)诗人触景生情或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1分),绿柳飘絮自然会撩起思乡的愁绪(1分)(注意柳的意象暗含的情感,如学过的“杨柳依依”);诗人极力渲染美好的景色,眼前明媚的春光(1分)非但不能使他赏心悦目,反而衬托(1分)其乡思愁绪。(手法有2个,各占1分,分析各1分)
赏析
前两句写景。舟行扬子江中,岸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柳絮飘来,沾襟惹鬓;诗人斜卧舟中,一任菱花轻舟随着碧绿的江流荡漾东去。粗粗看来,俨然一幅闲情逸致的画面,仔细品味,方使人觉出其中自有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在。春回大地,绿柳飘絮,按说应使人心神怡悦,但对于客居异地的游人来说,却常常因为“又是一年春好处”而触发久萦心怀的思乡之念。何况,柳枝还是古人赠别的信物,柳花入怀,自然会撩惹游子乡思的愁绪。
如果说,诗人这种思乡的愁绪在前两句里表 ( http: / / www.21cnjy.com )达得尚属含蓄,不易使人体察,那么,后两句就表露得比较明显了。“闻道风光满扬子”这一句是说,诗人自己思乡心切,愁绪萦怀,没有观赏风景的兴致,“风光满扬子”只是听人所道,他不想看,也不愿看,因为他身处江南,神驰塞北(诗人故乡在陇西姑臧),眼前明媚的春光非但不能使他赏心悦目,反倒只能增其乡思愁绪。类似这样的情状,我们在古代的优秀诗词当中是常常可以见到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武陵春》一词中写到:“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闻道春光好,同样是自身愁绪多,一个终于没有去,一个尽管去了,但根本无心赏景。所取态度虽殊,感情表达的效果却是同样深切的。
既然舟行扬子江,不是为了赏景,那又为何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来呢?第四句作了回答:“天晴共上望乡楼”。原来诗人是为登楼望乡而来。但读诗至此,读者心里不免又生出许多新的疑问:为什么要在“风光满扬子”的“晴天”才登楼望乡呢?诗中没有明说,留给读者去想象、体会、玩味。或许是,古时别家出走多在岁寒过后,当物华又换,春光再满时,游子的乡思倍切吧?或许是,风光明媚的晴天丽日,空气清朗,登楼望乡,可极目千里吧?所有这些,尽管没有写出,却比明白形诸文字更丰富,更耐人寻味。这正是这首绝句的神到之处。
江门一中2017届高二级规范作业本——语文6
(共3页)
前言:本周继续练习分析景物形象。考“写什么”的画面,答题分三步走:绘景(概括)、析景(分析景物)、悟情(诗人情感)。根据题目的变化作出答案的调整。考查“怎样写”,要熟悉各种手法,不要死记术语,也别乱套术语。写景的角度一般有视听结合、多角度描写、各种修辞(比喻、拟人、夸张……)、表现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衬托、对比、白描……)、炼字等。不知道大家有否留意到,第4次的情感是因主人公快到家乡而产生的喜悦之情;第5次是因主人公在边塞的孤独、艰苦而产生的思乡愁苦之情。那这一次呢?
题目:阅读下面这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15分)
行 舟 (李益)
柳花飞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闻道风光满扬子,天晴共上望乡楼。
请在表格内用楷书抄写上面这首诗歌。(5分)
2、①诗歌的前两句刻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4分)。
②全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诗人采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这种感情?(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 班别: 学号: 评价:
答案:
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清正廉洁。(2分 ( http: / / www.21cnjy.com ),第一步概括)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1分);为偿还债务把佩剑都卖了,任满后车载而归的仅有书;(1分)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难抵风寒。(1分,第二步分析)。诗人正是通过这些细节刻画来展现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第三步总结)
江门一中2017届高二级规范作业本——语文
(共3页)
前言:高考诗歌题分值为11分。本学期语文规范集中训练诗歌题。规范包括书写规范和答题规范,所以会从这两方面训练大家。规范作业时间为每次15分钟,希望同学们认真书写,熟悉诗歌类型和答题模式,及时积累,为高三复习作准备。
诗歌的考点有形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观点态度、语言等,规范作业会依次按照考点出题。本次作业考点为诗歌形象。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具体有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等。
题目: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请在表格内用楷书抄写上面这首诗歌。
题目: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2、(2012湖北)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姓名: 班别: 学号: 评价:
答案:
本词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2分,第一步概括)。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2分,第二步分析)。
江门一中2017届高二级规范作业本——语文2
(共3页)
前言:人物形象有叙事主人公和抒情主人公两类。上周的《送邹明府游灵武》属叙事主人公类别,本周训练抒情主人公类别。分析时抓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答题时采用总-分(或分-总)的结构分点作答。
题目: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梦 江 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请在表格内用楷书抄写上面这首诗歌。(4分)
2、(2012江苏)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